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存錢/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理財達人,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句話對也不對。
說它對,是因為理財中的一個分支是投資,投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使資產增值。靠著複利效應,不斷積累。因此,在回報率一定的前提下,當然本金越多,長期預期收益越高。今天的100元錢,和10年後的100元錢,價值是不同的,越早投入,則可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而說它不對,是因為理財,是一件管理個人/家庭財務的事情,投資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不應該以投資為理財的唯一目的和內容。看了上面的,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那更應該節衣縮食,把錢攢下來,為了獲取未來更高的回報了。但事實上,理財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是否有充分的保險保障,是否有合理的收支規劃等。
舉個極端的例子,月收入5000元時,扣除最基本開銷,可能每月還剩1000元,把1000元全部存起來,確實可以在理論上獲取最大的未來預期收益,但是,你可能因此犧牲了購置書籍,參與培訓或其他活動等,提升自己的機會。
而另一個每月把這1000元都用於提高自己的人,他的收入增長速度可能是比你快很多的。
我偶爾會接到私信,詢問我說每月只能剩下幾百元,應該如何理財?我多半會建議留出適當現金積蓄後,投資給自己。在我們初入職場,收入偏低時,這可能是一種更合理的理財方式。
所以,理財不等於投資,要充分考慮到理財中的各個環節,不要過分追求貨幣層面的投資回報。沒有足夠的本金,就沒有複利的基礎,所以理財高手一定是很能存錢的人。
因為一切虛假的職業規劃和企業文化都是沒有意義的,而投資自己更是一個徹底的騙局。
曾經看過一個段子,大體上是講西方中產階級的命運就是勤奮工作,供養車子和房子,培養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過符合身份的生活,最後終於可以在退休後靠住房逆按揭和養老年金周遊列國,在死亡時什麼也不剩,像條狗一樣不斷努力著跌撞著奔跑。
整個故事最可怕的一點是,這完全是自願的。
一、我練功發自真心
這是我們時代的獨特特徵,當年李斯向秦始皇建議說,老百姓這種東西,不能讓他們有絲毫餘糧,始終處於溫飽邊緣,才會聽話。很難說暴秦之暴和這樣的國策是否有關係,但是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只要當政者改變,那麼小農經濟的自然狀態就會恢復到漢朝的文景之治的軌道上。但我們現在的情況則是,無論誰上台,是否有心,事情都不會有變化。
但我們今天主要談的不是中產階級,而是底層。同樣是自願的邏輯,在經典美國夢的敘述中,我們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而似乎社會也確實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但事實往往殘酷的很。
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邁克爾·克勞斯的《美國人為何還相信美國夢?》一文中,克勞斯指出:在統計數據顯示70%的人從未達到過中層的情況下,他們給3000多名調查者展示了一份圖表,上面將美國社會等分成5個社會收入等級,並隨意從最底層選一人,讓被調查者們預測他流動到其他經濟階層的可能性。他們將調查結果與皮尤研究中心統計的實際流動趨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參與者預測從最底層到前三層的可能性比實際高出15%。
而發布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中的論文提示了類似的規律:當被問道「你預測有多少大學生來自底層20%的家庭時,」被調查者大部分都判斷失誤,他們預測的來自底層收入家庭的大學生人數要比《當前人口調查》的實際人數高出5倍。
一些中國的數據揭示了類似的規律。
這個幻覺也許來自我們相信市場的自由,也更有可能來自身邊「真實」存在的例子。即便不考慮有意的宣傳,媒體的時代也和古代截然不同:前資本主義每個人的社交圈局限於居住地附近,他們看到最成功的人可能只是當地的鄉紳。但現在,越成功的人越擁有話語權,而他們的聲音也就越被放大,垂直的平台譬如知乎會出現「人均月薪10萬」的笑談正是出於這樣的趨勢,甚至我們的自媒體時代比起媒體時代更加強化了這一趨勢。
極低的流動性壓抑人們努力的動力,而中度偏高的流動性卻刺激人們出人頭地的慾望而又不會導致市場的混亂。前者意味著革命的即將到來,而後者說明一個相對健康的社會。
但我們的社會弔詭的呈現出呈現出了一個低流動性,但信仰高流動性的情況。這導致「一切都是自願」的。中產階級的自願讓他們變成了社會的基礎,一等模範公民,只在被消費文化攻擊得暈頭轉向的時候才去研究斷舍離,而對於你我這樣的底層,這樣的自願可能會徹底斷送未來的一切。
二、結構性暴力
當然,這同樣來自全球資本主義。
全球資本主義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組織或者政府。斯洛維尼亞哲學家齊澤克管它叫結構性暴力。
舉一個栗子,我們前面講到大多數人都認為努力就能成功,就象社會前1%有錢就要有精神生活的信念催生了仁波切市場一樣,渴望成功的信念就會形成市場,催生一大批成功學,其中就有職業規劃。
職業規划到底是個什麼玩意?你怎麼可以想像未來的職業?職業在當下是劇烈的變化的,每天都會出現新職業,死去老職業,沒有什麼是鐵飯碗。當下的規劃只會給人虛假的安全感---安心被剝削。
安心被剝削並不是一個事後諸葛亮式的結論,一切被拒絕的東西都是會被打壓的,比如專車,比如……
它不被拒絕本身就是一種默許,甚至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結論:自己是最好的投資。如果我們發現這個言論興起自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和培訓學校興起的雙重背景下就可以理解國家希望你多讀幾年書,晚一些進入市場,而培訓機構則希望賺你的錢。
所以我們發現,個人不是主體,組織不是主體,甚至國家也不是,而是所有一切在市場的邏輯下形成了統一的結構--形成了結構性暴力。
嚴謹的經濟學研究指出本科學歷會大幅度提高人的收入,但是這個趨勢在碩士及以上遞減。這在中國尤其嚴重,它是伴隨著擴招而來的,當你犧牲了積累財富和工作經驗的時間,只是變成了結構性暴力下的棋子之一。
托馬斯皮克提在《21世紀的資本》中明確指出了收入的提高永遠慢低資本利得率,如果刨除興趣使然,只算成功學中的經濟標準,真正的職業規劃只能是盡一切可能獲取資本,而不是跟風做任何市場要求你做的事情。
因為市場的唯一目的是要你的錢。
企業文化也是這樣的邏輯,我曾經講過一個段子:一次早會的是腦殘創業公司,一次早會加一次早操的是我愛我家和鏈家,一次早會加一次早操加一次晚操的您快報警,這是傳銷組織。
創業公司和你談情懷而不談錢你可以輕易發現這是在耍流氓,但是大公司的企業文化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它在不提供任何實際支持的情況下增加虛假的認同感,增加凝聚力,降低成本。
三、主觀暴力與消極抵抗
企業文化像不像一個微型的美國夢?很像,因為它就是。不過嘮叨了這麼多,我依舊提不出任何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說結構性暴力導致主觀暴力,貧富差距會導致社會動蕩,犯罪率上升,一個仁慈的慈善家可能在拯救了500個家庭的同時通過金融投機毀滅了五萬個家庭的幸福。
這並不遙遠,國家挽救經濟衰退的大水漫灌政策只會導致熱錢湧向大城市,衰退--注水--大城市房價暴漲是同一件事情的三個表象。
全球革命這樣的事情當然不可能發生,但有沒有激進的個人抵抗可以實現?後現代哲學家巴特勒在談及性別政治的抵抗時,使用了「卧室里的反抗」這個詞,意思是你完全可以非政治化的反抗這一切。
首先你需要一個敏銳的頭腦,像聰明的中產階級意識到消費文化已經把他們拉入深淵一樣,意識到職業規劃和企業文化都是虛妄的幻象,但不止是如此,你應該自己在生活中多發現類似的事情,其實這不難,他們一切都按市場的邏輯去騙你,那麼你就一切都按照市場的邏輯去逆向演算就好。
其次你當然需要保持學習,但未必需要佔用工作時間和你的金錢,除非你的職業需要那一張證。近年流行一個詞叫賽博社會主義,北歐反版權的海盜黨們最提倡這個,意思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世界,你可以得到你想到的任何知識,只要你想,保持你的學習和思考,這足以讓你跟上這個世界。
最後你應當好好整理你的錢包。消費主義並非傷害不到你,只是你沒錢去消費罷了。如果你陷入了賺的多花的也多的循環,那麼我建議你把補償自己被結構性暴力傷害的千瘡百孔的方法從消費變成其他東西,不要聽信什麼「開源就好」,正如你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有種被洗地被合理化成功的送口氣感,你並不像你想的那樣認可這條邏輯。
如果讓我指出最重要的部分,我也許會說車子和孩子,現在一線城市養車的成本已經達到2000-3000,更不要說開出4S店第一秒就開始掉價了,而孩子顯然更貴。如果排除少部分真心愛車愛娃的人,我個人相信市場上一切呼喚買車生孩的聲音都是因為前者能拉動消費,而後者可以為國家增加勞動力和擴大內需。
你需要養成定存定投的習慣,但是注意風險是你需要考慮的第一要務,不然就進入了另一個你看上他的利息,他看上你的本金的陷阱了。只有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不斷的學習並開始積蓄,並且利率高過CP1,你才能談得上反抗的第一步。
PS:當然,正如我這條廣播所說,你還要擁護富人多多生孩子,富人多買車,天天換車。希望每個有錢人都買車都多生孩子,拉動經濟提供勞動力--然後花掉他們高收入中的大部分,讚美他們。理財,你得有「財」了才能理呀,沒有錢那什麼去理財呢?雖然現在市面上的理財產品門檻都很低,餘額寶一分錢都可以投入,可是你投入1塊能帶來什麼呢?還是需要一定的資金原始積累你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可是現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存錢呢?習慣了大手大腳的花,從沒想過怎麼去存,我建議就是每月發工資哪天留足每月生活費後將剩餘的錢定期存入銀行,強制性要求自己存款,如果你自制力強的話存入餘額寶也是不錯的方法,畢竟攢錢的時候還可以賺點收益。
所有事情的成功發展的最初點,就在於進入正確的軌道,然後自律的一直走下去。從這個角度來講,存錢/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
存錢/儲蓄能夠有以下幾個明顯作用:
1. 存錢本身就是一個能立竿見影的短期理財目標,能夠讓人在很快的時間體會到積累的力量,並且門檻很低(少擼兩次串就行了)。
2. 個人在最開始財富積累階段,一般還是逃不開所謂的開源節流的。節流,最關鍵的就是建立起清晰有目標的計劃並且嚴格執行。從這點上講,存錢和儲蓄能夠強制人了解自己的財務開銷,對自身的開支有比較清晰的規劃。
當然,如果你是類似國民老公思聰那樣的二代,上面兩個存錢/儲蓄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但是,答主認為下面這個作用是廣泛適用於所有人的。
自律性:存一個月錢不難,但堅持1年12個月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總有這樣那樣的干擾因素影響你的計劃,並且給你各種各樣不執行的介面,例如阿貓過生日啦,今天大排檔爽一次啦,明天追個新iphone啦。
這個就如同長期健身/跑步的堅持一樣,直接結果上看是身體狀態的不斷強化,但過來人都能體會到,在這個過程中人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自律性,就是一種排除各種借口的堅持,一種對目標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和逐步逼近感。
存錢/儲蓄也是,戶頭上數額的增加固然可喜,但是學會自律的堅持,有計劃的執行,以及長期日復一日的排除各種干擾與誘惑,才是存錢/儲蓄這種行為對於一個人最大的精神給予與收穫。這種自律的體驗,說得大一點,是未來理財能夠成功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因為,理財如想成功,就是要和人性做一定的鬥爭:
1. 人,天生喜歡短期見效快的東西,而對於緩慢變化的大趨勢往往視而不見,而且心理上否認這種緩慢趨勢才是真正決定結果和輸贏的關鍵要素。
2. 人,都容易受到誘惑,而理財需忍受市場短期波動,長期堅持正確的理念。
3. 人,都有惰性,而理財需要執行,堅持,堅持,執行,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幫你一起理財,享受時間與複利帶來的巨大紅利。
如果要在理財這條路上正確的走下去,克服上面3個人性問題,取得長期成功,就需要巨大的自律性,也正是年輕人通過最初的存錢/儲蓄這種行為能夠建立和很好加強的。
從存錢/儲蓄開始,進入正確的軌道,然後自律的一直走下去。
按照劉彥斌老師的話來說,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管理好這個水庫,開源節流。
所以說,一個人收入再高,如果沒有存下來錢,或是將錢放在正確的平台上運轉。頂多也只是圖了一個快樂的消費。到頭來,發現其實啥規劃也沒有做。 存錢相當於是給自己建水庫、建糧倉,在用的時候儲備點水和糧食,以備不時之需。而在我們一生中,需要這些水和糧食的時候實在太多了,無論是買房置業、投資創業、結婚生子、贍養父母、撫育孩子、甚至人生最後一刻的離開方式……都離不開財務上的支持。而這些財都是依賴平時的儲蓄、理財而建立的,讓它們得到增值和保值,以及發揮不同的作用。你的收入減去你的支出,剩下的東西是你的財富。理財是理剩下的財富,什麼是財,財是被存儲下來的財富;花掉的叫錢,存下來叫財,所以我們叫理財而不是叫理錢。理財是從消費開始,收入減去合理支出剩下還是你的財,如果你把你掙的錢全部花光了,你就無財可理對嗎?
理財第一步,尤其對於年輕人,要合理控制消費。
收入-支出,剩下的才是你的財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存儲下來財富,因為為了明天的生活,我為什麼不把掙到一萬塊錢都花光,要存下來五千呢,是因為想到明天我要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所以我要存下來一筆錢,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什麼是理財,理財是為了明天的生活來存儲今天的財富。
推薦大家可以看看《張鐵:家有水庫心不慌——生命周期與理財》,這是我根據劉彥斌老師的書籍《理財工具箱》整理的不同年齡段和生命周期的常見理財方法。
我怎麼覺得『賺錢』才是第一步啊賺的少,剩下那幾毛幾分的也沒用啊
01
存錢是理財的第一步,更多時候,我更喜歡用攢錢來描述存錢和儲蓄的概念,以免區分存錢or儲蓄就是趴在銀行賬戶上這簡單的聯想。
我一直都是普通的工薪族,在我還沒有積累起巨額財富之前,無法通過自己的才華或者機遇一夜賺到第一桶金,也沒有辦法像人家做生意那樣,每日日進百單,分分妙妙,無時無刻都有入賬,咱只是個按部就班工作和生活,主要靠工資維持生計的夥伴們,那麼,我想說,攢錢是你的理財之路的第一步,也是你奔小康的路上必修一課。
可能會有朋友,覺得錢花出去才是錢,攢錢不算理財?
炒股、買基金、買房子才是理財。非也,攢錢,是積少成多的過程。不要小看這點點滴滴,第一個月能存1000,第二個月1500,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第三個月就能存下2000,因為你有存錢的觀念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指就會三思而後行了。
以前吧,我也會將攢錢和摳門聯繫起來,認為,攢錢不就是摳門、小氣的嘛,這這不能花,多不痛快啊,買回一堆促銷,滿額贈品,實用價值不大的破爛回家,弄得家裡想垃圾回收站一樣,現在我發現,有了攢錢的觀念,更加註重物品的品質,反而生活檔次上了一個台階,所以我要說,攢錢是你對待金錢的一種嚴肅的態度,這與人的品格沒有關係。不要上綱上線哦。
02.
有朋友覺得攢錢不如賺錢重要。個人覺得,他倆兒就如同手心和手背,開源節流從來就是一起並肩行的,沒有哪個更重要之說。其實,今天這裡,我說的背景人群,是和一樣的平凡大眾,正態分布的中段,均衡收入,賺死工資也好,年終獎金也好,攢錢存錢儲蓄都是你邁向理財重要的第一步。
一一媽媽說理財專欄中,也收錄了文章 改變生活小習慣,可以一年省10萬 - 一一媽媽說理財 - 知乎專欄
其實我覺得理財的第一步並是儲蓄,今天大家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理財第一步是控制自己的慾望
你上網搜「理財」,一堆的問題都是怎麼理財?有什麼理財的方法?其實我之前也有過理財經歷,但是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沒能堅持下來。我知道自身的原因並不在怎麼理財?也不缺少理財途徑,就是少了一份堅持。身邊也有很多人一有錢就花掉,希望通過理財、控制自己亂花錢?
雙十一剛走,還為信用卡的賬單發愁,有人會說理什麼財。今天我們就先不講理財,說一下怎麼控制自己不亂花錢。(其實這一步比談理財更重要,如果一個不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是很難堅持理財)
能控制自己慾望的是我們的意志力,怎麼增強意志力?如果你想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比如「你定下了理財計劃「,結果因為不小心點開了淘寶的界面,就可能會想買東西。在我們的腦袋裡有兩個自我,一個自我任意妄為、及時行樂,另一個自我克服衝動、深謀遠慮。當我們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我們的意志力就會受到挑戰,當時你想要淘寶,但是如果不買的話,你未來的生活會更好,有些衝動的後果可能要過些日子才會顯現。例如有些人會不斷的看自己的手機,他們想不到有什麼促使自己非看收不可,這種感覺就像撓癢一樣。當他們看手機的時候,大腦和身體的不安都得到了緩解。他們總以為自己只是為了獲得信息,比如在雙十一的時候,有些人在看到這個商品前根本不會想過要購買它。這個時候可以把你通過理財購買一套房子、一輛車、一次旅行等做成手機待機屏幕,我們就會問自己如果現在淘寶了,就去不了旅行值得嗎?當我們記住未來的獎勵對於自己意味著什麼,或想讓未來的獎勵看起來更真實的時候,就會看看這張照片。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等待8小時後再付款。或許在這8個小時內你已經改變了想法,當然有人說雙十一是秒殺的,一分鐘都等不了。我在想秒殺的商品一般都不貴甚至虧本,為什麼商家會推出秒殺商品,因為秒殺使你得到滿足和興奮感,慢慢磨滅你的自控能力,秒殺一般很少人能成功,這個時候你的目標就會轉移到其他商品上。最後想說理財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所以必要的東西是可以買的,但最好提前列好清單,把想要而並不必要的東西放進小黑屋。
最後發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iwangyitou/個人微信wangyitou001 網站:www.wangyitou.com
如果恰好你有一些理財的經驗要分享或者想投稿歡迎發到以下郵箱350751381@qq.com 稿件一經採用,贈送各種奇怪禮物。
貼一個自己公共號的文章,我自己一點點編寫的
————————————————————————————————————
簡單來說,銀行存款類工具就是你把錢存到銀行裡面,銀行給你利息!根據你存款形式和期限的不同,利息給的多少也有差別,幾乎所有人都進行過這種理財。
根據存款期限的不同,分為活期存款、 三個月定期存款、一年定期存款等。
根據存款形式的不同,即可以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還可以定活兩便等,他們的區別在於本金、利息的存入、提取時間,因此與本文主題不符,所以此次暫不講述這些之間的區別。同時還有通知存款、協議存款、同業存款等常見的類型,但也與此次主題不符,也不再講述,有意者可以自行搜索相關信息。
一、各家銀行與央行基準利率
央行有一套指導利率,各銀行在此指導利率的基礎上,可以自行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浮動,目前央行的基準存款利率是2015年10月24日調整後的利息。
如下圖為目前幾家銀行在央行指導利率基礎上的浮動
詳細信息可查詢存款利率-最及時的存貸款數據查詢可以看到除了活期存款利率外,各家銀行的利率均有上浮,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浮動幅度更大。
因此,若僅僅從收益性上來講,可以考慮存入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這些規模較小的銀行中,迴避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
二、央行歷年基準利率浮動
央行根據市場情況變動,經常不定期調整指導利率,截止目前已調整過38次,以下為歷次調整後的利率情況(有所刪減)
詳細信息可查詢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40/125838/125888/2968982/index.html央行歷次調整指導利率,可能幾年都調不了一次,也有可能一年調整很多次,但是幾乎都是下調的趨勢。
因此,從長遠性上看,把錢存入銀行,即使是一年以上的定期,即使央行放開了存款利息上限,銀行存款也實在不是一個良好收益性的舉措。
三、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條例》已經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第67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簡而言之,銀行存款也不再是剛性兌付。由於最高賠付額度的限制,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所有存款賬戶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在50萬元以內的,才能全額賠付。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一家銀行存款100萬,萬一這個銀行破產了,你也只能拿回50萬。和任何一家公司一樣,銀行業不再是國家兜底了。
——————————以下為重點——————
對於銀行存款而言,如果是小規模資金,用作日常生活,可以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如果是中等規模,即要照顧到臨時的應急使用,也想在保證本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得一定的收益,可以考慮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但也不宜期限過長;如果是稍大規模的資金,則不要考慮銀行存款了,完全可以使用其他理財工具。理財分門檻的,門檻不同投資回報與風險也不同。1元門檻:互聯網BAT的理財,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1K門檻:股票投資,基金;僅限內地股票投資。10K門檻:A股股票投資;銀行櫃檯的理財產品,保險等。個人認為保險是未來看跌防禦風險用的,建議占儲蓄比例的10%以下。銀行櫃檯的理財產品看合同是銀行兜底還是基金公司兜底。看清楚看清楚看清楚,重要事情說三遍。50萬門檻:選擇比較多,可做大方向調整,優先選擇港股投資,選擇中長期投資(3年以上期限的債券)100萬門檻:信託產品的門檻,收益10%左右。港股投資,中長期債券投資。更多的現金可以考慮商鋪投資,住宅投資等。注意事項:1、普通學歷的人錢多也別去玩期貨,貴金屬交易。別碰別碰別碰,跟世界名校的人一起參與期貨交易,多數人會以光速賠錢。2、少看熱點財經新聞,少看近期熱銷圖書,多看政府制定的交易法規,金融公開課。50%的新聞過一天就是垃圾。80%的新聞過一周就是垃圾。99%的新聞過一月就是垃圾。多讀讀巴菲特,索羅斯寫的書,注意是他們寫的,可看翻譯文。多做價值投資,中長線交易。把空餘時間充電學習,鍛煉身體,陪伴家人,練練廚藝等等...以上。
因為沒有錢,的確就談不上理財這麼說吧,理財中的一部分是做相對高風險的投資活動投資活動中對倉位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嚴格到,必須要精確到百分比個數位,請問,一個人存款一共1w元,拿30%做相對高風險的投資活動,這個時候我的建議是倉位30%持有某種投資產品,這個人就算是能購買這個投資產品,手續費的佔比也是相當高的,對她來講,我的一個精細到汗毛的策略簡直就是一張廢紙
因為當你的資金太少時,你投入的精力與你獲得的回報不對等!不對等!不對等!
我們聽了太多關於理財的雞湯,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永遠不嫌早,學習應從少年好。」說的對不對呢?
說的其實沒錯,但是凡事都不能做的太極端,要想清楚這些事,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理財是為了讓我們過的更好,而不是僅僅為了有更多錢。有了這個統一的大方針之後,很多想不通的事就很容易明了了。我不如各種大V們有很多專業的理論,僅僅是從經驗方面提出我個人拙見:
第一,不要勒緊褲腰帶理財;
滿足你的所有生活所需,吃飯,住房,出行,社交,買衣服,哪怕你覺得iphone也是你的生活必須,沒他你就渾身難受不開心,我都建議你買買買。其餘的呢,不是生活所必須的,選擇性消費。奢侈性消費,通通砍掉。具體哪個是選擇性的,哪個是奢侈性的,你自己分析。但是還有人要說了,我都是生存所需啊,花完就沒了啊。這可以說明可能存在以下兩種,一,你的消費水平與你的收入是不對等的,你應該努力的提升自身的水平,獲得更高的收入;二,你對理財的需求期望並沒有那麼高,並不足以讓你剋制你的部分慾望。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我向來不提倡為將來消費當下,只要你想清楚錢對你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角色,我覺得任何選擇與理念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又想無腦開心的買買買,又想有多多毛爺爺,我就只能說你太貪心啦。
如果咱們確定要理財,OK,看第二步。第二,建立理財習慣,初期重在積累;
這部分主要是題主提問的部分,先說為什麼。
因為你的資本太少了,即使你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你運氣又不錯,一年獲得了20%收益,但因為你本金只有1萬,結果收益只有2000。然而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我不反對投入精力和時間成本去學習理財,而且這顯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如同前幾天看《歡樂頌》里奇點一句很精闢的話,人生錢難,錢生錢容易,只靠你單純的精力投入,是很難對使財富產生」對生活品質有影響「的增長的。所以在初期,不如先讓自己制定一個規律的儲蓄計劃,並選擇一個或多個有保障的,投入精力少的,期望收益並不是太高的產品進行定存。一開始可以是每月500,每月1000,都可以,重點是一定要執行,而且這個錢絕對不能因為某些不必要的消費就動用。當你行有餘力的時候,便提高這個額度,並貫徹執行。初期的積累,哪怕只多一點,也比投入大量的精力「更值當」;,以下為簡單的例子,方便看明白,
我們先從儲蓄的0點開始看起,假設有甲乙兩人,甲:甲每月能存2500塊錢,發了年終獎的時候再存10000。按一般比較知名渠道的理財產品7-8%左右的年收益。五年後,甲手中約有資產24萬。乙:
乙每月能存2000塊錢,發了年終獎的時候再存8000。(在你僥倖真的)獲得了每年20%的年收益的情況下。五年後,乙手中也約有資產24萬。相比來看,我們就知道,在你沒有資本的前提下,你這幾年的一切為了20%收益而付出的努力,大概相當於你每月多存500塊錢,年終再多存2000。
而連續四年的20%收益,恐怕任何一個基金經理,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做到,你我自然也不能。我們再看在若干年後,有積累的甲和沒積累的丙的差別
甲:甲原有24萬元,每月存2500元,發年終獎時存10000元。投資收益年8%左右。五年後,甲手中約有55萬元。丙:
丙原有0元,每月存5000元,發年終獎時存20000元。投資收益年也是8%左右。五年後,丙手中約有47萬元。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比別人少了五年的積累,那麼後續的若干年內,即使你比別人過得更拮据,也很難趕上別人長期的儲存。
第三,早期勿碰高風險,不要想著一夜暴富;
騷等回來補充這只是歷史遺留的結果:借貸太難了。借貸太難,你被迫存錢。不是反過來。我見過很多理財之後再借錢,不存錢的理財,比如企業內部集資就是一例。
理財簡單來說就是錢生錢。除了二代們,大多數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靠自己打工慢慢存下來的。連第一步的儲蓄都沒有,後續的錢生錢又從何談起呢
上面有一位說的很好,存錢是被迫的。理財嘛,就是想辦法讓錢生錢。第一個錢,要麼自己存,要麼去借。窮的人去哪裡借?只有想辦法自己慢慢存。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的原因在於我還有個體重。而儲蓄就是那個體重
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剛工作那幾年工資不會高,對自己好一些,喜歡打球就買好的裝備,喜歡騎車就買好的車,喜歡看書就買。 見過一個月三四千月光的,見過掙多少花多少還要家裡補的,見過剛畢業拿到信用卡刷兩萬還了一年的。到底是他們掙得少還是花得多 見過期貨原油大非農瀝青聲稱一天幾十倍收益的,見過啥理財標榜一天百分之五收益的。見過股市上漲一天收益比我一年多的 我一臉懵逼,看周杰倫田馥甄演唱會還是坐山頂,默默的買貨幣基金買萬能險存著老婆本,然後發現風險等級保守型的我,投資收益並不能在深圳買房╭(°A°`)╮
1.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的一個圖書管理員Robert,從1963年起就在這所大學就職,一直工作50年。期間他沒有結婚,沒有生子,工作單調又乏味。年復一年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卻樂此不疲。這樣一干就是半個世紀,從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到垂垂老矣的老者。
在物質方面,他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除了看書和看電影,幾乎沒有別的娛樂活動。鮮少買衣服,一日三餐很簡單,開著一輛修了好多次的小破車。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花錢享樂一事。在他離世後不久,人們發現了他的遺囑,他把所有的錢都留給了他工作一生的新罕布希爾大學。更讓人驚訝的是遺囑上的數目:近400萬美元。他生前過著如此清貧的生活,背後卻默默地堆砌了一座小山。
2.
第一反應:原來攢錢真的可以攢成富翁啊!這50多年如一日,力量是如此的強大!
想起我的同事老張,每天要抽一盒煙。我們給他算了一筆賬,一天就算20元,一個月也要600元,一年7200。這30多年下來快買一輛低配寶馬了。
但事實真的就像那句笑話:我不抽煙,不喝酒,但我真的也沒買成寶馬。
錢都去哪兒了呢?
記得我剛上班時,我有一個學姐,比我大不了幾歲,很愛美的,永遠衣著光鮮、妝容精美、走在時代的前端。但,每到開工資時,她雷打不動做的一件事就是:抽出幾張人民幣放在一個信封里。(那時我們還發現金)。望著我詫異的眼神,她對我說:「這樣錢多的時候放幾張,時間長了,如果碰到什麼急事,這就是一筆救急的錢。」
啊,這個方法,好像在舊社會的時候聽過啊。《許三觀賣血記》中就講到過。貧困的家庭,會過日子的母親,每次都在做飯的時候抓一把米儲存起來,慢慢地也會積攢許多,藏在床底下或隱秘的地方。到災年無法糊口的時候,靠著平日的節省偷存起來的口糧,往往會救了一家人的命。
3.
雖然現在的生活已經不需要我們節衣縮食,但憶苦思甜、未雨綢繆、積少成多本來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智慧結晶啊。
但,如果想通過攢錢這種「小伎倆」攢成富翁,也非得有「大智慧」吧!看看人家Robert就真的把攢錢攢出了一種最高境界。
首先,人家是不以攢錢為苦,反以攢錢為樂,心甘情願、無怨無悔。或者,往深里說,人家就像武功高手練到了最高段位,「心中無一物」,根本沒把攢錢這件事整天放在心上。
他有自己的愛好:看書和電影。據說,從1979年到1997年,他看過的電影等各種視頻已經超過22000部。之後,他又把自己浸泡在書海,他決定把1930年到1938年美國出版的書,一本不落的看完。他的生活,除去圖書館和看書看視頻的時間,幾乎就沒什麼了。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哪有什麼時間去花錢?估計也沒有什麼時間去想:我存多少錢了?再湊點是不是可以換輛車了?
外人看似苦行僧的生活,其實我想Robert並沒有覺得苦吧?他的愛好,他的夢想都與之相伴,無時無刻,他必定是快樂的。
4.
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是不同的。一粥一飯、一花一草、寄情山水、月下獨酌,皆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快樂。
我並不是倡導每個人都如Robert一般,但假如你恰好想致富,恰好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或者你初入職場收入不多,想積累自己的第一桶金以迎接未來各種機會的到來,那麼也許嘗試一下Robert一樣的攢錢之道,將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極致,也未嘗不可吧。
總結前人及身邊人的經驗,攢錢這件事,要想成功,以下幾點也許會很好地幫助你:
一、忘了攢錢這件事,把它培養成你的一種習慣。
你想做成這件事,你首先要忘了它。你只需養成一種習慣。開工資的時候、獲得一筆意外之財的時候,拿出來三五百,好像對生活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二、從一而終,堅持不懈,認定一件事就要堅持到底。
如果你選擇了攢錢,你可以想一個幫助你堅持的方式。比如零存整取,比如定投基金。一年兩年是看不出什麼效果的,但堅持的魅力歲月一定會展現給你的。
你看,《來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經過400年的積累,地產金錢也不計其數了。哈哈,當然了,從現在的科技水平看,我們估計活不了那麼長。
但你看時下流行的一些理財熱門書《30年後我們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女人就是要有錢》等等,其實不外乎告訴你攢錢要趁早,然後保持年利率多少多少,這樣就可以錢生錢,複利再複利,堅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就錢財無憂了。
既然這些理財大家們都認為這是一個簡易可行的公式,既然這些書非常暢銷獲得大家的一致好評,那麼最起碼說明了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專註於你的愛好和專業,攢錢和賺錢兩手抓。當你專註於自己的愛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花錢了。
像Robert一樣培養一項需要你花注心血的愛好。當你全身心地想去做一件事時,那麼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足掛齒。
比如,自從我加入簡書以來,再沒有時間去一遍遍地去刷淘寶、刷朋友圈。那些代購啊、團購啊、定製啊,也沒有時間再去糾結比較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斷舍離、極簡生活的好處,順便也就攢下了錢。
我甚至發現兩個月沒買衣服沒買化妝品的我一樣也沒有感覺缺了什麼,因為整理了一下,我覺得那些以前的囤貨可以供我用一年了。現在慢慢消化著堆積的存貨,心裡的負擔感覺也減輕了許多。最主要的是,到還信用卡的時候再也不用覺得賬單上的那些數字根本就不是我製造的了。
因為總想擠時間看看書、思考一下或者寫點什麼,我的工作效率突飛猛進。每天在單位不再耗時間,而是充分利用統籌方法儘快完成各種工作。而且因為保持了思考的習慣,工作中的難題也不再躲避了。其實,任何事情,當你真正想去解決它的時候,你一定會想到辦法的。
所以你看,培養了一項愛好,不但攢了錢,估計過一陣領導也要給我升職加薪了,哈哈 。
四、攢錢是種態度,花錢是門技術,想攢錢首先要學會花錢。
你知道那麼多名人為什麼愛買奢侈品嗎?一方面,是它們獨具匠心,另一方面正因為它們是精英人士的心血之做,那麼買它們代表肯定就不會出錯,買它們就減少了許多比較選擇的成本。
世界上什麼最值錢?用金錢買不到的才最值錢。比如時間,比如健康,比如愛情,那麼凡是能用金錢換來的這些無價之寶,就一定不要浪費。
每天在各購物網站逛來逛去糾結,換來一柜子廉價品的時間,真的不如買一件自己喜歡的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物品。什麼時候看到它都會喜歡,什麼時候別人都會因為它看到你的品味。
而且,你因此節省了收拾的時間、糾結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攢錢是種態度,花錢是門技術。態度端正了,技術如果再過硬,那你的財富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五、內力不夠,可以藉助外力,可以讓最親近的人幫助你。
假如經過以上幾個辦法你依然攢不下錢,那你也可以讓爸爸或媽媽或其他親近的來幫助你。比如每月固定交多少錢,讓他們幫你存起來。
5.
文章最後,還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
關於Robert攢錢的事情,其實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就是Robert其實是有專門的理財顧問的。他只管攢,理財顧問負責升值,兩人各負其責。
所以,找一個靠譜的理財顧問很重要,一邊攢錢,一邊錢生錢,那麼天長地久,歲月更迭,積跬步必然就能致千里了。
最後,祝看文章的你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生財之道,在致富的道路上暢行無憂吧!
這句話對也不對。
說它對,是因為理財中的一個分支是投資,投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使資產增值。靠著複利效應,不斷積累。因此,在回報率一定的前提下,當然本金越多,長期預期收益越高。
今天的 100 元錢,和 10 年後的 100 元錢,價值是不同的,越早投入,則可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而說它不對,是因為理財,是一件管理個人 / 家庭財務的事情,投資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不應該以投資為理財的唯一目的和內容。看了上面的,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那更應該節衣縮食,把錢攢下來,為了獲取未來更高的回報了。但事實上,理財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是否有充分的保險保障,是否有合理的收支規劃等。
舉個極端的例子,月收入 5000 元時,扣除最基本開銷,可能每月還剩 1000 元,把 1000 元全部存起來,確實可以在理論上獲取最大的未來預期收益,但是,你可能因此犧牲了購置書籍,參與培訓或其他活動等,提升自己的機會。
而另一個每月把這 1000 元都用於提高自己的人,他的收入增長速度可能是比你快很多的。
我偶爾會接到私信,詢問我說每月只能剩下幾百元,應該如何理財?我多半會建議留出適當現金積蓄後,投資給自己。在我們初入職場,收入偏低時,這可能是一種更合理的理財方式。
所以,理財不等於投資,要充分考慮到理財中的各個環節,不要過分追求貨幣層面的投資回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翼支付?
※如果投資朋友的項目,或者合夥,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的?
※家裡人最近在投資福源幣,靠譜嗎?
※使用信用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好習慣?
※百萬左右理財的優選方式有哪些,有利網是否是百萬以上理財的上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