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歷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讀過的歷史都是白讀,只能記得雛形。怎麼能更好的讀史,是否沒地理就沒歷史?

如題


我自度有一些淺薄的歷史地理知識,了解一些軍事形勢。這題看見了想為大家分享知識,提供參考。可惜這又得列書單了,收效不大。

不能授人以漁,實在抱歉。

我考慮了一陣子,想下筆寫文直接敘述大概的歷史地理知識。

無奈啊,學識不足,有一篇文章我見過,實在太好了,我學識淺薄絕不可能超越,這篇文章極適合讓大家對國史軍事地理有所了解入門。

思來想去,直接轉載安利吧。

(我吐個槽:每次我分享的答案永遠都是收藏數大於贊同數,終究沒有多少朋友願意看啊)

天涯原貼:縱論中西全史(第二部)帝國興衰(第147頁)_煮酒論史

貼主原作者,長河飛舟: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中國的軍事地理。

  說起古代的中華大地,經常會提及它的一個別稱,九州。關於」九州「是哪九個州,歷代劃分有所不同。見於古籍的,《周禮》、《禹貢》、《呂氏春秋》、《爾雅》等就有多個版本。

  這裡我們不去細究九州的劃分,但我們借用這個概念,將中國約略畫成一個九宮格,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的九大軍事戰略要地。

  我先把這個九宮格畫出來,然後再一一加以解說。

  關中 山西 河北

  漢中 中原 山東

  巴蜀 荊楚 江東

  現在,建議大家手邊準備一幅中國地形圖(沒有的話可以百度一下),下面我們會具體來說說這九個地區的地形結構。其間會多次提到山脈、河流、城市,如果對照地圖,看起來會更加有趣一些。

  評價一個地方是不是戰略要地,主要就是兩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山川之險。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飛機發明之前,高山幾乎就等於不可逾越。那麼在山脈之間的一些穀道,就成了連接兩大區域間的唯一通道。歷史上又經常在這些穀道上修築一些易守難攻的關隘,就成了兵家必爭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樣具有防禦作用,但不如山脈那樣明顯。然而河流卻同時具有另外兩大功效:一,交通運輸;二,農田灌溉。一個光險要而沒有經濟實力的地域是缺乏戰略價值的,因而山、水兩要素,必不可少。

  就這兩條而論,中華大地上最為得天獨厚的地方,莫過於秦國的故土——關中。

  在中國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關中都是絕對的天下第一重地。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國第一古都,長安。

  長安周圍,是渭河、涇河、洛河以及它們的支流所衝出來的一些平原,統稱關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國的老家,都在這附近。因此這裡也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沃野千里,人煙稠密。

  這些河的許多支流,都從長安旁邊流過,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渭、灞、滻、豐、鎬、潦、潏),簡直就是天然的護城河。秦與西漢年間,又不斷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長安周邊無論是交通還是防禦,都極其發達。

  這說的是關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說說關中的四面邊界。

  關中最紮實的邊界,當屬南邊的秦嶺。秦嶺是相當險峻的一條山脈,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幾座,以奇絕壯美著稱的華山也是秦嶺的一支(不過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嶺東段的崤山。我們還記得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殲滅戰,先軫導演的崤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參見第52節)。到戰國初期,秦國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關——函谷關。

  函谷關夾在崤山與黃河之間,旁邊就是三門峽,與中條山隔河相望。也就是說,無論從南邊還是北邊,除非大範圍迂迴,否則很難繞過這裡。它牢牢扼住了關中與中原的咽喉。只要守住這裡,中原勢力很難進入關中。戰國時代,就有好多次多國部隊攻打函谷關未遂的事情。

  除了南邊的秦嶺之外,關中西邊是隴山,北邊也是群山環繞,只有東部邊界的黃河算是稍稍容易過的地方了。所以戰國時期秦魏對河西之地展開激烈爭奪,爭的其實就是關中的門戶。

  另外,除卻函谷關,關中東南有武關通向中原,西南有散關通向漢中,西北蕭關則是長安出發的絲綢之路上的重地。這四關史稱「關中四塞」,差不多是進出關中最直接的四個直線出入口。其餘的路,走起來就不大方便了。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提到。

  關中就成了進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這就難怪」得關中者王天下「了。

從關中向東,便是山西。所謂」山西「,是說太行山脈以西,指的是黃河「幾」字右下角的直角彎與太行山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

  這也算是一個被包起來的地方。東面太行山脈極長,其間只有著名的太行八陘與東面的河北相通。它西面和南面的黃河內岸還有呂梁山、中條山為屏障,北面便是中華與蒙古草原的重要分界線陰山山脈。陰山以南,雲中、雁門這等重要關隘把守著中國的北面門戶。

  整個山西地區,就像楔子一樣插進關中與河北之間,是整個中國北方的樞紐地帶。戰國時秦圖大業,商鞅力主首先攻魏;楚漢相爭韓信略定北方,也自山西始。日後更有不計其數的大戰在山西地帶展開。

  但山西內部的地形,就不像關中那麼好。雖然一條汾河貫穿南北,可其間大小山脈交錯縱橫,使得山西很容易分裂成小的政治集團,所以歷史上經常由外部力量統一山西。而山西一旦統一起來,由於它四面均易守難攻,就成了一個極佳的戰略地帶。

  從山西向東,來到河北。河北,自是指黃河以北。它南面是黃河,東、西、北三面又分別由渤海、太行山、燕山所包,據此亦可割據一方。

  然而河北之地,沒有關中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也不如汾河流域各平原豐饒,反而還飽受黃河改道的水患。自古它都不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

  但有一點,河北民風彪悍。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自古聞名天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河北更是中國騎兵的重要產地。因此,憑藉河北精兵,妥善運用,亦可與天下爭雄。

  由河北向南跨過黃河,便是山東。

  前面講關中、山西、河北,都說了四面屏障。可是對山東來說,沒有。它除了東面的渤海、黃海算是安全之外,其餘三面,幾乎無險可守。整個山東地區一馬平川,一打就穿。戰國時樂毅一口氣吃掉整個齊國,然後田單又一口氣將整個齊國吃回來,這種事情,也只有在山東地區才會出現。

  但山東卻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這裡很富。

  山東漁鹽之利天下聞名,而且山東也是中國傳統的工商業發達地區。平原之上,糧食自然也相當充足。此地便成了歷史上重要的經濟基地。

  對於山東的戰略地位,清代地理大家顧祖禹在他的名作《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堪稱至理。

山東向西,便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帶,自古戰事最為激烈的地區——中原。

  逐鹿中原、問鼎中原……儘管沒有什麼割據勢力是從中原起兵的,但任何有野心的人物,心裡都裝著一個中原之夢。

  至於中原地區究竟是個什麼概念,說起來卻有些複雜。我們只得將其再細分,劃成四個小區域。

  三川 河內

  南陽 淮上

  西北,為三川河谷。所謂三川,指的是黃河、伊河、洛河沖積出來的小平原,中原重鎮洛陽正位於其上。三川地區除了北臨黃河之外,三面環山。山間亦有險關,西面是函谷,東面是成皋,南面是伊闕,北面是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孟津。這四處都是歷史上的知名地帶。函谷自不必提;當年劉邦為了給韓信的戰略包圍贏得時間,頂住項羽的瘋狂進攻,守的便是成皋;戰國時秦國與魏、韓爭奪伊闕,白起斬殺二十四萬人,足見此地之重要;周武王」八百諸侯會孟津「,雖有傳說成分,但也能說明孟津的地位。三川河谷,可謂中原的重中之重。

  西南,為南陽盆地。此地地勢雖說不上有多險要,但確實是兵家必爭的樞紐之地。它北面,是中原重地洛陽;西北面的武關是關中門戶;南面的漢水、方城山又是荊楚的門戶(還記得屈完與管仲的辯論么?參見第44節);另兼西接漢中、東臨江淮,四通八達,不可不取。歷史上,圍繞南陽盆地兩大重鎮宛城、襄陽,發生的戰爭故事數不勝數。

  東南,為淮河上游地區。此地最大的特點,河流眾多,淮河、汝河、潁河、渦河、汴河等等,水運發達,堪稱中原水系的命脈所在。我們知道在古代,河運極其重要,走水路比走陸路便宜太多。因而掌握這片地區,對於本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又加上南面靠著大別山,是中原少見的有所屏障之地。

  東北,是太行山與黃河夾出的一個區域,是關中、山西、河北、中原之間的一個過渡地區。漢代在此置河內郡,郡治在今河南沁陽地區。在即將講述的劉秀統一戰爭中,此地便被劉秀定為兵馬、糧草的轉運中心。可見這裡與中原其它地區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樞紐作用。

  以上講到的五大戰略要地,主要位於黃河流域,基本屬於我們概念中的北方。在歷史進行到公元前後,中國北方的生產力水平,遠勝南方。因此以上五個地區,是之前歷史的主體地區。但下面的四個地區,將在日後的歷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函谷關

山西(西邊和南邊的黃河邊界很明顯,大家注意一下東邊黑色的太行邊界)

山東

三川河谷(大家可以找到藍色的黃河,以及灰色的洛水、伊水)

整個中原:

西北洛陽附近為三川河谷

西南以襄陽、南陽(即宛城)為中心為南陽盆地

東南為淮河上游

東北黃河流域為河內

中原西邊,為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

  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得更加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主要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

  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其間只開了四條穀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陳倉道自不必說,韓信暗度陳倉之策已是中國戰史的經典,它的北口正是關中四塞之一的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當年司馬錯正是從此道進入漢中,進而拿下蜀地的。儻駱道最為險峻,極少用兵,更加少為人知。而子午道卻由於《三國演義》的宣傳而極其有名。它實際上是公元5年才開發出來的,而且相比其它的穀道也有些繞遠,當時不太受重視,所以魏延才覺得能起到奇襲的效果。

至於漢中與巴蜀間的巴山之中,穀道更少,只有兩條。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於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為兵家必爭。道上的劍門關也是古代名關之一,李白《蜀道難》中創造的名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兒的。金牛道東邊,還有條米倉道,就需要從巴中、閬中,繞到成都了。

  下面我們就順著這兩條穀道穿過大巴山脈,來說說巴蜀之地。

  就防禦的角度而言,巴蜀比關中更加穩固。其南面是雲貴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敵人根本不可能攻上。僅有的兩條通路,在北邊和東邊。

  北邊我們說過了,掐住劍門關,守住米倉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的東面門戶,在重慶。重慶是全國有名的山城,因此從東面陸路進攻巴蜀,幾乎不可能,只能走長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難,加之有三峽阻隔,可謂萬無一失。

  所以說,巴蜀之險,幾不可破。但這裡有個問題,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進去,裡面也不容易出來。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現局部割據的勢力。然而,一旦巴蜀脫出局域,則變得極其重要。與東面的荊楚相連,則佔盡長江天險,足以與北方抗衡;與北面的關中、漢中相連,則可順流而下,直取荊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個巨大糧倉,使得巴蜀雖不是兵家必爭(因為很難打下來),卻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從巴蜀向東,跨過長江三峽,便是荊楚之地。這是整個南方的樞紐地帶。與巴蜀相連,則順江而下,江東岌岌可危;與江東相連,則據守三峽,足可困死巴蜀;又憑藉長江、漢水之險,堪與北方對峙。任何一個立足於南方的政權,如果不拿到荊楚,就不會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統計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荊州,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歷史越往後發展,長江流域越發重要,日後提到荊楚的地方,還有許多。個中細節,容我們日後詳談。

  我們再從荊楚順江而下,便來到了我們九宮地域的最後一站——江東。

  由於長江在安徽境內拐向東北,所以長江中下游的皖東南、江浙一帶,歷史上又稱江東。此地是中國地圖上水網最密集的一個地方。因而北方鐵騎要想從此地跨江南渡,幾乎不可能,必須取道荊楚。因而江東政權只要在西線防住荊楚,便足可割據一方。若能拿下荊楚,便有望爭雄天下。春秋時期吳國可以置其餘大國於不顧,盯著楚國打,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沒想到側背出了個越國,才驟然滅亡。若吳越連成一體,則大事可圖。

  又由於發生在江東內部的戰事極少,北方由於戰亂所致的流民大量湧入江東,使得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是越來越發達。江南魚米之鄉,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漸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重心所在。

  江東政權的另一個優勢,就在於與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間地區,常常是各方勢力的真空地帶。它便很有機會跨過長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據地,為北進中原做好準備。

貼友天涯孤舟補充的地圖:

貼友太息燕然的補充評論:

關中、河北,居高臨下,為天下之上游,西北、東北之邊患,泰半源於兩地。

  山西又為關中、河北之上游,自古山西攻河北易,河北攻山西難,如高歡之並爾朱,則追亡逐北之餘也。劉秀之入河東,則所對皆烏合之眾也。

  山西的優點是形式完固,自成一國,應有盡有,春秋時晉以此立國爭霸,缺點是出擊不如關中、河北平坦方便。山西呂梁、太行包住的中間類似於一個葫蘆,葫蘆腰容易被切斷。

  山東似一小關中,故齊之地,東有大海,西有大河,南有穆陵關,亦非全無險要可守,且擅漁鹽之富,也是根據地的一選,後期運河發達,更是掐死北方咽喉,朱元璋取大都,則先定山東,斷其運道,不過確實是利攻不利守。

  洛陽西有崤山、函谷,東有滎陽、虎牢,北有黃河、孟津,南有龍門、伊闕,看似天險,實為天牢,因為從四處險固進至洛陽城下,都只須一天,戰略縱深狹小,所以張良反對在此建都

  後來李世民滅王世充,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攻佔洛陽周圍的據點上,等到佔領四處險要,反而方便唐軍阻斷救援,王世充空有河南、安徽的大量援兵,只得做了瓮中之鱉,就連來救的竇建德也頓兵虎牢關下,被李世民尋機一併滅了。唐軍河陽之潰後,李光弼棄洛陽守河陽,就是把史思明關進了天牢,任自己揉捏。可見洛陽看似天險的的迷惑性害人不淺啊。

  方城山似在伏牛山與桐柏山交界之處,南陽盆地北端,而非南端

  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比喻說法,二地貌似相距甚遠

  楚滅申、鄧,得方城,強則從此進取中原,宰割陳蔡鄭宋,弱則退入方城,據此自守,晉人懸師在外,束手無策,且由於山西南下不易,晉人行動常比楚人慢半拍,直至用孟獻子之策築城虎牢,取得戰略前沿。

  荀文若曰:昔漢高據關中,光武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致天下。

  後漢之世,寇恂則比於蕭何,鄧禹則差強張良,耿弇則彷彿韓信,但又都是縮水版。

再次鄭重聲明原作者ID:長河飛舟

希望給朋友們提供了參考幫助,可以對歷史地理的基礎有一些了解,最後,關於國史,推薦讀以下的一些書:

國內關於中國行政區劃史的研究主要是譚其驤先生和周振鶴先生師徒,有著作《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古代有專門的明末清初集大成之作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

以及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等。

都可以找來讀讀,認真學習。

古代怎麼劃分行政區域? - Agoni 的回答

關於山東的歷史地理,有相關問題回答:

為什麼東周時的齊國滅亡之後,今山東省地區再沒有作為獨立而有重要影響力的割據板塊出現過? - Agoni 的回答

關於函谷關和潼關的問題,有這個回答:

為什麼秦漢以降,崤山、函谷關作為關隘的防禦效應遠不如先秦時期那麼大,以至於後世史書上都不再怎麼提及了? - 匿名用戶的回答

關於行政區劃的歷史地理,推薦用戶 @牧奕君和他的一些答案:

各個省份是如何形成現在的形狀的? - 牧奕君的回答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命名後就失去雅緻了? - 牧奕君的回答

有關歷史地理軍事形勢,這些問題可以在基於本回答有了大概了解後,閱讀專業書籍,同時地圖工具齊備,互相妥善利用,知識肯定可以得到增長儲備。

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自己分析一些歷史上的國家政治戰爭形勢了。比如我的這個答案:

東周時三晉領土大致是如何演化的? - Agoni 的回答

魏惠王時期,大概公元前361年,魏國遷都大梁。政治中心由西大塊遷往東大塊。

因為考慮東部領土國防力薄弱,以及領土分布太過瑣碎。外交上主導了三晉易地。

主要有以下幾點舉措:

1:韓魏易地。魏國用自己比較小的魏國上黨郡換取韓國部分穎川郡和三川郡(原來滅亡鄭國得到的),擴大新都大梁周圍防衛區,鞏固魏國新政治中心東大塊。

韓國在南部和魏國又交換了部分三川郡、河內郡領土,將兩國政治中心區域領土完善。

2:魏趙易地。魏國將3號區域自己北部的飛地交換趙國中期都城4號區域中牟。趙國拿回被魏國攻佔的邯鄲,正式遷都。趙國由晉陽到中牟,再到邯鄲,由領土西部大塊將政治中心移到東大塊。

3:趙韓兩國合夥徹底剷除被遷至上黨郡安置的晉靜公為首晉公族。趙國上黨郡擴大,和韓國上黨郡形成東西上黨郡對峙。

三晉的一系列動作。

主要有兩個結果:

1:政治中心全部東移。趙國從3號區域西部疆域的晉陽經中牟最後固定在4號區域的邯鄲。魏國安邑遷大梁。韓國滅鄭後由北部遷往東南部新征服的新鄭。

2:趙國在北方領土還算連貫。

韓魏交錯

魏國東西兩大塊。經過調整,由西大東小趨於平衡。(後來西部都被秦吞了,逐漸失衡)

韓國南北兩大塊。經過調整,由北大南小趨於平衡。

韓魏中間細兩頭粗,剛好形成一個十字形狀。(想像一下兩個啞鈴交織在一起。)

十字中間的聯結點,就是成周洛陽一帶。這塊地不能易地,所有的壓力,集中在了野王這塊地上。

另外,如果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和我的一些歷史地理愛好者,專業朋友,或者學識淺薄的我自己,詢問一二,不才願意與大家討論所能學識範圍內的知識,提供參考信息幫助。

@約克公爵 在評論區里提到了天涯的歷史地理高人們,我和公爵一起給大家強烈推薦:

作為天涯人文類板塊的負責人,前煮酒論詩的首席版主,必須回答下飛舟的固然不錯,但更大的乾貨是對面國際觀察 鄙視搶沙發的《地緣看世界》系列,現在八百多頁了,多粗多細的地圖都有,包含地緣分析,我只推薦一次

小妞邊城玫女,通過驚人的努力告訴大家底層人士一樣可以測量了中國歷史幾乎所有政權的面積。

阿澈79,可以說評估了全地球國家的國力指數,也有很多張他考據的地圖

這不過是天涯一些比較邊緣但很努力的寫手成果,大家學習時要記得感謝他們哦:)

可以稱之為歷史地理學和軍事政治國際關係一家大成之言的帖子,其實可以出書了,好期待啊(但行政區劃史這一塊仍舊需要另外學習):

《地緣看世界》——歐洲部分(作者:溫駿軒)

目錄:《地緣看世界》一貼的目錄整理問題

摘錄一下精彩片段:

第二百二十一頁:馬陵之後齊的中興和衰退

第二百二十二頁:槍打出頭鳥之「合縱伐齊」

第二百二十三頁:樂毅破齊及燕的北擴

第二百二十四頁:劍指東北——燕國向遼東、朝鮮半島滲透

第二百二十五頁:遼東、朝鮮半島地緣解讀

第二百二十七頁:馬躍燕山之「遼西古道」

第二百二十八頁:燕國之「塞上五郡」

第二百二十九頁:三都五郡——燕國的基本地緣架構

第二百三十頁:軍都陘上谷郡

第二百三十一頁:燕趙在太行山以西的地緣博弈

第二百三十二頁:趙北三郡(代郡、雁門郡、雲中郡)

第二百三十三頁:鄂爾多斯高原(與前套、後套、西套平原,大同盆地,隴東、陝北高原關係)

歷史地理學,摻雜歷史地理,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等縱橫之多種學術,交織成網路。還有行政區劃沿革的部分,這是歷史中因為地理所直接產生的時政制度,國家結構。

凡此種種,學之不盡的學問,我等凡人在此面前,真是渺小啊。


鄧廣銘所謂治史四把鑰匙:年代、 地理、 職官、 目錄。其中地理即歷史地理,更主要是指傳統的沿革地理。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只是附著在歷史學的一個工具,四庫全書中地理類就被分在史部,歷史與地理的關係可見一斑。

樓主的困惑,不知道指的是世界史(或具體的國別史)還是中國史。其實最最直接的方法,是在讀史時配合閱讀地圖。地圖主要有三種,一是歷史地圖,一是今地圖,一是古地圖。當然,幫助最大的是歷史地圖,世界史方面的歷史地圖我所知不多,但中國史方面,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八冊則可稱得上中國近百年來最完善的歷史政區地圖,是近百年來中國現代歷史地圖編繪的最高水平的成果,是中國史研究的必備工具書。

除此之外,還有顧頡剛、章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郭沫若的《中國史稿地圖集》、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國近現代史地圖冊》、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簡明中國歷史圖冊》、南充師範學院編的《中國古代史歷史地圖》、遼寧人民出版社的《中國古代史歷史地圖集》、武星月主編的《中國現代史地圖集》、郭利民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通史地圖集》、王雅軒等主編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地圖》、郭毅生主編的《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國家地震局、復旦大學的《中國歷史地震圖集》、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圖選》、中央氣象局的《中國近五百年來旱澇分布圖集》、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陳幀璉的《辛亥革命史地圖集》、諸紹唐的《徐霞客旅行路線考察圖集》、駱承烈的《孔子歷史地圖集》、吳秦傑主編的《毛澤東光輝歷程地圖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中國戰爭史地圖集》、黃盛璋和劉宗弼的《中國礦治歷史地圖集》、徐蘋芳主編的《明清北京城圖》,侯仁之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史念海主編的《西安歷史地圖集》、《山西歷史地圖集》、《福建歷史地圖集》和《廣東歷史地圖集》,周振鶴主編的《上海歷史地圖集》,侯仁之、岳昇陽主編的《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濰坊市歷史地圖集》等。

值得一提的是,耗時幾十年的《國家歷史地圖集》已經編製完成,其第一冊已經出版。而更多區域歷史地圖集如《廣西歷史地圖集》、《吉林歷史地圖集》、《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重慶歷史地圖研究》或已經編繪完成,或正在出版之中,或正在緊張編繪之中。此外,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在中國歷史地圖信息化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其《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CHGIS) 開創了中國歷史地圖信息化的先河,就掛在「禹貢網」上,查看也很方便。


作為一個地理決定論者,我個人認為我們人類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歸根究底來說都是源於地理自然環境的限制與機遇。語言,服裝,生活方式,繼而決定經濟模式和社會結構,包括科學發現和科技發展,這些東西你去慢慢倒推最後都是基於當地的一些地理自然條件的。

確實在工業革命以後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發展受制於地理因素是越來越小,更主要是受制於資源因素。但是在工業革命以前的古代歷史中,純地理地形因素就決定了很多文明的興衰與世界歷史的走向。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 (科技發展受制於地理資源)南美洲的土著文明為什麼都不用車?不是因為他們笨,發明不了輪子,而是有了車沒有健壯的牲畜去拉,有什麼用呢?

2. (政治軍事受制於地理資源)中國為什麼容易出現軍閥割據,尾大不掉,軍人開疆拓土,皇帝就怕功高震主?俄羅斯歷史上自從被蒙古一掃之後為什麼就一直是一個向心力很強的國家,他們開疆拓土只怕比中國多好多,為什麼就沒有出現軍閥割據,尾大不掉?因為俄羅斯一馬平川,軍事上割據勢力沒有辦法據關堅守,而且自然資源和土地開發程度在那個年代沒有辦法與首都附近的區域相比,所以經濟上也沒有自給自足的基礎。而中國呢?一塊塊的地理區域其實獨立性很強,軍事上有各種山川險要以隔之,經濟上很多地區可以自給自足,所以在中國割據就是一個嚴肅的大問題。

3. (經濟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受制於地理資源)為什麼腓尼基和希臘這些地中海東岸文明會出現擴張殖民文明而且航海技術從遠古開始就那麼強?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這種文明?因為地中海東岸地區海岸線複雜,多山或多荒漠,不適於耕種,人口負載能力有限。而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海(地中海和黑海)都面積不大,風平浪靜,而且島嶼眾多,人航行起來,以很有限的技術也很容易能做到。從小亞細亞到伯羅奔尼撒半島一路上都是島鏈,一般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只用航行一天,而且那些島嶼之間往往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這樣舒適的航行條件導致這裡的民族在本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然都要到海外去擴張殖民了。反觀中國,面向著世界最寬的太平洋,風浪等級都是地中海裡面無法想像的。而且在古代,基本上中國附近的島嶼如台灣和日本都是用當時的觀測技術無法知道的。

你如果懂地理的話,在閱讀史書或者歷史研究的時候,才能知道這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是什麼意思。歷史必然性不是說中國人之所以重農抑商是因為孔子儒家的傳統,而是告訴你不管哪個民族,來到中原大地之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下,都必須重農抑商,你不這麼乾的話,你的政權玩不轉,你的民族呆不下來,比如蒙元和滿清的結局對比。

說了這麼多重要性,現在我來說說我是怎麼學習地理的。當然我從小對地理很有興趣,看過很多書,很多地圖。但是想要快速地學習並理解地理對於軍事政治這些社會因素的影響是怎麼樣的話,我建議還是玩有描述地圖地形資源的戰略遊戲。

比如:

三國志11

帝國:全面戰爭

信長之野望

文明系列

。。。。。。

就以三國志11為例。它的地圖不能說精確,但是很概括,而且有一定戲劇誇張,讓你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地勢對於軍事的意義。比如從潼關附近的地形就能知道當年秦國為何能夠對抗六國,一匡天下的一部分原因。因為秦國本土的關隘山脈重重,你只要守住據點那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比如下圖:

黃河拐彎處依山傍水而建的千古潼關,不僅當年六國軍隊攻不破(其實戰國當年是函谷關,還沒有潼關,但是秦國地理優勢是沒變的),1940年代的日寇也照樣沒攻破。

有了這些地理優勢,你看,秦國就只有揍別人的份兒,不管外面征戰的軍隊是勝是敗,人家也攻不進來。有這樣的地勢至少保證了秦國不滅,再加上商鞅變法,就讓秦國變成了與其他六國本質上不同的國家了。當然商鞅變法為什麼在秦國能推行下去,在其他國家為什麼就沒有那麼成功,也與秦國的地緣政治,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有很大關係的,這裡就不表了。


多看地圖冊,什麼類型的都行,你會不小心上癮的。


新年快樂,推薦一本書 饒勝文的《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這個問題啊........最高票答案挺好,但是全世界看就更好玩了~我看這問題感觸很深,畢竟回答什麼都要貼地圖。

其實我想說的是,地球就這麼大,武斷點說,人類比較輝煌的歷史大多在亞歐大陸(包括北非)。

而影響較大的無非河流山川海岸線,而這三個關係還很大。

緯度不同溫度和濕度不同,離海遠近乾濕程度土地質量也就不同。

海洋周圍產生髮達文明,內陸遊牧周期錘擊沿海,高山山地往往隔絕孤立。

土地平整有大河,大河泛濫有農業。支離破碎海岸長,汪洋馳騁出商業,農業大多為集權,商業貴族民主制.......

..我希望可以帶答主記住點重要的地方,然後再反過來學習。相信對地理更了解後,你會更喜歡歷史,反過來更會對地理感興趣。

首先打擊下答主,如果不懂地理的話...歷史基本沒法學。

時間空間沒法分家,如果歷史是時間,地理就是空間,缺一不可。更可況,歷史往往是地理決定的,這個很致命,如果不明白地理,你很難造成對於歷史的「哇,原來是這樣」的通明感覺。

對於我來說,兒時只是想知道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土地海洋什麼樣,才想了解的地理。因為地理,想知道過去這些土地海洋什麼樣,才了解的歷史。

所以說我覺得如果題主喜歡歷史,不妨在讀完一段歷史後,好好地看一下發生過的地方,在地圖裡尋找。

更何況,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就算世界在變,土地還是這個土地,所以我還是說一些我在地理上看到的和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的關係,其實可能沒有題主想像的那麼複雜~~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最早是哪個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漢族真正成為一個現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是在什麼時候? - 安森垚的回答

先說個宏觀的,大多是先畫了地圖再說的,不過只不過我不會畫的那麼難懂了~

圖亞歐大陸 這個用了谷歌地球 建議喜歡地理的話千萬別用投影式的地圖,還是地球儀最好

  • 可以說,這個世界的「主流」文明之花,是生長在亞歐大陸的,就算是埃及,從某種程度我們可以將它歸類為西亞,因為從埃及的歷史發展來看,與它有主要聯繫的還是西亞和歐洲。

  • 要是說道「世界屋脊」,很多人都會說,啊~那就是青藏高原~

  •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講,處在亞歐大陸中心的「帕米爾高原」可以驕傲的和青藏高原說,你也配姓趙?

  • 我們知道每個島嶼都是海里拔出來的高山,其實亞歐大陸我們也可以看成一個大型的島嶼,這個島嶼中心的「高峰」,就是這個「帕米爾高原」。它是大多亞洲中部主流大山的匯合區,雖然後來南亞次大陸這個「外人」加入了亞洲大家庭,甚至由它造成的「年輕人」青藏高原高度超過了帕米爾高原,但是帕米爾老人因為其地理位置,還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題外話,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就屬於帕米爾高原,帕米爾就是塔吉克語「世界屋脊」的意思)。

  • 帕米爾在亞歐大陸的中央,幾乎隔絕了整個東西方的交流。
  • 帕米爾以西的地方,南部由於信風帶控制,乾燥少雨幾乎不能住人(西亞沙漠)。只有西北方向還算濕潤,但是卻很寒冷(歐洲地區)。所以慢慢的形成了高鼻深目白皮膚的,高加索人種。
  • 帕米爾以東的地方,北邊異常寒冷乾燥(西伯利亞),南邊卻溫和潮濕,所以慢慢形成了黃皮膚塌鼻子的,蒙古利亞人種。
  • 導致了上古時代帕米爾以西的高加索人種(白種人)一直和帕米爾以東以蒙古利亞人種(黃種人)交流不多。
  • 和帕米爾高原相對的,就是大陸周圍的低矮地區,東邊的平原多為河流沖積形成的開闊地區,黃種人形成的「羌人」部落,逐漸在這片平原生根發芽,形成了輝煌的農業文明。平原以西的支離破碎的平原山地,形成了各派白種人的商業城邦文明。而另一批白種人,從高加索遷移到流淌著兩條河的西亞沙漠,發展出輝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巴比倫、亞述)。(我是為了科普,別和我較真蘇美爾人...)
  • 那麼在平原和帕米爾的中間,有著廣闊的「半吊子高原」,如蒙古高原,伊朗高原,著這個乾燥卻不是特別乾燥的地方,成為了游牧人的樂土——帕米爾東邊是匈奴東胡的黃種游牧部落,西邊是塞種(雅利安)游牧部落,它們由於內部問題和氣候原因,周期性的錘擊著平原上的發達文明。
  • 所以文明便獨自發展,「帕米爾大山」的周圍,東邊有著「塔里木盆地(中國新疆)」,西邊有著「費爾干納盆地(烏茲別克河中)」,這兩個地區成為了自古兩邊的民族交流碰撞的地方,也是黃白混血最多的地方,也是讓我們最頭疼的地方...
  • 圖 上古時期人種分布 紅色白種人 藍色黃種人 (這裡不細分語系區別了) 黃色其他人種(矮棕人為主,酷似澳大利亞的毛利人)
  • 大致概括完了,我要說例子了
  • 先從上古東方來說吧,我們漢人的祖先是被稱為一個稱為古羌人的民族,使用的語言是古羌語。

這個民族一直生活在甘肅青海一帶,過著游牧和採集的生活。

你說扯淡,我們怎麼可能活的那麼偏遠,所以說這時候要引入冰期和間冰期的概念。

這個在另一個回答中已經說了,在新生代之前,隨著各方面地球內外的原因,地球迎來了一個個大的冰期(結冰期)和間冰期(融化期)的周期。

  • 但是進入到新生代之後。也就是說眾所周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動物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所以一旦地球變暖,植物大量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變少,地球開始變冷。植物導致大量死亡。這樣冰封下的海洋和腐殖質變多的土壤,由於氧氣增加,喜氧微生物大量增加,地球二氧化碳變多,地球再度進入間冰期。

  • 進入到物種多樣性逐漸增加的新生代第四紀,也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逐漸出現了以上原因導致的若干次冰期和間冰期。間隔不斷變短,間隔往複。

    圖 格陵蘭冰蓋的波動變化 第四紀
  • 我們生活的前一個時代「更新世」到我們生活的「全新世」過度的過程中,也是「玉木——大理冰期」到我們生活的間冰期的轉化過程,這個時候是12000年前,人類已經開始有文明的存在。

  • 這之後的冰川和高原冰蓋融化,導致了河流越來越泛濫,東方也不能倖免。
  • 而整個東方有著西邊帕米爾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導致中亞以及西亞的文明很難進入,但是也塑造了相對安全的環境,只有北方和東北有潛在的敵人產生的可能。
  • 在山海經中記載的伏羲風姓部落,包括「軒轅」部落,記載來自「天山」,可是這也太扯了~再遠也不會遠到新疆啊。但是神奇的是,最後通過對匈奴語以及古羌語的分析,「天」的發音為「tsirian」,也就是說我們的漢語已經從多音節無聲調的羌語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這座山後來被音譯為「祁連(甘肅青海交界)」。
  • 隨著時間推移,古黃河長江隨著融化的冰川,奔騰洶湧的增長。它們攜帶大量泥沙,開始衝擊被淹沒的大陸架,由於海洋很淺,這些泥沙開始沉積造陸(現在也一樣,比如黃河口,還有上海的崇明島),大片濕潤肥沃的沖積平原開始形成,但是這個時候的平原很不穩定,新生的「古華北平原」河水泛濫,不斷亂竄。
  • 可是由於羌人部落不斷增多,加上海洋不斷消失,氣候也開始乾燥。部落開始產生內部矛盾,原始的生活形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所以一次大分裂開始了。
  • 一部分留在了日漸乾燥的高原,形成了以「西羌(藏族,彝族,納西族祖先)」,「樓煩(匈奴祖先之一)」等為代表的羌人部落。
  • 一部分甘願去挑戰不斷泛濫的平原,一個「神農氏」部落從狗尾巴草中培養出「粟(小米)」並廣泛種植,合理的利用肥沃的土地發展了「農耕文明」,最後經過一代代「治水英雄」的治理,逐漸趨於穩定,部落開始融合,自稱「百姓」。這就是我們的祖先。
  • 還有一部分羌人,由於不忍泛濫,跑到了比較與世隔絕的東海島嶼上,進行採集生活。結果隨著大陸增加,這些島嶼慢慢變成了陸地和半島(比如泰山和山東半島),在「三苗」的帶領下開始強大,自稱「九黎」。他們和那群農業羌人的戰鬥就開始了。
  • 這也就是軒轅為首的「百姓」部落和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的戰爭,眾所周知,軒轅贏了,三苗一部分跑到了山嶺叢雜的南方丘陵,剩下一部分跑到了東北平原,和當地的土著「肅慎人」融合,催生了後來肅慎王國的文化發展。
  • 當然更多的,就是融入了軒轅的部落,九黎和百姓的融合,可以說是華夏歷史的一個大事件,這個因素導致了「自古以來」的「中國」本位思想。
  • 這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天下蒼生,黎民百姓」。
  • 由於隨後的又一次洪荒峰,在「夏後」部落老大「夏後文命」也就是俗稱的「禹」的治理,導致了多災多難的這個農耕文明,形成了以大禹為總書記的夏後黨~的更穩定的融合,直接導致,「夏」政權產生,並且還給東方人搞出了「經世致用」這樣的生活模式,直接導致了「中國」後來一系列文化的產生。
  •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時候大大小小的洪荒是一直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商不停地遷都的原因,大洪荒造就了民族,文化,政治一系列概念的雛形。
  • 同樣都是洪荒,那西方又是什麼樣子呢
  • 二 我們看一下所謂西方,這裡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被我們俗稱「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周邊,一個是歐洲大陸。
  • 這個是前500年左右的人種分布 可以發現整個歐洲伸出來無數個「觸手」一樣的的半島,眼睛放的更宏觀一點,你會發現,整個「歐洲大陸」,其實就是「歐洲半島」。
  • 所以這樣的支離破碎,河流也都短促,在大洪荒時期,造成的危害並不大。尤其是緯度很高,所以間冰期融化速率也很慢且穩定。
  • 而且歐洲東南是沙漠里的閃米特人(猶太人阿拉伯人祖先),東邊是一望無際的乾燥寒冷的平原。所以可以說整個歐洲周圍基本沒有什麼防線。
  • 歐洲大部分,幾乎全是黑龍江的緯度,所以這樣寒冷的條件也是十分不適合農業的發展,半島多,山地多。導致了整個歐洲很難形成「夏」一樣的統一農業帝國。
  • 所以比較溫暖的希臘半島,小型商業城邦開始在希臘半島發展。尤其是,「它」離最早的輝煌文明「埃及」「赫梯(小亞細亞)」非常的近,所以商業造成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多,這一點是和中國相對閉塞的「大河文明」不一樣的。
  • 這樣的商業文明,也造成了商人的貧富差距減少,所以一旦這種情況產生,就很難像中國一樣,帶來一個如同「禹」一樣一枝獨秀的老大。
  • 希臘本來就小國寡民,於是也就催生一堆貴族一起議事了「民主制度」,其實現在也一樣。民主制和專制一樣,只不過是一定的特權人物維穩的武器而已。
  • 而這樣的文明和中國「統」「用」為主的理念不同,他們更注重世界的規律,和物質的美妙,也就催生了「古典哲學」和藝術的產生。這句話很重要~
  • 可是不得不說,希臘是個晚期文明,與之息息相關的,是離希臘不遠的亞洲西部美索不達米亞的閃米特文明,所謂的中東,兩河流域,題主地理不好,那就再俗一點,伊拉克周邊~ 上地圖
  • 前巴比倫時代,藍色的是閃米特人 紅色的是印歐人
  • 在上圖的中間,也就是巴比倫周邊的那個區域,就是著名的「兩河流域」,也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沖積出沙漠中的綠洲。
  • 這周邊由於信風控制,周邊全都是乾旱的沙漠, 所以兩河流域在泛濫時不僅僅沒帶來太多的農業,更多的是駭人的洪荒。
  • 在太古時期蘇美爾人的輝煌之後,閃米特人就來到了這片土地,建立了輝煌的「阿卡德王朝」
  • 閃米特人有個傳說,他們的祖先叫諾亞,天神降罪懲罰人類,製造洪荒。諾亞造了個方舟飄到「中東」一帶,有兩個後代,一個叫「閃」,一個叫「含」,含成了埃及人蘇美爾人的祖先,閃成了他們的祖先,也就是semu,閃米特人。
  • 對於洪荒對東西方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原始信仰中找尋答案。
  • 新石器時代時,每個「姓」都有自己的部落圖騰,而最早的「風」姓部落使用的就是蛇圖騰。個人傾向的理論是,蛇喜好潮濕,代表著洪水即將到來的預兆,也代表著男性生殖器的生殖崇拜。而隨著牛圖騰部落的神農,貘圖騰的有虞等部落和「風」部落融合後,產生了最能代表這個大聯合的「龍」作為原始部落的圖騰,「龍」也伴隨這群人,走向五千年,走向最大的認同感。

  •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風姓),拿規矩丈量天地,出土於新疆。

  • 而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傳說中,由於蘇美爾人以及閃米特人對於天災的恐懼。你看看,來了天災東方想的是治理,西方選擇的是逃命。
  • 由於蛇喜好潮濕,於是蛇變成了原罪的預兆,變成了讓人對抗天災的啟示。同時蛇的樣子代表著對性愉悅的認知,成為了人類與上天博弈的複雜的一種存在。所以洪荒對於沙漠兩河的民族慢慢造成了,「原罪」的信仰以及對「智慧」的複雜認知,和東方的「經世致用」「意象」不同,他們更注重一種「啟示」和「敬畏」,他們在物質的需求和上天的啟示這兩個極端徘徊,形成了獨有的智慧。

  • 於是隨著又一次大洪荒的產生,阿卡德王朝很快就成了一盤散沙,尤其是在迦南(巴勒斯坦一帶)這個族群更是民不聊生。一個叫做亞伯拉罕的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大禹時代),出現了。
  • 亞伯拉罕這人看著一盤散沙的閃米特民族,非常心痛啊,於是就想帶著族人團結起來去逃命,但是族人又不聽他的,心想糟老頭子你算老幾。

  • 亞伯拉罕一看這不行啊,於是一種救世主的心態從胸中產生,他告訴族人,這個世界上有一個至高的主宰,叫做耶和華,你們可以稱之為上帝,我呢,就是他的經紀人,你可以叫我先知,耶和華說了,只要你們聽我的,我們肯定可以逃過這場災難。

    老百姓哪信這個,紛紛表示坐看打臉。結果亞伯拉罕突然兩眼一閉,說上帝為了證明你們的愚昧,讓我血祭我的小兒子作為祭品,說完拿刀要砍。眾人瞬間嚇尿,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 所以亞伯拉罕,自稱先知,將原始一元神宗教統合改革,塑造出一個叫做「耶和華」的最高神,由於「蛇」勸夏娃吃善惡果,耶和華因為人產生了智慧和性降下天災,亞當夏娃的後代諾亞製造方舟逃亡,後代帶著原罪活在世上,需要先知去啟示。所以這群人開始與洪荒做鬥爭,最終擴大族群。
  • 而這種宗教的弊端是,1.它為了快速凝聚部族而產生,所以這個信仰加上原本的「一元神」,具有極大的排外性。2.利用上帝的原罪思想,給人造成恐慌感,造成了這個民族缺少對於所有人類族群的博愛。 這兩個弊端直接影響了後來傳承亞伯拉罕教派的後來人,直到現在。
  • 最後呢,亞伯拉罕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以實瑪利一個叫以撒
  • 以撒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雅各,一個叫以掃
  • 以掃和以實瑪利的女兒也就是他表姐結了婚,後來帶著族人回到了阿拉伯半島定居,形成了阿拉伯人的祖先。

  • 雅各這個人也是個忠實信仰他爺爺宗教的人,也繼承了他爺爺的忽悠能力,自稱自己曽和耶和華角力獲勝,改名「與神角力者」,閃米特語是——以色列。
  • 顧名思義,這個雅各帶領著自己的族人生活在「迦南」巴勒斯坦一帶,隨後由於洪荒,希伯來人無奈只能逃到埃及(巴勒斯坦到埃及非常的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閃米特——希伯來部落。
  • 在這個時候,從原始一元教中脫胎的基督教的爸爸「猶太教」就要誕生了~

過後再碼


建議還是惡補下地理,建立一個自己內心的地理架構吧。。。否則很多地理的敘述你都不知道到底什麼意思。

地理架構在個人看來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1、陝甘寧晉冀(京津)魯豫蘇(滬)浙皖贛湘鄂川渝各省主要(地級)城市位置最好背下來;然後他們的歷史名稱盡量了解;

2、自然地理:連接上述城市的主要河流,阻礙它們的山川,最好背下來。比如漢江,你得知道它經過了漢中安康十堰襄陽荊門武漢這幾個城市,注入長江是武漢;

3、人工的東西:連接上述城市的主要道路,道路通過的主要關隘渡口,最好背下來。比如從太原到大同,會經過忻州代縣雁門關朔州,再比如南京周邊的幾個重要渡口,上游的采石磯,對應馬鞍山,下游的瓜州渡對應揚州和鎮江,太行八陘,長江三磯之類的,大概應該了解;

4、地理形勢大的理論:饒勝文《布局天下》就夠了,裡面詳述了中國地理的四角四邊理論。

這樣能更好地設身處地地了解歷史中的政治形勢。


推薦玩玩光榮的《三國志》系列遊戲,效果意外地好哦

個人最喜歡第九代。

新年快樂!


推薦二顧全書,顧祖與《讀史方與既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不要想著讀完,就這麼每天翻個幾頁,仔細體會,既要的敘我就看了十多遍,太有意思,另外還有天文分野非常受用。

有兩篇筆記對我影響也非常大,一篇是二十二史札記裡面的地氣東移,一篇是容齋隨筆裡面的大禹治水

河道方面推薦《水道提綱》和《行水金鑒》,有人說河道變化巨大,以前的水利書籍大可不看,但是我個人認為有些河道所處之地雖早已高樓林立,但是水氣還在,對於理解地理水利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世界地理的話,不看功略,不改金錢,把大航海時代2玩穿就行了。

一定要是2啊。


讀歷史,應該用思辨的方法讀。推薦看台灣大學歷史學教授呂世浩在網易公開課上的《學歷史的大用》。知乎不支持格式,鏈接如下:【TEDx】呂http://open.163.com/movie/2016/3/9/B/MBGPUA6MB_MBGPUKC9B.html世浩:學歷史的大用

我用文字表述如下,希望對你有用。

首先自問三個問題

你認為歷史專業是能掙錢的專業嗎?

你會因為讀歷史而感到驕傲嗎?

你會讓你的小孩去讀歷史專業嗎?

答案大家自己都懂

我們在高中是怎麼學歷史的?

三個字:背、背、背

人名、地名、事件、時間背呀背

考試完了啥都不記得

與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回來一問

啥都不知道的旅遊者沒一點區別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技術工人

那為什麼古代國家領導人卻必讀歷史?

雄才大略的英主都是手不釋卷讀歷史

因為歷史對他們治國很有用

(四爺雍正賣萌圖)

就不說古代了,說近一點兒

毛主席讀歷史絕對比蔣委員長讀的好

所以蔣委員長在毛主席眼裡就像個透明人

而蔣委員長總是嘆氣,不懂啊,不懂啊

那為什麼古代國家領導人感覺讀歷史非常有用

而我們從小學歷史,卻不知歷史有什麼用?

那是因為

古代要培養帝王精英,所以用思辨學歷史

今天要培養產業工匠,所以用背誦學歷史

歷史就在那裡從未改變

關鍵是讀歷史的方法不一樣

古人或者國家領導人是怎麼讀的呢?

看到關鍵處時,把書蓋住,不往下看

想一個問題:如果我是這個人,我會怎麼辦

精妙之處就在於讓自己身處這個具體的場景

用古人的問題磨練自己的智慧

絕不是事不關己地看熱鬧

而人與人的差距不就表現在做選擇的水平上嗎

歷史中的場景各式各樣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看不到的

誰也不能保證,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事情

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在我看來,幾率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大

馬克·吐溫有句經典名言

「歷史不會重演,卻總是驚人相似」

那麼當你遇到與古人相似的情況時

你是不是就多了一個參考

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是不是就更明確了呢?

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答案就是「了解人性、啟發智慧」

(人性難料)

歷史上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

從君子佳人到流氓地痞

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從這些人身上發生的事情

你就可以練就一對火眼金睛

自此,那些逗你的、騙你的、玩你的

就休想逃過你的法眼

當你走背字時

一定要相信你絕不是唯一的倒霉蛋兒

歷史中肯定有與你遭遇相似的人

想想他們是以何種心態、何種方法去面對

最後又得到什麼結果

將古人的事情當成磨刀石訓練自己的智慧

讓自己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當你感覺自己出身不好

你要記得有一個人從小失去父母

靠自學成才最終成為影響中國千年的聖人

他就是孔子

當你感覺自己一無所有時

你要記得有一個人已經失去了所有

但他始終不忘滅亡暴秦為祖國報仇的志向

終於輔佐劉邦進入關中,打敗西楚霸王

他就是張良

當你感覺自己受到侮辱時

你要記得有一個青年才俊

忍受胯下之辱最終讓天下聞之喪膽

他就是韓信

當你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時

你要記得有一位姑娘怒沉百寶箱

她就是杜十娘

當你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時

你要記得有一個傢伙

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最終被連根拔除

他就是魏忠賢

呂世浩講的《史記》精彩絕倫,推薦大家去看

網上有他的公開課

聽了他的課扭轉了我的讀書方法

四個字:受益良多

(台灣大學歷史學教師呂世浩)

他是我一位很有水平的同學推薦的

我現在把他推薦給大家

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要想了解歷史地理知識,最寓教於樂的就是《三國演義:全面戰爭》了。。

這個羅馬全戰的mod的地圖製作,在所有歷史遊戲里算是最考究的了。。完全體現出了幾大版塊的主要地緣特徵。。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比較高地還原中國古代地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懶得看地圖,就去玩這個遊戲!

像關中的高枕無憂,山西的內部失調,河北的兵精城廣,漢中的格局渺小,荊湘的你來我往,山東的根本守不住。。它全都能體現。。關隘和渡口也是和地形完美契合的,不像三國志11和三國群英67,就是拍腦袋擺了個差不多的位置。。

不足之處就是對江東和中原的地形塑造不夠具體。。河南不是一馬平川,事實上大大小小的山脈和河流把河南割成了很多散碎的小平原,各有各的特點,比如洛陽是個坑,鄭州是塊餅。。大別山區的作用也不夠明顯。。江淮地區也不該那麼重要。。但總體而言很不錯啦。。


建議題主去看天涯神貼《地緣看世界》,該貼就是從地理的角度來解讀歷史,作者的知識儲備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熟悉地理的話,對於理解歷史事件中的各類戰役,以及不同勢力間的權力角逐都有很大裨益。這方面比較好的例子可以參看馬親王如何閱讀歷史書? - 馬伯庸的回答

但是如果不熟悉地理也沒關係,題主可以參照史書體裁中的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從時間、事件、人物三個方面去了解歷史。

地理之於歷史是個幫助理解的輔助工具,有之當然很好,無之也不需介懷。如果不是歷史專業人士,題主就抱著輕鬆獵奇的心態去讀歷史吧。


想讀好歷史,就需要明白這些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影響的因素。地理,經濟,政治以及民族種族之間的關係都深刻影響到歷史的發展。這些都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所謂地緣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

歷史不是膚淺的通讀一遍,讀的時候要思考。建議題主先歐洲入手,先研究歐洲的地理(地形,氣候和資源)讀的時候也要注意種族文化,再加上多讀書,就能學好了


建議讀史書時陪地圖,一般史學大著正文前篇都有地圖附頁,但那個都太簡略了。讀中國史建議隨身裝備一本

簡明歷史地圖集(譚其驤著),專業但不繁瑣。


建議玩全面戰爭系列遊戲,想了解歐洲的地理可以玩羅馬全面戰爭(1,2),中世紀全面戰爭(1,2),日本可以玩幕府將軍。不同時期的地名,民族,宗教都有介紹,CA的作品對歷史還原度還是蠻高的,關鍵是遊戲很帶動興趣,你發現你看的書和玩的遊戲很契合,這是很快樂的。


柯南·道爾在通過自己筆下的福爾摩斯說過這麼一句話:能從資料上查到的東西,不需要背誦。(大概這意思吧,大約是第一篇長篇小說里提到,華生剛見到福爾摩斯不久。)

記不住就別記,學歷史根本不需要熟記地理

讀史的五重境界,史料,政治,經濟,文化,人性。史料在第一重。史料的幾個要素:事件,時間,人物,地點;地理不過是其中之一。地理是最不可能作假的歷史元素之一,不過它的價值也就僅僅如此而已。

史料,誰知道真假?但是裡面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性是有規律的,是不變的。學會用政治經濟文化分析歷史,甚至通曉人性,直接用人性剖析歷史,還愁缺地理知識?歷史的最大價值在於引申現代,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學習經驗,經驗教訓本就是抽象的東西。題主記得雛形,足夠了,細節記多了反倒不容易走出來。

任何歷史事件的關鍵詞都不是地理。舉個例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家喻戶曉,哪怕我熟記當時的所有地理細節,換個地方我就一無所知了。而事實上,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和此戰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思考歷史的時候,有不清楚不記得的細節,就直接翻資料好了。二十四史,史記,資治通鑒這些書都值得買回來收藏,推薦古文原版,或者古文和白話文的對比版,只有白話文的版本實在不推薦。

至於地理,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都要有;至於歷史上的地理,書上有的地圖可以手機拍下來,存電腦備查,網路上看到的歷史地圖,盡量保存下來,歸檔。(我記得歷史教科書上不少地圖,不知道現在的有沒有。)

歷史上的地理資料,需要的時候查就行,真的沒必要記下來。

人的精力有限,能不背的我堅決不背。


地理之所以是文科的原因就在於地理學不好歷史學起來肯定很累。當年我對歷史最感興趣,但地理是所有學科里學得最好的……

我的一個建議是玩遊戲。初中時我們班的人發明了一個每個人抽籤選一個列強在地圖和本子發展攻略的桌游,現在回看算是結合了《文明》和模擬聯合國的一些要素,背景資料都要自己找,由於當時互聯網不發達導致我們的資料全部參考歷史和地理教科書以及文革時作為內參的《各國概況》,但還是玩得不亦樂乎。一個結果就是我現在對非洲各國的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原因是有一次玩的時候開了次列強瓜分非洲會議,每個人最多分三個國家,當時運氣不好抽到西班牙於是這變成我翻盤的唯一機會,研究了半天把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全記熟了……


地理在任何時期都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冷兵器時期。首先,地理位置決定了氣候,決定了地表特點,進一步決定經濟軍事政治。舉個栗子,北方平原地區多馬場,所以北方可以組建騎兵軍團。南方水鄉缺乏馬場,所以南方可以組建精銳水軍,但組建不了大規模騎兵部隊。歷史上多數情況北方虐南方,一方面是南北人身體條件有差異,另一方面是北方軍種更有優勢,再者南北方氣候文化的差異也決定了南北方人在內心深處的差別。

如果再換一種眼光來說,中國地理屬於金角銀邊草皮肚。四個角最最有優勢的是關中,然後是華北平原地區。處在邊角可以避免四面受敵,戰國時期像韓國魏國很悲催,他們就是典型四面受敵,而齊國楚國秦國都是處在一邊,坐享地理優勢。燕國雖然也在邊上但國力太弱。還有中國地理上的邊角地區是有險可守的。

如果再換一個視角 來說,在局部地區地理也是很重要的。優勢地理條件可以讓擁有優勢的一方如虎添翼。但一旦這種優勢失去,馬上就會對政治對人心造成極大的衝擊。歷史上不乏相關的栗子。在外交上來說,處在不利地理位置上的一方就相當於命根子被人抓住了,總是要矮一頭。

如果將眼光放在戰場上,有時候佔有優勢的地理條件所起的作用不差於數十萬軍隊。地理優勢一旦被好好利用會讓對方很頭疼。歷史上南宋抵擋金軍,明朝抵擋後金都是靠著地理條件達到目的的。

綜合來講,地理決定了氣候,決定了地表狀況,決定了經濟軍事人心。決定了外交上的優勢劣勢,決定了攻守之勢。當然,這些事情不是絕對的,一手好牌也需要好的玩家,需要不亂打。


推薦閱讀:

西方歷史上有哪些刺客?
為什麼日本和國內對二二六兵變的看法如此不一致?
建國前存在的一夫多妻類型的家庭,在建國後是如何生活的?
有哪些在現代看來很普遍,古代卻很值錢的東西?
反腐會引起經濟蕭條嗎?

TAG:歷史 | 軍事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