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北京摺疊》中描述的未來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
《北京摺疊》的作者郝景芳在獲獎感言中說,「這個小說展現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問題,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有一些黑暗,顯然並非最好的結果,但也並非最壞:人們沒有活活餓死,年輕人沒有被大批送上戰場,就像現實中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
對於小說中描述的「機器取代人、技術進步導致的失業問題」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郝景芳繼劉慈欣後摘得雨果獎 "80後"科幻作家崛起--傳媒--人民網
瀉藥
修改一下我在如何評價下的回答。
我個人理解這篇小說,並不在於探討傳統的階級分化,而在於探討未來社會下人的存在形式。類似的文學,影視作品很多,優秀的也不少,比如飢餓遊戲等。
文中所要表達對未來社會的擔憂是很有道理的,高度生產自動化的未來,會有數量龐大的一群人被邊緣化,底層化,甚至永無翻身之日。汽車代替了馬車,最後一代馬車夫的晚年可能潦倒甚至乞討度日,裝卸機代替了碼頭工人,那些工人的晚年也大多貧苦。未來大多數重複體力勞動,以及利用信息,資源不平均差異的職業,都會面臨消失。阿西莫夫曾經在50年代的科幻小說里預言機器人時代的高失業率,機器人也許不是以類人機器的形式出現,而高失業率則確實有可能發生。
舉幾個栗子
計程車司機:隨著滴滴,uber之類軟體出現,計程車行業受到嚴重威脅,抗議層出不窮。然而勢不可擋。早年間私家車出去拉活是不可能的——你不知道客源在哪,也沒有時間成天在街上轉喲,而如今,上下班接兩單則完全能夠實現。全國各地的出租汽車公司,未來會變為只有滴滴一家;
零售業:淘寶,京東,Amazon, eBay同樣威脅到了零售商的生存,過去遍布城鄉的無數小店鋪,如今變為淘寶首頁的那50家,每種商品的零售會逐漸被少數網店壟斷,所需的運營人員也大大減少;
超市:在條形碼應用前,超市是難以實現的,玻璃櫃檯和櫃檯後的售貨員是童年的記憶。而超市出現後,十幾個人就可以實現曾經幾十人的工作量。我在國外看到的超市可能比國內更加高效,偌大的超市,運營人員極少,甚至結賬也可以自助。
餐飲業:高效的中央廚房系統,一座城市裡集中生產半成品菜品,然後配送到城市各個連鎖品牌飯店,由於生產數量大,一方面可以降低採購成本,一方面可以標準化生產,更可以準確地估算每日的消耗量,減少浪費。餐飲業中曾經最重要的廚師,地位將會下降。如今國內多數價格低,上菜快的餐飲連鎖品牌,都已是如此。
農業:中國農業人口數量龐大,然而很多農產品依然需要從國外進口。小農經濟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生產,無法依據市場科學決策農作物的種植和牲畜的飼養。一塊田產量的提高在於化肥,農藥,作物品種的改良,以及農業機械,水利,而不是農民人數,多幾個人種田,產量不會提高很多,多出來的人就是隱性失業人口。
=============
當然,隨著技術進步,也會有新的職業被創造出來,比如快遞員,網店店店主等,但總的趨勢而言,生產自動化,會使得重複性,個人性的工作逐漸消失。在大規模工業生產面前,小作坊的成本可能更高,無力生存。而新創造的職業,則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對知識,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比如程序員,如今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互聯網的背後是程序員,然而寫得代碼,意味著相當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以及一定的智力要求,失業的計程車司機,不大可能轉行寫代碼。
金融業,配置社會資源,然而同樣,這也是對個人要求極高的行業。
工程師,設計師那就不必說了。
=======================
大量底層的缺乏現代技能的居民,面臨失業。而為了與日漸來臨的機器競爭,人只有將自己的成本壓縮,所以出現了一種奇觀,一方面我們坐擁先進技術,一方面勞動力工作強度並不能減輕。比如富士康,如果現在提高富士康員工的最低工資,要求保障其休假,或者隨著經濟發展人力成本自然上升,那麼富士康就會選擇——1. 機器換人,2. 遷移去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印度東南亞。事實上,這也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可是這樣,又會帶來一個問題:底層的消費能力低下,所謂內需不足,造成經濟增長緩慢。今天看到新聞,人民日報勸說人民要休假——休假,就意味著給予人們時間去消費,消費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典型如旅遊業。但休假又會提高勞動力成本。這似乎是一個死循環,所以,真正能休假的,可能並不是面臨危機的底層,或者呢?讓他們既可以休假,但並不顯著提高薪資,讓他們用有限的錢去消費,或者乾脆催眠?讓兩個人輪流干一個人活兒。
是不是可以通過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高技術崗位呢?不完全是的,高技術崗位有限,過多受教育的人並不會使得就業更容易。教育過度(Over educated)已經顯而易見,Over qualified 已經是西方社會求職信拒信里常用的語言,新創造的職業種類多,但崗位少。並不需要那麼多只有文憑卻無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育成本是極高的,日漸兩級分化,富裕階層從小壟斷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人脈關係,而底層試圖通過教育改變自身現狀,也越來越難。第三,人的能力和智力天生有差別,即使在今天,很多學生連中學會考都難以通過,難以適應未來高技術崗位的需求。即使如此,教育仍然是一條正在實行行之有效的途徑,所謂不好找工作就去讀研究生。
小說中,數千萬垃圾工,他們活著的意義僅僅是活著,撿垃圾並不能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如果沒有他們,機器自然會代替人去完成垃圾分揀。曾經有人提出過金字塔的建造原因,並不是法老的墳墓,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每年農閑之時,會有大量無業人口遊民,組織起來建造金字塔,算是解決了這些人的就業問題,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根本不在創造任何價值,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而已。如何解決這些「多餘的人口」呢?這點在歐洲可以窺見,歐洲曾經是如何解決呢?輸出人口,海外殖民,開疆拓土,這點可以說是最符合生物自然擴張的天性,連蒲公英都知道種子應該飛向遠方。英國人後代如今生活在北美澳洲,俄國打下了遠東,伊比利亞半島的後裔佔據了中南美,這些地區至今也是人口稀少,資源豐富。不過,在100年前,隨著世界瓜分完畢,這條路行不通了。
隨之而來的解決之道是戰爭,一戰和二戰,消滅人口,挑戰和重新劃分利益分配,一批老牌帝國衰落了,戰後更是帶來了最壯觀的經濟繁榮。但是在冷戰後的今天,大規模,高死亡率的戰爭似乎不可能出現了。
如今歐洲各國擁有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法國更是,航天石化軍工高鐵電氣汽車,各個工業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大企業;弔詭的是,另一方面底層失業率居高不下,採取的方式就是高福利,然而高福利高稅收,高稅收下創造價值的人就會不樂意了,法國如今不少優秀人才已經承受不了高稅收壓力,選擇移民,一個社會從上層到下層,會逐漸老化。
印度,則是通過宗教解決。讓底層人安心生活,追求來世;伊斯蘭世界,也是宗教解決,類似於開疆拓土的宗教擴張;
美洲如今如何解決?貧民窟,毒品,美國黑人的局部失業率極高,然而活動範圍限於黑人區——黑人去哪裡白人就搬走。讓潰爛的地方繼續潰爛,類似的還有墨西哥,南美等國。一國內既有富裕發達的白人區,中產階級社區,也有危險潰爛的底層貧民窟。
日本:動漫,遊戲,讓很多宅男一輩子活在二次元里。
我們曾經如何解決呢?在古代,農閑時會服徭役,修長城,修皇陵,即使這樣,農民戰爭,饑荒依然出現,自然死亡大量人口,所謂王朝不過三百年,人口不能上一億,中國歷史的周期律。上山下鄉,逆城市化,也是世所罕見,解決了大量城市無業的「知識青年」的就業問題,讓他們如同麻雀一樣,在田間地頭自己覓食,後果不言而喻。戶口制度,類似隔離開的貧民窟,戶口制度讓各個地區隔離開,一個國家內既有高樓大廈,教育醫療資源優質的京滬深,也有人口眾多,落後的內地省份,如同摺疊世界,戶口將人隔離開來。計劃生育,當年計劃生育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就業崗位少,人口多的矛盾,這一點在有一期電視辯論里,《22度觀察》第161期:放開二胎 可行嗎?_22度觀察,主張生育的人提出了無數理由,計生委工作人員卻只有一個理由:多出的人口無法就業。然而計劃生育會帶來人口老齡化,消費,創造能力下降。(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里提到過計劃死亡,聽起來殘酷,動物世界裡,老年動物可不會被贍養,多數會淪為肉食動物的盤中餐,在自然世界裡活不下去就去死才是真理。)以工代賑。08年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我們不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嗎?4萬億下去,解決了無數農民工的就業。河北的鋼鐵廠,電解鋁廠,生產的鋼鐵和鋁材,多年都用不完,而近年工人已經是吃補貼在活著。房地產更是如今一條解決之道,房地產背後是鋼鐵,水泥,建材,農民工……無數人的就業,只是為了提供大城市一套享有優質教育醫療就業文化資源的房子。還有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了,處處是風投和巴鐵。還有記得知乎一個答案提到過,軍隊起到了吸收大量社會閑散青年的作用。
還能如何解決呢?北京摺疊里,提出的方案是讓這些人從事本可以被機器代替的撿垃圾工作,同時讓他們進入催眠膠囊,壓縮他們的有效生命時間。歸結起來,在輸出人口,死亡等方案不可行的今天,可以找出三點有效途徑解決:
- 隔離,無論是貧民窟,戶口,摺疊城市,隔離底層和上層人口,讓底層的混亂不要蔓延到上層;然而隔離不可能是絕對的,這明顯違反了現在人類的文明準則,這需要第2和第3條。
- 上升途徑,給人一個上升階梯,主要是靠教育,讓底層的優秀人才有希望進入上層為上層服務,讓底層有希望,比如小城市大學生,苦讀18年,通過了遠比大城市競爭激烈的高考,進入了大城市,成為中產,買房耗盡了一生的積蓄,養活了農民工,拆遷戶,當地政府;這條階梯也可以是體育比賽,甚至類似王寶強一樣被選中的群眾演員,參加好聲音,SNH48一類的造星活動;
- 讓底層打發時間,上升不了的人,要讓他們有事情做(無論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有飯吃,讓他們有錢去消費,去支持大規模工業生產。
我們可以看看還有哪些途徑呢?
這屆奧運會,英國獎牌數量異軍突起,我們的媒體歸結於英國的舉國體制,那麼英國僅僅是為了爭口氣,挽回日不落帝國的面子嗎?看到英國某教育部門的微博。體育產業如今給英國創造了45萬個就業崗位。
想想不也很荒誕?作為發明了無數現代體育項目的英國,這些項目很多是早年那些替日不落帝國開疆拓土的海外英國人無聊時發明的打發時光的遊戲。如今卻被鑽研到了極致。一個體育團隊,背後卻是龐大的教練,飲食,科研,醫療,管理,媒體,宣傳,場館建設,服裝,器材團隊。。。所有人只是為了玩一個球?
如果讓我們的大學生,每天認真學習八小時,所有課程排滿,大學會不會兩年就讀完了。然而很多大學生,那多出的兩年時間裡,佔據生命的是籃球,dota,綜藝節目,刷知乎——成本極低的娛樂項目,這是不是就是催眠膠囊的一種現實存在呢?
無論是延長工作時間削減待遇與自動化技術競爭,還是壓縮工作時間高福利,底層人民的消費能力是極其低下的,然而,這樣一群人的存在,即使極小的消費聚沙成塔也很壯觀,這是個龐大的產業。要讓他們去消費,但他們不可能去坐遊艇去加勒比海度假,不可能去打高爾夫,不可能玩賽車這些高消費。於是社會需要給他們找一個花費不高打發時間的途徑。
去遍布城鄉的網吧看看,多少年輕人在那裡,花10塊錢打發了一個晚上(我記憶中十年前如此,現在不知道是否還是這樣),10塊錢,開不了房間,在酒店裡點不了一道菜。
是的,人類正在走入這樣一個時代,越來越多人會進入服務業。虛擬現實,二次元,火熱的直播,電腦遊戲,綜藝節目,電視劇,觀看體育比賽,網站論壇微博,還有你正在看的知乎,甚至互聯網本身,這些,就是文中的催眠膠囊,會佔據底層人民大量的消費和時間,而大量底層人民的消費,又可以使得工業化大生產,攤薄成本成為現實,一個13億人的中國才能出現淘寶;一個70億人的地球,才能出現只要5000塊錢的iPhone,才能支持起國際空間站,LHC,可控核聚變(都是國際合作的研發項目)。70億人口裡,雖然大部分是」無效人口「,然而概率一定下,相比人口稀少的地球,精英出現的更多了,更為重要的是,龐大的人口攤薄了生產研發成本,使得更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所以,我們走了一條既能增加人口,促進消費,又不會如同過去那樣饑荒,戰爭,上山下鄉之類的路子,代價當然也是有的——就是嚴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未來,大多數底層人民,會在娛樂中睡去,他們的勞動不創造價值,但他們的存在創造價值。
我們可以構建一個未來社會的模型:
上層社會,統治階層,資本家,對世界擁有控制能力和掌控能力,掌握或者控股了絕大多數大型企業,學校,科研單位等,手中的生產資源提供社會需要的大多數商品,收入並非靠本人勞動,而是資本提供——無論這個資本是私有還是國有。
中產階層:具有體面的職業,如工程師,科研工作者,教授,程序員,金融從業者,高技術工人等。在上層社會的企事業單位里工作,腦力,技術勞動提供收入,響應人民日報的號召,休假會逐漸增加,卻又不敢休假,消費惠澤底層社會。然而住房,子女教育,仍舊會窮盡一生心血,由於不掌握生產資料,子女仍然需要重新讀書進入中產。這個階層也吸納了大量底層精英;
底層:這恐怕是與今天變化最大的階層,他們的勞動依舊辛苦毫無上升空間,卻根本創造不了多少價值,隨時可以會被自動化機器代替,典型如今天的計程車司機,富士康工人,零售業主。或者乾脆吃福利甚至是從事被創造出來,解決就業的職業里。他們的閑暇時間,會沉溺在綜藝節目,直播,娛樂節目,二次元,遊戲,觀看體育比賽這些消費不高能夠打發時間的活動里,娛樂業消費養活了一大堆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萬里挑一的精英,可以上升到中產階層,再花費所有的積蓄買房,養育子女。
前面有答案已經將目前社會體制下未來將會出現的矛盾很好的討論了,最終的結論是無法避免的出現社會階級分化,只有通過消滅底層階級的有效生命時間或者擴張移民的方法解決。
實際上西方人對這問題思考的也不少,結論也差不多,所以現在世界就像一個疾馳往懸崖的火車一樣,站在車頭的人明明知道馬上就要完蛋了,卻都不說。後面的人還在為了吃碗泡麵而過得頭破血流。
其實火車變軌不就好了?
人為什麼需要工作?工作是人作為人所必需的嗎?如果機器可以替我們做很多為什麼還要人來做?
顯然人人都需要工作是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統治世界以後才成為一種常識的,人沒有工作就無法生活的觀點如同奴隸沒有奴隸主就無法生活一樣。
現在大家工作是為了什麼?夢想?自我價值?可能絕大部分還是為了明天的麵包,衣服,為了子女的教育,為了生了病有地方看病,為了老了不會餓死。
可是如果我們說,人之作為人,天生就有享受教育,住房,醫療和衣食出行的權利,又怎麼樣?
是不是大家就會天天在床上躺著等死了?是不是就沒有人會勞動了?
如果給你一天的帶薪休假,你也許會在床上躺一天。如果給你一周的帶薪休假,你就會出去遊玩。如果給你一個月的帶薪休假,你就會開始計劃如何安排你的時間,甚至會發展一個愛好。如果給你一年的帶薪休假,那麼你就會在工作範圍外的一個領域小有研究。如果給你一生的帶薪休假呢?
你可以質疑上述制度的可行性,但是僅僅是目前社會發展水平而言,我們本可以讓教育和生活資料更好的被利用的。
過去我們說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現在MOOC可以幾乎沒有成本的講一個有經驗的講師創造的價值成千上百倍的放大。過去我們說除了市場以外沒人能夠配置生產與需求,現在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商人也要參考記錄在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統計結果來配置自己的資源。
人本來是不需要工作的,因為工作是為了活命而不得已為之的。主要是需求不振,多來幾個超(si)級(wan)工(yi)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北京造了摺疊城市,大上海怎能落後?來個漂浮城市,跟凡爾納筆下那個機械島似的,飄在海面上,哪風景好就去哪。以後上海人去市區就不叫去市區,而是叫「上海去了」。上海都上海了,大廣州不廣一下怎麼行?建造佔地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都會,按著各大洲的風土人情全面改造,不出城就能領略全球風情,更兼五大洲精英雲集,真正做到「廣」州。深圳那就乾脆深一下吧,地下千米的不夜城,就照著三體里地下世界的標準整,社會制度朝共產主義看齊,閑著沒事就鄙視一下那幫被埋在地下強制休眠的北京蝸牛。造完了這些還可以升級,上海變太空城,廣州直接圈幾顆星球,深圳市中心修在莫霍面上。。。。。
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因為機器人的發展造成文明停滯」這種事根本不會出現。
你說《北京摺疊》里的文明沒停滯?nonono,一個每48小時至少強制休眠24小時的城市,面對48小時只休息16小時的其他城市仍有吸引力,可見文明確實停滯了。
解決不了 因為這個所謂"未來社會"的問題根本就是現在的問題 既然現在解決不了 那以後也不會一夜進入共產主義 該餓死餓死 該打仗打仗 該造反造反 不要慫
第一,最高票答案是從國家的利益考慮問題,而不考慮人的個體。
電腦遊戲,綜藝節目,電視劇,觀看體育比賽等,只是被認為是催眠膠囊,毫無意義。對,從國家利益方面是毫無意義,但是國家發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稱霸世界,統治銀河系?錯了,國家是有一個個人組成,國家發展是為了每一個這個國家的個人。人民需要電腦遊戲,綜藝節目,電視劇,觀看體育比賽,那麼這些跟發射宇宙飛船,探索太空同等重要。只有想要稱霸世界的獨裁者、野心家才會恨不得民眾不能娛樂,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學習工作。人是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是工作的機器。
只要是能滿足人的需求的活動,就是創造價值。不是說工廠生產出產品就是創造價值,電腦遊戲,綜藝節目,電視劇,觀看體育比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樣創造價值,而不是催眠膠囊,毫無意義。
第二,科技的進步,誠然讓許多人失業,但是也讓許多人從低層次重複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能從事更高層次行業。
古代生產率低,絕大多數人必須從事農業,根本養不起大量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等不生產糧食的人,連普遍識字這種低層次教育都支撐不起,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就算就業率100%,這種就業率又有何用?
現在科技發展縮減低端產業的就業人數,大量的人投入文化、藝術、娛樂等的第三產業,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這是社會的進步。
第三,有人認為低層次的行業的人失業後,無法轉換到高層次行業,這個就是有點血統論的意思,工人永遠只能當工人,無法變為科學家。往前幾百年,我的祖先都是種田的,現在不是照樣當教師,科學家,企業主。
第四,中國的價值觀太統一,只有升官發財才是成功的人生,其他都是失敗者。一個人的人生成敗與否只有自己判斷,別人都是無法評價的。
徐霞客游遍祖國山川河流,不考功名,也賺不到錢,窮困潦倒。而當時正是明末,國家快要滅亡之際,他也沒為國效力。在中國人眼中,他就是失敗者,就是催眠膠囊。
一元的價值觀去評價別人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等中國什麼時候價值觀更多元了,才真正進步了。
好像我不太理解其他高票回復吧。
我覺得北京摺疊的作者更多是在驚醒社會吧。
但她似乎沒有怎麼理解真正吸納就業的其實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沒錯,餐廳可以做中央廚房,但更多的連鎖餐廳需要更多的服務員,我認為今天中國沒有人願意用得來速那種方式就餐,雖然那很自動化,幾乎很少的營業員。同時,你以為中央廚房就是一直生產一樣的小餅乾么?內微~連鎖餐廳也要不斷推出新菜,而這又靠廚師,不過屬於研發中心的廚師。
同樣,還有各種商場服務業,娛樂業。比如今天上海有一百多個博物館,可是三十年前,誰去呢?
所以北京摺疊那樣的情景會不會出現,我認為很難。事實上,今天中國社會階層遠沒有固化到很嚴重。而是歐洲,日本的社會固化嚴重。他們沒有馬雲這樣的創業成功故事。這也是他們與美國差距的根本原因。
所以,目前樂觀來看。天朝還是奔著美帝的路子去了~對於小說中描述的「機器取代人、技術進步導致的失業問題」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的答案非常簡單:
殖民。把大量的底層人口,少量的中層人口,極少數的高層管理者送往外太空去殖民。有人會說科技程度達不到啊其實不一定非要去殖民某個星球,什麼地球外層建設太陽能陣列,小行星採礦,建設大型科研空間站,外太空農作物培育與種植,都可以。比如說有一百萬個底層工人,十萬個中層的相關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一千個高層管理人員,五十萬底層工人去建造飛船啊火箭啊的原材料,例如冶煉合金之類的,五萬個中層負責研發與裝配,五百個高層的負責管理整個工程,剩下的五十萬底層工人負責另外所有人的吃喝拉撒,也就是後勤,五萬個中層負責管理五十萬底層後勤,五百個高層再管理這五萬個負責管理的中層,這樣,所有人的就業就都解決了。等到火箭發射的時候選拔航天員,中層底層都能選得上,這就是階級上升通道,外太空建設的利潤合理分配,高層拿走百分之三十,中層拿走百分之五,底層拿走百分之十五,剩下的百分之五十投入研發,又是一個循環,還催生了科技的進步。至於殖民外星建基地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可惜,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遠遠達不到。恐怕我國房地產的穩定-高速發展模式是撐不到科技水平達到的那一天了,這中間的幾十年,金融危機,戰爭,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帶來的饑荒和混亂會接踵而至。這本書和我說的那些都是未來美好的願景罷了。漫長的20世紀仍未結束。這篇文章有點像馬爾薩斯,有一定道理,但是模型不是完全正確,自動化可以取代簡單勞動,但不能完全取代複雜的腦力活動呢,只要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控制和生產力提升;可能保證人不失業,未來也不是一片黑暗。
文章主要體現了很多社會問題,有些很有同感。
比如好面子通脹幼兒園貴(學區房)貧富差距巨大棄嬰單身漢等等字裡行間,生活不易抓緊發展生產力,發展教育,培養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各種人才,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舊的生產模式會被新的生產力取代,新的工作崗位不斷被創造出來,人類要乾的事還多著呢,何愁沒有工作崗位?再說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缺乏知識的底層勞動者總歸會老會死,人口素質又在不斷提升,到將來,把寶貴的人力用來干體力活才是最大的浪費。
堅持貫徹計劃生育的總方針一百年不動搖。
看到C Vincent的回答如何解決《北京摺疊》中描述的未來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說說我的看法世界的變化總是受到幾條線的交織影響,這些交織影響讓人興奮,最近看到一些東西,聽到一些事情,所以感覺很爽的寫一下我的理解
科幻題材的小說描述了未來,未來社會到底會這樣,首先給大家衝擊的可定時科技,無論是少數派報告還是克隆島,未來很科幻,立體交通想去哪裡去哪裡。
但除此以外,未來還有什麼?社會的組織關係,是共和制還是獨裁製,星球大戰裡面有,兩邊打來打去。
除此以外呢?
社會內的組織關係,基層人民的生活,精英人群的思想意識等。
每次科技的出現都會讓經濟結構調整,也會讓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和社會結構調整。我們的馬克思的提出的無產階級強調的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說的是生產資料歸屬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發展的問題,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走到現在,很多概念已經不是那麼純粹,但人們發現世界發展的主要一個力量是:普世價值、民主。三胖雖然在所謂的社會主義,但從意識形態來看和天降偉人的封建社會沒啥區別。
分解為幾條線來說說
1、科技。科技代表了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科技的進步直接帶來的是GDP越來越高,人類社會因科技進步,極大積累財富。科技目前給人類帶來的困惑是,涉及到意識和倫理方面的科技對人影響很大。比如也許將來我們可以克隆器官一個人自己給自己換器官,保證器官100%適應性,但克隆出來人算什麼?目前機器人很強大,如果機器人和人一樣的意識和情感,那麼機器人是否能作為一個新的物種存在,人和機器人相比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是否有競爭優勢?2.基層人民生活。由於科技越來越發達,相同的物資只需要更加少的人就可以生產,那麼額外的人去哪裡?WPS早期出現的時候,學校培養一個崗位叫做打字員,現在還有這個崗位么?ok,你說速記員,如果語音識別能力的容錯率很低,那麼你覺得速記員的生存空間又有多大?
科技雖然打開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也搶奪了這些可以讓科技替代人類崗位。政府通過保證基本生活的方式來保證基層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基礎福利標準。但這一切需要的是第3點。3.社會組織方式。基層人民的生活標準不斷得到提高,一方面是由於科技的發展讓財富的總量上去了,但社會如何分配這些財富,且保證不斷的提高流向基層人民的標準,是社會組織方式的問題。通過民主的方式,可以比較可控保證基層人民生活,但過於保障基層人民生活,可能是對於其他積極創造社會財富人剝削和不公,導致越來越少的人去創造財富。希臘破產之後要縮減人民開支,人民不同意。
4.經濟結構。通過調整合理的經濟結構,挖掘更多的需求,多餘的人去從事新的產業,但這些需要學習,離開學校之後,我們學的最多的是崗位技能學習。但如果經濟發展過快,社會本來知識結構的人無法適應對應經濟結構所需要的技能。
5.其他。有人問為啥windows10質量和之前相比越來越差,有人回答說,因為某人上台把測試的人全部砍掉,所以沒有人做測試了。目前行業流行的是Continuous Integration,開發+測試+部署,全部合在一起,程序員的技能被合併了?有沒有1對2影響的感覺?還看到一個事情,現在人類為了提高對於神經網路的學習效率,開始讓神經網路去訓練神經網路。兩個事情合併在一起,有沒有感覺是機器人不斷測試新功能,然後疊加到現實世界(從dev到pro),新功能的開發開啟上帝模式,自己看著自己進化。
總結:
未來世界科技對於人的衝擊肯定越來越大,問題可能能解決,可能不能解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無非能適應就活下來,不能適應就被淘汰。生物進化是生物面對大自然的問題,大自然變化不是那麼得快,如果突然驟變,生物就死一大批。未來世界,人需要適應新的科技環境,如果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理解,就沒有那麼糾結。未來已來
以上作者:邁爸·張鏈接:如何評價《北京摺疊》這個故事? - 邁爸·張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別讓《北京摺疊》摺疊了你的世界觀1)比較觀寶寶王寶強同學,在離婚緋聞曝光之前,大概與其他明星一樣讓人羨慕。微博其實就是他公開的朋友圈,專門秀給圍觀群眾的,圍觀群眾紛紛表示,「看看人家過的日子,嘖嘖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花費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越多,反而會感到不快樂。因為人們總是希望展示給別人最好的一面,而這點通過社交平台很容易做到,一張精心挑選的照片,一段仔細考究的文字,可以展示生活的美好而隱藏背後的灰暗。幸福感的下降,主要源於有的人總是在和別人比較,而不是和自己的過去比較。和自己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更容易幸福;和別人比較,看到的都是別人最光鮮的一面,則更容易羨慕嫉妒恨,降低幸福感。這些都僅僅是個人的生活態度,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偏偏就有文人墨客,見不得別人好,或者見不得富人更富,常常興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看到寶寶同學家大業大,都會評論一番,「戲子賺的多,你國沒前途。」經濟學家更是推波助瀾,建個所謂的模型,羅列一堆統計數據,大談特談貧富差距,言必稱「基尼係數」、警戒線。然後以悲憫人類的情懷感嘆,窮人太窮了,一定要想方設法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這類經濟學家以諾獎得主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為代表,還有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斯·皮凱蒂。順便提醒一句,《21世紀資本論》是本垃圾書,雖然暢銷但不推薦看,看也應當作一本反面教材。這些學術精英們看上去在關心和關懷著人類的未來,其實呢,他們和圍觀群眾的心態沒有什麼兩樣。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文人墨客已經躋身精英階層。圍觀群眾表示,「你看人家的生活,再看看我的生活,差距太大了,太不公平了」;學術精英們表示,「我看到差距了,還做了精確的計算,確實很大,這不公平,太不公平了,一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就是他們的「比較觀」。2)差距觀真實的世界在糟糕的經濟學家嘴裡被嚴重歪曲和扭曲,顧准說「知識讓人求實,邏輯讓人求是」。這些人,既不求實,也不求是,靠著想像中的差距,給世界帶來錯誤的理論。錯誤的「比較觀」,實際上源於錯誤的「差距觀」。錯在哪裡?很簡單,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時間——時間的維度。加上時間維度上的比較,才有意義。電影《1942》或者三年大饑荒中,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是什麼?可能是一口糧食,也可能是一塊樹皮。這個東西本身看上去的差距很小,可結果呢?有一口糧食或一塊樹皮的人,就能夠活了下來,沒有的人也許就死掉了,有口飯吃就可以賣兒鬻女。70年代,生活稍好一點,結婚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80年代,改革開放,三大件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今天呢,結婚的大件無非就是房子。貧富差距在變大嗎?當然是在變大,而且還越來越大。饑荒年代,差距僅僅是糧食、樹皮;70年代,最好最好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你讓全國最富的人挑,可勁挑,大概也不會比一般買得起的人貴到哪去;80年代,最富的人買最好的冰箱、彩電,比買不起的人大概要有錢的多。今天,頂級富豪們可比底層群眾有錢多了,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需要複雜繁瑣的統計也可以觀察得到。問題的關鍵在於,從統計意義上看到的貧富差距的確是在增大,但之前貧富差距雖然小,卻意味著生和死。今天的差距雖然大,但已經不是生死之別。哪個差距更大,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思考一番?換句話說,從時間的維度上看,富人的確在變得更富,但窮人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窮。對窮人自己而言,自己的生活是變得比之前更好了,而不是更糟糕了。下圖是一個簡單的社會階層變遷示意圖。30年前貧富差距的確是小,階層劃分更加扁平,但收入中位線很低;30年後貧富差距變大,金字塔結構的階層劃分變得更加陡峭,但收入中位線上升明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注意,是中位線,不是平均值。
而金字塔顏色的變化,實際上是整個社會變遷中,階層分布也隨之改變,30年前的社會底層家庭,並不意味著今天依然處於社會底層,階層並未固化。
這個規律並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規律,整個世界的規律,也是如此。安格斯·麥迪遜 《世界經濟千年史》3)世界觀8月21日,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榮獲2016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對於獲獎,我們表示祝賀,成功理應獲得掌聲。我們所擔心的不是小說本身,而是小說傳遞出的世界觀,極有可能被誤讀。《北京摺疊》是科幻故事,講述的是22世紀的北京,空間被分為三層。上層500萬人口,生活24小時,隨後被封入膠囊沉睡。城市摺疊,變出另一個空間。中層2500萬人口,大多是白領,生活16小時。當他們睡下後,城市再次摺疊,又出現一個空間。下層5000萬人是清潔工和個體戶,生活8小時。主人公老刀為了給養女交幼兒園擇校費,鋌而走險給人送信,穿越了三個空間,最後終於有驚無險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間。故事雖然科幻,但又切合現實,觸及了社會分層、階級固化等社會問題。郝景芳本人也對社會問題很關心,希望通過小說折射現實。書中描寫的未來社會,機器人的廣泛使用,窮人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了。還有文章則分析,比賽最殘酷的地方,還未起跑,勝負已分。認為貧窮養育貧窮,因為貧窮治下的環境、教育、見識乃至你能想到的所有資源,都因為貧窮而被限制、被固化,階層劃分根深蒂固。縱使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出身,卻並未通過小說傳遞正確的經濟學常識,傳遞的僅僅是不滿,而這個不滿又充滿了錯誤的理論基礎。首先,假如交易是自由的,本身並不存在「剝削」關係,因為自由交易是互惠互利的共贏行為。其次,說機器人的廣泛使用,使得更多的人完全沒有了價值,僅僅淪為救濟對象,這個邏輯如果成立,人類就不應該發明工具,不應該追求任何更高的科技進步。無論是事實還是邏輯,都雄辯地證明,科技進步先進設備的使用,無疑是擴大了就業,創造出了許多原來沒有的工作崗位,而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替代和淘汰。這一點上,小說所傳遞的經濟學觀念錯的離譜,還停留在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腐朽思維中。最後關於公平,這是一個從錯誤的「比較觀」和「差距觀」引申出來的錯誤的「公平觀」,只看重結果公平,見不得富人比窮人舒服。認為結果的不公平,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王寶強長的很傻根,非要讓他在真實生活中也必須是傻根,這就公平了嗎?覺得他片酬高了,非要有關部門出來管一管,壓低一下片酬,和那些演技拙劣的演員拿享受同等待遇,這就是公平嗎?斯蒂格利茨認為,「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就是你沒有給予一些人機會。」但正如劉軍寧在《投資哲學》中所寫:「如果這些機會與你的能力根本無關,這些機會就不是你的機會。打籃球的科比不必嫉妒打網球的費德勒的成就,因為網球不在科比的能力圈之內。」給你去 NBA 的機會,你去嗎?讓你回到1999年,你會去建立阿里巴巴嗎?讓你回到1998年,你會去成立騰訊嗎?遠的不說,即使回到2009年,很多人依然不會買房子,縱使房價這幾年可以讓你投資收益輕鬆翻倍。彌爾頓·弗里德曼說的好,「一個社會若是把平等,即結果的均等置於自由之上,那麼最終的結果既是沒有平等也沒有自由。運用強制力量追求平等,只能摧毀自由;而且,強制力量,即便最初是為了實現良好的意圖才使用的,最終也會為一小撮人所攫取,他們以之來謀取私利。」4)自由觀接著彌爾頓·弗里德曼的精彩論述,說一說自由的問題。80年代之前,中國農民是不允許隨便離開他出生的地方的,即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在你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打拚。王寶強再會演戲,你也只能種地;姚明就是長得再高,那也不一定能打籃球,更別說去 NBA 了。稍微放開一點自由,人們能夠自由流動,能夠根據自己的才能去尋找發展的機會,市場就迸發出了巨大的活力,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自己國家的身邊的故事。不是什麼屌絲逆襲,而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北京摺疊》中所描述的禁止不同階層的人之間自由流動,這才是階層固化的根本原因。正如《雪國列車》中底層車廂的人們,是被武力強制留在底層車廂的,才只能被迫食用蟑螂製造的蛋白塊。沒有自由,沒有選擇,論你才華橫溢,也只能接受現實。另外一個需要澄清的概念,財富並不是分配而來的,而是由企業家以及為企業家工作的人創造出來的。財富的獲得只有創造和交易兩種方式,除了是搶劫而來的財富非正義,其他財富無論多少,都是正義的,與分配無關。對於小說的解讀,有兩個方向。一種是,感嘆社會不公、結果的不平等,進而要求重新分配,要求富人要重新「反饋」社會,幫助窮人。另一種則是看到制約人們追求幸福的本質是對自由的限制,進而追求更多的自由,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人們通常容易想到的是第一種,因為這很直觀、很形象,但很可惜這是錯誤的。不容易看到的是第二種,是自由讓人們發揮了更大的潛能,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有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如果讓我選的話,我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如果選擇追求結果均等的公平,而不是選擇讓人們去自由追求幸福,那麼我們很可能走向最壞的時代。2016年09月01日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張是之(zi-liu-di)。全民丁克,過完就算
到目前為止,沒一個答案提出解決方案的。
尊敬的馬克思同志曾經指出,暴力革命是推翻階級統治的唯一出路。
再說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壓榨到那程度,歷史的車輪自然會帶著我們走向新朝代的,同志們。
以上。我就想知道哪裡未來了
以前活不下去還能拚命造反,當拚命也沒有什麼卵用的時候就尷尬了。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共產主義啊,你們這些人都不是在國內上的小學么?
一定程度上甚至完全消滅財產私人繼承,對遺產多貢獻大的給與身後名、大樓、公路命名等榮譽獎勵,免費教育,提供免費的一搬生活。
這是一個資源利用和資源使用資源消耗的循環問題,就是人力如何創造價值,社會的發展導致機械取代人力,但是人力不單單是勞動力,如果把人力卡到勞動力的位置上那麼這種不良循環就出現了,出現一群沒有價值的人群,做著無意義的工作,用廉價的食物餵飽自己,靠信息娛樂充斥著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一種人力使用不當而已,出現這種問題是一種必然,但是解決方式也不困難,只會出現,犧牲的一代,可能就是2020年出生的那一代,答主本身提到解決方式英國的體育事業解決就業,這就是一種人力從勞動力到服務力的改變,也就是說擴大一個行業改變就業形勢,比如人力從勞動力轉化成設計行業,變成創造力,從勞動行業變成科研行業,變成研發力,,所以答案是大概率在機器取代勞動力的情況下會出現無意義的底層人群,然後就是類似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巨大變遷,行業從新規劃,二本攀到三本,然後是一個新的循環體系,出現問題在尋找突破吧,新的循環必然大體符合市場需求,新的循環會出現什麼問題就不用想了,未來的事就交給未來的人吧
推薦閱讀:
※目前國內女權的現狀如何?
※猶太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嗎?
※上海外灘跨年夜發生踩踏事故,致35死者。這裡的35有沒有特別的意義?
※"當一個極權社會的人民揭竿起義時,他們要反對的不是它的邪惡,而是他的軟弱."這句話要怎樣理解?
※出生在中國有什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