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是否應該在報道中加入個人觀點?

如:http://view.news.qq.com/zt2012/lipton/index.htm

我贊同立頓可以繼續喝的觀點,但我不贊同媒體直接在後面這樣寫「立頓是可靠的」。

記者不應該進行事實報道而將判斷交給讀者嗎?


對於長久運行的美國專業主義新聞傳統來說,100%不能加入記者個人意見。對於歐洲報紙來說,除了FT這樣的媒體,基本都認為加點個人意見沒什麼大不了的。看看法國、英國、義大利一般的媒體報道,直接F**k up都可以的。

中國2000年報紙雜誌商業化以來,有兩個趨勢。第一是南方周末代表的故事趨勢,作者個人意見換著方式加入的很多。第二是南方都市報、胡舒立的財經帶來的美式專業主義,事實和評論嚴格分開。一度後者成為業界的共識。

但這樣的趨勢隨著微博的到來發生了扭轉。越來越多的媒體嘗試著更多的評論和更多的個人意見,很多是以官方網站博客、雜誌正文前小品文的方式出現,讀者們也能從微博上看到作者的意見。就此,中國媒體向歐式新聞、向文以載道的中式傳統新聞演化。


我仔細看了這個專題,有幾點問題需要說明。

第一,這個專題是網站,也就是騰訊網根據其他網站的報道進行的綜合,而不是騰訊網對這一事件進行的親自報道。因此報道目的和引用的信息,難以捏合到一起,形成公信力。特別是這個專題的頁面文字,很多內容表面上看衍生自【詳細】的鏈接,實則不然。我個人的判斷是,這是一個由客戶出錢購買版面做的專題。因此不具備普遍性。

第二,關於記者是否應該在報道中加入個人觀點,那要看報道的性質。如果是純新聞報道,那麼多角度、內容翔實就是報道的重點。如果是事件報道,那麼記者應該用第一手素材去「助推」報道的內容,放大報道的力度,引發受眾的思考。其實評論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記者在第一線,加上各種報道工具和公布方式,所有的內容都具有指向性,記者只需要把指向性引入自己希望見到的那一面即可完成公眾輿論引導。

第三,報道是否需要評論,這個不是記者決定,而是媒體的風格、責任、內容性質以及社會地位決定。在歐美,獨立報道一般是不會加入任何評論的,而有單位(即媒體本身)背景的報道,引入評論則是出於各種目的。不過目前為止,不涉及政治因素的報道,基本會有評論,因為這在國外媒體,是相當一部分受眾喜聞樂見的趨勢。

在新聞媒體發展到今天,報道加入評論,主要目的是為了引發受眾思考和探討,形成信息和內容的增值與滾動,而不是為了「取悅受眾」。這一點上,中國99%的媒體做不到。表面上似乎佔據輿論制高點和道德制高點,但媒體的獨立性和公信力在中國早已被踐踏得蕩然無存,加上生存環境的惡劣、社會觀念的複雜,導致了媒體評論不能不為「利益」服務。

一位媒體界的前輩說過一句話,我一直用於告誡自己: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觀點,只缺報道。在做好了報道之後,再去考慮觀點的問題比較好。這是一個大前提。


我個人認為其實答案肯定應該是不應該加入個人觀點,但真實情況是這是幾乎無法做到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首先,記者不管這個職業聽起來應該是多麼的神聖光輝、冷艷高貴,但究其根本就他(她)一定是人類中的一員,而且所做的工作(攥寫文本or 拍攝編輯影像)本身就是一種觀點的集合物,所以不管記者怎樣避免,也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觀,如果真的做到了,那隻能是機器做到的。正如攝影機眼睛理論,即使攝影機在一般看來可能是最能還原現場真實的工具,但是當操作攝影機的人在選擇他所要攝取的畫面時,便已經是在加入自己的主觀觀點了。更何況是更能令人進行想像的文字了。所以從這種原因看來,記者要避免個人觀點的加入似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這一原因似乎更可能造成提問者所提到的這個現象。記者的工作中會受到各方面的干擾,這個原因又是多樣的,有記者自身職業素養的因素、有當前我國新聞行業已經形成的行業體制的因素、也有媒體自身定位不同的因素等等,在此不再贅述,這些原因有些是記者個人可以避免的,有些卻是記者個人乃至單個媒體都無法改變的,所以這也是一個很無奈的事情。

雖然原因有這麼多,但我個人還是認為,記者應當謹遵自身的職業道德底線,哪怕只能讓我們的媒體環境因自己的良好的職業素養而有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的改變,便也能倍感欣慰了。


一般來說,記者不應該在報道中加入自己的觀點,但是記者可以通過對事實的選擇性報道來較為客觀地傳達自己的觀點。


個人的雜牌觀點:

1、該不該加入大概也就是個形式問題,所有報道都是有傾向性的。

2、形式問題其實指向的是,什麼樣的報道更有說服力的問題吧,所以不直接進行評論可能看起來「公正」一些。

3、新聞報道的所謂公正性,最終是來自新聞報道的多樣性。如果基本的新聞自由得到保障,那麼有這樣傾向的報道,也有那樣傾向的報道,最終的是非是要自己去判斷的。

4、但也不是說記者不需要有底線,一些基本原則的限定會大大提高信息的質量,從而降低信息傳播的成本,所以記者遵循基本原則非常重要啦。那麼加入或者有限加入評論不太重要,只要特定新聞機構有自己的長期堅持的標準就行了。

4、扯遠點,所以作為普通老百姓,看報道歸看報道,看問題還是要像一位已故(應該是吧?)美國脫口秀藝術家,說的,I do something stupid called thinking——憑記憶啊,記憶不靠譜——的、歌詞大意就是,別人都看什麼報道,我呢,我干一件(過時的)(愚蠢的)事叫做思考


【簡單點】

1)可以:為了互動。

2)不可以:因為管制。

人是獨立的個體,人身自由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力。但作為新聞媒體的記者身份,在某些方面是需要記者本人的態度來決定是否可以評論的。(取決於閱歷、條件、壓力、性格、任務要求)


從我學習和觀察來看,西方的新聞傳統跟我們還是相差很多很多的。

單就記者觀點這一類,我剛去查閱了一下資料,贊同 @安替 的回答,只有美國不鼓勵記者評論新聞事實,但是歐洲的新聞觀是非常開放的。

不過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如果你學新聞的去國外待幾年再回來,應該會難以融入國內的新聞工作中,差異主要還是在開放性方面。國內媒體對主流文化的宣傳太多,包容性比較低。

比如說,我之前在電視台實習的時候,帶我的老師告訴我,他們每天需要定向的向央視提交新聞素材,這也是每天新聞聯播和新聞30分主要的新聞來源。但是呢,大家基本只報好的,原因你懂的。有一次,這個電視台提交了一個兒童校車超載的問題,本來以為是小新聞,結果被新聞聯播給報了,市政府找過來找到台長,要求寫檢討,嚴重的話可能撤職,台長開除了一個上傳新聞的員工墊背。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來,國內的新聞播報已經不是單純的新聞問題,而是利益的分割問題。

國內做新聞也有很多門門道道,相比起來國外就開放很多。再說評論這件事情,我覺得有兩個分岔吧:

1.如果記者對這件事情或者對某個領域非常了解,已經是KOL,那麼他其實可以適當的客觀的(注意是客觀的)發表評論,以引導和啟發受眾的思考。

2.但是國內出現最多的其實是標題黨啊,記者不專業但是為了迎合受眾站在道德制高點恣意的評價新聞事實。

如果第一種,可接受,因為國內的受眾文化程度和獨立思考能力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做適當的引導,可以把新聞事實轉換成作用力,挖掘更深層次的影響。

如果是第二種,建議大家留意記者姓名,然後永久拉黑。

附上小尾巴

個人公號【三金的碎碎念】


答案中理論多,乾貨幾乎沒有。很多時候如果記者能夠自行區分個人觀點,就會天然地以標榜職業精神為由將其剔除。換句話說我相信任何記者為了自己的飯碗,都會說自己的報道「客觀真實」。顯而易見,如果某記者大言不慚地說「呈現在您眼前的是充滿主觀臆斷和個人觀點的作品」時,您是當做藝術作品欣賞,還是當做新聞來源照單全收呢?

所以大部分回答者都是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應該,順便歌頌一下記者的職業操守。可是大部分時候新聞從業人員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摻入個人觀點,他們說:「事實就是這樣啊。」 舉個栗子。

三四年前吧,西班牙某電視台製作了一個介紹旅西華人的電視節目,長達一小時。其中有一個段落,丈夫在某著名狼性通訊類國企駐西辦事處工作有年,終於將長期分居兩地的妻子從國內盼來,節目攝製組興沖沖地和老公一起在機場守候,妄圖拍下這久別重逢的感人畫面。結果兩口子一見面,妻子將手搭在丈夫的小臂上,對著鏡頭說:this is my husband,完事。欲求不得的節目人員只得在節目播出時加上這樣的話:在長久的分離、飛越半個地球後,丈夫和妻子終於見面,沒有接吻,沒有擁抱。然後同行的一位翻譯,年輕的亞洲臉女孩,對著鏡頭說到:Es q ... los chinos son/somos timidos. 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人都很害羞」,但問題是這句話中的動詞用的是第三人稱複數形式,確切的翻譯應該是「他們中國人都很害羞」而不是「我們中國人」,換句話說這個女孩將自己排除在外,她到底是哪國國籍,西語程度也不得而知,當然這也無關本文。

我們探討的是否應該加入個人觀點,「沒有接吻,沒有擁抱「是不是客觀描述呢?毋庸置疑是的。況且解說已經做到語氣中立,沒有使用「居然連個擁吻都沒有」這樣感情色彩強烈的語言。但是選擇提出「沒有擁吻」這個事實本身就帶有一定傾向性,這或許和文化背景有關。西班牙人異性間初次見面都要貼臉問候,夫妻之間不管什麼場合親一下嘴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作為西班牙記者,他可能很難意識到自己正在用自己熟悉的人際交往方式「評判」另外一種文化,所以才要特意指出沒有擁吻這一「客觀事實」,以達到把中國人拍成不懂休假,不懂風情,不懂恩愛,只知道工作的機器人,機場重逢這個片段恰到好處地深化了這一形象。

但是退一步說,很多旅西華人確實是只知道工作的機器,雖然很多同胞不願意承認這點,當然這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本文要說明的是,不是「不加入個人觀點」就能達到「客觀真實」的目的了。這個問題根本不是「記者應該不應該加入個人觀點」,而是「能夠不能夠區分什麼是個人觀點「,個人覺得很難,很多時候都不能,既然不能,且即便能也無法擺脫」主觀臆斷「之嫌,所以不如乾脆不去刻意避免。那些標榜」不加入個人觀點「的作者和文章,請讓我見識見識,我讀書少,至今還沒見到過任何「不摻雜個人觀點」的新聞。上面有人說100%,我真嚇尿了。


可以看韓劇的《匹諾曹》,見解深刻。


在商業新聞報道中,任何一篇報道都是有觀點的,觀點本身有時就是行文的主題,相反沒有觀點的報道就像沒有主題的小說,是沒有辦法讀的,讀者會不知所云,我的一個編輯曾經說過,「這樣的文章就像汪洋中的一條船,飄來飄去,不知道要去靠哪個岸,」文章中所最終呈現的這種觀點,即是新聞機構觀點,也是個人觀點,(否則還能是什麼?)特別是特稿的寫作中。只是這種觀點的表達不是用評論方式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剪輯事實以及行文邏輯的展開來呈現。


除了通稿 任何新聞都有個人或者這個新聞機構的觀點在裡頭 通過列舉挑選客觀事實來含蓄表現


我不知道記者該怎樣報道一個事件,但我想記者也是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個人覺得,記者是記錄一件事情的人,無論他對事件有怎樣的看法,他都應該先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客觀全面的儘可能地去報道事件的真相,而並非還沒搞清事實,就將報道帶上自己濃烈的個人色彩。記者所記錄的新聞面向的社會大眾,謠輿論的力量是可怕的,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小小善舉可以因為聚光燈而閃耀,相反的一個無意的惡言也可以被無限地放大麴解。無論報道的新聞是惡人惡事還是好人好事,都應該心懷仁義之心,對人對事都留有三分餘地,要是將來我們真的錯了,還有挽救的餘地,還有資格說一聲我們錯了


說不能加入個人觀點是不可能的,在記者採訪的話題,理解問題,寫文章的時候必然都會帶入自己的觀點,看美國的報紙(特別是針對中國的)這點特別明顯。


與其說是否應該,基本上在現實中是不可避免的。

就算看上去完全是客觀的事實陳述,記者也可以通過改變報道角度,選擇性陳述部分事實來引導受眾的觀點,完全的客觀和中立是不可能的。

幸好自媒體時代關於某件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和觀點,不至受困於記者的「陰謀」。

又看了遍問題,好像樓主在意的是「蓋棺定論」的口吻,不能接受記者直接陳述觀點,那能否接受記者的隱晦暗示呢?


記者的工作職責是報道事件的真實情況,不應該加入個人觀點來評論某事件而誤導或扭曲事件本身.

評論留給讀者去.


觀點這事兒,是通過對事實的描述表達出來的。

個人覺得這世上並不存在客觀的報道,因為文章是人寫的,視頻是人拍的,只要經過人的加工,就不可能完全客觀。


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觀點,但又不可不限制。


個人看傅曉田的採訪,認為應該儘可能不帶個人觀點


在選取報道角度,取材,採訪提綱羅列,採訪對象的選擇,與採訪對象的對話編輯,等等,太多方面。都基於記者的觀點產生,有些還會預設立場帶入。角度決定後面發生的一切。

記者做不到沒有觀點,能做到的是,保證公平,這公平是讓每一種聲音都坦然的站出來。我覺得記者就是陳列師。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對這點有些說明。


今天剛剛看了這個,應當將自己的觀點傾向寓於事件之中,而不是發表的意見和評論


推薦閱讀:

像一些媒體最近曝出的文姚事件這種算侵犯隱私嗎?
中國人說外國好話會被罵做「漢奸」,外國人如果說中國的好話會不會被罵「英奸」「美奸」?
觀察者網是一個怎樣的網站?
如何看待這個眼鏡女把流浪漢趕走事件?
新聞評論為什麼一定要客觀?它能客觀么?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像法國那樣的有態度的新聞媒體?這個客觀理論是誰提出來的?

TAG:媒體 | 熱門新聞 | 記者 | 傳統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