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食的食材為什麼這麼雜?相比西方相對簡單的食材,是否這也影響到中國食品安全的標準化和可執行性?

比如隨手一查:

  • 小米 GB 11766-89. 本標準規定了小米的分類、質量指標、術語、檢驗方法、包裝、運輸和儲存要求。

  • 紅棗 GB 5835—86:本標準適用於收購和銷售的小紅棗、大紅棗等品種的干制紅棗。

  • 臭豆腐(臭干)SB/T 10527-2009:本標準規定了臭豆腐(臭干)的術語和定義、要求、檢驗方法、包裝、標籤、檢驗規則、運輸和貯存。

  • 蛇酒 Q/BCK 0001 S-2010:本標準規定了蛇酒的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和貯存。

這還不包括我沒想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食材,如各種鞭類,蛇蟲等等,還有一些像當歸之類既可入葯又可做食材,居然沒有食品標準!

西方人的飲食相對簡單,是否因此也讓他們的食品安全更容易制定標準和檢驗?


為什麼吃得那麼雜我答不出,等研究生物進化的專家吧(估計為了適應環境,保證生存能力之類的)。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人類非常適合當雜食動物,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有的在植物性食物中含得多,有的在動物性食物中含得多,合理的雜食食譜能夠方便有效地實現營養均衡,飲食多樣化是飲食均衡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理論上不影響到食品安全的標準化。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第99條第2款對食品安全作出了界定,所謂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的法律定義包括兩個方面:對人體沒有危害並符合應有的營養要求。在學理上可以將之概括為,無害性和營養性。無害性和營養性關注點不同,無害性側重食品的衛生要求,營養性則對食品的內在品質的要求。

(一)規制性:以規制的程度不同,標準可以分為三類,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干預強度。一是目標標準。不對供應商的生產作出具體的規定,但若出現特定的損害後果則需承擔刑事責任。二是性能標準。要求進入供應階段的產品或服務必須滿足特定的質量條件,而讓生產商自由選擇如何滿足這些標準。三是規格標準。強制要求生產商採取特定生產方式或材料,或者禁止使用特定生產方式和材料。食品安全標準主要屬於將第二類和第三類標準形式結合。

(二)有限風險的容忍性:判斷食品是否食品安全,必須有科學依據,這個依據也是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的基礎。科學不同於理想。食品安全的理想狀態是完全排除危害,實現絕對意義上的安全。我國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風險分析原則,規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是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依據。食品安全標準中,諸如農藥殘留指標等指標正是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因此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不是絕對安全和沒有任何風險的食品,而是相對安全食品。

(三)利益協調性:食品安全標準是各方利益協調的結果。「標準作為一種利益分配工具,在橫向方面涉及標準擁有者和其他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利益;在縱向方面則涉及企業利益、產業利益和國家利益。標準的制定不僅涉及國內相關利益主體的權益協調平衡,還事關一國與他國的貿易關係。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應首先保障消費者消費安全,同時又要兼顧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和國際貿易的需要。我國的《食品安全法》中關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充分體現這一考量因素,該法規定製定國家標準應依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參照相關的國際標準和國際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並廣泛聽取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意見。

(個人觀點:就當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來評價,消費者的意見根本就是耳邊風,利益才是王道)

理論上也不影響到食品安全的可執行性。依據《食品安全法》,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是一種特殊的技術規範,具有強制執行性。依《標準化法》規定,只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中才有可能是強制性標準,企業標準不能成為強制性標準。

《食品安全法》中所規定的企業標準是在兩種情形下制定:第一種情形,在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前提下,企業創製食品安全企業標準。第二種情形,已存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企業制定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必須嚴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在第一種情況下,企業標準具有創製性,其對企業組織相關的生產具有強制執行性是沒有質疑的。在第二種情況下,企業標準其是以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基礎上產生的,其創製性也大為降低。從強制性標準不能排除適用的角度判斷,此類企業標準是可選擇的標準,制定該標準的企業在組織相關生產時,也可以根據其需要不適用該標準,而選擇國家或地方標準。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企業選擇了企業標準,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的強制性是否存在也是個問題。筆者認為在此情況下,雖然企業選擇了嚴於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但是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的強制性依然存在,原因在於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是此類企業標準的基礎,企業適用嚴於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在實質上是更好地執行了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而不是排除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的適用。

至於為什麼當下我國的食品安全都是問題就不展開了(差點脫手而出)。


其實在下個人以為LZ的這個問題那部火遍了大江南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最好的解答:

中國人的飲食為什麼這麼複雜?

1.自然的饋贈

中國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其中盛產的食物種類也就極其繁多,穀物,果實,蔬菜,野菜,菌類,牲畜,海產無一不足,然而擁有廣袤土地的從來都不只限於我們一個,而為什麼我們發現這麼多可食用的品種?

這就不得不聯繫到我們苦難的歷史,中國之歷朝歷代政府都在尋求百姓安居樂業之法,民以食為天也體現吃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於官員發工資都用糧食,可見糧食在古代真的是硬通貨,所謂太平盛世無不是谷粟豐倉,而亂世則餓殍遍野,人競相食,連樹根草皮都吃。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太平盛世就少不了亂世兵戈,想想看既然連樹皮草根都成了下肚的食物,那麼其它長在土地上的植物,四條腿能跑的,兩根翅膀能飛的,但凡能吃的應該都下了肚,不能吃的應該也下了肚,在這試吃天下的路程中應該有不少倒霉鬼就此一命嗚呼,要知道這樣的探索過程是極為艱辛的,沒有野菜,蘑菇和蔬果會在你飢腸轆轆的時候跳到大路上扭著屁股賣萌道:快來吃我啊,我可好吃了!(如果你不幸真遇到了這樣的狀況,請自行檢驗一下你之前吃的菌類食物)畢竟不是人人都是神農氏,鞭子一揮毒草還能自己變色爬出來跳舞,而且即便是神農氏他老人家最後不也是吃掛了么(李時珍真是個BUG級的人物)。

所以在長久以往為了大家能不在亂世中餓死,能在太平年間多份口糧,慢慢的我們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就漸漸總結出了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哪些東西好吃,哪些東西不好吃,曾經在下就在書上看到過,有一對老夫婦移居德國,發現德國遍地都是能吃的野菜,就挖回來包餃子請鄰居來吃,把鄰居驚的不輕。

2.時間的味道

古代不比我們現代,沒冰箱沒冰櫃沒保鮮膜沒防腐劑,貯藏食物有一定的難度,穀物蔬果都還好,肉類海鮮就難辦了,雖然本來物質條件就不豐富,但逢年過節的時候殺個豬宰個羊什麼的應該難免,但不是家家都有寶玉哥哥家那麼多人,一整頭豬哪吃的完啊?!咱們家又不是開雙匯的,賣不掉的豬肉說埋就埋了,如果放著不吃大半的肉都浪費了,真是暴斂天物,又不可能跟豬打商量:「嗨哥們,我卸你一條腿,你先別死行不?」你又不是七武海里的帽子羅是不是?

於是為了達到物盡其用,肉盡其吃的高尚目的,琳琅滿目的腌制方法就出來了,鹽漬,糖漬,油浸,晾曬,煙熏,甚至還有埋到海灘底下借海水的鹽分幫忙。偉大勤勞智慧的先民們發現使用這些方法後,肉製品有了獨特的美味(同理可證海產品),於是也就發展演變到了如今,當然臭豆腐這樣機緣巧合,靈機一動的超級美味(同理可證豆腐本身)那就是另外一段傳說了。

以上兩者個人認為是很重要的原因,當然咱們國家自古以來的絕大多數時間還是很善於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於是物種入侵也成了中華民族的美好傳統保留了下來,古有番薯,胡蘿蔔,番茄,西瓜,花生,近有小龍蝦,牛蛙,羅非魚,淡菜各式夏天大排檔必點美味(詳見某篇外來物種在我兔的悲慘遭遇一文),也成就了中華美食的一大部分。

這麼多吃的自然就會牽扯到食品安全的負擔,像題主所說小米紅棗之類,以及更廣泛的稻米,小麥,玉米,大豆,肉製品,海鮮等等,因為全世界都吃,安全標準自然也好制定,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晚,很多東西都是緊隨人家的腳步,人家定什麼標準我們照抄一下肯定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其它的食材,不用說鞭類蛇蟲(這玩意在天朝愛吃的也不多),光是馬齒莧,薺菜,草頭這樣的野菜就多到讓人頭疼,老外不吃或者少吃,沒有現行的標準考量,又很難算作農作物,都是當季就有人從田野里挖來再到市場上販售,野外的環境你懂的,沒有合理的規範種植,也沒有相對乾淨安全的成長環境,又不是包裝上市的農作物,商品檢測無從下手,所以確實給食品安全帶來了一定的負擔,而腌製品,臭豆腐這樣本身就存在一個發酵過程,自家或小型商販家都可自制,程序複雜且沒有良好的生產環境,器具與整體過程是否達到了安全食用標準就很難說了(我曾親眼看到同學家腌制豆角和雪菜,是他爸拿腳在裡面踩的),所以要給上述這些食品制定安全標準確有一定的難度,但個人認為並不是做不到的,只不過國家出台了相應的政策,也不能強製取消自家生產,那麼即便有了固定的標準,要想貫徹實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下拙見,請諸位斧正。


西餐的食材也很複雜。西餐不吃牛內臟,牛扒對中國人來說那就是一塊牛肉,最多你還能區分出牛肉和牛仔骨。但其實一隻牛身上的肉按部位來分有十多個不同的部份,一點都不簡單。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Cut_of_beef

再說一塊牛扒可以加的醬汁有多少種,可能用到的香料有多少種,這些要研究下去同樣是很有講究的話題。不信你可以在中國找個五星級酒店的西餐大廚問一下,你會發現西餐食材種類一點都不少。不要因為你沒有去了解過,就覺得別人的東西簡單。

至於食品安全。我不知道牛奶和奶粉的安全標準有多難制定。可能「三鹿牛奶」不是普通牛奶吧,所以普通牛奶的安全標準不適用,而專用的三鹿牛奶安全標準還沒制定出來。沒制定出來的原因是中國牛奶太複雜,不像西方都算什牛奶,中國每一種牛奶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種都需要制定專用標準。

相信你已經能看出把這兩個問題放到一起是多麼沒有邏輯的事情。


很簡單,因為過去生產力水平太低,物質太匱乏,被逼的,沒辦法。


我覺得,你的方向弄錯了,在討論食品安全的時候,與其計較食品雜這種細枝末節的事,不如先看一下可食用標準的問題。

現在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品太多了,而中外的要求又不一樣,像瘦肉精,在美國是被認可的,因為他們沒有吃動物內髒的習慣,這些有害物質雖然會沉積在動物內臟里,但不會進入人體,而在國內,內臟除了被單獨做成食品之外,有的還會和肉混合在一起做成各種食品,這就對人體健康有危害了。


我沒覺得國外食材不複雜,只是中國菜有些做法很複雜。


因為西方中世紀用猶太系文化對飲食結構進行了大清洗:牛羊變成了主食肉類、雞肉變成了輔食肉類,豬肉只有自甘骯髒的人才吃,其它各種中國人常吃的肉類食物、動物內臟在猶太系文化里也都屬於「骯髒的食物」。

至於蔬菜瓜果,西方歷來是以生吃為主,那麼自然就限制了必須烹煮後才能吃得出質量的蔬菜品種;如:大豆、青椒、茄子、白蘿蔔、白菜、四季豆、冬瓜、苦瓜、韭菜、西葫蘆……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超市裡有茄子,但是基本沒幾個人買


除了Youngki所說自然的饋贈和時間的味道,

補充

1.中國人比之西方人不忌口。

例如:歐美國家認為狗是朋友拒絕吃狗肉,而中國吃狗肉的情況並不少見。

2.在中國的災荒時期,餓得狠了什麼都吃了。

例如:吃樹皮、野菜乃至觀音土、長征路上的紅軍解下牛皮帶燉湯喝等。

3.重視舌尖上的享受

孔子率先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也有為了美味捨命吃河豚的情況。

相比西方相對簡單的食材,是否這也影響到中國食品安全的標準化和可執行性?

這還不包括我沒想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食材,如各種鞭類,蛇蟲等等,還有一些像當歸之類既可入葯又可做食材,居然沒有食品標準!

嗯,按規定來說,如果一種食品想要合格上市,就必須會有相應的食品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

如果沒有食品標準的情況下,就首先需要企業制定出企業標準,然後按其標準規定進行檢驗上市。

個人認為還是實際上是會影響到標準化和執行的,

食品新資源、新技術的應用會給食品安全性帶來新的挑戰。

因為種類雜,有些食品還未建立標準,而有些食品標準也並未十分完善成熟,會存在一些標準和法律上的盲點和漏洞;

對這些標準中新增的食物,分析檢驗技術也需要不斷研究和創新。

這些都需要進行一步步改進,逐漸形成一個成熟的、穩定可靠的標準和法規。

西方人的飲食相對簡單,是否因此也讓他們的食品安全更容易制定標準和檢驗?

個人認為是的,舉個栗子,10個蘋果和100個蘋果,給10個蘋果貼標籤會比給100個蘋果貼標籤快。

當然,影響食物的安全問題不只是食材雜。


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而且頻繁發生災害。什麼東西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經歷過饑荒後,大概就會知道了。


探究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來自《股權革命》百度文庫已上傳)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因為其基本,所以是一個全民都關心的問題。對於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網上、電視上、報紙上等各大媒體經常報道,在此沒有必要細說。那食品安全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有的歸咎於法律,認為中國的法律不完善以及執行不到位;食品從業人員的安全衛生意識淡薄;利益驅動等等。面對這麼多的結論,我們不妨通過對一個故事的講說來看看食品安全問題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假如某一個區域的整個饅頭市場由兩戶商家所佔領,分別為商戶甲和商戶乙。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兩戶商家各自所佔的饅頭市場形成穩態,商戶甲佔領80%的市場,商戶乙佔領20%的市場。商戶甲生產的饅頭就是好吃,就是有味道,手感也不一樣,對此商戶乙也不得不承認商戶甲的手藝要高於自己。可一個人老是處於劣勢地位、低下地位如何甘心?商戶乙總想找一個超過、壓過商戶甲的機會。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出外考察,商戶乙終於發現一些提高自己饅頭色香味的絕招。比如因為洗衣粉中含有鹼和發泡劑所以將洗衣粉摻入麵粉之中發出的饅頭特別大特別白;和面的時候用筷子蘸兩三點敵敵畏在面里可以增加饅頭的鮮味;在饅頭中加入吊白塊可以使饅頭更白;在饅頭中使用添加劑「檸檬黃」可以瞬間將白面饅頭變為玉米饅頭等等。通過以上四大招商戶乙使自己做出的饅頭雪白、胖大、酥軟,並且新上了「玉米饅頭」等項目。以上四大招使商戶乙「開源」了,不僅如此,他還要「節流」。商戶乙發現如果可以將過期變質的饅頭放到水裡泡開之後再摻入新麵粉蒸出來的饅頭與好饅頭沒有任何區別。這一招真的使其「節流」了。

商戶乙通過對生產饅頭的工藝、材料、方法的改進,其生產出來的饅頭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歡迎。雪白、胖大、酥軟的饅頭誰不喜歡?人見人愛、人見人想吃。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費者的自然選擇,商戶乙所佔的市場份額來了一個大翻盤、大逆襲。由原先20%的市場份額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為90%!商戶乙的「改良饅頭」不僅市場形勢大好,而且在製作過程中還充分的「節流」,兩點使得自己的利潤大幅上升!此時商戶乙志得意滿、風光無限。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啊,商戶乙謹記毛主席的教誨,有一天他最終決定要將商戶甲徹底擠出市場,自己要一方獨大,要獨霸饅頭市場!此時商戶乙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降價。商戶乙要和商戶甲打價格戰,通過價格的比拼,壓低商戶甲的利潤,然後使其無利可賺最終乖乖的退出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價格戰,商戶乙的市場份額以已經佔了絕對領先地位:99%。

此時商戶甲什麼情況呢?在價格戰之中,商戶甲不僅無利可賺,而且賠的實在是血本無歸。隨著時間推移,商戶甲背後潛藏的各種矛盾都統統爆發出來。自己的家庭要過日子,必須要有日常的開銷,開銷怎麼來?自己的孩子要上學,而且還要有各種輔導班的費用,孩子的撫育費怎麼來?自己雙方的父母已經年邁不能工作了,需要有人贍養,老人的贍養費從何出?以上是家庭的壓力,商戶甲自己也面臨著心理的巨大壓力。自己從原先市場的寵兒一下子就被市場徹底拋棄成了市場的棄兒,一下子從人生的巔峰跌倒了谷底,這種感覺令人如何接受?不僅如此,而且還要面臨各種人士在背後、在人前的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誰能受的了?此時的商戶甲不僅對自己現在所面臨的生活壓力感到痛心疾首,同時對商戶乙充滿了敵對與仇恨!商戶乙你製作的是「黑心饅頭」,你就是一個奸商、黑心商販、無良商販!總有一天法律會嚴懲你的!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應有報應的!此時商販甲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對於摻假、造假的行為感到痛恨,可另一方面又對政府相關部門不能夠及時清除市場上的害群之馬讓這些市場上的禍害逍遙法外感到深深地無奈,還有對自己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生活壓力感到痛心。

自己的買賣要不要繼續?這是一個問題。終於在一個漆黑的寂靜的夜晚商戶甲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商戶乙你能摻假、造假,我怎麼就不能?明天也要像商戶乙一樣摻假、造假!老天要懲罰也是先罰你,你先造的假,你逼著我造的假,我不造假我就活不下去。

當商戶甲也造假的時候,整個的饅頭市場就淪陷了,就全部被染黑了!商戶甲和商戶乙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又重新達到了各自的穩態。

以上雖然是杜撰的一個故事,但還是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整個中國食品行業造假、摻假的一些真實。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會得到什麼啟示呢?

故事中的商戶乙無論他是出於過度的追去個人利益最大化以至於越過了道德底線,還是出於對自己市場地位的翻身,他都是主動地食品造假者,是第一批食品造假者。要想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必須要走兩條路「開源」與「節流」。食品行業的摻假、造假絕對能夠同時做到「開源」與「節流」,就像上面的例子。當商戶乙通過正當的途徑無法改變自己市場地位的時候,只能夠是走歪門邪道、旁門左道。

故事中的商戶甲我們可以稱之為「好人」、「良心商販」,雖然他最終也走上了「黑心之路」但是商戶甲的本質是不壞的。商戶甲是被動的食品造假者,被動的食品造假者因主動的食品造假者而造假。這類商戶最初也是想著通過正當的途徑來經營發財,來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但在整個行業摻假、造假的大勢面前,在赤裸裸的現實壓力面前,他們也是脆弱的,也是無奈的,其最終的選擇是可以得到原諒的、理解的、同情的。個人我相信這類人在中國其實還是佔有絕大多數的,因為誰想天生去做一個壞人呢?誰願意去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昧著良心來做一下黑心之事呢?這些人在現實社會中是可以爭取的,只要整個食品行業的經營環境得到改善,他們也不願意去造假。

在整個故事中有一個角色沒有出現:政府!法律的執行者沒有出現。政府沒有出現的原因有很多,中國的食品法律不健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有些時候法律的不健全,讓法律的執行者都無法執行。有些時候就算是查出了一些不良企業,可以因為法律的漏洞也會使他們輕鬆地逃過法律的制裁。真如此,那法律的執行者還有執行的動力、積極性嗎?很難保證!其實可以暢想一下,假如當商戶乙剛開始造假的時候,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一下子就將其打趴下,那整個的饅頭市場還會亂嗎?一開始就殺雞儆猴,那會將很多「中性」的商戶給鎮住,情況可能不至於這麼糟。因此我們可以說食品監管部門的監管原則應該是「要打,要早打,要嚴打」。首先是「要打」而不是「不打」、而不是「縱容」;其次要「早打」,不敢說要將這種壞事物消滅在萌芽狀態,至少要做到剛露頭就打下去;最後還要「嚴打」,不給造假的企業以重擊,根本就無法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底線,也不能給其他商戶以足夠震懾力。言歸正傳,以上的原則僅僅就是事後諸葛亮罷了,中國現在的食品行業造假、摻假已經成了常態,不造假反而成了變態。面對這樣的一種已經爛透的現狀,再靠法律的嚴打已經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了。因為法律制定的再嚴格,你也無法徹底執行!一旦嚴酷的執行法律,將把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打倒、打趴,到時候會產生更多的新問題,比如就業問題。

以上我們是從生產者和法律的角度來解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其實,如果非要問責某些人,消費者也難逃干係。當我們去買饅頭的時候,我們本能的會優先選擇那些雪白、胖大、酥軟的饅頭,因為這些饅頭長的漂亮、好看、好吃;當我們去餐館吃飯的時候,我們會優先選擇那些飯菜色香味俱全的餐館,因為廚師做的菜好看、好聞、好吃。我們在無意中做這些「優先選擇」的時候起到了對摻假、造假推波助瀾的作用。殊不知,長的漂亮的饅頭都是加過洗衣服的,好看的菜肴用過色素,好聞的菜肴用過香精,好吃的菜肴加過添加劑。消費者就是喜歡選擇這些「黑心食品」,你讓生產者情何以堪?做「良心食品」,消費者不喜歡,那隻能是去做「黑心食品」。從這種角度來看,消費者逼著生產者去造假、摻假。消費者喜歡什麼食品,生產者就製作什麼食品,結果就是你好吃、我好賣,這不是「共贏」、「雙贏」
嗎?因此消費者絕對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幕後推手!

以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方面的因素可以稱之為直接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本身。市場經濟要求的就是競爭,既然是競爭那就得分一個高下、分一個好壞、分一個美醜、分一個善惡、分一個優劣、分一個大小、分一個強弱、分一個多少。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一方自然而然就會想方設法的反擊、奮起直追、翻盤、逆襲,當正常途徑無法逆襲之後,那市場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商戶就非常容易走入歪門邪道之中。在一個缺乏法律有效監管的市場環境中,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競爭非常容易演變為惡性競爭。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就是由惡性競爭導致的一個結果。中國現在的食品行業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積重難返」。其實中國有食品安全問題,美國難道就沒有嗎?歐洲國家難道就沒有嗎?同樣有!歐洲國家前一段時間不就爆料牛肉中摻有馬肉嗎!其他國家同樣有,只是數量比較少,不像中國如此泛濫罷了!原因非常簡單,完備的法律加嚴格的執行。因此只要是競爭就一定會有造假的事情發生。

清楚了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那解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真正出路在何方呢?下文來回答。

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之道

任何一個問題只有將其解決了,這個社會才能夠真正進步。那食品安全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那與之相對,解決方法也有直接解決方法和根本解決方法。

食品安全問題有其自身的性質,大多數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是違法的。只要是違法的那肯定就是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上不了檯面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就是:對政府來說那就是不斷地完善法律,並且加強法律的實施;對群眾來說那就是全民監督。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有三個相關的對象,分別是食品製造企業、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可以圖示為:

食品製造企業將食品銷售給消費者,或者是消費者購買食品製造企業的食品,當消費者發現購買的食品有問題之後可以向監管部門舉報食品製造企業,當監管部門接到舉報並且查實之後需要對食品製造企業進行一定的懲罰。

上面圖中有三個環節,其中監督、舉報環節和懲罰環節是能夠對食品製造企業造成壓力的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個都無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單純的靠群眾監督,而法律不能夠進一步完善並且不能夠得以有效的執行,那監督就沒有實質性作用;單純的靠法律的完善並且嚴格的執行而不依賴群眾的監督,那監管部門就是瞎子、就是聾子,就無法及時的了解市場上哪些食品出現了問題。任何單純的提高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的行為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我們說「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解決方法就是:對政府來說那就是不斷地完善法律,並且加強法律的實施;對群眾來說那就是全民監督。」群眾作為消費者,在整個的流程中唯一能做的就是監督、舉報,至於群眾監督、舉報之後監管部門能否對企業給以懲罰,這不是群眾能夠左右的事。其次還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群眾能通過什麼方式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呢?方法非常的普通,無非就是眼睛看見的、鼻子聞見的、嘴巴吃到的、手碰到的這幾種方式。群眾畢竟不能夠像科學家一樣通過做實驗的方式來定量、定性的分析食品的問題。比如地溝油問題,群眾就無法通過眼睛、鼻子、嘴巴等常規方式來辨別。每一個人所能夠發現的食品問題可能僅僅就是自己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全面的。但是當全民來做這件事,那全民遇到的關於一件食品的問題的總和就是一件食品的所有問題。與此同時每一個人的能量是非常渺小的,一個普通人是非常難以改變一家食品企業的。但是當全民來做這件事,當人人都來監督舉報食品問題的時候,全民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絕對能夠改變任何一家食品企業!以上也就是「全民」的意義所在。全民監督食品安全問題的效果個人相信肯定是顯著的!

對於法律,我們唯一的期盼就是其更加完善並且能夠得以真正的執行。

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市場經濟本身。其根本解決方法是不斷推動股權革命的向前發展,最終淘汰掉商品經濟,直到那一天就真正沒有食品安全問題了。在後文我們知道隨著股權革命的不斷推行當其達到高級階段之時會發生質變。質變的直接結果就是發生「三大放棄」,最終結果就是推動這個社會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沒有商業貿易的社會,在那個社會中我們實行的是更高級別的按需分配,那時候金錢已經退出歷史舞台。那時候人的精神境界是極大提高的,根本就不會在為了一些物質追求而去摻假、造假。那時候食品安全問題就徹底消失了,而且是從源頭上消失了!

此時,我們也僅僅是從理論上來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在現實中解決的如何還需要我們大家每一個人的不斷努力!


地大物博....以前炎黃時代春秋戰國什麼時候我們吃的也很簡單,後來東西多了就發展了人類的智慧。

如果要比的話要跟歐洲比,但歐洲美食也不簡單,當地特色食材也非常豐富,至於我們標榜美食大國嗎...

因為我們的食物做法的確有點多...大概算是百家爭鳴的優良基因作祟吧


誰說西方簡單了……你逗我呢!我在歐洲生活一年了一點都不簡單好嗎!乳酪就有上百種,稀奇古怪的調味料,各種肉製品……歐洲人懶啊,歐洲人都買半成品你造嗎?半成品更不好監控啊,都是各種混合各種配料啊。不簡單啊,說到底還是政府監管不力,行業也沒有標準,歐洲這邊都是有行業監管政府協管的……東西都還不錯。


也不全是食材的問題,同樣的材料 為什麼不同的人會作出完全不同的味道?這才是個問題。


光奶製品就能做上百種乳酪你還說他們相對簡單?


食材的多樣性是中國人在這片大地尋求更好地生存的產物,很多食材都是智慧的結晶。當然不乏一些偏奇特的食材存在安全性問題,但現在的食品安全性問題主要是指工業處理過 的食材或者 轉基因食品。


推薦閱讀:

高品質的抹茶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蘇州的麵館多?
麻辣小龍蝦是不是成為了夜宵文化的代表?
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飲食上的嗜好?
帕尼尼這種食物為什麼這兩年越來越多進入大眾視野?

TAG:食品 | 飲食 | 食品安全 | 飲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