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和哲學的區別是什麼?

去美國本科想上人文類的學科,徘徊於社會學和哲學之間。請問兩者的特點和區別是什麼?


並沒有學習過哲學,所以答案只能從社會學的角度作出解釋。

贊同前面袁博的回答,希望他的這句話並不是對哲學這門學科的錯誤解讀。

社會學其實算得上是社會科學領域非常基礎的學科,新聞、管理這類的學科都需要學習社會學得基礎課程。

社會學於與哲學是無法進行比較的,因為社會學是一門十分強調實證的學科,其學科邏輯環遵循「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研究方案-進行調研-驗證研究假設並修正研究假設-作出結論」的過程。

研究方法有兩種:定量和定性。定量研究強調隨機抽樣和數據分析,並由此得出結論;定性研究雖然是從個案進行分析,但是也力求實現對問題基於事實層面的解讀。

從社會學得整個研究邏輯來看,就可以直接與哲學進行區分了。


作為一個學習社會學多年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同樣難以回答。首先,這兩個學科並不存在明顯的分野,哲學的很多觀點和思維邏輯被運用到社會學的研究當中,而社會學的很多結論同樣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尤其是二戰以來,學科的融合更是一大趨勢。其次,兩門學科在西方都屬於基礎性的學科,都是一個人常識的重要構成來源,並不能說社會學就是工具性的學科,而哲學是思維性的學科。最後,兩者探討的問題雖然有可能重疊,但是方法論絕不一樣。社會學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研究,強調的都是科學的抽樣和資料整理,屬於從整體到樣本再到總體的一個多次探討研究過程。


先說結論:偏好的研究方法不同,決定了兩個學科的差異。社會學常用「描述的方法」,即經驗描繪的方式,從事實與表達社會實然狀態的資料,進行研究。哲學則傾向於通過「應然的方法」,也就是理論上如何思考,雖然哲學家也常對實然的事物思考,但究竟還是期望建構具有規範性(或普遍性)的理論或概念,

  關於這經典問題。首先,我們思考社會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筆者以為我們常碰到兩個問題:(1) 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差別在哪?(2)哲學理論、社會哲學和社會理論的差別為何?筆者以下分而述之。

(1) 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的差別

  有些人從學科創建的歷史來看,先不論哲學命題與社會學的關係,社會學的創建者或影響巨者,如Karl Marx(1818-1883)、Foucault(1926-1984)、Jürgen Habermas(born1929),他們雖然使用某些社會學方法與觀點,從哲學理論研究社會學或從社會學的研究反思哲學,基本上我們仍稱他們為哲學家。姑且不論他們的自我定位,細究其研究方法,我們發現雖然許多哲學家受社會學影響,但其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仍與社會學家不同。

  社會學流派眾多,研究方法各異,但哲學研究亦同,但哲學研究卻很少以量化、統計等方式進行研究社會命題或道德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研究方法來區分兩者。

(2)哲學理論、社會哲學和社會理論?

  小標題中的三個名詞在中文與外文的歷史脈絡,稍嫌複雜,筆者無意詳述。簡單地說,在現代化的脈絡下,許多學科(如政治系、法律系、社會系)為凸顯其與哲學系的不同,強調本位主義,或強調分科的歷史與研究方法的特異,紛紛將政治哲學、法律哲學、社會哲學等舊說,改稱政治理論、法律理論、社會理論,但本質上不變。額外一提,就筆者研究的法律哲學,法理學、法理論、法律哲學等辭彙,在中文或外文,卻有許多學者主張其使用的差異,但在一般使用上無異,核心意涵相去不遠。

  研究方法,如許多答案提到的,在研究問題、問題意識、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使用的概念等,哲學與社會學有相當的重迭,甚至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一詮釋強度更強範圍更廣的理論或概念(筆者無意稱所謂規範)。有些答案提到說哲學傾向普遍或社會科學傾向特殊或一般,那些看似沒問題的分類顯然有問題,因為許多哲學問題和討論,都是針對個別問題或實際問題,想想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即可知,用普遍與否或從屬關係區分哲學與社會學,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那麼根本的差異為何,筆者以為在研究方法,如前所述,社會學傾向使用「描述的方法」,哲學傾向使用「應然的方法」。以下舉兩個例子,一是倫理學的研究,二是認同(identity)的議題研究。

  道德問題,社會學和哲學時常探討的議題,那麼兩者的探討方式有什麼不同?首先,我們肯定兩者都試圖找出某一命題背後所支持的理由,但哲學則更傾向根據規範與(社會應當如何的)應然狀態出發,換句話說,就是通過一組概念或規範性原則,試圖建構出一套我們應該去做什麼的行為指導或理論,社會學則不然。社會學則傾向於建構一套在其預設的範圍中解釋性更強、適用範圍更廣的論說。簡言之,哲學追求普遍性(Universalizability),而社會學追求適用性(applicability)。

  在認同的議題上,筆者舉Benedict Anderson(1936-2015)和Paul Ricoeur(1913-2005)為例,兩人在此議題上皆有非凡的貢獻,前者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1983),其研究認同議題,乃以文化根源、歷史做思考,雖然使用某些簡單的哲學的概念(簡單,是指相對於其時哲學理論對認同討論的艱深與複雜,但簡單並不意味著不好,純粹以概念複雜度而言),但仍不脫社會學以描述性方法做研究的傾向,而Ricoeur的名著《肯認的歷程》(Parcours de la reconnaissance,2004),則是從辭源考據、人的認識活動與黑格爾的承認理論。放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兩人同樣運用 identity 這一概念,但前者更傾向於使用描述性方法,後者則從人的認知活動中建立一應然的或具普遍性的理論。顯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的偏好。

  最後,簡單地說,雖然社會學與哲學在許多方面重迭互補,甚至就是哲學本身,但在社會學研究中,許多研究方法與學門和哲學截然無關。但除去社會哲學的理論作品,區別哲學與社會學的方式,即根據其目的與使用的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社會學研究即使是實證研究,但其根據的命題、想證明的結果或研究態度,也可能是從哲學而來,哲學的命題來源與企圖論證的結論亦可能由某些社會學成果或社會事實而生,在此我只需提Rawls的正義論(1971/1999)。

附論吐槽:

  這個問題看了兩天,截至今天(2016年5月7日,晚間)的14個答案。許多答案都有注意到(1)兩者的緊密關係與(2)研究方法差異,但總覺得說明不清。至於前者,很多都注意到社會學與哲學的緊密關係,但討論到兩者差異時,總以研究的問題是否普遍與非普遍來,事實上,許多哲學家也研究非普遍的問題。或有人說從層次或理論指導地位,筆者以為兩者無所區分,一是哲學,一是社會哲學,兩者是哲學,有什麼差別嗎?都涉及到態度與價值觀,除非是提到在做任何研究中,其研究者的研究態度、價值觀影響到研究進行的方式,這時才有所謂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但這種東西充其量是研究者的研究方法與其工作的關係,而非哲學與社會學的關係。其他便不提了。

20160507-紀錄


溫奇有本書叫 社會科學的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係 上海人民出的,小冊子,翻譯不太好,但是很短,學術界已經詳細解決過這個問題了,我短短地不好給你複述,建議你自己去看看。


社會學來自西方,早期的社會學大家都是哲學家。現在的中國的社會學,大多是分支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如果你對社會學本身特別有興趣,不斷追溯的話,那麼你就會到達哲學領域。


看起來這麼輕鬆就問出的一個問題卻是無數高人用畢生去思考的命題,塗爾干寫了本書論證了這個命題就成為了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如果你是想說在學科高度去理解,我想10萬字以內的回答都是對這個命題的褻瀆。如果說是「我學社會學「和」我學哲學「的特點和區別,或者XX大學社會學系和哲學系的特點和區別,那倒是比較容易得解。

個人體驗就是學社會學的未來比學哲學的稍微好找一點工作,平均待遇稍微多一些,能掌握一些能讓你吃口飯的技能(玩SPSS或者SAS或者EXCEL),能做一些別人看起來都很屌的實際調研,適合不想一輩子走學術之路的人。

而生來就是想探究從哪裡來到那裡去問題的精神世界的高階探索者們來說,無論學什麼東西最終都會走向哲學。比如李猛老師,不折不扣的土生土長的社會學人,研究了20年社會學之後也回歸了哲學。


如果僅是為了方便個人學業的選擇,建議去借一下江西人民出版社的《西方哲學名著提要》、《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對比看一下覺得自己喜歡哪本就選誰吧。


你的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哲學和一切具體學科間的區別,這裡貼一個我的回答:

-----------------------------------------------------------------------------------------------------

不要妄想哲學能夠解決任何現實問題,如果哲學能被用來解決任何現實問題的話,那就不叫哲學了。哲學真正的現實意義就在於它可以給予你最極致高端的思維訓練,在最大程度上拓寬提高你的思維能力。比如學了2年多哲學我終於意識到人的局限性,看問題的多樣性。在哲學一個又一個色彩斑斕的理論指導下,你的三觀不斷被毀,直到最後變成橡皮泥想怎麼捏就怎麼捏。要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你的思維水平,或者打個比方你的思維就是一個圓圈,你解決問題只能在這個圓圈裡解決,學習哲學可以不斷的讓你擴展這個圓圈,這就使的你可以想到更多的方法,看到更多的細節,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創造性不斷發揮。在這一層面上,哲學才是有用的,其他層面,比如扳手怎麼用這一問題就不要請教學哲學的好嗎?哲學是什麼?在生活中,我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能用哲學思想去解決嗎?怎麼去學哲學,學哲學到底是學什麼?回答的是這個問題


先說在前面……社會學的定位是社會科學。當然社會學在創立之處也是經過了一個哲學階段的。比如霍布斯秩序問題,社會是何以可能的?以及社會學的元問題,什麼是社會/什麼是社會學?但其實嚴格來說這是哲學問題。

可以這麼認為:哲學是開創者,而一旦它所提出的問題可以被對象化處理,就被科學搶走了。所以西方歷史上,從哲學裡不斷分離出來一些學科。

比如哲學對本體論問題的探討,就被物理學搶走了。

要注意的是這個搶走是指,針對這個問題,人們更願意相信科學的解釋且認為其是唯一解,特別是在自然科學中。

因為對哲學不是太熟悉(只上過哲學導論= =)我主要說說社會學(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略有些特殊。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如果說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研究對象的同質性(比如分子,原子),那麼研究對象的異質性才是社會科學的普遍屬性。也因此,社會科學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尋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歷史上許多人希望在社會科學領域找到一種能夠適用於各方面的真理,但無一例外地失敗了。比如親愛的Marx先生。(雖然我個人覺得他很酷!)

所以社會科學是以「理解」暫時的、具體的、特定的社會現實為最終目的。

社會科學有三個前提假設,importance;understandability;controllability

也分別對應了三種類型的研究:規範性研究/經驗性研究/應用性研究

規範性研究normative analysis,不可避免要與哲學發生關係的。核心就是it should be。很多社會學理論都是這個層面啊,比如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衝突理論。

經驗性研究empirical analysis,關注的是it is……通常都會藉助統計學。主要做的還是classification;simplication;generalization。前面已經說過,社會現象是複雜的,個體之間充滿了異質性,所以社會科學現在已經放棄尋找那種大一統的理論了,主要做的就是:事實很複雜,可不可以分個類?classification(韋伯的ideal type);可不可以做簡化的工作?simplication(這裡也有用到哲學上的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相同的解釋力,傾向於選擇最簡約的解釋。簡約性與準確性也是社會科學領域無處不在的一對張力。);可不可以推廣?generalization,社會科學領域,只要提出來的理論可以解釋大多數現象就可以視作是成功的(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理論我們一般偏向於叫它中層理論)。

應用性研究這個很好理解了。介入現實,做出改變。

個人覺得,社會科學所面臨的弔詭之處在於,誠如Giddens所說的雙重解釋那樣。就是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是可以轉化被應用到社會和生活,而在此基礎上,又會形塑我們的社會。(我們對社會做出一番解釋,又用這個解釋來理解社會甚至預測)比如我們現在不管做什麼都會說成本,這個就是很經濟學的解釋;再比如我們現在說階層啊流動啊不平等啊,這個是很社會學的。還是說馬克思好了,他的那套理論很明顯的影響了世界範圍的共產主義革命啊(死了多少人……(誤。

暫時想到這麼多。


曾自以為是的如此認為:

哲學解答的是應該如何。包括人應遵循什麼準則而行事(類似倫理學?道德哲學?)應該以怎樣的方法追求知識?而社會學解答在大千世界中,人們實際上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事的如何看待知識、他人等等。所以哲學靠思辨,社會學要求經驗研究。


用中哲一直在處理的三種關係,來看看哲學的研究對象吧: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社會)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我對哲學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業餘愛好哲學,基本就是思辨、冥想之類,琢磨的對象也無外乎上述三種關係。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粗略來說是整個社會及其運轉規律。聽起來十分寬泛,要研究包括社會各個維度的組成部分,基本法則,過程和結果,應然和實然。所以,與社會成員有關的階層、性別、心理、身份等,與社會結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自然等,與社會運行規律有關的理論、方法等,都屬於社會學的研究範疇。

這些研究領域和其他社會科學是多有重合的,但社會學的不同則在於用社會學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來研究這些領域。這就涉及理論、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等問題了。

你會看到社會學學生不僅認可社會對個體的形塑,同時也認可個體對社會的反作用;他們不僅會訪談聊天,還會做統計用SPSS等奇怪軟體。

對我個人而言,社會學對我的最大影響是,學會了點面結合的思考問題,不會太憤青也不容易太悲觀或太樂觀。

社會學三大奠基人塗爾干曾說:一個社會的問題,會在其每一個成員身上都有所體現。我很喜歡這句話,一直銘記於心,會對看不慣的事寬容、耐心很多。

……我把社會學寫的如此膚淺,會被老師同學打吧……~~~~(&>_&<)~~~~ 大家隨便看看好了……

樓主要去米國讀書,建議讀社會學。社會學學科史上兩大陣營,一個歐洲另一個就是米國了。哲學的話,個人認為西哲的時代快告一段落了,中哲即將復興。專修社會學,把哲學當輔修吧。


社會學與哲學的關係,是具體的社會科學與哲學科學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

1.從對象上看,哲學研究自然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學則研究社會良性運行的特殊規律。

2.從層次上來看,哲學是對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各門科學知識的概括總結,社會學則沒有這麼高的概括程度。

3.從作用上來看,哲學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學則

4.從關係上來看,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的關係。

社會學的層次:

1.社會學基本問題層次,也即「元層次」,也即作為社會學和哲學連接點的社會哲學層次。

2.社會學研究對象層次,即「本問題」中的總問題層次。

3.社會學範疇層次,也即本問題中的分問題層次。

三者關係是一般,特殊,與個別的關係。

————————————————————

參考資料:鄭杭生《社會學概論》


哲學研究事物運行背後的規則。

社會學假設社會是可以被研究的對象,並希望自己可以科學或不科學的研究社會的機制和運行規律。

在我眼裡社會學可以算是哲學的某個特殊分支,只是因為幾乎無法有效控制變數,所以研究成果相較於其他分支比如物理學等顯得弱了些就是。


簡單地說:

看一下,覺得懵逼的是哲學。

看一下,這不都是廢話嘛幹嘛研究的是社會學。

當然這是戲謔啦,社會學也有很艱深的部分。

社會學大二狗勉強作答→_→

社會在分為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兩個部分。

理論研究和哲學的區別也很大。社會學理論不是抽象的思辨,不是形而上學。

社會學的理論中,即使是最為宏觀的理論,例如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社會批評範式(以階級分析理論為代表),也都是可以直接作為一直研究的視角或框架用起來的。

中層理論更是能為某一領域或現象提供一套相對具體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例如,費老的差序格局理論,可以直接用來分析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方式。

微觀理論更是可以具體回答某一問題,例如社會網路、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等理論,可以用來具體回答,市場化為什麼會讓男女性別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需要統計資料輔助)。

經驗研究方面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的邏輯為:「社會現象=自然現象,自然有規律→社會有規律→用類似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得到社會規律」。所以定量研究是客觀的,力求精確的,不關心個體的特徵,而關心由原子化的個體彙集起來的集體特徵。通過抽樣,問卷,統計分析等方式得出一個相關或者因果關係。

質化研究更加浪漫,研究者把自己化身為「研究工具」,以身涉險,移情理解。其研究邏輯:「定量的邏輯部分是對的,但是還不夠。社會現象不等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收到有主觀意識的人的影響。必須考慮人的動機,人的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的,而這個理性的部分可以研究(非理性部分,例如力比多本能等,心理學研究更多)」。方式靈活自由,發揮空間更大,觀察、訪談、文獻回溯等都可以用。人類學更強調田野調查,收集資料的時候恨不得同吃同住同勞動,讓自己成為「他者」,當然做研究的時候還是要跳出來,進行反省總結的。因為質化個案成本特別高,所以也只能接觸一些典型的或者極端的案例,非常在意對個體的觀察,精確度難以保證。理解讓研究更加深刻。

綜上:

定量重視研究的信度,輕視研究的效度,是可以檢驗的「虛假」。

定性重視研究的效度,輕視研究的信度,是不可重複的「真實」。


我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一下,哲學不是很了解。

國內外不同的學者,流派對社會學主要研究對象,包括定義都是不同的。但有幾點還是可以肯定的:

1:社會學是從哲學衍生出來的,而且經歷了從一般社會哲學到專門具體社會科學演變的過程。社會學還很年輕,大約不到200年的歷史。

2:當時,西方大變革,法國大革命,產業大革命等,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刺激了社會學的產生。

3: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運行和發展的,特別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哲學中一些思想,觀點給社會學帶來很大啟示和影響

哲學中,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還有那些聖西門的什麼空想社會主義,後來的馬克思主義都是社會學的思想來源。

可以說一些哲學,政治,包括倫理觀點中包含的社會思想,可以屬於社會學的史前階段。

給社會學帶來了這樣那樣的影響。


社會學比哲學要科學些!

社會學可以通過數據驗證,哲學一般靠個人領悟;

哲學的學生一般不能超過老師;社會學的學生一般可都要超過老師,不然就是重複;


社會學在初期就是哲學,它脫胎於哲學,努力往科學攀爬,現在的位置就是不前不後這麼個狀態。


社會學只研究實然問題,哲學還研究應然問題。


哲學若不社會註定孤立,社會若不哲學註定烏合。


哲學家談玄論道,社會學家搜集證據再談玄論道,當然這也是社會科學的通性。


哲學家坐在屋子裡,社會學家站在田野上。


首先,社會學研究的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人,更準確的說是人類群體。

微觀社會學研究的更接近心理學領域,而宏觀社會學,似乎跟哲學非常非常相似。大多數出色的宏觀社會學家,也常常是傑出的哲學家。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既然他們身份既是社會學家又是哲學家,我們怎麼把他們作品中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學研究分開了呢?

我覺得最簡單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目的。一個是「形容」,另一個是」規劃「社會學更加側重後者,而哲學更加註重前者。

大部分的社會學著作的重點在於規劃,一邊整理出對當今世界現實的一種解讀,形容當今的社會。而後相應這個解讀,做出一定的規劃,策劃,和推測。

而哲學,主要在於做出解讀形容,如馬克思對海格爾的評價一般。「哲學家僅僅描述了世界,而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改變它。」

其實當我們對比影響深遠的思想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社會學理論上的區別,常常源自於非常根本的哲學定義和信仰上的區別。

如人性本來如何:

馬克思相信人類是可以保存善意的,因為我們本就是善良的,所以只要給我們可以善良的條件,人人都可以平等快樂的生活。

而史密斯則相信,人生來自私,永遠不可能真的平等,更不可能在平等中長期的快樂生活,所以需要讓這自私互相制約,維繫和平。

從這些根本的哲學信仰里,兩人給出了對社會不同的形容解讀,而同時也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規劃社會的方法。從而也誕生了兩個讓世界分庭抗爭的思想陣營,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

當微觀社會學越來越向自然科學靠攏,越來越依賴實驗和科學論證法的時候,宏觀社會學依然保持著他應有的神秘感。因為我們所討論的問題,本源依舊是哲學,所以沒有所謂的對錯。

那麼社會學家跟哲學家最本質的區別,可能就是他們的目的。

哲學家想了解「真理」,了解人類,世界乃至宇宙的本質。

而社會學家,在了解這些之後,更想改變這個世界。


社會學不研究普遍懷疑論,哲學不研究經濟與社會的關係。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或者是,如何坦然面對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
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怎麼理解?
如何評價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這句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如果不用"一年漲一歲"的方法來度量人生命長度的話,有沒有什麼別的,可能是基於其它概念的,度量方法?

TAG:哲學 | 社會學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