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幾乎都是干財務或者銷售出身的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索引 ? 首席財務官 (CFO),進入發現更多相關優質問題。

這是我在一篇職業規劃文章中看到的,摘錄如下:

職業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現代IT行業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闆的,但實際上,後來他們還是從事了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並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了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闆的,幾乎沒有。

鏈接地址:我們工作到底為了什麼(寫得太好了,忍不住轉載)


銷售和財務是兩種不同傾向的工作風格

銷售偏向對外擴張,財務偏向內部控制

所以一般來說

一家企業剛創始的時候,創始人兼CEO,往往是銷售能力很強的人,從而在開疆拓土上有很強的優勢。我本人的工作是早期投資,主要就是和這類人打交道。任何業務,任何商業模式,把產品和服務賣出去是最基本的,沒有這個,公司就完蛋,所以必須老大本身就是精於此道。同時,除了賣產品,在創業初期面臨巨大風險,沒錢沒人,制度又不完善的時候,除了賣產品,外部的融資、內部的管理(忽悠),同樣需要很強的銷售能力。

而當一家企業已經做大很大,進入穩定期,這時候財務或運營能力強的人可以當CEO,這些人,一起可能是CFO或者COO。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品牌和能力,和初創期不可同日而已,成熟的機制在起作用,公司人員得以像齒輪一樣運轉,此時,更多的可以通過數據來管理。COO擅長看運營數據,CFO擅長看財務數據,其中,財務數據本身是公司各項功能的表徵,是理性和科學的表現,所以這時候財務出生的人是有優勢來控制公司的。另外,大公司會面臨一系列併購類的資本運作獲得,財務出生的老總也會有優勢。

好了,下面肯定有同學會問:是不是技術男就沒前途了?

當然不是。在科技創業領域,技術男本身是產品的決定者,作用是非常大的,當然可以當CEO,尤其是在創業初期。做個互聯網產品,一開始就幾個人,甚至一個人,當然得懂技術。所以技術男在這類創業里肯定是地位很高的。但是,做個技術男如果沒有銷售的能力,沒有財務的素養,公司很可能後繼乏力。反過來,如果能力綜合的技術男,就會好很多。比如比爾蓋茨,大家的認知可能覺得是個天才極客,事實上,比爾蓋茨很早就不寫代碼了,他的銷售能力要比技術能力強。再比如扎克伯格,初期是參與過寫代碼的,但後面也一直做管理,且管理手段非常老道。所以,銷售能力還是要有的,財務能力也要有,對內對外,都很有用。尤其是在中國,更是這樣。在美國,創始人不行,可以請一個職業CEO,而中國不可能,所以中國的初創公司CEO必須是綜合型的。

最後,不要誤解銷售和財務,我說的更多的是一種能力,而不是職業本身。有些技術男,忽悠能力比穿西裝的銷售強多了


年輕的大學生們呀,你們又一次圖樣圖森破了。

引用一個朋友 @頭顱 的一句話:

賺錢的大多數依賴「不對稱性信息」。但普通人創業大多數依賴「公共信息」。

表面上看,我們是一個信息社會。這是相對於古代說的。實際上,還是一個個相互分割的信息孤島。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大多數蘊含在孤島上。

公開信息不值錢,通過公開信息得到的啟示錄也會把人帶偏。

以上為引用文章內容。

你們在利用公開的已知的信息,比如互聯網,文獻報告從數據上統計到底是財務出身的容易當老大,還是做銷售出身的容易當ceo。

這種分析結論沒卵用,概率大了你的中獎概率就高了?

宏觀數據和微觀個人命運是兩碼事。
統計方法我也覺得怪怪的,一個ceo總是從這些崗位里出來,難道還從別的崗位出來?我覺得是不是要把ceo的總數除以全國的銷售人員的總數或者財務的總數呢。你能不能當總經理的概率是不是要把你們全公司的人作為分母呢?
何況你們統計的還是外國公司的數據。
我10多年的工作經驗是,誰跟董事長走的近,誰被董事長發現誰當老大。

美的和聯想是我工作比較長的兩個公司。
美的集團現在的總裁方洪波,最早在美的是做企業內部的黑板報,企業內部刊物的編輯,被老闆何享健發現提拔,一步步當了總裁。

聯想的幾個明星職業經理人,先說離職的劉軍,做了一款聯想天禧電腦,賣瘋了,被柳傳志發現。

聯想原來的中國區總裁,陳旭東是中層帶領團隊成果實施了聯想的erp系統替換掉了原來的ibm的生產系統,給集團節約了幾千萬美金。當時的大背景聯想剛收購完ibmpc部分,虧損的一塌糊塗,陳旭的乾的這個事解決了柳傳志燃眉之急,被提拔重用。

我年輕時候跟你們一樣,喜歡把一些成果的因素歸因到是不是mba,是不是研究生,啥星座,啥血型,做啥工作,啥學校,是不是985,211,第一份工作是寶潔還是投行,希望從已知規律里總結出一個必然的結果。

雖然這種方式你們覺得很安全,但是社會上的很多事是無序的,學會駕馭應付無序的事情,而不是整天琢磨怎麼讀書,怎麼畫思維導圖,怎麼戰勝拖延症,這些不是不重要,而是社會上的事,成功的是多元素多維度的合力。

人的升遷,做生意,發財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無序的,從大數據統計出來的東西,你拿來生搬硬套沒意思。

看了評論區,有些同學歸因為一命二運三風水,也是懶漢思維。我寫這個東西,是叫大家懂得適應無序這種世界運行的真相,該學習就學習,該拜大哥就拜大哥,有好機會該搶就搶,該說叫人高興的話就說,該站隊就站,該表忠心就表,相信多維,而不是相信單線程的抓幾個救命稻草什麼練習怎麼看書,怎麼閉門造車練習什麼元認識元問題吧啦吧啦,怎麼時間管理。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就慢慢閉門在家準備吧您

-------------------------------------------------------------------------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紐約老李校長」

後台回復阿拉伯數字「100」

可以獲得老李的100條江湖秘籍


的確有很多CEO來自於財務或銷售崗位,但背後的原因我認為是:市場意識或運營意識。

1、銷售崗位有天然的對顧客需求的敏感,所有後端的生產、運營部門,都容易陷入一種狀態"忘了消費者是誰",而銷售崗位的本能決定了他會在考慮大部分問題時,時時刻刻記著最後的結果「滿足顧客需求」;

2、公司的兩個核心功能,一是滿足顧客需求,二是運營。財務能夠更接近運營的本質,尤其在大型公司,很多事情如果光從人的「判斷「」感覺「入手,很可能發現與真實情況的不同。只有財務指標是可以做到量化、客觀、不帶主觀感情。也許財務指標不是」事實的全部「,但至少是可以信賴的一部分事實。且,財務問題具有不可逆性,錢花出去了,就很難再後悔,也算是運營的底線。

3、所有我認為公司管理層,有兩個基本素質是:

(1)永遠把顧客放在心上;

(2)要勇敢的去挖掘運營的本質和真相;


成熟公司,業務清晰,行業變動不大傾向於聘請財務導向和市場導向的專業CEO,其實產品基本差異化很小,拼的是運營,財務和市場營銷,對於產品差異化要求好的行業,產品迭代非常快的行業,創業型公司,科技型公司,行業變動巨大的基本就是技術背景的CEO為主了,比如tesla,微軟,谷歌,這類公司。

另外,國內的騰訊,網易,百度等等科技公司也大都是科技背景CEO,小米科技和小米生態鏈公司基本都是技術背景CEO


@紐約老李校長 這個回答太無厘頭了,以前也從校長這吸收過一些乾貨,但這個回答確實太水了,嚴重誤導群眾,負能量太多啊。

我10多年的工作經驗是,誰跟董事長走的近,誰被董事長發現誰當老大。

這不是廢話嗎?難道董事長不讓熟悉的人接位子,還讓不認識的人來當老闆不成?問題是,為什麼董事長會願意和他走得近?為什麼他會被董事長發現?

從校長舉的三個例子來一一反駁:

美的集團現在的總裁方洪波,最早在美的是做企業內部的黑板報,企業內部刊物的編輯,被老闆何享健發現提拔,一步步當了總裁。

是的,方總確實是從小編輯做起,但第一,人家好歹也是個985畢業生的身份去干這個工作,這個學校身份就甩了知乎大部分吃瓜群眾幾條街了,然後最重要是人家的工作成果、工作態度擺在那裡,讓董事長看到了,所以他不斷的給他新的機會,就是說交待他一個事情他辦好了,又交代他一個事情,他又辦好了,這不是人才是什麼?這種人不重用,還重用誰?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可以預見,如果方總當時連黑板報都寫不好,那也就沒什麼後面的事了。從他的簡歷來看,跳出了黑板報編輯這個身份之後,所做的工作哪個不與銷售有關?

擴展閱讀

坐著火箭升上來的接班人、美的集團方洪波: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 經理人分享

方總演講原文:」很多事情,某種程度上講是運氣,但實際上是堅持和專註,堅持有很多內容,包括你的理想、你的追求、現實的崗位、領導給的任務和目標,都需要我們的堅持。「

校長將他的成功歸結於無序的運氣,他自己總結為實際上是堅持和專註。

這碗雞湯還是得干!

聯想的幾個明星職業經理人,先說離職的劉軍,做了一款聯想天禧電腦,賣瘋了,被柳傳志發現。

聯想原來的中國區總裁,陳旭東是中層帶領團隊成果實施了聯想的erp系統替換掉了原來的ibm的生產系統,給集團節約了幾千萬美金,被提拔重用。

這兩個例子就更不用駁了,第一個直接就是銷售,第二個就是財務的成本優化。

公開信息不值錢,通過公開信息得到的啟示錄也會把人帶偏。

你們在利用公開的已知的信息,比如互聯網,文獻報告從數據上統計到底是財務出身的容易當老大,還是做銷售出身的容易當ceo。

這種分析結論沒卵用,概率大了你的中獎概率就高了?

公開的信息怎麼就不值錢了呢?

首先,還在玩知乎的吃瓜群眾能利用的也只能是公開的信息了,那些知道了就能發財的內幕消息還能輪得到你?即便是真的搞到了這些內幕消息了,且假定是真實的,你真的敢僅憑這個就放手去搏?

然後,大家得到的信息其實都是差不多,但信息加工的角度、方式方法,以及後續的執行策略、執行力完全不在一個層面。這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要素。

通俗一點講就是這樣子的:我們的眼睛生物構造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了,這就是所謂的「三觀不同」。

我也舉三個人的例子,都是來自公開的信息,包括林彪的親筆文章,李嘉誠的親口錄像,史玉柱的親口錄像,我發現他們做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用李嘉誠的原話概括就是這樣子的:「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後才去做。一向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問我自己,如5分鐘後宣布有颱風,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這三個人的人品在這不討論,但他們的事業高度應該是沒有異議的。試問如果是這種態度去做事,中獎概率怎麼可能不高?

這三個人,人中之龍鳳,做人做事的姿勢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還不相信什麼無序,你們要是就此相信了李校長的無序,那人生估計也就真的是無序了。

這碗雞湯還是得干!

最後,回答問題:

是的!箇中原因其它答案描述得差不多了,不贅述了。

馬大爺有句名言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但這句話又被他自己打臉給推翻了。

他現在的CEO就是當初的CFO。

張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


關於銷售出身的問題我回答過一次,轉載過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512548

上面有人說是技術出身的多過財務出身的,但要注意一個情況,就是現在技術出身的CEO大多都是創始人。而那些歷史悠久的企業,經過數次CEO的更迭,在更迭的過程中,技術出身的CEO很少很少。如果從創業來看的話,應該是銷售和技術創業的比較多。但是回到題主的世界五百強甚至大型的跨國企業來看的話,銷售和財務出身的CEO就更多。

財務出身的優勢是:

1.掌握著企業發展的命脈,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開源節流,財務知道怎麼開源,知道怎麼節流。

2.對企業整體和核心最了解的部門就是財務部門。

3.財務出身的人能從企業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待企業的發展。

4.風險意識最強,懂得如何規避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

5.上市公司的話,能夠比較好的處理投資者的關係,知道怎麼「賣」公司。

在企業進入成熟期之後進行ceo更迭,找一個技術出身的人風險太大,因為一個新產品的研發周期太長。不過不管什麼出身的人,到了CEO崗之後,成敗都很難說。

具體財務出身的可以研究一下古永鏘和優酷。


對於一個公司的所有員工,可以有很多分類,其中一種分類方式很簡單:

1、創造利潤型

2、成本經營型

任何一個公司,最終最終,還是需要利潤的(哪怕公益組織,也需要錢的):

從事銷售,是為公司創造利潤的一類人群;

從事財務,是為公司核算成本、如何儘可能有效節約或者用好成本的一類人群。


這個不難理解,銷售和財務都是為公司賺錢和管錢的,而其他內部部門都是維護公司運轉的創收能力不明顯。最能的技能除了本職就是搞內部鬥爭。既然是公司就是以盈利為基礎的,所以選懂得創收和止損的銷售和財務崗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1、CEO是不是干財務或者銷售出身的?

知乎的習慣是,先回復是不是,然後再說為什麼。

這個問題,應該不能一概而論,應該說分行業、分時代、看公司發展規模。

在早些年的大多數傳統行業,CEO是做銷售或者是財務出身的會比較多。比如說名震香江的李嘉誠,格力電器的霸道女總裁董小姐。

近些年的新興行業,尤其是高科技、移動互聯網+行業,CEO是做技術出身的越來越多,趨勢越來越明顯。

其他行業不太熟,以個人熟悉的電子行業舉個栗子來說。

深圳大部分的電子類創業公司,確實早期都是做銷售出身的。

比如做外貿這塊,因為他有成熟的渠道,所以他可以很快速的去建立公司。

做國內銷售的,因為他有國內的客戶資源和渠道,所以他也可以成立公司。

而單純做財務出身的在電子科技類的創業公司中做CEO的,不多見(不代表沒有)。就算有,也是從大型規範公司出來的,憑藉自身對行業的熟悉,對現金流的把控,當然肯定有對技術的一定了解,在資源方面有很大優勢的人,由CFO轉變為CEO。這樣的人,在哪裡都是人才。

銷售跟財務可能是在一些大型公司或者是傳統行業。

不僅僅在電子行業,比較有代表性的移動互聯網、生物科技行業、高新技術行業,早期首先需要有產品,其次才是市場運營+銷售,而且在初創階段財務的作用也沒有那麼大。大部分都是依靠產品經理或技術人員,做出一款「驚世駭俗」的創新產品,或者是找到一個市場需求點做出成品。

近幾年來看,很多新興科技公司,都是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產品經理出來創業做CEO的多。

大家都熟悉的微軟、蘋果、Facebook、百度、騰訊、亞馬遜、特斯拉……以後類似這樣新興公司的CEO是技術工程師出身的,會越來越多。行業內的Ticwatch、海翼Anker,都是由前谷歌工程師回國創立。

現在是科學家賺錢的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熟悉的配方,一樣的道理,老話還是沒錯。

2、作為CEO的話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從智能硬體行業的角度來說,CEO最核心的是具備產品經理的能力——產品規劃的能力,這個是最核心的。

產品經理,包括產品規劃,產品研發,過程管控,更新迭代,對產品前景的發展、行業趨勢發展的把握。都是直接關係到創業公司發展的快慢好壞。

產品上市後的銷售,目前來說,渠道比較透明和和模塊化。現在銷售的渠道非常短,依靠純粹的電商渠道都可以做產品的銷售,把產品銷售到全球各地,如國內的淘寶天貓,國外的亞馬遜。

市場的反饋,最終是取決於產品經理主導出來的產品的價值。

針對移動互聯網行業也是這樣,對產品規劃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遠遠超過銷售或財務的能力。To C端、To P端也是一樣。

信息的聯通,不像以前有很多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前的貿易,很大程度是在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現在來看,全球互聯網把信息的不對稱性,逐漸降低和放慢,信息基本上是流通的,流通的信息,對市場而言就需要回歸到銷售本身提供的產品,企業提供的價值、硬體產品、軟體產品、服務,純粹已經回歸到這些產品本身的價值

3、創業公司對於CEO來說的話,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

對於創業公司CEO來說,最核心、最關心的是現金流——維持現金流的持續性。

說白了其實就是能活下去。

活下去的唯一條件就是現金流,就算剩下最後一個人,只要能活下去,你就還可以再找機會去做。但是如果你活到一個人連現金流都沒有了,那你就只能再去打工,籌集到第一桶金後再來招兵買馬創業。

在維護現金流之後,接下來就是回歸到產品本身。現金流與產品之間,其實也是相輔相成,良好的現金流取決於產品的市場銷售;而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都需要一筆現金流持續運轉。

並不是每一款產品都能成功研發及獲得市場歡迎,總有那麼一些產品,在投入了大量資源後產出為零,那麼就存在現金流的周轉及分散,對風險的把控。

4、對於CEO來說在公司從小到大的發展階段,核心工作內容會有什麼樣變化?

在幾個人的創業公司,CEO更關注每天的現金流,就是短期的現金流,另外一個就是關心人才。因為幾個人的時候肯定是缺人,缺人就需要思考怎麼樣去吸引人才。

到了一百個人左右的團隊時候,更關注的就是整體的公司的效率。

因為現金流在一百多個人的時候,其實已經比較穩定,不是說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現金流就會斷,他能維持兩三年時間的正常運轉。

在這個階段,CEO就會更加註重整個公司的效率,公司的發展方向。

因為這個規模,說很小,也不是很小;說大,也根本談不上;說生存,也能解決一年的生存,但CEO要考慮一年之後怎麼辦,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公司的方向和效率,CEO會放在首位。當然人才還是一樣的,會一直比較關注,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方向和效率上。

當公司再發展到一定大規模之後,CFO、COO則可慢慢發展為CEO。

因為公司具備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技術積累,完成了前期的原始積累,能把握合適機會進行資本運作,那麼給企業帶來的發展速度,會遠大於前期靠產品靠技術的積累。在這樣階段的公司中,懂財務的人就具備非常大的優勢。

凡是沒有絕對,一個人的發展,不僅僅是看個人能力,還要考慮歷史發展的進程。

-------------------------------------------分割線--------------------------------------------

2017年埃微團隊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多人才:APP產品經理,嵌入式開發,智能硬體研發,市場推廣等等,有想法可以直接私信我,有信必回。

如不想私信,可直接簡歷發送到下面郵箱。

更加歡迎行業朋友推薦,有成功引進人纔則大紅包奉送。

每個人都有健康的權利,希望我們的產品,能讓你喜歡。

如果對行業有興趣交流,歡迎評論、私信或者郵箱media@iwown.com演講和行業交流合作,私信即可。

私人微信:iwown-glen,歡迎交流,廣告勿擾!!!


牛逼的互聯網公司CEO除了馬雲都是程序員出生!牛逼技術+市場能力本身就是出線的標配,甚至是三流的技術+一流市場能力。


看了下鏈接里的文章,基本就是雞湯。

職業規劃這種東西,一般聽聽就好。人這一生,能不能發財,發的是正財還是偏財,發了能不能守得住,晚年有沒有善終,基本還是看命。年輕的時候,要是有人和我說命,滾一邊去。有道是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無已至千里;不積小流,無已成江海。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

銷售是一個公司內少有的不重複勞動的崗位,而且面臨外部和內部的競爭,能從一堆人中殺出來,本身就是人中呂布,也能帶著其他精英打天下。所以坐上公司CEO的比例來說,排第一是合情合理的。

財務這個崗位為什麼能排上第二呢?首先統計對象是500強,500強基本就是已經成型的超級公司,這種公司只要肖隨曹規,基本就有穩定的業務和利潤。這個時候公司能對公司造成最大損害的是什麼呢?是公司內部的諸侯和中層。分公司也好,強勢部門也罷,最終都是要給公司做報表的。財物拿出公式啪啪啪一算,恩?為什麼你們分公司的銷售費用,人事成本,行政開支漲了5個百分點?為什麼你們分公司的銷售收入下滑了10%?而且你們那點花花腸子做的有技巧的報表,財務出身的一眼就能看穿。

為什麼技術出身做不了CEO,很簡單做技術的人基本都比較專一,也就是說他的精力都花費在技術本身上面了。那麼對於銷售和財務這一塊就不會太懂,如果自己不懂的話,不是CEO自然沒問題,如果是的話你會發現公司會被手下人吃的渣都不剩。

反過來如果財務,銷售不懂技術則沒關係,就給你這麼多研發經費,你要做出什麼什麼結果來。做不出就安排你走人,繼續挖牛人來。再做不出也行,直接花錢買技術,明的、暗的總有人賣給你。

這也就是為什麼銷售,財務的做CEO,而技術出身的則很罕見的原因。


以前覺得這個說法挺對。但剛才想了想,覺得還是可以考量的。

開公司無非就是人財物。做銷售的很懂得發現需求,只要有合適的產品,他就可能去創業。而財務,可能更加懂得如何保障現金流的穩定,這在公司初發展的時候非常重要。而技術人員,我覺得也是要懂得客戶的需求才能做得好,facebook的產生不也是根據客戶需求來的嗎(當然我是看《社交網路》來了解它的誕生)?

公司的成功應當是來自多方面的因素,只不過相對來說,銷售、財務可能有更多尋找需求、保障穩定的經驗而已。


說白了就是錢,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只要有生意,產品,服務 等 等 等 等都不是問題

至於說財務出身,我了解比較少,我估計只有大企業的CEO(職業經理人)才是財務出身的,財務對企業管理的框架比較熟悉


如果CEO不是財務或者說營銷背景,公司會怎麼樣?

先說答案: 每個公司都有每個公司的活法,地球照樣轉!

先說:互聯網公司技術性老闆.

重產品與研發.可能把產品按照自己意願做的很好,但公司沒有一個營銷背景的營銷總監. 產品是很好的產品,但也默默無聞的自然發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很難做到一個高速發展或者說爆髮式增長,這類公司老闆會在等產品迭代幾個版本,後往往自己就變成營銷總監,招個營銷總監當助理,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公司市場部和營銷部的總監流動性很大.

再說:如果是老闆是財務和營銷背景老闆的好處

財務背景的老闆好處,懂資金鏈管理,知道產品的毛利與市場需求,會找錢,精通成本控制,懂公司風險管理. 擅長現有資源最大利用起來. 一本萬利的買賣都是那些精通財務的老闆乾的. 這類公司最受傷的部門是採購部,做起來窩心惱火.

營銷背景的老闆好處: 人脈廣,信息靈通,可以從最小的生意做起,一點一點積累,這點財務 技術 背景的老闆一般做不到. 屬於半全能老闆,財務也懂一點,後勤,產品,都有一定量的知識貯備,因為自己懂市場營銷,這類老闆做大後,一般有轉型成為財務型老闆,市場營銷交給其他人來做,這類公司最累的是財務部,小規模的沒錢天天發愁,大規模了,老闆直接監管.


大部分是銷售


我瀏覽了一下答案,發現好多技術狗對財務狗有偏見吶!

大家對銷售狗能出任CEO好像可以理解,但是說財務狗是出任CEO第二多的出身,好多技術狗立馬跳出來舉了好多高科技行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例子。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在大多數技術狗的心目中,財務狗的工作就是做做表報報賬算算工資什麼的,何德何能統領整個公司?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財務狗的心聲……

我舉兩個方面來管中窺豹地說一下財務狗的重任——

1、上市公司的投融資活動,即如何最低成本地融資,最高回報地投資;

2、如何在合法的前提下通過財務手段避稅;

以上兩點來看,你們覺得財務狗的事情重不重要?

更不要提諸如股權結構管理、股價管理、投資者關係等其他關係公司生死存亡的事物了……

所以各位技術狗們,財務狗的擔子可不只是寫寫畫畫打打錢這麼簡單的好吧?


當然不是。但是CEO需要懂財務和銷售,不過這一點在有經驗的情況下也並不難。


ceo是什麼出身我不確定,但是我司ceo原來是個程序猿,另外我可以肯定CFO幾乎都是財務出身。


還有一點是,做銷售的有很多社會的資源,天天做技術的,接觸人都困難。


大部分CEO都是銷售出身吧。這裡銷售有很多定義,最簡單的就是把一種產品賣給目標客戶;另一種銷售則傾向於marketing,幫助一線銷售找到客戶並且把產品賣出。兩種不同的類型其實都殊途同歸,都是在完成價值傳遞的過程。一線銷售的經歷可以讓CEO更加清楚定位自己的產品並且從宏觀做出銷售預測與計劃。說大了,其實CEO也是一名銷售,利用FAB法則,即feature,advantage,benifit來為公司創造利潤。

至於財務,恐怕是一個公司裡面最了解公司運營的一種職位了吧,公司的每一筆費用的使用情況都要經過財務之手。只要有心,通過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就能透徹地掌握一家公司。


推薦閱讀:

在國內做一個親人圈的社交網站,便於親戚之間了解相互動態,分享生活,回歸家園,這樣細分的社交網站可行嗎?
為什麼國內商業化運營的科技博客到現在還沒有出一個明星作者?
想開一家具有特色和知名度的民宿,前期準備工作有哪些?
股權和股份有什麼區別?

TAG:創業 | 市場營銷 | 企業管理 | 銷售 | 財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