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 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 等(國內:人人,開心,微博,街旁等),成為一個綜合性的 SNS 超級平台?


現在談論G+取代Facebook、Twitter為時過早,G+要產生價值,Google至少需要保證兩點:1. 用戶規模足夠大;2. 活躍度足夠高。

G+不是一個社交產品,或者說,這不是一個以社交為目的的產品。我更願意把G+看做是擴展版的新浪微博,在產品設計上,G+更精細地規定了信息流的I/O路徑,並且為未來的包括遊戲在內的第三方應用預留了空間。在G+上,用戶的「圈子」管理和維護會成為一件越來越重要的事,信息的進出控制、可見範圍全都靠這個。

G+不像Facebook那樣服務於社交生活,也不像Twitter那樣簡潔輕便,暫時談不上取代,各有各的適用範圍。通過G+,Google在整合信息的使命中,彌補了用戶身份和關係鏈的缺失。


Google+ Diet:社交網路瘦身實驗 【原創翻譯】

原作者:Mike Elgan

簡介:關於Mike Elgan,他是專註於研究矽谷新技術與文化現象的專欄作家及博客作者,他的文章經常出現在美國的科技雜誌及主流媒體上,比如《Computerworld》《CIO Magazine》《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等。

Google Plus推出後,Mike Elgan變成了一個超級G+粉絲,甚至提出了「Google+ Diet」理念:即放棄其他所有的SNS服務,只用Google+!他做了一系列的實驗,把以前需要在其他社交網站完成的社交活動全部都轉移到G+當中。目前為止,已經放棄了Facebook, Twitter, Foursquare以及其他一打左右的其他SNS服務,甚至連E-mail都不用了!

出於對G+的欣賞,個人頗為認同Mike的觀點——雖然作為一個中國人,很少使用Facebook, Twitter,但我也已經打算放棄微博和個人博客,轉用G+了。試著翻譯一下他的「G+ Diet:社交網路瘦身實驗」。(連載中)

套用馬克思同志的名言總結一下:使用Google+,放棄其它SNS,你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卻是自由,和整個新世界!歡迎轉發,學習,共享。

*****************************************************************

Google+ Diet:社交網路瘦身實驗 第一天

到目前為止,我在Google+的社交瘦身實驗顯然是成功的:我不再使用網上的任何其他形式的溝通,除了G+。我已經放棄了我的博客,以及我的Facebook, Twitter, Foursquare以及其他所有的SNS服務,Google Plus成為我唯一的網上溝通渠道。

我發現使用G+發布和分享信息遠比在Facebook上面更令人滿意,尤其是在獲得反饋方面。在Facebook上,發布信息經常會收到一些漫不經心的評論,從而使整個帖子的水準降低,影響原信息的重要度,而在G+上面則不同,我總是能收到很多很棒的評論,已經讓我學到了很多新東西。

僅僅一天時間,在G+上圈我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我在Facebook上面「好友」+「粉絲」的總和——我這個Facebook賬號已經用了超過兩年。

我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終結「社交網路疲勞症」,把所有的信息流暢地整合到一個統一的平台上,現在看來,G+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你可以只打開一個頁面就找到所有你想要的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要打開多個APP和一大堆瀏覽器窗口。(一邊使用Seesmic社交閱讀器,一邊還要在不同的瀏覽器窗口間切換。)

雖然現在還沒有感覺到,但我能想像,也許很快我會面臨新的「G+疲勞症」,因為G+上有那麼快的信息流,以及各種交互應用等著你去查看和響應……不過,幸運的是,你能自主選擇更私密的個人社交圈子,從而從喧囂熱鬧的媒體精英和技術達人圈子裡暫時逃脫出來。(譯者:這一點尤其適用於G+和國內新浪微博的區別,圍脖上總是很容易被各種「意見領袖」所包圍!)

Facebook:許多我在Facebook里很欣賞的網友都已經在用G+,這一點很棒。但可惜還沒有任何我的家人好友或非技術類的朋友在G+上活躍。因此,事實上我錯過了來自家人和好友的一些信息,我相信他們很快也將會來到這裡,但現在我確實感覺有點脫離了日常的熟人圈。

Twitter:我可一點都不想念Twitter。也許因為今天是周末,所以微博消息流的更新速度並不像每周一那麼迅猛。我正打算在G+上複製與Twitter里基本一致的信息來源。說真的,我自己都感到吃驚:為什麼Twitter會如此容易被替代,甚至已經感覺可有可無?雖然才一天,我現在G+的粉絲數已經達到了在Twitter里十分之一。

E-mail:大多情況下,我會用Gmail與朋友交流,而當我收到非Google用戶發來的電子郵件,我會在G+的平台上回復他們,所以隨後的討論也會發生在G+上面。今天我已經通過G+發送了大約30封個人或專業上的「郵件」——只要在G+的「分享」框里打字,不選任何人和圈子,而是輸入對方電子郵件地址即可發送E-mail。迄今為止,G+作為E-mail替代品的功能令人驚奇。

因為是周末,我的社交活動主要是以接受信息為主,至於其他的專業領域的電子郵件溝通,還沒有真正成為一個大問題。當我的朋友們進來G+,他們會收到我的自動提醒,引導他們通過點擊我的G+個人頁面的「發E-mail給我」來和我取得聯繫,接下來我會觀察大家是否喜歡和接受這種方式。

Foursquare: 我已經不需要在專門的LBS軟體里簽到,而是通過Google+里的位置功能來簽到——但我並不知道誰會對這些簽到信息感興趣?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博客:起初我有一點擔心疏遠了我的博客讀者,不過當我開始在G+寫博客的時候,我收到了很多很棒的評論與互動信息,比在Tumblr寫博客更容易收到評論——在那邊只有關注某人15天以後你才能對他的博客發表評論。我在我的Tumblr博客主頁上留了條已轉移到G+的通知,但還不知道會有多少老讀者會跟著來到G+繼續看我的文章。

關於使用G+替代其他SNS的實驗,還在進行過程中,但我已經很有信心我能做到,而且並不困難,也相當值得。畢竟G+還是一個測試中的產品,大部分人還沒有開始用它——但我相信很快會有更多人上來的。對於那些和我一樣被「社交網路疲勞症」困擾的人來說,G+將會是一個簡單而強大的超級平台。

我會盡量把以後的「Google+ Diet」寫得簡短一些,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從中獲得探索的樂趣!

****************************

Google+ Diet: Day 2

Google+ Diet:社交網路瘦身實驗 第2天

在我最近捨棄的社交網路服務中,Twitter無疑是獲取突發新聞動態最佳的方式,另外還有RSS訂閱器,沒有了它們,似乎感覺對熱門新聞有點置身事外了。於是,我想G+裡面的「靈感話題」或許會有幫助。

我試著理解谷歌引入「靈感話題」的意圖和它的特色,現在還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功能。我想,谷歌已經意識到有很多喜歡聊天的人,並不一定總是聊關於自己的事,而是聊彼此感興趣的話題,就像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喜歡把有趣的內容通過E-mail轉發出去一樣。人們想和外面的世界保持互動,但有時卻不知該說些什麼,沒話找話又有些尷尬。「靈感話題」應該是一個備選的話題源,好讓人們找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來開始溝通。(點擊每一條話題下面的「分享」,就可以很方便的添加評論,快速分享到G+的信息流中。)

「靈感話題」感覺上像一個比較精緻的搜索工具,通過它可以梳理重大的新聞專題,而把旁枝末節的次要信息過濾掉。在每一個主題下面,最近三天的相關新聞並不只是以時間先後排序,而是根據谷歌新聞搜索引擎的評判標準來排列:在「最新」和「重大」新聞兩個方面取得平衡。新聞搜索結果兼顧了廣泛性和深度,比較適合不想面臨太多選擇的用戶,內容上也沒有任何審查和限制——即使搜索「Fuck」,也會列出一大堆以Fuck開頭的新聞。

作為社交網路瘦身實驗的一部分,我放棄了我的兩個Twitter賬號,除了常用的那個,我還有一個賬號專門用來關注媒體新聞源以及那些經常有第一手猛料的達人,我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在Twitter上構建篩選這些新聞源,這些可不太容易轉移到G+平台上去。「靈感話題」功能對於解決這個問題顯然還差得很遠。我特意在G+上詢問了有哪些好的新聞源可以添加,這裡是大家給出的推薦:(我已經把所有的推薦都加到了我的列表裡)

https://plus.google.com/113117251731252114390/posts/aChp4SQB8uQ

大部分Twitter上成功的特色新聞源很快都在G+上開了賬號,而據我所知,還沒有G+上的特色新聞源跑去Twitter開賬號,因此,有一個討巧的的辦法可以快速尋找合適的新聞源:在Twitter上面找到最佳新聞源的排行榜,然後在G+上面搜索——通過這個方法,我已經添加了+The Next Web,+WIRED,+Chicago Sun-Times and +Search Engine Land。不過,如你所見,目前為止它們都還相當稚嫩。我甚至還在G+上找到了+ReadWriteWeb Brasil,但並不是英文版本。

G+在新聞源方面的缺失,我想只是時間問題,當更多的新聞源熟悉了G+平台的發布及分享方式,這裡一定會變得很棒。

對於G+的信息源,有一點我非常欣賞:你可以把大量的新聞源加到設定好的圈子裡,當你想要閱讀大量新聞時,進到那個圈子就行了——不過平時這些新聞信息也會出現在其他信息流中間。另外一點好處在於:當每一個重大新聞進入G+時,及時的修正和補充會第一時間出現在評論里(比如:這是謠傳、這是舊新聞、這裡還有更好的版本等等),相比Twitter上面容易快速擴散的謬誤,G+上的信息要更可信一些。還有一點:許多技術牛人不僅僅在G+討論專業問題,也會對於熱門事件發表看法。當我關注熱門新聞的同時,順便可以把這些人加到相應的圈子裡。

總的來說,在關注重大新聞方面,目前G+還遠遠不能替代Twitter的作用,然而,和G+很多其他的小缺陷一樣,這很容易彌補,因為G+的分享功能和架構是一流的,雖然現在內容還不足,但我相信很快將會豐富起來。

***************************************************

Google+ Diet:Day 3【原創翻譯】

Google+ Diet:社交網路瘦身實驗 第3天

作為我的G+社交網路瘦身實驗的一部分,我也放棄了E-mail。我是Gmail用戶——這有點不合情理,因為Gmail被深度整合到了G+平台里,幾乎算是G+的一部分,不過在用G+的分享功能替代E-mail的過程中,我還是學到了很多。

幾年前,+Ester Dyson曾經建議E-mail系統應該建立一種機制:只有付費給收信人,才能發送郵件給他,就像在郵局發信一樣——這樣理論上可以把源源不絕的垃圾郵件減少到合理可控的範圍。可惜這個建議從來沒能實施,對於發送者,讓發電子郵件變得相對困難,顯然對於接受者是有利的:現在到處充斥著海量的垃圾郵件,正是因為任何人都能發送任何內容的郵件給所有人。

現在,因為我的G+社交網路瘦身實驗,與我聯繫的門檻變高了——首先,你得登錄G+,然後才能方便地聯繫到我。如果你發電子郵件給我,你將會收到一個自動回復:會向你解釋我的社交網路瘦身實驗,通知你我看不到你的郵件,並且邀請你上G+平台發消息給我。不是G+用戶的話,還要先註冊——這些都成了與我取得聯繫的小小障礙,很多溝通意願不那麼強烈的人就會放棄。(也說明了這些溝通對我不那麼重要。)

與直接發送電子郵件不同,我通過一對一的分享可以在G+上給某人發送信息,如果他還不是G+的用戶,他會收到一封郵件,裡面會有我發的信息的網址,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在這條信息下面寫評論來進行溝通,還是很方便的。

用G+代替電子郵件的好處在於:聯繫我有了一定的門檻,可以阻擋垃圾信息,而且線性排列的溝通紀錄也遠比「回復」方式的電子郵件紀錄更清晰,更有樂趣。不過,也有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如何聯繫到一位沒有留郵件地址的非G+會員?如何發送附件?(我不得不通過FTP上傳到網上,然後把鏈接發過去)。

我把所有網上溝通整合到G+平台上的試驗,對於其他想要用G+替代Facebook, Twitter, Foursquare的人們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示範。但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願意像我這樣用G+來替代電子郵件。人們將要做的,或者說年輕人已經在做的,是盡量最小化電子郵件的使用頻率,無論是不是G+的用戶,人們都在逐漸轉向即時通訊、手機簡訊以及社交網路溝通來替代電子郵件——而G+正是集合了這三種方式。蘋果公司的app store里還沒有上線G+應用,這對於想在iphone上用G+的大量粉絲來說太糟糕了!(還TMD磨蹭啥呢?趕快批准啊,我們需要這個!譯者註:G+ app for iphone已經於7月19日在美國區的app store上線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G+將會取代部分或絕大部分郵件的功能,但並不是全部。

我的G+社交網路瘦身實驗的代價之一是:我的家人和朋友都還在Facebook上,他們在討論我所感興趣的事,而我成了局外人。沒有人願意當局外人,因此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用G+替代Facebook的巨大障礙。

現在只能這樣解決了:把Facebook上的消息,標註和評論都設置成發送電子郵件,定期查看一下有沒有錯過重要的信息。對於那些想要用G+簡化自己的社交網路,又不想徹底放棄Facebook的人,這是現在最好的解決方案了:既不用登錄Facebook,又可以設定讓重要的信息發送郵件通知到你的郵箱,從而了解你朋友的動態,而且還不用被Facebook裡面的垃圾信息和各種應用所騷擾。你還可以選擇設定只接受最重要的信息的郵件通知。

對我而言,我已經完全戒掉了郵件和Facebook,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設置Facebook的郵件通知來作為從Facebook轉向G+的過渡手段,應該是一個黃金選擇。

這是我的社交網路瘦身實驗第3天的內容,我真的很享受這個過程:把所有的網上溝通都就簡化到一個統一平台的信息流中。到目前為止,G+還不能算一個完美的替代方案,但對我而言,總比繼續忍受「社交網路疲勞症」要好多了,至少我不再需要同時去登錄和使用十幾個不同的社交網路服務。

(待續……)


現在不是談取代的時候,但是google的circles概念確實是更接近現實社交的一種模式,感覺有幾個特點:

1、圈人的模式給了用戶一種主動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有效的控制了自己的發布範圍,對什麼圈說什麼話,與現實相符

2、被圈的人只是得到一個通知,並不產生壓力,就算是認識的人也可以不理他,不會造成壓迫感,也避免了尷尬

3、通過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一個感興趣的動態可以找到並構建一個興趣圈子,互圈的時候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和現實的狀況有點像,但是需要時間積累

4、spark是一個非常好的訂閱方式,如何真加入people rank就厲害了!

5、感覺G+真正厲害的是上面那個sandbar,paul在用戶研究第一部分也提到了,那是個有野心的功能,可以做到用戶關係隨身攜帶,這是對現行SNS最大的概念衝擊

幾點不足:

1、圈來圈去有點亂,想讓別人圈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狂圈一氣,當然除非你是名人,這樣是不是再等著用戶自己去圈呢?看到很多圈了幾千好友的用戶,恐怕沒有精力再去圈了吧,建議圈人設置上限,這樣用戶可以有效使用

2、對於普通用戶G+不好找到熟人,雖然已經開始導入熟人通訊錄了,但不知道是否可以從前期的雜亂中分離出真正的好友來,現在還像是在一個大廣場上,我一直認為SNS真正的粘性還是真實好友關係,這是必須的。

3、spark的用戶體驗太差,需要和+1有效的配合,目前中文版的感覺很一般,就是搜索引擎過來的,無法評價熱度,也無法彙集評論,也不能形成群落

4、還沒有很好的集成原有功能,比如calendar、contacts...,看來還是各個團隊獨立作戰,如果google的各個產品線都圍繞google+轉了,那就成了

最後就是擔心G+在國內的命運了,看著小馬哥和英姐在G+上的拉票,看著幾個披常委的馬甲在那胡言亂語,總感覺時間不長了,大家覺得呢..........


贊成keso的為時過早說法,主要基於以下的原因:

1、Google是搜索引擎的王者,Facebook是社交網路的王者。

Google與Facebook所關注的核心業務不同,即便是Google自己,也無打算坐上社交網路的頭號交椅。

2、Google+僅僅是逼Facebook開放就範的手段之一。

Google已經與Twitter的實時搜索合作結束,微軟仍與Twitter合作佔了實時搜索的優勢。

又加之Facebook的不開放做法,Google搜索引擎業務要想在社交搜索佔據絕對優勢,與Twitter、Facebook達不成合作,Google認為Google+對他們至少是一個威脅。

3、Google的工程師沒有做好Google+的條件。

Google重視技術、理性。但Google+社交產品決非單憑技術便能挑戰Facebook。好的社交產品,是需要其它不同領域人才共同合作,像心理學、推銷等等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才。

我們都認同Google技術的強大性,但絕非表明相信Google了解用戶心理需求、社交需求。

4、Google+不會對中文用戶產生吸引力,幾乎毫無可能。

Facebook、Twitter在中國已被GFW,Google+同樣已獲得認證。

而即便不被GFW,但Google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已經破裂。

即使Google同中國政府關係不錯,但Google在中國的推廣不足,而對中國普通用戶來說,使用Google服務成本過高,接受度過低。

我今天才試用Google+,看起來,它非常適合極客。


今天剛看到一條新聞,去年寫 &< 基於現實生活的社交網路 &> 那個PPT的Paul Adams,居然跳槽到Facebook去了,circle最早,就是他開始研究的。他的那本書《Social circle》據說也被Google阻撓在亞馬遜銷售。哈哈,有趣啊有趣。Google會不會這麼小氣?

Paul Adams如是說:Google是一個工程師主導的公司,研究人員或設計師的意見很難被戰略管理層聽到。我感覺儘管我的研究成為了Google社交戰略的基石,而且我正確預測了該市場中的其他產品會如何發展,但執行該戰略時卻沒人聽我的。我的同事傾聽我的意見,但未能說服管理層。Google看重的是技術而不是社會科學。

那麼,Google和Facebook間,會有更好玩的事情發生吧,說替代,還太早


G+很酷,但沒有當年Facebook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打敗微軟的,不是一個操作系統公司,打敗Google的不是搜索引擎公司,打敗Facebook的,一定不是SNS公司


G+會像Google搜索一樣,無法在中國大陸和海南境內存活,國外社交網站根本沒有辦法在一個封閉的互聯網環境下生存,Facebook,Twiiter,已經是這樣了,人們總不能天天去翻牆。


喜歡google的email、calendar、reader。真希望google+能成功。畢竟不想維護facebook等多個網站的帳號。


關於在大陸,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政府問題了


g+功能很強大完善,但似乎沒有吸引力


在中國玩不起啊~太封閉的環境搞不起絕對開放的社區


用下來,感覺很雜亂,網站,體驗做的沒話說。但這個圈子太亂,質量也很不高。其實圈子不是一天建成的。


感覺G+就是在探索一種新的搜索形式,就是google說的社交搜索,如果好的話,google的用戶群就更為穩定而真實。FB是用來社交的,G+應該是更注重服務於google的搜索業務吧……


首先,google+比現在的電子郵箱要好用,發布效率高,隱私保護好。

其次,當你在微博上沒有關注的時候,你的信息發布效率差,但是你可以主動去圈人,這是間接主動影響別人的辦法。

這2點已經比較明顯了。改變了fb模式和tw模式一對一,一對多。變成了群對群的模式。


G+只能加到我想要邀請的人,建立共同的圈子,不會像人人那樣什麼人都加,導致最終用戶定義混亂,想說話而不知道該怎麼說話的尷尬地步。這就是我覺得G+比其他的SNS都要好的原因,有一定的屏蔽性,又保證了交流性的暢通。這就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G+的原因

推特跟FB更為開放化,是其做大的原因。

再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幾個都被牆掉了,對於國內用戶來說,始終只能是嘗鮮而已,很難做到朋友圈子中的人都去用,所以區別不大。


竊以為google+更像一個web系統,若真要說取代,它可能想取代的是微軟,而不是那些SNS網站。


贊同取代為時過早觀點。首先G+沒有明確的用戶定位,這一點很難和老牌的社交網站比,而且在國內的推廣,也會遇到linkedin遇到過的問題,這個不僅是語言,文化的差異,和用戶的網路行為方式也分不開。當然我個人對google產品還是很有期待的,


facebook擁有自己的用戶群和特點,也有很多功能是G+沒有的,當然G+也有自己的特色,與facebook的立足點不同,可以使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載體,快速分享信息是G+吸引人的功能,其實同時使用這兩個網站也沒有衝突嘛


facebook成為一個超級大的社交霸權不無道理

人人網雖然看起來跟facebook蠻像的,但是風格一點不像,人人網過於娛樂化,各種水啊,上面的關係都是不牢固的,這一點不解決好,它必死無疑

fb就不一樣了

而國內的情況是新浪微博已經成了中國的言論場各種官媒跟名人,整個中上層的社會都飄在微博上

然後微博的巨大的推動力也適合造草根明星

所以微博火了,而且還有很大的潛力,這一點是人人等等比不了的


什麼是Google+。。


首先,Google+想做成一個綜合的集大成者本身就是幾乎不可能的。

每個產品有著自己穩定的用戶群,這些用戶群嘗鮮別的產品可以,但是讓他們完全放棄已經建立起來的成熟的圈子是很困難的。

其次,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這些每個產品都是有的放矢的開發的,針對不同需求的人,如Facebook從學校發展,最早可以說是用來約會的利器;Twitter重視信息的傳遞,適用於話癆和小圈子的交流。Foursquare則是地理應用的先驅。

而Google+似乎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位,現在有的優勢只是Google現有資源的整合,當然這個優勢很大,而且也說明的Google+可發展的多樣性。

我個人是很希望Google+能做好的,畢竟Google已經帶給我們了那麼多驚喜,Larry Page的回歸讓我相信Google還是一個能創造奇蹟的地方。

國內的網站就不談了,除了名人、白領圈這些噱頭也就沒什麼了。


弄清楚了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就知道他們能不能取代了。。。

就像香蕉和酸葡萄都是水果,都是給人吃的,但一個是香的,一個是酸的。兩者都有人喜歡,可能有人只喜歡香噴噴或酸酸的東西,有的人兩者都喜歡。除非香蕉也有酸的,葡萄也有香的,那兩者就有比較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美國仿造一個 Facebook,Twitter 的網站不可以呢?美國用什麼來控制抄襲創意?
如果要撰寫一部關於中文 Twitter 圈的大百科,有哪些值得收錄的人和事?
推特上有什麼值得關注或者有趣的人嗎?
Twitter 上的 @b123400 是誰?

TAG:Facebook | Twitter | Foursquare | 平台 |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