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音樂人程壁?
第一次聽程壁,是幾年前的事了,社科文看得人頭暈,女朋友給我介紹程壁的音樂,我就點進去了,聽過一兩首之後,沒什麼感覺。誰知,那晚一個人走夜路回家,半路上,突然又想起她的民謠了,於是伴著她的音樂一路回家。那時候,我住在學校對面的城中村裡,應對考研,房子里有個GBL的音響,很多個日子,我都是一個人看書到深夜,伴著她的歌聲,或是和朋友們喝酒到深夜,就著冷盤,聽著她的歌。 那個夏天,循環播放的,有她的5首歌。剩餘的,是岸部真明和中川砂仁。研究生沒考上,啤酒倒是喝了不少,後來發現,凡是在我那出租屋裡,和我喝酒暢聊到深夜的哥們,最終都喜歡上了程壁的民謠。 她的音樂很簡單,和聲框架很簡單,旋律線甚至有些單一,但編曲上沒有走俗套,加入了許多實驗性的音樂元素。採集自然萬物之聲,或是民族樂器,於音樂背景中,不知不覺中,讓人安靜下來。借用齊宏偉老師的一句話:「從來不是詩人寫出了詩,是詩人發現了詩」,同樣,此話一樣適用於音樂人。以前年輕時,我總把自己天天關在屋裡,練琴,鑽研和聲,期待自己可以寫出好音樂,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後來有一回,有機會請教張瑋瑋老師,他談到自己的創作經歷時,也談到如此的道理。 總而言之,程壁的音樂很自然。和聲簡單,那就簡單吧!旋律搭不了歌詞的韻腳,無法滿足大眾審美,那就那樣唱吧!我相信,她必然是看見了一片美好之地,願以音樂為舟去那裡,因而,她忠於自己的表達。簡單也好,複雜也好,有人聽也好,沒人聽也好,總之,她發現的那片世界,是她吟唱的根本動力。越是如此,越是難能可貴!雖然,我只是喜歡她的四五首歌,但是因著她做音樂的態度,我便開始認可她了。
18歲那年,我背著自己的吉他,離開小鎮,去大城市讀大學。進入大學後,因為音樂,認識了許多朋友,最初在聽諸如: 李志 pinkflyod 左小祖咒 joyside 涅槃 扭曲機器 The doors 皇后樂隊,等等等的音樂之後,我發現我和人們一樣,變得狹隘,憤怒,厭世,消極。現在想來,自己當年確實是喜歡過這些音樂,但是這種喜歡是被迫的,是在一個環境中,因為虛榮心的緣故,被裹挾著,沉迷於這些音樂之中的,或是借用這些音樂,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出口,或是單純只是為了玩個性,標新立異罷了。
三流音樂,比如性手槍等等,他們裹挾著太多的喧鬧,無時無刻的不在博人眼球。再比如某些重型樂隊,根本就談不上美了,快速的鼓點,加之重失真,以及死亡唱腔,這種共同營造出的壓迫感,迫使聽者臣服於其中,沒有自由可言,只有在恐懼中的沉溺!在這點上,我很認同聲音玩具主唱,歐波的一句話:「音樂只是我們愛的工具」。且聽聽聲音玩具的音樂,他們做的真的很好,不論是編曲,旋律,還是整體的感覺。很自由,讓聽者不斷想像,無拘無束。不喧鬧,安靜有時,恢弘有時,憂傷有時,高亢有時。 一流的音樂,諸如中國的惘聞,旅行者(張智),國外的岸部真明,中川砂仁,Bethel 等,他們都已脫離了創作者狹隘的個人立場,不以個體的情緒為噱頭,不刻意的標新立異,不販賣假大空的情懷。他們或多或少的經過了自我內在的審視,趨向於表達一些「真」的東西。他們的音樂,是帶著真正的審美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程壁的音樂亦屬於此類,帶著審美,雖然簡單,但是經過沉澱,讓人喜歡。看到評論我就放心了。大家的耳朵還是很正直的。雖然同為校友,但真是……
一看評論好多負面評價,本來發了條關於程壁的說說還覺得認識她感到自豪一看到這麼多負面評價尼瑪就刪了。
然後在想想。 不能先入為主。還是要自己的體會。我個人真實的想法覺得她很好,她的氣質和她的歌十分的符合,什麼唱腔做作什麼,我覺得並不做作,我自己的個人體會。有的歌有點暖心,我和小鳥鈴鐺什麼的。 聽起來很舒服,她的歌都很安靜,有人好像要表達她是要迎合別人大概之類的意思。我個人覺得她就是在做她自己,把她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表現了出來,我覺得挺美的,長得很清純歌也是,給我的感覺是很美很乾凈,只能說:女神。不管怎麼樣我還蠻喜歡她的歌的,應該說是特別喜歡,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和氣質。如果我是一個女孩子的話估計和她差不多,那種性格,態度都是一樣。(可惜我是男孩子,難免多了一絲猥瑣。)
所以我蠻喜歡她的。 然後看到有人說她走過氣文藝范。我個人覺得她並沒有迎合什麼,她只是在做她自己,她喜歡的自己。而且文藝是一種自己的生活態度,而且我也並沒有覺得她文藝,安靜,優雅,美麗,孤獨接近內心的聲音,很悠閑緩慢的歌聲,我更覺得這是一直生活態度。她只是在做她自己。 特別喜歡她~她非常擅於打造經營個人品牌、文字詩詞攝影設計樣樣出手,經紀人天賦爆棚;可是她一心只想捧自己,儘管她音樂人天賦有限。吉他彈奏的技術、唱功的發聲和技巧、山東人的顴骨臉頰,實力派和偶像派路線似乎都不太好走,而她也確實很有戰略眼光,走文藝路線。一顆展翅騰飛的雄心,可惜最核心多音樂本身能力有限,只能做離不了線的風箏,必須要藉助各種有價值的人脈,這並沒有什麼不對,只可惜利用人脈時似乎總讓周圍的人感覺缺少誠意,一路上幫過她的人往往事後對其人笑而不語,就像起初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會感動,後來發現這一切都是一個按著劇本走的局。說來說去,還是音樂的短板。既然做音樂人,只要歌好,什麼都好說。反之...
一句話點評的話:
一個很有才但在音樂上很勉強的歌手。------------------------------------------------2015年5月18日補充前天和另一個玩音樂的朋友聊起此事,這哥們不認識程壁,但沒想到他也是對其很是不平,理由是在蝦米聽到很多歌手,看到她在蝦米很紅火的樣子,但在這哥們心中,論其音樂才能,應該有更多更優秀的歌手走紅,而不是他,他為其他更有才華的歌手而不平。我很理解他的感受,但也不得不承認程壁有程壁努力和獲得成果的地方,只是音樂性上比較弱。一半怪她自己,一半怪聽眾市場。很喜歡,安安靜靜,不緊不慢。
最近非常喜歡聽她的歌,感覺她的歌會來源於各種經歷和生活的心情看了她的《沖繩民謠》的創作筆記,感覺到她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吟唱者《沖繩民謠》創作筆記:以心傳心,鳴者自鳴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兩年前的夏天,由我的日本音樂朋友溝呂木奏先寫出旋律。他使用的是古典吉他,模仿三味線的韻味。後來我為曲填詞,帶回國內,交由莫西子詩配器編曲。我的直覺是,莫西子詩來自大山,出身少數民族,與沖繩音樂相遇,會碰撞出火花。
歌詞的中文意思是:清晨到來/鳥兒鳴叫/這裡是我的家。/山之音/川之景/讓人心生眷戀。/那位令我/日夜思念的人兒啊/你究竟在哪裡呢。/不知不覺間/日子走遠/只剩一首歌。
聽過島歌的人,一定知道夏川里美這個名字。在沖繩民俗裡面,剛剛誕生的嬰兒被看作是神的孩子。她的一首《童神》,曲調柔美,令人沉醉,被無數人翻唱。另外一位就是中孝介, 他的島式唱腔令人耳目一新,成功把東方元素融入現代流行曲調,時尚而前衛,為大批年輕人所喜愛。還有我鍾愛的一位日本女歌者Cocco,本人即是沖繩島出身,音域寬廣而自由。
我的這一首,裡面設定了一位女主人公,她既歌唱自己的家鄉沖繩島,又訴說著一段遺憾的愛戀。就像是沈從文《邊城》的女主人公,再也見不到心愛的人的憂傷。青山綠水,蔥蘢而濃郁的舊時歲月,卻再也找不回的傷感。這樣的故事,會發生在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大陸中原地區里的深山村落,還是大洋彼岸茫茫大海所包圍的零星孤島。
編曲的樂器選擇上,除了常見的吉他、大提琴,具有東方美感的元素是:風鈴,尺八,三味線,太鼓。
風鈴。它是屬於夏日的物件。島上的海風吹過房檐,還沒進到屋內,就被風鈴捕捉到了,叮噹作響。炎熱的夏日也因為這清脆的聲音,變得涼爽。這也是為什麼,古老的日本和室喜歡裝飾風鈴的原因。樂曲開頭只有兩聲風鈴引入,時節和場景,由你來想像。
尺八。中國樂器,因一般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發源於我國東漢時期,隋唐時期成為主要宮廷樂器,宋代由遣唐使傳入日本。然而,由於宋朝社會動蕩和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文化斷層,在我國早已失傳。在日本,尺八卻因為它獨特的漏氣音和不規律性,恰好符合日本禪宗藝術裡面「枯淡簡素,一期一會」的審美要求,像花道茶道一樣,廣為流傳,並形成了「琴古流」、「都山流」、「明暗對山流」等多家流派。
提到「漏氣音」,這是我認為尺八區別於任何一門吹奏樂器,最代表東方式審美的地方。一般的樂器演奏,求得是精準完美。比如笛聲,固然悅耳,但它常常太完美。而吹奏尺八的時候,無法避免的漏氣聲,決定了每次吹奏時候的偶然性,每一次吹奏都是新的,無法重複同樣的音律。因此演奏者求的不是精準,而是聽從內心,「以心傳心,鳴者自鳴」。這便是完全區別於西方嚴密的審美邏輯要求的,獨特的東方式審美。
就像茶道大師千利休所使用的茶器,一定不是白瓷,而是粗釉。唯一的紋樣,是釉彩在初初塗抹上後自然流淌出的樣子。是啊,真實的生活,怎麼會像是那優美的笛聲,那精緻的白瓷一樣完美。尺八感人的地方,就是它恰是真實生活的樣貌。不完美和缺憾,成就了它的獨特韻味。
三味線和太鼓。常常有人會疑惑,三味線和我國的三弦太像了吧。太鼓,和我國的大鼓又有什麼區別。是的,他們都是早期源自中國的樂器,後來經過歲月洗禮,細部構造和演奏方式因地域審美差異,變化脫胎成島國邦樂常用樂器。我的直觀感受是,三味線在使用上多用島國聲階,壓倒性的Fa音和Si音的使用。而太鼓咚咚的節奏型直接就來自「祭り」時候的樣貌。
有關「祭り(Matsuri)」,雖然漢字是寫一個祭祀的祭字,卻是日本的傳統祝日,是慶賀的日子。一年前,我在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設計室工作,走一條街就是著名的銀座步行街,滿街都是世界名牌旗艦店,卻依然可以見到周末舉辦「祭り」的人群。扛著「御神輿(Omikosi)」,就是傳說神會降臨的轎子,一絲不苟地喊著號子,穿過中央街道。傳統民俗,就這麼自然的與現代接軌。
最後摘錄一篇關於沖繩音樂的文章,感興趣的人,可一讀。
程璧
二零一五年三月三日 上巳日
沖繩音樂
沖繩音樂是從琉球王國至沖繩縣這片土地上產生、發展出來的音樂文化的總稱。包括傳統樂曲、民謠、流行音樂三大種類。
沖繩音樂最大的特點是沖繩音階(琉球音階):只有「do、mi、fa、so、si」這五個音階。
沖繩音樂是指「在沖繩地方被確立了的音樂的總稱」,其中存在幾個種類。特別是,沖繩縣曾作為獨立國家存在過,二戰後與本土隔離的情況也存在過的原因,從王宮的傳統音樂發展出來的古典音樂,與戲劇、滑稽故事相關的東西,大眾民謠、宴席歌謠、流行歌曲、童謠等各種種類。而且,民謠的新作與再創作這種每天都在持續發生的事情,也是沖繩音樂的一種特徵。沖繩民謠也被稱為「島歌」。
沖繩音樂使用的樂器:
琉球三線(Ryokyo sanshin)
琉球箏(Ryokyo kutu)
胡弓(ku-chyo-)
琉笛 (fansu)
拍子木
三板(sanba)
四つ竹
パーランク
平太鼓
締太鼓
指笛
其中琉球箏、胡弓、琉笛只用於古典音樂,民謠用得較少。
歌詞:
古典作品全部使用琉球方言(uchina-guchi)。最近的作品一般也使用琉球方言。沖繩縣出身的J-POP歌手則使用日本語較多,旋律也不限於琉球音階。
聽見印尼女歌手德蒂庫妮亞唱「hana」時,想起周華健和泰國的絲拉恰都翻唱過同一首沖繩民謠「花心」。知名的J-POP藝人安室、 Kiroro、Cocco等統統出身沖繩。只要談及日本地方特色,沖繩的音樂、舞蹈絕對當仁不讓、首先出列。就像張惠妹在90年代後期掀起的台灣原住民熱一樣,日本的沖繩熱尤其火熱,從民謠復興的力量出發,橫掃全日本、東亞及歐美。不僅令得過往長期活在邊緣陰影下、飽受不公平對待的沖繩人重拾自我認同,也一掃民謠老土的刻板印象,年輕人開始主動學三線、唱方言歌謠。
沖繩熱的關鍵期是二次大戰。其實,追溯近代歷史,原名琉球的沖繩,由於兼具戰略、貿易的海島位置炙手可熱,自十世紀群雄割據的三山時代以來,到 1429年尚巴志統一天下建立琉球王朝後,依然輪番稱臣於中國、日本之下,直至1879年正式納入日本版圖,改名為沖繩縣。不料二次大戰的戰敗,使得沖繩從1945年到1972年淪於美軍基地的控管。沖繩歷史的顛沛流離,造就了文化上的混血性格,也豐富了音樂的多元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說是沖繩民謠史上重要的分水嶺。
戰前的沖繩音樂,清一色是古典音樂(琉球王朝以來的宮廷音樂)和傳統民謠。沖繩傳統民謠又稱「島唄」(shima uta),編製基礎是三味線(sanshin)加人聲,三味線是15世紀時從中國傳來的樂器,以特製的爪(tsume)撥彈,音色圓潤。與後來傳到日本本土的三味線,其疾速鏗鏘的音色大為迥異。打擊樂器扁鼓、三板,通常是祝舞(kacyashi)或祖靈祭舞(eisa)時加入,助長節奏與氣氛。一片循規蹈矩聲中卻有異類。1927年在大阪,普久原朝喜創立的沖繩民謠獨立廠牌「丸福(marufuku)」,集合年輕歌手,將曼陀林、小提琴應用於民謠伴奏中,新鮮的風格當時蔚為人氣,也為戰後民謠革新的風潮埋下種籽。
戰後雖然百廢待興,第一首沖繩創作民謠卻搶先在屋嘉的俘虜收容所內誕生,是為「屋嘉之歌」,開啟了以舊曲填新詞、新詞重編舊曲的沖繩新民謠創作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到哪裡總隨身攜帶三線的老一輩沖繩人,戰時物資缺乏的情況下,索性用行軍床的鐵柱、空罐頭、降落傘的繩子組成簡易三味線(kankara sanshin)。
聽來心酸,許多衝繩人卻靠著這把克難三味線,熬過無數晨昏。沖繩民謠的第一個黃金期,始於戰後本土娛樂的全力復興,不管是劇團演出或電影播放,一定有民謠秀的共演,只要演出就會爆滿。
專職的民謠藝人紅極一時,被尊為民謠歌神的嘉手剎林昌、及沖繩民謠史上的重要元老登川誠仁、津波恆德等等,全都在此時嶄露頭角。
1965年左右,進入第二個民謠黃金期,因應越戰爆發,隨著大量美軍入境的爵士樂、搖滾樂,襲卷了沖繩全境。許多知名搖滾樂團遠渡重洋來到沖繩勞軍,西風東漸的結果是,沖繩本土民謠藝人得到啟蒙,新民謠搖滾的元祖於焉誕生,即喜納昌吉。他是第一位將沖繩民謠插電的歌手,歌詞多半諷喻時政,成名曲「酒鬼老頭(haisai ojisan)」旋律輕快明朗,卻被本土樂評評為「非民謠非搖滾」,拒絕在廣播節目中播放。但他直言:「我不會唱民謠,也不會唱搖滾,我只會唱自己的歌。」這首歌后來光在沖繩就大賣了30萬張,他的發言也被視為是OKINAWA-POP潮流的先鋒,取材搖滾、根植沖繩的流行音樂型態就此定型。 他所開的民謠live俱樂部極為成功,一時間如雨後春筍般人人跟進,沖繩各地共計200家以上。市場過度飽和的結果,加上80年代卡拉 OK的興起,聽人唱不如自己唱,沖繩民謠藝人在本地的熱度漸漸退燒。
反而是1972年沖繩回歸日本之後,在東京、大阪相繼舉辦的琉球嘉年華,讓其他日本人領教了沖繩民謠之美。喜納昌吉和Champloose成團後唱的「花」,也傳唱進日本大街小巷。受到他們樂風影響刺激的年輕後輩更是不計其數,尤其非沖繩出身的日本人,經常是透過喜納昌吉的歌而對沖繩民謠一見鍾情。這些人在邁入90年代之後,紛紛成為沖繩音樂的中堅份子,終於引爆了最大的UCHINA-POP熱潮,沖繩熱從民謠革新一路蔓延到飲食舞蹈觀光,三線的製造及銷售量一躍千里,訂單全都來自日本各地而非沖繩。英國廠牌World Cercuit所選輯的「沖繩音樂散步」專輯,極一舉囊括了沖繩當代最受矚目的樂團與歌者。 以非沖繩人唱沖繩歌成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宮澤和矢領軍的The Boom,1993年以沖繩音階編曲而成的「島唄」,狂賣 150萬張,是一首沖繩調味自然絕佳的流行歌曲。強調沖繩原汁原味的如安場樂集(An-chang Project)的「唱歌這種茶飯事」和「我是幸福的」,親赴沖繩極西的與那國島,向村民請益教唱古老民謠。所創造出的沖繩音樂世界,不僅感動了歐洲人的耳朵,躍登「FOLK ROOTS」樂評雜誌封面人物、專題報導,也受邀歐洲音樂節演出。
沖繩民謠比照地理分區,分為沖繩本島、宮古、八重山、奄美四大音樂文化區,其中八重山被稱為「民謠的寶庫」,安場樂集情有獨鐘的與那國島屬於此區,極南之島波照間的歌謠從前更有「寶庫之寶」的美稱,由後富底周二所唱的「波照間島(hateruma)」專輯可見其美。
跨國或跨界合作也成為一種民謠革新的方式。最為世人熟知的八重山民謠「安裡屋之歌(asatoya yunta)」,吸引本龍一與沖繩出身的樂團「NENES」合作,將其電子搖滾化重唱;大工哲弘則與爵士樂手共同演出吟唱,企圖開發民謠的可能性。曾經在喜納昌吉的Champloose樂團,擔任吉他手表現出色的平安隆,單飛之後反而以絕佳的三線彈奏技巧,與夏威夷吉他手伯斯曼(BobBrozman)攜手合作,把東西方弦樂器的不同特質融匯貫通,在「螢火蟲」和「慢慢來」專輯裡賦與沖繩民謠新氣象。
唱腔造作…音色一般…善於炒作
以一個非專業音樂愛好者來說,第一次聽到她的歌是那首翻唱崔健的花房姑娘,聲音乾淨,挺打動人的。後來聽了聽其他的,也還不錯啊。我管你什麼過氣文藝范兒,聽著舒服就行了,我又不靠聽音樂撐飽肚子。所以,總體評價,歌單里肯定會繼續保留的歌手之一。
真正好的民謠歌手是什麼樣?說來說去沒有一個好的。好,就聽,不好,算了,它就那樣。
不僅僅是音樂人,還是日本文化藝術專題通選課的助教!
歌一般,善於營造不那麼文藝的文藝狗喜歡的感覺,反正作為音樂人,歌真的一般。。。
喜歡就聽聽,不喜歡就這麼惡意踩有點過分啊~我真是不敢講我覺得《我想和你虛度時光》很好聽,生怕被罵成不那麼文藝的文藝狗,我就覺得這首歌還可以啊,我不是狗啊。什麼情懷,什麼亂七八糟的,聽這首歌的時候很安靜啊,這不就行了嘛~不要罵我,我玻璃心~
不請自來,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評論一個音樂人的唱功,有些太裝了。你不如去評論郭敬明的原創文字有多少。還有要帶民族情結的,更加搞笑了。唱個歌而已。說的好像平時你們都沒有聽過日本歌一樣,何況,香港歌手翻唱的日本歌手的歌,紅遍了你國上下東南西北,你們怎麼不去民族情結一下呢?這年頭。年輕人越發憤青了。民粹,是一種病。不過沒得治,直到你30多歲30歲,認識到,堅持民粹,你得到的只是那些買不起的房,租不起的房,住不起的酒店,看不起的電影,下不起的館子……
作為程壁的老鄉來強答一下下……之前認識一個姐姐,好像是程壁的什麼親戚家的姐姐吧,也姓程。在她朋友圈發過程壁的音樂,說什麼祝賀妹妹出專輯什麼的。當時沒怎麼聽。後來聽了《晴日共剪窗》,便一發不可收拾的的喜歡上程壁。首先聲音很乾凈透徹。其次歌詞內容很唯美,很文藝。當然這種問題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吧。反正我喜歡………
第一次知道程壁源於同學推薦了她的《枯木》給我,這算是一首日式民謠吧~因為本身對民謠不是很了解,所以無法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價,請多包涵。初次聽程壁的歌給人一種小清新的感覺,說不上天籟之音,但卻很舒服。第一次見到程壁本人是在熊木杏里上海站巡迴演唱會上,她和小熊合唱了一首歌。其實我也是演唱會結束後才想起她這個人,整體感覺程壁較為親民,頗小眾。
在認識前任的時候發現他很喜歡程壁,試著聽了幾首歌,歌曲沒有打動我的地方。分手後,偷偷去再瞄了幾眼她的微博,各種精心營造的風格讓我真心喜歡不起來。所以前任之所以為前任。。
挺喜歡程壁,聲音寬厚溫潤,歌雖曲調有些單一但是很舒服曲調平緩。戀戀風塵也真的挺好聽。
她什麼時候算音樂人???最多可以算一個靠關係上位得宣傳的窮酸網紅吧。走的路線還是過氣的文藝范。
初聽還是很有新鮮感,個人覺得音色還是將就。歌詞不錯,北大外國語學院標準?再聽再再聽,就是風格單一,催眠。主修日語的吧,名族情節怎麼破?
推薦閱讀:
※歐美古典甚至日本民樂是如何在消費市場把中華民樂比下去的?中華民樂差在哪裡?
※腦袋裡自己回放音樂的時候「音質」處於怎麼樣的水平?
※為什麼國內音樂科技專業偏向於影視流行音樂製作?
※為什麼電子音樂在國內發展不起來?
※Beyond 樂隊是「殿堂級」樂隊嗎?為什麼?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