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的產品一定要在一開始就講求商業模式?
我只是在做一款用戶需要的產品
但是我發現,國外的很多應用前期都能挺住壓力,做一款用戶喜歡的產品:ins、whatsapp、vine、tumblr,即使像snap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更容易呈現廣告的方法:discover我現在在做一款產品,但是遇到的投資人都在講商業模式,我知道我不擅長講故事,只是想嘗試,難道產品本身的價值發掘,真的就是在一開始就能看到的嗎?很多國內的產品離不開:積分、等級、遊戲、廣告位,逐漸脫離了自己產品的核心價值,這樣的做法太過生硬,或許很多人也是被投資人要求的。那這樣的話,是不是我在做產品的時候就一定要給出一個答案,誰能跟我聊一下這個問題,真心溝通!
答案是:這個問題就是錯的。對於B2C、B2B性質的產品,通常,的確是先有商業模式,才有人願意投錢給你。為什麼?因為你一旦要解決B端的問題,就意味著你要能在為B端省錢的同時自己賺錢,你作為效率工具,必須有聽著靠譜的商業模式。但對於純2C性質的產品,典型如社交,初期的商業模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搞定用戶數。因為純2C性質的產品,沒有用戶數,商業模式根本無從談起,有了用戶數,沒有商業模式你也可以輕鬆賣給bat。
都是VC和天使逼的
互聯網公司,大多數發展早期都是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然後活到最後,或是熬過了冬天,最終成為統治一方的諸侯。
其本質是什麼?通過投資建立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對平台有很大的依賴度。網站因為瀏覽量大,因此廣告商願意在這樣的平台投廣告費;消費者願意付費是因為網路提供的信息或者遊戲值得付費。
為什麼有的公司能最終成為平台,因為持續的運營,即對目標客戶群資源的積累以及逐步成型的運營理念。比如很多O2O服務,融到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網點聯繫或資源聚合上,通過這樣的信息平台以及強大的資源積累,才會使客戶更加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客戶享受更優惠的服務。
所以,短期內有沒有商業模式不是最重要,能不能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平台,才是互聯網的根本。
為什麼矽谷有很多全新的產品能夠得到巨大且長期的支持?拋開熱錢泡沫的因素,很大程度在於產品真正的創新可能引爆的需求,往往是一種理念上的創新,而不單是形式上的創新。反之,國內大部分人所認為自己的創新,都是自我催眠的說法。
肖知興教授在中歐互聯網+年會上提到,為什麼創新總是從西方開始,為什麼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方?根據陳方正老師的《繼承與叛逆》總結的九個字:多源性、異質性、斷裂性。歐洲的地型,有很多島嶼、內海、半島,中間還有一個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所以它天然就形成了多種地理環境、多民族、多文化的組合,所以就擁有多元性、異質性和斷裂性。其中最擁有多元性、異質性、斷裂性的在哪裡呢?在地中海東岸,所以古希臘文明就從那裡開始。而地中海東岸里,最擁有多元性、異質性、斷裂性的是哪裡呢?是以色列。所以以色列是創新之都,有這方面的重要原因。而以中國為代表的大國文明正好是另外一個極端。我們是在極長的時間之內、在極大的地域範圍之內保持一致性,到現在為止還天天強調統一,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去創新呢?只會產生一窩蜂。不過商業模式和創新終究還是兩件事。國內同樣有很多公司起步時沒有商業模式,但依然得到風投的青睞,因為他符合投資人的「商業模式」——如前所述,如果你真能做出平台來,未來很大概率會產生巨大價值,自然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有機會成為霸主的互聯網公司,從來都不著急盈利,唯一的標尺是護城河挖得有多深。等到收割的時候,創造的產品或服務給消費者創造了多少價值,最後公司才能獲得相應更大的價值,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因而,當投資人因為你說不出商業模式而拒絕你,潛台詞是覺得你做不出用戶規模來。只要成功就可以,至於是用創新的形態來達成還是用硬碰硬的微創新來達成,他們才不介意。風險投資的投資人是最真誠的,因為真正的資本家是後面的LP,這些才是真正的老闆。投資人和創業者是共生關係,互相依賴互相發展。投資人拿著錢在手裡一點用沒有,得找創業者幫他的資本去增值。很多矛盾,其實是制度問題,比如同股同權的公司法缺陷、註冊資本制度帶來的股權預留限制等等。還有部分,來自於基金對回報率和回報周期長短的需求不同。同樣,投資人也是最虛偽的,因為他從不當面對你說「你這點能力根本做不起來」,只會說「你這個商業模式有點問題」。您花自己的錢做產品,講的明白講不明白是您自己的事情,自己覺得用戶有需求,把需求做好,是任性,是情懷。可是您不是想花別人的錢試嗎?俗話說,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投資人不就是想問問將來這個錢怎麼能拿回來嗎?
就是讓你給講講,哪怕是畫個餅咱也得有餅不是嗎?
這裡的「一開始」,我認為樓主的意思是在天使階段吧。在此階段天使的關注點更多是:方向,團隊,把握需求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團隊天賦);基本上在這個階段開口閉口就問你的「商業模式」的人,要不是剛讀完投資聖經拿你練手的新人,要不就是不想真心投你的。
投資人人說的商業模式 不等於 盈利模式,通常是指類似o2o c2b 這樣的商業理念或你的創新概念,以此辨析你的項目可行性。
SB都知道只有項目做大了才能賺錢,何況投資人,所以很多產品比如淘寶,一開始沒有設定盈利模式,只要你的產品迎合了市場需求,賺錢不過是成功順帶的結果。
然而事實上,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就絞盡腦汁的想怎麼賺錢甚至圈錢,而不是怎麼做好產品,怎樣為用戶創造價值,就連凡客誠品這樣的重量級創業者也是如此,其結局就是曇花一現,貽笑大方耳。這一點的確得學習國外。
商業模式,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盈利模式,其實做生意一切以賺錢為最終目的。如果沒有一個能賺錢的商業模式,那還開公司,做企業幹什麼
我感覺國內就這環境。心浮氣躁,中國互聯網就是一塊大蛋糕,你在說著蛋糕多好吃的時候,投資人一般都是想自己能端走多少。所以說在國內要站著還把錢掙了挺難的,題主要是在國內掙錢只能跪著。你要覺得膝蓋痛趴著也行
如果你不在意商業模式,只在乎產品的話,只要能讓投資人看出來,也會有人投你的,他們需要創始人有一定的產品迷戀。如果你在逃避商業模式,那對不起,你是在逃避你自己,對產品沒有信心,並有一些欺詐嫌疑,後果很嚴重。
無法談商業模式,會讓投資人以為商業模式就是忽悠投資人的錢啊……
再說,我認為講不出特別好的商業模式,或者講不出驚世駭俗的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畢竟商業模式創新其實是一件較難的事情,需要極深刻的洞察,產品剛一上馬,難以做到的話情有可原。
但是,完全迴避這個問題,是肯定不可取的,商業模式可以摸索,但這個摸索也得是你先琢磨透一個可能的方向,再去試試看行不行,而不大可能是做著做著突然就有了吧。即便是社交類的,初期看起來不像有商業模式的樣子,但背後你也得搞清楚你主攻哪一群人,能擴大到什麼程度,這群人能怎麼賣,賣到何種地步blblbl,能講清楚這個至少也算能自圓其說吧。
最關鍵的就像前邊好多答主說的,投資人是要回報的啊,用戶痛點多的是,人家要的是能回來錢的,要不然直接去做慈善好了嘛。
所以一個產品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出來讓人覺得普通甚至是不好,但是絕對不能說我這玩意還沒商業模式,大概齊從誰那兒能賺到錢也不知道,你先投給我再說吧。我們核心技術只有忽悠呀!不講商業模式還能說啥?
畢竟是拿別人錢辦事,給不了實在的東西再不好好畫餅,有點把人做寶搞商業模式不重要,讓人相信有前景是關鍵
你找了投資人,投資人之所以投資是為了獲得收益,商業模式是核心!好產品不一定就會賺錢,賺錢的不一定非要是很好的產品,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商業模式!
你需要錢,找投資人,除了商業模式,他們別的聽不懂,所以只能講商業模式
你做產品的原因也許是想改變全世界,但就算你改變了全世界,投資人賺不到錢他投你做甚?
還有更多挺不住壓力的你沒看到而已 fez的作者是靠加拿大救濟金過活做遊戲 想他這樣的外國人太多 steam上 有很多獨立作者做出來就是不賺錢 但是人家就是愛做 不要光關注賺錢的
推薦閱讀:
※「遊戲+」:有沒有什麼現有的產品或商業場景,一旦為其增加「遊戲」的規則,就會有更好效果?
※「社交+」:有沒有什麼現有的產品或商業場景,一旦為其增加社交元素或改變社交方面的設計,就會有更好效果?
※IAP 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嗎?
※音樂節周邊的商業開發一般有哪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