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少年巴比倫》?

可以說期待了好久了

今天預告片終於出來了

12月9號上映

這個提問不算太早吧


「很長一段日子,我都認為自己無人可愛,所以只能愛你。我為這種愛而羞愧。但假如無路可走,那不是罪過。大多數人的年輕時代都被毀於某種東西。像我這樣,自認一開始就毀了,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同樣被洗得皺皺巴巴,在三十歲以後,晾曬在我的記憶里。」

這是《少年巴比倫》的一段台詞。

這部2014年就拍完的電影,拿過2015年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卻在前幾天才真正上映。


時隔三年。


當年剛剛出道的董子健已經因為主演《山河故人》《少年班》而名聲大噪,他參與主演的韓寒新片《乘風破浪》即將上映。少女李夢也因為《白鹿原》等一系列著名電影的配角而受到關注,還得到過岩井俊二的盛讚。


再回頭看那個時候的他們,時間帶來的疏離感,本身就非常具有魔力。


在去電影院之前,青春、熱血、工廠、女神的關鍵詞,莫名其妙的宣發主題「就是有種」,和灰撲撲的海報風格。種種跡象都讓我以為,這是一部苦大仇深痛述時代命運的電影,或者,一部矯情講述愛情幻滅的青春殘酷物語。


事實上,它更像《少年維特之煩惱》,卻帶著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感。


一個20歲的普通男孩子,無所事事,無所追求,幹活打架調戲小姑娘,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孩子,追求她俘虜她,然後失去她。


很熟悉的套路。


很多人看完之後都覺得像《陽光燦爛的日子》,或者,如李夢映後談提到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原小說作者路內寫的,的確是一個青春性啟蒙的故事,時光里的片段。

他大量使用文藝氣息十足的語句,跟他曾經是暗地病孩子小說版主的身份相得益彰。導演延續了這種文藝腔調,延續了他幽默和刻薄的口吻,又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將這種自戀式的故作悲情打碎。


鉗工師傅牛魔王,師姐阿瑛,電工組長雞頭,小人倒雞,滑稽的長腳,把守水泵的地方布置得像閨房的阿騷……每一個配角都妙趣橫生。


還帶著一種早年香港電影和台灣青春電影混合的神神鬼鬼的氣質。

我喜歡電影《少年巴比倫》體現出的趣味。


如導演所說,他使用喜劇的手法消解文本的悲劇性。


我們真切地在觀影過程中大笑,而在某個時刻,心裡忽然湧上無盡的悲哀。


電影標籤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辭彙,是「黑色幽默」。


從影片的開頭,老師傅被炸上天空,趴著大鍋蓋落在水裡卻毫髮無傷。我就知道,這不會是我見過的任何一部青春片。於是我在椅子上端正身體,專註進入少年路小路的工廠奇幻旅程。


導演相國強在採訪中提到,這其實是一部公路片,封閉空間中的公路片。以新晉工人路小路的身份進入這個圍城一樣的化工廠,班組和空間像是不同關卡,形形色色的人是NPC和小boss,還有美女和若有似無的大boss。

明明是部小成本的懷舊青春片,卻模擬了闖關打怪獸的商業片結構。化工廠,小鎮,大煙囪,工人群像,熟悉的元素,重塑和賦予新的意義,攝影和調色出身的導演把工廠拍出了一種異乎尋常的美感。如他所說,視覺奇觀。


而男主口中「香甜而腐爛的青春」,因為他所在糖精廠的現實對應顯得格外有趣。

李夢長得很特別,像周韻和余男的合體。有周韻那種不諳世事的夢中情人感,因為腫唇的緣故,又有一點余男的風韻,眼睛裡比周韻多一點狠勁。這種女學生的氣質,又很容易讓我想起董潔。那三個女人的共通點,都是骨子裡的倔勁兒。


她的五官稍顯寡淡,但上妝造型和有了表情之後,可以展現萬千模樣。


用前輩的話說,是張電影臉。


查她的資料時,我發現她是《萬物生長》的小滿,《解救吾先生》里華子的叛逆女友。每一個角色都讓我印象深刻,即使我沒有記住李夢這個演員。

而對於解讀李夢飾演的白藍,非得結合她在映後談的分享不可。

那在影片里以一句「以後別再問了」帶過、原書里以「這也算大場面,你見過坦克嗎」暗示的,白藍為什麼會被退學來到這裡的原因。

當李夢提及這個原因背後的事件,至此,我完全理解白藍種種行為和這個角色的意義。


這麼一個獨特的和鄉村格格不入的城裡姑娘為什麼會呆在工廠醫務室?她為什麼要考上海的研究生又為什麼退學?為什麼她對路小路格外青眼?為什麼她會在路小路反抗新廠長、在主席台上唱歌的時候,說了一句很嚴重又不知所云的「你的政治生涯完蛋了」?

這是她個人經歷的折射,而同時,白藍不僅僅是一個性啟蒙的符號,也不僅僅是男主路小路人生的一個重要印記。而是路小路的鏡子,兩人互為映照。


他們都是少年巴比倫,都是迷茫的一代。


你以為只有工廠少年路小路茫然嗎?只有他想要衝破工廠的圍城卻又像在沼澤中越陷越深嗎?


大學女生白藍,擁有知識和更廣闊視野的白藍,似乎已經走過了那段茫然的路,卻依然茫然。


白藍鼓勵路小路考夜大、讀書, 跳出化工廠這個牢籠,結束日復一日重複的腐爛的生活,可是那外面,就真的是自由嗎?

董子健的戲是真好。

雖然傳說已久,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戲。


有一個詞叫少年感,就是那種乾淨明亮,即使臉上有時光痕迹眼神清澈一如少年,自由自在毫無心機的男性。


一如大叔並不單純指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少年感也不是14到20歲的年輕男孩子就可算擁有。


董子健演繹的是真正的少年感。


近年已經鮮少在熒幕中看到的,那種躁動不安的青春浮現在面目上,對性充滿乾淨直白的渴望,但是內心又堅守一些傳統的良善觀點,非小鮮肉,也不用故作熱血中二。就是粗糲的小城男孩,帶著最原始的生命力和那一點點思索的悵然。


最動人的情話在那場地震中的床戲裡。


一句是「你也會想起我」,當白藍說每次地震都會想起媽媽和妹妹。


一句是「我在上面吧,我怕天花板砸下來砸死你。」


比那些文藝得要命的獨白都動人。


我一直以為,董子健,或者說路小路,最後會失去這種少年感,變成一個庸俗的中年人。所以在影片的前面,他一遍遍回憶20歲毫無意義卻一點不覺得失落、躁動著迷茫著的青春。這種用現實打碎過去的方式,在青春片中屢見不鮮。

在書里,是30歲的路小路與女朋友談起這段過往,他留在上海,白藍去了美國,他們相遇不相認。


但影片戛然而止於他去上海尋找白藍。


當路小路坐在電影院里,突然看到熒幕播放他與白藍的過往,一切恍然如夢。


導演似乎拿定主意將悲傷妥帖收藏。

《少年巴比倫》片尾曲是張楚的《姐姐》,導演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標記。


事實上,我也並不覺得這是一部個人的懷舊青春片,而是一部時代的青春片。


只是男主,剛好20歲而已。導演用他的視角借了一張青春片的畫皮。


進工廠的小姑娘從小姑娘變成小阿姨、再從小阿姨變成老阿姨,像流水線上一路奔向末路的商品;工人長腳在澡堂泡得全身發皺,只是為了偷偷看書準備高考;鉗工師傅差點死掉因為唯一的車子領導拿去送娃,保衛科長巡視工廠的時候得了皮膚病,路小路差點死在毒氣里;小畢順利從畢幹事到畢局長,路小路從小憤青變成勞動模範標兵;路爸爸為了給路小路一個工廠金飯碗到處送禮,後來被賣斷工齡後嘆息早知道該同意兒子賣香煙的願望;小噘嘴的悲劇只以一聲慘叫和一句交代一筆帶過,工廠的工傷賠償是去拆一台空調……


每一個細節背後都蘊藏著巨大的時代悲哀。

儘管看的時候我和電影院里的觀眾一起笑得前仰後合,但我知道,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對少年路小路,少女白藍是,對大時代環境和觀看的我們,也是。

在小說結尾,路小路在工廠附近看到一隻狗咬了一個小孩,於是他撿了枯枝和鋼管,追著狗跑,又被狗追著跑,在化工廠門口來來回回跑了數次,被很多人圍觀。

「那一瞬間,我與這條野狗心意相通,它在問我:你到底想幹什麼?我對它說,老子就是要打死你。後來我覺得,它問了我一個更深奧的問題:你到底為什麼活著?我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由一條瘋狗向我提出,也不知道究竟誰得了狂犬病。我扔下鋼管,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如此荒謬的,在這個世界上跑過來跑過去。」

我曾經一度想對導演提問,究竟想要講述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表述一個什麼主題,但當我看到這段話,我認為一切不必再提。


儘管這部處女作也有很多敘事和剪輯上的問題,但它幾乎完整體現了那種荒謬的迷茫感。


很多人的青春,並不如很多青春電影一樣,有俊俏完美得過分的校草,有撕心裂肺互相虧欠的愛情,即使是白藍一般的美好,也許也只生活在我們的幻覺里。


大多數人,只是躁動著躁動著,就度過了那段時光,被回憶美化為「青春」。

路小路愛白藍嗎?

飾演白藍的李夢說,那不是愛情。


白藍愛小路嗎?


她是一個理智清醒的人,她知道這是一場路過,小路是她自己。


我無人可愛,所以我只能愛你。


與其說白藍是夢中女神的化身,不如說她是現實困境的一條路徑。


而我們掙扎著,從迷茫的少年,變成迷茫的中年,再變成迷茫的老年人。


如此而已。


瀉藥!這電影排片太少,而且就這麼裸發進入院線也是厲害……

《少年巴比倫》是相國強導演的首部電影處女作,曾在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斬獲「最佳處女作獎」。這是一部關於九零年代少年青春傷懷的作品,它所鐫刻的時代烙印和內核裡面有關少年成長過程中生命體驗的表達是這部作品最重要的文本價值。

導演試圖通過路小路這個小鎮青年的成長折射整個時代的變遷。只不過,這部「巴比倫少年」的成長過程實在太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了!

《少年巴比倫》

《少年馬小軍》

《少年巴比倫》的故事發生在一個90年代初的一個虛構的工業城市「戴城」里,在這座城市裡,一座巨大的戴城糖精廠矗立在城區,「這座城市就是一座工廠」。青年路小路(董子健飾)渾渾噩噩,他是個愣頭青,不知道未來和生活目標在哪裡。他以為自己會像很多戴城青年一樣,在這座工廠老去,卻也在這座城市腐爛

▲電影中虛構的城市「戴城」,原形為蘇州

影片的故事就伴隨著路小路關於工廠的回憶展開。路小路的命運軌跡代表了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小鎮青年的生命軌跡,技校畢業被父母安排進入工廠車間,跟著一個叫「牛魔王」(尚鐵龍 飾)的師傅混,沒學會半點技術。

工廠就像一座監獄,監獄的圍牆隔絕了青年的理想與現實

路小路在工廠里遊手好閒,在鉗工班,除了擰螺絲之外什麼都不會;在電工班,也只會換燈泡。他對於未來毫無打算與準備,他的生活就像父親為給小路安置工作送給機關領導的那條甲魚一樣,毫無生氣可言。即使一開始提到的想去考化工職大,也不過是為坐科室更加悠閑的混日子而已。

對於二十歲的路小路來說,進入工廠,便是正式踏入社會。在工廠里,他開始真正有了從男孩到男性的的生命體驗,而這種成長過渡成熟的體驗則被歸根於——性啟蒙。直到某天,路小路遇見了一個叫白藍(李夢飾)的廠醫,他的人生由此發生了改變……

可以說,少年到青年路小路的成長一路都是和女性有關的,地震時意外窺到的女性裸體讓她感到震驚;車間里風情萬種的女工阿騷讓她好奇又痴迷;車間師傅「牛魔王」的女兒奪走了他的初吻;而真正邂逅了白藍,則讓他邂逅到了愛情。從男孩到男性的成熟源自於這場無疾而終的愛情。

▲屍體上的輪廓讓小路好奇

▲工廠里的誘惑

▲關於女性軀體的曖昧與探尋

▲慘痛的初吻

▲與白藍的一夕春夢

無論是廠二代畢主任或是保安科長王明都因白藍而與路小路發生了矛盾與衝突,這種矛盾間接激發了路小路的成長,包括有關責任和保護女性的慾望,所以在影片末尾,她會為了昔日的好友小噘嘴遭受到的侮辱而憤怒的毆打調戲者。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小噘嘴被傷害,憤怒的路小路終於沒有阻攔工廠對於人性的吞噬,選擇逃離這座監獄

▲路小路尋找白藍

影片的最後,路小路從工廠辭職,去了上海,卻終究沒有找到白藍。

女主角白藍的設定頗似《陽光燦爛》里的米蘭的塑造,成熟魅惑,遊離於廠區這個男性社會當中,她嚮往自由,嚮往美好生活,所以離開小鎮去往上海是她的必然選擇。白藍就像很多人庸常生活里的一道光,點亮了路小路的工廠里的灰暗人生。正如影片的最後在張楚的《姐姐》中結束一樣「只是想人要孤單容易尷尬,面對我前面的人群,我得穿過而且瀟洒……」

在整部影片當中,導演很明顯的受到了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響,影片一開場,便從課堂上老師授課的戲開始,這場戲致敬了《陽光燦爛》的開場馮小剛的段落。此外,包括影片所選的演員也明顯有《陽光》的影子,飾演老師的演員佟磊,曾經在葉京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當中飾演以馮小剛為原型的角色「馮褲子」,語氣神態頗似馮小剛。

▲《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片有一段路小路翻過圍牆的戲,路小路在陽光下行走在廠區的圍牆上,小心翼翼卻躑躅而行的狀態又像極了百無聊賴的房頂間穿越的馬小軍。

電影的末尾用工廠煙囪被拆遷的影像做為結束,讓人聯想到了《鋼的琴》里那座被炸掉的煙囪。時代變遷,工廠最終關閉,青年路小路的精神監獄不在了,但他卻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與困頓。

▲《鋼的琴》結尾,煙囪倒塌,過去的時代也隨之煙消雲散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的作者路內擔任了本片的編劇。電影改編的時候進行了大量的情節取捨,關於白藍的離開原因,帶女友並未交代。在原著小說當中,多年以後,白藍陪外國丈夫來中國出差,與路小路相逢,她不願相認,否認了「白藍」的稱呼,但是在臨走之際卻打電話通知路小路她要走了,再也不會回來。

從否認到默認,白藍的內心必然經歷了複雜的掙扎,她摒棄了過往,卻終究留下遺憾和牽掛。電影刪去了這一段細節,反而削弱了原著里故事主線的完整,所謂的「巴比倫」更像是一個隱喻,暗指青春時代里的那些傳奇色彩和精神圍城

在影片當中,導演用一種略帶暗黃的色調,去回憶那個新舊交替的九十年代記憶。對於我們這一代八零末尾或是九零初的人,成長於九零年代,崔健、搖滾樂、錄像廳、工廠大院、國企改革、下崗潮、下海熱潮這些構成了我們對於九零年代的記憶符號。巧合的是關於九零年代的回憶與悵惘是近幾年國產新人導演特別關注的主題。

去年的《黑處有什麼》借用少女的視角去回憶九零年代初一場兇殺案背後的人性荒漠;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里,導演張大磊則用兒童的眼光去反思有關時代變遷下背後的生活碎片。這兩部影片與《少年巴比倫》恰好構成了「九零年代成長三部曲」,從兒童到青澀懵懂再到經歷性體驗成為成年人的過程

▲九零年代回憶三部曲

儘管這部影片在完成度上稍弱, 劇情有些支離破碎頭重腳輕的感覺, 甚至遭遇刪減讓整部電影的劇情主線出現了偏移,更像是一部七零後青春片,但我依然覺得這是一部國產青春片里值得推薦的作品。

在看原著小說的時候,意外看到了一條書評:《少年巴比倫》的主題:為共鳴者書寫過去的無聊

▲那個沒有理想的青春同樣值得紀念

我們懷念過去,但無法阻攔時間的流逝,所以感傷,所以回憶。

在那些過往的陽光不夠燦爛的日子裡,那個巴比倫少年不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嗎?

分享一個微小的公眾號【迷影映畫】(ID:miying1994

我的其他回答:

怎樣評價韓國電影《釜山行》?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小姐》?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中邪》?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2016年國產電影市場?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電影《情聖》?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電影《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在上海作協看過《少年巴比倫》的點映,今天去電影院二刷,一個人包場。

電影上映一周,票房才300多萬,待遇非常冷清。

意料之中,這不會是一個叫座的故事,關於90年代的青春片,和觀眾有著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

然而路小路的青春和我們的青春何其相似:

一腔熱血,肝腦塗地。

年輕的人,無路可去。

故事開頭,主人公路小路拿出成績單。

兩門十幾分,還有一門只有零分。

父親怒斥:你怎麼考零分?

路小路顯得無所謂:

不管考幾分,反正都是要去工廠上班。

父親啞然。

路小路說,他想販香煙。然而父親用一隻甲魚,把他送進了戴城的工廠。

對於路小路而言,上升的通道狹窄而簡明:上化工職大,有了文憑,當一個坐辦公室的科員。

然後路小路就騎著個自行車去上班了。

在路小路的內心獨白中,他明確表示,自己不想進工廠,但是在戴城,除了去工廠上班,他還能有什麼出路。

這看上去對自己的現狀憤憤不平的少年,卻顯得毫無作為:

他壓根沒有考大專的想法,因為他連化工職大早就關門了這事兒都不知道。

這就是絕大多數少年的狀態:

雄心萬丈,不甘現狀,但是……弔兒郎當。

路小路不是善茬,他是個野路子。

進了工廠的路小路,玩世不恭,不服管教。

他很快就沾染上一身江湖習氣,上班遲到,遊手好閒,調戲小姑娘,或者被小姑娘調戲。

而他的人生軌跡幾乎是確定了的:

在廠里混過一年又一年,混成一個像牛魔王或者雞頭這樣的老司機。以及,很有可能,他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在某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被迫下崗,買斷工齡。

未來是陰暗的,逼仄的,清晰可見的。

年輕人的一腔野火只能在陰暗的工廠里飛揚跋扈,除了擰螺絲和換燈泡,不學無術。

在工廠里的快樂是一種自欺欺人,誰都知道,這麼混下去,毫無前途。

他只能看著幹部子弟步步高升,看著傻逼領導作威作福,他的歡笑和放肆,其實是另一種困獸猶鬥。

野火只能燃遍一個車間,一個科室,一個泵房,出了廠門,你就是一個工作服鬆鬆垮垮披在身上的小鉗工。

何其幸運,路小路遇到了白藍。

白藍第一次在路小路的生命中出現是在化工廠爆炸那天,白藍騎著自行車,逆著逃離的人群,和倉皇出逃的路小路擦肩而過。記憶就此埋下種子,第二次遇到白藍,是在路小路幫牛魔王擺車攤的時候,偶遇白藍騎車路過,路小路抄了條近路,然後在白藍的必經之路上掃了一把鐵釘,於是白藍就不得不到車攤去修車了。

路小路甲醛中毒以後被送進廠醫務室,而白藍正是工廠的廠醫,這是他們第三次遇見,而這時候他們才真正相識。彼時,正逢工廠的幹部子弟在熱情地追求白藍,路小路毅然與之競爭——

兩人為了搶先接白藍回家,高幹子弟瀟洒地騎著摩托,而路小路騎著一部改裝的小電驢,一路競速,結果是路小路醜態百出,在白藍面前摔了個狗吃屎。

路小路被送往醫務室,沒有大礙。當晚,白藍騎車載著路小路回家。在家門口,路小路向白藍表白,他說:

白藍,我愛你。

少年的野火終於燃向了工廠之外的地方,星火燎原。

愛情之於路小路而言,它更像是青春的意義和目的。人在年輕的時候,難免會試圖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而青春殘忍的地方在於,你在青春里搜羅了老半天,愣是找不著什麼意義和目的。而當一個人從青春邁入中年,也就逐漸忘記了意義和目的這些個事兒,朝九晚五,何其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安逸和幸福。

而對路小路而言,白藍就成為目的,成為意義,是電,是光,是唯一的神話。

年輕的時候註定無所畏懼,路小路敢於全力以赴。胯下的小電驢彷彿駿馬,追風的路上他是最酷的騎士。他說我愛你,憑著最壯懷激烈的勇氣,他不盼你答應,只求你知道。

少年追求姑娘的故事往往令人心馳神往,一無所有的少年總是包羅萬象。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也並非精於世故和套路,說愛你,就憑著一腔熱忱和旺盛的荷爾蒙。

年輕的心,就這樣山雨欲來。

工廠,愛情,兩條線。

我覺得,《少年巴比倫》所講的故事,便是少年的絕望和希望。

屠龍的少年想燃燒,但卻壓根不知道到哪裡去燃燒,於是烈火就把一堆廢柴焚燒殆盡。

青澀的愛戀把火苗引向旭日陽光,然而卻最終在現實的引力之下砰然墜地。

路小路仍舊看不到頭地在化工廠三班倒,而白藍要到上海念書,去追求更遠大的未來。

最終這還是一個絕望的故事。

電影和小說名稱同題,少年巴比倫,這是個晦澀的題目。長久以來,我覺得這個題目很酷,但具體是什麼意思,沒有仔細想過。

古巴比倫王朝在公元前1595年覆滅,至今杳無蹤跡。

所謂少年巴比倫,莫非就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卻最終消失的少年時光。

少年時光,宛如帝國,飛揚跋扈,那年的路小路還在哀怨:我TM的才不想進這個糖精廠。

時光荏苒,帝國覆滅,路小路他爸顫抖著雙手為自己斟了一杯酒,下崗的他感覺被世界拋棄,慘不忍睹。

你說你想怎麼樣?

你說你能怎麼樣。

我看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座荒蕪的帝國,少年野火燒成灰飛餵了狗,或者壓根未曾點燃。

你想找到什麼東西值得你去燃燒,然而趁手的兵器,居然是鉗工班的鉗子,電工班的燈泡,和三班倒的糖精。

年輕時候的金戈鐵馬,想來不過是一場年少荒唐,什麼意義和目的,皆是虛妄。

上班、下班、做愛、睡覺,年薪20萬,枕著大波妹,還不是渾渾噩噩,一天又一天。

更何況,眼前沒有年薪20萬,沒有大波妹。

眼前只有父親為自己斟酒時候顫顫巍巍的雙手,那是可以預期的未來。

我告訴你,什麼空中花園,什麼巴別塔,都是騙人的。

未來只有廢墟,沒有城堡。你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年輕人啊,我只能把你塞進冰冷的現實,許你一個逼仄幽暗的未來。

小說《少年巴比倫》第一章的題名,叫做《悲觀者無路可去》,開頭是一首小詩。

我讀不懂。

但覺得很厲害。

在去往終南山的路上

天色漸亮,暮色漸沉

他不知終南山的鳥兒們

四季里只睡了這一夜

——張小尹《終南山》


提起青春片,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擁擠的八人宿舍,騎著自行車滿校園亂竄的小夥子,和墮胎大出血的姑娘。

最近剛上的《少年巴比倫》不太一樣,主角是工業城市裡的一個小工人,等著家裡安排工作,再等著從車間去辦公室,就此終了一生。

電影改編自路內的同名小說,導演相國強的處女作。雖然背靠華誼這棵大樹,但是幾經改檔裸發上線的片子排片和上座率多少有點委屈。

Summer住在和片子里差不多背景的工業城市,城市裡除了工廠就是工人,幾百萬人口的城市只有一家影院排了片,還都是一大早或者後半夜這樣尷尬的時段,Summer也第一次體驗了包場是啥感覺。

《少年巴比倫》

Young Love Lost

影片以上世紀九十年代國營企業最後的黃金時代為背景,講述了技校畢業的路小路進入糖精廠工作後工廠里發生的事情。

電影一開始,觀眾就發現主角原來是個長相一般,不學無術又愛惹是生非的主兒,實在看不出可愛之處在哪。隨著故事的推進,才明了導演要講的不是或美好或酸澀的青春,而是被時代裹挾著前進的有點痛又躁動的青春。

路小路大概是許多九零後、八零後的家長年紀尚輕的時候。

學歷不需要太高,子承父業進入國營單位,沒門路的下車間,託過關係就能坐辦公室,和同事插科打諢,聽著廣播織著毛衣日子就過去了。

看起來好像很平淡,但其實最痛的也藏在這些平淡里。

影片中,想考夜大的路小路和工友長腳需要偷偷摸摸的複習,局長的兒子才有資格追廠里最漂亮的姑娘,處處都高人一頭,不知車間疾苦的幹部更不關心工人的死活,受了傷的工人得不到應得的補償。

灰暗的情節配合了工廠里灰暗的顏色,一點都不像青春的樣子。

片方給片子的定位是喜劇片,影片也的確設計了一些大大小小讓人失笑的段子,但大多帶著悲劇色素。

地震來了,隔壁的奶奶急慌慌跑出來逃生忘了自己還沒穿衣服,最後因為兒媳婦罵她不要臉跳樓自殺了;

路小路用初吻換來一輛升級版自行車,卻還是在局長兒子的摩托車面前敗下陣來;

教導學生們安全操作反應釜的老師明顯參考了《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馮小剛的表演,但是生活作風問題暴露了這個老師的確不太合格。

故事裡的荒誕色彩更給故事蒙了層陰暗。

開篇被炸飛的「牛魔王」和「小噘嘴」最終都以悲劇收場;工人和管理層發生衝突,管理層被逼提前退場,工會臨時組織了卡拉OK大賽;就連路小路和情敵澡堂之戰也以歲月無情的雞湯作為結局。

導演相國強深受港片影響,所以片子里也能看到一些港片中的元素和港式幽默

影片最明亮的段落應該是路小路和白藍的戀愛,白藍作為廠花的確很美,新聞里甚至用「艷驚四座」來形容。美則美矣,但美得莫名其妙,真的像從天而降一樣。不過作為少年時代的女神,塑造成有頭沒尾的神秘人物也算說得過去。

作為喜劇片,影片搞笑得有點憂傷,作為青春片,又沉重到有點悲傷,大量的手持鏡頭,青春期的躁動倒是呼之欲出。

雖然時間背景上《少年巴比倫》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相隔三十年,但青春的主要活動無非都是打架泡妞。

馬小軍一眾大院子弟間有愛恨糾葛,工廠里的路小路也有賭氣吃醋。少年們從來都是一輛自行車和半塊磚頭打天下,女孩子也從來都是胸大腿長屁股翹的最受歡迎。

所以在Summer看來,《少年巴比倫》算得上一部九十年代版《陽光燦爛的日子》。而片子最妙的正是填補市場空缺,刻畫了那個時代,因為下崗而抑鬱的父母,為崗位調動惴惴不安的工友,默默努力考取夜大的孩子,都是那個時候最鮮明的符號。

都說馬小軍長大了就成了六爺,路小路長大後應該就成了我們身邊普通的公務員。一個是文革時期紈絝的大院子弟,一個是下崗潮前夕後知後覺的小工人,都成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影片結束,讓人一時熱血沸騰,也一時唏噓無奈,是時代的捉弄,也是時代的禮物。

文 | Summer


少年巴比倫丨悲觀者無處可去

1970年代的人終於開始擁有銀幕話語權,來呈現自己的青春,最好的證據就是工廠記憶電影突然多了起來。早前上映的佳作《鋼的琴》,去年上映了《黑處有什麼》,今年剛剛上映的這部《少年巴比倫》,以及今年準備上映的金馬獎作品《八月》,都是工廠記憶為題材。70末和80初大概是最後一批在國營大廠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廠區就是他們少年的全部世界和青春。我覺得這一代工廠子弟在回望青春的時候,情感是很複雜的,既有對集體主義安全感的不舍與留戀,又有掙脫體制的空虛和快感,而歡樂跟傷感作為所有青春的基調,也始終揮之不去。

電影源自路內的同名小說《少年巴比倫》,片名很不好理解,我也沒有找到主創的解釋,我自己的理解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兩條河中間的地方」,而人類文化最古老的搖籃之一巴比倫王國就位於這裡。我覺得大國營工廠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那個時代的人眼裡,就是最高級的文明形式,是廠區子弟空中花園的神之門。路內在小說中寫過一句「我在工廠里生活了很久,為什麼不離開它,我自己也說不清楚」,大概是體制中的人對體制和集體主義天生的依賴和順從,巴比倫文明坍塌的時候,少年才能跳出神之門變成一個普通人,但人生最璀璨的青春時光都留在了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隨著歷史灰飛煙滅。這是我自己的理解,沒有任何權威來源和依據。

看電影的時候,會從片中看到很多處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並不是我自己的生活體驗,我從來不是廠區子弟,我是農民,這熟悉感是影像記憶。有時候分不清,是因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有很多共通之處,還是向過去的經典致敬。比如開頭有一個老師在講課,像極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講尼布楚條約的馮小剛。我看的時候並沒有太上心,後來看到導演訪談說是找了佟磊演的,就是《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那個形神具備的馮褲子。路小路表白的時候也像馬小軍的表白,李夢的方式也是「你說什麼我沒聽清」,只是路小路沒有說出一句像「我車掉溝里了」那樣經典的台詞。再有,路小路遲到翻牆進廠,沿著牆頭走路也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馬小軍。只是姜文把馬小軍處理成一隻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來來回回上躥下跳。同樣沿過牆頭的《夢旅人》,岩井俊二則做出了精神病人在現實社會無路可走只有沿著牆頭才能逃脫病院的表達。《少年巴比倫》讓路小路沿牆頭據說是導演看董子健翻牆時候挺帥的所以讓他沿著走了,依稀還能看出,一個百無聊賴的少年在用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安於現狀又無處安放的理想。他像一隻籠之鳥,被困在工廠里,所以他只能撿到一個破舊的飛行員帽而長不出翅膀,想要飛卻飛不起來。即使是這頂破飛行員帽,也被廠里的領導一把拽下來摜在地上,就像工人想要自考夜大都偷偷摸摸的,在集體主義里,展翅高飛就像一種罪,需要掐死在萌芽狀態。

能看得出來,導演還是想要在小說的基礎上嘗試更多,比如中間穿插的黑白鏡頭。據相國強在訪談里的說法,黑白鏡頭代表客觀角度,是對時代最後的記憶。這個就像我們常見到的,歷史資料經常是黑白的,是過去的不可更改的,也是客觀存在不容辯駁的。這在一部個人回憶式的作品,是有一些時間節點的味道,原著採用的是路小路對新的小女朋友張小尹講故事,都是主觀的敘述,真實變得有點縹緲,而電影用黑白的方式呈現一些人物和場景,大概是為了喚起有相同體驗的人心裡那些時代記憶。

說下《少年巴比倫》讓我最喜歡的地方,是兩首搖滾插曲,路內在小說里說在自己快三十歲的時候蹲在上海的馬路牙子上跟二十歲的姑娘一起聽搖滾,做年輕時未做過的事,年輕時在小鎮,而小鎮沒有搖滾,其實我看到這麼寫的時候有點同感和難過。一首是大鬧新廠長履職大會時董子健唱的《無地自容》,是立哥每次KTV的必點曲目,電影的處理我挺不滿意的,情緒沒起來。董子健被擁到台上前奏開始響起,直到一個標誌性的跳起開始唱,我都覺得沒大問題,但是在收的時候很不好,背景音樂到了那句「不必在乎許多更不必難過」,李夢轉身離去董子健停住了唱歌,而背景音樂繼續。如果是我,大概會在李夢轉身離去的,讓群演場面更high一點,群魔亂舞的時候李夢轉身董子健望著李夢聲嘶力竭「終究有一天你會離開我」。或者,董子健在李夢轉身的時候停下望著意中人離去,黑豹的原聲接上並加大音量,成為最後李夢不知所蹤的預言,在竇唯唱到高點的時候戛然而止。另一首是我更喜歡的《姐姐》,我坐到最後也沒有看到歌曲字幕,不知道是不是董子健自己唱的,這點華誼做的有點不講究。張楚這首歌不改有點過於悲觀,改完的版本那種孤獨無依的失落和心疼又不到位。李夢就像路小路的姐姐,也是所有少年都夢寐以求的初戀情人,清純和御姐氣質集於一身,遊離於庸常之外。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姐姐》唱了很久,我不知道是要表現董子健對消失的李夢的追尋和需要,還是對青春的召喚和傷感,抑或都有。這兩首歌我都很喜歡,但是都沒有用得恰到好處,不得不說,導演有點浪費了中國搖滾史上最經典的之二。

這個電影有一些地方是打動我的,或者說只要是過得去不太矯情的青春片都有打動我的地方,但我還是要批評它。如果非要評分,我大概只能給到將將及格,還要考慮到處女作的加分,這不是一部佳作,但對比起業內某些著名公司流水線一樣粗製濫造矯揉造作的青春片,我更願意推薦這一部。《少年巴比倫》是導演相國強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有很多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也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電影語言。最明顯的,是說的太多了,每每有轉折必然有旁白切進來,更別提開頭大段的畫外音了,這很不電影化。電影語言比較瑣碎,並沒有導演自己說的間離感,割裂感倒是很強。當然最嚴重的問題是,除了董子健,其他角色塑造不足,甚至李夢都有點立不住,所有的配角都是臉譜化甚至漫畫化,為了出現而出現。我能感受主創的意圖,但在影像呈現上並沒有達到那個意圖。導演說對自己未來的定位是「視覺上要有想像力,在故事上要有高概念,還要有電影的敘事質感」,但是很遺憾,這部作品幾乎一個都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少年巴比倫》最著力的,是對原著小說那種情緒的表達,只是在這點上,也沒有很好的還原,雖然都是敘事的方式,畢竟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

小說的結局是路小路回憶起坐火車去上海,去醫學院找一個人,火車經過某個路段,看見了糖精廠冒著蒸汽的樓頂,想起很多年以前,自己曾經站在那裡,眺望著列車去往上海。他在車上遇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痛哭的二十歲少年,哭得很傷心淚水洶湧,放佛把他二十歲那年的傷感也一起低落在了路途上。我很喜歡這一段描寫,甚至腦補了背景音樂是李志那首《關於鄭州的記憶》。我是一個有火車情結的人,會想起自己十九歲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家的青春。電影里的結局是,路小路找不到退學的李夢,坐在一個空空的電影院里,銀幕突然亮起來,播放自己的愛情,青春之光打在路小路的臉上。這就像崔健的《藍色骨頭》里那樣,汽車開著開著就撞到了銀幕,把記憶和現實撞在了一起。現實是,退休的退休,受傷的受傷,下崗的下崗,上學的上學,辭職的辭職,最終,那個熱火朝天的集體主義工廠時代,像青春一樣遠去了。而悲觀者,終究無處可去。最後,用路內書里最後的那句詩結束吧:

黑暗中

衰老可能來得更慢一些嗎

首發於微信微信公眾號【立場電影】dianyinglichang。


作為書粉,從開拍就在關注這個電影。上映前又特意看了遍書。可是總體感覺很一般。

電影本身感覺沒有主線,只是按照書一板一眼拍了所有的情節,然後一股腦都堆上了。單看某一片段不錯,一板一眼,可是電影不是簡單的堆砌。

首先劇情雜亂分散,很多旁支末節讓故事沒有主線。比如氯氣廠爆炸那段,李奶奶的鏡頭都沒有,卻有路媽一句指責小路不要盯著人看,然後莫名李奶奶自殺。原著里是李奶奶慌亂中赤裸著上身跑出去,後羞憤自殺。像個笑點,又表現小路青春的空虛,可是在電影里,刪減成這樣,還不如直接刪去這個情節。

比如小撅嘴突兀地出現,沒有啥介紹,甚至沒有一句交代她就叫小噘嘴,後面又突然出現她的本名,後來就成了小李的女朋友,後面強姦不成被報復的橋段實在太狗血……

比如新廠長上任開會後,突然又變成唱歌比賽,連一句過渡解釋都沒有。

如果不打算介紹白藍身世,有必要讓小路問她為啥沒去當醫生,她又煞有其事地說永遠不要再問嗎?搞得不知道的人還會一直在等後面的解密。

電影規規矩矩按照原著幾乎復原了所有重要情節,可是沒有一個深入刻畫了人物性格或者表現了青春的迷惘。

台詞選取的也一般,沒強調出重點。比如他們考上夜大後的聚餐,說了那麼多,重點其實是他們因為考上夜大要被懲罰倒三班,可是三班倒如何可怕,都沒有被著重描繪。旁白多而且沒有佳句,原著里那麼多好句子,一個也沒用。

演員一般,男主還OK,女主台詞有點弱。其他演員也沒有太出彩,胡得力和車間小工都是娘娘腔,審美重複。小噘嘴她媽在噘嘴燒傷後問工廠要補償那麼悲痛的一場戲中,都沒有演得很悲傷。而且其實這場戲用處都不大,小噘嘴這個人物拿掉都沒有問題。

還有,白藍考研,很明顯應該是冬天的一月,可是電影里是夏天。

要說優點,車站留帽子那個原創細節還是挺不錯的。

總之,是一部用心拍的平庸之作。



《少年巴比倫》並不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甚至連前十都擠不進。同樣地,電影的毛病也很多,比如:人物群像的廣袤導致角色單一乏味、情節線和劇本過於散碎化、被弱化的鏡頭導致觀影體驗甚為不好、剪接的瑕疵讓過渡顯得不合理、旁白偏多讓電影油膩感明顯,甚至於主人公的演技都沒能爆發出完全張力,略微平淡無奇。

比之94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10年的《鋼的琴》,《少年巴比倫》大抵就是就是趨同於「青春版《鋼的琴》」和「工廠版《陽光燦爛日子》」這種類型的片子。而劇本的改編,卻並不及前者的卓絕,不算出彩,反倒平添了一絲喑啞和晦澀,愈發描摹出一種青春的腐爛味和工廠的靡亂色澤。

但不得不說,就是這樣一部平淡無奇的電影,卻真實而殘酷,描摹出90年代青春最好的樣子。

// 路小路,董子健飾演

平淡無奇的小城生活

巴比倫的故事設定在一個一畝三分地的平凡小城,它夾在南京上海之間,喚做:戴城。

那是90年的小城,人微言輕,命如螻蟻。

人少,出行多依賴自行車,汽車不普遍。

坑窪的路,破舊的工廠,發展速度極慢。

工資低薄,生活孱弱,靠托關係來找工作,進工廠是看起來最好的出路。

鄰裡間互通有無,消息轉眼傳遍工廠,謠言就能引發小城動蕩、雞飛蛋打。

所有角色都在那樣的小城中生活,日子一天一天過,人生一年一年走,碌碌無為,平淡無奇。

路小路的父親路大全、路小路的師傅牛魔王,都是這樣走過自己的人生的。從年輕到中年遲暮,青春和激情相繼退潮,拿著死工資,或唯唯諾諾或攤開了的犟牛勁,在機械死板的工廠里得過且過了大半輩子。

// 路小路和牛魔王

但這種得過且過,卻是人微言輕地自甘卑微,亦是身份上不如人地自甘墮落。即便是在小城,也被劃分得清清楚楚。工廠有等級劃分,人有三六九等。電機校畢業的就是牛逼,沒讀書的就是差勁。
於是,這種卑微,電影里有這樣一個場面刻畫:

在工廠的工作時段,牛魔王突發意外事故、失血嚴重、瀕臨死亡。而工廠醫療技術有限,只能也是必須緊急把牛魔王送往大醫院。但即便到了這種地步,電話慘遭拒絕,連一個急著送去醫院的車都沒能借到。

不是沒有,而是不借。

只因你身份低微,便沒人在意你的死活。

要說的話,真實嗎?

實在真實到骨子眼裡了!

而除卻小城市的卑微、勢利以外,連消遣方式都單一而乏味,比如:在澡堂里眾人把水溫開到最高,在滾燙的沸水中比就誰更持久,輸的叫贏的「爸爸」;男人們鍾愛於偷窺和研究女性的奶罩、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們更是熱衷於交頭接耳討論那個叫阿騷的女孩……

這些那些,在小城市中太普遍不過了。相逢的幾率低到塵埃里,友情可以在晝夜間凝聚,所有關係都淺薄如紙。

明裡暗裡都是平淡節奏之下的小城生活,真實、袒露著人心、卻又夾雜著美好。

// 白藍,李夢飾演

清湯寡水的工廠愛情

青春里必定有愛情的參與,而成長里也必定摻雜著刺痛的回憶。

於是,路小路遇見了白藍,他喜歡的女孩,他想要的愛情。

第一次是人海茫茫中,擦肩而過,只用了轉瞬即逝間鏡頭的停留,心動是一定有的。

第二次是在修車鋪,路小路早早地發現了她。為了和她搭上話,故意使壞弄得白藍的自行車爆胎。年輕時的路小路,在愛情里莽莽撞撞,有一搭沒一搭地和白藍說著話。

第三次是在糖精廠,白藍是「廠花」,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

前三次相逢里,都簡單而又美好,沒有墮胎、沒有強吻、沒有擁抱,可路小路知道自己愛這樣的女孩兒。

// 路小路和白藍

兩個人就在工廠相遇相愛了,也發生著越多越多的交集。

於是到了電影里,在跌宕起伏的後續情節中,兩個人慢慢有了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有示好,路小路騎自行車去接她。

有示意,他明晃晃地說著「我愛你」。

有示弱,路小路答應了她去上夜校的提議,哪怕深知自己不是塊讀書的料。

當然更多的,是一個少年的心理變化:吃醋、擔憂、在意、不舍。

他們的愛,從來就不轟轟烈烈,更談不上纏綿悱惻。路小路的愛是「我想要你」,白藍的愛就是「我可以給你」。

於是,這種半推半就到電影結束,除了偶有的幾次蜻蜓點水式親吻,和白藍爛醉後的肌膚之親以外,兩個人的愛更像一張白紙,結尾處在白藍的離開、消逝的鐵軌中隱約成了一個句點。

愛情的結束,清湯寡水;

青春的消逝,黯淡無聲。

// 路小路和白藍

小成本下的精良製作

除卻劇情和故事上的依樣保留,和不到100分鐘的高度還原,「少年巴比倫」的看點其實不算少:

首先,它戲謔中調侃人生百態。

開俗氣的玩笑,走著一副少年應有的樣子,扯段子、抖包袱,它的喜劇有料而不低俗,它的諷刺淺顯易懂劍指人心。

不像「情聖」里「直男癌」式的壯烈討好,也不像「黑處有什麼」里隱晦難懂的黑色幽默。它是有青春喜劇最該有的樣子的,活潑、熱情、但不泛濫、不矯情。

第二,電影的選角演技爆棚。

不管是在「青春派」「山河故人」「六弄咖啡館」里展露精湛演技的90後小生董子健,還是新人演員李夢,以及長腿、牛魔王等等的扮演者,他們都把自己的角色演活了。栩栩如生,巧妙絕倫。

雖說整體劇本角色性格的匱乏成了弊病,但主演的扮演可算為電影添香加色,人物群像的薈萃倒也襯托出實力扮演。

其次,有回憶感和歷史的輪廓。

當看了太多青春電影、校園愛情之後,反倒我更加喜歡這樣的回憶:工廠,澡堂,電視機,冰箱,舊樓房,石子路,自行車,還有不施粉黛的女孩,穿著背心的男孩子。

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真正的90年代,一如花開時、雲起時的那般景象,美好而靜謐。

// 王明,張陸飾演

但即便「少年巴比倫」作為這樣一部成本不太高,甚至主演董子健也是電影投資人的電影,其用心程度也是值得褒揚的。

它保留了作者的想法,多次增刪,儘可能多地還原;它試圖讓整個電影流暢度盡善盡美,能吸引觀眾的視覺,留下回味。

儘管毛病一如在開篇所提出的那樣,但對於一個導演的處女作而言,這部電影已然能夠達到80分向上。

態度與品質總是呈正相關的。

這一點,即便作為觀眾的我也是買賬的,也尤其感激電影所帶給我的種種觸動。

至少於我而言,青春雖然已經過去,但彷彿又重溫了一通,簡單而美好。

笑出聲來,看得瞪大眼睛,嘆息了幾聲,乃至於最後為路小路可惜。

我想,這樣的電影,真的很好。


我爸前些日子去旅遊,給我發微信:我在飛機上看了一個電影的片段,非常好看,回頭我們去電影院看吧。我查了一下,他說的那個電影在半年前就下映了。

對於這些中年人來說,去電影院看電影好像是很少見的一件事。一是因為製作方不把他們考慮到受眾群體里,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他們看不懂年輕人的東西。

《少年巴比倫》就是一部要反過來擔心年輕人能不能看懂的片子了。

故事的舞台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工廠。

處於一個大部分九零後還沒有出生的時間點。

描繪的是:改革還沒有開始,產能還很落後,鄉鎮乏善可陳,全是污染和喧鬧——在這樣的環境下的20歲。

路小路學習不好,沒上大學,家裡託了關係給他送進廠子里當工人。

工廠是一座座龐然大物,佔據小城鎮的半壁江山,然後整個城的居民就依賴這個龐大的機器生活。

在這個出黑板報都要十個人輪流的地方,他的生活並不算艱苦。

每天混混日子,抬抬頭就能看到一輩子的軌跡,無非混得好進科室,混不好去倒三班。

在每天的閑散和迷惘中,他出過頭,干過架,交了朋友。雖然最後也沒有弄懂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邂逅了自己的女神。

女神和他截然相反。在糖精廠里做廠醫,她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要做什麼,有著清晰的目標和遠大的志向。

幸好她沒有吝惜自己的愛情。

工廠就像一座行將就木的城市,它本來享受著神明的恩澤而生生不息,又因為膨脹而醜陋觸怒了神明,從此轟然倒塌。

影片描寫的就是:在工廠的神話陷落之前,路小路和女神,和這座城鎮,最後的時光——最甜蜜最腐爛的記憶。

男主提了一個疑問:是不是大家的20歲都是這樣的呢?這樣一事無成?

是的,但是不是誰都敢把這種「一事無成」、「對人生的的反抗和無力」都真實的記錄下來。

導演相國強提到,片中有一幕是小路和小李偷窺女人胸罩,全世界都知道胸罩不可能這麼大,但是他偏偏要做這麼大。這樣的誇張在電影中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幽默,當然也暗示著年輕男孩子對性的所有幻想。

可知,片中的幽默都是這麼「魔幻」卻又「含蓄」。

主角路小路由董子健飾演,這個著名的「演藝圈二代」像含著金湯匙出生一般,資源好得不行,但是他演的角色都不是那麼主流的美少年角色:在《少年班》里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和天才看齊的少年,在《青春派》里是高考失利的復讀生……雖然人們談論他多數是津津樂道他的背景,但毫無疑問,他用一次一次的答卷證明,自己是有演技的。

這一次演一個比自己大20多歲的人,還是和現實中的董子健性格完全相反。那怎麼辦?

看大量關於90年代的紀錄片,到片場以後和作者路內聊天以便更了解角色本身,有時間就去工廠里看看工人們的動作神情。

董子健的演技也許是小時候跟著去片場後的耳濡目染,也肯定有著後天的努力。合作的主創們更是暫不絕口,相國強坦言這部電影是三年前拍的,幸好那個時候拍好了,如今如果董子健不演,我恐怕找不到年齡合適的演員了。

「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它的20歲,不管你經歷了怎樣的生活,20歲的情懷是不變的。」

摳圖,換頭,CG,替身……這些都見怪不怪的今天,《少年巴比倫》的自行車摔車戲把男主的腿摔傷:「其實我們是有一個武行的……但是導演說,我自己摔,好看!我就摔了20幾場……」

尚鐵龍老師和李大光老師當初加入這部電影,更是因為他們認為,老一輩人的青春也應該被記住。但是不一定要用沉悶的方式,利用有趣的方法來展現這樣一段回憶,不就像大家的青春一樣:那時的弔兒郎當,過後才知道多深刻。

發布會上,飾演一個老鉗工的老戲骨尚鐵龍老師說:我平時演戲都是一些很現實的戲,這個本子我一看,這麼魔幻,我要演!

魔幻是原著帶來的氣質,它的文字刻畫出了一個潮濕又封閉的小城。

有因為爆炸飛上天又用鍋爐蓋當降落傘的鉗工,有自殺身亡奶子垂到腰間的老太太,有把泵房營造出炮房氣氛的女職工……

但是魔幻的一切都有因果,因為有這樣的工廠,就一定會有一個勢力的工友,一定會有淳樸而愛學習的工友,一定會有一兩個因為怕被開除而想不開的少女,一定會有龐大腰圓的胖女人,一定會有像一束光照亮世界的女神……這都是那個年代原裝的樣子。它讓人想到《鋼的琴》,又讓人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


我所有的回憶都是由於在一段無聊的日子裡遇見了一個有趣的人,其他的與我何干。每一個句子里都會藏著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其中的味道。我們的青春在小說里,在電影里,在歌曲里。有的時候也是會在春天裡。

遇見一個人是有多麼的神奇,可能路小路會在本片中告訴你。當你的生活了無趣味,當你的生命只有一個氣息,當你的在混沌不堪的日子裡感覺時間的漫長,當你對前途以及未來失去了方向。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突然有那麼一個人出現了。她來了,如清風,如過眼雲煙一般的美好。很可能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像路小路那樣再次遇見那個和自己擦肩而過的人,同樣也不可能會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是我們可以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到自己曾經的痛點或者是觸動點,也許在某一個鏡頭之下,你就會突然想起那個曾經的她。

https://pic3.zhimg.com/v2-bee4df8bf902b2b9bb688e6980e889ba_b.jpghttps://pic1.zhimg.com/v2-af5a3d208016f6814b99dad593a4bfb0_b.jpg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那個叛逆的年紀,當時的自己基本上如同路小路一樣,對於自己的明天毫不關心,甚至不知道自己下一刻是否會再活下去。苦悶的日子是那樣的漫長,好像永遠都用不完。但是再好的日子都會有盡頭,在漫長的歲月都會有終點。有朝一日,當那個曾經打開你心扉的人再次選擇離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你的好日子或者說是漫長的日子就已經悄悄的走到了盡頭。

時間不會說停下來悄悄的等等你再去遠行。那些你見到過的,沒有見到過的人都會在某一個悄然如平常的日子裡,忽然離你遠去。對於本片的情感,像極了去年的那部《黑處有什麼》,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事情讓我們忽然長大的,曲靖遇見的是一起轟動全城的案件。而對於路小路來說則是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自己遠去。

https://pic2.zhimg.com/v2-333293b32ebd7044be6f63fc622dd161_b.jpg

當一個人的高光時刻達到頂峰的時候,伴隨著就是逐漸的凋謝以及下滑。很明顯路小路就在那一次白藍說自己政治生涯完了之後就徹底的完了。和好朋友分崩離析。再到白藍的離去,最後是工友受傷後廠里的態度,似乎這一切再也不會和路小路產生聯繫了。於是終於當自己重新開始的時候卻發現原來不久之前自己的希望就早已經離自己遠去了。

明知道追隨是渺茫的,但是依舊是沒有停止步伐。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信念吧。他是一個好東西,當你沒有擁有的時候你會嘲笑他,但是有朝一日當你真正擁有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逐漸的他會成為了你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https://pic3.zhimg.com/v2-072803bf98f021260429b15e663b844a_b.jpg

這所有的觸動只不過是由於自己當時在暗夜裡的時候遇見了一燭螢火罷了。

這充滿工業重金屬味道的電影再告訴著我們一些之前不曾了解過的東西。我們的青春也不止局限於校園裡,還有那些我們曾經忽略過的人也有過自己的青春。這個美妙的詞語不管是在誰的身上都會盛開出燦爛的花朵。你我如此,別人亦如此。


普通人的青春里,未必會有成長。

我們緬懷的,只是曾經的一抹細微的光。


除了熱血與情慾,這裡還有更多初戀的道理

在當下的國產青春片里,《少年巴比倫》是一部如此新鮮,又如此特別的電影。

電影中的劇情不再是套路式的校園愛情故事,而是以上世紀90年代為背景,聚焦工廠里青春情慾,既有著忍俊不禁的荒誕,也再現了時代背景下,獨屬於工廠工人的青春影像。

作為導演相國強的處女作,即使在剪輯和節奏上面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樣率真質樸的青春卻如此的動人,讓人情不自禁的沉浸在這個有些蠻荒、有些狂放、又充滿金屬質感的少年情懷裡。

現今的主要觀影人群,絕大部分都是沒經歷過電影里那九十年代的工廠生活的。

但畫面里的二八自行車,擁擠的舊街道,生鏽的破暖壺,暗藍的工作服,還有那整齊劃一的下班盛況,全都讓我們感到異常的新鮮。

20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高速發展變革的時期,而《少年巴比倫》與時代結合,透過工廠這個時代下的標誌性產物,誘發出了觀眾對青春的共鳴和時代的追溯。

電影以面對高考失利的路小路進入糖精廠成為一名工人為展開,在那虛設的小城——戴城,能進工廠無疑是除了高考之外,很好的一條出路,但進了工廠的路小路其實是看不到未來生活的方向的。

老一輩們的革命熱情在這個時代早已悄然褪去,工廠里上到廠長下到班長,全都是在弔兒郎當的混日子,看似平淡的工廠生活里,生活著一群一成不變的人。

其實他們早已處在了被時代淘汰的邊緣。

就像電影里路小路的那句台詞:「我無處可去,只能做工人。我無人可愛,只能愛自己。」

電影里的那些人不像80後、90後活的那麼叛逆瀟洒,在時代的背景下,他們大多選擇了與生活妥協,把心中所有的情懷,變成生命里的一根釘子,倔強歪斜的生長著,用對的、不對的方式,宣洩著對周遭一切的不滿。

路小路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漫無目的地生活著,沒什麼理想,也沒什麼規劃。他在戴城的這個糖精廠里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鉗工班的,電工班的。

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擰螺絲,修水管,換燈泡。他就像是寺廟裡的小和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上班打卡,下班回家。這生活,談不上舒服,卻也沒什麼羈絆,每天也只求個身心愉快。

但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這樣一個或幾個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比強烈卻又深遠持久的影響。

路小路的遇到的這個人,是白藍。

路小路在見到白藍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她。

這種感覺是如此的強烈,他彷彿從白藍的身上看到了光,當她出現的那一刻世界彷彿都停滯了,只有她還在款款的走來,舉手投足間,好像一首動人的詩。

想想我們第一次遇到初戀的那種感覺吧,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是差不了多少的,而從遇見之後,我們所有的奢望就是希望時間能夠慢下來,能夠讓我們能與心愛的姑娘再多呆一會兒。

和路小路的混世態度相反,白藍除了服裝造型上更為明亮之外,她也更為成熟,不苟言笑,似乎也沒什麼朋友,對於官二代也從不攀附,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未來的歸處——離開小城,去上海,讀研究生。

她卧室里頻頻出現的那些懸掛在半空中的千紙鶴,正是代表了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

和路小路用嬉笑怒罵應對生活周遭不同,她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冷眼看待著她生活的環境,她或許無法逃離,但她選擇不和這種空虛、頹廢的生活為伍,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前行。

就像《那些年》里沈佳宜說的那樣,在成長的過程中,女孩往往要比男孩更加成熟,更早的明白社會規則和生存邏輯。

所以初戀要想走到最後,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僅是因為生活中的各種變化,更主要的是雙方的成熟度是否匹配。

所以白藍才會讓對學校頭疼萬分的路小路,去讀夜大,考大學。

所以路小路才會在考上大學之後,喝得酩酊大醉的去找白藍,那般毫無風度的開心慶祝。

戀愛中的路小路,單純幼稚,魯莽驕縱,也因此顯出了少年獨有的可愛,而白藍則成熟堅定,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行。

所以在電影中,路小路與白藍之間既有著親密的關係,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對比直到今天仍然是普遍的,存在於我們所有人的青春里。

《少年巴比倫》是當下的中國電影非常需要的新鮮血液,它將工人階層的青春愛戀搬上了大屏幕,將青春愛情的表現人群從學生轉移到了最普遍的普通人身上。

工人可以有愛情,農民可以有愛情,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愛情故事,如果能將這些情感轉化成內容從而搬上大屏幕,中國的國產青春片,將不再是眾人嘲笑的對象。

既然是初戀的故事,那麼終究是要散場的。

生活正是因為擁有這些美好的遺憾,才會如此的精彩迷人。

少年巴比倫》正在愛奇藝火爆獨播,點擊片名觀看。

作者:黑臉大王

http://qm.qq.com/cgi-bin/qm/qr?k=hVneLlqfiOpwRFQ6V0rLPuu56S6_Ndbs (二維碼自動識別)


由董子健和李夢主演的電影《少年巴比倫》(Young Lost Love,2015)改編自大陸作家路內的同名小說。該片透過主角路小路的視角為敘事點,講述了其在「戴城」擔任廠工期間的經歷。

在1990年代的國企改革過程期間,大批國有中小企業被廉價出售,以千萬計的國企工人面臨下崗困境。在國內作家曹征路的小說《那兒》當中,除了反映了國企改革的過程以外,亦深刻的描述國企工人對工廠的情感和當中的階級友誼。

路小路生長於一個名為戴城的工業城市。他原本想在技校畢業以後賣煙營生,但最後還是進入了當地一個糖精廠當學徒。在這期間,路小路遇到了形形式式的人和事,也遇到了喜歡的人,開始把那個當賣煙的宏大志向給忘掉。

小路那個、當初為他策劃好,讓其進入糖精廠打工的父親,卻早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成了下崗工人。小路的父親最後終日酗酒渡日,帶著無奈對小路說:「早知當初讓你去賣煙。」而故事最後並沒有交代糖精廠的結果。但在電影裡的最後的一個鏡頭,卻是在拍攝一個大煙囪遭炸毀。

在看《少年巴比倫》的時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我很喜歡的大陸電影:《鋼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2010)。該片不僅是一部反映現實、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同時,導演對電影語言的運動亦掌握得很好。

譬如說在電影裡的第一個鏡頭,主角與其妻子分站左右兩邊。主角的妻子在他下崗後離家出走,轉投一個賣假藥的商人的懷抱。她這次回來,是要與主角離婚,和奪取女兒的撫養權。主角站立的那一邊佈滿塵埃、盡是荒廢之物,但在畫面上的右方,包括主角的妻子在內,一切都是光鮮亮麗。電影以此作為反映二人的經濟狀況和力量的對比。當然,這僅是其中一個例子而已。

如果說《少年巴比倫》的故事是隨著國有中小企遭賤賣和倒塌的浪潮而結束,那麼《鋼的琴》則恰好相反、而正是以國企倒塌為起點,講述一群下崗工人為了要替主角爭取女兒的撫養權而重新聚首,走前經已破敗的廠房,學習製造手工鋼琴。

工人階級在國家累積資本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曾幾何時,他們擁有尊嚴、有社會地位,但隨改革開放和至少長達十年的國企改革浪潮所帶來的影響,工人階級地位嚴重下降,下崗工人面對各種困境。協助主角製造鋼琴的,都原是鋼廠工人。在工廠倒閉後,他們各散東西。主角陳桂林組成了一枝樂隊,其他的人,有的成為了黑社會老大、有的成為了小偷、有的失業。

陳桂林的妻子轉投假藥商人的懷抱,其實也很諷刺。這樣,《鋼的琴》還折射了一個現實:這群鋼廠工人一生不知道製造多少部這樣的機器,但他們自己卻連一件這樣的機器都買不起。陳桂林的前妻無法從陳桂林處得到物質的滿足,她選擇了依靠投機倒把賺錢的商人。

在電影製作的角度而言,電影語言的缺乏是《少年巴比倫》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點。另一缺點是,該片的劇本寫得不夠紮實:人物很多,但卻並不立體,而且對主角的內心進入發掘亦做得不夠。如果說有什麼字詞適合形容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那就是散碎,無法將故事細節連貫起來。該片有其時代背景,但時代背景的刻劃也並沒有做得深刻。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挺喜歡這個故事的。這部電影無疑是一部青春片,但又有別於當下華語影壇大多的青春片;路小路最後會怎樣,沒有人會知道:他生長於工業城市的廠區,但到他成長之後,大批國企關閉。他對生活的想像、的期待,無一得到實現。

*本文同時載於「電影語言 Film Language」Facebook專頁


「巴比倫」意為西方文明的搖籃,而《少年巴比倫》則講述了一個小鎮青年靈魂的覺醒。碎片化的鏡頭,好像是扎進了路小路的回憶里,一片一片的拿出來給我們觀賞,他從那些女人身上學到的事。

作為青春片,有白裙少女,有懵懂情愫,有叛逆瘋狂,有天真好奇,《少年巴比倫》都有,卻不像其他搞的太俗氣,比如暖男出場必是備胎,心機婊出現都是小三這種老梗是萬萬沒有的。

《少年巴比倫》在前期的宣傳中,一直號稱自己是「青春片中的泥石流」,看完以後我倒是覺得,沒鬼扯什麼情懷,沒有男女主的生離死別,沒有大學裡的逃課,沒有早戀的墮胎,沒有同學聚會的物是人非,起碼還算是有正常劇本的良心。

七十年代人的殘酷青春

坦白說,作為一個八零後,劇情里九十年代的工廠生活是沒有體會過的,那是七十年代初期人們所經歷過的青春。

但畫面里高大的自行車,擁擠的舊巷子,生鏽的暖壺,暗藍的工服,整齊下班的人流,無一不在激活著小時候,眼裡所見到的工人形象。

我一直都覺得,早出生的六零後們保守,晚一些的八零後新潮,可青春期正經歷著中國最早時代巨變的那批人,他們的年輕時代活的才真是精彩。粗俗又真實,聽最早的搖滾,蹦的士高,念大學考夜校,敢把出軌搞小三這些事拿到檯面上說,西式的內衣成為尋常,男男女女都是蠢蠢欲動的心,感受國有單位的懶散腐敗和隨之而來的下崗潮。

還有《中國合伙人》里的那一撥出國潮,《大時代》里熱門的股票……

各種各樣的文化迅速且激烈的碰撞在那個青春期裡面,他們還要應對著各種迷茫,想要握住未來的一個方向盤。

那些人所體會到的,其實並不是什麼新時代的挑戰。

具象到《少年巴比倫》里,是自私的工廠領導,前程未來依靠著關係和送禮,人人羨慕的科室里的金飯碗,固執又可愛的退休老工人。

可是在戴城裡這樣一個小城青年,就像電影開頭,路小路爸爸手裡的那隻甲魚,一切都在父輩的掌控里。

那句旁白說,我無處可去,只能做工人。我無人可愛,只能愛自己。

這話或許說出了那代人的心聲吧。不能像任性的九零後們活的自由瀟洒,不能像文藝的八零後們活的叛逆猖狂,他們大多早早的選擇了妥協,把心中萬千情懷,變成生活里的一顆被壓制的種子,倔強歪斜的在某個地方生長。用對的或者不對的方式宣洩著。

就像電影里反覆出現的工廠中管道和廠房的空鏡頭,身上單一色彩的工服,帶來一種壓迫的束縛和探尋的無力。

所有人的二十歲是一杯不醉的酒

儘管和主角活在不同的環境,卻有著同樣的二十歲,對於未來和希望,渴望並恐懼著。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最別緻的地方,懷舊的場景里傳遞著陌生感,可情緒里又挑動著共鳴。

在這個結束了青春期的年紀,渴望成長又害怕成熟,需要挑戰卻又害怕危機,不得不離開學校,傻呵呵的走進社會裡,等著那些人使壞給我們這些新人一點點小的教訓。

路小路對著鉗工師傅讀自己的考試成績單,被他一把撕碎。那代表著社會這個地方,是徹底與校園生活絕緣的地方,過去的高分和好成績,從此清零。

在電影中,路小路從初次到鉗工車間、電工、一直到糖精廠三班車間里,都經歷著小頭目給的考驗。那種考驗,有小媳婦終於熬成婆的泄憤,有種無趣生活里的找樂,在一個電視機都是奢侈品的時代,樂子哪是那麼容易來的呢。

這個剛步入社會的年紀,像個雪白的衛生紙一樣能夠迅速吸收著一切。路小路和小李一起調戲女工人,和大家學著抽水煙,站在浴室門口看洗完澡紅撲撲的女人,騎著自行車等暗戀的姑娘,遇到受欺負的女工出手相助,對於領導的腐敗直面頂撞。

鋒芒畢露,愛憎分明。不懂偽裝,也不願迎合。

儘管這也讓他付出過代價,白藍告訴他,你的政治生涯完了。

那就是他的代價。一個社會普羅大眾認為的最安全的上升道路,他用自己大鬧集體會議後唱了個沒伴奏的卡拉OK的任性給毀掉了。

其實那個歲數很多錯誤是無心的,時代走的太快,他們還沒學會分清好的壞的,可以忍的和不可以忍的。

就像被人哄騙要跳樓的女工,拖走了下水道蓋子讓騎自行車的姑娘全身燙傷的玩笑,冒著心臟爆裂危險在熱水池子里的對抗。

那些女人,教會他成長

路小路的成長,都是和一個個女人有關係的。

對於女人的無知,是那個地震沒穿衣服的奶奶跑出來的身體。

對於女人的好奇,是他到工廠里見到的風情萬種的女工。

對於女人的體驗,是牛魔王的肥女兒主動搶走的初吻。

對於女人的保護,是在糖精廠狠狠揍性騷擾「小撅嘴」的男工頭。

而貫穿全程的,則是他關於白藍的感情。熱烈又有些膽怯。

和其他糖精廠的工人不同,這個醫生是獨特的,除了服裝造型上的明亮之外,她更為成熟,不苟言笑,似乎也沒什麼朋友,對於官二代也從不攀附,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未來的歸處,離開小城,去上海,讀研究生。

她卧室里頻頻出現的懸掛的千紙鶴正是代表了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

白藍是路小路工廠人生里的一束光,她鼓勵他繼續讀夜校,改變這種混日子的無趣人生。

那束光幾乎是所有人想要又未曾得到的初戀,她是勇敢的,是美好的,有不對外人道的恐懼和秘密,無論怎樣,她充滿魅力,值得被愛。

教會過去的我們,如何背負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平凡少年們的眾生浮世繪

除了男女一號之外,其他的人物設定也頗有代表性。

習慣了受壓迫又逆來順受的工人階級。

比如路小路的第一個師傅「牛魔王」,老鉗工,兢兢業業的在工廠里一輩子,爆炸時還捨命抓住蓋子遠遠飛了出去。腿受傷後,單位領導卻不肯借車送他去醫治,最後安安靜靜的由舊同事歡送退休,得到一面鏡子做紀念品。

還有女工「小撅嘴」在廠里全身大面積燙傷後,拆下領導隨意拿來賠償的舊空調,卻毫不埋怨的她的父母。

心中有光的男青年。

有些傻的管道工大腳,工作任勞任怨,大家不願意做的活都推給他,乾的積極。在工作的間隙拚命學習,想要考上夜校改變命運。有夜晚躲在樓頂的讀書手電筒,泡澡池裡包著塑料袋的課本。

對於命運不甘的退伍軍人。

由小鮮肉肌肉男扮演的王明,總是不與其他人在一起泡澡,還要更高的水溫,以顯示自己曾經是坦克兵的驕傲。

通片看下來,也是存在一點點的小問題。電影的整體順序有些混亂,如本文開頭所說的回憶的碎片感,剪輯的過程時常感覺跳躍和瑣碎。

儘管如此,這次飾演路小路的董子健沒有讓人失望,人物的變化和情緒拿捏得當,給片子撐起了不錯的觀影感受。看過他此前在《山河故人》和《六弄咖啡館》的表現,本片中也是有十足的進步,一個九零後,雖然沒有經歷過這種工廠人生,卻也演繹的淋漓盡致。

作為向國強導演的首部電影處女作,《少年巴比倫》曾在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斬獲「最佳處女作獎」,憑此我們也不必太過苛責。

關於逝去的青春有數不清的緬懷方法,路內選擇了文字,相國強選擇了電影。或者就像影片最後路小路說的,我們依然在世界某處孤獨的行走,所愛的所恨的終究會消失。

---------------------------------------------------

殘小雪,自由撰稿人,資深吃貨。一個分享生活方式的公眾號:yigeren9891


(內有劇透,如果還想看更多歡迎去我往期答案找我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或者直接搜索 RascalisHERE )

推薦群體 青春片愛好者,普通國產喜劇愛好者
不推薦群體 普通觀影群體,廠區情節觀眾

3/4/4/2/3 3.2

本片開頭的龍標還是 2015 年的,能拿到龍標也就不存在什麼因為審核不讓上的問題,看完本片以後發現拖了一年多其實很好解釋,那就是水平確實不行,就是個不倫不類的青春性喜劇。

說不倫不類,是因為本片預告片所傳達給我的感覺是:這是部廠區情節下的人物小傳。八九十年代的背景更是讓人想到了很多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去年上映的《黑處有什麼》甚至其他提到那個時期的各類青春片,但是比起這些片子來,本片對於時代感的表現幾乎是零。

說幾乎,是因為本片場景和部分人物服裝還是夠還原的——也只能是部分服裝,女主角白藍的很多套衣服都一點也沒有時代感。

剩下的,包括人物的表演,情節的設置,都是清一色的現代穿越味兒,尤其是為了湊笑點硬搞出來的一些東西,比如路小路後來分到的自來水廠里的兩位員工,完全就是個 0 分級別的國產爛喜劇找來的配角,完全不懂設置這些東西的意義在哪。

當然不止是這些,本片整個故事幾乎任何地方都是這種感覺,你很難去想通本片到底想講什麼,整個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片段,除了路小路和白藍這條感情線之外,就沒有別的故事線了,甚至連路小路個人的成長都沒有,他開頭什麼樣結尾就還是什麼樣,從頭到尾體現的就是他愛搗亂但不是真壞這一點。

而且每個碎片片段之間的銜接也很混亂,剪輯太弱就先不提了,片段間的聯繫也都很微弱,微弱到就真的是各種散落的情節,最典型的就是路小路大鬧新廠長上任儀式那段,白藍看不過轉頭離去,結果下一次情感戲兩人又躺床上剛發生完關係,所以到底為什麼安排這個波折呢?

這麼看來這就不是波折了,用線是穿不起來的,路小路和白藍的感情戲也是一樣的,感情真正初步建立是路小路答應白藍去考夜校,這個時候白藍激動地吻了他,這個能理解,兩人有隱含的情愫,路小路願意為了未來奮鬥,是好事。

可結果路小路卻完全沒繼續學習,觀眾正疑惑著這就沒了的時候,又輕描淡寫地一說路小路考過了?這他媽在情感描寫里是大忌啊,沒有我為你而努力的情感積累,你讓觀眾怎麼服這段感情?白藍看到路小路全是做壞事,然後愛上他了?告訴你你信嗎?

看感情線就是看幾個轉折點,開始,結束,中間的危機點,本片感情線里的危機也是非常低級,從頭到尾一共三次,官二代,科長,去上海學習,結果這三個危機全都是自己解決的,官二代自己放棄了,沒興趣了,科長人家可能壓根就沒這想法,去上海學習回來直接主動把路小路睡了,沒講人物變化的原因——我要是沒看過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的話可能真的也想不到更爛的感情波折了。

不看感情不看故事,那就看看路小路的成長吧,你能說說路小路有什麼成長嗎?

他一直都還是那個設定,就搗蛋,年輕氣盛和人吵架,最後挖出來一個正義感,沒了。這也不怪他,片中根本也沒給他設置什麼讓他成長的轉折點,路小路這個角色所做的事就是按他爹送禮的安排去廠區各個部門發生點笑話,故事推進全靠「我爸託人XXX」。

而影片開始拋出來的性萌動這條線更是徹底丟掉了,開始「我第一次看到的乳房」但是後面就完全不關心乳房了,大媽們的是怎麼樣,阿騷的是怎麼樣,白藍的是怎麼樣,完全沒有提,這其實是一個少男性成長很容易有共鳴的點,坦白說我自己就也很喜歡胸部,這點完全可以好好利用的,因為青春期少男對女性的認識很多就是從胸部開始的。

之後第二次提到就已經是在電工班和小李去換燈泡時看到的大奶罩了,這就完全處理成了一個笑點(說到這插句題外話,本片對「肥胖女性」這個又 low 又低俗又不好笑的梗消費了好幾次,編劇是不是真的不會想更好一點的笑點了?)再之後呢?

再之後路小路就已經成了調戲小姑娘們的老司機了!卧槽!我服了!不服不行了!和白藍發生關係可以熟練說出「讓我在上面吧」了!他的性啟蒙是怎麼樣的你倒是講啊!他轉變這麼大你提都不帶提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

故事線故事沒有,感情線感情分裂,成長線沒有成長,性啟蒙線完全靠突變,所以這片子到底是想說什麼?

影片最後擺出來了拆掉大煙囪的錄像,然後路小路的話里大概是這個時代壓迫他們的感情?可是影片里到底哪裡表現出這點了呢?路小路一直重複在這個戴城就必須進廠,可其實他自己考了夜校也沒認真上,人家白藍想要追求更好的發展輕輕鬆鬆就去上海了,你路小路要去追也沒什麼經濟困難和路線困難,瞬間到達上海醫科大學師範學院(說起來這到底是啥玩意啊…)還進入了人家禮堂來企圖對觀眾打破第四面牆。

你感嘆的時代壓迫不會是感嘆那個時候沒微信不好交流吧?

本片唯一值得誇誇的可能就是作為一部新人導演的作品完成度還可以,儘管可以挑出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問題,比如剪輯比如調色比如散亂的故事,中間也有大段的人物解說PPT,但是在每個單獨的碎片片段里都還是做得不錯,對於一些不好笑的笑點也能看出來是在認真設置,但是可能也就這樣子了吧。

最後吐槽一下本片的海報,就是一開篇放在最前面那個,滿滿的熱血高校味道,可是結果和全片一丁點關係都沒有!


1特別親切:大量手持和部分不和諧的色調 就像在看優秀學長的優秀畢業作品/也在周圍鄰居叔叔阿姨都是工人的環境下長大 不管是頻頻出現的大澡堂子 大煙囪還是牛魔王 長腳 雞頭等形象都現實得讓我懷念起小時候 所以路內得是路小路原型?

2神級迷人瞬間:場景是和王科長比誰扛熱出來後在凳子上 男女主談起彼此捆綁的夢想 女主從心底里的笑 「牽著我的手 你不要害怕」

3運鏡大膽有新意:修車攤部分完美展現男主二十歲的迷惘

4董子健太靈了吧我可能會支持他以後的每一部戲

5男主喝多找女主 倆人疊化的部分和詩意的旁白會讓人想起(可能每個人都會想起)馬小軍和米蘭

6關於胸部的每個幼稚橋段我都笑了(不應該呀真的好好笑哈哈哈哈)想看原著

7男女主這條線里特別之處在於能從表演和情節安排里看出一些「很長一段日子裡無人可愛才愛你」的意味

8關於那個再也回不去的時代:「人的記憶就像坐在一輛疾行的馬車上看後面的風景 遠處很清晰 近處卻很模糊」


我是路小路,我在這裡

我上班下班,我跑來跑去,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想寫詩,我不怕被人扁,但怕人笑,所以請原諒我的怯懦

我想去遠方,可遠方太遠

我想伏地生活,但心有不安

我在迷霧中穿行

我不知道我會成為什麼人,但我知道我不能成為什麼人

我只是要拒絕庸常

後來,我明白了年輕時緣何有那麼多的時間,像是空虛的情緒,永無盡頭

後來,我知道了生活的真相,我不會再去嘲笑一個二十歲的莫名痛哭的少年


今天上映,下午剛看完。

利益相關,路內作品的閱讀與研究者。

先說總體評價,百分制的話我給75分。主要扣分點在於女主角「白藍」與電影的敘述。

先講後者。

雖然原著作家路內參與了編劇工作,但是因為小說本身這種形式就難以與電影形式一一等同,因此小說電影化的同時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小說故事內容的剪裁與加工。小說《少年巴比倫》的敘述形式比較複雜,因為是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而且很明顯地出現了兩個「路小路」,一個是回憶者過去的三十歲的「我」,一個正在香甜腐爛在九十年代工廠的「我」。後者是現在進行式,而前者則是故事正在的講述者,是賦予故事厚重感與時代性的人。小說中的黑色幽默與頹廢色彩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後者回顧式的講述。而且電影《少年巴比倫》是線性敘事,講的是起因經過發展結果式的故事,因此,電影在敘述中加入了很多第一人稱的自白。這種方法其實我想過,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對於沒有閱讀過小說的人來說,這種自白是略顯突兀的,彷彿一個喜劇性的情節中不斷強行被人指出悲劇性色彩。看完電影后我搜了下微博上的實時影評,發現有不少人覺得電影有點矯情,我想著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再者,因為《少年巴比倫》是「追隨三部曲」中的一部,因此小說本身的結尾是指向一個模糊的未來的。電影的敘述將故事的結尾定格在了白藍的離開,這使得電影《少年巴比倫》像是一部以愛情為中心的片子。但是由於電影試圖將小說中的大部分人物都還原,所以留給愛情線的內容並不多,交代起白藍和路小路的感情推進其實是比較倉促的。路小路和白藍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只是愛情那麼簡單,白藍是引路人,是觸不可及的女神,是即使身體交付彼此也難以坦誠自己內心的人,是註定會離開的愛情,她和路小路之間是經歷上的千差萬別。小說描述這種關係是很成功的,但是呈現在電影上實在很難。而且這部電影只有96分鐘,相比於常規的兩小時來說,本身已經很難敘述清楚了。所以白藍和路小路的愛情線其實交代的並不好。這也是我自己的觀影感受與搜到的一些評價所指出的問題。

另一方面,談談「白藍」。

說實話,在我看來,選角很失敗,李夢的眉眼是有味道的,但是真的真的真的不適合白藍這個角色。外形上一點沒有「姐姐」的直觀感受,而演繹上她把白藍獨立於工廠眾人的氣場演成了一股高傲勁兒。其次,配音很差勁,有一段在房間里的戲,董子健應該是現場收音,但是白藍的後期配音很齣戲。最後,最關鍵的,她的胸罩簡直是個災難,無論是白色的衣服還是緊身的毛衣,為什麼胸罩那麼明顯!小說里跟胸罩完全沒啥事兒啊!劇組服裝組也請面壁,為什麼給全劇所有人的服裝都很好但是到了白藍身上就一股青春偶像劇殘留感,有些服裝樣式一看就是前幾年的歐美風,套在她身上幹什麼。白藍雖然是一個退學的大學生,但是不代表她在日常穿著上面就要膚淺地殘留校園感。

最後,對於白藍這個角色的閹割,我表示理解。讀過小說的應該知道,白藍真正的身世和經歷是和廣場的數字運動有關係的,這個是不可能搬上熒幕的,而且小說中也寫得很隱晦。處理成因地震而獨居是可以,但是和人物身上的氣質就不符合了。

最後,誇一誇,能夠感受到導演的用心,很多場景還原到我很驚訝的程度。幾個配角都選擇的很好,長腳很出色。以及,董子健演技太好了,他真的演出了青年路小路的感覺。


李夢在月台上給董子健留下自己帽子的時候,我便預感二人此後不會再相見。影片結尾董子健飾演的路小路去上海找李夢飾演的白藍,沒有找到,假使真的找到了就成了平凡童話故事,沒有找到才是我的《少年巴比倫》,但我為路小路感到悲傷。一個是從小立志賣捲煙的糖廠普通職工兒子,一個是擁有本科醫學文憑想去上海讀研的美麗少女,他們共同擁有的記憶就只能發生在少年時代,結束在小城離別的月台,80年代是這樣,現在仍然是這樣,不過這沒什麼遺憾的,青春本身就是一道鮮明的分界線,在這之前我們一起肆意燃燒勇敢,探尋未知的可能,認識新奇的世界,此後各自好好過各自的人生。

晚上在張江看了《少年巴比倫》,被喚醒的荷爾蒙與幾年來平淡無奇的現世生活劇烈衝突,感傷又感動交織在一起,不可控制的瀰漫全身。這部電影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沒去翻網上的影評,趁餘溫仍在便寫這一篇影評。我出生在北方一座小城,同電影里類似,我的故鄉也是一座重度依賴工業的城市,供暖管道因包裹的海綿年久破舊而裸露出的銅色表面,高慫的煙囪里吐出的大團大團的白煙,工廠里討人厭的小領導和閑言碎嘴的大媽,唯一不同的是我們那兒可沒有李夢。

李夢在《黃金時代》和《天註定》里演了記不住的角色之後,文藝青年都深愛的李夢終於有一部本色出演主角的《少年巴比倫》。青春片里往往都是女生成熟知性的同時心懷遠方,有著走出家鄉的理想,那些年裡想考台大的沈佳宜,巴比倫里想去上海讀研的白藍,反而男生都是恨不得守著家門口一輩子,看見書本就頭疼,胸無大志弔兒郎當,那些年裡在大學打拳擊的柯震東,巴比倫里在成人夜校睡覺的路小路。現實生活的青春里也大多是這種設定,可是並不如電影里美好,為什麼呢,因為電影里的青春到放映廳燈光亮起便結束,故事只截取最美麗的年代,可現實生活卻不斷的繼續發展,只要把故事的時間線拉的足夠長,那麼誰和誰的故事都那麼回事。
巴比倫這部少年電影除了描寫路小路對白藍躁動的愛之外,對改寫命運的探究也著了不少筆墨。躲在工廠各個角落複習成人高考的長腳,因為自己複習的大學語文書被管道師傅燒了,覺著自己改寫命運的機會被強制剝奪,一米九的大個子當場委屈的痛哭。路小路第一次被白藍邀請去家裡的時候,白藍拿出了成人夜校的宣傳冊給小路,小路說他看見書就頭疼,他不去,白藍生氣失望的說:那你就一輩子當個平凡的小工人吧。電影里極致描繪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在國企科室辦公的嚮往,這種觀念在二三十年後的今天已經減弱了很多,國企鐵碗飯在愈發開放的市場經濟中已經被理性的對待了,但是對於小城青年改寫命運這個事卻仍然強烈的存活著。我本科在天津,碩士在南京,我想這兩個城市出生的小孩兒肯定是不會有這種「逆襲」的念頭的,因為這兩個城市我見到的大多數同齡人都想繼續留在故鄉,也很合理,因為南京和天津都很發達,但是廣大小城青年,如我,身體里仍然是流淌著「遠離故鄉,走向世界」的血,到今天為止這個使命算是基本達成了吧,雖然也沒走出多遠。巴比倫中的路小路通過念成人夜校從電工班轉到了會計室,我通過高考從家鄉國企工廠的高牆裡走到了南京上海,感謝社會從過去到現在還保存在著考試這麼公平的事情。

寫到現在,雖然沒幾個字,但我努力讓語言淳樸又具象耗費了好些腦細胞,《少年巴比倫》從李夢騎車登場開始我身體中迸發的強烈感動基本平息了,明天可以好好面對新的一周了。光誇李夢了,其實董子健也是個好演員,所有長的一般的年輕男演員都是好演員!董子健在《山河故人》里親了比自己大40歲的張艾嘉,這回在《少年巴比倫》里親了如夢如幻的李夢,可以心理平衡了。
巴比倫已經參評過金馬獎了,雖然沒有機會,但我還是提名李夢最佳女主角,董子健最佳男主角。

我寫這個影評,一部分是為了平息自己,一部分是想讓鼓勵大家有機會能進電影院看看這部影片,我能為《少年巴比倫》做的就只有這麼多了。


個20歲小鎮青年的青春消亡史

關於20歲,王小波想吃,想愛,想變成天上明明暗暗的雲。但對於20歲的路小路來說,20歲的日子也像那天邊的雲,你知道它們永遠在你頭頂上飄著,今天走了,明天還會出來。

戴城是一座工廠,廠里的人像螞蟻,把自己的青春從廠里搬運回家裡,而電影里對工廠的描述,某些時候讓我想起了《鋼的琴》,即便它看起來表面繁華依舊,仍然透著骨子裡的衰落。

在一座城的衰落之前,一個青年用他的愛情歡送。

路小路,名字很有方向,卻始終是電影里那個最隨波逐流的人,從技校到工廠,從鉗工班到三班,他走到哪裡,哪裡便是他的路。

地震那天,倉惶的人群里遇見的那個逆行的身影,灰濛濛的小城裡,那抹白藍變成青春最燦爛的顏色。

如果沒有遇見愛情,我們的青春有什麼可說的呢?

只是20歲的路小路,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青春,終究是以幻滅的形式結束。白藍堅定,並且成熟,她是那個喚起你美好幻想的姐姐,但她終究會離開你。

所以,白藍不知所蹤,青春悄悄溜走。

最後想說:看電影時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董子建漸漸的長成了一個男人。即使臉圓圓的依舊有種少年感,但電影中的舉手投足,包括那場床戲,已經讓人能夠意識到這是一個成年男性了,只不過我總是隱隱擔心他的髮際線……

千萬別禿了啊少年!

pps:檢票的時候和一群家長孩子一起,跟著他們一起進去,背後傳來檢票員的聲音,那個爛片……有點小鬱悶,但現在電影我看完了。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電影好著呢,哼(??ˇ?ˇ??)

放一張空無一人的電影院圖,一個人坐在電影院看電影跟最後電影里的某個鏡頭讓我恍惚產生了跟路小路面對面的感覺哈哈哈。


一座工廠一座城

影片以90年代蘇州周邊的小城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為明線,化工廠的變遷為暗線,反映了90年代國營工廠的時代特色和廠里普通百姓的生活樣貌。男主角路小路,一個不求上進混沌度日的小工人,女主角白藍,一個美麗成熟抱負遠大的女廠醫,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兩條平行線,卻因為一次反應釜的爆炸而從此變成了相交線,然後只不過在各自的生命中有過交集,最終還是通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
彼時正是90年代下崗大潮前最後的平靜,故事的發生地戴城,百姓基本上都是戴城化工廠的員工,他們少年時代在化工廠的學校讀書,然後進入化工廠,老了再從廠里退休,每個人的一生,都延續著相似的軌跡。化工廠就是一個江湖,表面上安逸平穩,而實際上暗流涌動,裡面三教九流,等級森嚴,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印象中的幾個片段,反映了那一年代國營企業的特點。
1、大雨如注,牛魔王擔心機器會出故障,下樓梯去檢查的時候被鐵釘劃破大腿大出血,急需送市裡的醫院救治,路小路給廠里辦公室打電話請求廠內派車,被倒雞做手腳阻礙,後來在醫院門口看見倒雞抱著感冒的兒子從廠里的車裡下來。
2、白藍在胡科長的辦公室里質問為什麼不派車,胡科長支支吾吾解釋了半天,白藍砸掉了屋裡的暖壺和杯子出門,路小路在外面拿著磚和警衛對峙。隨後牛魔王拿著錦旗光榮退休。
3、新廠長新官上任三把火,路小路等工人大鬧新廠長見面大會,隨後路小路父親被廠里買斷工齡,提前下崗。
4、齙牙和娘娘腔猥褻眼鏡,被報警抓了之後仍然繼續工作,並且使陰拿走路中間的井蓋,致使眼鏡騎車摔倒導致下半身癱瘓。
5、眼鏡癱瘓之後,路小路,李光楠與眼鏡母親去廠里找廠長要說法,廠長開始責怪眼鏡違反規定在廠區內騎車,其後鬆口說讓家屬把勞資科的空調拆下來拿回家做補償,路小路憤恨廠長的冷血無情,起身發作之時,眼鏡母親攔住他「別動,你們都還年輕啊,別動。」
寥寥幾個片段,90年代的國營工廠的狀態,可見一斑。
回到電影的愛情線,男主角路小路的形象相對單薄,他是個不求上進,混沌度日的小工人,在技校的時候學習差,一心想要去販香煙,但是父親送禮讓他進入了工廠,當上了一名白班的鉗工。
他不求上進,當過鉗工,進過電工班,後來又被下放到了糖精廠,他沒有學會什麼技術,只會擰螺絲換燈泡,調戲廠里的姑娘。他身上有小混混的好勇鬥狠,與當兵退役的王明比耐熱,拿磚和保安們對峙。但他又有點俠義精神,想過爬上高樓去救要跳樓自殺的阿芳,痛揍猥褻眼睛的齙牙。
他在他的父親身上看到了下半生的軌跡,這毫無生機的生活讓他沒有理想,渾渾噩噩,直到白藍闖入了他的生命中,二十歲的少年,正是渴望愛情的年紀,而美麗成熟的白藍正像一顆熾熱的子彈射進了他的心裡,那痕迹在他的心裡無法抹去。
有人說,一個男孩,只有當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他才會真正的變成男人。
故事裡的路小路,原本只是一個沒有追求的男孩,但他為了白藍去考了夜大,在地震的時候不要命地去尋找她,他一直在成長,在他的身上,有每一個男孩到男人蛻變的影子。等到故事的最後,路小路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成長,獨自踏上了尋找白藍的路途,縱使歸途未期,情緣難續。
女主人公白藍的形象更加飽滿豐富。她美麗成熟,入世頗深,通曉人情世故,畢國強送她回家她欣然接受,王明送她水果婉拒後也收了下來。
她總是冷靜而剋制得看待這周遭的一切,但是她骨子裡是有叛逆精神的。她排斥他人給她介紹對象,就找了小路當援兵搞破壞,她痛恨胡科長的冷漠,在辦公室里砸掉了水壺暖瓶,她不滿於安穩的現狀,最後孤身去上海繼續她的學業。
而因為她的身世坎坷,母親和姐姐在唐山大地震去世,父親傷心早逝,所以她酗酒,抽煙,她的性格又充滿了悲劇色彩。影片的開始,反應釜爆炸,氯氣擴散,她騎車逆著人流前進,而後文交代原來她喝醉了,以為地震了,想要去找她的母親和姐姐。後來她考完研從上海回來,趕上地震,她站在陽台上一襲紅袍端著酒杯,身姿綽約,眼神迷離,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回憶中。而這時路小路奮不顧身得到來徹底點燃了她的內心,她太需要一個慰藉了,她一個人壓抑了太久,如一個在大海上靠著浮木漂泊很久的人終於看到了駛近的船隻。男女的情慾在那一刻到達極致,乾柴烈火,熊熊燃燒,白藍成為了路小路性的啟蒙,可以想像,往後的很多年裡,路小路都沒有辦法忘記這樣一個女人。
但是白藍又是一個風一般的女人,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掙扎,她是矛盾的集合體。她考上了研究生,後來又退學,他走過很多的路,卻忘不了小路。路小路這樣的男孩顯然抓不牢她的心,她總是對他說「小工人搞得這麼感傷幹嘛?」,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因為這個工廠世界才產生了糾葛,而當這個世界即將崩塌,那麼兩個人的故事也該到了結束的時候。
故事的最後,路小路去追隨白藍的腳步,而白藍卻沒有了音訊。命運的巧合讓他們在生命的某個時點相遇,相互依偎,又在生命的某個時點分離,留下回憶。也許,最後的路小路,會踏上尋找白藍的路程,像蘇州河裡的馬達那樣,一直找,找到死為止。
時光的河入海流,終於我們分頭走,沒有哪個港口,是永遠的停留。


推薦閱讀:

身為一個影迷,去香港的話有哪些地方必須要去?
有哪些你認為拍得很好的廣告?
首映時間令某些人敏感的電影會影響首映票房嗎?
有哪些與鋼琴有關的電影?
看電影一定看首映的人是什麼心理?

TAG:電影 | 少年巴比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