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a 和 Starbucks 的經營模式有什麼區別?他們目前在國內的生存狀況怎麼樣?


個人的感受:

在國內和國外的兩家都喝過,但也沒太多深入的印象。Starbucks感覺店面更簡潔、精緻,有點學究味。Costa店面更開放點,整體風格也更象傳統的咖啡店,可以直接看到製作的過程。

兩家在中國的發展應該都還算順利,都基本普及到一、二線城市。相對而言,Starbucks進入中國更早,品牌在受眾中地位更高。Costa知名度略低。

更詳細的分析:

星巴克的真正對手Costa來了

Costa之所以敢挑戰星巴克,緣於對自身品質的自信。Costa咖啡母公司、英國Whitbread集團公關經理梅斯(Melissa
Mace)表示,Costa不同於星巴克,「我們是第一家把頂級的手工咖啡帶到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Costa是第一家體現「從豆到杯」理念的咖啡連鎖品牌——從原豆的採購、存儲、混合、烘焙、研磨,到製作咖啡,沒有任何第三方參與。Costa將傳統的意式烘焙法加以改良,採用緩慢烘培法,用22分鐘左右來喚醒每一顆咖啡豆的天然香氣。儘管這樣做會大大降低產量,但這比一般方式烘焙的咖啡豆口感更為醇和,尤其是避免了高火短時間烘焙出來的焦苦味。

一杯完整的咖啡體驗還包括與環境交互的感受。在設計上,Costa的後台呈半開放狀,顧客可以全方位地看到咖啡豆變成一杯咖啡的全過程。手工咖啡炮製過程所產生的咖啡的香氣、打奶沫的嘶嘶蒸汽聲、調製器具的碰撞聲,都是難以複製的體驗。完全迥異於星巴克的口味,Costa的咖啡豆由於烘焙淺,味道清淡且比較完整;而星巴克咖啡豆的烘焙深,口感苦且比較厚重。而對於兩種口味的評判,哥倫比
亞咖啡協會駐華總代表吳佳航說:「烘焙淺對咖啡豆的質量要求更高,因為焦的味道會掩蓋原有的品質或瑕疵。換句話說,我要品嘗一杯好咖啡,不會是烘焙深
的。」 但這也讓Costa的處境十分危險,它等於拿自身的口味挑戰整個市場。面對這樣的情況,吳佳航說:「咖啡的消費者會向追求咖啡品質的方向去演化。當這不只限於星巴克時,消費者在對比中有更多的選擇。」


星巴克讓人念念不忘的除了口味,還有它的體驗文化。星巴克認為人們的滯留空間分為家庭、辦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場所。星巴克致力於搶佔人們的第三滯留空
間。現場精湛的鋼琴演奏、歐美經典的音樂背景、流行時尚的報刊雜誌、精美的歐式飾品等配套設施,力求給消費者營造高貴、時尚、浪漫、文化的感覺氛圍,讓喝
咖啡變成一種生活體驗,不僅在消遣休閑,而且還能體驗時尚與文化。


星巴克不但咖啡做得好,其杯子也飽有內涵,頗受「杯子控」們的熱捧。為了迎合不同消費者的愛好,星巴克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設計了相應的杯子,如為家庭設計
的大中小套杯,還有適合情侶使用的對杯,既有適合男士使用的容量較大杯型,還有適合女士使用的用色講究、設計時尚的小杯型。此外,杯子設計很人性化,例如
隨行杯的設計,考慮到商旅人士開車或是談事情的繁忙,星巴克特別設計了單手可操作開關的杯蓋,杯子的曲線設計也更易於拿捏。同時,杯底的防滑墊,可以使杯
子不易滑倒,適合擺放到辦公桌上。


而Costa現在也能做到這些並有所超越。不同於星巴克強調的家與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間」,Costa極力營造的是「家」的感覺。吳佳航說:「雖然,這與星巴克的熟客文化形式上區別不大,但我個人感覺Costa的店面氛圍更親切更像回到家。」Costa
Coffee的大杯子總是讓人念念不忘,力氣小的女孩點大杯飲料時著實需要兩隻手去拿杯子,所以這款杯子設計成了雙耳杯。兩個杯把,更易於使用。Costa
Coffee出售的咖啡杯和在店裡飲用咖啡的咖啡杯是一樣的,也有隨行杯銷售,但樣式相對單一。從表面上看,Costa複製了星巴克的體驗文化。實際上,Costa是將享受家庭文化與手工咖啡的感覺完美融合。這也正符合他們印在卡片上的口號:提供無與倫比的咖啡體驗。


目前國內市場上,Costa咖啡擴張速度穩居第一,每周有2到3家新店開張。在中國市場上,Costa採取了「貼身」戰術,幾乎每家門店都緊鄰星巴克。這和麥當勞旁邊必有肯德基十分類似。貼身戰術,不僅節省了市場分析和考察的種種成本,而且巧借星巴克在消費者心中先入為主的地位,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而Costa之所以敢打貼身戰,是因為對自己的「靠山」很放心。博斯邈說:「找到實力雄厚的中國本土公司合作是最好的發展方式。」 在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前,Costa花了3年時間做中國市場調研,其中除了調研消費者心理、市場狀況,重點的一項是選定合適的合作夥伴。2006
年,英國Whitbread集團與悅達集團各注資51%和49%,成立悅達Costa(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
的開拓與運營。2008年,華聯咖世家由英國Whitbread集團與華聯集團各出資50%組建,負責Costa北京、天津、山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
北方區的開拓與運營。

在Costa仍然熱衷於合資經營之時,星巴克已經開始拋棄這條種模式,走向了直營之路。6月2日,星巴克咖啡公司高調宣布與美心集團簽訂協議,獲得中國華南、華中和西部星巴克門店的全部所有權。與此同時,美心將全資擁有星巴克在香港、澳門的門店。此前,星巴克已獲得了華北地區門店的全部所有權。這意味著,星巴克在內地,除了華東以外,均已實現100%獨資直營。最新公布的協議顯示,星巴克將獲得其
在中國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陝西省、湖北省和重慶市業務100%的所有權。由此,星巴克尋求在中國內地市場加速增長的同時,將擁有中國內地超過半數的
星巴克零售門店的完全控制權。


同樣是合資公司模式,星巴克的夥伴美大、美心、統一,明顯不具備北方區Costa夥伴華聯集團的渠道優勢。華聯集團用70家大型超市和百貨商場以及10家購物中心給Costa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依仗華聯,Costa能輕鬆獲得大型高檔商場的獨家進駐權。更嚴重的是,星巴克的部分門店的租主就是華聯。可以想像,星巴克從華聯搬出的那一天就是Costa進入的開始。這一天或許已經不遠。


星巴克高調回購股權,大陣仗「提純」,目的是可以讓決策權更快速執行,避免措施落實受到其他股東牽制,同時回購股權,可以減少利益分流。


星巴克「吃獨食」的時候,Costa還在與人分餐,這對於Costa的擴張也許有利,但長遠來說,隨著生意的擴大,合資模式的弊端將會顯現,「大權獨攬」
或是趨勢。增加直營店,不僅將讓管理更加靈活,還能進一步擴大利潤。直營不會對Costa沒有誘惑,但或許它認為時機還未到來。但等它邁出這一步時,將會
發現老對頭星巴克早已跑在了前面。


無論是合資經營模式,或是體驗文化,Costa都在複製著星巴克。但星巴克在中國消費者的心目中,先入為主地佔據了有利的品牌地位。這就要求Costa拿出更多有別於星巴克的東西來吸引消費者。


一點點直觀的感受:

經營模式:

Costa是咖啡館,賣咖啡的。

星巴克是文化營銷公司,打著咖啡的旗號賣逼格、賣情懷、賣杯子、賣卡、賣月餅,只要能掙錢。

說句星粉不愛聽的,星巴克把人性的弱點研究透了,把心理學和營銷運用到了極致。

COSTA就老老實實的賣咖啡,憨呼呼的也說要開幾百幾千家店。

生存狀況?

星巴克在中國顯然虐COSTA十條街,國人本來就不懂咖啡,哪知道COSTA才是良心。


starbucks賣的是便利,但是味道就想水一樣。

想喝咖啡的時候去costa,沒有一次失望過。稍微味道差一點跟店員說就可以重做。最

近又愛上costa新推的醇藝白,為了確保比例和口感,醇藝白只有一個杯型。

懂咖啡的人一定更愛costa。


只知道Costa是英國的店,Starbucks是美國的。Costa的味道要淡一點,東西種類少一點。星巴克有每周咖啡,會換不同的豆子,Costa好像是一直用同一款拼配好的豆子。

總的來說兩家定位差不多,當然星巴克開的店要比Costa多。在中國這種比較畸形的市場,我想這種品牌都是不愁發展的。


首先是早上開業時間的對比,星巴克8點開門,八點準時到的時候,你可以馬上點一杯咖啡並喝到。costa9點開門。對於上班族來說,基本沒時間喝到。對於早晨起來,要喝一杯咖啡的人來說,costa被甩了幾條街。2016年5月,剛好有廣發6000積分兌換35元以下的costa咖啡,所以執意等到9點。我是8點48分到的,costa的店裡沒有一點要開門的意思。然後等到9點鐘,依然沒有開門。再堅持等了12分鐘,依然沒有開門。這就是明顯的態度差別。一家咖啡店要在規定的時間開門,相必員工需要提早至少20分鐘的時間。對於costa的管理,至少,已無話可說。


僅在杭州來說,starbucks開的比較多,被客戶群認知感要強,兩家在同一商場同一樓層,大部分時間starbucks都是座無虛席,costa很空也沒什麼人去


我覺得星巴克的咖啡質感更像水。。。就是一杯甜品的感覺,熱量很大,興奮度底。

costa我最愛它的香草拿鐵,我在英國買的costa咖啡機出來的香菜拿鐵和摩卡水準都很穩定,能讓我瞬間很興奮,很香,很美好,我相信costa的咖啡品質是更高的。


個人感覺,咖啡兩家差不多,但甜品上,星巴克要好於COSTA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內的產品一定要在一開始就講求商業模式?
「遊戲+」:有沒有什麼現有的產品或商業場景,一旦為其增加「遊戲」的規則,就會有更好效果?
「社交+」:有沒有什麼現有的產品或商業場景,一旦為其增加社交元素或改變社交方面的設計,就會有更好效果?
IAP 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嗎?

TAG:商業策略 | 商業模式 | 星巴克 | 商業運作 | 咖世家CostaCof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