為什麼西方文學的十四行詩、日本的俳句為我們所熟知,而中國的絕句、律詩、長短句卻在西方文學界少有人知?


答案已編輯。

我不認為西方詩歌、日本俳句為中國人熟知。知道西方文學有十四行詩,和熟知十四行詩完全是兩個概念。除非專門研究的學者,或者特別愛好西方文學的人,恐怕很少有人敢說自己「熟知」十四行詩吧?就我瞭解,以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為例,有的學者外文能力非常差,但這不妨礙他研究中文。當然,他也有不瞭解西方詩歌的權利。知道西方有十四行詩很容易,但請你告訴我,有多少學者讀過十四行詩的原文,或者讀過一百首以上的十四行詩,或者能夠背誦一首。我從來不認為外國文學在中國被「熟知」,即使是最出名的那些。

如果要說就知道個名頭,那還不容易么。稍微對中國有點瞭解的外國人都知道中國有「唐詩」,這不出奇。有的人可能還聽說過那麼一兩個詩人,比如李白杜甫,就像我們聽說過一個莎士比亞一樣。我實在不懂,題主從哪裡得出來「少有人知」這個結論的。至少在我遇到的外國人中間,知道唐詩宋詞的很多。今年我在大理偶遇了一英國哥們,這哥們不但知道唐詩宋詞,還知道《老子》《莊子》,還知道《抱朴子》呢。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是不成立的。什麼叫做「熟知」?「西方文學界」又是怎樣的概念?恐怕題主自己也不能完全解釋清楚。我猜想題主的用意是想瞭解中國古代文學在西方漢學中的現狀,姑且談一點我的感受罷。

若論漢學家,當然沒有人不知道中國的詩詞。做中國研究的,又怎會不知道中國是詩的國度呢?不單詩詞,他們的研究遍佈各個領域。去年我的朋友陪同一位英國來的漢學家吃飯,這英國老頭研究的是杭州地區的古代方言。我比較喜歡的漢學家夏含夷,我讀過他的書,聽過他幾次講座,他研究的是甲骨文卜辭,而且他常常用中文進行講座。像宇文所安、顧彬這些泰斗級的漢學家,更不用說。對於他們而言,中國文學是「外國文學」。但就像中國也有非常出色的外國文學學者一樣,他們對於中國的瞭解、對於漢語的瞭解,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針對題主的問題提一下,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成立。首先,你所界定的「熟知」「少有人知」,是針對研究者,文學愛好者,還是普通民眾?從前半句看,似乎是普通民眾,從後半句看,又似乎對應的是西方的「文學界」。

知乎常識,不能跳過「是不是」談「為什麼」,所以之前的知友的回答就變成了對西方漢學狀態的普及。如果你想知道研究者的狀態,我想這已經足夠了。

如果你想問的是普通人的情形,那麼中國大眾不熟知十四行詩、俳句,西方大眾也不了解律詩、長短句,再正常不過的文化隔閡。

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能肯定俳句里的俳字怎麼念——個人感覺,歡迎驗證。


推薦布羅茨基譯的《春曉》:

春天,我不想起床,聆聽鳥兒鳴叫,

我長時間回憶,昨天夜晚狂風呼嘯,

被風吹落的花瓣不知道該有多少。

詩,再好的翻譯也會損壞它本身的韻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四大名著都是小說而不是別的體裁?
如何評價小說《白鹿原》中的「鹿兆鵬」這個人?
如何評價一部作品的文學性?
如何看待從《悲慘世界》到《九三年》雨果對情與法觀念的變化?
如何評價貴志祐介?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