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在《六宮公主》里為什麼最後要點一下和尚的身份?

可以「念佛吧」結尾,為什麼還要加上武士和和尚的描述,是想表達什麼嗎?


我最近讀了這篇文章,就我個人理解,我覺得有幾個可能:

1. 首先,這個僧侶是很有名的,是內記上人,但是在公主臨死之前乳母和男子都在幫她念佛,但並沒有救到她,和尚也一直說:快念佛。也提到了別人實際上是代替不了她念佛,所以我認為一種可能是表達除了自我拯救,別人是無法帶給個人救贖的,哪怕佛教這樣普渡眾生的信仰,都是無法拯救陷入戰爭和塵世中的被幻象所糾纏的人們的。也是體現塵世的泥沼之深,除非自己內心責無旁貸,否則必然會陷入虛無,與絕望之中。

2. 也有可能是對於宗教的諷刺,因為即使是得道高僧,帶著號稱是普渡眾生的經典與信仰,仍舊無法拯救在虛無中掙扎的人類,所謂的信仰,只是限於一部分人的。而且公主雖住在寺廟,然而實際上她並不是尼姑,也沒提到她是虔誠的佛教徒,反觀她之前的生活,都是無聊,空虛,虛度光陰的,雖然寺廟給她提供了一個生時居住的場所,然而或許並沒有精神上的安慰而導致公主形容枯槁,大非往先之景,可見這樣的宗教也是無法為那怕是生者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的,更何況在死後還無法提供救贖。

3. 內記上人在文末提到這是一個沒出息的女鬼,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獄,但實際上芥川龍之介自己也提到過類似於現世即是地獄,我們在地獄中行走,類似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於現世的諷刺,塵世之人大多是不知天堂不知地獄,或者,他們早已都身處地獄了。

這是我的個人理解,並不充分,僅供參考。。。。。。


嘗試拙劣著回答題主,歡迎分享討論不同觀點。轉請標作者。

我個人是認為芥川的作品向來具有不單一的解讀,至少對於讀者如此,真相有迷霧鋪蓋,或者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相。芥在《莽叢中》清楚地表達了「人會默認地自私地對客觀事件有不同的敘述」這一對人性的思考;同樣《羅生門》,人性會在一瞬間內反轉,是混蛋?是英雄?分不清,沒界限,是非模糊。因為模糊就是人性的本質嗎?總覽芥的作品,如《素盞鳴燈》《阿富》,無一例外,都是跟人性的轉變有關。我不知道這是芥本人的思想導致,還是刻意用模糊去表現人性、側重敘述的手法?本人不精通日語,遺憾無法考證。

1結尾道「不知天堂不知地獄沒心肝的女鬼」,在我看來和公主的身世相符。公主在雙親健在的幸福時代過「彈琴吟詩虛無單調」的日子,遭到背叛之後依然還是「彈琴吟詩虛無單調」。芥在原文中多次使用了 相同的詞語,顯然是刻意為之,痕迹明顯。「彈琴吟詩」是超脫的樂觀隨遇而安精神,還是消極懦弱只依賴於他人的救贖的世俗之悲哀?後文總結。

2結尾有三大亮點。

①交代和尚的高社會地位。一種理解是,作者點出和尚的高名望高品德身份,因此和尚的話語成為畫外音,成為旁白,成為作者對世道的感嘆,成為所謂「正確」的主旨,批判了公主這類不自救(不念佛)不努力(整日掛機)不抓住機遇(5年後放棄再尋新好)的世俗人。第二種理解是,交代和尚地位,諷刺宗教的愚昧(未能渡人)。

根據前文大量的對公主的鋪墊,我支持第一種。況且如要抨擊權力宗教,又為何刻畫和尚衣衫襤褸?前文毫無關聯,極為突兀,完全不是芥的風格。

②武士身份。引出和尚對話,襯托和尚身份的作用,再多只能是過度解讀。

③女鬼嘆息。由此明朗,公主並不是超脫隱士,並不是世外仙人沉迷管弦,她到死都是一個悲哀感嘆的可憐人,和尚道出真相:這個人不值得同情!

結論:芥對公主的虛無主義,隨亂世而飄蕩、不進行任何努力自救的消極不屑;反觀男子背棄誓言、圓滑處世,卻幸福美滿,又是一種諷刺!則人間地獄輪廓可見。解讀成抨擊宗教,便全文亂散,結尾突兀,不是芥應有的水平。


如此可憐的公主卻不值得同情


我可以說這一筆讓內記上人似乎成了主角,六宮的遭遇是他的現世歷程中所知曉的一個故事,"不知天堂,不知地獄"的評價也是他透過六宮想告誡世人的,然而就算是高僧也是故事中的一人,真正縱觀六宮公主一生不是無所寄託,一片虛無嗎,與天堂地獄又有什麼關係。六宮的悲劇更加沾染了一層灰塵。

然而,實際上內記上人代表了一種堅定的信仰,也是芥川所敬畏但又窺視不得的精神力量,借內記上人來批評六宮其實何嘗不是借那種充實的精神力量來批評自己和俗世之人。

直白一點就是講完了故事自己反思一下。

(個人理解)


再有情有義的官人,再佛法無邊的高僧,也不能代替你來拯救自己。


表達對和尚的輕蔑。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芥川龍之介作品《河童》中的員工屠宰法(屠宰失業員工)影射的現實價值?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沒有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和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和死亡觀?
如何解讀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一文?
為什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評價會這麼高?

TAG:小說 | 文學 | 日本文學 | 芥川龍之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