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沒參戰,日本當年有沒有可能擊敗中國?日本為什麼會傻到去偷襲珍珠港?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工業化轉型之路,國力提升的同時,野心更是急速膨脹,開始琢磨起了對外侵略。

而中國則成為日本侵略的首選對象。

這個選擇是很自然的。中國所擁有的東亞大陸,是全球一流的大型優質地緣板塊。日本由於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地緣實力一直比較孱弱,如果能夠佔領中國,日本就具備了成長為世界一流大國的資格。

當然,正常情況下,以日本之力,根本不可能是中國對手。可當時的日本,正全力擁抱工業化,中國卻依然停滯在農耕泥沼中。

工業文明所蘊含的能量,遠非傳統農業可比。憑著文明升級過程中的憲法優勢,日本獲得了在國力層面反壓中國的歷史性機遇!面對這種烏雞變鳳凰的誘惑,日本焉能無動於衷?

甲午戰爭由此無可避免。深陷農耕泥沼的中國,完全不能有效釋放出自身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的應有潛力,毫無懸念的被日本擊敗。

不過中國再怎麼樣也是個地緣大國,以當時日本的實力,想一口鯨吞還是不可能的。不過,日本依然得到了朝鮮、遼東半島和台灣,以及兩億兩白銀賠款——這對日本來說,絕對是飛來橫財了!

此戰過後,依然貧弱的清廷和民國政府,已不再是日本的主要對手。妨礙日本雄霸東亞的,成為北方的俄羅斯。

俄羅斯與中國大範圍接壤。中國沒落後,俄羅斯就打著東亞大陸的主意,尤其是中國東北地區——這便與日本形成衝突。

不過沙俄可不是中國,其國力遠超日本。不過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位於東歐,亞洲領土自然環境惡劣,再加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人類工業發展水平也還相對有限,這都阻礙了俄羅斯本部向遠東投射影響的能力——這就給了日本可乘之機。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儘管日本國力遠不如俄,但卻依靠地緣上的優勢,擊敗俄羅斯,搶到了對黃海、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秩序主導權。

不過俄羅斯雖然敗了這一場,但整體實力依然遠超日本。而且日俄戰爭結束後沒過多久,西伯利亞鐵路就建成通車,俄羅斯本部與遠東的聯繫大增,這使得日本接下來依然得面對來自俄羅斯的強大戰略壓力。

不過日本畢竟已是今非昔比,憑著幾十年的改革,和對中、俄兩戰的勝利果實,日本已經躋身二流工業強國之列。

而在外交上,日本獲得了一個重大突破。為了遏制俄羅斯在東亞的擴張,英國有意扶植日本與之抗衡。早在1902年日俄戰爭爆發之前,英日兩國便締結了《英日同盟》。

英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全球霸主,有了它的力挺,加之日本尚可的二流工業強國實力,日本也總算能跟俄羅斯周旋下去。

幾年後,一戰爆發,俄羅斯國力大損,緊接著,十月革命,蘇俄內戰爆發,蘇俄政權暫時無暇東顧;而英法老牌歐洲列強也在一戰中元氣大傷,對東亞的影響被嚴重削弱。這種情況下,日本取得了在東亞的相對優勢。

這算得上日本戰略形勢最好的階段了。非但列強無力東顧,中國也深陷內亂,要是這時候日本侵華,不得不說勝算頗大。

不過日本的身板還是略顯單薄。雖說幾十年下來實力大增,但要說全面鯨吞中國,依然有些力不從心。而在日本積極蓄勢之際,美國的身影,越逼越近。

一戰後,美國之國力已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至於英法,儘管憑著傳統影響力,依然保住了對戰後全球秩序的主導權,但其力度較戰前已經大幅衰減。特別是東亞,與西歐地緣距離十分遙遠,隨著英法的衰落,它們再控制此處,已經明顯力不從心。

美國就不同了。美國不僅國力大增,而且作為太平洋區域國家,它跟東亞的地緣關係,至少比英法要親密的多,所以雖然就全球而言,美國仍沒有擺脫英法束縛,但在,美國的優勢地位已經形成。

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簽訂,太平洋區域的主導權,由英法主導,轉向美日主導。

不過說是美日,但二者的地位是全然不同的。美國的國力明顯高了日本幾個檔次,所以在這場太平洋主導權競爭中,美國可謂優勢明顯。不過在東亞,有著主場之便日本還是差差能跟美國並駕齊驅,甚至在中國,日本的影響還強過美國一些。

只是,美國不可能坐視日本佔領中國。這倒不是美國擔心自己在華的那點子小利益;而是一旦日本拿下東亞大陸,會對美國的太平洋秩序主導權形成重大威脅。

中美兩國分處太平洋兩側,而東亞大陸也是不亞於北美的一流地緣板塊,一旦它的地緣潛力充分釋放,那起碼在西太平洋,美國將無法立足,甚至於在東太平洋,都難免遭受嚴重威脅。

要是東亞大陸仍在中國控制下,這對當時的美國而言完全可以接受。畢竟當時的中國極為貧弱,內部混戰不止,不可能威脅到美國分毫。

但換成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畢竟是二流工業強國。以前地緣實力有限,無論咋折騰,也都翻不起大浪。可若任由其佔領東亞大陸,再進行工業化整合,一旦這個強大地緣板塊的潛力被激發,美國將夜不能寐。

基於這種邏輯,美國越來越傾向於遏制日本,並逐漸改變態度,支持國民政府。

而蘇聯的東山再起,更加重了日本的危機。

建國後不到20年,蘇聯就基本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並重新在東亞方向形成巨大威脅。

美國和蘇聯,誰都不是日本比得了的。為了抵禦二者之影響,一方面日本與德國結盟,借納粹德國在歐洲牽制美蘇;而另一方面,日本侵華開始提速,希望趁美蘇騰出手來對付自己之前,完成對中國的消滅與征服。1931年,918事變爆發,東北淪陷。之後,日軍又陸續在華北、淞滬滋事,並最終於1937年引爆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

這當然不為美國所容。雖說受制於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當時的美國政府不便直接干預,仍從側面加大了對國民政府的支持(比如飛虎隊的入華),後又啟動日本啟動貿易制裁,冀圖迫其罷手。

但日本卻回不了頭。要是就這麼放棄,日本將不可能蝴蝶與美蘇的抗衡地緣實力。這種格局下,即便美蘇一時無事,但早晚還是會向日本發難——而日本卻無力抵禦。

但強撐著也不是辦法。中國畢竟太大,雖然它沒有能力擊退日本,但至少能夠把戰爭拖入僵持。隨著時間的延長,日本的戰爭消耗與日俱增,但日本卻天生資源匱乏,外部購買渠道又被美封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日本人的戰鬥意志多強大,資源不夠也是枉然。

這種情況下,日本要是不想在未來出局,就只有一個辦法——向美開戰,偷襲珍珠港。

後來人一般認為:對美開戰,是日本近代史上犯下的最大的戰略錯誤。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對美開戰,可能是大日本帝國繼續玩下去的唯一選擇。

不跟美國開戰的話,就日本那點小家小業,早晚會在與中國的長期戰爭中消磨殆盡,這樣一來,日本遲早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開戰,特別是是突襲式的不宣而戰,就有機會一舉殲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主要軍事力量。

一旦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摧毀,那起碼短期內,美國無力再阻擋日本,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有可能以撤銷經濟制裁,甚至放棄中國為條件,換取日本的停戰。

當然,美國也可以繼續打下去——畢竟要報仇雪恨嘛。但在現有海上軍事力量完蛋後,就算美國可以憑著強大的工業能力重建,但這也必須得有一個過程。這個時間段里,日本海軍就可以趁機東進,爭取摧毀美國位於北美西海岸的核心工業區

當然,日本如果真這麼干,那這梁子就結大了。等美國回過氣,肯定會把日本往死了整。

只不過,作為美國兩大主體核心板塊之一的西海岸工業核心區被摧毀,這意味著至少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國都將喪失大規模軍事反擊之能力,而封鎖日本,以及支援中國的能力當然也同步喪失。

趁此機會,日本便可集中精力,殲滅中國的本土勢力,全取東亞大陸,然後對這塊世界一流的地緣板塊予以工業化改造。

等到美國元氣恢復,來跟日本算總賬時,它所面對的,就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小小的二流工業國,而是坐擁東亞地緣板塊的一流大國!這時候美國還能不能玩死日本,那就說不準了。

這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實原因。這也許是一種賭博;不過相對弱小的國力以及不堪的地緣潛力,導致日本如果不這麼做,也確實沒有別的選擇。

可日本的實力還是太差勁,運氣似乎也已到頭。儘管戰術上,偷襲珍珠港大獲成功,但並未消滅太平洋艦隊的核心——航母。至於美國本土更是毛都沒摸到。而這一戰,也打消了美國內部的分歧。的雜音。國內再無雜音,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對日宣戰復仇。太平洋戰爭爆發。

面對全力報復的美國,日本自無勝算。雖說開戰初期,日本靠著充分的準備獲得了一些優勢,但隨著美國戰爭機器開動,局面很快反轉。四年後,日本山窮水盡,再無生機,只能無條件投降。

日本戰敗之初,國家一片荒蕪,近代以來的所有擴張成果也被幾乎剝奪殆盡,連主權都被美國人把持。

日本列島地緣潛力本就不怎麼樣,近代工業化幾十年的成果和對外侵略果實又化為烏有,還淪為戰敗國和人類公敵,主權也上繳美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日本這個國家基本上都廢了,即便僥倖不亡國,也也應該沉寂無聞。

但現實截然相反,日本不但扛了過來,還越混越滋潤,短短3、40年內,日本就東山再起,甚至超越戰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憑什麼能夠這麼快就死灰復燃?拋開日本人本身的主觀努力,也與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緊密相關。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在下一節《地緣政治26:日本到底為何對中國如此畏懼?》中,雲石君繼續為大家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29節——日本之第5章。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珍珠港的本意是把太平洋艦隊主力摁死

在美軍完成大西洋艦隊轉移到太平洋之前

佔領太平洋島鏈形成實際的控制

然後爭取和美國和談

哪怕談判不成功

本子的海軍艦隊也可以依靠島鏈縱深和美軍大西洋艦隊肛一肛

當然了

現實世界裡太平洋艦隊航媽主力沒在

沉了幾艘古董

然後本子在美軍依舊有太平洋控制能力的時候

突襲了東南亞。

在不打全丟,和打丟一半的選項里

美軍選擇了打。

在西面大量人力消耗在維持中國戰場方向的同時

本子還要在東面和美帝打消耗

「你不死誰死」

---------------------------------------------------------

如果美軍出於某種理由沒有打太平洋

比如太平洋艦隊真的全都送在珍珠港了

形成了太平洋戰區兵力運送的真空

本子能夠加大對中國戰區的壓力

更早地逼迫國產共產主義抵抗勢力的形成

在另外一邊

那麼美軍會把重心放到大西洋和歐洲

先把血濃於水的女王從元首的鋼鐵洪流里解放出來

出於西線的壓力,元首可能不會貿然對毛子發起進攻

那麼毛子為了保護自己在太平洋海岸的利益

會東進南下幫助新崛起的無產階級同志

校長在看到美帝援助無望的情況下

也許會去求毛子的援助,

哪怕租幾個港口

那麼本子要在北邊應對火力兇猛地多的毛熊

在中心區域防備地下黨

那麼與其消耗在中國戰場,不如鞏固自己的東南亞島鏈

現在元首打不下女王

本子打不下兔子

美帝的大西洋算是穩固了

現在就該下餃子對付本子的東南亞了

而元首在歐洲大西洋海岸線的主動權成為既定事實的情況下

既然打不下女王的英倫三島

那麼去偷一偷正在和本子對肛的毛子也不錯

於是一路平推直逼莫斯科

毛子全民動員,撤回了大部分亞洲的兵力抵抗元首

而本子因為美軍重新進入了太平洋戰區而變成了兩線消耗

美軍大西洋的戰鬥力量希望從非洲打開局面

元首不得不分兵以至於又一次對上了莫斯科的冬天

加上歐洲境內的抵抗組織

盟軍在元首東線進攻失利的同時發動里諾曼底登陸

收復了法國,開始了反推柏林的進程

太平洋戰區繼續打消耗

美軍一路下餃子把本子的資源打到了極限

本子決定了全國玉碎

鷹醬送了兩個蘑菇

然後二戰結束

本子依舊沒有能夠控制中國


沒有美國參戰,蔣介石作為中國政府的正統代表是準備投降的。所以你覺得日本能不能擊敗中國?

至於說日本為什麼要對美開戰?第一是為了報黑船來航一箭之仇——美國對日本來說可是侵略者哦?

第二,我們說日本沒有其他選擇了。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控制著菲律賓東南亞。日本的石油,橡膠,廢鋼等高度依賴美國。

美國早就為了攫取對華利益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日本和其他國家分享在華利益。日本說我憑本事搶的殖民地憑什麼你們跑來佔便宜?那群歐美列強從心裡就沒瞧得起日本,早在甲午戰爭之後就搞了一次「三國干涉還遼」,一戰以後的談判又無視日本的訴求。到了日本全面侵華以後,美國反覆向日本要求分享在華利益,日本當然不答應——結果美國就把對日資源出口給停了,還一塊聯合荷蘭停了日本的燃料供應。

日本說好哇,你這是要跟我翻臉?你不給我我自己搶去。於是計劃依靠7成優勢和先發致人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和亞洲艦隊(亞洲艦隊就忽略不計吧),然後去東南亞搶石油橡膠。順帶毆打了一輪英國的艦隊。

基本上日本只剩下這一條路。反正美國佬撈不到在華利益也會先動手打日本。早打晚打的事。日本沒有其他選擇。只是日本操作太差,沒能實現自己的目標罷了。


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是1941年8月1日美國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導致日本惱羞成怒。說到底還是日本資源匱乏,已經快支撐不了戰爭所需了。

當時蘇聯有幾十萬軍隊在遏制東北的關東軍,防止日本跟德軍形成雙面夾擊合圍之勢,1939年日本在諾門罕戰役中失敗後,不知道中了什麼邪被毛子給整服氣了,轉而更換戰略。其實當時蘇聯已經千瘡百孔焦頭爛額了。而這時候山本五十六選擇去太平洋懟了下美國,好了,斯大林聽到這消息樂壞了,果斷把那幾十萬部隊調回來為反攻德國做準備了。美國本來在家賣賣武器發發戰爭財美滋滋的,這下被鬼子弄毛了也擼起袖子準備上去剛,而這時候美國一旦參戰,由於跟日本是軸心國,德國簡直完美躺槍。個人感覺,本來德國完全有能力1V1戰勝蘇聯,當時英國被德國拖的已經快投降了。這樣一來優勢轉劣勢。後面的結果就不做累述了。

回到正題,如果日本有足夠的資源。那麼日本沒有任何理由去跟美國比劃,戰略就很明確,北上佔領西伯利亞,與德軍會師。或者南下直接把GMD集團收割了。這樣一來別的不說,日本東亞老大的位置算是坐穩了。

歷史沒有如果,也稱得上是國運吧


我的回答是,不能。

日本並不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它的工業帶有極強的手工業殘餘,它的資本主義帶有極強的封建殘餘,它的工人對資本家有著近乎封建的人身依附性。

二戰的日本,是很弱的。欺負一下買辦炮黨還可以,面對真正的工業國蘇聯,美國。呵呵。

日本的陸軍裝備,和炮黨是沒有代差的。只不過是好一點和粗鄙一點的區別。

就算面對炮黨,眾所周知炮黨的弱。可是就這樣的炮黨,日軍都很少打出符合現代軍隊標準的戰略勝利。

日軍能佔優勢,靠的是多年的積累和狂熱民族主義加成。然而法西斯是一種毒品,當猛藥用一下可以,時間長是不行的。

你是昭和男兒,你的妹妹在南洋做娼,你或許想拚死一搏,立下軍功,贖回妹妹。然而你好幾年沒立功,妹妹都已經得性病死了。你還能戰了嗎?

想滅一個民族國家,呵呵,憑日本差遠了。美爹這些年也沒搞定古巴呢,蘇聯這些年也沒搞定芬蘭呢。昭和男兒洗洗睡吧,夢醒後去南洋看看妹妹的墳頭吧,都背對著日本呢。


趙括代替廉頗一個意思

熬不過,只能一擲千金豪賭一把


沒有,工業化現代化有個很重要的制約就是資源,當時對於東亞橡膠和石油的主要供應就是東南亞,而這些是美國的殖民地。日本要想維持戰爭必須要獲取這些資源,沒有這些資源日本就做不到工業日本打農業中國這麼打的戰損,要知道當時中國對比日本戰損是日本好幾倍,而美國獅子大開口敲詐日本後期直接斷供了,這就是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偷襲玩後立刻就去打擊東南亞美國殖民地。麥克阿瑟當時就從東南亞留下十萬兄弟跑了。


因為日軍在1939年發起了襲擊毛熊的諾門罕戰役,結果被胖揍了一頓,損失慘重,極大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所以,日軍就選擇了南下攻擊美軍,主要是當時美軍的戰略重心不在東南亞,所以日軍節節勝利,美國一再承諾只要日本停止軍事行動,美國承認日本已經取得的利益。

結果現實是,下級軍官為了快速升級,用愛國的名義下克上不斷發生,不斷撕毀合約,最終美帝經過評估,認為這樣不合算,就斷了日本的糧,逼的日本只能去開戰。


有沒有珍珠港,美國都必然參戰,他只是一直在挑選時機罷了。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擴展到:如果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希特勒沒有猶豫而是趕盡殺絕,世界歷史是否會改寫;如果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德軍更清楚意識到北非戰場的意義,給隆美爾增派更多士兵以切斷英軍供給線,英國是否會被迫投降,等。個人認為歷史沒有如果,軸心國集團的失敗,根本上還是戰爭的目的和性質的局限性,具體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納粹的世界觀。他們的指導思想,狂熱的個人崇拜和民族主義註定會讓他們犯足夠的錯誤,不是這個,也是那個。

說到偷襲珍珠港,實際上日軍並沒有狂妄到認為自己可以輕易打敗美軍的地步。就當時的局勢而言,美軍保持中立已幾乎不可能,參戰是遲早的事。而日軍認為要實現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必須保持中立。日本希望通過偷襲珍珠港,為自己贏得寶貴的喘息時間。事實上山本五十六自己也明白,六個月內不速戰速決打敗美軍,日本必敗無疑,這是他們孤注一擲的最後的機會。


沒有汽油 沒有汽油 沒有汽油了呀


論持久戰都已經解答的東西,還要討論。


我想對於這個問題,對於太平洋戰爭與中日戰爭的關係,日本官方出版的《華北治安戰》總結得很好。簡單地說,日本偷襲珍珠港、發起太平洋戰爭、與美國宣戰,是站在解決中日戰爭的考慮上的。中日戰爭與美日戰爭不是孤立的,美日戰爭是中日戰爭進行到相持期時派生出來的,是日本為了戰勝中國不得不打的一仗。在偷襲珍珠港後,日本也沒有把中國大陸與太平洋戰爭割裂開來,它把兩個戰場上發生的戰爭都統稱為「大東亞戰爭」,兩個戰場都指向了同一的戰略目標。

為了照顧可讀性,以下引自《華北治安戰(台版)》的段落均不採用知乎引文格式。


對中國作戰之目的旨在使抗日的中國中央政府屈服,建設以「日滿華」為樞紐的東亞新秩序。但此種具有發展性之新秩序的建設,必然與對東亞具有利害關係之英美蘇的國是與國策相衝突

以中國為中心之日本與英美蘇之間的紛爭,最初主要係在英蘇之間引起各種糾紛。隨著歐洲情勢逐漸緊迫,英國的對日強硬政策亦逐漸緩和,蘇俄之注意力亦指向歐洲,但美國之態度反而更趨積極。昭和十四(民國二八)年七月,美日通商航海條約被片面廢除以來,其抗日援華政策更逐漸具體化,昭和十五(民國二九)年三月,美國國務卿發表支持中國中央政府之聲明,同年八月,對日本實施高辛烷值汽油之禁運,九月,對中國提供二五〇〇萬美元之新貸款,同月,決定禁止廢鐵輸出,十二月,採用鋼鐵、銑鐵輸出許可制度,以加強對日本經濟制裁。到了昭和十六(民國三十)年,日本未能解決中日戰爭,在東亞地區又形成與美英荷尖銳對立之新情勢,此以情勢必然加強美英荷與中國攜手合作,中國戰線乃必須與對美英荷戰線視同一體。七月,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南部,引起比預期更大的國際囘響,尤其給予美國更強烈的刺激。

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資產,英荷亦跟進,接著實施斷絕經濟的強硬手段此對重化學工業之資源不足、國防產業無法自立之日本而言,尤其石油禁運係最為痛苦之事。日本對於此種經濟制裁,已到了必須謀求某種對策,或斷然突破封鎖的階段。

為改善此種情況,自昭和十六(民國三〇)年春以來,美日之間不斷進行談判,凡南方問題、經濟通商問題、三國同盟問題等許多重要事項均被剔除商討,當最大的懸案係中日戰爭的解決。關於中日戰爭的解決,日本雖然提出了相當讓步的方案,但與美國的基本見解互異,談判觸礁。其間,敵我在遠東地區之戰備持續進行,英美與中國之軍事合作措施亦更趨具體

美國的志願飛行隊員自九月起即在緬甸開始訓練,美國軍事顧問團亦於十月十日抵達重慶。

情勢已步步緊迫。日子愈來愈令人窒息。十二月八日,大本營宣佈「帝國陸軍自本(八)日黎明前起,在西太平洋地區已與英美進入交戰狀態」,接著發布對英美宣戰之詔書。此項詔書指出:本戰爭之基礎在於中日戰爭。亦即戰爭之遂行係要解決中日戰爭,大陸之安定,新中國的建設,對大東亞建設的前途影響至鉅。新中國,與其說是大東亞共榮圈之一環,毋寧說是與日「滿」兩國共同立於根本的地位。

日本對重慶的中國中央政府並未宣戰,十日決定「此次對英美之戰爭及今後情勢的變遷所發生之戰爭,含中日戰爭在內,稱為『大東亞戰爭』」。日本在中國大陸上之敵人,自八日起,又新增加了英美軍。


日本沒法打贏中國,日本一開始想三個月打敗中國,一是因為中國弱而日本強,二是因日本財政只能支持這麼久。

當時日本不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國,一是缺少資源,二是缺少技術,雖然能用機器生產工業產品和軍事武器,但生產機器的機器與核心零件並未掌握好,這一點非常致命。

所有日本憤青都以為只要搶到資源就行了,把所有本錢都拿生產武器,沒錢從美國爸爸那裡購買技術了,問題是機器會損壞,本子不會修,核心技術握住美國人手中,但沒錢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本子被美國榨乾了,賣個人情給中國把日本禁運了,反正從本子身上也得不到什麼了。

軍隊陷在中國無法自撥,好基友德國傳來消息,可以援助技術與核心零件,但英美封鎖著呢,於是本子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


美日之間矛盾不可調和,就算沒有珍珠港事件,把爪子伸進東南亞和中南半島的日本也絕對不會是美國能夠容忍的存在。就算沒有珍珠港,美國還是可以找到開戰的理由。

退一萬步講,武漢會戰打完,IJA在關內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已經陷入困境,前線部隊甚至連彈藥補給都出現嚴重不足,IJA從來都不是一支能完成佔領中國這種規模的國家的軍隊。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與不僅僅是軍事戰略問題,而應該從哲學的高度來看待。文章有點長,請耐心閱讀。我的結論就是即便日本不向美國開戰也不可能打敗中國,對美開戰是日本繼續戰爭的無奈和必要之舉。

如果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冒失行為,那麼全面侵華更是魯莽行事。以題主的觀點作邏輯性回答,日本的失敗不在於對美開戰,而恰恰是全面侵華。

日本從明治維新崛起到二戰後一敗塗地從零開始,短短半世紀時間的輝煌如同櫻花開謝,如同一場煙花表演,炫目而又短暫。因此不由得讓人唏噓。如果日本不那麼瘋狂,那麼莽撞,會不會能夠將它的榮光持續在世界強國之林?答案是,不可能的!!!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給日本帶來的巨大利益大家都已經熟知於心,這裡就不作贅述。但是需要講明的是,日本是一個對於領土擴張有著執念的民族。在日本的民族價值觀中「統御八荒」是他們自我定義的終極目標。而這份執念的根源是日本群島的惡劣的生存環境。

稍微懂一點地理的都知道,日本處在環太平洋災害帶上。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是當地的常客。這在客觀上成為爭取一個舒適的地緣環境的動力。近代工業化文明又對自然資源和消費市場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而這些又恰恰是日本不具備的甚至是奇缺的。但日本沒有,在它周圍有一個大國,可以滿足它的一切需求,這就是中國。因此明治維新後「欲征服世界,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先征服滿蒙。欲征服滿蒙,先征服朝鮮」這一國策就被印刻在了日本人的骨髓深處。

九一八之前,日本已經佔領了朝鮮和台灣,並且將觸角伸入了東北大地。而九一八之後日本獲得了整個東北――一個面積是5倍於日本本土的肥沃之地。這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在此時為日本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對於日本,征服中國是形成共識的。但在方式上卻有激進派和保守派之分。激進派主要以少壯軍人為主,主張積極地製造事端然後以強力的軍事介入迅速達成佔領。而保守派則認為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是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不是日本這個小國旦夕間就可以吞下的。而主張以文化滲透,逐步分化和瓦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民族意識。一步步地將中國剝離吞噬。兩派的觀點截然不同。分歧巨大到甚至水火不容。

在這時,一個人站在了歷史台前。他就是九一八的策劃者,日本侵華的戰略家――石原莞爾。他用了10年的時間深入中國內地,以碼頭苦力,難民等身份對中國的社會,人文等做了細緻和充分地調查。曾經他在長沙的碼頭被警察榨乾了身上最後一枚銅板。通過他的調查,認為中國的官是貪官,民是刁民,兵是兵痞。這也成為了他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成功基礎。

而兩次歷史事件也成為石原發動九一八的重要契機。一個是張學良與蘇聯的中東路事件。在張學良動武之前,作為結拜大哥的蔣介石曾經向張拍胸脯表示讓張放手去干。中央政府會鼎力支持,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結果一動手,卻爆發了另一件歷史事件――中原大戰。這兩起事件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和蔣介石的中央軍都傷了元氣,也讓蔣張互不信任。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區區兩萬餘關東軍在東北大地肆虐,而坐擁44萬兵力,擁有海陸空三軍的東北軍卻因為張學良不在奉天而奉行不抵抗命令。拱手將東北大好河山送與日本人,思之讓人痛心疾首啊。

而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卻是由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等少數關東軍少壯軍人私自行動的,並且將行動時間定在九月二十八號。而在事前,日本政府和軍部已經覺察到他們可能有所動作,因此派專員(名字忘記了,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里告訴我)前往監督。所以他們提前在九一八行動。但就這樣一個擅自用兵的行為在巨大的既得利益下被日本政府給承認了,並且不惜為他們的行為擦屁股。而石原也因此功成名就――這就是後來日本戰敗的巨大禍根,也從側面解釋了日本對美開戰的部分原因。

但作為日本侵華的戰略家,激進動作只是石原的軍事謀略的一種手段。九一八之後,他主張日本暫時放棄對華軍事行動。甚至主張與中國緩和關係。以此讓日本有充分的時間經營好東北,讓其真正成為日本侵略的大本營。但是被他的巨大成功弄的眼紅心跳的日本少壯派軍人們卻已經陷入了瘋狂。石原的理智的聲音無疑已經被他們過濾掉了。石原與同樣的關東軍出身的日本戰爭頭子東條英機關係極差。他十分看不起東條,稱其為「上等兵」。就是諷刺他是個只知道瞎胡搞而毫無戰略遠見的腦殘。而因與東條意見的相左讓石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排出了戰犯名單。而正是這種腦殘,背後卻有裕仁天皇的支持。這就是日本下克上的原因。

從此日本就上了瘋狂的沒有剎車的法西斯快車。任何理智的聲音都成為被打倒的對象。就連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被譽為「軍神」的山本五十六,也因為發表過反對激進派的言論而收到過裝有子彈的恐嚇信。

九一八東北全境淪陷後,日軍非但沒有停下侵華的腳步,反而是加緊了軍事行動。察哈爾,熱河等地相繼陷於敵手。直至《何梅協定》與《淞滬停戰協定》簽署,戰事才逐漸緩和。但並未平息,時常有摩擦。而此時在上海,國民政府僅保留一個淞滬警備司令部,在華北,中央軍和國民黨黨部盡數撤離,只留有宋哲倫的第29軍。對於偽滿洲國,蔣介石政府則是默認態度。此時日方有足夠的外部環境用以經營東北,消化侵略果實。但就像一個手鳳超順的賭徒是不可能離開賭桌一樣。整個日本社會已經陷入了瘋癲。他們的想法就是中國是一塊肥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完全沒有考慮過中國人民反抗。什麼?你問我佔領之後怎麼辦?那是文人們的事情。昭和男兒只考慮開疆拓土。這種癲狂的心態就好比村裡有人用銀行貸款炒期貨一夜暴富後,就覺得期貨市場就是送錢市場,風險什麼的完全被選擇性遺忘了。但是他們只看到了石原莞爾的成功,並以他為偶像和榜樣。但他們卻忽略了,石原莞爾花了10年的時間深入中國民間收集情報,而且九一八的成功又是有著中東路事件和中原大戰這兩個歷史事件作為契機。因此九一八的經驗是不可複製的。

從九一八到偽滿洲國。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可謂是使出了吃奶的勁,甚至不惜退出國聯。可以說為了偽滿洲國,日本在國際社會上已經聲名狼藉。同時也引起了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的關注。但即便如此,日本少壯派軍人不但不體恤政府在外交上的努力和困境,反而指責政府過於軟弱,並且要求文官下台,建立軍人政府。

至此,日本從政府管不住軍隊變成政府淪為軍隊附庸。而這就是九一八事變帶來的副作用。

許多果粉認為共產黨在長征後之所以得以活下來是因為日本人打進盧溝橋了。但其實不然,36年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蔣介石口頭上承諾放棄剿共一致對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華民族從根本上已經不同於九一八前了。

其實盧溝橋事變完全就是柳條湖的翻版。事件發生後,日本大本營一度不準備擴大事態。而石原莞爾則大聲疾呼,試圖為瘋狂的日本軍隊降溫。但卻遭到那些狂熱的軍官們反問,我們只是按著你的路線走,這有什麼錯嗎,前輩?在軍隊的脅迫和天皇的慫恿下,近衛政府不得不通過對華全面開戰的決議。

戰爭伊始,日本叫囂三個月亡華,其實就是把這次戰爭看成是九一八和華北事變的又一次施行。妄圖通過短暫而猛烈的軍事進攻迫使中國政府無條件投降。但是僅僅淞滬會戰就歷時三個多月,傷亡7萬餘人。雖然中方的傷亡更為慘烈,但無疑是打亂了日本開戰前的部署。但是看不到中國有投降的跡象。佔領南京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

武漢會戰後,國民政府在戰前就遷都重慶。而日方僅軍費支出就超過了60億日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依然沒能達到殲滅國軍主力的目的。迫使蔣介石投降更是無從談起。因而日本改變策略,以軍事打擊為輔,以政治誘降為主。隨著汪精衛叛變,中國陷入了空前的投降危機。而這時正面戰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和敵後戰場八路軍發起的百團大戰又將日本的逼降中國的迷夢撕得粉碎。

隨著太祖的論持久戰的貫徹執行。中日戰場徹底成為戰爭泥沼。日本此時已經是進退兩難,欲罷不能。資源匱乏,兵員不足,戰線過長等缺陷紛紛暴露出來。即便沒有美國參戰,日本也不可能打敗中國。孫子兵法有雲,以己之不勝待敵之可勝。也就是說通過開闢敵後根據地的持久戰,人民戰爭。中國已經取得了日本無法戰勝的條件。戰爭的繼續進行就是絞磨盤。大不了像越南一樣打個三十年的長期戰爭,總有把日本拖死的那一天。

但是戰爭打到1941年,對日本而言不要說30年的戰爭,能堅持三年就已經是吹比了。羅斯福是一個可以稱為政治家的國家領導人。他知道不能放任日本繼續下去。其結果無疑是吃飽長胖之後再打美國。而一旦日本到了那一天,美國可能就不是它的對手。雖然國內瀰漫著孤立主義,但美國還是有諸多手段制裁日本。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對日貿易禁令。

而這一舉措無疑擊中了日本的軟肋。僅以石油一項,日本的石油儲備僅能支持日本維持一年的戰爭。而顯然,一年的時間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迫使中國投降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又在成都和西康都設立了行轅公署。一旦重慶失守,那麼國民政府即可遷都成都,如若成都失守還可以遷都西康。

總之就是一句話,全中國舉國上下抱定了持久戰的宗旨。拖死日本,堅決不降。而為了避免中國過早的被日本打敗,羅斯福政府也在其權力許可範圍之內向中國提供援助。而給美國中國的援助雖然微弱,但每次都如同一劑強心針,給予中國抗戰一種振奮。這讓日本十分煩躁。

雖然抗戰打到了1941年,中國幾乎所有入海口甚至滇緬公路都被掐斷。但是對華援助物資還能通過香港等地輸入中國。而在日美開戰前,對華援助最大的國家是蘇聯。

為了解決自身資源緊缺的窘境和徹底掐斷國際援華,日本必須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選擇一方開戰。不然日本只能從中國全面撤軍。而這一點是東條內閣主導的法西斯日本政府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但張鼓峰與諾門坎兩次事件讓日本知道了與蘇聯尤其在機械化對抗上的懸殊差距。但也讓日軍的空中優勢得到發掘。同時由於八路軍在華北敵後建立起的各種抗日根據地和抗聯在偽滿洲國頻繁活躍的抗日活動,動搖了日軍派出關東軍主力與蘇聯決戰的決心。

相比之下,運用日本強大的聯合艦隊佔領東南亞富饒的資源區更為可行。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制訂了偷襲珍珠港計劃。意圖以一次偷襲,重創或殲滅美太平洋艦隊主力,摧毀其後勤和保障設施。以掐斷美國本土與遠東的聯繫。儘管美國綜合國力遠超日本,但一旦此計劃成功,日本將至少獲得兩年的喘息時間。可以說這是日本繼續戰爭的唯一途徑。

更何況日本的起家之路就是以偷襲開始的,甲午戰爭偷襲北洋水師,日俄戰爭偷襲俄國遠東艦隊都讓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偷襲珍珠港只是日本一場得勢不得分的不徹底的勝利。甚至從戰略上來看無疑是失敗的。除了眾所周知的美軍航母不在港內而幸免於難外,偷襲珍珠港還有兩個失敗之處。

一個是客觀造成的。珍珠港水位較淺。被擊沉的美戰艦多數被打撈起來,經過維修與改建很快又加入到了美海軍戰鬥序列。

第二個則是由於前線指揮官南雲忠一的猥瑣操作。在發起了兩波轟炸,炸沉美軍艦隻,摧毀美軍機場後。因為自身沒受到什麼損失,出於保護自己航母的猥瑣目的,南雲下令撤退。就這一退,讓珍珠港的美軍機庫,油庫,船舶修理廠等後勤保障設施得以保全。這直接為上述的艦隻打撈提供了便捷,並且也為日後美軍反攻打下了基礎。

而之後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的一系列愚蠢的操作直接葬送了聯合艦隊的四艘主力航母,日軍從此失去了太平洋戰場主動權。

日本的失敗不是源於對美開戰或者某些戰役或戰略失誤。而是整個日本缺乏哲學性的思考。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明白「打敗」這個概念。

無論用什麼手段,付出怎樣的代價都無法打敗對手,這叫做不能戰勝。

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這些代價遠遠高於戰勝所得,以至於打敗對手變得價值不大,這叫做不願戰勝。

戰勝所得高於付出的代價,打敗對手所獲頗豐,這是可以戰勝,也願意戰勝。

希特勒對蘇聯,是不能戰勝;對瑞士,是不願戰勝。

同樣日本對美國,是不能戰勝;對中國,是不願戰勝。

在1941年中國大部分的人口、大城市、肥沃的土地、物產、資源,都到了日本手裡,而剩下的中國部分打了基本沒油水可撈,幾百萬中國守軍收縮在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交界處,越往裡打越費勁、補給線越來越長,要是你是日本決策者,你還打中國嗎?我估計也會選擇不打。

但不打中國可以,但就當時那種狂熱的趨勢,要是不打仗領導者就被下克上了,所以只能選擇打其他國家,當時打東南亞好處最多,但是東南亞是有靠山的,日本人一想,索性把靠山給打了得了。。。。


樓上好好多人叨叨一堆,基本都是廢話,真實情況就是主導日本軍隊陸軍海軍的是兩個大家族,海軍的那個大家族希望以海軍主導擴張的戰略,陸軍的家族希望在陸地推進,由陸軍主導,後來海軍的那個家族更牛逼,日本政府採取了海軍出擊前進的戰略,偷襲珍珠港是這個戰略的一環。


美國如未參戰,日本仍無法佔領中國,因為國力還達不到征服中國的實力。太平洋戰爭沒爆發時,日本在正面戰場上已無力攻破國民政府軍的防線,西南地區地形大多是山區,易防難攻,後方共產黨的游擊區也無法平息。而日本國內戰爭資源已匱乏,急需佔有必須的戰爭資源,而橡膠、石油等資源分布在由英國和美國佔領的東南亞地區,故日本必須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在前期其實很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代理人戰爭。而日本當時代理的是誰呢?不是德國,更不是義大利,而是美國!!!當時美國給日本提供大量石油橡膠等軍用物資。而日本清理其他國家的勢力,剩下的利益就是美國和日本的,美國又可以在幫助國民黨方面得到利益。豈不是一舉兩得?

可是到了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在我國境內的勢力越來越大,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開始對石油橡膠這些軍用物資進行管控。日本才不得已考慮其他途徑解決。最後日本選擇了對美國開戰。在空襲珍珠港前,美日還在對軍用物資的供應進行談判。


推薦閱讀:

如果你活在二戰時的日本,被強制徵兵,但認為戰爭是非正義的不想助紂為虐,你會怎麼做?
二戰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戰時的德國,日本放到現在是怎樣的水平?
日本侵華戰爭時日本本土國民是一種什麼狀態?

TAG: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歷史 | 偽「滿洲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