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顆粒和小柴胡湯的藥效一樣嗎?如果不同,差別是什麼?

謝謝回答!

﹁﹂﹂﹁﹁﹂﹁﹂﹁﹂﹁﹂﹁﹂﹁﹂﹁﹂﹂﹁


兩者是有區別的,傷寒論原文要求小柴胡湯「去滓,再煎」。也就是說要求煎藥之後去掉藥渣子後再進行濃縮,研究發現,柴胡中有四種解熱皂苷,兩種效果較好,兩種較差,通過去滓再煎,可以將兩種效果差的轉變成效果好的。這種通過改變劑型來改變功效或者藥力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桂枝茯苓丸有活血,化瘀功效,同樣的葯做成湯劑就變成了下死胎的葯了。九味羌活湯治療外感風寒,做成丸藥就治療痹症。銀翹散在熬藥的時候水三五沸就要停止,用來治療風熱感冒,如果煎藥時間久了,就變成治療癤子的葯了,因為葯里的治療風熱感冒的成分不耐高熱,容易揮發。再有,大黃是一味瀉下藥,但是裡面瀉下作用的成分是大黃酸,此成分在煎藥的時候先溶出,但是裡面還有一種成分,即鞣酸,此成分不僅不瀉下,反而有止瀉作用,此成分在煎藥的時候難溶出,所以想要大黃有較好的瀉下作用,應該後下此葯。所以同一副葯,不同劑型,不同煎藥方法,甚至於不同服藥方法都會影響到藥效,藥力。


@厲子卿

請不要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一般不回答中醫類的問題,因為知乎中醫黑太多,今天看到實在忍不住,所以說兩句。

我們大眾人眼中的中藥,就是一大碗黑乎乎苦哈哈的液體,光想起這個整個人就不好了,而且每次喝中藥還得專門買個葯煲跟燉王八湯似得熬啊熬啊熬。

所以傳統中藥的特點就是,苦,量多,費時間。

對於現在大部分人來說,一天做個飯都覺得費時間費精力,誰還有心情去煲中藥喝。

那比的上小小的圓溜溜的裹著糖衣的西藥片呢。

正是因為這樣,中藥顆粒應用而生,簡單一小包,倒進杯子里,開水一衝,就成了,方便,快速。

顆粒和湯劑的差別在哪裡?

顆粒是經過藥物濃縮,提取而成,而湯劑是通過熬煮成的,中藥的形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湯劑,散劑,丸劑,膏狀,酒劑等等,不一樣的藥物形式,效能會有差別,簡單就是,湯劑作用時間最快,散劑次之,丸劑最慢。

所以想要快速起效就用湯劑,顆粒起效時間比較慢而已~

還有一個就是,湯劑是諸多中藥一起熬煮,所以可以加減,屬於可控的,而顆粒是提前制好,成分都是定的,沒那麼靈活。

最後說兩句,我一直不怎麼在知乎回答醫療問題,就算有人邀請也不怎麼回答,因為我怕自己太菜,不懂裝懂被人打臉。

我一直很欣賞自信的人,因為我自己比較自卑,自信是好事,當你胸有丘壑,你自然可以隨意評判,肆意嘲諷。

知識是通過不斷質疑和辯解來傳播發展的,中醫也是,他有他很多很多不足的一面,但我個人認為,無論你是要否定他,還是唾棄他,在你沒有了解的時候還是盡量不要隨便發表高見,在沒有參與的時候,隨便百度幾個字就敢堂而皇之的黑,那不過是嘩眾取寵,小丑而已。

對於陌生領域,還是敬畏些好。


只有我一本正經地答問題嗎?

小柴胡湯是傷寒論里的方劑,具體就不抄書了。小柴胡顆粒是根據傷寒論的方子,用現代製藥方法發明出來的一種劑型,在臨床應用中勉強可以與傳統的「散劑」劃等號。由於小柴胡湯本身是作用在中焦的,因此湯劑和散劑效果沒有什麼區別。

題外話:

大部分的情況下,xxx湯和xxx顆粒、xxx沖劑、xxx丸是成分相同,劑型不同,在臨床上可以互用,除了題主的例子外,還有像六味地黃湯和六味地黃丸,銀翹丸和銀翹散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劑型發揮藥力的效果不同,散劑、湯劑起效迅速,丸劑起效慢,因此對於急證,通常用前者,對於長期慢性病調理的話,通常是丸劑。在臨時應急應用的時候,往往還有取丸化開成湯劑的做法,此時和直接現煮的湯劑就效果相近了。劑型不同的例子還有:吳鞠通的銀翹散,製成散劑起效迅速,而製成丸劑則起效慢;藿香正氣丸長於調理腸胃治拉肚子,而藿香正氣水(特別是乙醇為溶劑的那種)則長於發散風寒退燒。有時方證都對,但吃藥沒效果,很有可能就是出在劑型不對這上面。

極少數的例外,xxx湯和xxx散是完全兩回事。例如:四逆湯是人蔘、甘草,乾薑,附子;而四逆散是柴胡、白芍、枳實、甘草。

劑型對藥效的影響還有一點很重要:毒性葯。一般有毒的葯是禁止製成散劑和丸劑的。由於炮製方式不同,毒性成份沒有經過水煮,無法分解或進一步發生反應,就會部留在成品當中,此時如果使用含該藥物的散劑或丸劑,使用方法與普通湯劑會有所不同。例如:附子、烏頭等藥物就一般不能入散丸。


有些人呀,但凡是有一點點,哪怕是一點點自知之明,都不會跑到這類題目下自取其辱,你以為自己是英雄,其實,在諸多人眼裡,你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諸位讀者,麻煩幫忙把那些礙眼的答案用「反對」+「沒有幫助」踩到下邊去。

專業的回答來了。

第一、量的區別。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少陽證篇,原方如下。

柴胡八兩,人蔘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切)。

漢朝的度量衡,一兩等於15.6克,半夏一升大約是130克。(資料參考:漢代度量衡的轉化——郝萬山)

換算下來,小柴胡湯的原方是:

柴胡124.8克,人蔘46.8克,炙甘草46.8克,半夏65克,大棗十二枚。

合計,一劑葯的總量差不多是420克左右。

小柴胡顆粒的藥典標準如下:

柴胡150g、黃芩56g、姜半夏56g、党參56g、生薑56g、甘草56g、大棗56g

製法:以上七味,柴胡、黃芩、党參、甘草及大棗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

姜半夏、生薑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約600ml,回收乙醇,與上述濃縮液合併,濃縮至適量,加入適量的蔗糖,製成顆粒,乾燥,製成1000g;或與適量的糊精、甘露醇等輔料製成顆粒400g;或與適量的乳糖製成顆粒250g,即得。

這個是2010年的藥典標準,2015年的我沒查到。藥典中的小柴胡顆粒有三種規格。

第一種輔料是蔗糖的,1000克相當於原方的1.2劑;

第二種輔料是糊精、甘露醇的,400克,相當於原方的1.2劑;

第三種是輔料是乳糖的,250克相當於原來的1.2劑。

我看現在的小柴胡顆粒幾乎全部是輔料蔗糖的,一袋10克,一盒十袋,不知道他們是做成了1000克的顆粒分裝的,還是做成250的顆粒分裝的。

按照這個量來算的話,傷寒論中一劑小柴胡湯至少相當於現在的2盒多小柴胡顆粒。也就是說,如果你得的感冒恰巧是少陽證,就是那種一會冷一會熱,還有點想吐的感冒,想一天搞定,至少要每次7包小柴胡顆粒,每天喝三次,而不是藥廠建議的,每次1-2袋每天3次。

如果按照藥廠建議的量,3天能好就不錯了。

為什麼廠家不建議按照傷寒論原方的量來服用呢?一來是普通群眾沒有辯病的能力,吃多了萬一不對症,不管是藥廠還是病人都會很麻煩,二來是中藥的方劑從宋朝往後,都是越來量越小,據張錫純說,之所以會這樣,也是醫生的辯證水平日趨低下,不敢用那麼大的藥量。

這個就不多發散了,原題問的是小柴胡顆粒和小柴胡湯有什麼區別,那我接著說。

第二、煎煮方法的區別。

小柴胡湯的原方煮法是七味葯,一起煎煮1.5個小時,去渣,再煮45分鐘,分三次服用的,具體的深意,我還不太能夠理解。

顆粒的煮法是,把除半夏、生薑的五味,煎煮兩次,每次1.5小時,而生薑和半夏是用浸漬法來取湯液的,這和傷寒論的原方煎煮方法是不同的。

因為這個方子我還沒有研究過,所以那種煮法好,我不發表論斷。但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傾向於傷寒論原方的煎煮方法更好。

另外,顆粒的製作方法是用輔料烘乾,服用時再沖開。

我個人覺得這種做法會損失很多的藥效,就想好我煲骨頭湯時一不小心把湯煮幹了,再加水煲,怎麼也煲不出之前的那麼濃。不知道有沒有人專門研究過這方面的朋友指點指點我。

第三、方子用藥原料的區別。

小柴胡湯的原方中,人蔘到底是五加科人蔘還是桔梗科党參,至今還有各種說法。

宋承吉教授的結論,傷寒論原方中的人蔘是五加科人蔘,因為唐朝時,日本派遣使者來我國曾帶走一批人蔘,至今還有在日本博物館保存,後來經過儀器分析確定,日本使者在唐朝帶回去的人蔘是五加科人蔘。

但學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傷寒論》中,動輒人蔘三兩,如若是五加科人蔘,很少有人能用的起,故而傾向於人參為桔梗科党參的結論,而且在陶弘景書中描述的人蔘特徵也明顯是桔梗科党參。

據我多次體驗,人參與党參實際使用中還是會有一些區別的,人蔘大補元氣,增強體力效果很明顯,雖然党參也有補氣之功,但在增強體力方面效果一般。

即便原方是用党參,差別也是挺大的。現在的黨都是種植的党參,種植党參和野生党參的差別非常之大,我曾經試過用120克種植党參服用,感覺不大,但50顆的野生党參服下,一整天不停的排氣,還是党參味的。。。

另,小柴胡湯原方中的半夏是生半夏,並非顆粒劑型中的姜半夏,如今的姜半夏炮製標準是要用明礬浸泡的,明礬泡過之後的藥效比起生半夏應該差距還是有一些的。

差別大概就這樣吧。

如果不是搞學術研究,不必要知道這麼詳細,就把小柴胡顆粒當成小劑量的小柴胡湯就可以了。

另,小柴胡顆粒不能包治感冒,確切的說,很多感冒小柴胡顆粒都不管用,小柴胡顆粒治療的感冒一般有以下幾種癥狀:忽冷忽熱,胸脅滿漲,不欲飲食,心煩乾嘔、口苦咽乾等。


@羅鳴鳴l@厲子卿 題主,借個地方,用完就還。我來簡單解釋一下小柴胡湯吧,同時也是給上面左邊兩位提的問題作個回答。

小柴胡湯,中醫方劑學,出自《傷寒論》,為和解劑,具有和解少陽之功效。主治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屬膽胃不和者。

一、關於小柴胡湯所治病證——少陽病

1、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成因:

(1)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2)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3)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5)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7)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8)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9)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10)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保存


看不懂,我的回答怎麼還有不友善內容,某些人的心靈真的是脆弱,我也是服了這些人。

呵呵呵,被舉報了,誰舉報大家心知肚明。

君子坦蕩蕩而小人長戚戚焉。

我直接了當的告訴某卿吧,爾等小蝦是翻不起什麼大浪的。我只要感冒流清涕,喝小柴胡顆粒,三天就好。不要給我扯別的,真是搞笑。你肝功受損怪中藥?西藥里那麼多服用時需監測肝功腎功的你怎麼不黑啊?別鬧了好嗎,你媽媽喊你回家吃藥了。


家裡現包先煮的水餃跟速凍水餃味道一樣嗎?現殺現做的清蒸魚跟零食魚片味道一樣嗎?


顆粒藥效低很多還貴,同一種成分提純出來,某些藥廠提取的時候會放水,為了提高利潤達到藥品指定的克數,他們在顆粒中加入形似且成分不同價格低廉無害的其他中藥提取物或其他形似且無害的物質,因為在提純的時候會有所損耗,這個不用說了吧。然後中藥熬制的為什麼比較純,一般是熬三遍,裡面的藥效基本都熬出來了,現在大的中藥廠已經可以把中藥洗的很乾凈了,世一堂同仁堂這些,但是要是說一點雜質(比如灰塵)沒有那不太可能,是葯三分毒,不過二者還是都有療效的,祝好。


柴胡證的嘔吐,用散劑比湯劑好,別的情況下,湯劑應該藥效更快。我家裡常備小柴胡顆粒,普通的柴胡證兩者差別不大,但是湯劑更靈活,可以加減藥物,比如柴胡證的變證就需要加減,顆粒就沒有這個便利了。


這個顆粒要看是否是原方比例。一般日本漢方都是按照仲景的原方,即柴胡半斤。當然是漢代的半斤,柴胡大量解少陽表邪,少量疏肝。單純治感冒的話,兩個方子應是一樣的,但因為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湯藥應該比顆粒效果好。當然小柴胡湯治療遠遠不止感冒了…有各種組方變化,這點顆粒劑就滿足不了了。


其實功效上是沒差別的,但是在中醫師眼裡...

小柴胡湯是可以變的,你癥狀嚴重我可以加量,你有其他兼證我可以加味。簡單來說我開的一定是我認為(醫生思路主觀性太強,只能這麼說)最適合你的。

小柴胡顆粒就是我有這個葯,你要剛好得這麼對的病這個葯它的藥效才能完全發揮出來,就像是你必須按教科書得病。

所以臨床上幾乎所有的成藥都不如原湯劑效果好。


一樣。湯劑見效較快


謝邀。

劑型不同。

為什麼要不同?

因為為了現代人的快生活節奏。


讓我回答中醫問題絕對是飽含惡意……謝邀


詳細的解說@豆曉雷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就不重複了。

補充一點,關於生半夏。生半夏和各種炮製品的差異是非常之巨大的,制半夏幾乎等於藥渣。因為半夏的炮製首先是礬水浸泡,期間換水數次,也就是說會損失大量的水溶性成分。而最終應用還是煮在湯劑(水)里……就好像把一包茶葉泡過80遍再給你喝一樣……

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半夏毒性來源於草酸鈣針晶,然而草酸鈣是不溶於水的……

但是

個人感覺半夏在小柴胡湯裡面的存在感不是那麼強,半夏的品質差對療效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半夏影響比較大的方劑是小青龍湯,用生半夏和制半夏天差地別。

………………………………………………

關於小柴胡顆粒和小柴胡湯的應用

我覺得差異主要在劑量上,我用顆粒推薦量是一次10袋,也是可以治好少陽感冒的。更細微的差別我體會不到了,但我相信還是有差別的,所以嚴格的講我還是傾向於用湯劑而不是顆粒。


謝邀,功效上來說並無差別,但力量上較小。


丸者,緩也,湯者,盪也。

不想來答的,看見了這個。就順手答了,大家,加油


題主可知柴胡的毒性,當然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


來了來了,黑中醫的來了。

這種東西有什麼效果?

小柴胡湯為和解劑,具有和解少陽之功效。主治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小柴胡顆粒,中成藥名。為和解劑,具有解表散熱,疏肝和胃之功效。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誰來跟我說說,誰看懂了? 誰能看懂?人類能不能看懂?我讀書不少,但也看不懂。我看不懂的原因是——我的職業不是巫師。

接下來,我們只能請大巫師來解釋了。


推薦閱讀:

中醫針灸穴位是怎麼被一一確定位置,並研究出功效的?
如何評價人民網在 3 月 13 日發表內容「衛計委:中醫的科學性不容否定」?
外國人為什麼不擔心上火?
氣血不足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如何看待中醫在SARS治療中的的重大成就?

TAG:中醫 | 醫學 | 現代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