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泰國王室為何在泰國國內受到如此擁護?


無處不在的愛國主義教育。上個課翻個課本都有國王的身影,老師教課時不時扯國王多親民、多仁慈、多麼天才 身為泰國人我們很幸福因為我們有偉大又親民的國王。


因為有欺君法,敢說不好,等著坐牢。


你等王儲即位的,呵呵呵呵呵呵呵。

分享個冷知識:在泰國說王室壞話是違法的!詳情自戳

http://en.m.wikipedia.org/wiki/Lèse_majesté_in_Thailand


閱讀民族志剛好有關於於泰國,其身我認為王室受到擁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還有泰國的信仰問題和自古以來治理者與被治理者的關係問題。

在我閱讀的《信仰與公民——泰國曲鄉的政治民族志》中,「信仰治國」這一理念貫穿了全書。在一個擁有著佛教,並保留著國王的國家,國民以高度自制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從個人到群體,「信仰」成為泰國龐大信仰群體自製及穩定的來源所在,作者龔浩裙以「功德觀與共同體「」國家與公民「兩個方面,以從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公共性的轉換入手,著重探討了由宗教建構起來的公共性邏輯在現代社會的轉化形式。

我在閱讀中對於「功德實踐」的印象更為深刻。在「信仰」這一背景下,我認為「信仰」是一種人類實現自我精神意志由個人上升到群體的媒介,它是人類在主動或被動群居下,個人精神尋求共鳴的普遍需求。在這種共鳴需求下,人類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對「不同事件的解讀」圍繞所屬宗教教義而產生的在主觀和「客觀世界觀」下結合的「半實踐方法論」,因為其中的實踐帶有主觀色彩,以客觀事物作為解答,即「功德實踐」。這種好處在我看來是因其具有更近似於「人性」的科學觀,闡釋的意義被人們接受,同時也能或多或少的引導公眾意識。這在本書中有案例,「功德實踐」是一種宗教特色,它是個人的「精神貨幣」,通過這種「良性精神貨幣」輸出,泰國小村的人口們以「善事」作為行事標準,從維持鄉村良性運轉和「功德文化運作」上升到迎合泰國社會基本運轉和泰國整體公民素質提高和制約。由上述可以淺略的知道「良好的精神貨幣」的作用其實宏觀上看是適應時代主題「和平」且符合社會群體發展需求與自身精神需要的。即「功德」這一體系是維持泰國公民治理文化的一個縮影。

異國民族志中,泰國的民族志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民族從「接受文化傳播」到「自主改造相適應國情的文化「再到「推廣自身文化「,是一個偉大而又漫長的過程,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播,泰國的佛教教義展現的方面不僅止於「治人」,也展現在「制人」這一方面。民眾「功德」思維深入人心,在我看來也將是制約其人口個性發展的重要問題。「社會流動」是由知識,經商等主動行為運作產生競爭而產生不同階層的群體行為,而泰國的治國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階層固化和弱化社會流動,「佛教」的「輪迴轉世說」則相應的為底層勞動人民出具了「世界觀」,全國佛教文化的盛行則加劇了思維限定,人的個人訴求被比「物質」更為強大且牢固的「精神」影響,造成群眾在精神層面上不斷精進渴求到「飽和」,在精神上進一步開拓卻被忽視訴求的「物質「所限制,造成社會流動減緩,階層固化加劇。但又因為「宗教治國」塑造了泰國在國際上國民素質良好的特色,以「宗教」為名對人施以「精神自製」而又不限制民眾在限定物質下的自由發展,這是這個民族不斷適應著世界發展趨勢且又能以自己的文化特色賴以維持的方法所在。

有著「國王」為元首的民主政治國家,「國王」不干涉政治,但民眾對「國王」崇高的敬畏與敬仰,這種氛圍在國際上與英國相似,但泰國人民對於「國王」的崇拜與英國所不同的在於其「信仰治國」環境下的資本主義和英國工業進化下的資本主義有顯著不同,這兩種資本主義表現形式的不同決定了兩國民眾對於王室態度的不同。簡單的來說,泰國是在「個體精神信仰與群體精神信仰」下對於王室的最大尊敬,對王室的不敬會被定罪。而在英國,民眾對王室尊重的基礎建立在「獨立個人精神與群體精神信仰」下對王室的最大尊敬。這兩者的差異各具特點,前者以「信仰」為主體,對王室的通識文化教育以「崇拜」為主體,皇族階層高貴至上也使民眾敬重,即使皇族很少干預國事,但在物質和精神方面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後者由於歷史上的工業革命延伸發展,資本主義的影響力在物質上勝過皇族,而皇族的精神影響力則是作為國家的榮譽所在被民眾崇敬與賴以自豪維護,但皇族退出治國層面,作為榮譽載體為世人所仰。兩者產生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基本普通人口素質教育」,「宗教教育」,「資本發展」等因素,但無法否定的是擁有王室的國家在社會固化過程中更加快速,我們可以從英國的國家發展歷史中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泰國的發展趨勢。英國分為「工人」「中產」「貴族」「王室」並固化到現在後社會流動緩慢,階層上升困難,在一個階層的上升需要至少兩帶到很多代的努力,但仍有流動的需求。從上述的英國階層流動困難現象,但仍有人傾向於努力實現社會流動和上升,這得益於資本文化在其平民階層文化中較廣的發展有關,民智以資本為導向。泰國卻在目前隱隱已有漸漸趨向於英國的社會流動水平和階層固化水平,佛教中輪迴功德的思想占平民階層文化很大比重有關,人民相信來世,通過購買彩票來測驗功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於資本發展是不利的,同時宗教也會制約科學教育和思維開化。兩國固化民智的方式區別在於,資本固化和精神固化。「資本固化」可以提高民眾科學素質,對基本道德素質影響較弱。「精神固化」可以提高民眾基本道德素質,對民眾科學素質影響較弱甚至有限制作用。

在泰國,第三產業的發達似乎是我們的主觀感受亦是客觀實際,但在為我們提供高素質服務的人群在面臨著什麼樣的限制,是否有主動尋覓科學的觀點和有計劃的人生觀,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在我們服務的同時,他們認為是上輩子的苦,這輩子來積累功德予以贖罪,或是為下輩子,存儲著「功德」


首先是因為這個國王真的很棒,體恤民情,熱愛攝影,通曉多國語言。

其次是因為,整個奇妙的氛圍,比如我在泰國看電影,電影播放前先要放國王的照片和偉大事迹,大家都還要站起來。然後泰銖上也都是國王,而且泰國人很不喜歡有人談論或詆毀他們的國王,他們的父親節是國王的生日,我覺得在這樣的氛圍下,難免就變的很愛戴國王了吧。


去年在泰國的時候我也很疑惑,就跟一個泰國學生聊這個話題,他說,我們很愛我們的king and Queen的,他們很厲害的,夏天很長時間不下雨他們會往天上發射那什麼東西,然後就有雨了!我當時臉上一副貴國真屌的表情,心裡想的是,特么不就是人工降雨么!這個也能成為國民擁護王室的原因???

不過他們的大街小巷幾乎每隔兩三米就是國王王后的巨幅照片,那天王后生日還全校放假一天,電視新聞里一群領導者起立,說著我聽不懂的話,氣氛肅穆,還有介紹王后生平的節目反正我也聽不懂啊哈哈……


泰皇雖然只是國家象徵,但50年代起軍政府統治期間,鼓吹尊君思想,也安排現任國王大量訪問平民,給人一種親民和支持政府的形象,變相穩固軍人的地位和軍政府的統治,早晚奏國歌和電影院放正片前唱頌歌也是那時候才有的。

表面上大家都很愛國王,但是稍微有點雜音的消息都被封鎖,包括互聯網,而且泰國有欺君罪,誰會公然冒犯他呢。現任國王還好,因為大家都熟悉他,好像和這兩三代泰國人一起成長,但他百年之後王儲能否維持現在的局面就難說了。


除了因為泰國王室,在近現代一脈相承,延續下來之外,更重要的是王室對近現代泰國的影響。(比如日本王室也是延續下來的,但是你可以看看日本王室在本國的影響力,肯定不及泰國王室)要知道泰國是二戰中,唯一沒有淪陷被殖民東南亞的國家,在英美法日中均衡圓融,東有法國的印度支那,西南拒英屬馬來西亞和緬甸,太平洋戰爭與日本合作,最後卻成功變陣搖身成為戰勝國。在戰後成功帶領泰國像現代國家轉型。這要靠誰,就不得不提泰國國王拉瑪五世。

在近代泰國史,去了解一下,這位政治家的牛逼之處,也就明白民眾為何那麼尊重王室。

另外,看一下電影《國王與安娜》也可以從側面了解一下,這位偉大的君王。


很簡單,政教合一、愚民教育

你看新中國以前的西藏就知道了

老百姓跟傻逼一樣,能不發自內心熱愛宗教+政治領袖么?


他兒子名聲很差,等他上位就有好戲


源遠流長 難以改造


因為普遍很窮


推薦閱讀:

泰王逝世,他信咋辦?
為何泰國的同化能力如此強?
有什麼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曼谷?
建設瓜達爾港後,再挖克拉亞運河還有意義嗎?
泰國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TAG:泰國 | 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