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實修佛法?

1.沒有師父帶著。 懇請各位指條明路,適合初學者在家的...

2.


很多年輕人學佛都是因為遇到了人生問題,

而這些問題99.99999%只有一個原因。

寶玉笑問道:「你怎不同他們頑去?」

麝月道:「沒錢!」

先好好掙錢。

當你遇到給多少錢都放不下的問題時,再說學佛……


謝邀:恰好今天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

圓瑛法師:在生活中修行,念佛最為穩當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因機施教,廣立行門,總計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譬如千徑九逵,皆達王城,楞嚴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然於諸門之中,求其最易、最穩當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無論何人,一教便會。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續,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無功效,固亦不足貴。而此念佛法門,但能發起深信之心,切願求生,實行念去,即不參究、不觀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門修習,但憑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錯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畢,來生不能繼續修持,則前功盡廢,此皆危殆之事。

惟有念佛法門,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凈土。只要抱定一句佛號,一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照觸,一心求生凈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遺忘之危殆。

念佛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因中發願,現身接引。此即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決定親見佛身,往生極樂。於彈指頃,業卸娑婆,神遊凈土;橫超三界苦海,托質九品蓮台;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故古德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誠哉是言也。

現在世人,群推禪宗為最上乘,乃是頓教法門,可以頓出生死,頓超佛地,斯言亦復不謬。然須有上根利智之機,方可一生事辦。倘屬下根,自是完全絕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總不穩當。如宋朝青草堂為禪門宗匠,一生精進,晚年見宰相告老還鄉,十分榮耀,忽動一念羨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禪業換一世之功名,豈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卜,羅狀元云: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凈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花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修行法門之穩當,孰有過於此者乎?

  • 善導大師雲:「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 印光法師凈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末世眾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狀況,莫要自視過高。對於我們在家人來說,多想想自己狀況,不比出家人。每天要工作、生活、學習等等雜七雜八下來。能夠真正拿來專精修行,研習經典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而學佛又明師難尋。要靠自力一生成就,難之又難。而唯有念佛一法,最契合在家人根基,最為穩妥,不易出偏。而又兼顧自他二力。

  • 對於學生來說,沒有要求你把學佛當成唯一的事,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能把平時閑暇的時間利用起來,一點一滴的學起就好。學佛是長久的事,不在於一時勇猛,而在於長久的堅持。


謝邀。

年輕人趁著身體健壯和心智積極向上的時候實修佛法是最好的,這時候頭腦聰敏容易學,也容易有成就,歷史上很多祖師大德都是年輕的時候獲得突破和成就的。佛法不是那麼容易學的,人到中年或者老的時候能指望自己有哪個心力去學習?光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早被凡塵俗世拉走了。

佛法以實修實證為主,佛陀是示現成佛,成道之前的六年苦修是為了告訴你實修才是最重要的,要掌握觀手、觀呼吸、慈心觀、放鬆、觀心等基礎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基礎理論要打好,這是地圖,不是人人有機會找個大菩薩來帶你學習。入靜入定等種種佛教修行概念要了解,認清睡眠、走神、昏沉、散亂這些現在這個狀態會有的思維現象,不認識清楚是沒有辦法破除進入更高的狀態的。

以如來藏為緣起,思維是如何衍生到禪定中、欲界定中甚至惡道中,這些要了解,學習正確的知見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跟著網站論壇一幫人天天搞佛學研究和宗教內部戰爭到處誹謗,一張好好的白紙要是染得烏七八黑的就沒救了。

請別以為實修不緊迫,很多人都會跟著自己的習氣淪落到三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你賺再多的錢也帶不走,再回來的時候,恐怕佛法已經消失了,連名字都聽不到。

最起碼要解決睡眠的問題,破除昏沉的障礙,因為人死的時候是在睡夢中不知不覺走的,在不自知中隨習氣墮入惡道,不是講自己想去哪兒就去哪,也別指望誰就有好意來救你,做夢的時候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生前修行有點能耐,起碼在死的時候可以提起破除昏沉,保證自己不墮入惡道。

start http://mindontology.com/wiki/doku.php

這個網站里介紹了一些基礎的修行方式,比如觀手、觀呼吸、打瞌睡等可以初學者掌握的修行方法,趁著年輕多實修。


貿然回答。您是未來佛,弟子頂禮!

首先,建議您先讀書,推薦一本書《認識佛教》,是基礎常識普及讀物。看了此書,心中就中了善種。

然後,針對您的問題:

1.沒有師傅帶著:沒師傅沒關係,以釋迦牟尼佛教誨為老師,以經典為老師,以大德講經說法為師。這樣可能反而更有效,因為現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找到邪師的概率,恐怕比自己修成功的概率還要大。沒有師傅也可以成功,辟支佛嘛。

2.三皈依重要在心中,形式不重要。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更何況末法時期,受了戒能守戒的,又有多少?像蕅益大師這樣,有自知之明,受了比丘戒,覺得守不住,於是退戒,守菩薩戒的,又能有多少?

3.大乘佛法,在世間生活中體驗學習修行。學生是很好的修行身份。因為學生本身就在不斷學習,吸收新知識。

其實,修行就在我們身邊。孝親尊師,修十善業,就是真修行。這用不著老師教。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六波羅蜜具足的實修。

接受父母師長批評而不生嗔恨煩惱,就是修忍辱;

供養父母師長禮物財物飲食,就是修布施;

聽從父母師長訓教而不做不該做的事,就是修持戒;

與父母師長相處友好和睦而心中善念常存,就是修禪定;

有智慧接受父母師長訓教並幫助父母師長,就是修般若;

堅持做到以上這些,不動搖不懈怠,就是修精進。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釋尊的一生都在為我們實現佛法,他年輕時是個好學生,好兒子,文武雙全,受人尊敬。所以,學著做一個出色的學生,為周圍人示現,學佛人是與眾不同的出色,考上好大學,令父母師長乃至周圍人常生歡喜心,這即是大修行,又是大功德。

佛法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不是那些有超自然力量神奇功效來滿足人們貪念的東西。佛法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的行為方法和思維方法,沒有什麼神奇的,也即所謂佛門中無秘密。(密宗密法不是秘密,而是深密,不要誤會。)

希望您能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進步,做一個學習成績優異,體育運動出色,父母師長認可,周圍朋友歡喜,同時在取得一切成就時內心如如不動的學佛人。您必然會有成就。

阿彌陀佛,頓首!


初學者,可以先看看祖師大德的自傳和傳記,先知道什麼是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升起來決絕的虔誠心和渴望心,修行,只是為了回歸本來面目,離幻即覺,初學者先看看,推薦一行禪師的《佛陀傳》《虛雲老和尚年譜》

何為佛法?法由分別生,亦由分別滅。 法是生滅,於生滅法中,熄滅生滅之分別,即是佛法。

何為佛經?經者,徑也!法因錯謬起,於錯謬之中,熄滅錯覺的途徑,是名佛經。

何為修行?煩惱即菩提,於自心煩惱中,熄滅心靈對我執煩惱的執迷,煩惱熄滅的過程,稱為修行。

從來沒有脫離自心本性,而存在的佛法,佛法如藥物,藥物治癒好疾病,藥物就不再需要,有人人靠竹筏過河,過河後竹筏就成為了累贅,故而佛說,法應尚舍,何況非法。

正信熄滅迷信,迷信融解後,正信亦同消失,無所貪著,亦無掛礙,本來自在,是名傳法。

智慧善解愚痴,愚痴熄滅後,智慧亦不可得,心無所做,亦無所得,清凈隨順,是名傳法。

真實破除虛妄,虛妄熄滅後,真實本無生處,無生亦無滅,無來亦無去,生滅寂滅,寂滅現前,是名傳法。

虔誠堪破我執,我執融化後,虔誠失去了承載虔誠之心靈,能所雙亡,身心脫落,於生滅法中無取無證,如如不動,是為傳法。

接納生死苦難,寬恕擁抱著恐懼,痛苦融化在柔軟的心靈,自我分辨在安詳中熄滅,也沒有善良的單純可以被獲得,心離所得,分別熄滅,即不被所得心掛礙的清醒,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無染,行住坐卧皆是表法;隨身心妄念而不住,念念清凈,嬉笑怒罵皆是方便,是傳如來究竟佛法。

佛教,以如來究竟法義立根本,依法明心,明心見性者,自證聖智,是荷擔如來家業的佛子;純正的修行者,心離世間名相,不會因為世界因緣,而動搖心靈的信仰。

全世界都辱罵誹謗你,與你無關,你不會因辱罵而懷疑如來真理,全世界都讚歎頂禮你,與你無關,你不會因讚歎頂禮而迷失靈魂的方向,因為,你只為真理活著,真理之中並沒有自我的索取,因為,真理的本身,就是真正的你自己。

一下回答題主問題

1.沒有師父帶著,自己怕走入外道...懇請各位指條明路,適合初學者在家的...

釋迦牟尼佛說,以三法印為衡量的唯一標準,以四依法為依止的準則

什麼是三法印

佛法中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此為檢驗佛法真偽唯一準則。

問:何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答:自心取自心,覺困取幻有,幻有牽心識,分別有生滅,生滅續無明,無明成世界,諸法唯心現,名諸行無常。

自心覺自心,心心無所住,生滅心無掛,身心幻熄滅,無掛本無生,無住本無滅,生滅性圓滿,覺圓空無色,法空遍十方,是諸法無我。 心對心無取,隨心心無掛,念觀念無舍,隨念念不迷,無得亦無生,煩惱即菩提,諸幻性圓滿,無來亦無去,生死性真如,無生亦無滅,一心顯三藏,三藏性寂然,名寂靜涅槃 。

-----------------------四依法-----------------------原帖地址:立靈修行網 何為四依法?新聞

佛陀留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為依止佛法之唯一準則。問曰:何為四依法?

(一)何為依法不依人

你在沙漠中迷路了,長途跋涉後,來到一處荒蕪的村落,村口坐著一位相貌和藹,德高望重的長老,此長老相貌威儀,儀錶堂堂,具有帝王般的風範;此長老自幼精通各種學說,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醫學,星相,建築人類的知識無所不知;此長老品質高尚,樂善好施,急人所急,一生與人為善,窮盡自己的家財,幫助了無數貧苦之人;此長老就是世間道德的化身,深受全國人熱愛,大善人的聲明遠播四方。

可是,此長老唯一不知道的是,在此地有一處暗藏於地下的清泉,可以拯救即將渴死之人的性命。

此刻遠處走來一個流浪漢,蓬頭垢面,渾身污垢,頭上長瘡,腳底流膿,此流浪漢出身貧賤,純粹的文盲不識一字;此盲流面目可憎,相貌猥瑣,身材矮小,皮膚粗糙如干樹皮;此盲流品行惡劣,道德素質低下,一生打架鬥毆,言行猥褻,深受人們鄙視,處處受人驅逐,無賴地痞流氓的名聲,遍及全國,無人不憎恨此人。

可是,這個無賴流氓,卻是全國唯一知道沙漠中,地下暗泉位置的人,他親自喝過這個地下暗泉,所以唯有他可以拯救,那些在沙漠中迷路即將渴死的人。

受人尊重的長老,身心沐浴在無形的慈悲光環中,長老面容和藹可親,慈善的笑容令人流淚,他握著你的手,親切的告訴你,「孩子,死了這條找水喝的心吧,這裡沒有水源可以供你飲用,你來到這裡,就等於來到了墓地,這裡將是你生命最終的歸宿!你看啊,這周邊密密麻麻的墳墓,都是曾經迷路後,試圖找到水源人的墳墓,你也會與他們一樣,最終渴死在這裡,你就安安心心的等死吧,我是大善人,會贈送你免費的棺材,為你換上一身新衣服,將你深深的埋葬,你放心,我不會要你一分錢,全部都是無償的贈予,這是善良與道德高尚之人,為你所做的貢獻。

流浪漢來到你的身邊,渾身的惡臭熏的你翻白眼,流浪漢斜眼看著你,不屑一顧的說,你這個將死之人,還需要身上背負的這些財富幹什麼,快快給我吧,你快要渴死了,你的生命已經不屬於自己,這樣吧,你給我當一年奴隸,任我驅使擺布,任我侮辱踐踏,我就告訴你,這附近有一處地下暗泉,可以滋養你焦渴的身心,拯救你即將死亡的生命,條件是,將你的身語意供養給我,無條件的服從於我,你能辦得到嗎?

作為一個求生慾望深重的人,你寧可選擇做乞丐一年的努力,以此獲得生命的新生,也不願意在長老和藹的關懷中,在品質楷模的慈善中,作為道德祭壇上的死亡貢品。

乞丐告訴你地下暗泉的位置,你由此獲得了新生,地下暗泉存在的位置,不因為是乞丐的身份告訴你,而改變了方位;同樣,地下清泉的存在,不會因為長老身份名譽的否定,而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這就是依法不依人。

法,就是地下暗泉的位置,通往生命實相的道路稱為經,解脫生死輪迴的方法就是法,人,就是長老與乞丐的名相,以及世俗社會賦予長老與乞丐的,種種身份,名譽,與價值,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時,為了求得究竟解脫的法義,捨身供養婆羅門,不惜在自己肉身上鑽一千個洞,裡面灌滿油脂點燈,以此供養問他講法的人,你無法認為,要釋迦牟尼佛在身上鑽孔的婆羅門,是品質高尚的人。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求法時,為了聽聞究竟法義,以帝王的身份,將自己的皇后,王子,全國的財富供養給外道仙人,任由仙人鞭打驅使,毫無怨言,你無法說,鞭打皇帝的仙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釋迦牟尼佛,在往昔求法時,為了聽聞四句偈,「諸行無常,為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心甘情願將自己摔死後,用血肉供養說法的羅剎鬼,你怎麼能說,一個吃人的羅剎鬼,是個品行端正,靈魂高尚的道德君子?

既然說法之人的道德品行如此惡劣,行為舉止如此殘暴,為何釋迦牟尼佛,依舊要去捨身供養?如來有自虐傾向嗎?如來不分善惡對錯嗎?如來沒有道德禮法的制約嗎?如來是不分好惡,不辯善惡,不分對錯的精神病嗎?

否也!只因生死大事,並非善惡道德可以超脫!

否也!只因輪迴苦海,絕非品質情懷可以熄滅!

否也!只因如來無我,為探求究竟真理而忘驅!

否也!只因如來慈悲,為普度眾生而布施生命!

(二)何為依義不依語?

長老曾經聽乞丐說過,離此處不遠,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地下暗泉,但是長老自己並未親子探查,自己未曾親身經歷過,當有人問及暗泉的位置,長老依據乞丐曾經的隻言片語,從而去描述通往泉水的道路,因為長老確實沒有親自經歷過,無法確切知道泉水的位置,所以,對於泉水以及通往泉水道路的描述,多為不明就裡的揣測,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鸚鵡學舌不明實義,是依義不依語。

(三)何為依智不依識?

你快要渴死了,奄奄一息爬到長老腳邊,乞求長老給你一口水喝,慈悲的長老聽聞你談到水,眼放異彩,容光煥發,滔滔不絕,興緻盎然的向你解釋何為水:「孩子啊,你向我要泉水,可算是找對人了,我告訴你啊,我可是有三十二個博士學位,二十一個名譽教授頭銜的人,對於水,我可是再了解不過了,你仔細聽啊。

水(化學式:H2O)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除了以氣體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其液體和固體形式佔據了地面70-75%的組成部分。標準狀況下,水在液體和氣體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室溫下,它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作為通用溶劑之一,水可以溶解許多物質。因此,自然界極少有水的純凈物。

一個水分子含有兩種不同的元素;氫和氧。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每個水分子的直徑是4×10^-10m 。它的質量是2.99×10^-26kg。它的體積是π/6(4×10-10)m3=3×10^-29m3。

孩子,水的形態是流動的,顏色是透明的,性質是液態的,水可以從各種不同的渠道獲得,比如說從植物之中榨取,從濕潤土壤中蒸餾,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從空間中冷凝水。。。。。。

長老引經據典,博引旁證,以事實為依據,以書本為準繩,發揮極度的想像力,大膽推測,嚴密求證,最終將水的性質,形態,來源,質量,分子結構,以及各種用途,完整而精細的呈現在你面前。

在長老滔滔不絕,有理有據,嚴密而科學,聲情並茂的演說中,你終於渴死了。

長老慈悲的看著你,惋惜的垂下憐憫的淚水:「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你認真耐心的,聽完我對於水的解釋,你不就喝到水了嗎?」

對於水的理解,解釋,描述,形容,永遠不能替代你親自喝水的體驗。

這就是依智不依識。

(四)何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乞丐喝過泉水,並且告訴你,走哪一條道路,走多遠,依據什麼樣的路標,往哪個方向行進,你就一定可以見到泉水,依據乞丐自己親身證悟的道路,你去切身履行他走過的歷程,最終見到地下暗泉,喝到了泉水,拯救了生命,自證聖智為了義。

長老沒有去過暗泉,從未喝過泉水,僅僅是聽聞其他人傳聞,遠方似乎有一個地下泉的存在,長老畢竟是道德君子大善人,也真切希望能夠幫助那些,即將渴死的人找到救命的清泉,所以,長老也逢人就說,在某一個方向,距離多遠,有一處泉水,你們可以去尋找,至於有沒有泉水,能不能找得到,就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很多人聽聞長老的建議,去遠方求水,最終迷失在歧路中,成為孤魂野鬼。

故而達摩祖師云:未見性者,宣說三藏十二部經,皆為魔說。

未曾親證,只是了解一個大概相似,模糊不清,模稜兩可的模仿,是為不了義。

地下泉水,就是你自己的身心深處,從未離舍的自性甘露;現實生活中的你,就是迷失在心靈荒漠中的,那個失去靈魂養分,快要渴死的人;道德長老,就是世間所有心靈雞湯,試圖以道德禮法,福報功德取代究竟佛義,從而毀滅了解脫輪迴苦海的相似佛法;而那個乞丐,就是敢於直面內心罪惡,親力親為,為你開啟生死之門,永斷輪迴的靈魂導師。

--------------------------如何分辨正法,邪法,外道?------------------------------

2.什麼時候去寺院三皈五戒合適呢?...

法會一般都有三皈五戒吧,但除此之外,要明白真正的戒律,是攝心為戒。每一個

3.作為一個學生,是先專於學業,以後再學佛法。還是學校功課和佛法同時學習呢……

你畢竟是要藉助人身這個法船的 ,能把自己養活的技能也很重要。兩個可以同時學,制定一個合理的 計劃。以修行為畢生的努力,但是功課是要做好的,如果你不能養活你自己,你怎麼能夠做的了主好好修行呢?如果你真的知道修行,只是內心的事,你就知道你在做功課的時候,也可以安住在修行中,我個人感覺,學生時代,還是最清閑的 ,等到剛工作那陣是真的 很忙的 ,學生,我個人建議可以每天留出三個小時給佛法,抄法,懺悔,學習。


1.沒有師父帶著,自己肯定會走錯路的,眾生本來就迷惑顛倒。必須有師父指導學佛。

2.去寺院三皈五戒,就到寺廟裡諮詢一下什麼時候舉行皈依活動。也可以直接向出家師提出要拜師學佛的請求。寺廟就會給你安排教授你佛法的師父,估計受三皈五戒也就有師父包下來了。

弘法利生,邵隆佛種是出家僧的責任和義務,只要你真想學佛,出家師會給你安排好的。.

3.其實學佛有助於學習,比如持五戒,這是實修,戒除殺盜淫妄酒,這不影響你學習做功課啊。反而因為不飲酒,不找亂找女孩子,省下很多時間用來學習。同樣因為持戒,斷除很多惡業因,消除了迷惑顛倒,增長福德智慧,對你的學習,是有很大益處的。…


無相念佛

南無佛法僧


1.不要怕,世尊亦是游訪者五年,習外道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知非即舍,繼以苦行六年,後成正覺。
外道亦非一日可成,皆需朝夕不易,日久功深,方得成就。
大可不必擔心,強盜亦不好成,何況外道呢?

云何世尊不墮外道,知非即舍?
以其發菩提心故。
世尊未成正覺前乃生於劫比羅伐睹城主家。
及年長,見農民身苦,貴族之享受以勞役民眾而得。
又見鳥食蟲而生,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害他利己,以殺貪為本。
故發大悲心,求解脫眾生苦之道。
以是義故,發菩提心,名為菩薩,不退初心,假使百千劫,終不落邪魔外道。

2.發心學佛者,當先受三皈依。可於就近正法道場客堂諮詢該寺本年授三皈依時間。
(http://www.sara.gov.cn/)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可查詢附近佛教道場。

所謂三皈依者,皈依佛法僧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佛之所說,乃眾生由凡入聖之法門也!僧者,和合眾,非獨某僧。以佛法不自弘,需假僧弘。
故佛法僧三寶一體。

戒者,佛制也!乃防非止惡之用。僧伽以戒住世,戒在僧在,僧在法在,故當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戒為師。死生為作依怙。

既授三皈依,當依佛法僧,依教奉行,不離三藏,即開佛知見。

常聞大善知識開示,即不偏不倚,能得大增進。

賢聖現世,皆以德化人,行正即是說法。諸菩薩摩訶薩之舉手投足,皆為我輩樹大法幢。

晚近,天台諦閑老法師、宗門大德虛雲老和尚、來果老禪師、人間佛教太虛大師、凈宗十三祖印光法師、獨步楞嚴圓瑛法師、專弘律宗之弘一法師……

須臾不離諸菩薩摩訶薩開示,必能去陋存真,日臻明朗。

茲轉弘一大師《在家律要之開示》
(文見弘一大師全集卷01,33頁,新世界出版社)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
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
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
唯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屋,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
因數人合夥,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反對者有之。 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
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
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凈其心。即微而至於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後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3. 六祖頌曰:「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 …… ……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專於學業,不礙學佛。二六時中,去上網、聊天、娛樂 、茶餘飯後……時不盡也。

若能
學一知識,默念一聲阿彌陀佛!不生竊喜。
做一事畢,默念一聲阿彌陀佛!不覺身累。
睡一覺來,默念一聲阿彌陀佛!不生怠懈。
口一張開,默念一聲阿彌陀佛!不中傷人。

…… ……
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諸佛常在。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先弄清楚到底為什麼要學佛。然後在這個為什麼上明確自己的學佛目標,圍繞目標找到解決通向目標的合適書籍,弄清楚裡面的基本理論,在正確理論的基礎上檢驗實踐方法。

三皈依五戒的定義先搞清楚,跟你學佛目標有什麼關係搞清楚,再決定是否皈依,還有在何處皈依。


年輕人如何實修佛法?

1,弄明白為什麼要學佛法!否則,因上不真,果遭迂曲。

2,學佛要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在佛法裡面講叫發願,願力越大,走得越遠,越不越容易走偏。

3,學佛是很講次第的,聞思修證。先廣聞多思,起碼先補充好佛教的基礎知識,明白佛法的框架體系,明白佛法是幹嘛的,學佛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不是求心理安慰,不是另一種生活方式,不是斂財的手段,佛法不是為了獲得,而是看破放下,佛法是解脫生死輪迴用的……對佛法有個正知正見後才談實修吧。

4,關於師父。這就看自己的福緣了!一開始就有明師帶固然好,暫時沒有,也不用怕,我們有個大明師在後台給我們撐腰,祂的化身無數,在我們心裡,在我們發心學佛的每一刻給我們加持,給我們指引,為我們帶來增上緣。

5,關於拜師。當明確自己要學的東西以後,去參學拜師,那樣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明師。只有足夠優秀的自己才配得上優秀的明師。假如自己都不明確知道自己要學的東西,是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師父的。


佛法???不存在的,說的修行,無非就是修陰神,修丹法,平常的實際大家就是在當一個老實的農民,如此而已,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先進第十一》


先用三個月認真學習一下印度佛教史

搞清楚宗教的基本狀況。

學佛不是為了成為宗教的奴隸。

用了這三個月,你在擇取佛法時,就有一些想法了。

從別人處,獲得經驗的分享,但畢竟如何判斷,如何執行,責任還在自己身上。

佛陀說「世間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是啥?老病死。為啥? 沒人能代替。所以生命是不可代替的過程。承擔起自己生命的責任。 磨刀不誤砍柴工呀! 你接觸的人的層面也會不一樣。

年紀輕輕,遇到誰,受到誰的影響很重要。不要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呀!

加油咯!祝福!


按佛法那一套思維去玩,但是不要碰佛教。


感性學佛者,不妨從研讀三十七道品入手,認真了解佛陀揭示的自然法則和道理,苦集滅道的因果屬性,八正道的對機性,十二因緣的科學性,然後可以感嘆讚歎偉大的佛祖之後,回到現實中來,打坐梳理身心,以身心打坐體驗檢驗這些道理的實用性。逐步理解實踐的離佛很近,崇拜的離佛甚遠。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而導致的。

這個問題還牽涉到了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的資糧。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重要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i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身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最最厲害的,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人空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重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禪宗的初修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入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悟得佛性。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分,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就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

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到七地不退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轉識成智。在這個過程中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直到成佛。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四禪舍念清凈,就是第六意識己修除,到行陰解脫就是第七未那識已修除,第七未那識我執已滅,故此時證得人無我空性,證羅漢道。然後進入修第八阿賴耶識修行。
然後證入佛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出來,故要修保任,修到動靜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然後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後才能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定慧二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我今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很少有人摸透。並著重講了怎麼實修戒字。想把錯誤的觀念扳正。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即已。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若見地錯誤的話則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盡量也少為。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的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結使煩惱習氣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則可一齊掃空,修到菩薩地七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凈土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編造。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建議從哲學入手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剛好學習發展個愛好認真生活,不就是佛道中了嗎


1.專一修持,可以抄寫 僧伽吒經,或者每天誦讀 大悲咒,或者你喜歡的經書

2.多參加本地放生

3.三皈和五戒是兩回事,三皈越早越好,不然你只是佛學愛好著,並不是佛子,五戒等你明白了都是啥,你自己決定

4.兩者好像沒啥干擾,好好學專業,然後拿點看電影,睡懶覺等業餘時間


你被吸引所以就去了,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我是一名同性戀,想找到真愛,最好爸媽能認可。佛法里有辦法嗎?我可以去做。?
常聽人說,「禪宗加凈土,猶如戴角虎」。可凈土是要信,禪宗就是要疑。該如何把握?如何實修?
互聯網有心嗎?
佛法中的放下與消極生活的區別,是不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地方?
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凈空法師都提倡一門深入,初學不宜「廣記博聞」為什麼有些人說的和祖師大德的教訓相反?

TAG: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