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航天器的功能部和動力部分別發射到地球軌道進行交會對接,再調整姿態點火進行行星際轉移不可行嗎?
我能想到的就是連接處結構強度不行,別的還有什麼嘛?
謝邀。航天器的推進劑儲備是整合在少數幾個貯箱里的。功能部在天上交會對接也要姿軌控,這部分的推進劑誰提供?不過題主的考慮是有道理的。現在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正在準備試驗,成功的話航天器就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樣一次攜帶壽命里所需的全部推進劑上天了,可以把動力系統的一部分質量額度讓給有效載荷。
凡事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實際上,在航天的史前時代人類就已經基本實現了樓主的設想
雙子座飛船在1965年到1966年間,5次與阿金納上面級對接(其中三次成功),並由阿金納上面級送入遠地點數千公里的大橢圓軌道,同時為我們貢獻了海量的S2S攝影作品不要問我為什麼有根繩子,那是臍帶,阿金納上有個人雙子座12任務,與阿金納告別……只是沒想到,這也是雙子座與茫茫宇宙的告別……
曾經還有個雙子座—半人馬,顧名思義,就是雙子座與半人馬上面級對接,執行類似蘇聯探測器計劃的載人繞月任務可惜蘇聯進度太慢,阿波羅9號都上天了那邊探測器計劃還困難重重……So……另外俄羅斯在取消重型運載火箭計劃後,載人登月計劃也是地球軌道集合出發首先使用安加拉5V將羅斯飛船+DM上面級送入LEO軌道然後是KVTK上面級近地軌道對接,KVTK點火出發,DM上面級近月制動確實是強度問題。由於是自動對接,又要保持連接的強度,會多出一些不必要的結構重量。有人可能會說火星轉移軌道加速時間很長,不需要承受高過載。但現在的火星方案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在火星表面生產返回的燃料,飛船整個降落到火星上去再起飛需要非常高的強度。
現在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現在最大的火箭,採取3次組裝的方式,能到達火星的飛船也就是20噸。載人的話至少要50噸。
這個方案真正能實行必須要等火星擺渡船方案,就是在太空飛行過程由一艘2000噸級的太空戰艦完成,戰艦入軌後釋放登陸艇著陸。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就是美國搞的軌道工廠和在軌組裝概念。簡單說打上去的都是組件,在軌裝備起來。
目前最為可行的方案是SPACEX的行星運輸系統。先讓載人飛船空載進入軌道,然後運輸飛船上去加註燃料,最後載人飛船起航前往火星。
至於為什麼現在不能做,原因很簡單,光是這個載人飛船,就和長征2火箭差不多大!
需要的運力是土星5號的4倍!長征5號的20倍!火箭發射任務里,燃料才是最大的無用載荷。
我覺得相比你說的把動力部和功能部分開發射不如把飛船和燃料分開發射,前者你必需要交會對接,太空里的交會對接那真是難度係數很高的,難度係數高就意味著風險大。後者則只需把兩者控制在數米的誤差內就可以,宇航員EVA通過管道轉移燃料,然後返回,點火出發。
當然,前提是掌握太空里燃料轉移的技術,挺難的。
不過我覺得開發一個能承受數噸重的太空飛船以數個G加速度前進的對介面,前者也許更容易實現?推薦你玩玩坎巴拉太空計劃這款遊戲,你試試兩艘飛船手動交會對接,就知道有多難了。
太空里對接可不是在地面上你打撞球把兩個球對準然後一桿加速兩個就碰上了,太空里你費了半天的勁,總算把兩個飛行器對介面中心保持在一條線上了,輕輕的開啟RCS噴口試圖前進,就會發現,可以,當然可以。單次運力不夠的話,在軌組裝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動力部主要的重量還是燃料,真正的發動機什麼的相比很輕的。考慮強度的話,不如在軌加註燃料更靠譜一點。基於對接的燃料補充。這已經不是什麼很難的技術了。載人登陸火星真正的困難不在於這個。
推薦閱讀:
※2017 年中國和美國都發射了哪些航天器?
※是不是空間探測器做得越大、越貴,它搭載的儀器性能就可以越高超?
※以人類目前(2015年)所擁有的科技,一艘和美國的航空母艦般大小的宇宙飛船距離地球多遠就會被發現?
※為什麼航天器上的攝像頭清晰度看起來都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