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虎嘯龍吟》里出現的「日本元素」?

《虎嘯龍吟》里看到一些「日本元素」,首先肯定的是很多方面都是日本向我朝學習的,是不是日本在三國時期(或者在更久遠之前)就派使者向我朝學習?

日本和服像郭太后的服裝

日本和服像郭太后的服裝

採用跪的姿勢來坐

魏國傳令兵背後兩面旗子

日本電影里的古代士兵也是背後帶有旗子

司馬懿的木屐

日本人的木屐


類似護背旗這樣的東西其實漢代是有的


窩局的這個比較像是波蘭元素。


感謝@Pica pica指正

吳音、漢音、唐音表示的不是傳入時中國朝代的名稱,而是傳入時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

而且順序也錯了,吳音是5-6世紀傳入的;漢音則是後來奈良時代遣唐使帶回的,是長安 音;唐音是宋一直到清持續傳入的,接近南方口音。

參考資料:《中日文化交流史》 滕軍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宋以後民間貿易盛行,很多中國商人赴日,都以唐人稱之,比如後世清代長崎的唐人坊就是一個典型。此時中國的文字讀音大都是東南沿海的商人帶過去的,所以把他們的口音叫唐音


這就是我國需要強調文化自信的原因

大量的古代傳統元素經過嚴密考據反映在影視作品裡,卻被觀眾下意識的認為是日本/韓國的文化元素

大萌亡了以後,朝鮮穿著明制朝服進貢大清,被京城百姓誤以為是戲班進京時,心態也大抵如此吧

中國古代鞋類常見的有草鞋和布鞋,但是這兩種鞋在雨天極容易潮濕,而且損耗極快。而木屐則可以憑藉其高鞋底避開水和泥,而且木質鞋底的耐磨損度也遠高於草鞋和布鞋,因此是長途跋涉時家庭條件較好的人的選擇。如李白《夢吟天姥應留別》里「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以及下圖明代畫家孫克宏所作《東坡小像》中,蘇軾所著之物便是木屐,因此可以說明至少明朝時期中國國內還是存在著木屐的(因為藝術創作的取材來源於生活或歷史,參考不同時代清明上河圖臨摹品中橋的結構及材料的衍化)

至於傳令兵的背後,那插的是鳥的羽毛,那是傳令兵的兵種識別標誌。而日本戰國士兵背後插旗子其實是因為日本戰國時代徵兵打仗一般是自備武器盔甲服裝,所以徵召入伍時隊伍內部大家服飾各異,敵對雙方服飾裝備區分不大。為了在混戰時區分敵我而不得不背後背旗子以表明陣營。日本現代影視作品為了粉飾歷史戰爭場面/追求畫面宏大美感才統一服裝。就連日本戰國時著名的三大赤備隊(武田、井伊、真田)也是集合一些裝備精良、素質優秀的武士,在徵召後將盔甲塗上大漆染紅。這種辦法也是敵我識別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中日兩國士兵背後插的東西作用是不一樣的

(附一張真田小龍蝦劇照)(笑)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補充:

有的回答里提到了日語中漢音、吳音的事情,稍微解釋一下。

日語里漢音、吳音、唐音都是這表明這個單詞讀音傳入的時代。由於文化傳播具有時間差,這些音大多略晚於對應朝代。而這裡的「漢」「吳」「唐」都指代中國。只不過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主要交流對象是吳國(恐怕是孫十萬在接待使者騙他們他們大漢亡了),所以在古日語中將這一段時期傳來的中國文化都冠以「吳」的名號,吳服就是這段時期從大陸傳播過去的服飾制式的稱呼


根據出土文物分析,中式正坐和現代日式正坐是區別的。中國人多喜好兩腳平行壓在屁股下,日本人多數喜好拇趾交疊。


謝邀。

題主描述中的這個【首先】的有問題啊!

首先肯定的是很多方面都是日本向我朝學習的,是不是日本在三國時期(或者在更久遠之前)就派使者向我朝學習?

1,日本曾經向中國學習過,和日本的所有東西可以在中國找到出處,是不成任何相關性的;

2,日本曾經向中國學習過,和日本是否現在還保存著這些學習過的東西,也是不成任何相關性的。

第二個,關於木屐

1,木頭是一種很常見的材質,所以木頭做的鞋子也是非常常見;

2,木頭做的鞋子有不止一種樣式,不同樣式之間大家是怎麼論證是有祖孫關係的?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不是全品,且樣式與日本木屐有明顯區別;

3,哪怕樣式一樣,穿著方式也會有區別,不同穿著方式之間,又怎麼論證祖孫關係的?中國的木屐很多是套在已有鞋子外面穿的

最後,我國古裝劇使用日本元素這件事,儘管很多人心裡不好受,但是真的沒得洗,洗不白!


1、中國和日本的初次官方性外交就是在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接見朝貢的邪馬台使者難升米和都市牛利。(差不多幾十年前鮮卑族首領檀石槐曾經捉到過倭人,但不確定這個倭是不是日本國,而且這件事並不屬於官方交流行為。)【經知友 @張肥繆 提醒,兩國初次官方性外交應為光武帝時期,倭奴國大夫朝賀一事。】

2、木屐是中國發明的,三國時候就有,最近幾年發掘出的孫吳大都督朱然的墓中就有木屐出土。

3、跪坐也是古代中國的傳統,常說的「席地而坐」就是指這個。

4、郭太后穿的是吳服,春秋戰國出土的人甬就有類似的打扮。日本直到江戶幕府前,也把這種制式的衣服稱作吳服。

5、《大軍師司馬懿》的細節是真考究,劇情是真沒法看。


司馬懿出使東吳吃魚生

這魚生是妥妥的中國元素啊

「膾炙人口」里的「膾」是魚生咯

三國前期徐州的土皇帝陳登沉迷魚生不能自拔

當年衛生條件不太行 陳元龍同志吃的太多最後因寄生蟲病一命嗚呼了----這個時候的日本,邪馬台國與大和國之間還在身披粗布手持青銅棒互相敲來敲去吧。。。


你這是有多麼無知才能問出來這些問題啊,裡邊哪裡有日本元素?當時中國人不這麼穿衣那要怎麼穿?你是即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日本,當時日本的衣冠服飾有這麼穿戴的嗎?就算你不讀書但是漫畫總看把,大國主裡面不都有嘛


也可以理解。本來自己的東西丟得太久了,如今再看到,竟以為是外國的。

以前聽到人說,有小孩子看到電視劇里演明朝,指著裡面的人物說,韓服!

嗚呼哀哉。


日本元素我不太懂,但吹什麼細節考究、嚴密考據的還是算了吧。

出現在三世紀中國的板甲這種魔幻都出來了,還根本輪不到糾結背旗這種細節。。。。。


裡邊還出現了日本元素的漢字 還有長相和日本人一樣的漢人 ……

吳服我不了解 背旗我也不懂 但是坐和木屐大家應該都知道哇?


我外公家就有木屐....是他先人留下的,一次翻找時偶然發現的....

李白詩云:腳著謝公屐。

這個謝公屐,就是謝靈運?改造過用於登山的木屐....

關於跪坐...題主有興趣可以看看九拜...那是周禮...

其他就不多說了,就是感到有點悲哀。

可是上下五千年啊


兄弟,你問這問題不羞愧嗎?還首先?首先你就要明白中國的歷史!

1.太后的衣服是妥妥的貴服,先不說這像不像和服,就這款式,漢朝穿了幾百年。

2.跪坐,麻煩題主先查查凳子椅子在中國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3.木屐,木屐這個東西,從春秋戰國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從上至下的「家庭拖鞋」

這劇歷史服飾考究非常嚴謹,這些都是三國時期可能出現的東西,日本這時候還在茹毛飲血時期呢。

別看見漢服就想到和服,看到跪坐和木屐就想到日本。

日本元素是什麼?漫畫還是av?


關於道具,服飾等,個人覺得劇組是有一定考究的。不會像過去的一些劇一樣,時空亂穿越!

好比如士兵的環手刀,就是漢代特有的刀具,對後代刀具發現有很大的影響

猴吉用的菜刀,與現代中國菜刀不同點在於,更狹長,這與古代金屬的難求有一定關係,所以也是合理的

喝酒的器具,也是標準的漢代漆器

劉禪送孔明出征時的那個酒具,可在長沙馬王堆博物館找到一樣的器具

再看劇中多次的彈琴,古琴的擺放位置,也是正確的,彈琴的手與音樂也是相符的

本以為劇中唯一出現的青瓷香爐(司馬懿家裡面那個)是一個愚蠢的穿越,因為整部劇都沒出現過瓷器,而是全部都是陶器,漆器,金屬器,但後來我查了一下,漢代的確就已經有青瓷的燒制,所以這也不算是穿越了

所以,這部劇連一把菜刀都考慮了進去,沒理由會去學所謂的日本!

再說,日本的原始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戰國時期過去的,加上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很多中國古代的東西被保留(好比如日本刀的原鐵冶煉方法,就是中國漢代之前所用的方法),再加上日本一直都有派使者來中國學習,所以日本的東西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

綜上所述,據中出現大量的類似近現代日本的元素,實際上應該是說日本保留了中國古代元素,而不是漢代出現日本元素,不要本末倒置了!


雖然我也反對採用日本特有的東西嫁接到中國來,還美其名曰是日本保留了古中國的風俗和事物。

但是你應該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真正獨有的,什麼是中國發源的,什麼是中日混血的,什麼又是日本原生的!

你不如把《將軍在上》《海上牧雲記》批鬥一下。


都是中國元素


題主關於「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是如何影響日本的」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很感興趣的。

正好剛考完中日文化交流史,我在此不妨簡略地做個引子

(先附一張關於中日文化交流大概的年代表)

可以看到,真正的中日文化交流早在遠古就已存在,只不過那時大都是自然交流,日本文明也尚不成型。王允的《論衡》中記載有周朝時中日間的來往,但因為行文過於雕飾不被學界認作為是中日交流的最早記載。

一般而言,將秦時期作為有文字記載的中日文化交流的開端。(耳熟能詳的「童男童女跑到島國造人」的徐福東渡即發生在這一時期。)

在此之後的漫長歲月中,中日之間展開了文化、制度、宗教、科技、藝術、人員等多方面,長時間的交流,一直延續至今日。這段歷史的繁茂不可謂不精彩,對於更深刻地認識日本很有幫助。

北京大學的藤軍教授在網上有門慕課名為《中日文化交流史》 ,其中便詳細地介紹了從古至今的中日文化交流歷史。

在此附慕課鏈接:中日文化交流史 | Coursera

同時這門課的教材也對於了解這段歷史很有幫助,全稱為《中日文化交流史 考察與交流》,紫皮的,網上就能買到,內容和慕課里是一樣的。

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怎麼就叫做日本元素了,那是妥妥的中國元素好嗎。明清和唐宋以及唐宋以前中國文化差的遠去了。認得了韃子咱不能不認大漢啊對不對。

其實我之前也覺得老家山頂的一座樓頗有日式風格,因為有日式建築常見的破風類似的設計。但是後來專門學習,破風這種東西也是脫胎於唐代建築。人家就是中國風,只是我等眼力淺薄不認識罷了。或許還有些文化不自信的心理在作祟。


題主,我再給你加一些吧。

第一部裡面司馬懿出使東吳,還吃了魚生的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電影《秦頌》上映,報紙上有一篇影評,作者的一句話令我至今難忘。。。

「這是一部日本化嚴重的電影。」

〣( oΔo )〣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武將所練的是哪種(類)武功?
如果在關羽死後,張飛沒死對蜀漢政治局勢有什麼影響?
三國中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孫策死,周瑜為何帶兵奔喪?
陸遜,徐庶這樣的名字起的初衷是什麼?

TAG:三國 | 日本歷史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