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國內的名聲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呢?

凱文·凱利在美國的名氣明顯不如國內這麼高,他在中國超越美國名氣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失控》1994年國外出版也沒見特別受歡迎,為何2010年進入國內後就這麼大賣,包括之後的作品銷量都很好,比如今年的《必然》,其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書特別好,還是營銷有方,或者更多原因綜合?


很簡單:中國更需要 KK;KK 也更親近中國。

作為反主流文化運動精神領袖斯圖爾特·布蘭德的長期追隨者和工作夥伴、《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KK 對互聯網的敏感性和思考的深入性確實少有人及。但是在美國,與 KK 同等級別的作者並不少見。看看這張照片,攝於《從反主流文化到賽博文化》(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一書的發布會。

從左到右依次是:作者 Fred Turner、這本書的主人公 Stewart Brand、KK 以及另一位賽博龐克文化的旗手 Howard Rheingold。這個小小的 gang of four 曾經長期廝混在一起,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分量可能都不低於 KK。這還僅僅只是 KK 身邊最親密的一個小圈子。

反觀中國,不管我們今天的互聯網商業有多紅火,甚至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但我們在原創思想方面仍然一貧如洗。這種需求和供給上的巨大落差自然使得 KK 們在中國受到的歡迎程度遠遠高於美國本土。

另一方面,KK 對亞洲和中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年輕時就曾多次到亞洲旅行,還把在亞洲所拍的照片做成題為 Asia Grace 的合集和 App。

在中國紅起來後,他每次來中國,看似撈金,實際上更看重的是又能來中國進行深入觀察和學習的機會——一般他都會在商演前後安排一周或兩周的考察行程:雲貴、西藏、新疆、黃土高原、東北、蘇杭、深圳……這幾年他幾乎走遍了中國的東南西北。

他對中國一直都很樂觀。他始終認為,中國的急遽變化雖然帶來很多問題,但也在解決很多問題,改變很多事情。他多次公開表述的一個觀點就是,哪怕解決問題的力量只是稍稍佔了上風,那麼積累的改變就是朝向更好的方向。只有最近一次來中國,他明確地表達了一個擔憂和一個建議:擔憂是,中國到處都在推倒一切(bulldoze everything);建議是,中國應該加大在基礎科研上的投入。

他一直在學習中文。別看他極少在人前秀中文,但冷不丁會在周圍人的中文交談中插上一嘴,雖然說的還是英文,但顯然聽懂了大家在說什麼。他也很樂於跟人交談,問問題,傾聽他人的講述。他還善解人意,懂得在商演中配合主辦方(相信邀請過他的機構都有這個體會 :) )。

很多文章說他穿著有些「土」。確實,他一點兒都不「裝」,也絕不「高冷」。混入人群,他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旅行者、外國老頭兒。我們曾在冰天凍地的哈爾濱半夜敲開一家小餃子館,也曾在重慶江邊的小攤上買米糕。請他吃過一次北京烤鴨後,攜夫人再來時,他點名要吃北京烤鴨,並且堅持要請我和我的家人。

這樣一個時時惦記著中國、沒事兒就往中國跑的長者,一個 lifetime learner,想不使人親近恐怕都很難。


推薦閱讀:

事物複雜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智能,比如地球,這種理論有根據嗎?
《一席》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演講?
如果某人回到唐朝,利用哪些科技與知識,才能在唐朝小批量造出類似毛瑟步槍的近代步槍和彈藥?
如果《星際爭霸》里的蟲族,星靈,人族按照各自文明的特點點科技樹,晚一千年再相遇,會發生什麼?
如何看待我國核燃料研究獲突破「鈾利用率從 1% 提高到 95%」這條新聞?

TAG:未來學 | 凱文·凱利KevinKelly | 書籍 | 科技 | 圖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