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
我很贊同@Laura的意見,但她沒有說明為什麼應該如此,我來拋磚引玉吧。
每個人能記住東西主要是考對「聲音」和「畫面」的記憶作引子的,老外之所以不需要學漢語就能理解英語,就是因為他們腦海中建立了每個單詞對應的畫面感,單詞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外在表現形式,當這種一一對應關係建立起來並得以鞏固之後,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用某種語言來思考問題。
因此,只要你今後說英語和用英語的時候嘗試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相應的畫面感,然後再結合英語的造句規範,久而久之,你的英語思維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雖然不見得能跟母語相媲美,但信手拈來絕對不是難事,而且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漢語的輔助(理想情況下根本不需要漢語輔助,但母語先入為主,很難抵抗),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不僅能說普通話,還能流利地說很多方言:形式和內容已經在我們的大腦中建立好了一一對應關係。你的意思是否是,漢字你不認識的,第一眼也能猜個大概,學英語時就做不到。
沒錯,外國人看見不認識的詞,一眼也就把意思猜到八九不離十了。學外語學到一定程度,也有這能力,俗稱語感。
語感,其實是有意無意間掌握了構詞規律和詞根。表意的基本單位不是單詞,而是這些詞素。比如question,看到-tion 你就知道是名詞。掌握構詞規律後,還能自己造詞,是幽默手段之一。
有人鼓勵詞根記憶法,這是背單詞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詞根這東西的確有文化背景。英語里很多詞根來自歐洲其他語言,你不可能全都知道。而且詞根的意思微妙,很多時候只可意會。
我的建議是多接觸,碰到新單詞時注意他怎麼長的,看有哪些和他長得像,意思上有何聯繫。舉例,見過學化學和生物的,辭彙量特別大,因為他們的很多專業名詞就是用拉丁語砌出來的,以致後來看到多變態的疾病名稱都無懼了。以上是如何用英語思維識詞。要完全用英語思維思考,就要對自己狠一點,融入語言環境。比如數學上的很多東西,我只會用英語講,因為我只見過英語。最好的就是將單詞放在語境中去理解。即使是在一種語內也沒有兩個意思完全一樣的單詞(在語言學中將這類詞稱為「同義關係」,沒有兩個意義完全一樣的詞語,例如,buy和purchase對應漢語意思都是「買」,而在The boy____a toy。這個句子中你肯定會用buy而不是purchase。statesmen和politician在漢語中都是「政客」而politician則包含了一種貶義)。因而沒有絕對的同義詞,想要更好的去理解詞義需藉助具體語境。跨語際這一問題則更明顯。相對於漢語,英語表達的意思更為準確(更多請見評論中@汪曾其的解釋)。一個漢語的「意思」就可以表達許多意思。所以利用漢語和英語對應的關係不足以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最好的就是在具體的句子,篇章中去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要知道,其實英語單詞的意思也很多,引申的意義很廣,單靠記字典的前幾個釋義是不夠的,要在具體運用中去逐步理解、記憶。切勿機械對應。
兩個字:情景(context/scenario)。
也就是說,一個詞是什麼意思並不重要,怎麼使用才重要。
我之前在另一個問題中(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8702/answer/12223654)曾答過:
背單詞本身是無助於提高英語的。……學習單詞最好通過句子,學習句子最好通過段落(上下文),學習段落最好通過文章,學習文章最好能成體系(或者習慣)。
換言之,任何一個英文字/詞,基本可以認為,它的使用都對應著特定的情景。每一組情景,包括一系列對話,對話人物的狀態、身份、情緒、語氣、關係,對話外部的環境、氛圍,對話內容的前情、後義等等之類的細節。
只要熟悉足夠多的情景,在認知中建立起儘可能多的情景模型,並且能夠演化出各種擴展情景,就能自如地調用出此種情景下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和內容。從而,再通過這些情景,來理解和掌握具體字詞在使用中的微妙不同。
本題下,@獨孤心軟 回答中所說的「畫面感」,我想和我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因此,要讓自己熟悉儘可能多的情景,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聽、多看。如果要強化某方面的單詞的理解能力,就強化在這個方面的讀聽看。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年輕的時候,也覺得滿嘴中文夾雜英語的人很傻很裝逼,也一度很喜歡聽新東方老師怎麼打壓「假洋鬼子」氣焰的故事,直到後來大學裡學了一門《Business Law》的課程,才開始扭轉看法。我上的是一個國內大學,獨這門課的老師是一個美國人,教材、授課和考試都用英語,這是整個大學生涯最讓我受用餘生的一門課,課上學到了大量好的思維方法,更不用說很多法律用詞,而我後來發現,我在跟人討論法律的一些話題時,有大量的理解很難用中文來表述,因為我不是法律專業的,我壓根兒就不知道很多名詞和闡述的準確的中文對應是什麼,但我能夠理解、掌握並恰當地使用這些法律英文用語,其原因,正是我在它們所對應的情景里進行的學習。而我的中文法律辭彙,缺乏類似的情景訓練,所以反而不會用中文表達。
本題下,@Laura 在回答中所舉的例子,在我自己的學習經歷中,也是通過情景來強化的。英文表達「購買」的動詞,不止是 buy 和 purchase,還有 procure 和 shop。但經過一定量的閱讀之後,就會發現,buy 和 purchase 基本可以互換,只是 purchase 不會出現在口語中,而 procure 若非正式商業文書中談及企業採購則用不上,至於 shop 一般只會使用其進行時形態(shopping)並且因其強烈的口語化特徵,反而常見於新聞類寫作,以增加文章的生動性。(比如彭博社這篇講述日本住友三井財團在歐美進行大量併購的新聞報道中,便使用了「Shopping in Europe」作為小標題: 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2-01-18/sumitomo-mitsui-follows-rbs-aviation-buy-with-moelis-deal.html)
所以,本題下的幾位同學@毛梅蓉,@劉曉淳 和@楊迎亞 的回答,也都指向了我說的這兩個字——情景。多看美劇、多看美國電影、多看英語小說、多用英文詞典,都能達到建立情景的目的。
當然,相對應地,也要注意所讀聽看的內容的情景。舉例而言,同樣是以紐約生活為背景的美劇,看《Friends》所能習得的口語,和看《Sex and the City》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兩劇中的人物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談論的話題也不同,說話的調調也不同。理解英語單詞意思的難點在於多義詞。這裡給大家提供一個很實用、很講道理的方法。
先說個好玩的吧?漢語的歷史有三千年,而英語的歷史只有約漢字的一半,因此,你可以這樣認為:英語比漢語要簡陋一半(這麼說不一定準確,但這個概念對後文的理解很重要,尤其對於我們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
簡陋一半的後果是,漢語的詞,是用不同的詞來表示抽象概念和具象表現,而英語則大多是用同一個詞表示抽象和具象,或者用同一個詞表示抽象意義相同的意思。
舉兩個例子:
「illuminate」這個動詞有兩個主要的意思,一個是「照明」,另一個是「解釋清楚」。這兩個詞具有相同的抽象意義,都是從「點亮」這個抽象意義而來,一個是點亮環境,一個是點亮思想。所以記這個單詞的時候,理解「點亮」這個抽象意義,就可以靈活運用和理解了。例句:The light illuminates the hall. 這盞燈照亮了大廳。例句:Your explanation illuminates my mind. 你的解釋使我醍醐灌頂。「abstract」這個詞,形容詞的意思是「抽象的」、「簡要的」;名詞的意思是「抽象」、「摘要」;他還有動詞,是「抽取」、「概括」。這些意思都有個相同的抽象意義是「抽象」,而「摘要」、「概括」或者「簡要的」都是這個抽象意義的具體表現。
例句:This idea is rather abstract. 這個想法挺抽象的。例句:Read the abstract first, so that you would get an abstract idea of the article. 先讀一下摘要,以便簡單理解一下這篇文章。如你所見,理解英文單詞在不同情景下的意思其實並不難,主要是要把握好這個多義詞的抽象意義,再根據具體情景做一些變化,「形」變「意」不變。做到這個不僅能幫助你理解,更能幫助你靈活運用單詞的多種意思。弄明白具體翻譯往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意義。需要你翻譯你再翻,不需要的時候,就保留一個抽象意思在腦海里就行了。這也是符合我們記憶系統的信息理解方式。
做到這個程度需要積累,就是多讀,盡量讀些地道的文章(英語六級閱讀題就不錯),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和詞要勤查,有閑心的時候結合句子思考一下這些個用法,查多了、想多了就能大致歸納出一個詞的抽象意義,以及不同情境下的用法。
就這樣吧。(這樣的適用於85%的情況,剩下一些歷史原因和外來詞,只能靠記憶啦,如bat的不同意義)@黃繼新,@孤獨心軟和@Laura已經把要點都覆蓋了,我只能說一些自己想到的之外的方面。另外原計劃吐在相關評論里的槽也一併歸攏於下。
1. 對於沒有海外經歷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英語永遠包含有兩個圈。圈A裡面的內容無須再藉助漢語,圈B則相反。只要學習不停止,A和B就會不斷地膨脹,同時圈B里的內容會源源不斷地一點點轉移到圈A。A與B的大小不好比較,估計是因人而異,不過趨勢是A終將大於B。
當我們說Where are you going?的時候顯然不必先用漢語準備然後再翻譯成英語,但是打算表達一些複雜想法的時候,其中某個或某些部分就不得不藉助漢語。比如,「2011-2012年CBA前半程聯賽新疆隊與其他5支球隊技術指標比較分析「。或者,」如果胰腺與肝臟不同步,分泌的胰島素就可能過低或過高「。
2. 學習英文的時候,」理解每一個單詞的中文意思「是必須的。一個單詞無論英文還是中文都是語言的表面現象,深藏在下面的是意義。學習者要做的事就是給每一個特定的意義分別建立與英語和漢語的對應關係。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已經建立好了意義與漢語單詞的關係,現在就剩下英語。但是意義又不能脫離語言獨立存在,只能以漢語單詞的形式出現,這樣至少表面上就成了建立英語單詞與漢語單詞之間的對應關係。
一旦這個對應關係正確地牢固地建立,就成為1所提到的圈A的內容。這時候作為語言表象的單詞就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意義的傳達。所以人們經常可以複述」大意「,但是很難記住」原話「。沒有前面艱苦地背單詞(理解每個單詞的中文意思→建立英語單詞與意義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工作就基本不可能有後面輕鬆地」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表達意思。
這個工作的艱難性體現在,a)語言不像數學,不能用一個公式去套所有的問題。馬桶就是馬桶,不能說牛桶,而」牛飲「在英語里只能是drink like a horse。所以有大量的記憶性的勞動量需要完成。b) 語言中的每一個意義都有獨特性,在不同的有附加條件限制的場合會對應不同的單詞,反過來絕大多數的單詞又具有表達一個以上意義的能力。所以,前邊許多人提到情景或者說上下文的重要性。這樣就造成了更多的單詞與意義建立對應關係的工作。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吃苦耐勞就可以完成的,顯然還需要相當的理解分析能力。
3. 最後一問,」怎樣能夠將自己置身於那種情景中?」
很簡單,買機票出國,到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去。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又該怎麼辦呢?作為過來人,我的建議是讀Reader『s Digest。至少要讀一年的,十二本。我讀完的時候正巧碰到一個美國人,聊了沒幾句,他就問;「你剛從美國回來?」 問得我一愣,好久才反應過來,這等於是誇我呢。心中也暗自感謝原版的《讀者文摘》。但是,事實上我讀這一套之前已經有很多其它讀物的鋪墊,同時也還零星讀了National Geography,Guardian Weekly,News Weekly甚至Esquire等一些其它雜誌。不過Reader』s Digest確實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前面很多人提到context的重要性。學習單詞需要更多從context中掌握單詞意思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實驗證明,使用定義法去學習辭彙的人會學得更快,但是用context學習的人會更擅長使用這些詞。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只記中文翻譯,特別是我們短期內需要掌握大量辭彙的時候。對抗這個問題,一個常見的策略是不去特意記單詞,在聽說讀寫自然掌握(這樣看不到單詞定義)。另一方面如果你需要去在一定時間內有計劃的提升單詞量,需要特意去記單詞,還要求記得質量高,能應用的話,推薦用這種meaning negotiation的方法:
1.找一個具有豐富例句且沒有定義的辭彙學習材料。
2.仔細觀察例句,在一個例句讀完後,試圖給這個單詞定義其意思的大概範圍(semantic domain)。寫在旁邊。
3.每多讀一個例句就試圖縮小這個範圍。
4.最後得到終極答案後,看看定義是什麼。
下面給出實例:
consolidation
One by one these northern state make know their desire for consolidation with the union.
Some actions that can happen between nationsLet"s collect the sap before its consolidation into a hard mass.
Harden?The consolidation of bones or their parts to form a single unit.
Join togetheranswer: 鞏固,團結,合併
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最大限度的去理解一個詞的context並且把這個context深深的和這個詞的定義結合起來。這樣我們一想到consolidation,我們想到的不是「鞏固,團結,合併」,而是northern state想幹什麼,樹脂怎麼去形成一個hard mass,骨頭可以consolidate in to a single unit。這樣你就當然會用了。
這個問題有些意思,我也說說看自己的看法吧。
我認為,要準確地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除了查詞典並無捷徑。很多答案都提到了通過情景來理解詞義,但我覺得勤查詞典才能保證你對每個單詞的釋義都有精確的了解。如果有一本好的詞典在手,並且能做到勤查勤學,辭彙量和英語水平都是能夠得到長足長進的。
我們可能都有過跟單詞「混面熟」的經歷:一個生詞,反覆地在各種地方出現,久而久之,我就明白它的大概意思了。但結果這些單詞大部分都變成了所謂的「被動辭彙」;當它出現在閱讀里時,我大概理解它沒有問題,但它不能為我所用,化為自己辭彙的一部分,這也就導致我作文起來猶豫不決,不知如何下筆。另外一種情況是,這個相同的辭彙換了一個不太常用的意思出現在我的面前,這下子我以前掌握的釋義沒用了。所以,我碰到不認識的單詞,一定要拿來詞典,認真地研究一下這個詞的詞義。而這「研究」兩字,其實就是指研究詞義的源流與演變,掌握了一個辭彙的這兩方面,其詞義也就基本被你理解透徹了。在這點上我很同意@李繼剛 的觀點。
舉個例子,「deliver」這個詞可能大家都知道有「遞送、傳達」的意思。但這並不是它的本義,「遞送」這個意思的出現其實稍晚一點。但如果光知道「遞送」這層意思的話,下面這幾句話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I began to say, Can God himself deliver me from this Place? - Daniel Defoe, Rubinson Crusoe Ch.3
so many nations, forgetful of their ancient animosities, and delivered from the apprehension of future danger. - Edward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vol.1 p.56
[the] affection that Prometheus ... expresses for Hercules, speaking of him as the author of his deliverance ... - Plutarch, Pompey, translated by John Dryden
其實字典里不難找到,「deliver」一詞的詞源是拉丁語「libero」(解放、使人自由),與英語詞「liberate」、「liberty」同源。所以,「deliver」一詞在英語里的本義就是「使人自由」。因此第一句話的意思並不是「上帝把我從這裡送走」,而是「上帝使我從此地解脫」。第二句話的「deliver」也應當則解為「解脫」。第三句話中的「deliverance」,自然是「拯救」的意思。因此,基督教中常用的詞「deliverer」也不難理解是何意。實際上,「deliver」一詞的詞義後來才由此引申為「放棄」、「交出」(surrender),而「遞交」則是由此更深一層的引申義。通過了解詞源,掌握詞義的發展,這個詞才算被我們理解透了。但即使我並不了解詞義的引申關係,我也可以通過詞源進行精確詞義的推測。有了詞源的基礎,我們便可以方便地理解單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微妙變化。
@黃繼新提到的「buy」、「purchase」、「procure」的詞義辨析,其實也可以從詞源的角度入手。首先,buy一詞是一個日耳曼辭彙,其詞源是英國人的正牌「母語」:薩克森語,可以稱得上是英語里最老的幾個詞之一。因此這是一個非常常用的詞,就簡單地表示「購買」,常用到一千多年來詞義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
而「purchase」的是由羅曼語詞綴「pur-」和羅曼語詞素「chase」組成的。詞綴「pur-」與詞綴「pro-」相似,表示「完全」、「向前」的意思。而詞根「chase」其實就是派生英語詞「chase」和法語詞「chasser」的詞素,表示「追尋」。簡單地講,「purchase」一詞的本義直譯過來就是「完全地追求」、「不懈地追求」,後來引申出「實現」的意思;「to purchase one』s ruin」便是「自取滅亡」之意。上面說到的兩個意思現代英語里都不常用了,但這層「追求」的意思仍然微妙地影響了「purchase」一詞在現代英語中的詞義。在現代英語中,雖然「buy」和「purchase」都可以表示購買,但後者有時可以用來表示付出的代價是無形的、金錢之外的。傑弗遜有一句話:Bonaparte ... will ... think our neutrality cheaply purchased by a repeal of the illegal parts of his decrees.
仔細體味一下,buy和purchase在這裡沒有辦法互換,而原因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樣,「purchase」從語源上繼承了「buy」並不具有的一層內涵。
而「procure」一詞則來自於拉丁語"procuro",意思是「照顧」。而「procuro」一詞則來自於拉丁語詞「cura」,意思是「關心」、「精力」(英語care)。因此,英語詞「procure」的本義便是「費心儘力完成某事」。所以,在現代英語中,「procure」一詞並不表示簡單的「購買」,而是「耗費精力地獲取(購買)」。這詞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用,可能並不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商業化的用詞,而是因為我們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費勁地獲取」中「費勁的」的意思。同樣,這多出來的一層內涵也是從詞源上繼承來的。因此,如果我們理解了「procure」的詞源和「purchase」的詞源,單詞之間的語義辨析會變得更加明顯一些。@獨孤心軟 所說的畫面感很重要,另外,多看英文單詞的英文解釋很有必要,準備一本英英字典,或者下一個韋氏詞典的APP都很有效。哦,還有,我推薦《word power made easy》這個本書給你,這本書是教你如何從詞根,詞綴和詞源來理解單詞的,非常有效,同時他還提供了一種學習單詞的方法,通過學習一個觀點(idea),新知識,來學習單詞。希望可以幫到你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56614/ 亞馬遜上購買也很便宜http://www.amazon.cn/gp/product/067174190X#可以用更好的材料,來理解@黃繼新 所說的情景【乾貨回答加+注水廣告】
舉例:如果向一個沒有聽過第九交響曲的同學描述以下第九交響曲如何好,不限制字數,恐怕沒有人能夠做得比真正帶她去聽一次做得更好。
語言很難描述其他感官,聽覺,視覺,更別說情緒了,所以說有人說「一圖勝千言」,就是這個意思,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回到情境中去,調動其他感官,那些語言不能橫好描述的感官。
比如視覺:看看圖片聽覺:再聽一聽例句的發音http://jiongji.com/uploads/example_audios/example_2_14944_1340303404.mp3 (一定要聽啊)那麼:
1.這個單詞什麼意思你恐怕已經猜到了,而且你不一定能夠找到中文確切意思,這個不是很好嗎(小孩子學語言不久這麼猜的么)。2.他的場景和用法你不一定能夠描述出來,但你已經有了感覺,不是嗎。3.恐怕短時間之內你都不會忘記這個單詞了。
最後是無恥廣告時間:10000+圖片,全真人配音例句,上線測試中,我們力圖做到每個單詞都有這樣的效果,並且輔助合理的重複機制,幫助大家記憶單詞。1. 起源的問題不必多說了。拉丁語和希臘語的源頭是很重要的。某些歐洲人在高中選修這兩門課後背單詞像玩一樣的。詞根詞綴都是有自己的意思。利用他們的意思可以幫助理解很多單詞。
2.使用英文釋義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小時候不會一個字詞,就查字典看解釋。兩者是聯繫的,不需要特別區分。查英文字典從老外的邏輯理解他們的定義。
3.不使用的話,也讓單詞多出現在眼前。簡單的說,很多人以前從來沒有背過一個單詞叫vista。後來又了這個版本的windows之後,幾乎人人都知道了。當然意思不明白沒關係。至少眼熟,當查字典得知意思是「遠景」後,很快就能記住。其他的方式當然包括閱讀。像是英文的雜誌報紙,甚至是漫畫插圖上的文字。經常看到的詞在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背解釋沒什麼不好。我們從小的環境,沒有太多的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一定要從詞源、構詞法、英文釋義來理解單詞,會佔用太多時間。對於還有各種課業負擔的學生而言沒有幫助。而當辭彙有了積累,並有富餘時間後,可以探究本源。這個推薦多閱讀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推薦China Daily)淺層次理解或猜測這個不認識詞的意思。然後標記出來查詞典,最好英英詞典可以更好的學習英語,推薦一個詞典朗文的英英互譯現代聯想詞典,封面和大多數朗文詞典一樣黃皮藍邊,當你查找一個單詞後它會告訴你這個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以及這個詞的翻譯,以簡單詞描述比較難得辭彙有助於對辭彙理解,也會讓你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意思,
少上網,多看書,
還有就是盡量的使用英英詞典,看英文的解釋
考研背單詞的路過。英語中有有些單詞常常為多義詞,有些貌似毫不相干,其實這類單詞全都有一個「核心點」,是「神」之所在,這個核心點往往是其他的意思都是從這點引申出去的,找中這個點就切中要害,單詞就會好背很多,比如harbour這個詞,大部分都只知道是「港口」,這只是其一,從港口作用來看無非就是給船停靠,躲避風浪的,所以引申出兩個意思:1.入港停泊,庇護;藏匿(具體);2.隱藏情感(抽象)。再比如concert,基本意思就是「音樂會」「合奏」,但音樂會的合奏必定一個負責的協調一致的過程,所以引申出:使協調,協同安排。英語單詞書中的釋義其實也不一定完整,單詞釋義的過程就是前人在大量英語句子中找出不同的意思總結到一起,即使這樣也難免遺漏,這就是為什麼做閱讀理解的時候,你把所有的釋義代進去仍然發現沒有講得通。所以單詞的核心要靠自己總結,領悟,這點思想在理解單詞有和閱讀理解中是最好的體現。
本人也在學英語,只能從看過的一些資料推薦一下和隨便說說感受了。首先是這個
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轉)這裡只問單詞呢,上面的好像太長了點,不過還是值得看看的。然後就是,單詞還是要背的,當然是基礎的單詞,例如book、desk這類小學時學到的。這是不可避免的,想想我們小時候學語言就好,最開始時誰會知道「書」「桌子」跟書和桌子有什麼關係呢。
到了lz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就要開始注意詞根了,比如說,question 這個單詞,quest+ion,查一下quest是什麼意思,想想ion結尾的都是什麼詞性的詞就能理解了。推薦一本書,蔣爭的《英語辭彙的奧秘》,很好的學習詞根的書,我也還在看。最好買一本,因為沒有音標剛開始我也看得挺吃力的,然後才發現應該邊看邊查邊自己在必要的地方注音標。
看完上面那本書基本可以發現很多英語單詞其實由好幾層意思組合起來,差不多都是多個前綴、詞根、後綴的不同組合,也會理解為什麼英語「單」詞翻譯過來都是中文的一個(非單字)詞了。說實話就算是翻譯和詞根的劃分有時不同的詞典也各種各樣,簡單的英中詞典已經很難滿足我們需要了,牛津雙解和朗文詞典,注意詞性和例句,可以比普通英中詞典加強好幾倍的理解。到了知道詞根的重要性之後,很多時候查一個詞就多了一種直覺:把詞根剝出來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吧。。。
因為這裡只是問怎樣更好理解詞義,這裡就不再說什麼發音、語境、句子了(這個在詞典、例句裡面)最後就是,我再看看問題發現自己好像偏題了(笑)。我的回答是:你沒辦法從學習開始就「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的啦,因為「以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單詞的意思」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過程。舉個例子我們在看到「理解」這個詞時會把它分解成「理」和「解」兩個字來理解的嗎,對於我們這些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來說它們已經是一個結合起來非常自然的語義了,而外國人要學習「理解」這個詞時反而就要拆分開來理解了。同理,像我上面說的背、詞根、查詞、組合,就是我們學習其他語言單詞的方法了。如果還是覺得這太不合理了,為什麼沒有「文化背景」、「情景」這種巧妙簡單的記單詞方法呢?我只能說,我們從幼兒時期大腦形成語言區域開始就已經遲了,在語言形成時期這種像魔法一樣的事情才會發生。當然我並不否認它的有效性,只是就效率來說只有先查詞根、詞義、看例句,之後文化背景和情景才會在理解詞義方面體現更高的價值。學會用英語思考吧。開始的時候,看到一個東西,試著腦內反應出它的英文,以及相關聯的事物,慢慢習慣了以後可以用它來思考,不一定要合乎語法。那麼理解英文就少了一個步驟,不是事物→中文→英文,而是直接事物→英文。比如平時自己安排事務的時候會想,我下一步要做什麼?What am I going to do next? 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你理解英語,還能讓人更冷靜地思考,一舉兩得。It takes me more time to think. And my behavior becomes more appropriate.
為什麼叫你爸叫爸爸…而不是叫他桌子,叫他凳子?同理…為什麼叫爸爸叫daddy 而不是desk 以上…雖然簡單幾句話…但是我覺得包含的東西很多…
查字典
只是看,還不行啊。要多實踐啊。
推薦閱讀:
※如何用英語含蓄的表達「月經」?
※英語近幾年會被淘汰嗎?現在學英語還會有什麼用?
※如何學習英語辭彙詞源?
※怎樣在短時間內之內提升英文打字速度?
※如何提高英文新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