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廟號或謚號各自代表了什麼意思?
比如: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歷、宣、幽、平、桓、庄、釐、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哀、思、考、安、赧、高、惠、光武、明、章、和、殤、順、沖、質、獻、昭烈、懷、孝武、愍、恭、少、廢、簡文、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獻文、孝文、宣武、孝明、孝庄、孝靜、孝昭、武成、孝閔、靜、煬、太、中、睿、玄、肅、代、德、憲、閔、末、隱、世、真、仁、英、神、徽、欽、光、寧、理、度、端、聖、興、熙、泰定、熹。
八一八謚號
1、謚號的傳統是從周朝傳下來的。現存西周的青銅器中有「生稱謚」現象,就是某王活著的時候已經被用「謚號」稱呼。有學者解釋這是因為作器時該王已死,是後人追記當時事。個人更傾向於這是由生前的尊號向死後的謚號轉化的階段。
2、周朝的創業之君是文王與武王,所以文和武這兩個謚號是後人最喜歡用的。謚號里的文絕不是指這皇帝沒武功,武也絕不是指他窮兵黷武。反之廟號因為全是美號而沒有惡號(廟號本來是一種額外的榮譽),會把文、武這樣的大字眼用在一般皇帝身上。
3、漢朝搞了一個大發明:高。把這個本來是商代廟號「高祖」里的字拿來作謚號。從此開國皇帝一般都用三個字作謚號(或其中的主要部分):高、文和武。第一個有齊高帝蕭道成和明高皇帝朱元璋。第二個是魏文帝曹丕、齊文宣帝高洋和隋文帝楊堅。第三個有晉武帝司馬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宋武帝劉裕、陳武帝陳霸先、唐太武皇帝李淵(初謚)。努爾哈赤本來是武皇帝,康熙元年(四大臣攝政)改謚高。現存有一部《武皇帝實錄》,就是改修前的實錄。
4、漢朝除了高帝、光武帝、昭烈帝,所有皇帝謚號都以「孝」字開頭。但行文時多省略。這一點影響深遠。順便說「昭烈」就是照著「光武」來擬的,光對應昭,武對應烈。漢以後北魏(追謚的不算)、北齊皇帝也都是兩字謚號,唐以後就長得多了。
5、孫吳又搞了一個大發明:大。孫權謚號大皇帝,Sun Quan the Great.事實上宋太祖的謚號也落在「大」字上。
6、一個皇帝是會有多個謚號的。漢獻帝劉協,是曹魏在他死後的謚號,但劉備方面在曹丕即位後就讓他「被殉國」,上謚號「孝愍皇帝」。隋煬帝,是李淵控制的長安義寧朝廷給他上的惡謚。但同時的洛陽的皇泰朝廷,卻給他上了美號,廟號世祖,謚號明皇帝。完全是成功二世祖的待遇。
7、有些謚號本身的意思並不壞,但被用在某個實在不堪的皇帝身上後就沒法再用了。例如惠,謚法是「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慈民曰惠」,漢惠帝是呂后執政時給親兒子上的,並不算壞,但白痴晉惠帝以後,基本沒人用這個謚號了,只有乾隆拿來噁心建文帝……類似的還有白痴晉安帝。恭帝倒是成了亡國之君的慣用謚號,有晉恭帝、西魏恭帝、隋恭帝、後周恭帝、宋恭帝(經 @姬明晉 提醒 這個是宋端宗朝廷上的尊號,不是謚號)等等。這個不是他們能自主的。
8、一般都說謚號是從唐代變長的。具體時間點。一是在唐高宗上元元年,也就是他和武則天自稱「天皇、天后」的那年,把李淵從「太武皇帝」改成腦洞大開的「神堯皇帝」,李世民從很傳統的「文皇帝」變成疊床架屋的「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又加了兩次,變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他自己不斷地給自己加尊號(天寶十三載加到「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給祖宗加謚號大概是表示「一視同仁」的手段。
9、但是遼、明、清這幾代大部分的皇帝,謚號里其實還是有一個可以辨認出來的「關鍵字」。就是「孝」的前後(遼)或整個謚號最後(明、清)的那個字。舉例來說: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在嘉靖之前,朱棣的廟號是太宗。所以偶爾看到文獻里有「太宗文皇帝」的話,那可能是指的是李世民、朱棣或皇太極,要看語境。
10、明代皇帝的謚號,名義上是「天錫」也就是天賜的,群臣要製作一個「謚議」來闡述它。並把它以詔書形式刻在玉簡上,稱為「謚冊」。但起初都不系統闡述選擇廟、謚的理由,大約從武宗開始,有比較具體的講解。說的比較明白的,就是世宗肅皇帝的肅。謚議里說:「惟茲眾美之具臻,實皆剛德之克就。」謚法,剛德克就曰肅。這是在強調世宗的「君德」,說白了是就他的統治術來立意的。
其實謚法更多地是一種習慣法,要參照先例。例如神宗死後,初上廟謚為「顯宗恭皇帝」,結果言官上書,說晉恭帝、隋恭帝都是亡國之君,你們是何居心!於是把顯字挪去謚號,用堯稱「神宗」(出自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的典故,改上廟號為神宗。另外,咸豐的謚號「關鍵字」也是顯。關於廟號和謚號我在為什麼有些朝代的皇帝名號是「XX帝」(如漢朝),有些朝代的皇帝名號是「XX宗」(如唐朝)? - 豆子的回答里已經解釋過了。
那麼,題主列出的這些謚號和廟號,具體都是什麼意思呢?
我試著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解釋一下:- 文:有文化。比方說范文正公范仲淹,歐陽文忠公。
- 武:猛。比方說岳武穆。
- 康:博大精深。比方說邵康節,是哲學家。
- 昭:長得帥,名聲好。比方說魯昭公,長得就很帥。
- 穆:莊嚴肅穆。秦穆公、岳武穆。
- 孝:孝順。
- 幽:死得很幽默(別多想,只是為了讓你好記)。比方說晉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被盜所殺。還比方說周幽王和他的女朋友的感人故事。
- 桓:開疆拓土,蠶食他國為我國領土的叫桓。比方說齊桓公。
- 襄:有功。比方說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多謚襄,清代「文襄」則多授予學士背景的同時又有軍功大臣,其實就是有文化又對清國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傢伙,比方說左宗棠。
- 靈:荒唐。比方說晉靈公訓狗咬大臣然後被大臣搞死,鄭靈公不給大臣喝湯然後被大臣搞死,陳靈公和大臣公然在朝堂玩弄女性內衣,說白了,謚號靈其實就是「二逼到令人髮指」的意思。
- 景:雷厲風行地貫徹道義。比如漢景帝。
- 哀:可憐。一般早死的,人生就是一悲劇的就叫哀。比如漢哀帝和唐哀帝。
- 惠:有恩惠。比如晉惠帝,但由於他的屬性,從那以後大家都不敢用這個謚了。
- 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比如漢獻帝,就屬於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典型。還比如許許多多的皇后,謚號都有獻。
- 愍:可憫。
- 恭:跪舔。比方說隋恭帝楊侑,受制於人,只能恭恭敬敬地聽真實掌權者李淵的話,的確是太聽話了。
- 廢:被別人廢了的,別人還想噁心他,就叫廢帝。比方說西漢廢帝劉賀,因為荒淫無度被廢。以及荒淫小王子南朝宋廢帝劉子業。
- 煬:這個看字形就好了,性格急如烈火,試圖把一百年才能幹完的事、收的稅一年就弄完。比方說隋煬帝。
- 熹:其實是「嬉」,光玩不學習。比方說明天啟帝朱由校,廟號明熹宗,天天玩,干木匠,玩水,被視為玩物喪志。
前面的答主已經貼出了《謚法》,基本解釋了謚號的含義,接下來就由我來解釋下廟號的「含義」。 本答案主要參考維基百科。
轉載請通知作者,並註明出處鏈接。
大家首先記住一點:廟號大部分來源於謚號,並不像《謚法》一樣,廟號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這種東西向來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廟號起源於商朝,與宗廟制度有關。商朝及其重視祭祀先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都有祭祀不同的先王。《禮記》曰:「天子七廟」,每一位君主死後就會給他造一座廟,那麼七代之後,宗廟就越建越多,這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有一個制度叫「祧廟」,即太祖之廟以降,依次毀去較早祖先的廟,將其靈位遷祧到太廟裡(又稱「親盡廟毀」),使宗廟保持一個穩定的總數。有一些功勞格外出眾的君主,就會上廟號以示尊崇,永遠立廟祭祀而不毀去,所謂「百世不祧之廟」。最早只有德高望重的君主才能有廟號,商代總共有四個廟號: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但是到了後世,就像美謚泛濫一樣,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廟號所具有的表彰功績的作用也消失了。相對應的,由於所有君主都有了廟號,多餘的宗廟還是會毀掉,直到清朝推出了劃時代的「不遷不祧」——其實清代本來想建立祧遷制度,可是一直下不去手。
在介紹廟號以前,說明一下:廟號分兩種,就是「祖」和「宗」,比如劉邦是漢太祖,而漢武帝劉徹是漢世宗。《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廟號為祖的有這麼幾種:
(1)開創(或光大)基業的君主:比如漢太祖劉邦(開國皇帝,建立漢朝)、晉太祖司馬昭(為兒子晉世祖司馬炎篡魏稱帝創造條件)、魏高祖曹丕(繼承基業,開創魏朝)(2)新朝建立追封祖先為皇帝:比如宋宣祖趙弘殷(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明懿祖朱四九(明太祖朱元璋曾祖父)、唐聖祖李耳(什麼鬼?)(3)功績卓著的皇帝:比如清聖祖玄燁(開啟康乾盛世)、北魏高祖元宏(著名的孝文帝)、北周太祖宇文邕(滅齊,很有作為)。此外還有一些德不稱位的皇帝死後上廟號為祖,多出現於南北朝,比如北齊顯祖高洋,北魏顯祖拓跋弘。
除了「祖」,剩下的自然都是「宗」了。另外,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廟謚混亂,稱祖稱宗者甚眾。
最後說一句,廟號來源於宗廟祭祀祖先的需要,解釋廟號必須牢記這一點。另外可以參考《謚法》來解讀廟號(注意兩者是有差別的)。
補充一下宗廟和墓葬的昭穆制度:
《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註:「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天子七廟,始祖廟(太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太祖左邊,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太祖右邊,為穆;即太祖的兒子葬在左邊(昭),兒子的兒子(孫子)葬在右邊(穆),每兩代都要按照按照父昭子穆的次序安排。一般來說太祖加三昭三穆構成七廟,太祖之下的子孫按照昭穆制度依次祧遷。後世增加兩個不祧之宗,構成九廟。首先介紹祖:
太祖:是宗廟中的始祖,萬世不祧,主要授予開基肇業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皇帝,建立明朝)和楚太祖桓溫(東晉大司馬,割據荊州,其子楚武悼帝桓玄篡晉稱帝)。有人說唐太祖李虎(唐高祖李淵祖父)、隋太祖楊忠(隋文帝楊堅父親)和周太祖武士彟(武瞾父親)屬於追封先祖而非開創基業,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追封唐國公(唐朝國號來源);楊忠是西魏權臣,北周時封隨國公(隋朝國號來源);武士彟是武則天生父,唐朝官員,死後追封周國公(武周國號來源);所以他們都算作開創基業的太祖,即所謂「經營王業,始封於國,故為太祖……此則前代追冊太祖不出親廟之成例也」。另外,陳太祖陳文贊、梁太祖蕭順之這些,屬於沒有創立基業而被追封的太祖。高祖:除太祖之外最重要的祖先,主要授予開基立業或功高蓋世僅次於太祖的皇帝。
比如魏高祖曹丕(創立魏朝,其父曹操才是太祖)、晉高祖司馬懿(司馬氏的奠基者,其子晉太祖司馬昭始稱晉王)、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推行改革)。例如,漢光文帝匈奴人劉淵(前趙)建立漢國,奉漢朝正朔,死後廟號高祖(因為劉邦是太祖),謚號光文(很像光武)。後來劉曜改國號為趙,改其廟號為(趙)太祖。總之,高祖是與太祖密切相關的廟號,通常授予太祖的父祖或者兒孫。
補充,在南北朝時期,開國皇帝往往是高祖,其兒孫是太祖或者世祖。比如南朝宋建立者劉裕廟號是高祖而非太祖,他的兒子劉義隆卻被其子劉駿追為太祖,劉駿自己是世祖孝武帝(呵呵);後趙建立者石勒是高祖,其侄石虎是太祖。再加上南朝皇帝多追封父祖為太祖梁高祖蕭衍、陳高祖陳霸先等。由此造成一個奇怪現象:自(曹)魏至唐數百年間,開國皇帝多為高祖。
又有,後晉無太祖,開國皇帝石敬瑭是高祖(不排除晉出帝石重貴想把太祖的廟號留給自己或者生父石敬儒的可能性)。世祖:僅次於太祖和高祖的重要祖先,主要授予建立不世之功的皇帝。
比如漢世祖劉秀(中興漢朝,再造社稷)、晉世祖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晉朝)、北魏世祖拓跋燾(北卻柔然,統一北方)、元世祖忽必烈(定鼎中原,建立元朝)、清世祖福臨(入關南下,定鼎中原)、隋世祖楊廣(武功赫赫 / 高級黑)、宋世祖劉駿(呵呵×2)。也有例外,比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父劾里缽被追封為金世祖,而北夏開國皇帝赫連勃勃是世祖(沒有太祖高祖)。烈祖:授予開創基業的皇帝,或追封父祖。
比如漢烈祖劉備(建立季漢)、前燕烈祖慕容儁(消滅冉魏,稱帝,遷都鄴城)、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南涼建立者禿髮烏孤和西秦建立者乞伏國仁(.……)。至於魏烈祖曹叡、南吳烈祖楊渥這樣就純粹是褒之過甚。像是武周烈祖武儉、後梁烈祖朱誠、後唐烈祖李琰和元烈祖也速該則屬於追封先祖。聖祖:授予功勛卓著的皇帝,或者神話傳說中的祖先。
正常獲得此廟號的皇帝的只有大長和聖祖鄭買嗣(建立大長和國)、清聖祖玄燁(開啟康乾盛世)和大南聖祖阮福晈(阮朝最大疆域)。其他被追封的聖祖皇帝分別是: 唐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李耳、前蜀聖祖至道玉宸皇帝王子晉、宋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大家感受一下他們的仙氣。始祖:追封肇業奠基之主,或追封父祖及傳說里的祖先。
比如吳始祖孫堅、成始祖李特、後秦始祖姚弋仲和魏始祖拓跋力微都是奠定基業的祖先,但是(武)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顏函普、清始祖布庫里雍順這些就是附會的半傳說人物了。
顯祖:追封祖先,或授予有功於社稷的皇帝。
比如北魏顯祖拓跋弘(傀儡皇帝,被太后毒死)、北齊顯祖高洋(建立北齊,荒唐皇帝)。其餘多為追封。成祖:授予功高蓋世的皇帝
從字面意思來講,成祖應該是一個美(zá)好(paí)的祖廟號,但是被明世宗按給了文皇帝朱棣,只為了推動睿宗入太廟。可憐文皇帝原來是名正言順的太宗。因此有人認為成祖的廟號有帝統轉移的含意。宣祖、仁祖、英祖、獻祖、懿祖、睿祖、肅祖、憲祖、惠祖、毅祖、德祖、文祖、翼祖、僖祖、義祖、玄祖、景祖、元祖、熙祖、肇祖、興祖、穆祖、弘祖、昭祖、裕祖、嚴祖、敬祖、靖祖、信祖、慶祖、代祖、順祖、國祖、度祖、桓祖、寧祖、禧祖、神祖、光祖、庄祖、正祖、純祖、淵祖等,多用於追封祖先或者越南、朝鮮等國君主使用。
接下來介紹宗:
太宗:一般來說除列祖外最重要的皇帝,一般授予承襲帝位的第一位皇帝,功劭德崇,為後世確立成憲。比如漢太宗劉恆(漢文帝)、唐太宗李世民、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為遼,短暫入主中原)、宋太宗趙炅、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清太祖皇太極。太宗是僅次於太祖的廟號,甚至更重於世祖。世宗:授予守成有功的皇帝或者追封父祖。
歷史上的世宗很多,難以歸類,一部分是守成有功的皇帝,比如漢世宗劉徹(開疆拓土)、晉世祖司馬師(承上啟下,經營王業)、北魏世宗元恪(開疆拓土)、周世宗(一代英主)、明世宗和清世宗則長於馭下;另一部分是皇帝即位追封父祖,比如南齊世宗蕭長懋(齊武帝太子)、隋世宗楊昭(隋煬帝太子)。有人認為世宗是帝統轉移的標誌,我認為僅僅是巧合。
高宗:授予守成有功的皇帝
比如商高宗子昭(即武丁,中興殷商)、漢高宗劉奭(後被取消)、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清高宗弘曆。也有梁高宗(昭明太子)這樣被追封的。中宗:授予承續帝統的中興之君
中宗的廟號較為尷尬,因為大部分中興之君都有了更高大上的廟號。廟號為中宗的有兩位商中宗、漢中宗劉詢(宣帝中興,劉病已哈哈)、晉中宗司馬睿(建立東晉,承續帝統)、唐中宗李顯(武則天退位,中興李氏)、還有大理中宗段正淳(權臣高氏過足了皇帝癮,把皇位還給了段氏)。先到這裡,明天來更……天吶,宗太多了。謝邀,廟號只有皇帝用,有些皇帝也沒有廟號。除了一般表示輩分的太祖太宗世祖世宗外,也有跟個人品性和事迹相關的,比如仁宗,武宗。
說幾個常見的:高祖太祖太宗好理解,老大老二而已,太祖和高祖都指開國皇帝,不同時代喜愛的用法不同罷了。世祖大多都是一個朝代中第二階段的開創皇帝,像漢世祖劉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世宗比較麻煩,大概用在一朝皇帝中的三四號人物,百度上也說世宗是帝位從一脈轉到另一脈的起始皇帝,應該有道理。
另外,其實可能平民百姓也說高祖的,但是不是廟號,是輩分
謚號就多了,我找了一個謚號大全,題主參考一下(個人感覺最慘的就是煬):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安:好和不爭曰安;兆民寧賴曰安;寬容平和曰安;寬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賢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寧民曰安;務德不爭曰安;莊敬盡禮曰安;敬而有禮曰安;貌肅辭定曰安;止於義理曰安;恭德不勞曰安;靜正不遷曰安;懿恭中禮曰安;凝重合禮曰安; 比:擇善而從曰比;事君有黨曰比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誠:純德合天曰誠;從容中道曰誠;推心御物曰誠;秉德純一曰誠;明信率下曰誠;肫篤無欺曰誠;實心施惠曰誠 沖:幼少在位曰沖;幼少短折曰沖 崇:能修其官曰崇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慈:視民如子曰慈;愛育必周曰慈;撫柔平恕曰慈 刺:不思忘愛曰刺;復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聰:聲入心通曰聰;邇言必察曰聰 達:質直好義曰達;疏通中理曰達 大:則天法堯曰大 戴: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愆曰戴 盪:好內遠禮曰盪;狂而無據曰盪 悼:肆行勞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懼從處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道:以德化民曰道 德: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謀慮不威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忠和純備曰德;綏懷來人曰德;強直溫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惠和純淑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來遠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養民曰德;尊賢親親曰德;仁而有化曰德;憂在進賢曰德;寬栗擾毅曰德;直溫強義曰德;諫諍不違曰德;周旋中禮曰德;澤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 丁:述善不克曰丁;述義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鼎:追改前過曰鼎 定: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追補前過曰定;仁能一眾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踐行不爽曰定;審於事情曰定;德操純固曰定;以勞定國曰定;克綏邦家曰定;靜正無為曰定;大應慈仁曰定;義安中外曰定;鎮靜守度曰定 度:心能制義曰度;進退可軌曰度;守法緯民曰度;從容有常曰度;禮儀咨善曰度;寬裕有容曰度;創製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 端:守禮執義曰端;聖修式化曰端;嚴恭蒞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貞靜曰端;守禮自重曰端 敦:善行不怠曰敦;溫仁忠厚曰敦;能記國善曰敦;溫仁厚下曰敦;篤親睦族曰敦;樹德純固曰敦 干:犯國之紀曰干 剛:追補前過曰剛;強毅果敢曰剛;致果殺敵曰剛;強而能斷曰剛;自強不息曰剛;政刑明斷曰剛;威強不屈曰剛;強義果敢曰剛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革:獻敏成行曰革 公:立志及眾曰公 恭:尊賢貴義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長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過能改曰恭;賢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於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於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責難於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隱曰恭;庄以蒞下曰恭;謙和不懈曰恭;遜順事上曰恭 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廣:美化及遠曰廣;所聞能行曰廣 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學近智曰果;臨事善斷曰果 暠:綜善典法曰暠 和:不剛不柔曰和;推賢讓能曰和;柔遠能邇曰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厚:思慮不爽曰厚;強毅敦樸曰厚;敦仁愛眾曰厚 胡: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懼曰胡; 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荒:凶年無谷曰荒;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昏亂紀度曰荒;從樂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 徽:元德充美曰徽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惑:滿志多窮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喪志曰惑;婦言是用曰惑;誇志多窮曰惑 基:德性溫恭曰基 堅:彰義掩過曰堅;磨而不磷曰堅 儉:菲薄廢禮曰儉;節以制度曰儉;舉事有經曰儉 簡:一德不懈曰簡;平易不訾曰簡;治典不殺曰簡;正直無邪曰簡;易從有功曰簡;平易無疵曰簡;至德臨下曰簡;仕不躁進曰簡;能行直道曰簡;執要能固曰簡 節:好廉自克曰節;不侈情慾曰節;巧而好度曰節;能固所守曰節;謹行節度曰節;躬儉中禮曰節;直道不撓曰節;臨義不奪曰節;艱危莫奪曰節 介:執一不遷曰介 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致志大圖曰景;繇義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義而齊曰景;明照旁周曰景 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齊莊中正曰敬;廣直勤正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受命不遷曰敬;畏天愛民曰敬;陳善閉邪曰敬;威儀悉備曰敬;戒尊師傅曰敬;戒懼無違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幾微曰敬;肅恭無怠曰敬;齊莊自持曰敬;應事無慢曰敬 靖: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柔德教眾曰靖;柔直考終曰靖;虛己鮮言曰靖;緝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鮮言曰靖;慎以處位曰靖;政刑不擾曰靖;綱紀肅布曰靖;厚德安貞曰靖;律身恭簡曰靖;以德安眾曰靖 開:信道輕仕曰開 凱:中心樂易曰凱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考:大慮行節曰考;秉德不回曰考 克:愛民在刑曰克;秉義行剛曰克;勝敵得俊曰克;勝己之私曰克; 寬:含光得眾曰寬;大德包蒙曰寬;御眾不近曰寬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曠:審音知化曰曠 類:施勤無私曰類;勤政無私曰類;不忝前哲曰類 禮:奉義順則曰禮;恭儉莊敬曰禮;善自防間曰禮;躬儉中節曰禮;審節而和曰禮;著誠去偽曰禮;納民軌物曰禮;恭儉合度曰禮;內則克修曰禮 理:才理審諦曰理;政平刑肅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術曰理;才敏詳審曰理;治繁不擾曰理 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 戾: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 良:溫良好樂曰良;理順習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溫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謀猷歸美曰良;竭忠無隱曰良;宅衷易直曰良 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庄以臨下曰烈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賞曰懋 密:追補前過曰密;思慮詳審曰密 閔:慈仁不壽曰閔 敏:應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斷如神曰敏;明達不滯曰敏;聞義必徙曰敏;才猷不滯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愍: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繆: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 穆: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寧:裕以安民曰寧;淵衷湛一曰寧;端重自毖曰寧 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 平: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齊:執心克庄曰齊;資輔共就曰齊;輕輶恭就曰齊;執正克庄曰齊 祁:治典不殺曰祁;經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 遷:博物多愛曰遷;良史實錄曰遷 強:和而不流曰強;中立不倚曰強;守道不變曰強;死不遷情曰強;自勝其心曰強 欽:威儀悉備曰欽;敬事節用曰欽;克慎成憲曰欽;肅敬而承上曰欽;夙夜祗畏曰欽;敬慎萬幾曰欽;神明儼翼曰欽;小心勵翼曰欽;寅恭供職曰欽 勤:溫年好樂曰勤;能修其官曰勤;服勞無怨曰勤;廣業不怠曰勤;勤行世業曰勤;好學力行曰勤;能修內職曰勤;夙夜匪懈曰勤;宣勞中外曰勤 清:避遠不義曰清;潔己自愛曰清;潔己奉法曰清 頃: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慎曰頃;祗勤追懼曰頃;慈仁和敏曰頃;墮覆社稷曰頃;震動過懼曰頃;陰靖多謀曰頃 愨:行見中外曰愨;執德不惑曰愨;誠以致志曰愨;表裡如一曰愨;誠心中孚曰愨;率真御下曰愨 確:執德不惑曰確;執德不回曰確 讓: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榮:寵祿光大曰榮;先義後利曰榮 容:寬裕溫柔曰容 柔:順德麗貞曰柔;至順法坤曰柔 睿: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傷:未家短折曰傷;短折不成曰傷 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 商:昭功寧民曰商;文學博識曰商 紹:疏遠繼位曰紹 深:秉心塞淵曰深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 慎:敏以敬曰慎;沉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周有慎靚王姬 聲:不生其國曰聲;不主其國曰聲 聖: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虛己從諫曰聖;敬祀亨禮曰聖;行道化民曰聖;窮理盡性曰聖;窮神知化曰聖;通達先知曰聖;大而化之曰聖;博施濟眾曰聖;極深研幾曰聖;能聽善謀曰聖;裁成天地曰聖;睿智天縱曰聖;百姓與能曰聖;備物成器曰聖;備道全美曰聖;神化難名曰聖 勝:容儀恭美曰勝 世:承命不遷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貽庥奕葉曰世 淑:言行不回曰淑;慮善從宜曰淑;溫仁咸仰曰淑;善行著聞曰淑 舒:舉事而遲曰舒;言行軌物曰舒 庶:心能制義曰庶 順:慈和遍服曰順;慈仁和民曰順;柔質慈惠曰順;和比於理曰順;德合帝則曰順;受天百祿曰順;柔德承天曰順;德性寬柔曰順;淑慎其身曰順;德容如玉曰順;克將君美曰順;好惡公正曰順;德協自然曰順 舜:仁聖盛明曰舜 思: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謀慮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願曰思;深慮道遠曰思;念終如始曰思;闢土兼國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肅: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能執婦道曰肅;好德不怠曰肅;貌敬行祗曰肅;剛德克服曰肅;身正人服曰肅;法度修明曰肅;嚴畏自飭曰肅;攝下有有禮曰肅;貌恭心敬曰肅 素:達禮蔽樂曰素 太:克啟行禩曰太 泰:循禮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 通:物至能應曰通;事起而辨曰通 威:猛以剛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服叛懷遠曰威;強毅執政曰威;賞勸刑怒曰威;以刑服遠曰威;蠻夷率服曰威;信賞必罰曰威;德威可畏曰威;聲靈震疊曰威;庄以臨下曰威; 溫:德性寬柔曰溫;和順可即曰溫;仁良好禮曰溫;樂育群生曰溫;寬仁惠下曰溫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息:謀慮不成曰息 熙:允僖庶績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稱赫奕曰熙 僖: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僖;恭慎無過曰僖 熹:有功安人曰熹 賢:仁義合道曰賢;寵至益戒曰賢;行義合道曰賢;明德有成曰賢;內治隆備曰賢;內德有成曰賢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憲:博聞多能曰憲;賞善罰惡曰憲;行善可記曰憲;在約純思曰憲;聖能法天曰憲;聖善周達曰憲;創製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聰明法天曰憲;表正萬邦曰憲;懿行可紀曰憲;儀範永昭曰憲 獻:博聞多能曰獻;惠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文資有成曰獻;敏惠德元曰獻;聖哲有謀曰獻;賢德有成曰獻;智能翼君曰獻;學該古訓曰獻;智質有理曰獻;智質有操曰獻;智質有禮曰獻 襄:闢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向:簡易多聞曰向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幹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信:守命共時曰信;出言可復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禮不違曰信;寬仁孚眾曰信;政令劃一曰信 修:勤其世業曰修;好學近習曰修;克勤世業曰修 虛:涼德薄禮曰虛;華言無實曰虛 宣: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玄:含和無欲曰玄;應真主神曰玄 遜:謙和善讓曰遜 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堯:翼善傳聖曰堯;大而難名曰堯 野:質勝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禮曰野 儀:善行足法曰儀 夷: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隱居求志曰夷;失禮基亂曰夷 義:制事合宜曰義;見利能終曰義;先君後己曰義;除去天地之害曰義;取而不貪曰義;理財正辭曰義;仁能制命曰義;能成其志曰義;道無不理曰義;推功尚善曰義;以禮節行曰義;行禮不疚曰義;見利能讓曰義;以公滅私曰義;正身肅下曰義; 逸:隱居放言曰逸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翼: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愛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贊宣德化曰翼 懿:溫柔賢善曰懿;溫和聖善曰懿;體和居中曰懿;愛人質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見中外曰懿;愛民質淵曰懿;德浸廣大曰懿;文德充實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爭曰懿;主極精純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賢善著美曰懿 隱:陷拂不成曰隱;不顯屍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隱括不成曰隱;不屍其位曰隱;違拂不成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威德剛武曰隱; 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嬰:恭儉好禮曰嬰 雍:居敬行簡曰雍 勇: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 友:睦於兄弟曰友 俞:愚智適時曰俞 禹:淵源通流曰禹;受禪成功曰禹 圉:威德剛武曰圉 裕:強學好問曰裕;建中垂統曰裕;寬仁得眾曰裕;性量寬平曰裕;仁惠克廣曰裕;寬和不迫曰裕;寬和自得曰裕 譽:狀古述今曰譽 淵:不幸短命曰淵;沉潛用晦曰淵;德信靜深曰淵;沉幾燭隱曰淵 元: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道德純一曰元;遵仁貴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肅恭懿曰元;體仁長民曰元;茂德丕績曰元;體乾啟祚曰元;萬邦以貞曰元;體仁內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 原:思慮不爽曰原;植德開基曰原;慶流奕葉曰原 遠:疏遠繼位曰遠 願:思厚不爽曰願;弱無立志曰願;敗亂無度曰願;忘德敗禮曰願;柔無立志曰願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昭:容儀恭美曰昭;昭德有勞曰昭;聖聞周達曰昭;聲聞宣遠曰昭;威儀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聖問達道曰昭;聖德嗣服曰昭;德業升聞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禮不愆曰昭;高朗令終曰昭;遐隱不遺曰昭;德輝內蘊曰昭;柔德有光曰昭 哲:知人曰哲;明知淵深曰哲;官人應實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識微慮終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貞: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大憲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內外用情曰貞;憂國忘死曰貞;內外無懷曰貞;忠道不擾曰貞;保節揚名曰貞;履正中饋曰貞;守教難犯曰貞;幽間專一曰貞;恆德從一曰貞;直道不撓曰貞;名實不爽曰貞;事君無猜曰貞;德性正固曰貞;率義好修曰貞;德信正周曰貞 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隱無藏曰真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亂守正曰直;不隱其親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質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獄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撓曰直;率行無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 質:名實不爽曰質;忠正無邪曰質;章義掩過曰質;言行相應曰質;恬淡無為曰質;直心靡他曰質;真純一德曰質;至治還淳曰質;宅心篤實曰質;淳茂無華曰質;靜正無華曰質;樸直無華曰質;強立守義曰質 智:官人應實曰智;尊明勝患曰智;默行言當曰智;推芒折廉曰智;臨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擇任而往曰智 中:王心克一曰中;剛柔不偏曰中;因時致治曰中 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終:有始有卒曰終;克成令名曰終 紂:殘義損善曰紂 專:好功自是曰專;違命自用曰專 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勝敵志強曰庄;死於原野曰庄;屢征殺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嚴敬臨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維德端嚴曰庄;恭敬端肅曰庄;端恪臨民曰庄;端一克誠曰庄;齊敬中禮曰庄;執德不矜曰庄;德盛禮恭曰庄;嚴恭自律曰庄;嚴恪有儀曰庄 壯: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縱:弱而立志曰縱;敗亂百度曰縱;忘德敗禮曰縱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據說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實,這往往是虛偽的,不符合事實的。但是一個人有了謚,就等於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個別名。
謚法是給予謚號的標準。謚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含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
謚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表揚的,例如:
經緯天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闢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知曰獻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2.批評的,例如:
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國遭憂曰愍仁慈短折曰懷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個字的,例如:
周平王 鄭武公 齊桓公 秦穆公魏安釐王 趙孝成王 貞惠文子後世謚號除皇帝外,大多用兩個字,例如:
宣成候(霍光) 忠武候(諸葛亮)文忠公(歐陽修) 武穆王(岳飛)此外還有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死後其親友門人所加的謚號。
例如東漢陳實死後,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謚為文范先生;晉代陶淵明死後,顏延年為他作誄,謚為靖節徵士;宋代張載死後,門人謚為明誠夫子。封建皇帝在謚號前面還有廟號。
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舉例來說,漢高祖的全號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號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從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元年受尊號為「應天仁聖文武聖德皇帝」。尊號可以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實際上是阿諛奉承。
也有死後上尊號的,例如唐高祖死後,到天寶十三載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後所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謚號,這樣,謚號的字數就加多了。
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以後由於謚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如唐玄宗、宋太祖)。
參考: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
ヽ(*?ω?)?我也補充一點吧,把幾年前發在新宋吧的一篇談廟號的文稍微改一改貼過來首先,廟號最早出現在商朝,後來在漢朝開始恢復,從此一直延續到清朝。在唐朝以前,廟號是給本朝傑出帝王用的,不是每個皇帝都有。 當然,這個傑出的標準……有時候比較模糊。比如盤庚,雖然他遷都了,很出名,但是他就沒廟號,文景之治的漢景帝也是不錯的皇帝,他也沒廟號。 接著談談祖和宗的問題。祖,本來意義上是要有開國或者光復功績的才能稱為「祖」。 商朝的最後一個祖是高祖乙,就是商湯,他前面的商代(或者叫商部族?)君主中有廟號的幾乎全叫高祖,除了一個「夔宗」,但這個夔宗究竟是誰還沒完全認定,維基上提到有人認為這個夔宗是契,也有人認為是其他人,或者是一個神。(當然,有可能純粹是寫百科的人瞎編的……)在商湯之後,所有有廟號的君主全都是宗,沒有例外。商代時的宗的稱號有三個:中宗、高宗和太宗,太宗後來分化為太宗和世宗兩個廟號。 而漢代的祖,則有兩三個。這三個人是太祖高皇帝劉邦、世祖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 劉邦的廟號,很多人誤以為是高祖,實際上高祖只是一個習慣性稱呼,並不是他真正的廟號。與之類似的,有宋朝人稱宋仁宗為仁祖,明朝人稱明太祖為聖祖,稱明神宗為神祖(此外還有稱明武宗為武皇,稱明神宗為神皇之類)。這三位漢帝的功績都屬於開創國家,所以可以稱之為「祖」。至於劉備,後來匈奴人劉淵自稱漢朝皇帝,聲稱自己要繼承三祖的偉業。一般認為第三個祖就是劉備。不過劉備到底有沒有廟號,是什麼廟號,沒人說得清。所以前文說是「兩三個」。另,《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王彌傳》中,劉淵曾稱劉備為「烈祖」,但烈祖這個稱號不僅可以當廟號用,也可以當成對前代皇帝的尊稱用,如商湯真正的廟號是高祖,但也有人稱其為烈祖。聯想到漢高帝被稱為高祖,漢昭烈帝也有可能被稱為烈祖。而且,烈祖這一廟號與昭烈帝這一謚號用字重複,在唐代把謚號拉長以前,除了疑似廟號烈祖的昭烈帝外,從沒有廟號和謚號有相同用字的皇帝。所以烈祖到底是不是劉備的廟號,還需仔細考辨,不能直接下定論。 至於宗,在唐朝前基本上就是比較傑出但又沒有開國功績的帝王了。西漢有太祖高帝,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高宗孝元帝,統宗孝成帝,元宗孝平帝這幾個皇帝有廟號。不過元帝、成帝、平帝這三個人其實功績不大,更糟的是他們的廟號是王莽給的,因此東漢立國後就把這幾位的廟號取消了。東漢除了幾個小孩皇帝外,大部分皇帝都有廟號。不過到了董卓當政時期,相關部門把其中四個沒啥功德的皇帝的廟號給取消了。於是漢朝就形成了三祖五宗的格局。三祖前面已經說過,五宗就是西漢的太宗、世宗、中宗加上東漢的顯宗孝明帝和肅宗孝章帝,這兩人分別是光武帝的兒子和孫子。漢朝的廟號,總體來說給的比較嚴格(因為東漢在開國和快結束時各刪了一次),從曹魏開始,就有點泛濫了,基本上你只要安安穩穩的坐穩皇帝位子沒被外敵或者改朝換代的人殺了,沒啥成績也能混個廟號,當然,魏晉南北朝被殺的皇帝都比較多,除了東晉和北魏外大多數王朝都很短,所以有廟號的還是不多。東晉皇帝有廟號的也不多,這是因為當時士族勢力太強大,皇權相對衰弱的緣故。本文主要談的是漢族王朝的廟號。在漢族王朝中,要是某位皇帝的父親、祖父、曾祖、高祖這四代祖先中間有一個人是皇帝,而且又沒有被尊為「某祖」的話,那麼這位皇帝的廟號肯定也不能稱為「某祖」。比如漢光武帝,他的直系祖先中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漢景帝,他是漢景帝的曾孫的曾孫,因此他可以叫「世祖」。宋高宗死後曾經有大臣想給他起個廟號叫「世祖」,最後被否決了,否決的理由就是宋高宗他爹是宋徽宗,只是宗,不是祖,因此宋徽宗的兒子也不能叫某祖。不過,某祖的四代祖先倒不一定要叫祖。比如楊堅只是追尊了他爹叫太祖,沒管他爺爺、曾祖和高祖的廟號。而劉邦他爹只是被稱為太上皇,連廟號都沒有。當然,非漢族政權就沒這規矩了,所以元世祖忽必烈他爹可以是睿宗,清世祖他爹可以是清太宗。廟號的徹底泛濫是從唐代開始的,從唐代開始,只要不是末代皇帝,基本上都有廟號(明代由於永曆帝之後還有明鄭,所以永曆帝也有了廟號昭宗)。而且從唐代開始,開國皇帝的四代祖先也都會被追尊廟號。唐宋兩代由於和道教關係密切,還各自追尊了一位「聖祖」,唐聖祖是老子李耳,宋聖祖是趙玄朗,都是道教神。所以「清聖祖」這種廟號,在漢族王朝看來完全是莫名其妙不合規矩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諱,所以把「世」改成了「代」,唐代宗就是唐世宗。五代和宋代漢族政權的廟號規矩我不太熟,只好略過,需要注意的是,其實宋代沒有「宋恭宗」或者「宋恭帝」的稱號,這可能是後人給的私謚。宋端宗即位後曾經給過他一個「孝恭懿聖皇帝」的尊號,但這既不是廟號也不是謚號。從永樂帝到崇禎帝時期,明朝廟號的疑似有兩條不成文的慣例:1、廟號和謚號不能重複,舉例來說,有了武宗就沒武帝。明毅宗這個廟號被談遷在《國榷》中批評,就是因為和明武宗毅皇帝的謚號衝突。不算南明時期上的廟謚的話,廟號和謚號衝突的只有明睿宗獻皇帝,睿字和明英宗睿皇帝衝突了,而這是世宗追尊的皇帝。2、所有明朝皇帝的廟號,除了成祖,都來自於唐宋廟號,包括世宗。唐世宗就是唐代宗,前文已經說了。所以歷史上的南明給景泰帝上代宗的廟號是和明世宗衝突了。南明時期上的帝王廟謚有:惠宗讓皇帝(建文)、代宗(景泰,成化年間上了謚號景皇帝,到了南明才上廟號)、思宗/毅宗/威宗烈皇帝(崇禎)、安宗簡皇帝(弘光)、紹宗襄皇帝(隆武)、昭宗匡皇帝(永曆)。其中,惠宗、代宗、思宗、毅宗是安宗上的,威宗是紹宗上的,安宗和紹宗是昭宗上的,昭宗是延平文王鄭經上的。這些廟謚全部違反了這兩條慣例:安宗與紹宗都不是唐宋廟號,而是新創。建文的惠宗廟號之前曾經有五代十國時期的閩惠宗和元惠宗(元順帝)用過。崇禎的幾個廟號也都不是唐宋廟號,思宗是新創;西夏有毅宗,漢朝有威宗,即漢桓帝,但到了漢獻帝時期桓帝的廟號被取消了。昭宗倒是唐朝廟號,但是和仁宗昭皇帝(洪熙)的昭字重複了。不過三個「昭宗」(唐昭宗、元昭宗、明昭宗)都是本皇朝最後一個有廟號的皇帝(不是「最後一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巧合。另外提一下明成祖的廟號問題。明成祖本來叫明太宗,因為明世宗搞大禮議,把他老爹明睿宗的神主升入太廟後發現位置不夠了,必須遷走一位,太祖按照理論是萬世不遷的,所以接下來「該遷走的」就是明太宗,但是朱棣對明朝的作用非常重要,怎麼辦呢?明世宗和他的大臣們想出的辦法是把太宗升為成祖。接下來他們就遷走了明仁宗的神主。朱棣的老爹是明太祖,因此朱棣稱祖毫無問題,但實際上,這沒必要,因為太宗、中宗、世宗、高宗這四個廟號從禮法上就是萬世不遷的廟號。最後,談談「世宗」這個廟號。網上常見的說法稱「世宗」表示世系轉換,我覺得很有問題。先來看看漢族王朝的「世宗」:漢世宗、晉世宗、前涼世宗、後梁世宗、隋世宗、唐代宗(即世宗)、吳越世宗、周世宗、明世宗。這其中明顯可以看出世系轉換的只有晉世宗(追尊的)、周世宗、明世宗。其他的都是老爹直接傳的。有些人說世宗的老爹換了太子的也可以算,可是,換太子的皇帝多了去了,比如唐代,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這幾位唐代宗之前的皇帝都是被他們老爹換了太子或者統系改變之後才成為皇帝的(中宗和睿宗還受到他們老媽武則天的影響),可他們沒一個叫代宗。漢太宗孝文帝由藩王即位,取代了他哥哥漢惠帝的世系,可他也沒叫世宗。宋朝世系轉換次數更多,也沒一個世宗。再看看非漢族政權的世宗:前秦世宗苻健(後改為高祖),看不出是世系轉換後才當上他爹苻洪的繼承人的;南燕世宗慕容德,這個倒是轉換了世系;北魏世宗元恪,是他爹孝文帝換了太子後上位的;北周世宗宇文毓、遼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顏雍,這三位倒可以算是世系轉換後的帝王。最後一位世宗就是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四爺和他兄弟九龍奪嫡的故事現在可謂是婦孺皆知,似乎也很符合「世系轉換」這個定義。但是,給四爺上廟號世宗的是他的兒子乾隆,要是世宗的意思真的是世系轉換,難道乾隆會希望大家都知道他爹是靠「世系轉換」才當上皇帝的嗎?「哎呀哎呀我老爹本來是不可能當皇帝的!是因為XXXXX才成了皇帝!」雖然這事情肯定瞞不住,至少康熙數次廢立太子胤礽的事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這就意味著乾隆會公開大肆傳揚這一點?另外,關於漢武帝加廟號的相關內容如下:《漢書·宣帝紀第八》(本始二年)夏五月,詔曰:「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義,選明將,討不服,匈奴遠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蠻鄉風,款塞來享;建太學,修郊祀,定正朔,協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應,寶鼎出,白麟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其議奏。」有司奏請宜加尊號。六月庚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獻。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國,皆立廟。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這段文字中完全看不出「世宗」和「世系轉換」有什麼關係。因此,在看到更多確鑿證據前,我只能認為「世宗」並不意味著「世系轉換」。
我也一直也來對謚號很好奇,不同的謚號有什麼區別。
有一次去國家博物館看到一面牆上掛了一副西周時期的世襲表,這世襲表上寫著文王,武王,成王之類的字,然後用箭頭表示西周一代代君主權力傳承的順序。 講解員講,這什麼武王,成王之類的並不是君主的名字,王前面的那個字是君主的謚號。通常來說,謚號分三等,善謚,平謚和惡謚。善謚是用以誇獎讚許死者的,這意思就是說,你啊,做人不錯,業務能力突出,道德品行高尚,我們給你一個特好的字來評價總結你的一生。惡謚就是反過來,你死了以後大家覺得你是一個混蛋,道德敗壞,昏聵無能,於是就找一個特別負面,特別損的字來批評你,羞辱你。 平謚呢,就是不好也不壞,你這人就是一普通人,你死了以後,身後的這些王室和貴族就找了一個很平凡的字來簡單描述你的人生經歷,在這多說一句啊,平謚通常來說有憐憫和同情的感情在裡邊。 謚號這個制度是從西周開始的,西周政權的第一代領導者本命叫姬昌,死後謚號為文,所以被稱為周文王,文是善謚,就是有表揚和讚許意味的字。何謂文呢?經天緯地謂之文,道德博文謂之文,這意思就是說這是一個很有學識,很有才華的人,因為據傳周文王是《周易》的作者,所以這個謚號還是很適合他的。文王之後是武王,何為武?在《謚法書》里說克定禍亂謂之武。殷商末年,商紂王昏庸暴虐,濫殺無辜。周武王見此情景就對諸侯說,商朝這個政權太可惡了,罪孽滔天,不伐商是不行了。於是就帶兵滅亡了殷商,克定了紂王的禍亂,所以有了武的謚號。
武王之後是成王,再之後就是康王,那成字和康字作何解釋?安民立政謂之成,安樂撫民謂之康,這兩個字都是善謚,表達的是對社會安定,百姓安康的讚許之意。西周成王和康王年間,那社會能安定到什麼程度,那時候犯罪率太低,以至於四十年的時間裡沒有人因罪受刑,是一個被後世史家高度評價的美好時代。 再之後的昭王就比較複雜了,因為周昭王從後世的評價來看他的形象並不是非常正面的,他在位時期曾經消耗大量的民力接二連三地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民間百姓對他普遍怨恨。後來周昭王在南征荊楚渡河的時候被船夫算計了,船夫給他準備的船是用膠水粘起來的,船划到河中間的時候解體了,周昭王落水淹死了,按說是一個因為激起民怨而不得善終的君主。但是也正是如此,今天我們再看昭這個字就覺得太有意思了,周昭王的昭字在古漢語中有明亮光明之意,昭字在謚號中的意思是儀容恭美,意思就是說看起來是個儀錶不凡的君主,所以這個昭字在這實在是有語焉不詳的感覺。你就好比說,我問你張三這人的人品如何?做人怎麼樣?你回答說,啊,他這人外表看起來還挺帥的。你一說這話,我心裡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意思了。 再之後的是周穆王,穆在古代漢語中有壯美,嚴肅之意。在謚號的體系中,布德執義謂之穆,大意就是說是傳播美德堅持公義的意思,周穆王曾經組織過一次著名的西巡,沿途攜帶了大量的珍寶,一路上給老百姓發禮物,那老百姓對他自然是熱烈歡迎,其他政權的領導人也都喜歡他,穆王這場西巡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所以有了這個謚號。 周穆王的兒子是周共王,共字在古代也通恭,恭敬的恭,在謚號中知錯能改謂之恭,剛才大家想必也聽到了,周共王的老爹周穆王熱衷於旅行,而且還一邊旅行一邊發禮物,活像是一個散財童子,足見是個浮誇且放縱自己慾望的人,周共王作為兒子,沒有繼續像老爹那樣不靠譜,改正了父輩的錯誤,所有有了共這個謚號。 再然後是周懿王,溫柔聖善謂之懿,大意就是說這個人性情溫和,是個老好人,不過溫柔其實對於周懿王這來說是好聽的說法,直白一些的說法就是很慫,很懦弱。西周政權正是在周懿王在位時期被外族欺負的夠嗆,甚至被擠兌得遷都,所以懿這個字在這也可以算是意味深長吧。就好像我問你,張三這人怎麼樣?你說,哦,他呀,是個老好人,一個道理。 周孝王中的孝字就是其本意,孝順父母的意思,但是對於西周的王室貴族來說,還有尊敬祖宗之意。有人說了,你這說了半天都是善謚啊,都是表揚人的,你剛才不是說有惡謚嗎?怎麼不提呢? 還有兩個非常著名的惡謚,其中一個就是厲,厲害的厲,在謚號中,濫殺無辜謂之厲。 周厲王是個心胸非常狹隘的人,他特別討厭別人在背後議論他,所以他就派遣很多政府人員到民間去監視老百姓的談話,誰要是敢偷偷抱怨朝廷,說厲王的壞話,說政府不好,誰就得被處決。最後這些老百姓在輿論管制的管制之下不敢說話了,但是在大街上敢互相使眼色,最後百姓們集合起來發動了一場暴動,把周厲王流放了。 在厲王被流放後,兩位朝廷的大臣共同主事,這種主事方式被稱為共和,所以咱們今天國家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的共和兩字,就是源自於西周周厲王之後的一段特殊時期。另外一個惡謚是幽,這個字屬於西周的最後一個君主,周幽王,大家都知道,周幽王幹了中國歷史中非常著名的一件蠢事,那就是烽火戲諸侯,為了博得自己女人一笑,最後被異族士兵亂刀砍死在首都郊外。 所以,大家聽了幾個例子之後,是不是對謚號有更多的理解呢~參考:https://m.hetaolive.com/extend/link?url=/column/11channel=368《謚法》
謚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謚。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靖民則法曰皇。靖安。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湣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兵甲亟作曰庄。以數征為嚴。睿圉克服曰庄。通邊圉,使能服。勝敵志強曰庄。不撓,故勝。死於原野曰庄。非嚴何以死難。屢征殺伐曰庄。以嚴厘之。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典禮不愆曰戴。無過。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不顯屍國曰隱。以閑主國。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在國遭憂曰湣。仍多大喪。在國逢□曰湣。兵寇之事。禍亂方作曰湣。國無政,動長亂。使民悲傷曰湣。苛政賊害。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嗇於賜與曰愛。言貪□。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執心克庄曰齊。能自嚴。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甄心動懼曰頃。甄精。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彌年壽考曰胡。久也。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猛以強果曰威。強甚於剛。強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殺戮無辜曰厲。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華言無實曰誇。恢誕。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隱,哀也。景,武也。施德為文。除惡為武。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為謚象其事行。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順也。就,會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虛也。睿,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載,事也。彌,久也。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搬運辛苦,所以記得點個贊。我大致看了下你的比如。是每個朝代截取一段的,我想你應該有一定的歷史功底。怎麼還問這個問題。。。 謚號和廟號不同是肯定的了。先談謚號吧,歷史學界認為最遲到周穆王時期,謚號制度已經完善,是對駕崩的君王和一些大臣的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到了秦始皇,始皇帝認為謚號是臣下給君王上的,兒子給老子上了,不禮,廢之。故自稱始皇帝,後世二世三世傳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代。到了漢家皇帝,又恢復了這個制度,比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嘛。這個時候每個皇帝都是有謚號的,因為它是對一個的基本評價,類似於今天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戰士,久經考驗的共產黨員。 現在說說廟號,廟號應該說級別高於謚號吧,畢竟謚號是可以給大臣的,廟號說白了,就是你是皇帝,你駕崩了以後。你的後代君王祭祀你時,進廟跪拜,各種典章制度。。。你的廟總不能連個名字都沒有吧,阿貓阿狗,肯定不合適。不僅不合適,廟號給予的非常謹慎!!!以至於整個西漢十位還是十二位皇帝來著,就四個有廟號 他們是: 漢太祖-劉邦 漢太宗-劉恆 世宗-劉徹 中宗-劉詢看看,都是赫赫有名吧,東漢有廟號的也比較少,忘了幾個,貌似不高於六個。但事實東漢皇帝平均水平遠不如西漢,但廟號卻多了。僅此便可以看出廟號上了不莊重了起來,到了後來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更是如此,成了姨媽巾。遍地都是。是個皇帝都有。 順便說一句,兩漢的皇帝都是有謚號的,就是 - - 帝 例如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因為漢朝自稱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那個要吃他爸一杯羹的。後代每個皇帝謚號都有個孝字。到了唐朝以後,因為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所以可以用廟號來稱呼皇帝了。從 - -帝→→ - -祖 (宗)截點:隋煬帝→唐高祖 唐太宗 武周 中 睿 玄 肅 代 德 順 憲 敬 穆 文 武 宣 懿。提一點 漢文帝和唐太宗皇太極的謚號廟號一樣:太宗文皇帝 對了,廟號的的選定選定有制度:祖有功而有德,好理解,不解釋了。對了,還有上文中謚號的選定是君臣參考《謚法》給前代上的,比如 經天緯地曰文 (漢文帝)布義行剛曰景 (漢景帝) 克定霍亂曰武 (漢武帝)逆天虐民曰煬(隋煬帝),。。。。記不住阿!!!!再差一句,一般都是第一個叫祖,因為開國,後代稱宗。例外:忽必烈,-永樂大帝-朱棣原因:公元1206成吉思汗建立的叫做:蒙古國,他的最高領袖稱汗,直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追封成吉思汗為元太祖!!自己是元世祖(記住哦,世是很牛逼的,漢武帝是世宗,他隔了好幾代,不能稱祖嘛,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也是世宗)朱棣是篡位,相當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他現在改國名的什麼實在不再過下,只不過人家尊重人家老爺子嘛,我只是用武力拿回來屬於我的一切。所以明成祖。對了還有清朝的康熙皇帝,實在是可以說再造之功吧,誅鰲拜,平三藩,克台灣,滅准葛爾,,,,。所以群臣和雍正皇帝商量著給了個聖祖,已經過了幾代哦!好吧,手機黨碼了太多字,手機雲輸入還沒打開。就不說,尊號和年號了,下次有機會吧。提一句唐太宗的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忽必烈: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因為到了明清皇帝基本不改年號了,所以用年號代替那個皇帝的稱呼。康熙,雍正,乾隆當然不是人家的名字了。那是人家年號。每個人都可以叫,人家叫:玄燁,胤禛,弘曆。。。。。。吐血而亡
前面的知友已經答的差不多了,說一個流行很多年的段子吧。有人問慈禧太后的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是什麼意思,網友答——偉大光榮正確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永垂不朽!
譬如慈禧死後的謚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即'偉大光榮正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人民軍隊的傑出指揮家永垂不朽!
大臣也有謚號。忠武和文正一般就是武將和文臣最高讚譽。比如曾國藩死後,清庭賜謚號文正,這可把張之洞樂壞了,他說曾國藩能給個文正,那到我的時候可不知要高到哪裡去,結果他就給了個文襄,比文正差太遠了。再比如岳飛,剛被整死時是沒有謚號的,後來到了孝宗時才被追謚武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岳武穆,再後來到了終於被賜忠武。當然,忠武也可以說是文武通用的最高謚號,典型的武侯就是諸葛亮,他謚號就是忠武。其他出名的如尉遲恭,郭子儀,韓世忠,木華黎,常遇春均為忠武。當然復辟的張勳可能是最後一個忠武。而文正,則爭議較多,政治性也更多,有名的,不太有名的都有。比如范仲淹,司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李東陽,劉統勛,曾國藩等人。
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 聖善聞周曰宣;聖聞周達曰昭; 行義悅民曰元;希綱治紀曰平;闢土服遠曰桓;溫柔好樂曰康; 希義行剛曰景;柔質慈發曰惠;安民立政曰成;照臨四方曰明;聰明睿智曰獻;希德執義曰穆; 亂而不損曰靈;去禮遠眾曰煬;殺害無辜曰厲;恭仁早夭曰哀。
廟號主要有兩種:祖和宗。一般情況下,打江山的才能叫祖;享江山的都是宗。可是,後世坐江山的皇子皇孫多了,也不能只叫一個宗字了得。又得分不同檔次。
如,太宗發揚光大產業;世宗、高宗等是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則功業不足;德宗、寧宗,則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來自 ?那時漢朝?經天緯地曰文,闢土遠征曰武。後面的記不住了。
說謚號的人多,我說說廟號。
說祖的人多,我說說宗。
說太宗的多,我忽略。
儘可能簡單概括地說一下好了。
高宗:一般負責整個王朝的由盛轉衰的關鍵點。除了最早的商王武丁之外,後面的漢元帝、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無一例外,如果算上北周南齊二位高宗,那這個廟號的負面意義就更加明顯了。有關事迹大家可以自行百度,這裡不再贅述。哦對了,漢文化圈子裡,還有一位最配得上高宗的異邦君主:李熙,也就是棒國明成皇后的丈夫。上面有答主說高宗代表守成有功,不知道李熙在九泉之下見到李芳遠李祹等英明神武的列祖列宗之後臉會被抽成什麼樣。
世宗:比起上面答主說的世系變動,我認為說「非嫡長子繼承」更加靠譜,當然前提是,不能認為「唐代為了避諱將世宗改為代宗」這一想當然耳。如果這樣的話,你會發現,歷史上唯一一個叫做世宗而且是嫡長子的,居然就只有司馬師一個人。但是蛋疼的是,他沒兒子,後世的皇帝是他弟弟一脈的,所以沒毛病。
仁宗:個人認為這個廟號是比較兩極分化的,好的利國利民(比如宋明二位仁宗),壞的軟弱可欺(比如西夏和清二位),中不溜的那位蒙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因為在位時間夠久(相對其他同行)加上恢復漢人儒生最愛的科舉制度,混個仁宗也沒什麼毛病。綜上所述,這仁宗嘛……大概是夸人用的,但是有時候也有粉飾的嫌疑,尤其是還有這麼一位漢仁宗,他的名字叫做劉禪……雖然在史書上的確被評為類似齊桓公一樣的人物,但是民間形象似乎從來沒有好過,在諸多仁宗里也僅僅比咸豐帝顯得高大上一些。
英宗:看到英宗就想起一個氣質:搞事情!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還有兩條,一是短命,二是惡評如潮。不信?享年36歲的趙曙、享年20歲的碩德八剌和享年38歲的朱祁鎮一輩子,啊不,三輩子加起來一共做了幾件正事?大約是大臣們實在不敢給個過分的廟號,於是想到了這麼一個辭彙。
德宗:又一個兩極分化的,好的有耶律大石這樣的豪傑,差的有光緒這樣的終身傀儡。這怎麼說呢?有一個很內涵的共同點屬於三位德宗:西狩。嗯沒錯就是向西逃跑。好吧媽蛋真的不怪我,他們的共同點真的是太少了。
睿宗:這個倒是很統一,就是「父憑子貴」,就是說老爹生了個牛叉兒子,故而被叫做睿宗。就這一點來說,算是諸多廟號里最不容易搞錯的一個了。
唐睿宗李旦子玄宗隆基,開創「開元盛世」;金睿宗完顏宗輔子世宗雍,人稱「小堯舜」;元睿宗拖雷子蒙哥、忽必烈,那都是蒙元歷史上響噹噹的雄主;明睿宗朱佑杬,好吧要不是嘉靖皇帝的話你還是乖乖做你的興獻王吧。
昭宗:這個比德宗更加無敵,一個字:跑!「唐都六陷,天子九奔」,其中昭宗李曄貢獻了4次;蒙元變了北元之後,愛猷識理達臘讓李文忠打得再也回不了大漠以南;至於朱由榔嘛……被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昆明勒死的事就不宣傳了。對了,還有一個異族昭宗,來自越南後黎朝的黎椅(不要吐槽這個名字)。這位仁兄剛一即位就被立他的權臣劫持出了都城,進而先後兩次為了躲避其他權臣而出逃。結果後一次的時候因為殺了大將的部下,被大將繼續劫持。最終被權臣押解回京監禁終身。好吧其實也就一年,監禁他和殺他的就是下一個王朝的開國君主,莫朝莫登庸。其實讀起來和劉寄奴那一段還是蠻像的(悄悄的)
最後說一個冷門的,毅宗。
提到崇禎的時候,我們一般說他有仨廟號:唐王給的威宗、弘光給的毅宗和思宗。雖然我沒有遇見過,不過似乎真的有明粉喜歡用毅宗來稱呼這位老兄。其實嘛,崇禎也曾經一度被叫做欽宗的,不過上一個被叫欽宗的是個什麼貨色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一般明粉不會這麼叫。不過……並不代表就沒人叫過毅宗啊。至於西夏的李諒祚和高麗的王晛,你們要覺得這倆配得上和崇禎用一個廟號,我個人沒什麼意見,也不敢有。
你可以看《逸周書》裡面有詳細介紹謚號
蓋棺定論,如是而已。而且具體的含義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春秋筆法,都是有內涵的
手機黨碼了太多字,手機雲輸入還沒打開。就不說,尊號和年號了,下次有機會吧。提一句唐太宗的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忽必烈: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例如高祖、太祖皇帝代表開國皇帝,太宗太宗就代表第二代皇帝
沒別的意思,就是為了褒美自己。就像形容姑娘加一個定語,例如美麗的姑娘。
那天我寫了篇yy小說,架空歷史的,胡亂上了個廟號謚號尊號,年號沒想好,你們胡亂一看就得了,年號可以幫著想想?廟號的釋義我不寫了,你們百度一下便知。另外循周制,生者可謚,名為尊號~還編了幾個在位短的或其他原因沒有享太廟的。廟號 謚號太祖 武 皇帝 克定禍亂曰武 平 皇帝 布綱治紀曰平太宗 文 皇帝 經天緯地曰文 穆 皇帝 布德執義曰穆廟號 尊號高宗 景 皇帝 耆意大慮曰景仁宗 昭 皇帝 昭德有勞曰昭世宗 成 皇帝 安民立政曰成
恭、少、廢。題主列的,其實少、廢在唐以後就並不是謚號,而是習慣用法。
另附上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022072/answer/50521729 可以看看推薦閱讀:
※為何持槍率越高的地方,犯罪率越低?
※從科學的角度們如何解釋為什麼中國內陸比非洲更熱?
※我喜歡歷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讀過的歷史都是白讀,只能記得雛形。怎麼能更好的讀史,是否沒地理就沒歷史?
※西方歷史上有哪些刺客?
※為什麼日本和國內對二二六兵變的看法如此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