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死亡或死亡意義的書值得推薦?

如何對待自身的死亡,親人的死亡,他人的死亡?關於這些方面的思考有哪些經典著作?


推薦一本繪本,正好幾個月前做過稿子。如果小時候的我能早一點讀到這個故事,那段日子也許不會那麼漫長。

《爺爺變成了幽靈》

作者:[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文 / [瑞典]愛娃·艾瑞克松/圖

譯者: 彭懿

(黑體字為原文)

有一個男孩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歡的人是他的爺爺霍爾格。可是,他再也沒有爺爺了。爺爺突然倒在了大街上,死於心臟病發作。艾斯本傷心極了,哭個不停。然而葬禮結束的晚上,爺爺又回來了,坐在他的櫥柜上。

「爺爺?」艾斯本招呼道,「你在幹什麼?你不是死了嗎?」

「我也以為我死了。」爺爺說。

「噢,我知道了,」艾斯本說,「你變成了幽靈!」

艾斯本有一本關於幽靈的書,書上說,只要幽靈願意,它們就可以穿牆而過。

「好吧,那我就來試一試吧。

爺爺這麼說,他也這麼做了。

他穿牆走了過去……

……然後,又走了回來。

「哇,爺爺,你真的變成了一個幽靈,太好玩啦!」

於是,爺爺每天晚上都來找小艾斯本,他們常常一起玩。然而有一天,爺爺突然嘆了口氣說:「我一點都不快樂,我不能總是當一個幽靈。」

他從書里得知,如果一個人在世的時候忘了做一件事,他就會變成幽靈。爺爺連續想了好多天,可還是想不起來到底是忘了什麼事,他開始唉聲嘆氣。

為了幫助爺爺,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爺孫倆回憶起了很多快樂的往事:爺爺帶艾斯本去遊樂場,艾斯本坐過山車時差點吐了;他們在花園裡挖了一個大坑種樹;艾斯本的球踢壞了爺爺的鬱金香,爺爺沖他大吼大叫;他們在車展上看到了3輛漂亮的賽車,然後在看一場無聊的電影時呼呼地睡著了……

啊,對了,」爺爺說,「是這件事。」

「什麼事?」

「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我忘記什麼事了。」爺爺說。

「——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

爺爺和艾斯本都哭了。

最後,爺爺穿過牆壁走了,走進花園,走到了馬路上。艾斯本站在窗口揮著手,目送爺爺消失在了黑暗中。

似乎,很多人在成長中遭遇的第一次撕裂就是親人的去世,而在心底耿耿於懷好多年的原因,也許就是因為沒有機會跟他們好好地說一聲再見。

知乎有個問題:你看過哪段文字讓你瞬間流淚?票數最高的是@碧落 引用的科學松鼠會的一段話,借來結束這個答案吧: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們的光錐曾彼此重疊,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


《西西弗斯的神話》


《追逐日光》

這是一個處於彌留之際的人留下的分享自己感受的書。書中內容符合題目中如何對待自己的死亡和如何對待親人死亡。兩年前看的,簡單寫寫。

「我真的很幸運,醫生說我還能活三個月」。上面這句是作者在將死之際發出的感慨。死亡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你不能確定它何時降臨。本書作者是在知道自己人生還有多久時記錄下了自己反應和心路的變化,決定將最後的歲月變為最好的時光。

本書作者是尤金·奧凱利。53歲時的他擔任著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可以說是處於人生的輝煌之時。生活中突然出現的種種不適促使他去診斷身體,結果晴天霹靂般發現自己正處於腦癌晚期,人生中僅剩下3~6個月。

經過短暫的心理鬥爭,尤金問自己了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人生的盡頭非得是最灰暗的嗎?第二,能不能給生命的最後歲月添上一些亮色、甚至讓它成為人生最美妙的時光呢?

尤金選擇捍衛生命的尊嚴,他不希望自己在人生的最後為了痛苦地多活幾個月,而損失享受生活的最後機會。他僅接受了保守治療,也就是說治療並不影響他的生活,不會給他帶來巨大痛苦。他列了自己最後要做好的事:

穩妥地解決所有法律和遺產問題;

  結束一段段人際關係;

  追求簡單;

  活在當下;

  去營造,也去迎接美妙的時刻和「完美的時刻」;

  開始向新生過渡;

  為葬禮做準備。

之後他按照計劃完成自己的生活,補上了被工作耽誤的本應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記錄下了這美好的歲月。

書的結尾部分是由尤金的妻子代為完成的,因為他本人在生命的最後已經喪失了寫作的能力。妻子作為他的靈魂伴侶在生命的最後給予的他的是陪伴與愛,一起走完了人生中雖面對病痛但卻最好的時光。

尤金·奧凱利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能讓更多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如何對待死亡,而他自己也為此做出了表率。環繞在死亡周圍的未必是恐懼,也可能是愛和美好。

最後插一段書摘:

當然,很少有人能在離開人世之前把參透自己的死。在我接到死亡判決書之前,我也沒有真正去思考過。談到死神,人們往往會感到惶恐不安。即便是行將就木之人,也不會把人生最後的每一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也很難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沿著既定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將要辭世者尚且如此,身強體健和歡欣愉悅之人就更別提了。有些人之所以沒有考慮死亡,是因為死亡往往來得太突然,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很多人就這樣離開了人世,比如死於車禍意外的罹難者,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死神會從天而降。我雖然會過早地離開人世(接到死亡判決書時我才53歲),但卻稱不上突然(無論如何,如果能提前兩周接到死亡判決書,就已經不算突然了)。我很清楚,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天會在2005年畫上句號。

有些人之所以無法靜下心來思考如何讓最後的人生變得盡善盡美,是因為臨終前他們早已身心俱疲,人生的盡頭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緩解痛苦。

我可不是這樣,我並沒有受過什麼太大的皮肉之苦。在診斷前的幾周,只有一些不太明顯的癥狀(而且也沒有注意到),除此以外我並沒有什麼疼痛之感,真的一點都沒有。後來,醫生告訴我,即便到了彌留之際,我也不會有什麼痛苦之感。我的視力會漸漸衰退,黑暗將慢慢籠罩我的世界;這種情形在我下午去打高爾夫球的時候就出現了,我在高爾夫球場上曾經度過很多無比美妙的時光。當時,我眼前的世界慢慢蛻變成了灰色調,高爾夫球洞也變得越來越難瞄準了。後來,我發現自己容易忘記別人的名字。最後,光亮會離我漸行漸遠,我將陷入昏迷狀態,生命舞台的帷幕也要落下來,我也會離開這個世界。


怎麼都沒人推薦亞龍的《直視驕陽 (豆瓣)》

關於死亡、死亡焦慮以及覺醒體驗等。

諮詢師曾奇峰的推薦:

生命的終點在明確而堅定地等候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空內追求無限:無限地擴大對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變得混亂,智者在死亡面前會更加清醒。亞隆站在生命的巔峰向我們講述關於死亡的一切。讀他的文字,不會增加我們的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我們活著的清晰度。實際上這已經足夠了,因為我們都不喜歡永生中的無聊,而喜歡短暫中的精彩。


死亡倒底是永遠寂滅,還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無數人曾經作出無數種描述。

但問題就在這裡,誰說的才是真的呢?

正因為死後的未知性,導致了人們無比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生命。

因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幸運的是也只需要一次。

所以題主如果你還年青,哪不妨等你老了,退休多年之後,子孫滿堂,心滿意足閑著無聊的時候再去思考這個人生的終極問題吧。

好像跑題了,佛教的典籍討論這些問題非常的多也經典。


《完全自殺手冊》

更遠的話,不知《浮士德》算不算


以前專門讀過國內絕症病人的出版書目:

陸幼青 《生命的留言》

田維 《花田半畝》

于娟《此生未完成》。

我很喜歡同齡人(其實比我大了幾歲)子尤的隨筆和詩歌集。他的生命精彩而絢爛。

國外的書籍,讀過一本童話般的《天藍色的彼岸》。


關於死亡的起因(創世記2:16-17;3:1-6)、死後的狀態(傳道書9:5、6、10;約翰福音11:11-14)、死人是否有希望(約翰福音5:28-29,使徒行傳24:15)、怎樣解決死亡問題(以賽亞書25:8;哥林多前書15:26)等有關死亡的所有問題,聖經是解釋得最清楚了。

推薦聖經。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馬丁海德格爾《Being and Time》


史鐵生 《我與地壇》


第一次回答問題。我看過一本書,是所有看過的書裡面對我影響最大的,直接影響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書名叫《天藍色的彼岸》,是一本國外的小說,講的是一個小朋友死亡後的故事,內容非常輕鬆愉快。以前覺得死亡特別恐怖,無法接受的事,我看完後有一種如釋重負、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不知道哪個詞形容合適)的感覺,突然意識到死亡只是一件非常安靜、平和的事。清醒的人臨死的時候一般特別緊張、恐懼、不安、不舍,網上有些關於瀕死體驗的報道,瀕死體驗者靈魂離開身體後會有一種從沒有過的輕鬆和舒服。


《死亡如此多情》

這是一部由近百位醫護人員共同完成的作品。它用敘事醫學的手法描述了醫者親身經歷的臨終故事,其中不乏很多病人是醫生自己的親人。

反正我看完之後還是挺震撼的


柳葉刀的《我的生死記憶》

我的生死記憶 (豆瓣)

講的就是作者從軍和行醫的十幾年中經歷過的幾十個生死故事。我是讀高中的時候在報紙上看的連載,具體的故事情節已經記不太清了,但依稀還是能想起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勾勒出來的那些死亡故事本身給生者帶來的震撼。


在那天來臨前 (豆瓣)

正在看


相約星期二?

很有名的一本小說,看過的話,就當我沒說吧~


直視驕陽

相約星期二

恩寵與勇氣


《西藏生死書》。


《相約星期二》,值得一讀的書


推薦一下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講一個老年痴呆的老人從患病到死亡的故事,包括他給家裡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剛看完,比較受衝擊,情緒還在消化。

不知道題主的年齡,我今年20,有時候也會想關於衰老和死亡的事情,有時候覺得平靜,有時候又會害怕。我把這種情緒在郵件里向教我老年社會工作的老師傾訴,她是這麼回復我的:「我一直在課上強調修老年社工或者其他有關老年的課程,需要有足夠的自我反思(self reflection)在裡面。因為這不僅關涉如何理解和幫助已經處於老年期的個體,而是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和生命,因為誰都要面對這些。在你的年齡,有恐懼和糾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於不在少數的有些人來說,這種恐懼可能是終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如果終生被恐懼控制才可怕。所以如果大家開始有意識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體悟這個問題,或許有助於將來更好地面對。」

分享給你。


推薦閱讀:

既然手機和平板電腦可以安裝 Kindle App 和多看等閱讀軟體,為什麼還要買專門閱讀的E-ink設備呢?
睡前看書堅持不到一個小時就打瞌睡,如何解決?
Kindle Paperwhite 第二代的體驗如何?相較舊版,有哪些不同?
讀書時聽什麼音樂?有哪些好音樂推薦?
如何讀史?

TAG:閱讀 | 思考 | 哲學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