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商業化運營的科技博客到現在還沒有出一個明星作者?

第一財經周刊作者駱軼航問了 36氪的同學一個問題:為什麼國內科技博客到現在沒有出一個明星作者?(他指的是那種類TechCrunch的商業化的科技博客團隊,定量產出創造內容產品 那種,不是指月光、阮一峰、keso這些獨立博主)


個人觀點:

一是取決於現在業界公司的投放、及公關策略。

目前的業態是,有PR需求的公司都是找公關公司,公關公司則習慣於:

1、和門戶網站、專業IT網站合作發布PR稿件

2、單獨博主聯繫

上述都是每篇多少錢,報價公開。

PS一下:曾看過一份公關公司製作的新的報價,一些微博名人發布微博也有了價碼,都不低於博客年代。

二是目前的門戶格局產生的影響

即大量博客雲集在門戶上,產生的一個負作用則是:博客一發,門戶編輯一推,自然擴散,使博客作者們都不擅長傳遞自己的博文。

三是優秀寫手確實難找

一方面媒體、門戶,包括公關公司、企業都在不斷吞噬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國內的環境中多少還是有種奇怪的氛圍,如年紀大了還奔波在一線而不是做到主編、總監,就會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因此要麼培養好了,人就被挖走了。(曾和tw老祝、老顧聊這個,曾經都成了騰訊科技、新浪科技的人才孵化器了,也很痛苦),要麼到站了,有足夠人脈、足夠理解的寫手自己也在謀求換工作。

上述疊加,幾個現象就浮現出來:

1、被公關稿件和公關養壞的業界,逐漸喪失發現和寫稿的能力。

2、 車馬費發稿費的泛濫,也導致稿件質量水化,有價值的不多。 被壞了胃口的讀者認為博客就是輔助,水平一般,不重要。

3、習慣推薦制的博客們,只要和編輯搞好關係和打招呼,無須建立自己積極主動傳遞自己的好博客的能力

4、導致業界中企業不願接觸也無法看到新生博客,因為無法以贊助的方式來支持新生博客團隊的發展

然後,好寫手們是否敢於放棄現有好的崗位,用創業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情,也是一個問題。


  1. 知識積累。科技網站的分水嶺之一在於評論,評論的前提至少包括懂。不懂就說就是瞎說。

  2. 時間積累。西直門換乘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個優秀的作者也不例外。

  3. Notor提到的動機。現實麵包和理想麵包一個都不能少。


會有的,時間問題。

洗禮需要個過程

用戶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個過程

時間點對了,這個人就出現了


因為,中國的讀者不需要有深度,有個性的好文章。

這是我幾年來變換各種風格和內容,長期觀察大量數據反饋(自己和 ifanr 其他作者的 blog 的相關數據)得到的結論。(他們更重視其他一些東西,恕我不能直言)

如果,駱軼航繼續保持他文章的長度。。。很快,你和他們提這個人的時侯,熟知 36 氪的新新人類們會問:「駱軼航是誰?」(估計現在已經如此了)


我覺得

一是還沒有達到專業水平(達到水平就不滿足當前待遇了)。

二是不懂經營自己的觀點,沒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是國內科技博客不允許作者表達犀利的觀點。

四是國內文化就不尊重腦力生產者,他們看重你是想讓你寫軟文,另外作者這詞也被不負責任的小部分搞臭了。

五是時間太短,國內科技博客還沒幾年呢。


寫文章可以養活我的話,我可以選擇專門寫,但是根本不可能養活我。


按照提問者的標準,國內現在只有 36kr 是真正「商業化運營」的。

另外,36kr 沒有明星作者不代表其他 blog 沒有明星作者。只不過有兼職和全職之分而已。譬如 Apple4us 的李如一,ifanr 的李楠。


環境不同。能在中國靠網上寫文章吃飯的,不是寫網路小說,就是做seo去了。


寫博客可以賺錢的話,我也會繼續保持。但工作需要時間,生活需要時間,真正能堅持寫文章、寫博客的人很少,像純銀;現在我寫博客純粹愛好,想寫就寫,連個兼職都不算。稿費對於互聯網來說是不存在的啊。


大環境的問題,而在台灣,就有很多知名的博客主,比如電腦玩物等等。


在donews時代,比如劉韌、Keso、炳叔等算不算呢?


國內大多科技博客作者的深度還不夠,視角也不夠敏銳,互聯網形成了「淺閱讀」的習慣,這也是因素之一。

AppChat期望做一個有視角、有深度的移動互聯網科技博客,當然,這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推薦閱讀:

想開一家具有特色和知名度的民宿,前期準備工作有哪些?
股權和股份有什麼區別?
工作經驗5年的程序員,現在都幹什麼?
國內互聯網公司員工在國內可以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嗎?

TAG:科技博客 | 創業 | 互聯網創業 | 36氪 | TechCru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