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對個人而言,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看到一項研究表明(TED:老年人更快樂),相比於中青年,老年人能夠更多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感,而焦慮、壓力、以及一些極端情緒也已經較少出現……這和傳統印象里的晚年情景似乎有些相悖,目前研究老年心理學的學者會關注「老去」的積極意義嗎?老年對於人的畢生發展而言,有怎樣的價值?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更多「老年心理學」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老去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有選擇的權力,沒有人會選擇衰老。
只是人無法避免衰老,更沒法永駐青春與活力,最終每個人都要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實,去與疾病抗爭,與白髮抗爭,與無味的生活抗爭,與漸漸衰退的記憶力抗爭。
然而,有人更早地意識到了衰老所帶來的危害,他們提前做好了準備,努力健身,培養愛好,積累知識。他們不僅在年輕時充實,在衰老的過程中,這些人更是最大程度地降低衰老帶來的影響,甚至延緩了衰老的速度。
而另外的大部分人,他們不僅沒能做出預防,反而用不良嗜好,和無所事事將青春提前揮霍一空。結果等他們真正變成了別人眼中的老人後,只好唉聲嘆氣,把一切不幸都推給衰老。
衰老不是突然發生的,是一根白髮,一條皺紋,一點一滴的積累,直到深入骨髓與靈魂。
還是那句話,人一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衰老。衰老不能使人成熟,使人成熟的是知識與經歷。許多人不清楚:時間不重要,質量才重要。不是每個青年人都無知急躁,也不是每個老人都擁有智慧。
衰老不具備意義,不應將其變成懈怠的理由。我們需要時刻都要做好準備,才能不讓老年失去健康,失去意義。
轉載須授權,微博沈辰桓的微博_微博是Carstensen講的那期嗎?建議看看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這是在aging領域裡影響比較廣的一個理論。
另外,我很不喜歡這個問題,因為這本身就帶有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而我給本科生講老年心理學第一節課的任務就是告訴他們1)這些廣泛存在的負性老年刻板印象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2)aging本身是一個中性詞,無所畏懼積極消極,要看你怎麼活。手機先碼到這兒,有電腦了再詳細更新。------------------------第一次更新---------------------------------
我就把我老年心理學的課件上的內容慢慢往裡填吧。
關於各種負性老年刻板印象,其實很多都被實際研究證明是錯誤或是部分錯誤的,例如:
1)老年人身體差:雖然老年人會有一些慢性病,大部分老年人還是會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表示樂觀。根據WHO的一項大樣本調查(N = 15050),中國的老年人中大約81%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健康處於中等或者較好的狀態;而僅有2.7%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日常活動。
2)老年人認知能力很差(例如會患老年痴呆症):不可否認,老年人的各項認知能力確實在下降,但這些能力的下降一方面不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總是處於一個可控的範圍內(即不會出現大幅度下降,除非terminal drop)。根據Lancet上一項元分析(Chan et al., 2013),中國老年人60-70歲區間患健忘症和老年痴呆症的比例大約是1%和2%左右。
3)老年人更不快樂,更容易出現精神問題:其實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並不比年青人群高。還是上文同樣的WHO調查,老年人報告自己存在抑鬱癥狀的比例大約是6.38%,年輕人、中年人的比例則是8.10%和8.93%。再從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的角度來說。很多研究都基本證明了這樣的結論,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與年齡呈現U型曲線的關係。例如,我和幾個合作者分析了最近的World Values Survey,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35個國家,43000多人中,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與年齡均存在穩定的U型曲線關係,中年人是得分最低的那個群體(如下圖)。
另外再補充一點關於Laura的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SST, Carstensen, Isaacowitz,
Charles, 1999; Carstensen, 2006),這個理論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就成為了老年心理學領域一個比較主流的理論,無數的實驗驗證了該理論的基本假設和結論,並不存在其他答案中提到的推廣性的問題(當然,在中國確實出現了一些表現形式的差異,這個可以參考Helene H. Fung的很多文章)。SST基本的假設其實並沒有涉及老年人是否更加快樂這個問題,而是分析人老之後的一些行為表現(包括動機、目標的變化),老年人更加快樂則是這些行為表現的結果。具體如下:老年不可避免的會有各種負性事件(例如:能力下降、社會關係變化等),在這種情況下,負性情緒會有提升。而另一方面,作為個體,追求幸福/積極情緒是一個基本需求,SST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會積極地採取一些手段/策略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獲得即時的滿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以對抗由於老化帶來的負性情緒。其中的一個手段就是有選擇的關注積極信息而忽略消極信息——這也就是所謂的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了。這樣的手段所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積極情緒的提升,所以從表象上來看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年人更加快樂了。但是追尋更深層次的表現,應當理解為老年人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處於很高水平,即現在很多研究中所提的另一個類似現象,複雜情緒(poignancy)。其實SST也會預測年紀越大的人,正性負性情緒間的相關會越正。
參考文獻
Carstensen,
L. 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312, 1913–1915.
Carstensen,
L. L., Isaacowitz, D., Charles, S. T. (1999).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165–181.
Chan,
K. Y., Wang, W., Wu, J. J., Liu, L., Theodoratou, E., Car, J., Middleton, L., …
et al. (2013). 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in China, 1990–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Lancet,
381: 2016–2023.
這個是我被邀請次數最多的一個問題了。
其實我不想強答此題,之前回答中給出圖表的幾位都已經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從中還學到了不少。這裡再說說我個人的學習理解:
老人會有相對更高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對於生活的心理預期降低了。同時,大多數老人的子女也已經成人,源自生活的壓力也降低了。
有更多的閑暇時間。這些方面是老人幸福感上升的主要原因。
至於老去有什麼積極意義,我只能說挺遺憾的,儘管我們科技文化都已經這麼發達了,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會死,但對於衰老和死亡,我們現有的科學研究真的很少。很多內容還只是處於尚未論證階段。
另外,對我們人類來說,平均壽命達到70+以上的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這本來也的確是一門新課題。這多出來的年歲應該如何過,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新鮮事。老去讓你失去幻想,更加腳踏實地。
人活到25歲以後,只要你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身體慢慢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腦子也會更加務實。不再幻想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也不再幻想自己能夠空前絕後成千古霸業,不再想著秒天秒地秒空氣。相反的,能更加容易接受自己不過是萬千平凡中的一個,開始想著些平凡人會想的問題。
不再有無盡的明天可以揮霍,我還有很多事情要計划去做;不再能連續熬夜玩遊戲,我還想要保持身體健康多出去旅行;不再敢沒心沒肺隨意辭掉工作,我還想做出點成績多賺點錢;不再敢大手大腳花錢揮金如土,我還要為我愛和愛我的人著想多一份保障。
隨著衰老的恐懼臨近,你的生命更加充實,不再隨意浪費。
這是遲早的事,只是有些人感覺靈敏些,有些人遲鈍。【老去】本身並沒有積極的意義,真正讓老去變的有積極意義的,是你在這段時間裡經歷的新事情和獲得的新知識與新接觸的人。
突然八個人邀請,謝謝你們,不過過年時我真的好懶(._.)公交車,旅遊景點免費
或許,換個角度,「年輕」有什麼意義?老人:年紀小的最大缺點是什麼?小孩:有很多功課要寫,但上學也挺好玩兒的,好壞都有吧。小孩:年紀大的最大缺點是什麼?老人:沒法去做一些年輕時能做的事。你會想快點長大嗎?小孩:或許吧,如果我長大了,我就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能結婚。你想回到年輕的時候嗎?老人:「年輕」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多時間,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是玩遊戲也好,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小孩:那你現在沒有想像力了嗎?真讓人難過……
小孩VS老人,一段相差57歲的人生問答我們都不會知道「老去」會有什麼意義?除非你已經老了。20歲的你,會給14歲的你什麼建議?90歲的你,會給73歲的你什麼建議?
「老去」有什麼意義??讓自己告訴自己。怎樣過好這一生 w(°o°)w推薦觀賞:
CNEX紀錄片《不老的騎士》(台灣很火的紀錄片,即使年齡再大,夢想還是要有的。\(@ ̄? ̄@)/)對某些人來說,可以倚老賣老。
有了老去,年輕才顯得更有意義。
我倒是覺得你可能想多了……並不是因為老去有什麼特別的積極意義老年人才更快樂的……現在請讓我們想像我們是一個以擴大內含適應度為目的的理性人,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是沒完沒了的感受到焦慮、壓力,總是處於極端情緒比較有利,還是反過來比較有利呢?……年輕人因為有傳宗接代的需求,他們需要為人際交往、社會地位、尋找配偶,留住配偶,養育子女這一系列因素而努力,如果他們對此沒有貢獻,那就完了,他們有必要冒一點風險,這些「消極情緒」對於中青年人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而老年人不同,他們已經完成了這一生絕大多數他們需要為擴大內含適應度所做的貢獻,剩下的就只是「少添麻煩」,如果能做到幫點忙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因此,老年人儘管因為大腦已經開始老化的緣故具有更多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但是這些「消極情緒」反而會減少……
實現這種機制的是睾酮分泌的減少,大多數這些「消極情緒」都與睾酮分泌比較高有關(並不是說睾酮帶來了這些情緒,而是說睾酮使得人們更容易被特定的環境激發出這些情緒),這使得我們能夠在有冒險需要的中青年時代去冒險,在最好不要冒險的幼年和老年減少冒險……
題主這個診斷是錯誤的
客觀而言,人生最幸福的是兒童時代,老年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尷尬/無能/抑鬱的不幸時期,但主觀上,人生の幸福感隨著年齡雖然不可避免地下降,但下降得並不很厲害,這取決於你在兒童時代/少年時代的人格構成。就主觀而言,「老去」,或者說成熟,其實是與生理年齡無關的。
一個人一旦頓悟死生の奧義,就不再對生命,老去,人生之幸福之類的問題有所困惑了,這個年齡可以是15,25,35……75至於老年人的積極情緒/幸福感,其實與年輕時代的人格形成有相關;年齡的增加,歲月的影響 並不很大上圖取自一項很嚴謹的調查及論文老年人生理上的能力下降很厲害,但幸福感並不下降得很厲害。對於老年人而言,首先是運動能力大幅下降,其次,綜合智力/認知能力也相對下降得厲害再其次,從45~65,從所謂的「中年危機」到退休,無論男女都會日益陷入抑鬱狀態,從70~90,抑鬱症患者的程度會直線上升然而,幸福感卻下降得並不厲害,即,主觀的幸福與客觀的情境,關係並不很大Physical and mental decline and yet rather happy? A study of Danes aged 45 and older
老年的「意義」在於:生與死其實並無區別,一個人平靜地接受自己必然の死,就可以坦然地活於世間,無論其情境如何。References- Andersen FK, Christensen K, Frederiksen H. Self-rated health and age: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of 11,000 Danes aged 45 – 102.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7;35:164–171. [PubMed]
- Andersen-Ranberg K, Christensen K, Jeune B, Skytthe A, Vasegaard L, Vaupel JW. Declining physical abilities with ag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older twins and centenarians in Denmark. Age Ageing. 1999;28:373–377. [PubMed]
- Blanchflower DG, Oswald AJ. 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8;66:1733–1749. [PubMed]
- Christensen K, Davidsen M, Juel K, Mortensen L, Rau R, Vaupel JW. The divergent life-expectancy trends in Denmark and Sweden – and som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In: Crimmins EM, Preston SH, Cohen B, editor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at older ages Dimensions and sourc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0. pp. 385–407.
- Christensen K, Herskind AM, Vaupel JW. Why Danes are smug: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6;333:1289–1291.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老去,大概是,終於可以和自己講和了吧!
對我來說,從很小開始就會覺得:二十年後我就是老姨的樣子,二十五年後是我媽的樣子,三十五年後是大姨的樣子,四十五年後是奶奶的樣子,五十五年後是姥姥的樣子。這樣想,多少會帶來點安定和從容吧。
經常展望一下老去的日子,會更認真的對待現在的生活,多少能過得更美好充實一些。
不知道為啥好幾個邀,並不是這方面專業人士。關於老去與死亡,我是從《相約星期二》裡面學到的。大概,死亡對人的影響要比老去大很多。應邀!
享受了很多。捂臉。體驗更多。
子女長大更獨立。經濟更富足,生活更充實,心態起伏更淡定。更享受陽光,祥和的自然等。年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失去的東西越來越少。--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
毫無意義。有意義的都不是衰老本身帶來的。一件也沒有。
我以為,老去對於個人而言最積極的意義便是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清楚知道你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構成、定義、創造一個「你」。你一次次選擇你想做的,你就在漸漸轉變形成而成為了「你」。而許多個「你」加起來,便是一個「時代」。 不論你此刻是正直風華正茂還是已經開始垂垂老矣,對於個 來說其實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意義。所謂意義只有你去活了過後,自己自然而然會付諸給自己一個滿意的意義。畢竟這個世界是先有你的存在才有了後來的意義。不論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人生之中,我們自身能夠存在於這個世界,本身就已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了,因為我們都親身見證了這個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一天天的發生變化。即使這樣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可只要時間足夠長任何微小的改變都是有可能帶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的。我始終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一個烏托邦般的美好存在,起碼在我身後。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最好的給這個世界,即使你已經把你最好的都給了這個世界。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其實就像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
由於我們在討論【老去】的意義,而非【老了】的意義,所以任何【結果論】都不準確,這是【過程題】。
沒有科學論據,單憑生活體驗:成長是在活加法,老去是在活減法。
加法會產生壓力,減法會產生釋然。
這是身體機能達到頂峰而又開始下降後的順勢選擇,是心智逐漸成熟後、經歷逐漸豐滿後的活著的意義,這就是人生該有的軌跡,所有應該發生的,都有發生的意義,故而,這就是老去的意義。隨著年歲的增長,日子越過越快。人從來都是感覺動物,而不是能量化分析的科學儀器,不能以科學的單位估計感覺的變化。
舉個例子,有一名學生把一隻手放入一桶熱水裡,另一隻手放進一桶冰冷的水中。再將兩隻手放在同一桶溫水中。雖然兩隻手放入同一桶水中,但一隻手好像放進熱水一隻手放入冷水一般。
7歲的一天對照4年的記憶量當然覺得時間漫長,47歲的一天對照43歲的記憶量當然覺得時間很快。
我為什麼要解釋這個呢?因為我想要闡述一個這樣的事實,經歷(記憶)越多,傷痛越少,傷痛也看得越淡。傷痛是一點點在時間中慢慢淡化的。假如我今天失戀了,那失戀33天就沒有那麼悲傷了。
闡述另一積極意義:記得在雜誌上看過一則故事。女兒問爸爸:」你土不土啊,都什麼年代了,還能那種歌。「
爸爸笑著說:「你是覺得爸爸老糊塗了么,爸爸只是一如既往地喜歡年輕時候喜歡的東西。」老去的意義還在於對人生規律的認知。就解數列的窮舉法一樣,給你的數字多了,遲早能發現規律。發現規律之後呢?你覺得呢?
老去的意義還在於(一萬個省略)
人是感覺動物,能記住的只有感覺,我想等我老去的時候我已經記住了好多好多感覺吧。上學的感覺,戀愛的感覺,結婚的感覺(離婚的感覺),事業高峰的感覺,遊覽世界的感覺,看書的感覺,徹悟的感覺好多好多。
可是,我不想老去,因為生命是有長度的。我唯獨想要留住的就是,我生命還有很漫長的時間這樣的感覺,我想要留住它,我寧願有些感覺永遠不被我感知。恐怕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吧,那些文章,那些詩。我不想騙自己,我是感覺動物,我只想留住真正想要留住的感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以前會給出這樣一個答案的原因。
假如巴菲特想要和你互換身體你願意么?不願意,要是17歲的他我還可以考慮,比我大一點也可以考慮,快死的就算了,就算是能再活10年的年輕身體我也不要。
即使,老去的積極意義,好處再多,我也不想老去。
可是浪花從海面升起,翻騰,還是要歸於大海的。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老去本身沒有任何的積極作用現在我一晚上一箱子啤酒、六瓶750ml的葡萄酒、白酒兩瓶就腳步略微有點飄(沒有用任何解酒用品),而老年呢?我現在可以去旅行,可以沖入那個海,蹦極可以登上雪山可以去蹦極,可以去騎馬,可以飆沙灘車,可以自己在熱帶雨林住個幾天,可以參加馬拉松,而老年呢?老年的幸福只是降低了生活要求和心態閑散罷了...老去本身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漸漸記憶,白髮蒼蒼,體弱多病,老去只是嘗過了人間百態,滿足了罷了,連他都要去續命,真的有人想要老去嗎?我很懷疑
沒有人從進化論的角度來思考嗎?衰老對個人是沒有好處,但是對種群發展有好處。衰老了,才能讓擁有新的基因的人去掌控社會,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讓種群擁有更大可能性。這也是老年人為何大多與世無爭的原因。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處理小孩子的「為什麼」?
※當孩子做了什麼,稱讚他才比較合適?有一個衡量的尺度嗎?
※為什麼有的寶寶一見到陌生人就哭,一些不會,還有一些見到就主動要求抱?
※如何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
※兩個孩子間隔幾歲比較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