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二本、三本學校會開設基礎學科專業?
此問題來自另一個問題,清華北大較其他985相同專業的課程差別在哪呢?課程體系更優質,還是老師水平更高,或者教材更加先進?等等? - tensorspace 的回答
tensorspace:我曾經很詫異為啥有的二本甚至三本學校會有基礎學科院系,近世的數學與物理的理論基礎即便是北清的普通本科生初次接觸都會想撞牆,更遑論二三本的學生了。-------update------這個問題的初衷不是質疑二本三本學院有沒有必要開設基礎學科課程,而是設立學院、成立院系,開設相應專業招收學生。
二本不開理學院,博士畢業哪吃飯?
我還是刷刷存在感吧……不然這麼長的答案沒人贊不舒服……我們學校是一所著名的二本,但很多人以為它是一本,甚至以為它是211,所以我還是有資格回答這道題的
――――――――――――――――――――――――――――――――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站在學校的角度,這是很容易的,而且,我想這確實和學校自身的經費來源等因素有關,因為一門課本來就是:課程建設——行政以及教學的師資力量聚集——專業建設加強的模式,我們知道,目前遍地開花的有XX交通大學,XX林業大學,XX礦業大學,XX農業大學之類的學校,那麼對於這些學校,很可能出現這樣子的情況:
農林類院校的農林牧漁課程建設完備之後,剩下的課足夠作為生物學的主幹課來教了;
工程類院校開了理論力學,計算力學,電動力學,熱力學之後,剩下的課足夠作為物理(或者工程物理)的主幹課來教(餘下的只需要分出一些方向,就可以合理地控制量子物理在教學中的比重了,如此一來老師輕鬆,學生也愉快);
至於化學,對於那些XX石油大學,XX理工大學,XX科技大學,不開個化學化工,也是說不過去的。學校是要培養出具有對應學校特色的人才,那麼不開設相關的專業看起來也是一種不負責任,某些學校囊括範圍太大,例如海洋大學開完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還可以開勘探以及開採技術的專業,這個跨度夠大吧,農業大學開了農林牧漁,農藥(化學),生物學,還可以開農村經濟(經濟學),物聯網,土地資源管理,等等,是不是碉堡了?
那麼反過來講,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不開是不是說不過去,是不是建設不完善?
為了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自然就是這樣一個循環:開課程——開專業——新建學院——分院……學校滾雪球式增長,盲目求大,很多學校都是如此,這和中國的國情現狀是離不開的。新建實驗室,總是要先買儀器,新建專業,總是要開課程,老師承擔教學任務多而繁雜,個別的跨度不小,這就是現狀
——————————————————————————————————————————補充一個,那就是我們學校,我們學校在過去,基礎科學教學是設立基礎部的,所以也就沒有開相關的專業,在本世紀之交,學校遴選每個專業前幾名的學生進行精英教育,這是我校目前基礎科學相關的學院(理院,生命院)以及專業的前身後來,正式設學院,再然後是分院,問題就來了,無法保證學生質量,於是就出現了擴招。我們這一級,本專業是30來個人一班,招兩個班,另一個平行專業(大概就是化學之於應化,數學之於應數,物理之於應物)比我們班少一點,招一個班,
轉專業等等方式分配走一批人之後,我們這一級不到60個人,我們專業40多,平行專業10多
我們之後的一屆A合併了這兩個專業,再之後的一屆B又新增了兩個專業,什麼情況呢?A是每個個專業3個班,每班30人+,合併之後即使算上轉專業等方式分配走的,這個專業都已經不小了,一個專業有100多人
B是我聽一個同學說他們班44個人,按照30*3個班*3個專業來算,這已經是很明顯的擴招了,事實上,可以預見的是,經過轉專業等方式分配之後,他們這一級將仍然維持在4-500人上下,而且更重要的是:暑假即將結束,以後會怎樣,我怎麼知道?
我校通過校區分配緩解了擴招的壓力,而且從實踐基地之類因素的可以看出我們學校哪些年比較有錢,大概有09,11,14這些年,那麼對於我們每一級的同學來說,擴招和有沒有錢並沒有關係,只要有錢,能夠安排足夠長的實驗/實踐鏈條,對於我們來說就是nice,而前者當然取決於一些行政事件,(例如我剛才說的分院)所以我們學生也沒什麼可說的
P.S.分院,這件事發生在A與B兩屆之間,當然這和擴招也沒有聯繫,擴招在我眼裡的主要原因可能一個是校區建設,一個是校區分配,如前所述,它緩解了擴招的壓力,但是深入談校區,特別是負面的,又和我之前所說的盲目求大聯繫了起來,沒什麼需要多說的。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學校通過資源重組等方式掠奪了我們的一些,但又給了我們很多很多……這對於我們是無法評價的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的確是個問題。可能是那個時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風氣和中國人熱衷於湊熱鬧的結果吧。就好比近10年之內各大小院校皆紛紛設立藥學院一
樣,很多就是從化學化工拉幾個教授過來,再招聘幾個有藥學背景的就成立學院了。本來基礎科學就是燒錢的,確實不該遍地開花。其實這個問題濫觴於師範類院校,出於培養教師的目的必然要設立基礎學科,加之大量擴招以及很多學生只求上個大學,對基礎學科毫無概念,畢業了卻不一定能任教,大量師範類基礎學科專業
的學生淪為考研黨。而且中國人對綜合性大學有一種莫名的痴迷,也是一個原因。
其實數理化生都被這一現象坑害不少,不過數學對學生要求太高,大多數人都知難
而退。理論物理類似於數學,而實驗物理和生物對設備投入要求太高,大部分小學校玩不起,也就沒多少玩太大的。然而化學,教學門檻低,初等部分完全可以沿用
高中填鴨式,實驗部分能省就省,隨便做點上世紀的實驗也能糊弄,應用面廣,就業率高,聽著也上檔次,還能和化工起膩,深受爛校喜愛,於是上至985、
211,下至技校職高全都敢設立化學/化工學院,每年輸出大量「化學人才」。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我的觀點是,為了面子。近二十年來大陸高校不管實力如何似乎都把創名校,創世界一流大學變成自己的使命,以至於不惜一切代價改校名(甭管原先什麼名字都叫大學,最好能叫中國xx大學,實在不行叫個華X XX大學,再不行也得是省級行政區打頭的大學),開新專業(沒錯,開文理科是讓自己變得高大上的關鍵一步,連清華都這麼干,90年代起開始恢復停辦的人文社科和基礎科學院系),就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不像是蘇聯式的專科學校,而更像是哈佛這樣的巨無霸綜合性大學。其實對於自己的生源什麼貨色,這些學校都是清楚的,學校當然也不會像頂尖高校那樣要求自己的學生。所以很多這種學校的物理系其實就是電子系,什麼李群在物理學當中的應用,一概沒有,就按照電子系的課程來培養學生,而數學系可以開開小差,學點計算機金融什麼的,將來說出去也好找工作,至於化學生物之類的,其實很多二本學校本來作為偏技術的學校就有諸如農學輕工方面的專業,稍微改改就能說自己是化學生物了。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忍不住要來趟這趟渾水。
回答無非有三種。
1、抖得一手好激靈。2、二本三本為什麼不能開設?開設是社會需要。3、二本三本不能開設,因為開設基礎科學的硬體要求,師資要求,生源要求等方面更高,而之類院校難以滿足。對於1:
大家看看熱鬧就好。
對於2:因為社會有大量基礎教育的需要,有從二本三本院校走出來的優秀基礎學科研究人才(如 @Keenor 的舉例),還有少部分熱愛基礎科學但是未進入更優秀的大學的同學,甚至已有的大批「現役」基礎科學教師需要安置……存在即合理。引用前面 @黑卡特 知友回答的內容:搞基礎學科能有點名氣本來就是概率很低的事件,北大數院也不是所有畢業生都去做教授了。
如果說知名高校副高以上就算培養成功,那二本畢業的老師多了去了。
我同意前半句話,但是我我對後半句持中立態度,不要說做基礎研究了,凡事都有一定的概率事件,喝水都有可能噎死呢~~只是基於統計學上講,211,985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這個概率大一點,甚至可以說越好的高校概率越大,因為他們自己的平均智力水平乃至於所受到的培養資源是更好的,然後馬太效應會使這種情況放大。
至於對後半句話中立,因為,2000年以後才開始分一本二本(記憶數據,有誤請指正),也就是2000年考入大學的才有一二本之分,進大學到現在15年之前拿到副高,差不多33歲之前,這已經不錯了。要是2005年進大學,現在拿到副高,28歲(求膜拜、、)
如 @Keenor 的舉例,校友84年之前佔了絕大多數,請看下圖,感受下大專+高職+大學的總錄取率,他們那時候考上的安徽師大,難度可能比考上985大的多。更有,曾經考大學沒有現在區別這麼大,乃至一些現在看起來一般的學校,在以前看起來是很不錯的,現在的一大批二本(以及專科,詳原各部委直屬高校變更情況(截止於2014年底))在以前都是部委高校;甚至以前清北也沒有錄取全部的狀元,一些都去了西交,復旦,科大,南大,中山等高校。
廢話句,難道大家不覺得,80年代不要說top高校了,能上個大學都是天之驕子了。(安利兩個網頁,文~革後培養的院士請移步網大各省恢復高考後本科畢業院士名單,蘇一京二秦三鄂四魯五,詳細畢業年份但未更新至2015年,請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各校(本科)培養的院士名單(2013底版本)。)對於3:
我同意這部分觀點,沒有開設能力的學校開了基礎科學的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不完善;可能一個有天資的同學的新問題都能把老師問住;且不說實驗設備,有的試劑都貴的嚇人。這樣子把學生招進去,不是害別人么。而進入進入基礎科學學習的同學呢,,。生物化學可能還好點,本科階段死記硬背至少管點用,至於數學物理,呵呵,先把高中數理學好再說吧。然後就是很少一部分人成長,進入更好的學校深造,而大部分人苦思冥想力求上進但是終究天資所限平庸畢業,或者沉淪為dota,lol的伴侶,或者在學業上稀里糊塗過完四年,或者發展其它愛好/課程。比如基礎科學專業濫觴的師範類學校,開設的理由是現在社會需要基礎學科的教師,但是一線城市中教師很多都(寫明)要求碩士以上了,哪怕是縣級中學,也是211,985一堆,一般師範院校去向大部分是在小學幼兒園,或者部分初中了,再者就是論為考研黨;更何況,高中數理化生成績都不能夠好(比較差)的人,能夠有能力教好高中數理化生?老師最起碼不能比學生差太遠吧。更好的大學,有更好的硬體,軟體,環境,生源……這意味著有著更高的成才概率。
大學的作用之一是使人接受教育,獲得一定方面的提高。但既然成才是個概率事件,那我們總是趨向於能有更高的概率。我支持有條件二本三本開設基礎學科專業,因為畢竟社會有需要,同樣也有同學喜歡,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這個不能因為高考分數決定,雖然相比更優秀的大學,較低的基礎科學成才概率,但終究不是0。
我反對沒有條件開設的學校開設,更反對一些高校大而全的開設,那是在耽誤別人,浪費國家資源。不是有文學院,理學院以後就感覺自己是綜合大學了,更不可能拉幾個化學的老師和生物的老師在一個學院就能產生學科交叉了。同時我建議入讀基礎學科專業的同學請謹慎,畢竟在學習的時候是腦力體力的考驗,學完又面臨著就業壓力、、、當然你要說只是去拿個文憑,就當我啥也沒說。
歡迎討論,拒絕人身攻擊。我有時候在想,現在的知乎,是不是有些務實的過分了?
211 985保底,清華北大常態,常春藤才勉強有些話語權的知乎,一向是精英或是偽精英把握著話語權,討論著如何能在畢業五年之後實現經濟自由,成為人生贏家。考上清北不是智商正常的人稍微努力一點就能實現的嗎?而剩下的那群螻蟻們,就應該好好學個技工,當個螺絲釘好了。所以二本三本的學校,都不該開基礎學科了啊。反正他們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反正他們也只是混時間。反正他們畢業之後也都會去轉專業從事完全不想管的工作的。
真是笑話。
就因為我考不上一本,我連學數學學物理學化學的機會都不可以有了?
真是笑話。
數理化生是不是毫無用途,這個判斷,應該交給那些學生吧。
既然有這個市場,既然有人要報這個專業,那就讓他們去學啊。基礎學科出來就一定要從事基礎研究嗎?那些哪怕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就真的除了在實驗室裡面之外毫無用處嗎?真是笑話。
敢問知乎上的各位,究竟有多了解金融和計算機火起來之前的畢業生去向?
就因為現在這兩個專業火了,就因為現在程序員工資一個月抵化學的一年,金融一個月抵生物的一輩子,就得出結論說二本三本不該開設基礎學科專業嗎?真是笑話。
PS. 一覺醒來看大家噴的這麼熱情,再補充一個笑話好了:
因為學了基礎學科就覺得高人一等,覺得自己從事的專業對智商要求最高最有逼格,覺得人家高中知識都沒懂就敢來跟自己學一個東西真是笑話,但是——
與此同時卻覺得人家高中知識都沒懂就去從事其它的工農醫專業,就能學好了。
覺得一個高中沒有好好學習考不上一本的人,到了大學換了一個所謂的容易點的學科之後,就立馬幡然醒悟重新做人了,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老師/程序員/...了。覺得數學物理化學是在讀PPT,而其它專業就不是在讀PPT就真的有真才實學了。覺得數學物理化學專業老師連本專業課本都看不懂,而其它專業的老師就都是大神了。真是笑話。
我就直說好了:我一點沒有幫二本學校基礎學科辯護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普遍而言,相比於那些985,二本大學的所有專業都差很多。絕對不僅僅是基礎學科。
而二本大學的學生,也根本不是基礎沒有打好。他們是(統計學上來說)學習能力全方位的低於了985的那些學生,所以不僅僅是基礎學科,他們其它的專業也根本不可能學到同樣的高度好嗎!你或許認為,基礎學科在所有專業當中最難,要求最高,所以應該交給那些最有能力的人。那麼,這個邏輯完全可以遞推下來。在考上二本的人當中,那些最聰明的,就讓他們去學習基礎學科吧。抖機靈的夠了,人家問為什麼,咱們好好談談為什麼好不好?
首先,我表示二三本院校開設基礎學科是有必要的而且值得鼓勵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和師資力量。接下來,我們就談談題主想了解的問題,那些沒有能力開設基礎學科的學校為什麼要強行設立相關專業和學院(不僅僅是二三本院校的基礎學科也包括所謂名校的很多坑爹專業)。1. 貪大求全的尿性,不僅僅在學校,社會的每個角落都發生在盲目擴張的問題。思路大概是:我們學校開設了所有專業,所以就能滿足每一個專業的學生的求學需求,所以我們學校牛逼!而且,學校學術上不去,那就先把規模搞上去,至少顯得自己學校有實力一點。這跟很多企業盲目多元化,盲目擴張一個道理。2. 教育體系尤其是財政支持的模式也組長了這個風氣。中國的大學很大一筆經費是來自於政府財政支持,上規模才能申請更多經費啊,所以大家都趕緊擴擴擴,只要別人有的學院我們通通要有,別人有的專業我們也通通要有。很多名校也是這麼乾的,二三本院校只不過跟風而已。區別在於名校相對而言有更充足的資源,新學院做起來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大一點罷了,動機都差不多。3. 不愁生源,反正高考統一招生,再爛的專業基本上也能用調劑名額給填滿。如果生源斷了,相關的專業或者學院自行消失。我知道有個211跟風設立了體育學院,這個破學院調劑也搞不到生源啊!!!最後,一個學院一共三個學生,果斷取消了這個學院。所以,總的來說就是貪大求全的建校思路,規模越大越容易得到撥款的財政政策以及招生調劑導致的生源充足就是所有學校盲目亂開專業的原因。既包括部分二三本院校條件不足開基礎學科專業,也包括一本院校亂設坑爹專業。稍微修改一下可讀性 16.5.21
二本開設基礎科學專業確實是非常扯淡的事情
1. 二本是什麼樣的水平?
我學校非211,跟二本差不多,以本校為例談談具體情況。
以數學為例,專業必修課只學到實變,抽代,常微分,復變,點拓為止。
專業選修課有泛函分析,初等數論,射影幾何。
這樣咋一看好像不算太糟糕。
但是首先,課程設計非常偏向分析。
也就是說必修課除了高代,抽代,點拓就沒有任何非分析課程。
甚至沒有任何幾何課程。
抽代只講了一點非常基礎的群環域,甚至沒有什麼例子,常微分只講解法,沒有定性理論,復變大概講到了留數定理為止。
授課教師的水平也很成問題。如果學校為國內數學前幾的高校博士提供工作倒好,至少他們有一定水平。
但情況遠比這糟。
大部分老師是任職十五年以上的。早期教師是不需要博士學位的,學校為了整體「水平」,讓很多教師讀了在職博士。這些在職博士的水平讓人很難想像他們怎麼畢業的。
正常博士有來自武大和南大的兩人,他們課不多。
因為有一點起碼科研能力的人還會試圖申請科研經費什麼的,還有一些轉向行政部門,很少教課。
完全沒有能力的人就只能教課了,於是課多的老師水平差。抽代和拓撲老師水平跟我差不多。
2. 為什麼會/能夠開設基礎學科專業?
一個毀三觀的事情是,二本學校還有基礎科學碩士哦。
事實上很多用人單位是需要碩士學位的,金融/商科研究生又那麼難考,所有才有了這種市場
二本的碩士是最容易考的,基礎科學又是分最低的,一直都有三本學生願意考,所以從來不缺學生。
是不是一環扣一環。
此外我們學校下屬的三本也有基礎學科!他們的具體情況我就不了解了。
這些專業的很多學生是沖著做中學/小學教師去的,但是這些人做老師實在讓人擔憂。
但問題是國內名校畢業的這些人往往不願意做中小學教師,只有少數人把教師作為備胎職業。而我校的人會非常認真的練習粉筆字,練習講課,所以他們還是有市場。
以我所在省份為例,更重要的是,各種縣級中學(哪怕是名校)根本不在名校畢業生的考慮範圍內,新教師大多來自非985211乃至二本學校,這些學校的教師水平正在快速下降。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該給大學生上課的人去做科研,該給中學生上課的人不願意給中學生上課,結果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哦對這些名校學生本來意願就不強烈,還要考教師證。在福建,錄取教師還要統一考試,內容包括心理學和教育學,有多少名校學生願意費那麼多時間去考?
首先我們要斷了這些人去做中學教師的可能性,這些二本基礎專業才會減少。
總之這種專業開設的沒有合理性,但是以前在巨大的學位需求下無法消滅它,現在高考參考人數降低了,有機會逐漸縮減他們,這件事是刻不容緩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吧。
很多很厲害的教授也會存在於各個學校的,例如證明孿生素數猜想的YITANG ZHANG,如果不是他所在的那個學校——一所如果沒有他則毫不知名的學校,堂而皇之的開設了數學系,那麼他也不會有機會埋頭苦幹了。
正因為基礎科學(理論,特別是理論數學)的研究可以讀文獻、埋頭苦幹、開會,經費和物質上的要求不會太多:更多的是靠個人努力和天分,而這些東西在做出成果之前都難以展露出來。因此在很多平凡的非知名大學內開設基礎科學,其實是有利於一部分科學家拋棄名利、埋頭苦幹的。他們干出來之後,國家也一定要多加獎勵,並且爭取讓他們留在原校。
就學生而言,學習理科基礎知識的確是基本的學習權利,開設理學院無可厚非。
唯一的問題是,這些學生在這些學校讀完理科,將來的出路在哪裡?一個當然是留下來給教授當勞動力;另外一個,也是可以出去當中學老師的么。傳授知識,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基本的知識弄對,也不是那麼難;比較高精尖的研究課題,還是由名校來競爭吧。
雖然都是理科,但是研究的內容,名校和普通學校之間可能是正交的,因此也不必這麼在意了。
最後一點,我是支持工科的理科課程由各學校的理學院單獨開設,而不是由工科老師自己開設的。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一個工科甚至專科學校,也應該有理學院的道理。這一點很重要,要學的深,基礎要紮實,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懷疑精神。而不是和工科老師的理科課本一樣,直接套公式,學生沒興趣就研究創業去了。浙大就是這麼做的,他們居然有工科專門的數理統計,概率論,複變函數,線性代數和微積分。這也是為什麼浙大是大陸知名三本的原因之一。知乎怎麼鋪天蓋地的崔永元惹 就正確意義而言,這個問題是咋傷害大家的自尊了,討論問題ok么?
對於基礎學科這種去靠近學科本質的艱深內容,理性點說,二三本院校開設的結果就是浪費那不多的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了。對於學術而言,在同等單位的資源消耗的情況下,二三本院校哪怕同校內基礎學科可能產出率的比較意義都要遠低於其他專業。。直一點說,至少90%或者更多的人至少當前沒有追逐基礎學科的能力,那何必浪費這一部分資源去開設一個基礎院系。。做個舉例,假設,假設,把世界頂尖大學的的基礎學科的產出率設為50%,其他學科為100%(假設,假設,假設)相對來說 那麼二三本院校開設基礎院系的產出率大概只有個位數,而其他學科能夠得到滿足社會需求,崗位需求,學科需求的產出率也能有個50上下 ps:產出率就大概理解為滿足學術要求,崗位要求的學習成果即 基礎學科的學科要求,門檻更高,社會或者學術上的要求也更高。。當然很重要的,還有個位數的二三本院校同學,他們可能也有對於基礎學科的學習需求,自然需要開闢這樣的通道,那麼,開設全校性可選擇課程即可。但,幾乎所有二三本學校開設基礎院系,就是一種教育資源的跟風浪費(跟啥風就不縮了)從社會資源,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上來說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就是這樣。。再從一些特別酸的回答說1、初高中階段不好好學習本來就是自己對於同等的教育資源的浪費,然後在某個小角落裡酸人生的不公平~o(〃"▽"〃)o真是笑話 自己做的孽 就自己擔了 (( ???????? )不好意思我也是那個不好好學習的人) 哪有跑個馬拉松 自己懶的不想跑還怪領先的那個犯賤 怪比賽不公平的 2、很顯然,當前社會的教育資源還沒有富裕到夠所有努力或不努力的人隨意浪費的 難道天天指望著所有辣雞翻然悔悟呀?3、對於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問題,暫時是沒什麼力氣又是拖開一大片論述?(???‵‵)?思維很散亂 語言完全辣雞 歡迎批評 正確主義萬歲 這個號第一次回答問題嘿嘿嘿沒有二本、三本開設基礎科學專業,乃們top2, 華五,C9,985,211的基礎科學的研究生由誰來讀呢?
!二三本應該大大縮招基礎學科,給真正想學但是沒機會去更好學校的孩子一個機會(提高師生比)
而不是去坑害對於基礎科研毫無興趣的其他學生。
!二本三本的同志們,這個問題是在保護你們而不是侮辱你們。你們想過就業問題嗎,我們數學專業出來一半成了銷售員了,還有有好幾個研究生。我讀了一211現在失業中。
當初是調劑的。
我們首先要生存下去啊同志們。讀了這jb坑爹專業,註定我們選擇了一條忐忑的路。
什麼技術流的不能學,非要學這種花架子。有幾個能學到用數學的地步。那些吹數學有用的。你們能不能接接地氣,我們要吃飯啊,不是所有人都有天賦的。讓那些天才去學吧,我們負責給天才創造物質財富不好嗎就是坑學生的。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坑學生而且招生量巨大。
學校從來不管學生就業問題的,老師們都知道賣雞湯,吹牛逼,數學無敵論。
但是不想想這個社會能學會數學的就是少數人。能學好數學的百分之一以下。
想想當年小學數學八十分常見,初中數學八十分不常見,高中數學平均考個60分。
但是小學數學滿分是100初中滿分是120,
高中滿分是150。美帝似乎挺實在的,不會搞那麼深的數學,讓學生學個技術去謀生。
我們大學太虛了。當年的大學的生源和現在的生源能比嗎。還不改革課程。基礎學科學校如果比較差有幾個能學到精髓的。
師範學校還能混個工作,其他學校基礎學科的有多慘。難道各個去考研,考的上又如何,有天賦的只是少數。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實際最後還是當了老師。好多連老師都當不了。
只能求求那些象牙塔里的老師們少說點風涼話,什麼學數學的思維好,簡直是豬狗一樣的邏輯。他們自己不用考慮工作就能在那裡扯淡。
每年基礎學科毀掉多少個家庭的希望。
特別是當年還有調劑的時候。
我們數學一個班30個人不超過5個是自願來的,其他的都是調劑的,都是坑人。
關鍵是我們有四個班!開那麼多作死嗎想起之前提過的一個問題,大概就是說雖然這些學校也有基礎學科,但是具體教學情況=_=在國內末流的基礎學科就讀是什麼體驗? - 生物學
你的問題在於知乎上的太多,想的太傻…
我日天乾地湖北師範學院(二本)的基礎科學荊南第一。
我騎虎上狼的蘭州大學(西北985)的數學中國第一。我上天目山插花豹,下錢塘江艹草魚的浙江大學(知名三本-語自你懂的)的工科系理科課程世界第一。我南海道第一弓取,阿波的藍鯨,脫褲洗媽的噩夢的德島大學(四國島實力最強大學,出了四國島秒變三流)工學的電子工程的物理課宇宙第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學部和我在同一大學同一專業。被黑到的學校見諒。我真是蠢得不行,我應該入鄉隨俗說一點知乎人願意聽的話:
你也配姓趙? 「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么?」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 ;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十一月三十日修改種族主義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認為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種族主義可以視作是一個社會問題,經常被政客作為政治工具來使用。種族主義從集合心理學的角度看,可以解釋為一種情感上的現象。——百科定義「種族主義」題主本身的意思是接受二本的基礎學科課程本科學習的學生畢業後出路的問題,這是一個正常的,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但問題是我們發現這道題目下的回答和評論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人,都處在這樣一種狂熱之中:一本學生和二本學生具有著本質的區別。亦即:二本的學生在其實質上就與一本學生有著很大的差別(甚至有人直接以「質量差別」這個詞),無論這個差別是先天的或者是後天的,這個差別如果在現實世界難以分辨,那麼在觀念的世界裡,就能看出他們的「截然不同」。這種差別從他出生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家庭環境,他與生俱來的智力決定了他的智力程度能否進入一本,而能否進入一本就代表著他是否能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是否有資格接近世界的終極、是否可探究這個世界的意義。如此看來各省一本分數線簡直就是邏輯學上的原初命題一般神聖的存在。真是偉大啊。很快我會聽到這樣的反駁:「一本高貴論者」所說的差別是指努力程度的差別,由於不努力而不能進入一本從而喪失了學習基礎理論的最好時候,所以要說二本生與世界終極無緣。那麼,這就發現了「一本高貴論」的致命問題,那就是:如果一本的高貴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環境鑄就的,那麼,也就是由後天學習的積累所造成的。問題是如果區別在於積累,那就是說一本學生如果不積累就無法擁有這樣的「高貴」,而如果二本學生能夠超量積累就存在著獲得「高貴」的可能性。如果是這樣,又高貴在哪呢?這是一個絕對的邏輯矛盾。我們應當也必須清晰的認識到:人和人的智力高低存在著區別,另一方面,人和人的智力發育時間也存在著區別。南懷瑾什麼時候開始學的文化?我指出王陽明時隔七年才考上進士,是要說明兩點:第一點就是沒有任何一種考試能夠斷言一個人的才能。第二點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保證考試的那一年那個時間是他的智力的最高點。而評論中的這位客官,我對您的問題則是:為什麼上不了清北不是你們的錯,但連高中知識都學不紮實連一本線都上不了那就是他們的錯?清北之外還有麻省,麻省之外還有劍橋普林斯頓。倘若上不了普林斯頓不是罪,那麼考不上麻省也未必有錯,那麼上不到清北也就情有可原,可為什麼上不了一個一本線就是罪大惡極?一顆賽艇。「最男性化的猶太人也比最不男性化的雅利安人更女性化」——魏寧格
「最傻逼的一本學生也比最好的二本生有著本質的優越」——「一本高貴論」維特根斯坦在技校讀的高中,高考也是惜敗,但是你現在學的本科邏輯學課本基本是他大二時候寫的。
王陽明中鄉試七年後才中進士,這就代表著他不能成為哲學大家了嗎?我承認確實很多二本三本學生的思考能力偏弱,但問題是我們一邊承認著我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另一邊又叫囂著只能考到二本三本的人沒有才能搞理論。這不是自相矛盾又是什麼?我們難道不能承認有大批的學生有哲學(此處可替換)的才能卻因為英語(此處可替換)不過關而進入二本?你還不如直接說一本的學生高人一等。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與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後,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裡。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制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後者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隨後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_________________百度百科 維特根斯坦埃爾米特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代數幾何學家,但是他大學入學考試重考了五次,每次失敗的原因都是數學考不好。他的大學讀到幾乎畢不了業,每次考不好都是數學那一科。他大學畢業後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為考不好的科目還是數學。數學是他一生的至愛,但是數學考試是他一生的惡夢。不過這無法改變他的偉大:課本上的"共軛矩陣"是他先提出來的;自然對數的底的"超越數性質",在全世界,他是第一個證明出來的人。他的一生證明"一個不會考試的人,仍然能有勝出的人生",並且更奇妙的是不會考試成為他一生的祝福。_____________百度百科 埃爾米特有學科才有經費,有經費大學才能發展,才能招到更好的學生。
我二本三本的學生想學行不行?我喜歡行不行?
看來大家初中高中小學的老師都是985 211博士,專門攻克世紀難題的高材生。
作為一名二本院校數學專業的學生,講述一下身邊的現狀,僅供參考。 數學目前兩個班共58人。這個學期開設的課程是泛函分析、點集拓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數值分析、數學模型、線性系統理論。 在學習數值分析和線性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以前高等代數學習是不夠用的。老師上課時也曾表示,學院的課程安排重分析輕代數。 泛函、拓撲和概率論作為基本的專業課想在課堂上就理解是很困難的,如果不能保持長時間的思考和練習,學好這幾門可以說是絕不可能的。數學的專業課學習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以一般二本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加上數學專業課的課程難度,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頂多就是能應付考試的水平。 在和老師及學長學姐的交流後了解到,我們學校數學專業往屆50%靠二專或其他專業就業,本專業就業不足10%。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二本院校是否有必要開設基礎學科?我認為是有必要的。首先學習效果不好不代表所有人都沒有學習基礎學科的能力。我認為我們專業還是有5個人數學基礎素質還是不錯的,其中幾位老師也曾多次表揚。同時,這幾人中也有想考研繼續數學研究。如果不給他們機會,他們的天賦會被浪費。其二,拿我自己舉例,在高中畢業後面對繁雜的專業不知所措,憑著對數學的一點好奇進入大學學習,再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成為知難而退的典型。但我不後悔這樣的機會,曾經感興趣的經歷一下沒什麼不好。 能坐得住把數學學好的人是非常厲害的人,與大學無關。
推薦閱讀:
※你們的大學室友都是什麼樣的呢?
※怎麼看待大學裡學生的「越級投訴」行為?
※你覺得你學校牛B在哪裡?
※在校女學生如何才能穿搭的低調又優雅呢?
※為什麼會有人說大學學什麼專業並不太重要,出來不一定對口,但是沒有一技之長怎麼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