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什麼品質是最重要的?


在現實層面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工作

我越來越感覺到,好文章不是靠什麼堅韌不拔寫出來的。正常來說,寫篇paper對態度端正,智力正常的數學工作者而言並非上刀山,下火海,不需要你堅韌不拔,除非你要去證明什麼幾百年的大猜想。如果沒有好的idea,想破頭也做不出有趣的數學。有些人要靠導師寫文章,但導師的idea很多時候不work,就畢不了業,這是大概率事件。而且有些方向上總會遇到瓶頸甚至集體靈感枯竭的狀況。許多領域的發展不是像批量生產那樣研究成果指數級增長,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頸,誰也不知道這個瓶頸什麼時候會被打破。比如我注意到最近arxiv上辛幾何的文章就不多。

2.要Social

這個social也不是叫你到處獻媚,而是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有什麼talk或seminar盡量參加一下,若有idea就跟speaker討論一番。一個人的idea總是有限的。當你在一個方向做不下去就需要新的idea。尤其是現在數學界的核心圈子交流是非常頻繁的,如果你完全遊離於圈子之外,那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劣勢,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這就是為什麼social的人滿世界跑,時常在酒吧聊天,數學還是能做得風生水起。

當然我不喜歡這個風氣。但是凡事總有個最低限度。如果過於isolated,不知道領域最新的進展,就會很麻煩。尤其是現在arxiv上paper很多。雖然辛幾何相比之下paper算少的,但也正因為如此,你得試圖follow每個流派的進展。很多時候是來不及看細節的,知道主要的想法很重要。現在一個新想法出來以後,各個流派很快就把它瓜分完了。你們三個用sheaf寫篇文章,我們兩個用kirby calculus寫篇文章,他們幾個用經典的Floer theory寫篇文章。其實是同一樣東西。而不在圈子裡的人就分不到,只有跟著撿漏的份。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基本上有什麼資源就能做什麼級別的工作,沒有資源就是只能拾人牙慧。我年輕時候總是認為,拾人牙慧是學者的態度問題,現在看來許多時候也是迫於無奈。


我以前寫過這麼一篇文章:讀博士最需要的幾種品質

其實讀博士就是入門科研的過程,大部分所需要的品質都是一名職業的科研工作者所必備的。

或者說,讀博士需要的那些品質是做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前期門檻,許多人在講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素質的時候會重複這些,我認為,首先你要具備讀博士的品質,然後在讀博士的過程中,效率高的人就會入門了,效率低的再做一兩期博後也會逐漸摸到做科研的規律。

下面我再說說,在具備了以上讀博的品質,並且順利拿到了你所在學科的博士學位之後,還需要什麼品質,才能做一名比較好的科研工作者。

我覺得排在第一位的還是心態,與讀博士時的心態不一樣,作為一名職業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完成一種心態上的轉換,以前是要處理好課題和畢業期限以及個人生活的問題,現在更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平衡你的科研項目的進度與個人生活的問題,許多青椒苦逼得不行,根本沒有任何節假日,每天加班,回家後還要打開電腦繼續整理數據,寫文章,改文章,還要幫學生該文章,處理各種問題,事業進展順利,在上升期的還好,如果稍有不順,就會負面情緒爆棚,就會想起因為做科研而被耽誤的種種生活上的事情,然後壞心情的惡性循環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前一段時間還看到過一個提問的青椒,說自己畢業留在大老闆的組裡工作,一個月一萬出頭,但是為了工作方便,還要在校門口高價租房子,基本上沒有存款,後來男朋友也要分手,理由就是,你平時加班就算了,回家後還要繼續寫文章改文章,也沒見掙到多少錢。 所以,處理不好,或者沒有提前想好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狀態,心態早晚都會毀了你。

其次就是拿錢的能力,對於實驗科學來說,有錢就等於一切,沒錢什麼都別談,經費就是和創業公司的融資一樣重要,你見過一個創業公司沒有融資還能撐下去的么?我見過許多青椒,剛畢業後靠著博士期間的publication和導師的關係順利拿下青基,但是等自己出去搞面上的時候,就折戟沉沙了。

說白了,就是沒有摸透拿錢的規律,如何寫出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本子,當你有新想法的時候,如何合理安排好不同項目間的進度,如何用上一個基金的錢去做一些新想法的探索性課題,保證在基金結題前有相關的paper發表出來,還可以順利去申請新課題,而不至於在寫新項目的本子的時候提交的publication list上面一個直接相關的論文都沒有。

一個良性的課題組都既有保證基本經費的保守性,基礎性的課題,可以生生不息做下去,保證paper的發表和課題的申請,還有許多探索性的課題去打基礎,一般今年養的新項目會在三年後開始開花結果拿錢,當然和做風投一樣,科研也是需要經常承受無疾而終的項目,因此做新項目的時候也要做好風控,避免最後基金申請斷檔,資金鏈崩潰。

所以,你看,對於科研而言,拿錢跟創業公司去融資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個科研大組的老闆都會是一個不錯的風控和投資經理。

然後就是社交的能力,這個是你獲取新idea的來源,我們理科,尤其是實驗性學科有著經典的發表即過時的觀點,那就是,當你看到這個paper時,這個paper談的東西就已經過時了,因為已經有人發表了,你只能從中尋找靈感,而不能照著做,因此更新的idea只能在交流中獲得,具體可以參見當年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事迹,科研的圈子其實很小的,做你那個方向的大牛沒多少個,互相都認識了,你就掌握了基本的動向了,而且混熟了,同樣水平的paper,你的就會被接收,陌生人的就會被拒稿,這也是保證發表的一種方式,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審稿人認識你,覺得你的數據更可靠,你的學術聲譽是一種保證。在國內就更重要了,各種批你經費的評委,你都認識的話,你拿經費的能力就比別人強。說白了,做學術不會社交,就只能一輩子給金主打工,你自己永遠都成為不了真正的PI。

最後就是過高的情商,處理好同事,領導和學生之間的關係,讓自己的課題組良性運轉,一個運轉順利的課題組,老闆是很省心的,同時還能被學生和同事所誇讚。

比如我認識的備受學生愛戴的老闆,都是既能督促學生積極發表文章,又能利用自己的資源給學生介紹工作,那麼這時候,學生就更有動力給你做出更高品質的貢獻,你下面的員工也一樣,大家都會跟著有肉吃的老大。

如果你但凡有點腦子,你就不會幹出利用自己是導師,老闆的權利潛規則學生的事兒,實在得不償失,你有錢你出去怎麼浪都行,同事和學生是你的兵,與你並肩作戰,給你扛槍打仗的,不是被你壓榨剝削的,能懂得這個道理的大老闆很少,所以成功的大老闆永遠都是少數。這種成功既是學術的成功,也是做人的成功。

而我呢,正是參透了這些做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品質之後,我發現,我如果修鍊好這幾種品質,我去別的領域,我早就出任CEO走向人生巔峰了,所以我離開了科研行業。

所以,這篇文章還可以取一個名字,叫做:我為什麼離開了科研行業。


我講點和科研成果無關,和科研工作者生活質量有關的品質。

1. 需要能夠非常抗壓,臉皮厚。這絕不是貶義。從小習慣了優秀的學生往往難以接受一次又一次科研上的打擊:怎麼我出成果這麼慢?怎麼這個又失敗?把各種問題內歸因,認為自己不行,這是什麼?這是抑鬱症的節奏。所以要臉皮厚,要看清這是什麼問題,是PI的idea爛,或是PI故意壓文章想多做些東西憋個大新聞,等等。沒有理由也要找理由,一個放過自己的理由。

2. 要膽子大敢跳出學術圈,敢拋棄這裡的一切。在任何一個階段,讀博/博後/AP,遇到極大的不愉快的時候,感覺幾乎無路可退的時候,敢於想:勞資大不了不幹這行了,一定還有別的選擇。就像當年GRE 機考作文的時候一道Issue題目說的那樣: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no other choice is very very rare. 這樣才能不畏懼什麼性騷擾的教授,變態壓榨學生的導師。

這些聽起來好像不夠積極向上,但是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這個問題,你如果五年前問我,我的回答肯定是諸如熱愛、激情之類。

你如果現在問我。我覺得廣大科研人員,還是首先成為一個正常的人,然後再成為一個科研人員吧。

所以我現在的回答是,道德。

這個時代,良心拿去喂狗的科研人員太多太多了。

道德這個詞,非常簡單,非常基本,但是卻已經彌足珍貴。


對科研問題的品味,也就是什麼是好的科研,什麼還不夠好。一個成熟的從業者要能清醒地理解到每個人,從同行到管理者甚至公眾,評論好與壞的標準會有極大的差別。同時他也要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品味和時代、民族、國家的脈搏與需求之間的異同。並且要有長期堅持自己品味的能力和定力,包括但不限於穩定獲取經費,穩定產出,以及清醒面對有些課題註定發不了paper的狀況。

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比如三種課題:

解重要蛋白結構

生物質和煤摻燒改良鍋爐效率

利用某些化工廢渣改良鹽鹼地

如果你是學生,你想投入哪個領域?

如果你是校長需要cns指標?

如果你是企業老總想搞橫向項目?

如果你是青年教師急需刷paper因子?

如果你是中年骨幹,想追求國家重大項目?

如果你真心投入基礎研發堅信基礎科研會在未來有大用?

現代的科研技術性的內容會做的人很多。簡單的一個「興趣」並不足以支撐一個職業科研人員,這一行里成功的大多是具有良好品味並能長期堅持的人。


0、【帥】顏好。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有的時候科研真是看臉的。來個非洲提督做啥啥毀,再高的科研素養也是白搭。

1、【賣】嘴皮子利落。彙報都做不好的人也敢自稱科研工作者么,不把自己的成果賣出去哪來的金主支持接下來的研究。

2、【怪】坐得住。看文獻,做實驗,幹啥專註啥(反正我是不行)。大大方方地做親戚眼裡的「怪人」。

3、【壞】廣覽多讀。專精固然好,但是有時候他山之石能讓你事半功倍倍倍倍倍倍。你們人類的天性是懶,懶是你們人類進步的階梯。能省不省的力那是傻,自己把重複性的活給演算法發個作業喝杯水/茉莉花/鐵觀音/普洱/咖啡/可樂去,回來一看活弄好了,然後看著同門苦逼的手動幹活……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綜上,這搞科研啊,離不開帥賣怪壞

你說哪個最重要?你說左腿和右腿哪個最重要呢?


禁得住誘惑。

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國內,paper就是命。它能給你換來金錢,榮譽,名利和地位等等普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尤其是在科研競爭強度日益劇增的今天,絕大部分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都是以文章論英雄。

你多一篇好paper,可能就能在帽子選拔中把別人擠下去,在申請基金的時候把別人ko掉,在申請獎勵的時候就能比別人佔到先機。

所以,很多博士生,博士後,甚至是青椒和年輕的助理教授,在面對利益的誘惑下,失去自控能力。開始平移曲線,修改數據點,ps處理原始圖片,甚至隨意編造數據。

但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就像小保方晴子,HCY和韓國那個搞克隆的教授。

所以,科研不僅僅是一場智力,耐力和運氣的比拼,更是一場不斷克服自己人性弱點的歷練。

願我們都能在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

不求榮華富貴,聞達天下,只求心安理得,不忘初心。


品質有很多可以分享,今天我分享我身邊三位科研牛人的品質(歐洲到美國):

  1. 瑞士聯邦理工講師(4年前,現在應該高升了),喜歡直接電話和面談交流,不喜歡郵件交流,按他說法,他不喜歡歐洲人做事慢悠悠風格。他盡量採取高效率方式,如果能用電話交流,就不寫/回復郵件,這也讓他形成喜歡交流,也許說多了,說話很有重點邏輯。他是我見過歐洲人中高效率人士,做科研雷厲風行是他科研成功的因素之一。
  2. 英國帝國理工皇家工程院院士,在當院長前,還親自進實驗室做實驗,據他說是不做不放心。這也讓他保持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自己的身份沒有關係,絕不會居高臨下的對待別人,當年我有幸在他門下做科研,也會問我他不清楚的事情。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科研牛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嚴謹和open
  3. 美國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Dale,碩士學位,但是卻是我這個領域最出名的學者之一,SCI論文數量和質量都是高高在上,被我們稱為paper machine(褒義)。我的博士課題有幸得到他的指點。他給我最大的感悟是他非常喜歡到處拜訪實驗室並貢獻自己的想法,因此幫了很多人,人緣很好。曾經深入歐洲半年,專門拜訪各個實驗室並寫成交流報告分析當時的研究同行及主要研究成果,並分享給同行;曾經抽出一年時間去非洲支教,奉獻愛心。人緣好便是我想分享的第三個優秀品質。如何人緣好?大夥仔細揣摩吧


為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西瓜,可以無視當下滿地芝麻的品質。這個品質可以拓展到遠見,自律和求實。在我心中,這三者是因果遞進的。

撿芝麻丟西瓜的這些人的問題,不僅在於沒有效率的利用時間,還在於他們漸漸習慣於非常低的追求,人一旦心態變低了,就很難提升自己、讓自己走到越來越高的層次上。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到了撿芝麻上,他就永遠失去了撿西瓜的可能性。

一個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也常常容易撿芝麻,丟西瓜。有些科研工作者,習慣於做簡單重複且價值又低的工作,因為那種工作不需要太動腦筋,不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能畢業能結題能交差。但是,人一旦習慣於這種工作,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就做不來了。為了職稱,邊邊角角摳出一點小數據寫一篇小文章,為了刷文章數,一樣的方法寫了好多篇沒有乾貨的meta分析,有的甚至為了眼前的利益,鋌而走險去造假。但真正到了更高的PK層面,競爭不在於發表量,而在於質量,能否總結出一個有創造性的故事,這些看重小文章獲得獎金的芝麻的人,就丟了那個大西瓜了。

撿西瓜不僅需要有遠見,還是要有能力的。除了科研工作者,這個品質同樣適用於各種公司里的員工,與其把心思放在賺一些小便宜上,不如把它們都聚焦到一點,傷其四指,不如斷其一指,沉下心練就撿西瓜的能力,讓自己從同事中脫穎而出。自律的核心是能看到一點未來,並知道如何一步步達成,求實是看到一點點未來,並知道如何實事求是規避造假所可能帶來的代價。

其實,撿西瓜並不難,因為大部分人都喜歡撿芝麻。但你如果致力於撿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


按照國家宣傳的來說 我覺得 窮和辛苦 無疑是要佔很大比重的。


對物質的追求不高,能溫飽,能養家就可以。邏輯清晰,眼光敏銳,百折不撓。基本就算合格了。


要麼像我這樣父母在體制內,養老基本靠政府。

要麼像另一些人一樣,父母屬於最最最底層,你只要能賺一丟丟的工薪階級的錢,對父母的晚年生活質量就有巨大的提升,且你和你的父母對這種狀態都比較滿意。。


有一位從Salk Ins幾十名博後的大組裡殺出重圍,獲得教職的年輕PI對我說。

搞生物研究,30%靠經驗,30%靠勤奮,40%靠運氣。

Intelligence? Integrity?不存在的。

有時候做不好,堅持一下,等等那40%,看開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1,拿得起放得下,敢於承認失敗。

科研這個東西,失敗太特么正常了。

別總想著「這個課題哪怕搞不了大文章,我們總得搞個小的吧」。

有些東西根本就不適合搞文章,這條路就是死的,就是行不通的。

2,不迷信權威。

不要說合作夥伴發了多少多少文章就靠譜,海森堡堅持過錯誤的計算方法,鮑林宣稱VC包治百病,錢學森支持過人體特異功能。

發幾篇文章就靠譜了?跟這三位大神比如何?

退一步講,在他那個領域靠譜,換到一個新領域還靠譜嗎?

以上兩條經驗是從幾位老闆身上總結出來的,算是我讀研期間最大的收穫了。


說幾個科技工作者普遍不太關心的

首先你需要會搞錢。

做實驗是要花錢的,做越先進的實驗花的錢越多。

不要覺得翻翻文章就能靈光一閃做出個什麼新發明。

50年前可以,現在。。。 已經多少人閃過了。

2 需要會鑽營。

鑽營不是一個貶義詞,壞人身處高位可以為惡,那麼好人身處高位就可以為善。 同樣的,聰明努力的科學家身處高位就可以調動更多力量(錢)推動技術進步。

3. 需要會管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研究中也有很多瑣碎的體力活要做。 怎麼分配這些工作,怎麼調動團隊中人的積極性,怎麼鑒別團隊里誰的數據不可靠,都是學問。

很多獨立的新PI在做博士,博後的時候做的很好,獨立開展研究時就完蛋了,主要原因就是以上的1,2,3。


首推專註。

做科研要想出成果肯定需要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思考,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進行大量的試驗(工科),一定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上幾天一個博士被騙了85萬元引起廣泛關注,用她自己的話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連微信朋友圈都是關閉的,住的地方也沒有電視,從來沒聽說過冒充「公檢法」詐騙」,這個博士身上就有著可貴的品質——專註,為了做好科研,真的做到了專註如一,身無旁物。

然而,當前時代信息爆炸,網路無處不在,誘惑無處不在,一個人的精力很容易就被各種雜事所分散,所吸引。因此,專註顯得十分必要,在科研領域,則更是尤為可貴,甚至有人說「專註成了奢侈品」。

這裡的專註既有時間上的專註,即用大量的時間去投入研究工作,試想,如果研究時間都不能保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做做停停,又何能做出耀眼的成績?記得我國首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大半輩子都在研究青蒿素,回想當初研究青蒿素提取的情景,那可謂沉迷其中,「那時候,腦子裡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終於經過191次試驗發現了有效成分,為保護人民身體健康做出卓越貢獻。很多時候,選擇了科研的路,可以說是選擇了寂寞,因為大部分時間都需要貢獻給科研試驗。

此外還有研究方向上的專註,那就是認準了研究方向就要堅持不懈地去做下去,而不是今年追這個明年追那個,或者那個有「錢景」「吸眼球」做那個。說到這裡,就想到我國天文界的偉大工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這位60年代省理科狀元、清華高材生,在人生後來的20年始終堅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建造中國自己的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在他的執著與堅持下,硬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在貴州深山建成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點望遠鏡(FAST),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提供了重要武器。

以前在校讀研期間,經常見到一個頭髮斑白的老教授帶著弟子們泡在實驗室,無論周末還是寒暑假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相比一些散漫放羊似的實驗室,他對弟子們的嚴格也是出了名的,也令人敬畏。不過後來他們實驗室取得的成績也是十分驚人的,就不詳細說了,同一屆後來讀了博士的,成果最突出的和出國最多的都出自他的實驗室。最難能可貴的,那時候他其實已經是院士了。


扛挫優先,簡單說,就是皮實耐操

意志力堅強,不要隨便放棄;

在失敗和寂寞面前,不要慫...

感興趣、專註,都是很有必要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用在科研上,還挺不錯,

當然了,以上是毒雞湯,理想型的,

實際就是一份工作,一樣為了基金、考核而和人打交道,

人多資源少,還是很社會化的,

職場那一套,不僅要會,還要精通...

最後,我想說點情懷的事情...

有人經常說,做科研的,好高尚啊~

我會回答,就是混口飯吃...

我真的也不是謙虛,

你以為大家還有更好的選擇么?

小館家已分類收藏:

真貨······假貨······飈車······觀點······其他


謝邀。

在中國,與在歐美不一樣啊。。也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中國,如果你想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就跟一切商人、官員、明星、黑道裡面的成功人士一樣,都是手段硬,不要臉,會交際。中國現在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因為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特別能賺錢,同時最好還被很多傻X吹捧。我以前也說過,明星成功了,有錢了,最後成為了企業家甚者官員。商人有錢了,也成為了明星。學術界也一樣。炒作自己,成為學術明星,賺大量的錢。「贏者通吃」,兩個含義,一是任何行業的贏者都差不多,就是金錢本位。一是只要「贏」了,什麼資源都是你的,就無所謂是什麼出身,反正都成為所謂贏家了。

贏者通吃」就帶來了一種社會性的悲哀。一說成功人士,就是腦滿腸肥,說話忽悠,腰裡有錢的人。錢、權、利成為標準,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導向都是蒼白和悲哀的。一個安心在家帶孩子的人,一個做手工做飯可以做得自得其樂的人,一個喜歡唱歌跳舞並且可以堅持學習提高的人,等等一切自我的認同與修養,在金錢的標尺下,都不能算成功了。

——似乎上面有點跑題。但這是基礎定義,看你想要當什麼樣的科研工作者。如果你覺得科研工作者,應該是一個「成功人士」的樣子,那就按照那個社會要求去努力。有一個自己的研究方向,且這個研究可以被大多數人接受,有轉化生產的可能。然後就是各種社交,會議,聚會,聊天,利益分享。社交的目的就是提高知名度,拿課題,拿基金。然後各種宣傳,炒作話題。成為話題人物,最後有自己的人脈和資源。這基本就可以算一個不錯的學術明星了。但還不夠,學而優則仕,可以爭取做系主任、副校長、進某某部委(沒有影射任何人,這是一條路而已)。

——

其實國外也差不多,只不過比我們更有底線而已。他們靠更多的匿名評審,解決一部分問題。美國文科現在科研經費已經縮水,但還是比大陸,他們獲得基金支持機會比我們多,所以資源沒有稀缺到靠打架去搶奪。高校科研轉化為應用更多一些,大公司也有自己的科研人員。雖然,任何地方都沒有純粹的學術,但至少保證了基本生活之後,讓科研人員沒有那麼窘迫。

————

已經有很多人回答了,心態、社交、情商、嚴謹、勤奮之類的。這些都沒有錯。如果說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什麼品質,我覺得是自我定位,自我認同。其實各行各業都是如此。知天命,知道什麼該爭奪,什麼該放手,什麼是必須,什麼是邪惡的誘惑。

至於具體的社會學分析與感悟,早就有人寫了,馬克思韋伯《以學術為業》一書,多看幾遍,就可以了。


對生命的熱愛


瀉藥~這個問題其實很大,看從什麼角度說。所以本題中很多答主的觀點都很有道理。我這裡補充一些對入門者的建議吧:

1,如果你是希望成為大科學家,那麼好奇心

至於這個好奇心怎麼定義,大家可以自己去體會。在我看來喬幫主的「stay hungery,stay foolish」,《對話》節目中三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對自己成功素質的首選關鍵詞「好奇心」,都是表達這個意思。因為做科研工作,是在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如果對世界沒有充分的好奇心,那就很難突破。只不過這裡補充一下王立銘教授針對科研領域的進一步解釋:「請注意,我這裡說的科學興趣,和好奇心還有所不同。我相信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爹媽和孩子的長相為啥會相似?看太陽為什麼會打噴嚏?這兩個典型的生物學問題肯定曾經閃回在很多人的腦海里。但是,對一個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有興趣用科學方法來理解這個未知事物,是非常不一樣的兩件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足以得到滿足——比如說孩子長得像父母是因為遺傳啊,看太陽打噴嚏是因為感光和感受鼻部刺激的神經挨得很近啊——這也是看看科普文章就能達到的效果。這種層次的好奇心,我認為對於讀博士的決定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在此之上,你還關心更多的問題,比如到底是什麼東西從父母「傳」給了孩子?哦,聽說是DNA。那DNA具體是種什麼物質,又憑什麼能決定孩子是不是雙眼皮是不是長得高?接下來,既然父母都會把自己的DNA傳給孩子,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更像爸爸,有的更像媽媽?甚至更進一步的,我怎麼能證明DNA真的能決定孩子的長相?我能不能簡單修改一下DNA,從而讓孩子長得更好看一點?具體怎麼改?有哪些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修改?你是不是願意在寢室夜談的時候和室友開開腦洞討論一下這些問題,在周末休息的時候去看看孟德爾和摩爾根的傳記,去讀讀關於DNA雙螺旋、半保留複製、基因敲除和人類遺傳學的研究文獻,甚至立馬去搜索幾個相關的教授去他們的實驗室里看看問問?」(只不過不光是簡單的好奇,而是窮其究竟的想法,推薦原文:大學畢業了,該不該讀博士?

2,如果你是整個科研體系中的鋪路石,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和堅持很重要。很多人不可能走到那種高度,如果不喜歡自己所做的東西,面對很可能不斷失敗的過程,太痛苦了。

3,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懂如何Social自己很重要。因為科研工作也是圈子,也是人脈,愛因斯坦拿諾貝爾獎的成果並不是相對論。我問我之前合作的學生(他是個很喜歡搞科研的人,現在在美國一個重點國家實驗室做Assistant Professor),你為什麼一定要去Harvard?在哪兒不都是搞研究嗎?他說:因為這個組在這個圈子裡面擁有話語權

答案還有很多哈,不同的情況各有不同,回頭有空的時候把這些文章鏈接附上供大家作參考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的科研人員待遇差? ?
當前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具體是怎樣的?
引力波的發現會讓天體物理專業火嗎?
大牛們,你們寫論文會「偷藏一手」嗎?
各位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如何上廁所的?

TAG:科研 | 學術 | 博士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