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內現階段的建築學教育?

問題關注點:

1.主要針對本科和研究生階段

2.存在哪些明顯優勢或不足

3.國內現階段的建築學教育能否滿足當前國內建築行業的發展需求?

4.與其他國家(如歐洲、北美、日本)相比存在的差別或差距


案例閱無數,

手法遍各處。

概念胡亂找,

只要能唬住。

曲面三稜柱,

酷炫玩參數。

若問哪家好?

還看效果圖。


最合適來評價建築學教育的不是教育磚家們,而是那些科班畢業的建築師們。

在二月份開始,我做了一個關於建築師轉行與建築教育的問卷調查。

截止2017年10月2號,共有近300名(確切數字286)已轉行的建築師參與了調查。

調查結果已經寫成論文並在某國外期刊發表,我們來看一看受訪者對國內建築教育的看法如何。

這三百名建築師的背景如下:

大部分受訪者是31-35歲左右,本科和碩士畢業,未註冊。其次是26-30歲本科未註冊者。小部分40歲以上的大叔們。

首先第一個問題,你走上工作崗位後,覺得學校里教授的知識過時了嗎?

一共有111名建築師認為大部分教學內容是過時的,59人認為有一半是過時的!這兩者加起來一共佔到了68.9%的受訪人數!

第二個問題,基於他們的新人同事表現,覺得中國建築學教育是在進步的嗎?

一共有150名建築師認為絲毫沒有進步,同時有71名建築師認為當下的建築教育比之前來得更糟,這兩者之和共達71.3%總人數。

第三個問題,母校有提供除了建築設計以外的,讓你找到其他職業方向的教育資源嗎?

145人認為絲毫沒有,91人覺得母校有提供一部分,兩者之和達到了82.5%。

還有其他的幾個問題,在此不表。接下來換個角度,看看實際上我們的學校在做什麼。我們隨機選擇了大陸50所擁有建築學本科專業的學校,抽取了他們的教學mission, 然後生成了一個詞云: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建築設計這個大boss以外,技術,工程技術,工程,建設,管理,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的高。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們把建築學知識體系分為了科學,技術,建設,政治,設計五大類。然後選擇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三所大學的教學計劃來進行了分析,把所有課程落到了這五大類上。

我們發現這三所學校毫無例外地把側重點放在了藝術和設計上,其他四個方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難怪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認為美學教育是他們在學校里收穫最大的。我們認為這是建築學教育目前處於困境的最根本原因。

總是有一個聲音批評建築學教育缺少人文修養和藝術課程,這幾乎成了建築教育者和批評者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沒有藝術性」之類的評價也成為了不少建築學學生的夢魘。很多學者專家都一直在建議多加social science 課程到建築學教學大綱,因此建築學教學的交叉方向往往是城市規劃,景觀設計,或者其他更加 藝術性和社科的方向。儘管我們承認這些軟性的素養是建築師的必需品,但其實他們是不適合放到整個教學大綱里的。很多東西是過時並不符合當下現實生活的,藝術修養也往往不是你上了幾堂就能提高的,是經年累月的積澱。

個人風格強烈的建築師都幾乎在當下退出了舞台,建築設計的側重點越來越趨向性能本身,而非建築藝術perception。那麼多新鮮的技術不去教,物理不學,數學不學,編程不學,甚至息息相關的建築設備也不重視,把自己卡死在一個小小的點,跟時代的脫節,這是當下建築教育的悲哀。最後放上建築師薪水的趨勢圖,大家可以對比上海建築師和上海整個社會平均數值。

這個調查另一部分是講了建築師轉行,轉行去了哪裡,跟建築的相關度等等。請大家關注我,我會在其他問題中把論文翻譯成中文然後展示給大家。謝謝。


在台灣的大學花了16周做出來的設計,每周兩次設計課都要講一個多小時,最後評圖一個半小時的流程里不但詳細的敘述了方案,4個老師對所有方案涉及到的設計內容都作了詳細的評判,最後老師還給出了如果繼續往下做的修改意見和可能的發展思路。

上一次評圖,我的4周設計方案從開始講到老師換人,最多15分鐘,其中還包括我的圖從圖版上掉下來,我重新往回粘這種意外情況。對於我通過將平面圖和剖面圖畫進一張綜合的大圖,強調方案流線連續性的做法,老師表示強烈質疑,認為這種畫法不符合規範,「甲方怎麼能看這樣的圖」,最後老師的評價是「看不懂」。

再上一次評圖,我的8周設計方案從開始講到老師換人,大約20分鐘,說我的方案效果圖畫的很好,平面圖有一些細節問題,並對我將舞台設計得高於地平面的問題進行了集中的探討。對於我重點描述的不同區域舞台的設計手法問題,無一人表示支持、質疑或反對。

我想讓他們多聽一會,真正認真的評價一次,並給出恰當的指導。如果我做了那麼長時間的設計,只收穫了一句「好」或者「不好」,那評圖還有什麼意義?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所有的老師,都不想當老師。


答主是非985,非211沒有通過建築學評估的二線城市某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班學生。沒錯,就是在一些人眼中的「戰5渣」。

我想題主提出的幾個問題,涵蓋範圍有點廣,只能來談談我學校建築系所反映出的問題(未通過評估的建築系的問題)。

本系除院長外僅有一名一級註冊建築師(院長的級別略高,但似乎不是一注),一名建築技術方向碩士擔任建築物理講師,一名結構專業本科專考建築設計與理論方向碩士的老師擔任結構選型方向講師。建築歷史、建築設備、景觀、模型等等的老師,都是只是碩士畢業,有幾名還是非所授課目專業畢業半路出家來教。

我們建築系就這樣「存活」下來了,並且到現在總共培養了四屆畢業生。

說到體系,是院長從同城市別的院校建築系出走帶過來的,和大多數建築院校一樣:

大一素描、設計基礎、茶室/咖啡屋、碼頭,別墅。一堆公共課;

大二水彩、色構、幼兒園、構造上、力學。

大三客運站、圖書館、建築系館、建築競賽、中外建築歷史、建築聲光熱、園林景觀。

大四組團設計、高層旅館、體育館、城市設計、構造下,然後選修一些城市道路、城市社會學、高層建築設計、建築法規等等。

大五實習與畢設。

基本情況介紹完了我們來談談問題。

首先,是師資力量不足。

課程熱熱鬧鬧的開設著,由於師資力量的匱乏,很多情況由一個老師身兼數課。我們唯一的一注,就要上低年級的畫法幾何與高年級的設計課,外加選修的高層課程與建築師業務課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兼數課的老師很難在某一領域有長足的發展。

次之,學生質量參差不齊。高考對學生還是有篩選作用。當然,班上有入校後一直十分努力各類獎項拿全,最後保送哈工大,也有入校三年班上人名字都叫不出的lol少年,但是,渾渾噩噩的對自己未來渾然不知的人還是佔有大多數。

再次,整體學術基礎薄弱,近年招收了兩個規劃專業的博士,建築方向因為條件實在有些惡劣,並未有合適的人進來。

另外,學院有一個風氣,就是大三大四開始,就流行進入老師的「工作室」(就是學院設計院的各個所)接觸實際項目,並且得到一定的經濟補貼。

這種狀況不知道在正規的建築院校中是否泛濫,我院確是搞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這樣,沒有學術根基,不注重學術培養,在沒有得到理論上成體系養成,過早參加實際工作。培養出來的終究只是思維不成熟的繪圖員,能稱之為設計師的也是少數,最後通過註冊能拿到建築師稱號的能有幾人也未可知也。(畢竟才出了四屆)

題主第三問是否滿足中國建築市場要求。

建築這個光設計這個環節就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在一個方案主創的背後,有許許多多的配合的人員,他們也在為方案的誕生與實施在不斷努力。

說白了,建築師是少數,繪圖員是大多數多數。

所以這種培養,給市場提供了一批青壯勞動力,對於市場來說,我院的「類職業教育」看起來還是蠻符合需要的。

但是未來這批抱著建築師夢想的人,卻要在殘酷的現實工作中去彌補各門有關於設計基礎的課程,去學習什麼是建築邏輯,什麼是材料語言,怎樣去完型,等等這些本該在學校種下種子的東西。

帶著養家糊口的責任去追求自身的建築理想——聽起來有些逗,都是很多人都這樣走著,卻再也看不到方向。

這段時間在外實習的同學們在工作崗位上做的也是不錯,rhino、ai、id、ps、su、cad用的都還行。同時材料、構造、結構、設備知識的匱乏也讓大家吃了許許多多的苦頭。

最後一個問題,我朝建築和歐美日的差距。

答主對日本的建築學有些關注就只說日本的。

結束實習後就要回去準備赴日讀語言讀修士的材料,也看了許許多多日本建築學生競賽與卒業展,自身也參加過一些國內的建築競賽。

個人認為我們缺少的東西,是對建築與人、建築與建築、建築與城市之間關係的思考,以及對這種思考的語言化、建築語言化、建築化。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的思維過程必須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而不是空談「我覺得xxx」,建築實體可以算藝術,但是建築學不是藝術。

最後我還是願意相信每個建築學徒都能找到成為建築師的方式。


作品集做累了來答個題。

我不知道別的學校是怎樣,就說說我在的南大本科建築教育。

看了已有的答案,對比自己的情況,覺得南大的建築教育還是靠譜的。

南大本科建築學學習只有四年,並且大一除了在南藝上的一門藝術熏陶類的課,其他都是通識課。

所以真正學習建築的時間只有三年。

1. 大一的時候會學習很多別的專業的課,社會學、管理學、古代漢語、邏輯學、環境學等。

建築是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和人打交道,各種專業的知識都要了解。

並且,老師以前跟我們說過,南大並不認為每一個學生未來都會從事建築,如果不想讀建築了,完全可以向其他行業發展。

誠然,這些非專業課,大部分人都是水過去的,但是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現在有小夥伴申請研究生要轉方向,這些課的學習就可以提供一些相關背景的支持。

2. 南大以對建構的重視著稱。

專業課第二個作業是做一個1:2的牆身大樣模型,一個大樣大概高有一米七,材料費一千多大洋。

跟東大的小夥伴講,他們都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做那麼大的。

其實我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做那麼大,當時切板子切得手都要斷了。

不過總之是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構造很重要,要懂構造。」

後來的設計課作業,也都要畫大樣。老師在講課、工地實習中,也一再強調建築師懂構造、會設計構造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設計。

3.設計課。

設計課的每個老師都很強調出發點和邏輯,由一個有力的出發點引發方案概念,然後一步步有邏輯地貫徹深化下去。然後老師對不同的風格也都比較包容。

並且我們每周推進都會要求做模型。=v=現在大四大家變懶了,大三的時候每個人桌上都會有好幾個模型。

設計課打分的時候,老師並不是很看重圖紙表現,更多的關注的是方案本身的設計是否站得住腳、對於場地的處理是否合理、是否解決了問題、設計的推進力度夠不夠。

當然圖紙表現好的話,也是加分的。對設計師來說,表達也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評判標準還是方案本身。

不過我們整體的圖紙表現水平,的確略弱。 =v=

還有有人說現在建築系認真教書的老師很少很少,這個我同意,我們也有很忙的老師。

但是,如果課後去找老師改圖,老師是不會拒絕的。

我們班有過去辦公室找老師看圖要排隊的情況。我自己還有過找了兩個老師改圖,他們意見相反,導致我很糾結的情況=v=

如果真的想好好學的話,老師是會願意指點的。有時候只是需要老師指出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並且點明一個方向。深化還是要靠自己呀。

4.關於技術。

學校本身對於圖紙表現不是特別苛求,所以好多人都是技術渣。

我11月才學會如何渲出一張好看的效果圖。

上個設計做立面想根據日照做個變化,然後不會用RHINO,就做了個手動參數化。=v=

因為我們做設計的時候曲面什麼的很少涉及,那些高級的軟體都不會用。

畢設有參數化的方向,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也會教參數化。

然後這學期老師有教REVIT,不過我也還不怎麼會(一隻不上課的出國狗)。

總結一下,學到現在,真正做設計也就從大三開始,到現在也就做了四個設計。還有好多好多不會的不懂的,還有好多好多關於建築的疑問。

但是南大老師教給我們的理念、做設計的方法對未來進一步的建築學習是很有用的。

在這裡四年,等於是建立了一個初步的建築價值觀,邁進了建築大門,知道了什麼是好建築,什麼對於建築師來說是重要的。

PS.很羨慕東大的人,他們的本科教育真的很好。看他們的作業,感覺學得很紮實。我們學校就是時間太短了,不紮實。


確實是邏輯混亂,感覺一通吐槽沒找准問題關鍵。

我想表達的其實是建築學教育帶給學生的莫名優越感遠大於它實際帶給學生的成就。多少建築學生自認美學修養不凡,創新能力出眾,認為接觸了一點點美術,建築設計的忽悠便能夠橫跨藝術界,從時裝設計到工業設計,紛紛不出我左右。問題是你的五年本科能給你的藝術修養帶來多大提升??你的那一點點熬夜琢磨模型,通宵渲圖P圖,實際上只是個渣啊兄弟。

醒醒吧,建築設計是最底層的行業,也只有效果圖的小弟小妹們表面對你尊重。你自己想想,當你自詡建築師,昂首挺胸走出去的時候,你看見誰,敢像你在學校那樣無比自信的講自己的方案構思,功能分區,設計靈魂??

建築是早已完善的科學,完善到市場規律無法撼動。現在的開發商遠不是十多年前的煤老闆那麼好忽悠了,你講藝術?朋友,你TM耍我吧。你講專業?開發商的研發部設計部能夠吊打你淚流滿面。它不是城鄉規劃,尚在摸索,也不是經融行業,萬古長青。你所受的藝術訓練,不能成為你優越感的源泉。你所自豪的專業,實際上是建築所有專業中最硬不起來的專業。別再理什麼藝術修養專業知識了,你應該告訴自己,這是服務行業,練好裝傻賣乖,練好謙虛低調。給各個業主和職能部門搖搖尾巴跪舔,這才是你要面對的。對不起偏題了。

=======================================================

1.本科入學培養出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不可否認,建築學確實是大學眾多學科中課程繁多的專業。大一是綜合基本課程,包括計算機,高數C,英語,建築製圖等工科專業必修課。大二開始涉及建築構造,建築力學,建築物理,建築材料,攝影等對藝術修養和建築理性科學入門的學科。大三又突然轉向,邁向建築各類史學,中外建築史等等文史類。。。這種上到天文地理建築心理,下到風水占卜寫字作畫都沾邊的專業,讓很多長期埋頭苦讀數理化的學生們感到膨脹感很強。走在路上哪裡不是建築,尤其是以為自己和藝術沾上邊了。心想你們其他專業這些大學狗還是too young。我們分分鐘畢業就能去BIG談笑風生,年薪不知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

2.躋身熱門專業,學校擴招,素質下降。前兩年,你問一個高三學生,以後學什麼,填什麼志願。這哥們說,不清楚啊,這些專業名稱看起來都很高大上,但是都不知道幹什麼的,我覺得吧,我想要搞國際經濟與貿易,要麼就學建築,國際經濟與貿易以後能賺大錢,但是呢,建築比較好找工作,聽說讀五年,還要考美術,我覺得我藝術方面還是很有天分的,我小學二年級在全市拿了個XX少年繪畫優秀獎。。。還聽說我表舅他姐夫的兒子現在在設計院工作,人家一年二十三萬。好,就填建築。。。恰好,某某破爛本科建築學擴招,以前一屆就一個班,30人。。今年根據市場行情,怒招3個班,每班40人。。。開學就考素描,喲,這些暑假上過一周培訓班水平的畫渣們都能過。。。你妹的你到底愛好繪畫嗎,你知道繪畫需要用心嗎,你們這些培訓班一周水平,簡直是侮辱繪畫這兩個字。。我看到很多建築學出來的學生,我勾了個建築透視,給他講建築基本關係。他雙眼放光,哇,師兄,好厲害,你竟然能畫出來。。我說你學校沒學過嗎,這TM不是這個學科最基本的東西嗎?

3.專業導師缺乏。有幾個建築專業方面的老師能安安心心的教學生,讀過建築的同學都知道。老師大多在外面有個小攤子,攬點活,找學生來當民工。一注在手,外面又多多少少有點項目,掙錢是大事。給你們這些小逼崽子上課,純粹只是來吹吹牛逼:爺當年上大學,都TM是手繪建築圖,知道不,勾錯一根線,撕了重畫。爺當年畢業就去了XXX市,你知道XX廣場不?爺的處女作。哎,你們啊你們,太浮躁,哪有我們那個時候能吃苦。我們那一屆的大學同學,現在哪個不是XX規劃局,XX建委的一把手,我們一個寢室6個人,現在進去3個了。看,多牛逼。。。

總體來說,學校想要把建築學這一門已基本完善的科學用一個完整的體系推給學生。這個體系包括建築思維,美學修養,工科理性把握,建築歷史,創新能力等。問題在於這個體系太龐雜,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來承載這個體系,也沒有足夠耐心的學生來接受。一部分在學生階段對此有一些熱愛的同學,通過自身努力接受這個體系,然而走出校門發現,建築,原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外面的世界(我是指現在國內的大環境)已不需要你的體系,更多的是處於整個行業鏈條最底端求生的掙扎。你看到你的師兄們在為多個一兩萬的年終獎四處跳槽,你看到你的同學們有的在熬夜做方案被忽略,有的在辛苦輸出施工圖卡在各個職能部門的拳頭下。你看到各種不公,感覺受盡各種委屈。你感覺地產市場的慘淡,感覺每一個項目都充斥太多你不能理解的隱情,你簽的字,你出的圖,都變成每天早晨醒來的一聲嘆息。


其實問題就是國內市場太熱,匠人歷來又不受重視。經過長時間教育總要找個出口,於是拚命和藝術搞曖昧。

就成熟市場規律來看,建築師本應是從業比例要小很多的行業。從目前的從業人員素質也能看出,大規模淘汰是遲早的事。


真的贊同第一名的答案。這個體系太龐雜,一個老師一個樣,一種設計導向。而當一個新興建築系(剛成立的建築系),沒有足夠的老師來承載或者說來撐起這個專業,很可能培養出一群熬夜通宵缺專業知識, 學的淺薄的學生。手繪不夠硬,設計不夠巧,基本太弱,很多時候也許是因為我們太「快」------大學的第二年,我們已經開始接觸urban方面的東西,在我們獨體建築都把握不好的時候。

老師沒有那個耐心去思考學生設計的深意,學生沒有那個耐心去和設計老師磨合———而建築,缺偏偏是最需要耐心與磨礪的專業。


大三建築學學生,每當評圖的時候大家圍在一圈討論的是,喔這張渲染的很酷那張p的很真,這個分析圖B格很高那個外立面很炫是不是要犀牛連電池圖搞出來的。好像設計不需要好好做,功能不需要分析清,只要夠炫夠酷就足夠討喜了。還有一幫同學假期專門跑去別的城市學校犀牛為了回來能做些奇奇怪怪的表皮,至今不知前路如何,酷炫就夠了么?我不知道。

——————————————————————

補充一點,這學期系主任新招來一個外國老師。別的不說了,隔壁班中國老師每次上設計課能把自己班學生都講一輪圖還外帶點富裕時間,老外在我們班少說兩次課輪到自個一回,有時候甚至三次課輪一次。現在平面剖面的問題我基本靠自己修改。各位大仙同學們恨不得平面圖有一個擺圖紙上充數就夠了,只做造型給老外看,老外也不管,給她看啥她就講啥。完事最後交圖的時候根本沒人看你平面剖面,粗細線沒分沒關係標高不寫沒關係,線模模糊糊看不清沒關係,排版好看渲染夠酷就nice。


其實問題還不如改成:國內現階段的建築學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做什麼?


昨天匆匆寫的,今天再看發現不夠嚴謹,改改細節(黑體部分)吧.

而且你們都不點贊啊,桑心,不過理解啊,要是我我也不會點贊..總而言之, 匿了吧.不給贊我也就不具體說哪國了哈.

============分割線===============

時差黨,所在國的建築還是蠻有名的.

托ex的福,作為一個工科女,卻認識了一票某名校學建築的朋友.3年強勢深入旁觀下來,感想如下:

該國和國內建築設計專業,從招生,到課程設置差距還是蠻大的.

招生:

該國的建築設計專業,在這專業比較牛的幾所競爭激烈的學校(也有特一般的學校,我就了解不多了,認識的國內讀過建築的反正也多是國內那幾所名校出來的,就名校對比名校好了), 多有一個額外的入學考試,不考數理化(,學建築的妹子超多!!,貌似妹子都很喜歡學藝術設計向的專業), 不考素描透視(很多被錄取的新生根本就不會!!). 考的是創意,想法和審美.比如給個很概念化的主題,再給你幾張紙,剪刀,膠水,然後你手工做一個結構出來,然後在數名考官前解釋你的作品.@_@

國內么...大家都知道...

感想是;招生的對象完全不同,這邊偏設計向,設計審美創意優先, 並且普遍認為這個成人後比較難培養, 所以先考察這個. 而技能(軟體,繪圖之類的)是給設計服務的,後天可學. 國內偏理工向,重技能, 看知乎很多建築人的回復就能看出.

課程:

該校的課程,跨度對一個工科生來說也是蠻豐富的,從文(建築史藝術理論之類)到工(關於聲學熱力學之類的)也都有.個人印象蠻深的有: 教堂的發展史; 從離路口,醫院,火警,十字路口的綜合距離,推算雜訊值,按表計算牆板的最小厚度; 杜尚的馬桶有何意義; 自選一段音樂,然後分析,再做個結構模型出來...

國內據說也學的蠻雜的,但是具體側重點就不清楚了.

最大的區別在於:

該國建築設計每學期都有個設計課---每學期最重要學分比重最大的課!!.(國內也有,但是內容和側重點還是有區別的, 聽過吐槽, 國內沒那麼累人!!)

這個設計課基本上大多以小組形式進行,每學期1到2個主題,比如某地有個空地要蓋樓,然後還要組織學生去該地(一般鳥不拉屎)一日游,看地形.然後分組進行設計,從草圖,到草模1(模型), 草模2,草模n...,期中模型展覽,繼續修改模型n次...最終模型,然後出圖做展板,展覽並做報告.每周都要給教授/助教展示,然後回去修改,頻繁的時候甚至每周做一個新模型(只1-2年下來,大家都是好木匠...)...

很多國內本科建築設計畢業或者肄業後來讀的同學其他考試沒問題, 但都備受這個煎熬, 中國人拿高分的很少,不少人撐不住就去學土木, 還知道有個壓力太大精神病了...中國人里能拿高分的看到的都是在藝術設計創意方向非常有想法的一類人,可惜這種人一般不是典型的理工人(我就是工科類的,我深深了解...), 國內是沒有機會學建築的...


個人感覺氛圍還是較自由,甚至是鼓勵學生創造。但是很明顯的感覺到老師看作業更多的是看你的圖畫的如何,排版如何,設計成分佔的很少,很多同學會在做設計的時候會想到怎麼設計更好畫,而不是更好看、更好用。經常有同學做出獨特的設計,就會有人說讓你作死,看你畫圖怎麼辦等等。赤子之心,往往抵不住世俗名利。


歐洲大都是3+2本碩給學位,一年實習合格會有資格證,大一一周倆模型以上,大二開始要求有CAD,sketchup的圖+模型(老師不怎麼教軟體,但是必須會),周末不上課的時候要自己安排去各大博物館看展覽,有時候要學業旅行,也要看各大知名建築師的作品,一個月一個課題方案,交作業當天都得把圖紙和模型拿來(一周倆模型,沒有說是能在原模型上修改一說,要求必須重做)。一個傳統美院學派的老師說教你們五年的建築,只有六個月是交給你們蓋房子的技術。要是教技術工人,你們直接到工地上去,學得又快又好,操作能力也更強(結構課老師參與N多項目,鳥巢,世博會展館,etc,跟我們總結經驗就是你們學結構就去工地上看,去問在工地上工作的技術人員為什麼)。國內能做到歐美專業強度的學校也就是老八所差不多,所以建築五年實際上是課程強度不夠,以及擴招導致的教學資源不足,不能保證在相當時間裡輸出建築方面的人才(我聽說過有的學校光CAD就能教兩年的,學生不努力或者老師不認真教又或者學生不適合這一行,總之技術教學時間過長)。

國內現在很流行巴黎美院式教學,我也見過很多問手繪的問題,也有很多人仍然在這條路上徐徐前行。手繪的確很重要,因為你需要表達你的想法,但是你的手繪不是唯一的表達方法。歐洲現在的幾個大師裡頭,Jean Nouvel,Renzo Piano,甚至Sir Foster的手繪跟國內很多人比都差得遠了,手繪最重要的是清楚的表達你的Idea,讓你的同事搞明白你想要做什麼。當然能畫得好肯定是好事,看看Louis K的手繪和他的嚴謹,說明了巴黎美院式的古典教育並沒有落伍,但是在表達手段豐富的今天,執著於手繪並不明智。微軟前一陣子發布了Hololens,雖然現在來看技術上不成熟,但是也許十年以後,你所有的效果圖都是用這種立體影像呈現給別人也說不定。另外美院式的教學最精華的部分不是他的繪圖,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嚴謹理念。很多人有本末倒置之嫌。

建築這個行業是需要高淘汰率作為支撐的,這一點在歐美其實已經很明顯了。建築行業本身的高強度以及對於藝術素養和技術素養的雙重要求,都決定了這個行業是屬於少數人的。藝術素養不是說有就能有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打個比方,西方建築界沒有人說央視主樓的設計是丑的,但是在國內的罵聲一片,因為像大褲衩。直到今天,我也沒看出來這個建築像褲衩。國人到巴黎爭相去鐵塔,鐵塔百分百就是個生殖崇拜的標識,這是達成共識的事情。為什麼大家不因為它豎著是男性生殖器,鳥瞰是女性生殖器說它骯髒污穢,還偏偏要去跟它合影呢?庫哈斯本人也說,他有生殖崇拜的傾向,設計中也有,但是你說它像褲衩也的確不如說這是個JB。至少你還說得比較形象。相比較於很多人的看法,我覺得素養的缺失才是建築行業的一種普遍現象,歸根究底也是教育上的問題。

國內老八校的專業能力是很好的,他們也是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的中堅力量。但是除去這一部分學生,其他學校的學生所能享有的建築學教育資源其實是很貧乏的,與歐美建築學院里的建築大師或者就職於大建築事務所的教授資源相比,是處於絕對劣勢的。建築行業跟傳統手工業的區別其實不大的,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前人的經驗。有時候例子很極端的,但是你看看丹下建三的那些學生,我就不舉例了。

未來一旦建築行業趨於規範,房地產市場進入穩定甚至倒退,現在的建築專業里將有大批學生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尷尬。


建築學就是一個裝逼專業,在學校里,天天跟你講什麼空間,什麼形式,什麼體塊穿插,什麼虛實對比,什麼風格,什麼寓意,什麼思想,想想就覺得噁心,又不是什麼高精科技,虛不拉唧的東西,學生老師還整天自我感覺良好,感覺自己很高大上的樣子,除了用來裝逼裝文藝沒有任何意義,出來工作以後你會發現街邊掃大街的大爺都能把街上的建築評論一番,關鍵是還掙不了幾個錢,花五年時間學這種破東西,還不如學學寫代碼來的有意義,浪費時間浪費高考分數,學了建築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


著實堪憂。

不知在哪看到的了:

國內:

一年級畫售票廳和別墅;

二年級畫幼兒園和活動中心;

三年級畫住宅小區和博物館;

四年級畫商業街規劃;

五年級畫校園規劃。

步步變大。

國外:

第一年直至研究生三年畫的都是小房子。

步步踏深。

說個笑話,我現在經常因為建築師畫的圖被業主、施工單位在我面前各種輕聲嫌棄,那麼簡單的問題都畫錯!所以,如果有以後,那我只想和畫得認真仔細的建築師合作。


大三,老師教導的設計主要是要解決問題。

於是給自己設置了很多問題:功能場地為基本,視覺效果空間體會力求好,精神寄託個人風格嘗試做。。。。。。

最後發現,其實老師讓你解決的問題是效果與排版。

當然,有設計做的很不錯,效果很好,排版也漂亮的,學霸。

設計做的不錯,排圖效果不好的,心塞。

設計一般,排版效果不錯的,圖匠。

結論是,既然有問題還是要去解決問題,每個人問題不一樣。在絕大部分人培養目標為畫圖匠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理解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呵呵

看嘛,還要在知乎上被各路豪傑罵。。。。

純扯蛋,睡啦。


要分檔次。

國內的大學老八校出來的算一類。

其它學校有建築概念的算一類。

剩下的同學看情況。

拿到國內畢業生的作品集和國外同檔次的同學作品集做一個比較,高下立見。


區西交利物浦學建築學值得嗎?家裡沒有建築業背景,普通工薪,孩子有點想像力,需要專家引導,這麼多年忙於應付應試教育,也沒效果,孩子自制力有限,上不了老八校,不知這所學校是否有機會。


我們學校,在剛開始的畫墨線圖,小設計,我就感受不到老師的熱情,以及他們對我們的尊重,人艱不拆(┯_┯)


冒昧回答,國內只有掙錢匠,沒有建築師。哈哈,我癲狂


推薦閱讀:

福岡和熊本有沒有值得一逛的現代建築?
如何看待國內建築學的教學方式,我覺得建築學一般不學高數,這點我一直很不明白。?
如何走向「公民建築」?
該怎樣看待國內某大開發商要求設計團隊和 BIM 建模團隊的完全分離的現象?
國內建築設計規範的編製過程是怎樣的?是否科學合理?

TAG:學習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