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徵信領域有多大市場前景,哪家徵信機構能佔領市場?

去年徵信市場已經被IDG、宜信布局不少,傳統金融如平安也開始紛紛布局。在創業公司中依靠技術和各處收數據算是跑出一些公司。未來這個市場的競爭格局將會是怎樣?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數據?技術?牌照?股東?


這個可以參照美國的徵信行業發展,美國徵信行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算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行業,國內算是剛起步。

一、美國徵信行業是怎樣的?

(1)相關公司:美國在企業徵信領域,有針對於上市公司服務的機構,比如穆迪,標普;也有針對中小企業服務的企業,比如鄧白氏;另外還有個人徵信服務企業,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三家公司佔了個人徵信一半以上的份額。這些公司都是經過激烈競爭後利潤很高的公司。

(2)標準:美國的CDIA70年代就指定了Metro標準的數據格式,確保了數據保送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3)數據服務:FICO,ZestFiance這些公司去提供模型支持。

(4)數據源:主要是五大塊,第一個是銀行類機構,例如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金融貸款公司債務催收公司等;第二個是信用卡公司,百貨公司等;第三個是兒童撫養機構,第四個公用事業公司,包括水電煤氣,電信公司,第五個是互聯網公司。

二、國內是怎樣的呢?

(1)從公司來說,目前能純從徵信服務這款盈利的還很少。國內批了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八家個人徵信機構。任何一個行業都要經歷初創期~有盈利企業~大量企業進去~競爭加劇~壟斷形成。國內可以看到整個行業其實還是處於初創期,而美國基本已經到了壟斷形成了,國內未來一定會有幾家大的徵信行業公司。

(2)標準:國內的標準目前是由央行的徵信中心制定,但是傻傻的央行現在還沒把標準細則制定好,有了標準後,大家就按標準報數據了,標準化的數據在一個長時間段是很有意義的。

(3)數據服務: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比如螞蟻金服走在比較前面。其實國內的數據模型基本也都是照抄的FICO。

(4)數據源:可以看到國外的數據源是很廣泛的,但是國內我們其實是互聯網公司尤其是互聯網金融,電商走在前面,而其他可以利用的也只是學信網,央行的徵信報告這些,整體行業去沉澱數據還沒有形成。

另外,國內的醫療,電信等大量領域數據其實是不開放的。這個不開放不單純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各方利益不一致,政治利益難以協調。

三、總結

其實可以看到國內徵信行業還是處於很初期的階段,還沒有大規模靠徵信服務盈利得企業,比美國落後一二十年。而且標準制定也是處於初期,包括欄位,編碼都是初期。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很多政治利益關係導致底層數據缺失。

未來到底誰能跑出來,這個現在不好說,畢竟要往後看十幾年。個人認為,結合國情的話,能夠平衡各方利益+自己強大的原有數據積累的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可能會做的比較好。


內容很長,先說結論。

結論:1:國內徵信市場前景很大,與美國接近。2徵信領域的發展潛力在於大數據徵信,傳統徵信發展有限。3:企業徵信板塊,螞蟻信用會成為龍頭;個人徵信板塊,前海徵信佔領高凈值個人徵信領域,螞蟻信用佔領普通個人用戶,第三方徵信機構會有一兩家迅速成長並成為市場龍頭。

徵信市場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借貸風險,提高經營利潤。其他人已經對比了中美徵信市場市值,我的答案也差不多,不再贅述了。講一下中國徵信市場的現狀以及潛力方向。

普及:按徵信對象來看,可以分為三種;

1:企業徵信

2:個人徵信業務

3:資本市場徵信

按徵信機構的經營模式來看,也分為兩類;

1:傳統徵信

2:大數據徵信

傳統徵信對於企業用戶

徵信主要是為了滿足借貸需求,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國的借貸市場規模。

對比以上兩張圖,金融機構整體借貸規模增長率與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規模增長率基本相同,環比增長率都比較平穩,可見近幾年我國傳統徵信市場並沒有爆髮式的增長,這就顯示了傳統徵信對長尾用戶徵信的局限性。我國近幾年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這裡就不放企業數量圖了),但是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卻沒有同比例的增速,小微企業的徵信還有很大的空缺,小微企業財務數據缺失,缺乏核心競爭力,經營風險大,企業數量多而且更迭速度快,依靠傳統徵信是根本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傳統徵信對個人用戶

金融機構對於個人用戶的徵信來源主要是銀行個人貸款、證券、保險等渠道。由於金融系統的完善,央行在個人徵信系統記錄了大量個人信用數據。

截至2016年,央行共記錄了8.8億人的個人金融數據。但是,因為央行的徵信系統並不對外開放,使得信用系統根本沒有在市場上得到任何的利用,僅用於了銀行貸款。可以說,在2014年之前。我國的個人信用應用市場還根本沒有開發。

大數據徵信對企業用戶

首先,大數據徵信作為傳統徵信的補充,更多也更擅長使用在傳統徵信覆蓋不全或者覆蓋不到的地方。在企業用戶上,大數據徵信是服務於長尾用戶,近年來,我國的小微企業發展迅速,貸款需求也不斷提高。企業互聯網進程在加快,留存於網上的交易數據,經營數據也越來越多,大數據徵信已經可以涵蓋許多企業。

大數據徵信對個人用戶

2014年到現在是網貸爆髮式增長的幾年。據統計,2016年網貸成交量已經突破了2萬億,未來網路借貸依舊會高速增長。

壞賬率是機構的核心數據,不能直接拿到,但是通過貸款收益率可以間接反映網貸平均壞賬率。14年到16年,網貸利率持續下降,說明網貸機構的風控能力逐漸加強,也說明大數據徵信的有效性。我國人口基數大,運用場景更多,我國互聯網的建設也比較全面,特別是電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建設,所以在大數據挖掘和應用上,可能會領先於美國。

在大數據對個人徵信這個板塊,我是非常看好的。因為這個板塊不僅包含了借貸,還包含了個人信用的廣大應用場景,比如信用租車、機票預訂、酒店預訂以及未來可能涉及到的生活服務。(關於應用場景這一點,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找我私聊)

小總結

我國的信用制度建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主要發展重心往互聯網端移動,傳統徵信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國在徵信市場最大的發展點在於對小微企業的信用涵蓋,用於借貸與企業經營。對個人徵信市場的開發與場景應用。

徵信機構分析

成功關鍵要素有三個,1:數據源,既包含了數據涵蓋的範圍廣,也要求數據信息記錄信息全面,還要求有效性。2:數據處理能力和分析技術。3:經營模式

小微企業的信用建設

截止2017年6月,我國共有133家企業徵信機構,我挑選了其中市場地位比較高的四家機構進行對比。對比他們的核心數據源,那些一般的法院黑名單,公安失信人員就沒有列舉了。

開篇就已經說過了,依靠傳統徵信,是不能解決小微企業徵信和借貸問題的。上圖來看,中誠信雖然擁有千萬級的企業信息數據,但數據深度不足,不能達到企業信用評級的階段,而且傳統徵信數據更新慢,有效性大大降低。所以大數據徵信機構在小微企業徵信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對比芝麻信用和考拉徵信。考拉徵信的數據來源主要是經營多年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平台、電商平台、支付寶支付平台等等。很明顯,芝麻信用的信息來源相對較多。目前,阿里體系已經覆蓋了相當數量的企業交易數據,在互聯網大數據領域已經有絕對的優勢。

在數據處理能力上,芝麻信用提前十年就已經布局,各種互聯網處理技術都是最前沿的,技術優勢也是相當明顯。

所以,如果談論未來哪家企業能夠成為企業徵信市場龍頭的話,芝麻信用一定是最有競爭力的那個。

放一張支付寶月活躍用戶圖,16年11月就已經突破了三億了,而且,超過50%都是30歲以下的人,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啊!

值得注意的是,芝麻信用在企業徵信端最大的優勢不僅僅是數據源,而是阿里系龐大的服務體系和徵信應用場景。傳統企業徵信僅僅能夠滿足企業的信用評級,風險揭示,受眾面小不說,還不能解決小微企業間的借貸問題。芝麻信用不僅能評分,還可以像螞蟻借唄一樣為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這即能解決借貸問題還能獲得國家大力支持,參考上面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借貸資金超過20萬億就能想像這個應用場景的市場規模,僅僅只覆蓋小部分市場份額就能讓阿里規模再上一層樓。目前國內只有平安和阿里能夠達做成這樣的市場,但是前海徵信沒做企業徵信,未來做不做不知道。

個人徵信市場

2015年央行通知8家機構做個人徵信業務後就再也沒動靜了。主要原因還是八家機構的獨立性問題。

個人徵信領域,我看好芝麻信用、前海徵信,還有一家第三方機構。前面已經對比了考拉徵信與芝麻信用了,在個人用戶數據源上,芝麻信用依舊領先,前海徵信就不同,

中國平安,72家子公司,秒殺所有啊。可以看到,前海最大的優勢就是金融端的數據源,平安在金融市場深耕多年,銀行、證券、保險,七張牌照足以召集神龍,對於大中型企業的財務覆蓋能力是其他任何企業都比不上的。在傳統徵信領域,前海徵信是最靠近央行徵信系統的,而且他的這些數據還可以應用於各種應用場景。在中高端客戶市場中,前海將持續保持著優勢。螞蟻信用佔領普通客戶市場,但是芝麻信用的覆蓋面更廣。

然而,當市場普遍關注是螞蟻信用成為龍頭還是前海成為龍頭的時候,我們幾乎遺忘了徵信機構的另一個群體,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他們沒有那麼深的企業背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數據提取技術,並一直想要打破數據孤島,他們從各個渠道收集有用的數據並想盡一切辦法的把數據應用於信用報告,他們服務於網貸公司,服務於生活應用場景。目前,市場信用制度的進步主要來自於第三方機構。比如91徵信、算話徵信,算話徵信15年戰略信息共享的企業只有兩百多家,16年就達到五百多家。那些有集團背景的企業,信用信息也多是自己集團內部使用,並不對外開放。只有對市場開放的信用信息,才能促進整體信用市場的建設。未來,第三方機構一定會在個人徵信市場佔據重要席位,至於是哪家企業,因為競爭太激烈,還不知道是誰。

對了,我忘了說騰訊徵信了,騰訊徵信最大的數據來自於社交平台,它的數據涵蓋範圍是相當廣,但是深度不夠,而且,用社交信息作為徵信數據是有法律風險的。所以,騰訊徵信一開始就是致力於反欺詐領域。用社交關係網做反欺詐模型是相當有效,所以,未來最好的情況是騰訊聯合第三方機構,才能有足夠的競爭力和芝麻前海角逐。

所以,結論………

http://m.qianfan.analysys.cn/view/trial/index.html?channelId=4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易觀 田傑


國內個人徵信市場普遍被認為有千億規模,而個人徵信的發展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央行征管已經重視到這點並釋放了足夠的信息,眾多公司也都已經率先殺入這片藍海。

但是8家首批拿到個人徵信拍照的公司被披露均不合格,這給了市場很大的想像空間;目前,包括首批個人徵信試點機構中的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考拉徵信、鵬元徵信等,以及百度、網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業相關機構,已倡議共同發起成立一家個人徵信機構,多家機構已簽署投資意向書,機構籌建已進入實質階段,機構名稱、公司章程等內容已基本明確。

首先央行征管不可能違背獨立性原則允許多個「信聯」的存在,而信聯的成立本身就是問題重重,信息安全、利益公平分配、數據真實準確共享、能共享多少數據、數據的質量等在內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信聯模式的機構也是前途無明。

牌照被否,這也意味著都重回同一起跑線,而實質上卻是在鼓勵更多的公司進行創新和探索,其背後深入的原因是對於行業標準的渴求。

我認為,立足於平台化打造,深耕數據整合化解決方案信息服務,積極進行市場化探索,尋求解決數據流通問題、數據獲取成本問題、數據所有權問題、應用場景問題,結合多維度覆蓋的數據源打造的有別於傳統徵信的新型徵信機構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個人徵信市場未來不會有很多的玩家,但是肯定需要一定的市場化競爭,否則很有可能還是會走上政府主導,幾家公司陪玩的老路子。最後,歡迎各位吐槽交流。


徵信是信用信息的採集、處理和傳播使用,這是金融行業的基礎之一。提到金融行業,美國是繞不開的國家,其金融行業產值佔GDP近10%,華爾街和紐交所、納斯達克全球聞名,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也長期領先。

美國徵信領域市場規模超過2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近1300億元。三大個人徵信公司Experian(益百利)、 Equifax(艾可菲)、 TransUnion(全聯)市值總和300多億美元,全球最大的企業徵信集團Dun Bradstreet(鄧白氏)市值在50億美元。

雖然近30年中國經濟飛速增長,但金融行業整體還處在學習階段,對比美國還有明顯差距。在徵信領域尤其如此。艾瑞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實際徵信市場規模僅130億元,與美國還有10倍差距。

不過差距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增長潛力。隨著消費信貸和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近幾年徵信市場規模平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預計2016年之後更是爆發性增長,年增長率可高達20%-50%.

作為金融行業信用基礎的徵信,儼然成為一個新的時代風口,引得各路玩家競相殺入。目前玩得風生水起的是這幾家:

1、芝麻信用

這是螞蟻金服旗下的徵信機構,背後站著到處搞演說的馬雲。以用戶信用歷史、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等維度衡量個人信用。優勢是擁有用戶淘寶、天貓、支付寶的線上消費數據。

2、騰訊徵信

騰訊做金融的歷史並不長,最近最突出的業績是把微信支付做成了與支付寶相抗衡的一支力量。其優勢在於用戶身份識別,QQ微信等產品社交數據非常豐富。當然社交數據與個人信用相關度多少,很難說。

3、前海徵信

這次重點想說說一家一直很低調神秘的公司——前海徵信,外面的資料比較少,我收集了很久,截圖都累死了,大家湊合看看吧。

前海徵信是世界500強,中國平安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平安是怎樣一個集團呢?我們以數字說話:

資產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人民幣,2016年財富中國500強排名第41位(當然阿里巴巴騰訊沒有排進前500名)。2015年營業收入6200億,真正的土豪。

說到其實力,另外說一個:集齊七張金融牌照。中國有多少企業做夢都想集齊銀行、保險、信託、第三方支付、基金、券商、期貨七張金融牌照?想集齊而沒集齊的不下三五十家,最終集齊的寥寥,平安就是其中一員,畢竟嘛,銀行系的是親兒子,你懂的。

作為對比,金融巨頭安邦沒有全牌照,明天系沒有,復星系沒有,當然互聯網領域後來的金融玩家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更沒有。

也不說廢話了,繼續上圖。平安系勢力有多強勁?往下看:

可以說是中國最全最強的金融矩陣。平安自己的親兒子前海徵信可謂徵信界的「王思聰」。

總結一下前海徵信的優勢:

  • 全牌照經營,運營所有種類的金融業務。
  • 相比芝麻信用的電商交易數據、騰訊的社交數據,前海徵信擁有的是更有衡量效力的如銀行存款、基金交易額、證券交易額、信託投資額等金融數據。
  • 多年金融行業風險管理能力,體系化運作,行業數據豐富。金融業務對風險高度敏感,風險管理是各個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在金融大數據之上的徵信更具優勢。
  • 多年的人才培訓人才積累。騰訊金融業務籌建不久到處挖人,折射的是金融人才不足;業內也說,平安就是中國金融行業的黃埔軍校。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很能說明問題的數據:一些媒體報道,前海徵信的合作機構數近1500家,其中銀行就有100多家;芝麻信用各場景的合作夥伴超過200家;而騰訊徵信,連合作企業的數字都沒有公布。

這樣一比較,平安系的前海徵信實力不容小覷。只是金融機構習慣了悶聲發大財,不喜歡吵吵嚷嚷。馬明哲和馬雲、馬化騰,三馬風格差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說明一點,個人徵信是一個具有天然壟斷屬性的行業,這一點無論是從業態自身的特點還是從發達國家已有的實踐經驗來看,都是毋庸置疑的論斷。

個人徵信的業務,從經典意義上來看,徵信局要做的是實現金融行業的數據共享,這意味著徵信局勢必會把合作機構的報數試做自身發展壯大的最主要手段。而從市場需求來看,授信機構當然會希望與之合作的徵信局擁有覆蓋面最廣的數據實力。假設A徵信局的數據能夠覆蓋90%的人群,B徵信局覆蓋70%的人群,從成本方面考慮,當然優先選擇與A合作。

目前,國內徵信市場上,央行徵信中心擁有相對最廣的覆蓋面,但這是針對傳統金融領域而言。在非銀信貸市場上,還沒有一家徵信機構能夠聲稱實現廣泛覆蓋,大家手裡的數據都具有一些局限性。因此,對於網貸行業而言,目前往往採取與多家徵信機構合作簽約的做法,來保證查詢的有效返回。

回到實際情況,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家機構獲得央行發出的個人徵信業務牌照。在一些報道里或帖子中,有些論述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首批八家被央行要求進行個人徵信業務準備的機構說成8家獲得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的機構,是不準確的說法,實際情況是出於種種原因,央行目前並沒有發出一張牌照,所有機構在這方面都處於同一起跑點。一定要說的話,就是有一些機構的個人徵信業務牌照的申請材料已經被央行接受並評估。除了大家廣為熟悉的8家機構之外,具體而言,上海方面報送的第一次申請機構包括上海資信公司、算話徵信、復星、均瑤、京東等7家機構;第二次包括萬達快錢、外灘海納、億微數據等4家機構。不過,去年12月初《徵信機構監管指引》下發後不久,央行及各地分支機構暫不接收新的申請。至於牌照什麼時候發,會發給哪些機構,目前沒有權威說法。

所以,在大家都沒有牌照的前提下,有意參與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目前的目標就是努力擴充數據,為將來成為壟斷機構做好準備。

個人徵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徵信局的數據基礎上,以及徵信局自身的業務素質,具體而言包括數據挖掘能力、評分模型優劣等方面。

信用報告是徵信系統最基本的產品,隨著徵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信用報告的基礎上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徵信增值產品,如信用評分等。

信用評分是個人徵信活動中最核心的數據分析手段,它運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個人的基本概況、信用歷史記錄、行為記錄、交易記錄等大量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挖掘數據中蘊含的行為模式和信用特徵,捕捉信用主體歷史信息和未來信用表現之間的關係,以信用評分的形式對個人未來的某種特定信用表現做出綜合評估。信用評分模型有各種類型,能夠預測未來不同的信用表現。基於徵信局的數據開發的評分模型常見的有通用信用風險評分、欺詐評分、申請評分、個人破產評分、客戶價值評分和催賬評分等等。

國外網路信貸機構在徵信系統非常完善的前提下開展業務,評分是借款人信用資質等級劃分,借款利率水平確定的主要依據。國內網路信貸企業在不能接觸徵信局評分的情況下,只能花費大量成本實地調查,由於部分企業信用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有限,貸款利率水平靠主觀經驗判斷或競價確定,甚至以對所有客戶的利息收取和覆蓋本機構壞賬損失掛鉤,而沒有能力對不同類型客戶進行差別定價,導致信用良好的客戶也面臨借貸成本畸高的情形,造成惡性循環。

按照評分模型本身針對的不同目標變數來區分,信用評分一般可以在貸款審核、欺詐防範,利率水平確定,市場策略制定,貸中風險監控,客戶價值挖掘和分類管理,以及催賬管理等場合。評分往往結合其它風控手段使用。信貸機構一般不會單純依靠某個單獨的評分來做成信貸決策,而是多個評分組成決策矩陣使用,或者和評分和其它信息分別在一個決策鏈條的不同流程環節上依序使用。但無論如何,使用評分既能夠幫助企業大幅減少貸前調查成本,提高風險判斷的準確性,增加審貸效率,還能降低機構貸中管理的成本,降低潛在壞賬率,提高風控效率,直接改善機構盈利情況。


好多人邀請我回答這問題啊,我的看法那,跟對支付的看法一樣,這東西 前期可能誰都能布局,但是真正做起來,並佔據市場龍頭,核心競爭力不是別的,就看你姓不姓趙。


個人認為徵信公司核心競爭力是反向查詢數據能力,一方面,參見某查查,免費開放搜索引擎進行查詢,用戶反向完善及增加相關信息(目前體現的不明顯);另一方面,參見某盾,對接p2p、小額貸款等機構,自然引流並積累的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又反向積累成數據源,一旦形成規模,簡直是民間的央行徵信系統啊,那個人在哪裡借了民間貸款、申請了p2p,一查就知道,你說可不可怕。。。


作為一個外行,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截圖一段給大家參考!

中國徵信企業17強~


講一點內幕。

徵信之亂:一家公司黑市盜買上億數據,如今估值幾十億。

文/一本財經

金融的核心,就是風險定價。

可惜,中國的徵信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知風險幾何,又如何定價?

2013年才剛剛踏入歷史正軌的徵信行業,在互聯網金融的倒逼下,正在變成風口行業,也因此成為各方奪利的草莽江湖。

部分徵信和數據公司,直接從黑市上購買數據,甚至僱傭黑客去盜取數據,一家如此起家的公司,估值已達幾十億;

一些急於變現的公司,各地招聘代理,推銷徵信報告,年流水上億;

而專門做這種備案交易的「中間人」已出現,並公開叫賣徵信公司的備案。

這個敏感而核心的行業,正在經歷它的野蠻時代。

1數據黑產

黑客KK最近接的一單生意,是盜取「企查查」的數據。

企查查是一家企業工商信息查詢平台,其核心數據伺服器放在雲端。

如果直接入侵雲端,對抗的是整個雲端的安全系統,難度有點高。

KK擅長出奇招,「能走後門,絕不走正門」。

他收拾好電腦,藏到企查查的樓下,利用小工具強行破解公司的WiFi。

進入內網後,所有人的電腦,就如KK的掌中之物。他很快找到了登陸雲端伺服器的用戶名和密碼,將200萬的公司緩存資料庫拖出來。

▲ KK拖出的部分資料庫截圖

KK將數據出手,掙了幾萬元。

「這就是我的日常,隔幾天干一單,掙幾萬到幾十萬不等」,KK最近兩年的業務量,開始猛漲,月收入上百萬。

KK認為,這和最近火了的徵信風控行業有關。

儘管在1988年,國內第一家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就已成立,但因為那時政府數據還未提倡公開,行業只得龜速發展。

直到2013年,《徵信業管理條例》發布,可算給民間徵信機構畫出了跑道——對於企業徵信,採取備案制;對於個人徵信,採取牌照制。

目前,已有138家企業徵信機構備案通過,而另外8家個人徵信機構,正望眼欲穿,等待牌照下發,發令槍響。

中國的徵信行業,至此才正式走上歷史正軌。

在某種程度上,因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在倒逼徵信行業儘快上道——試想,每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得從無到有的搭建一套風控系統,成本何其高?

事實上,這個領域的玩家,遠不止8家個人徵信、138家企業徵信。

易觀高級分析師李子川稱,很多所謂大數據公司,其實也在做徵信公司的事,「徵信和數據公司的界限並不清晰」。

也就是說,這個賽道上,湧入了三股勢力:徵信公司、大數據公司,以及各個金融公司的風控部門。

對於他們來說,第一步,就是獲取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數據似乎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對數據的極度渴求,讓黑市無限繁華。

目前,數據產業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黑客,他們負責盜取數據,是前方的入侵者。

而後端,還有一個數據商,他們作為中介,對接客戶和黑客。

周曉青就是如此的一個中間商。

兩年前,一個客戶找到周曉青,要求購買車管所的數據。出價30多萬,買400萬條。

周曉青通過手下的黑客軍團,很快搞到了數據。

除了車牌號碼、所有人等基本信息外,連發動機號、車輛識別號、保險到期時間都有。

▲ 周曉青銷售的車管所數據截圖

此後,客戶又多次光顧,合作購買工商、房產信息等。

「對方對我信任後,才透露自己是一家大數據公司」,周曉青稱,當購買一些敏感數據時,「就讓我從一家皮包公司走賬」。

周曉青斷斷續續和他們做生意,獲利幾十萬。

他也開始關注這家數據公司的新聞,「有意思的是,這家以黑市數據起家的公司,目前已估值幾十億。」

這絕非個案。

周曉青在兩年時間內,接到大量的「訂單」。

大部分都是數據公司、徵信公司,或者是某公司的風控部門。

周曉青稱,有幾類數據最吃香:工商、身份信息、車輛、房產、電商交易、銀行、運營商等。

這幾乎是徵信行業必備的底層數據。

一般有數據的政府部門和機構,下面都會有一兩家代理商,可供需要數據的企業,申請介面。

一旦有人通過介面調取過數據,就會在介面本地緩存下來。

而這部分緩存數據,就是黑客重點進攻目標。目前黑市上交易的,大部分也是緩存資料庫。

「第一,是因為代理商的安全意識不強,比較好盜取;第二,如果直接攻陷政府部門數據,有違法風險,沒有必要」,周曉青稱。

目前,專門靠盜取數據為生的黑客並不多,大概幾千人。

而另外一部分數據的外流,來自內鬼。

但數據的中間商卻多達幾萬人,數據的每一次流轉,價值上萬到百萬不等,周曉青簡單計算過,「地下黑市,早已形成萬億級別市場」。

2數據污染

地下黑市為何如此繁華?

如果按照正常途徑獲取數據,價格將極為高昂。

比如,從車管所調取一個人的數據,價格是2到3元,而黑市只需要2毛。

從銀聯調取數據,一個人是1到2元,黑市只需要1毛。

價格差距10倍不止,也難怪大家趨之若鶩。

儘管從商業邏輯上,有某種必然性,但黑市泥潭深不可測。

「通常黑市數據真假難辨,大家都是摻雜賣」,周曉青甚至自己都干過這種事,他把一份只有100萬的銀行VIP客戶的數據,填充了900萬的假數據。

▲ 周曉青造假後的銀行數據截圖

銀行將活期餘額超過800萬的用戶,稱為七星級用戶;超過1000萬的,稱為八星級用戶。

「填充的,也是銀行客戶數據,只是級別很低,冒充高星級用戶。但購買數據的公司,很難鑒別真偽」,周曉青稱,一份黑市價值3萬的數據,經過填充後,他賣了20萬。

購買者一般事前會要求抽樣檢測,但數據一次銷售,少則幾萬條,多則上億,不可能完全鑒別真偽。

這個行業最大的隱患,其實來自「被污染的數據」。

周曉青除了接「盜數據」的活,也會接「放數據」的活。

曾經一家保險公司,將一部分篡改後的數據放出,「故意將一些高凈值用戶,加入騙保的黑名單,將一些騙保的人,加入高凈值用戶名單,以攪亂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的視線」。

就像往數據流中不斷注入污水,通過層層滲透,乾淨的數據也會被污染、發臭。

「我的任務,就是把這部分數據銷售給其他保險公司,他們甚至願意出比購買數據更高的價格推廣污染數據」,商業戰場上,人們似乎喜歡花更多的錢,去「損人不利己」。

黑市上交易的數據,完全沒有進行過「脫敏」。

「你很難想像,根據現在的數據,我了解你的程度,可能超過你本人」,在黑產網路中,每一個人都被扒了底褲,毫無隱私可言。

就在兩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通過,裡面明確指出,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這也意味著,地下黑產賣的各種數據,未經授權,沒有資質,都不可碰。

3徵信模型

流竄在黑市中的數據流,魚龍混雜、臭氣熏天,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所謂的「大數據徵信」或「風控模型」,又有幾分可信度?

基礎不穩,何以建高樓?

除了數據不幹凈,數據的同質化,也是徵信行業發展緩慢的掣肘。

目前,市面上有三個資料庫比較有意思:

一個是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來源於用戶的淘寶交易記錄和行為數據;

一個是騰訊,來源社交數據。

最後一個是前海徵信,擁有平安集團的數據。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徵信機構手裡的數據大體雷同。

「數據存在大量的噪音,需要進行數據清洗、挖掘,才可以使用」,李子川稱,數據並非點石成金,而是在一堆沙子中淘金。

「其實,現在大部分的徵信公司,只是數據的集合地,並沒有所謂模型」,某互聯網金融公司負責人曾和很多徵信公司合作,他覺得目前徵信行業能提供的價值,極為有限。

互聯網金融平台會給徵信公司,提供一些借貸用戶的信息,對方出一份《個人徵信報告》。

報告中,除了一些正常信息外,還有幾個維度,比如,是否是公司法人、訴訟信息、各大電商是否購物等。

「給我們就是一堆原始數據,並沒有做任何衍生和關聯性」,該負責人稱,這對於風控起的作用有限。

由於缺少徵信模型,徵信公司提供的服務只能算差強人意。但打磨一個好的徵信模型,又極其艱難。

「模型的驗證需要很長時間」,春曉資本高級投資經理張磊表示,「需要把它放到一個5到10年的產品周期中觀察。」

比如,房貸的周期是30年,車貸5年,沒有跑完整個借貸周期,並不能判斷這個模型的準確性。

「驗證只是第一步,還需要持續地對模型進行迭代優化。」

這是一個漫長過程,即使是周期比較短的消費金融,也需要重複驗證、修正的階段。

「這類服務節省了客戶查詢時間,有些進一步整理了各種數據的關聯性,不能說沒有意義」,易觀高級分析師李子川表示,「但是這只是初級階段,目前徵信機構普遍沒有提供更複雜產品的能力。」

今年年初,央行徵信中心對各個銀行進行調研。反饋的意見之一便是,希望在徵信報告外,能夠提供更深度、增值的產品。

4備案變現

張磊認為,目前民間徵信面臨三大問題:數據源不充分、處理技術不優秀、產品落地場景不清晰。

因為徵信公司提供的價值有限,一些確實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開始採取一些「有意思」的方式來變現。

專做企業徵信的綠盾徵信,其模式就備受詬病。他們在全國招代理人,幫他們推銷徵信報告。

綠盾徵信員工小星透露,目前綠盾已在全國發展了800多位代理,分成方式是「二八」,代理商拿大頭,可獲得80%的傭金提成。

小星稱,目前要成為他們的市級代理,需要給綠盾一次性繳費50萬,縣級代理,20萬。

而對縣市級別代理人的唯一要求:在當地有點人脈。「企業資源、政府資源很重要,有企業資源,就可以直接銷售,而政府資源,可以指定要這家的徵信報告。這才值得合作」。

「一年就回本了」,小星稱,一般市級代理一年能賣出幾十萬的流水。

如果按照800家代理,平均每個人繳納30萬代理費,綠盾徵信已獲利2億元以上。

而平均每個代理商銷售20萬的話,每年的流水也上億元。

他們所謂的徵信報告,主要是6個維度:工商、行業、金融借貸、媒體、企業運營、市場反饋。

售價倒不貴,註冊資本小於等於500萬的,800元一次;大於500萬的,1800元一次。

「但這個報告只針對單次,比如某次的企業合作、政府招投標等,一家企業一年可能需要幾十份」,小星稱。

然而這樣的報告,到底有多少價值?

小星透露,徵信報告的6個維度,其實都可以從網上查詢到,無非是政府公開信息的匯總。

某徵信行業的負責人稱,綠盾徵信倒是做了一個「不錯」的生意,相當於用政府授予的「備案」資質套利。

一家被被處罰多年的製藥企業,一度成為綠盾徵信示範企業,不僅頒發優秀企業榜樣牌匾,還成為綠盾官網的「信用楷模」。

這意味著,一些有「污點」的企業,將綠盾徵信作為背書、洗白的途徑。

《北京地區企業徵信機構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也指出,個別徵信機構誇大宣傳,大量在異地發展代理業務,實質是「為了收取代理費,不惜損害相關主體權益」。

實際上,政府部門也注意到這一趨勢,今年初,央行要求各家徵信機構如實上報自己線下代理情況,尤其是代理機構業務風險情況。

而另一種隱秘的變現方式是——賣備案資質。

目前,專門做這種備案交易的「中間人」已經出現,他們的服務範圍包括,幫助企業申請備案,也能幫助購買已有備案資質的公司。

報價是,北京地區徵信牌照在100萬以上,其他地區在80萬左右。

手續費已到如此價位,備案的價格將何其高?

目前,支付牌照市面的售價已高達6億,徵信備案和牌照,是否會重複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激情與瘋狂?

今年,央行已放慢了企業徵信備案的審批速度。

這意味這,屬於徵信行業的野蠻時代,即將結束。

「它需要沉下心來,」李子川說,他並不希望這個行業走得太快。

作為金融中最核心的徵信、風控行業,未來將成為行業的基礎磚瓦,恐怕容不下一絲浮躁和怠慢。

(以上是一本財經風控系列深度連載第一期,敬請關注第二期,關於風控模型的那些內幕故事…)


個人不看好短期前景。

企業徵信和個人徵信還是有差距的。

考慮互補產業,中小型私人貸款發展道路仍然曲折。不是貸款方的問題,而是借款方的問題。

沒有足夠的貸款量,徵信系統的完善就動力缺缺。

此外,考慮一下貸款人的想法,個人貸款優先考慮住房公積金等低利率貸款,約為5%,基本都是現有房或者擁有五年以內購房合同的人。

其次才是利率稍高的7-9%的商業銀行貸款,而目前商業銀行貸款已經有一套較完善的徵信系統,每個人的各種信用記錄早已經有備案,外來企業進來分平安的這塊蛋糕可能性不大。

利率更高的私人貸款,考慮到其本身的局限性,市場份額不會超過一定範圍,而且高利率帶來的高風險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對徵信系統有著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螞蟻信用這類企業來說,線上借貸風險性更大,而且存在著70年代人斷檔不會用的情況,國內對這方面的法律管制也幾乎是同時起步的,現在談飛躍為時尚早。


只看好騰訊和阿里,更偏向騰訊一些。加上社交數據的應用我覺得還是比單純的交易數據會更準確定義一個人的信用風險。


哪個徵信能佔領市場,不好說,但是請看好阿里. 芝麻信用真是個神物,據說銀行貸款會考察(有待求證,沒在銀行上班,沒貸過款).

徵信市場以後相當有前景,但是這個信用數據的收集及標準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而且,我發現,比較有前景的項目在高校都會有選修課. 比如:投資銀行學、房地產投資等,要是沒有前景,徵信學哪裡會成為高校的選修

以上開個玩笑.


今天就立帖為證。目前市面上個人徵信公司,看他們的產品以及經營模式,如果不大刀闊斧的改變,沒有一家會成為巨頭。不要長篇大論,要看他們的產品認可度。想要做巨頭,留存數據與借貸歷史才是關鍵。沒有一家做到符合市場真正痛點的。包括覆蓋面較廣的同盾。你們看看這個行業各個公司的人員流動率就知道啦。


我覺得做個人徵信的,可能阿里、騰訊、銀行之類的有客戶資源,比較容易一些。做企業徵信的,客戶的實際經營數據才是最最最關鍵的內容。目前,我知道的愛信諾徵信和其他一些企業在探索,愛信諾徵信是航天信息旗下的子公司,可能會有航信的一些渠道、業務方面的資源優勢。


沒人提到人行的徵信嗎?起碼現在貸款都要啊


看好徵信行業,要佔領市場,就要在數據和評分模型上下功夫。讓我們一起見證徵信行業在國內的發展,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千億級徵信市場,誰能獨佔鰲頭?澎湃信用


我國的徵信體系建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初。 自我國出現最早的一家徵信機構到現在,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但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徵信業才進入了真正的發展階段。

隨著監管和立法機構對徵信行業重視程度的提高,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出台,我國徵信行業逐漸走上規範化的道路,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今年6月,央行徵信管理局日前向各大徵信機構下發了《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以下簡稱《草稿》)。《草案》對徵信機構的信息採集、整理、保存、加工、對外提供、徵信產品、異議和投訴以及信息安全等徵信業務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規範。

而剛剛過去的2015年更是被稱為「中國個人徵信市場化元年」。這一年裡,人民銀行、國務院等相繼發布了多份指導意見或監指引,首次對個人徵信機構的要求進行了細化,為中國徵信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製度保障。

2015年1月5日,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獲得個人徵信試點機構資格的8家機構名單。此舉標誌著中國個人徵信業向市場化、商業化發展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這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內,以芝麻徵信、中誠信徵信為首的個人徵信機構動作頻頻,各類個人徵信產品層出不窮,包括芝麻分、萬象分等個人信用評分,已經廣泛的應用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

總體而言,作為首批進入牌照發放流程中的8家民營徵信機構,在數據源、技術能力、覆蓋人群、主要應用場景等方面雖然已經初步顯現特色,但筆者猜測未來其在數據源、人才、場景等方面的爭奪會愈演愈烈。

隨著政策法規的出台,徵信業未來將會向著更加規範化的方向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超9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目前國內有630家銀行,近9000家小貸公司,近2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螞蟻金服、百度金融等互聯網巨頭。

根據波士頓諮詢中國個人金融市場模型預測,未來五年我國的個人信貸餘額將以年均複合增長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約55萬億,由此可見,未來幾年徵信市場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各家徵信機構如何在各自發展的同時共同塑造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找到競合的平衡,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總體來說,目前在個人徵信上比較領先的是芝麻徵信,而在企業徵信這塊,中誠信徵信一直領先於其他徵信公司,主要還是得益於集團起步早。

關於市場前景,目前保守地估計能夠達到萬億級別。這塊蛋糕還是要等國家正式下發個人徵信牌照之後才能完全被市場挖掘。


推薦閱讀:

能用自己的身份證辦卡給別人用嗎?
銀行工作感到迷茫,想辭職,該怎麼做?
從事銀行工作,各種階段應該考什麼證書?應該提升哪些技能?
银行职员怎么发展成理财规划师?
一百萬如何做理財規劃?

TAG:風險投資VC | 銀行 | 互聯網金融 | 徵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