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 Balanced Tree 真的是國內 ACM 選手陳啟峰的發明嗎?
偶然看到這個帖子,我來回答一下。
Size Balanced Tree (SBT)是我高中時寫的一篇集訓隊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我以前整理的SBT資料(從 http://www.stanford.edu/~cqf/SBT.zip 下載)。
首先澄清一點,SBT跟演算法導論裡面的Weight-balanced Tree (WBT) 有所不同。WBT維護的是子樹與兒子的關係,SBT維護的是子樹與侄子(兄弟的兒子)的關係。
從理論上來講,SBT和其他流行的平衡樹在攤平時間複雜度上沒有區別。
從實用角度來說,SBT在某些方面可能會超越其他平衡樹。在SBT的左/右旋轉過程中,所有節點的平均深度在下降,那麼查詢操作的期望深度也在降低(如果一個節點在深度d,那麼我們只需要走d步)。當查詢操作比較多的時候,SBT會有優勢。另外,SBT保存的子樹大小可以用來查詢第k大,而AVL,Treap,紅黑樹存儲的額外信息不能用來查詢第k大。有沒有哪個演算法或數據結構是ACM大牛們在比賽中創造出來的? - 編程
算是一種變體...用著方便release的時候跑不過map
具體到 Size Balanced Tree 也許是他的發明。但沒多大意義。
這應該算是一種 balanced binary tree,雖然他 balanced 是 size 而非 depth,但使用上沒什麼區別。這個結構的複雜度相比 balanced binary tree 也沒有提高。balanced binary tree 中性能好的 Red–black tree 是 1972 年的發明;AVL 是 1962 年發明的;「最好寫」的 splay tree 是 1985 年發明的。我不知道 Size Balanced Tree 是啥時候,但我不認為它能有啥優勢。
講道理,所謂的Size Balanced Tree就是AVL的一個變體
AVL是用height平衡,SBT是用weight平衡
然而AVL最大的優勢就是她的height平衡使得平均深度相當優秀
而且。。。
那個論文裡面說,SBT跑得比Red Black Tree快
我就呵呵了,還專門測了一下,結果SBT被RBT吊著打
所以說,不要總想著發明一個大平衡樹,就把RBT批判一番
總結:
1.SBT是AVL的變體,不能完全說是陳啟峰發明的吧
2.SBT速度比treap還慢點,吊打紅黑樹什麼的實屬扯淡
3.SBT代碼挺長的,不算好寫
4.SBT能不能支持split merge呢。。個人認為還是可以的,但是似乎沒什麼人研究這方面的東西,所以暫且可以算是功能受限
總而言之基本上沒人用這玩意
推薦閱讀:
※最優不規則五邊形演算法?
※如果我能靠心算解決任何 NP-hard 問題, 怎麼利用這個能力賺錢?
※哪些常用的分類器是有VC維的,他們的VC維如何計算?
※從 1 到 1024 排成一個數除以 9,餘數是多少?
※求解方程時,除了用牛頓法,可否使用梯度下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