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念佛都想利益自己,這不合大乘,請問有問題嗎?

雖然我提醒自己發心要利益眾生,

但是我自己生活就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發心利益自己總感覺道德虧損(專指我自己),請問我應該怎麼做,怎麼調節心態?謝謝


能有這慚愧心,末學贊您是大乘種性!

想利益自己,是覺察到自己各方面存在不足,覺察到自己的各種苦,想離苦得樂。

這簡直不能再天經地義理所應當,太正常了。

大乘本來就是自度度他。

自己還不會游泳,怎麼救溺水之人?想加強一下游泳技術,太值得鼓勵了。

利益自己之餘,也許會得知或想到:

1.自己之所以苦,除了共業,主要是因為自己之前造過惡因,並且得罪過很多冤親債主;

2.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我更苦的人多得是,想想他們的苦,自己難免心生憐憫;

3.究竟的樂,所謂離苦得樂,常樂我凈,是怎麼一回事?

4.學佛究竟應該怎麼學?市面上的這些書有講明白的么?

。。。

繼而得知:

1.要把學佛功德迴向冤親債主與自己解冤釋結,迴向大家早日明心乃至早日成佛;

2.要修學真正的佛法 - 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的大乘佛菩提道,全力以赴爭取早日明心乃至更高階位,繼而悟後起修深入經藏,繼而法布施有緣眾生同證菩提共同邁向無上正等正覺。

南無佛法僧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不是從利人利己上來區分的。

我們總會偏激的認為小乘就是為了自己,好像我可以為了眾生就是大乘。

那是大慈善大情懷,不是大乘。

大乘從來不把人和我區分來看。您一有我如何,人如何。這已然不符合大乘思想了。

大乘也說,自利利他,覺行圓滿。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世法和出世法,同樣適用。

阿彌陀佛說48大願,我們信願行,我們聞思修。

我照抄一份兒換個主語說是我的48大願,您念我大名,您答應么?!

我連自己都沒鼓搗利落。我拿啥48大願救你,對不對?!

楚王有張弓,丟了。大臣們急死了。這要了親命了,這缺心眼兒的把自己最愛的寶貝丟了……

楚王說,丟了也好,楚人丟的弓,楚人拿去用。不錯。

孔子聽了說,楚王這麼說沒錯啊,不過格局小啊,是天下人丟的弓,天下人拿去用嘛

您啥時候可以說,法界丟的弓,法界拿去用而真實不虛地時候,您就是佛!


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云何為十。

一者 能施所愛之物

二者 能施所愛之妻

三者 能施所愛之子

四者 能施所愛之頭

五者 能施所愛之眼

六者 能施所愛王位

七者 能施所愛珍寶

八者 能施所愛血肉

九者 能施所愛骨髓

十者 能施所愛支分

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復有十法能證菩提。云何為十。

一者 獲戒功德

二者 成就忍力

三者 發起精進

四者 得諸禪定

五者 有大智慧

六者 於諸眾生常不舍離

七者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

八者 於諸空法而常修習

九者 善能成就真實空性

十者 善能成就無相無願

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修行人常有的心態。修行大乘菩薩道,是自利利他。上求佛道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

如今你自己的生活都坎坷不斷,苦不堪言,能救誰啊?自己還經教不通,又能度誰呢?救度眾生出苦海,起碼你先出苦海吧,至少你有了出苦海的資本。所以,現在所應做的,就是在發菩提心的前提下,努力工作,精進修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先度己。

等自己有本領了,有積累了,就去實踐自己所發的菩提大願,救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


你想利益自己沒有什麼錯。

但你每次念完佛號以後你迴向嗎?

如果按照正規的迴向,你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了佛凈土就行了。

這就是大乘之心。


自己都不超脫,哪有資格度別人。懂了嗎


感恩題主開題!

人由學習

而可能了解 (還做不到)

而練習 趣向

而 若幸運 在這生中 達到

有多少人 真了解了?

還沒真了解時 如何才能真了解?

真了解後 才可能 自知 合或不合於 您想要達到的

在 這世上 有許多學習的方法 各種方法 都有自己的殊勝

但 最終想要達到的都相似

所以 大概來說 還不了解的人 (大部分的學佛人 還沒見緣起 沒真正了解 "見緣起 即見法")

應好好的 在自己能夠的範圍內 讓自己儘快 了解

真了解 是無法只是用想的

而是經由 實修體驗出來的

了解 見緣起 顧名思義 就是 親身體驗體會 十二因緣的真義

如何能 親身體驗體會 十二因緣的真義呢?

佛陀所教導的 四念處 及 四聖諦 就是最好的 練習組合方法之一

修習 四念處 及 四聖諦 等到 開智慧 見緣起 而開始修行

就漸不會被內外在因緣牽著走

學習四念處 (中性的覺知觀察五蘊)

剛開始時 練習的是身念處

由於 長時間的念住所緣 會讓人 禪悅法喜 也就是 慈 予樂

自己能 禪悅法喜 (慈 予樂) 將此方法推廣 讓人人都可 禪悅法喜 (慈 予樂) 自利利人

能由 身念處開始練習的人

久了 會 親身體驗體會 初禪 二禪

能達到 二禪 的狀態 會 讓自己 較能 親身體驗體會 "覺" "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方向

若能再深入 覺觀 苦集滅道 就更能 趣向如實

一旦 能 因 覺觀 四聖諦 而生慧

經驗久了 就可能 達到三禪 (正念正智)

(末學所提的禪 不是 四禪八定 而是 佛說的四禪)

能 達到 三禪 的人 就可開始拔苦 (悲)

自己能 拔苦 (悲) 將此方法推廣 讓人人都可 拔苦 (悲) 自利利人

無法 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 以上所說的 自利(知道如何才能對自己慈悲)的人 如何能利人呢?

自己還不知如何能慈悲 而想做慈悲事 合理嗎? (泥菩薩過江)

任何發心 都是大眾所讚嘆的!

真正能將發心實現 是這世界所需要的 當然是更讚嘆的!

您若不將自己尋找到的良好美食 自己先嘗一下 確認無毒有益 (對您自己有利) 您覺得您應該就拿給別人吃嗎?

確定能自利的 來推廣為利人 是對的途徑

但您若能 由一開始時 就 不為 自利所轉 是非常好的路途

學佛 就是在學習不被五蘊所轉

色展現時 不被色的展現牽著走

受展現時 不被受的展現牽著走

想展現時 不被想的展現牽著走

行展現時 不被行的展現牽著走

識展現時 不被識的展現牽著走

最切身的 自己腦部 釋放了 許多的想法或思維

這些 想法或思維展現時 我們被這些想法或思維牽著走嗎?

修習 四念處 及 四聖諦 是

讓您在這一生中 自己能 親身體驗體會 緣起 的基本方法

能如此 您就沒這疑問了

見緣起的人 知法 學佛大半的疑問 都清楚了

所以 努力 讓自己先見緣起 您不只能自利更能利人

若還沒見緣起 而想要利人 當然 以世間法 來說 有可能利人

但以出世間法來說 是不見得利人的

(且 有可能誤人)

世間法 通常都有副作用

最好的 是學會出世間法

不沾於任何事物

解決所有問題 而不纏於所有問題

身從百花過 片葉不沾身

對學佛來講 最好是 用而不執

"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

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

無"法執"

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

無"我執"

看只是看 或 看而不執看

聽只是聽 或 聽而不執聽

感受只是感受 或 感受而不執感受

能做到 用心而不執於心

任何腦部釋放的訊息 可被用 但不會被執

用時 也只是 因緣用 隨緣用 用完就放下

要做到能 用而不執:

先要知道 到底有沒執

若沒執 就會是自在的時候

若有執 就可利用我們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因為中性 所以:

1. 持續中性 自己就沒在污染

2. 腦部的覺知觀察敏銳之後 自己就會改進

因為 自己能覺知觀察到 做錯時其實是在懲罰自己 就如 切菜不小心切到手指 下回自己會小心的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因為中性: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許多人 以為自己在修行 卻是一直"頭上安頭"

用別的妄 來壓住自己原來的妄

"頭上安頭" 是對還沒覺觀能力的人的對治法

非究竟 所以 只是暫時 改善世間的現象 與出世間法沒直接關悉

任何世間法 通常都有副作用 (有些看起來沒副作用 可能是大小 遠近 或 時間還未到)

從剛開始 就學習 四念處的好處是:

1. 由身念處就開始趣向出世間法 但又可提供 世間法的轉移做用

2. 由受練處開始 覺觀苦集滅道 就可能是 真在趣向如實(出世間法)

這方法 中性的覺知觀察

只有 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 才能真知道

所以 建議 有興趣的師兄 類似 如末學這篇 心得報告上說的次第 漸次練習 (第5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別急 別期待: 急 期待 (造作) 都是污染 只是練習中性覺知 (若心中有 我只是練習中性覺知 也是污染 純覺知觀察)

末學所學 四念處

以 如實觀 因緣觀 處事 做人 及 學習 工作

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

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

不需要求 一步就完美

我們 由於 一直都在 中性的覺知觀察

所以 腦部的運作 會自然的讓我們 因為思維 而知道何種因緣導致何種果 (而 因果循環)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

自己 正在輪迴中時 自己最清楚 (當然 失念時 就是不覺 回到念住所緣 就可能又回到 覺的狀態)

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每天 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做好 就好

不覺時 較容易 讓自己 又回到不中性的處理事情

不完美時 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 讓下一個因緣 能更好就好

(佛教認為掉悔 是惡法

所以 若做錯時 努力改進改善 向前進 就好)

學習 工作 與 人生 都很像

都是 日積月累後 自己 越來越成熟

若 練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就時時 自己在 見證 自己的 人生的 (犯錯) 發展 與 成熟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

這方法

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

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

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

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

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

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

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

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

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

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

不在禪修時 (如工作中)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

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

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

(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

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

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

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

都常會由腦中釋放

腦中釋放了訊息

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

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

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

剛開始時 其實 可能 還感覺不到 少少的練習 會有何幫助

彆氣餒

只要能在沒壓力的狀況 讓自己 時時 覺知自己目前的心態

(就算 壓力來了 自己一覺知 就回到不加油添醋的狀態 --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久了 會發覺 自己 漸習慣於 "中性"

就很自然的 漸自知 如何 能 趣向如實

所以 學習 生活 工作 等

其實 就是 實修

當 只是 靜坐 經行 時 非常好 (在練習 覺知觀察的能力)

但 真正的 在工作中 生活應對中 時時 練習 覺觀

才更易 發掘到自己的 我執 法執

能發覺到 才是 修行的可能開始

所以 有空時常練習 讓自己 漸有 中性覺知觀察 的能力 就是重點

任何 抱怨 掉悔 不甘願 等

都是 在 被 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不中性)

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

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

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

(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

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兩篇可參考:

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祝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不請自來

你想利益自己是沒問題的,你自己也是眾生之一。然後慢慢的就會想要利益其他眾生。

比如你一開始做好事要求好報,幫了人也要報酬。先要求物質上的回報,後來就對精神方面要求回報,需要對方稱讚,宣揚你。由好利變為好名。然後在升級,也不要求回報了。金剛經雲,不住相布施。這時你就是菩薩,離佛不遠。

本來就是次第的,不要求你一步登天,一步成佛。慢慢來,可以。有私心,可以。慢慢就會變成公而無私。


一般在事相上執著,往往是理上不通透。

念佛想利益自己,得看你是利益自己的那方面,如果說念佛能當官,能買彩票中大獎,希望求人天福報等等,完全是滿足自己貪慾,那恐怕不會有什麼效果,有效果也是拿摩尼寶珠換糖吃,得不償失。

如果說希望通過念佛求生凈土,離苦得樂,去做佛,度眾生,那麼這和彌陀的大願是相契合的。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只要你至誠懇切的去念,不用你刻意的求,也自然能趨向好的一面發展,比如治病,改善人際關係,消除業障,消災免難等等。

另外,我們都在這個無明大夢之中,過得好點差點又有什麼意義呢?比如你做夢夢見一隻老虎要吃你,等你醒來才發現原來是個夢,早知道是個夢不如作個人情讓它吃了算了。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有哪一件是真實的呢?

送你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有空多讀讀,最好能背下來,每當你感覺又有類似的念頭,正好拿來對治。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凈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讚歎,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花中,花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受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LZ問:

雖然我提醒自己發心要利益眾生,

但是我自己生活就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發心利益自己總感覺道德虧損(專指我自己),請問我應該怎麼做,怎麼調節心態?謝謝

回復:

呵呵

第一,在我們生存的二元對立的世界中,任何違反人性的事物,都只能南轅北轍。人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沒有滿足自心的需求之前,談不上去滿足他人,即使是父母對於子女的付出,也是一種間接滿足根植於自身內心本能需求的方式。讓自己一貧如洗或者深陷痛苦,自己都顧不過來,自己家人都照顧不好,自己父母都孝敬不了,然後還要去強迫自己發心去利益眾生。。。呵呵,這麼變態反人性的事情,讓一個能夠出現這種心理問題的普通人,怎麼可能內心不產生嚴重的衝突和懷疑?變態的道德教育和反人性的利益眾生的要求最終會導致一個人內心良知的分裂。

第二,提起才能放下,可能是從小的經歷以及反人性的道德教育,加上也可能是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你太缺乏安全感,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正三觀,讓自己逐步擁有安全感。所以要首先足夠的愛自己、首先利益自己、首先滿足自己,只有自己被利益足了、被充滿愛了,你的心才會滿足,這時你的利益你的愛才會溢出。你越滿足自己,你溢出的愛越多,由自己逐步溢出到親人,再逐步溢出到朋友,再逐步溢出到陌生人。。。通俗點說,首先愛自己才會愛家人愛朋友愛社會。

第三,發心的時候,首先要發心利益自己,如此才有可能利益家人,然後才有可能利益他人。生活中也一樣,首先讓自己強大,如此才有可能利益家人,然後才有可能利益社會,只要記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什麼叫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由種種的因緣,幫助他生出來的。有多少的因緣?有十二種的因緣;這十二種的因緣,都是幫助你生的。這十二種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有這麼多的因緣,所以叫眾生。——宣化上人


沒有問題,大悲心是從空性中生起的,不是我們一時想為了眾生怎麼怎麼就是大悲心,我們還沒有證得空性所以就會想到自己,這很正常,念佛就是治這個病的。


1.說明你對佛菩薩有信心,很了不起!

2.只要是善良的願望都可以發願。

3.把你發的願望迴向給和你一樣困難或者比你還糟糕的人,希望佛菩薩同樣也幫助其他人。

a.佛很厲害的,你那點小願望對於佛根本不算什麼。

b.學習點佛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漸漸轉變一點自己的三觀。有的時候不是自己真的有多困難,而是自己真的很在意自己。


不損人 就是最大的利己 乞求自己的好這不是錯 只求自己的好同時能為他人帶來好 世界大同


不用調,繼續保持。別被各種流言,文字所左右。

比如:人們告訴你的知識是小學層面的,而你在讀幼兒園,然後自己在苦惱為什麼別人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就是角度問題

再比如:過來人總喜歡給年輕人一些建議,但不知道有些事需要年輕人自己走過的才會懂的這個建議,不然他們是聽不進去,也是聽不明白的。

再比如:我八歲的女兒最近在糾結,長大後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所以啥都不要調整,繼續保持,保持到水到渠成,才會到心境的另一層。


佛的世界無我


推薦閱讀:

佛經中說用不同的念珠,福報不一樣?以前從未過聽說這種說法,很疑惑,求指教?
為什麼說就算得到人天果報,壽盡再投胎到人天屆的機會也非常小?在天屆也會造業???
對大乘佛法真正的信心是否要開悟才能得到?
三惡道的眾生是怎麼出來的嗎?
遮詮、不二論是回答佛教問題的金鑰匙嗎?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