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只用QQ和手機這兩種基本聯繫方式,不用微博人人豆瓣等社交網路的人?
利弊有哪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個地方花費的時間多,相應的在另一個地方花的就少了。不必要跟隨這些所謂「潮」流。我遇到過一個非常非常「OUT」的人,不玩微博、QQ,更不用說FB和RR,但他把大部時間用在陪家人和學習專業知識,現在是行業中的牛人,很多人找他做兼職或者顧問,算是做到財務自由了。
很簡單,他們只用即時消息和即時通訊維護私密化的人際關係,不消費內容。在社交領域內容並不是剛需,至少不是特剛。
我倒是完全相反的不理解呢,為何會有如此多的人擁有如此大把的閑暇時間,泡QQ,泡社交網路,整天都不用做事的么?
比較『忙』吧,貌似有些人QQ都不用,更有甚者手機也不用,雖然他們還年輕
高人啊,膜拜啊,隨便啦
用QQ和手機:
1.需要的是一種主動的態度,主動聯繫; 2.長時間地與一個人交流,即一對一; 3.他們是即時的;微博人人豆瓣等社交網路不同之處在於:
1.它們是一對多或者多對多的; 2.可以採用不主動的方式獲取你所想得到的信息(比如朋友近期的狀態、別人的想法、觀點等等),然後產生一些互動; 3.這種交流可以不是即時的。 基於這樣的不同,大處觀之,這樣理解:現在的人(這裡大多指青年)不太喜歡與一些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同學、朋友進行即時的交流,但是卻樂於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不知道這叫不叫窺私心理),也樂於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這應該是叫曬隱私)。然後在一對多的互動中獲取認同感,存在感。
不知什麼時候,QQ上隱身的朋友越來越多,到後來我也開始隱身了,想找朋友說話的時候直接敲過去,十有八九都是隱身的。所以用QQ來聯繫朋友的方式有點少用了。微博人人可以自己自娛自樂,在別人回復以後可以聊幾句。 所以總結下來,應該說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太喜歡跟別人長時間的交流。
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一個人際交往的問題。關於一個人如何與別人交往,通過何種方式與別人交往,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1.有哪些方式可供主體選擇。這裡所說到的方式也就是本問題中所提到的手機、QQ及各種社交網路等。其實人們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是口頭語言交流。所以,如果主體可選擇方式有限,也就導致主體採納方式有限。比如某些人剛好只知道QQ,並不知道其他社交網路,所以只會使用手機和QQ。
2.交往方式的功能性需滿足主體的需求。所謂功能性,比如一對一還是一對多,即時的還是延時的,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些功能性的差異需滿足主體的需求。只要能滿足需求,主體便會對此有選擇的可能性。
3.主體本身人格特徵。這裡說的人格特徵,也就是人的性格和氣質。拿四種氣質來說,多血質和膽汁質屬於外向型,需要更多主動並且多向的交往方式,所以採用多種交往方式的可能性更大;而粘液質和抑鬱質屬於內向型,他們可能需要的是深入的了解,所以採用延時的單向的交往方式的可能性比較大。應該是生活比較充實的人吧,時時刻刻都是有事情做的。同時就是不喜歡跟過多的陌生人打交道,交流的更多的都是認識的人。在網上關注新聞等互聯網信息,這種人應該也會直接去看各大門戶網站吧!
說實話,在我周圍的同學中,絕大多數還是只在使用手機和QQ(隱身也比較多),很多人有微博豆瓣或是人人,不過這些使用的真的不多(或許是我所在的圈子比較OUT?) 1.微博等需要經營才能形成完整的體系,可是絕大多數人QQ/手機上的社交體系已經很完善了,或許覺得並不必要或者沒有精力去再經營一次,只是為了嘗鮮趕流行 2.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時時刻刻分享展示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正因如此就不怎麼使用微博人人了 3.話說回來,微博和豆瓣人人,還是提供了一些認識那些志同道合的人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讓你和一些平時不怎麼聯繫的見面打個招呼的那些朋友可以有些小互動,對於這個福利,不使用的人就享受不到了哦
微博、人人、豆瓣這類型的社交網路
第一 實現不了完全意義上的 「即時性」 第二 會慣養出 強迫症 第三 一般的強迫症通常自己是無法察覺的,但是用微博、人人、豆瓣這類型的社交網路培養出的強迫症卻能被自己察覺 第四 察覺後會因為非即時性而去無意識的想去改變「現狀」,但是人的僥倖心理(覺得每次刷新頁面的時候,就一定會被人@ 或者收到私信),會去無意識的又讓自己去這樣做(重複的去刷新頁面)然後馬上思維轉變到第三條,依次惡性循環。 問題歸根結底在於 它相對IM的 「非即時性」.不用這些東西的理由很簡單:1,浪費時間,那些人的人人微博豆瓣有什麼好看的?轉載的東西無聊透頂,我從來不去看他們的,沒有偷窺心理,不過也不喜歡被人偷窺,所以不用為妙。好朋友會定期給我發消息,我不必通過這種途徑關注他們。加上她們會在網上無厘頭,如果我經常去看她們的網路會影響她們發揮。2,誘惑太多
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維護各種微博、各種SNS。。
QQ和手機這兩種方式就能滿足基本需要,微博等方式沒給他們帶來顛覆式的影響,而且他們可能在心理上不願嘗試接受新事物,或者嘗試了沒有發現讓他們停留的理由。
喜歡安靜,情感內斂,不喜歡過多社交,享受一個人啊~
個人印象,QQ因為是好幾年前就流行的,哪怕在網路交流不那麼活躍的人,手中多少也有個QQ號在用。
只用QQ和手機,或許不過是習慣了,但是對新興的網路社交平台沒那麼積極, 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對網路社交不感興趣吧。 再聯繫開來想,這樣的人可能比較安於現狀,對信息獲取沒那麼渴求,實際。利弊麽。
益處當然是多少省去了一個人在網路上過濾無用信息的時間,這樣的時間在現實生活里可以好好利用。並且如微博人人豆瓣,吸引人的除了豐富的信息,還有粉絲好友之類的社交,過於沉溺虛擬社交帶來的滿足感,現實中的社交能力或許反而會下降。至於弊端..畢竟相對於傳統紙媒,電視等信息渠道,網路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公開度都更勝一籌。在微博豆瓣可以看到群眾對同一事件的多視角見解,錯過這麼輕鬆活躍的思維拓寬機會也會可惜吧。
我怎麼一下寫了這麼多..說真的我現在什麼社交軟體都不想用,只想當個山頂洞人
如果說強調社交網路,很遺憾,我也是主要用QQ和手機的人。
我也有微博,也有幾百個粉絲,但不為「」社交網路」這樣的目的。應該說,跟我一樣的人是大多數,原本人們的生活狀態就是QQ+手機,也就是以前的你自己。那你是怎麼看待以前的你的呢?
我想,是否可以改為這樣的命題:「怎麼理解經常使用微博人人豆瓣等網站進行社交的人」?1,農民工不懂小資,所以豆瓣靠邊站了;2,非學生的人,或者對援交學生妹沒興趣的人,人人基本上沒有任何吸引力;最大的區別是:QQ是通訊工具,然後才是社交應用。
自從新浪微博等後面省略一堆新型社區平台的出現,人們更願意被動接受交際和信息。而QQ這個聊天工具就變成了一個工具欄,僅僅用來和別人說一些正經官方的言論,比如明天幾點上班,我們春遊你來不來。微博嘛,更側重娛樂,人的天性就鍾愛高興開心的。
個人的喜好不同唄,人家愛用什麼就用什麼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一女學生評價DNF玩家「死肥宅」後,遭人肉搜索?
※為什麼社交網路反而讓人更加恐懼社交,讓關係變冷漠?
※喜歡上一個美國男人,該怎麼辦呢?
※SIS001 到底做了什麼導致這麼多同類型網站都吵著要封殺它?
※從薛之謙人設崩塌事件始末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