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中國的認同感是怎麼樣的?


大家好…第一次進知乎…身為馬來西亞華人…我在這裡分享一個文章…不是我自己的…是我轉發別人的…基本上我的想法和他一樣…

這篇文章是留學北京大學的 何燦浩 寫的!!我也是轉載!!~他是在中國的人人網(校內)也就是仿facebook上發表的!

【請大家轉載】在校內發了第一篇過後,真沒想到校內影響力那麼大,能傳得那麼廣。於是,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想有意識地運用校內的這種影響力,讓大家更好地認識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群體。當然,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我的朋友,請幫忙轉載,當幫我一個忙;大馬同胞,也請幫忙轉載;不認識的朋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處,也請幫忙轉載~謝謝大家啊!

第一、尷尬的存在

場景1

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

場景2

當時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凌虐我中華婦女」,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

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告訴大家: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來寫這篇文章。

緣起

先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背景來做開場白。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期。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布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包括了馬來西亞。

尷尬的存在

當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又會問:「那麼為什麼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裡。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後來,隨著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但是,來到中國,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不止中國,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這一切,不知道被我們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於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這是巨大的諷刺。

尤其,當中國同學問起我:「為什麼你們也說『中華婦女』?」時------儘管不理智------我還是立時火了:「為什麼日軍侵襲時,馬來西亞的華人要出錢出力?為什麼同一年發生緬甸風災和四川大地震時,我們華人對後者的捐款額要遠遠大於前者,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中華民族』嗎?」

當我來到北大的圖書館文學圖書時,看著滿目的「美國文學」、「印度文學」。。。。。。當我看到「新加坡文學」,而沒看到「馬來西亞文學」時,我更感到十分凄涼,以至於諷刺。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第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麼種族衝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為)、沒有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辭彙,以中文辭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辭彙,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打「馬來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但是,我以為:更深層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腦子裡。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嘆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量標準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家就決定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彷彿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讓我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

第三、悲壯的存在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人逐漸獨掌大權(再註:對馬來人的抨擊僅限政治人物),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馬來語成了唯一的官方語言。再來,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為:「使馬來語成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

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屠殺華人。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台,頒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第一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亮皆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家現在人手一支的U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忠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犀利的辯風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

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馬來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辯手參賽!梁靜茹、潘建忠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台灣人!潘建忠自己就說過:「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成長是成長了,可是那跟政府什麼毛關係都沒有。因為我們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時,我們政府眼看馬來西亞出現人才外流的滾滾洪流仍然可以視而不見!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是何等的諷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為「令人驕傲的存在」,可是後來改成了「悲壯」。的確,我們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卻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馬來西亞那麼一塊寶地,沒有天災、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於世界要衝,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搖身變為世界強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又是彈丸之地,可是,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強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

謂之「悲壯」,我想應該甚為貼切。

後記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飛馳的勇將。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首》。

那時,我真的自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裡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

於是,我的夢想就是回歸中國。英文我認為不重要,因為我要去中國,從沒認真學;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馬來文自嘲。可以說,我很偏執。我只有認為有必要的東西我才會認真去學。到了高二,我的國際視野才寬廣到足以讓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從那時開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絕沒到「好」的程度。但是,馬來文,我始終不願意去學習,在統考中馬文拿了慘兮兮的「B6」還常拿去說嘴。

去年9月,我來到了中國,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著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來都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第一次感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里最中國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國同學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麼樣,在中國,只要是外國人,就真的只是外國人。

那麼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一整個學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會寫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試圖找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定位,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決定自己以後要到哪裡發展。我個人認為,不管是留在中國還是去到西方,就註定了只能收到單方面的信息,很難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國,或許就只能是成為一個尷尬、孤立的個體。去到西方國家,那更是徹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維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還可能面臨他們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會回去馬來西亞,即使我們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壓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個難以實現自我的空間。但是,我或許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繼續給國陣施加那千萬分之一的壓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個開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質生活不豐裕,即使很難真正地實現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許就那麼簡單不是嗎?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1."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這是我在中三時所學的一首詩,但是我不是在天朝學的,更加不是台灣,香港,新加坡,而是你們看不起的馬來西亞。

3。這是馬來西亞華人犧牲了幾代人的血汗而換回來的尊嚴。別人不認同我們不要緊,但我們不會不認老祖宗。所謂,:飲水思源,追本窮源. 就算把我們最後一滴血抽干,我們也不會 數典忘祖,翻身忘本。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你們可以不認同我們,但是不可羞辱我們。因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我們是明白。

4.我是華人第三代,我花了12年學習中文並不是向天朝討好處。我中學畢業後就往印度學習7年,返馬後當了公務員,然後又得到馬來西亞政府獎學金再深造,屈指一算又過了20年光景,還有十年,八年就退休了。這25年來沒有用過中文,但我還時常上網學習中文。我還是多麼珍惜中華文化。


謝邀。

其實狀態並沒有多複雜,很簡單,就因為我們是華人。

因為我們是華人,華文就該學,那是我們的母語,那是我們的文化,不要甚至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

因為我們是華人,歷史就該會,不強求你精通,但起碼秦始皇和乾隆中間隔了幾個朝代你得知道。

因為我們是華人,華文文學就該知道一點,要知道跳江的是屈原不是李白,杜牧和杜甫是兩個人,四書五經有哪些,中國四大名著是什麼。

因為我們是華人,所有的文化傳統都該保留傳承給下一代,不要淪落到知道吉他不知琵琶,懂鋼琴不懂古箏。文房四寶有什麼,唐三彩是什麼,京劇又是什麼,這些都要了解。不要求博學精通,但起碼說得出名字。

中華文化必須保留傳承下去。

可是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知道我們祖先來自大陸,可是我們這一代生於廝,長於廝。中國,對我們來說是親切的,那是我們的根,但相對也是陌生的,因為我們是馬來西亞人。


馬來西亞華人,太爺在新加坡和西馬(當初兩地同屬馬來亞)做生意,但並未真正紮根。算起來我是第五代了。

我看已經有不少馬來西亞華人現身說法。我也來湊一下熱鬧。就我個人而言,感受大致如下:

馬來西亞:政治上就不談了,多數人都對自國政府搖頭。我由於生於斯長於斯,自然對馬來西亞這片土地有濃厚的感情。喜歡這裡的多元文化,也為馬來西亞華人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感到自豪。雖然新加坡比馬來西亞發達,但我還是慶幸自己生在馬來西亞,可以接受完整的中文教育。同時也學會方言和馬來文。新加坡曾經和馬來西亞有著一樣的文化背景,但隨著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多數人已變得十分西化。雖然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也算是時代下不得為之的產物,畢竟當時周邊都對馬共和華人有敵意和警惕心,加之新加坡多元種族的背景,推行全中文教育反而會招致麻煩。但是接觸了新加坡的華人以後,我會覺得他們沒什麼文化底蘊,有點不中不西的感覺。我個人還是不希望自己會成為連自己歷史文化都不了解的華人的。(大家會不會覺得我有點自相矛盾呢?Orz)

中國:政治上的話不置可否,但我並不是一個絕對擁護民主體系的民主發燒友。我認為有時候民主體系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搞不起來,到最後往往演變成偽民主。我並不是不贊同民主,而是質疑民主在發展中國家的真實可行性。好比共產也是如此。理念非常高上大,但共產的副產品是大家沒有拼搏的動力,因為沒有任何績效制度促使人們努力。人類多少是自私的。過於民主會讓人放大對自己有利但未必對群體有利的政策,過於共產會讓人的才幹無用武之地。我覺得目前新加坡的精英政權(meritocracy)和實用主義(pragmatism),在遇上好的領導人的前提下,還是挺適合亞洲發展的模式。台灣的那種民主,在我看來反而有點變味,感覺已逐步走向民粹。

文化上的中國,這點對於海外華人而言應該沒有多大爭議。即使如今中國負面新聞鋪天蓋地(一部分是外國媒體與中國對立,一部分是中國地廣人多不可避免就有一些奇葩),旅行時也遇到了自我中心的中國旅客,但這並不妨礙我心中對中國存在的美好幻想。神州大陸、天朝上國,雖然以我的年紀已離開中二好遠Orz,但每每當我從書中從影視接觸到中國優秀的文化、歷史、古迹,還是有滿腔熱血的感覺。我還沒去過中國大陸。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來個深度旅遊。

總結:喜歡馬來西亞的氣候、人文、食物,不喜歡馬來西亞的政府。對中國有文化上的情意結,但總歸還是一個外國(熟稔且嚮往的國度)。有任何賽事,中國vs馬來西亞,會支持馬來西亞。中國vs其他國家,會支持中國。


我的情況與上面李六差不多。我只讀到華小三年級因為某某原因父母把我轉去馬來小學。很慶幸因為小時候喜歡看漫畫(華語版)所以還記得華小所學的基本華語。可我有位朋友和我一樣讀到三年級但幾年後他說他已忘了所學的華語。上了中學我被華校生歸為你們所說的香蕉人,但比起其他的香蕉人朋友我可以算是半個香蕉人因為我們當中只有我可以讀基本的華語。小學後可以說我的華語是自學的。現在用拼音也是自學的。我說的自學不是刻意的學。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很注意華語所以不會的就會問身邊的朋友。就這樣二十多年了到現在我還是在學習華語雖然在工作上跟華語沒關聯。雖然我不會寫但我會拼音。雖然我的華語不三不四的但我還可以在這裡表達我的想法。也許你們認為我很奇葩但我還是會繼續學華語只因為我是華人。

還有不是所有人一生出來就想當香蕉人。


中國,我的祖國,從父母祖先口中知道他是我們的祖國。從小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學校的時候,我每次看到中國的歷史書籍或者地理雜誌,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拿起那本書借回去或者是用下課的時間在哪兒讀著。讀著讀著,我從書中了解到中國歷史中出現了許多偉人偉事。

我讀過很多中國的偉人傳,中國神話故事,比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之類的,劉備的桃園三結義等等都深深的烙印在我心裡。當時,讀的時候也獲得很多老師都無法給我答案的問題,比如劉備,字玄德,我們現在的名字比如劉曉明就是劉曉明,為什麼古人還有兩個名字呢?對吧?

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考察,我了解到為何我小時候不斷讀中國的古籍,我想是我血液里有老祖宗的召喚,召喚著你必須懂,不能忘本,中華文化五千年,期間的風風雨雨,腥風血雨,也許我是看不到了,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古籍乃至歷史文獻中獲知,他告誡著我們是中華民族,即使我等在不同的國度,我們也必須發揚老祖宗的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文化。即使你放棄了語言文化,你還是丟不掉你的軀殼,一個我們父母乃至老祖宗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的血肉之軀,因為我們是驕傲的中華民族啊。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我愛我祖先的國度,中國,也是我的內心中的祖國,雖然我不出生於哪兒。


我喜歡中國。

雖然我不是中國人


我覺得我還是補充一下吧。

其實我從小開始,我就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必須學習三種語言,馬來語,英語和中文。那時候我就特喜歡中文,因為我覺得英文博大精深,而且這些方塊字的變化實在是太有趣了。我曾經只用成語就可以寫一篇作文的開頭。我還喜歡詩歌,文言文等等。但疏於練習,我的中文水平已經退步了許多。小時候懵懂無知,我不清楚為什麼我過新年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我會有粽子吃,屈原和我有什麼關係,我那時候甚至納悶為什麼我能看懂中國人的語言,甚至和中國人交朋友,和他們聊天。我還很喜歡看古代的宮廷劇,唐宋元明清,還知道慈禧太后等等的人物。那時候我甚至愚蠢到根本就不明白這些朝代和我什麼關係。

我長大後才明白。我們的祖先到了這塊土地,費盡心思,用自己的淚和鮮血,無非就是為了我們這些後輩爭取和捍衛中文和中華文化。我曾經因為某些原因我很想放棄學習中文,但還好最後我還是堅持下去了。我們還能看得懂中文和保留著中華文化實屬難得。中文和中華文化是我們的象徵和身份。

如果我將來能結婚生子,我一定會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中文,傳承中華文化。因為我們不這樣做,那恐怕以後就沒機會了。我相信許多華人都是這樣想的。更何況許多友族都在積極地學習中文,那華人難道還要恬不知恥的一味只學習英語,忽略自己的母語嗎?

至於「陌生感」和「距離感」:我認為畢竟我們已經在這裡生存了那麼多代,那麼多年了。我們都把馬來西亞當成自己的家了。所以有些距離感和陌生感是在所難免的。但並不代表我們不喜歡中國哦。我身邊也有很多中國朋友,雖然我說的中文並沒有你們那麼的標準,但起碼在溝通上不會出現問題。

我想說的就這麼多吧



說給中國人聽。

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普遍的認知是馬來族群。

是種族不是簡稱。

馬華,在馬來西亞 民間/官方 一律認為是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是政黨不是簡稱。

馬來西亞華人被稱為 馬華/馬來人 的時候普遍上都會有種被侮辱的感覺。

就好像天朝人在國外被人說是韓國人的感覺。

認同感。

天朝人會對說同樣的話,過同樣的節,寫同樣的字,一樣的膚色產生認同感嗎?

對於生存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來說,感覺是一樣的。

在馬來西亞,華人群體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群體(自個兒認為)。

新村人(擁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城市人,Banana(黃皮膚,白色芯)。

對於中國人的認同感來說,依次排列是 新村&>城市人&>Banana。

而受到的教育也直接影響認同感。

普遍馬來西亞華人,家中說的都是祖籍方言或者華語(就是天朝的普通話)。

而國家的義務教育,六年小學多數華人都會選擇華文小學(簡稱華小)。

對於多數華人而言小學六年就是奠定其華語水平的六年。

生字,成語,詩句等等。。。

體現對於中國的認同感也是從詩句,老師們教課時的小故事。

禮儀廉恥,待人處世等價值觀在初見現代的中國人時的反差真是。。。

在小學以後,進入到中學的階段。

這裡開始出現教育方向的選擇。

三個選擇。

獨立中學,簡稱獨中。以中文為主要教育媒介語。全馬來西亞只有60所。教科書統一,教學方針因校而異。對中華文化更加的深入學習。

國立中學,簡稱國中,多以馬來文為主要教育媒介語,某些特殊地區以中文為主。這裡開始華人與其他民族一起學習,成長。國中備有華文課,可是不是強制性的(有些華人為主的國中是強制性的)結果就是華文課的報讀率偏低。課程與中國華文接軌。

私立中學,通常稱為international school。全英文教課。Banana誕生的溫床。

三個不同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對中國的認同感根本上的差異。

Banana的處境就像新加坡人,對於中國的認同基本只存在於有否利用價值。

其他的,與其說是對中國的認同,還不如說是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一起說華語,一起過春節。

中國,就是一個很大共產國家。

中華文化與中國是掛不上勾的。

我們認同中華文化,至於中國嘛。。。

就一個很強的國家。

簡單的說,

馬來西亞華人的中華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比,是脫節的。

距離感,產生於此。

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認同感,相等於現中國農村。

這個是我與在惠州的親戚交流後得到的結果。

城市人的文化,道德,價值觀簡直就是一次一次的顛覆遠在馬來西亞的華人。

至於對馬來西亞的認同感。

我們以身為馬來西亞人為傲。

就跟你們中國人一樣。

我們不滿的,只是執政黨。


這裡引用一下馬來西亞華人族魂林連玉老師的語錄:

  • 「成為馬來亞國的國民,是以盡義務、效忠誠為條件,不是以棄母語、毀文化為條件的。」

    -1954年
  • 「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

    -1955年
  • 「我們必須以不惜犧牲來避免犧牲,以不免壓迫來反抗壓迫,然後我們的民族在馬來亞求生存才有撥雲霧而見青天的一日。」

    -1959年

林連玉(馬來文/英文:Lim Lian Geok,1901年8月19日-1985年12月18日)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出生於中國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他自1935年起在吉隆坡尊孔學校(後來改為尊孔獨中)任教,一直到1961年8月被馬來西亞政府驅逐離校為止,期間致力於維護華文教育,主張民族、語言平等,積極爭取把華文列為馬來西亞官方語文之一,並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和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的成立。他的精神後來也激勵馬來西亞華人爭取公民權。

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以及。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關於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歷史和資料。


說說我的Tutor, Miss Li.

Li是我在英國某法學院交換學習時的Tutor. 馬來西亞華裔,雖然在英國待了十多年,嫁了一個英國人。但依舊持馬來西亞護照。會講英語,馬來語,印尼語,普通話和粵語。

初次見面前我們都用英語郵件往來,見面後當得知我會講中文,我們的交流就開始使用漢語,問及原因。Li說她的父母都是華人,在馬來西亞時多用漢語交流。但來英國讀書工作開始就很少再有機會使用中文,難得會有華人學生(法學院確實鮮有華人學生),用漢語交流更有親切感。

Li不授課,負責法學院的行政事務,工作非常繁忙,但會過華人的傳統節日。(儘管華人節日如端午,中秋都是工作日)會邀請法學院的華人一起過。一位中國教授,兩位香港學生,一位台灣學生,還有我。會在她家教我們包餃子和吃火鍋。

Li極推崇中華文化,她的辦公室里擺放著許多從中國旅行帶回的紀念品。說到去中國旅行,她除了聖誕假期會留在英國,其他大部分假期她都會出國度假,目的地是中國各地,她向我展示過她的旅行地圖,包括北上廣,西安,南京,杭州,瀋陽,成都,重慶和雲南。現在更是在福州買了房子,每年暑假帶住在馬來西亞的父母去呆上幾個星期。

另外她的兒子在中國某大學學習漢語言。

以上。


—————————————————————

(原文)

答主說的是正面的,我專說負面的...

馬來西亞華人比較雜,東西方本土海外各種文化混合,所以華人的面貌很模糊。很多馬來西亞華人都是比較「無知」的,他們的歷史知識很淺薄,文房四寶他們根本不知,四書五經他們嘲笑是老古董,他們不懂過傳統節日的意義是什麼(很少思考),懂這些的年輕一代畢竟比較是少數,老一輩會認同些。馬來西亞華人說的是不標準的摻雜式語言。馬來西亞華人只有表面的文化而已,他們的文化開始變質,有很多華人逐漸變成香蕉人不說中文。他們最厲害就是跟別人說自己是華人(與其他民族)典型自視為高。馬來西亞華人普遍缺乏視野,看東西都看得不深,看得深又看得不廣,看得廣少之又少,因為那裡閱讀風氣低。他們當中很多夜郎自大,以偏概全,以負面角度看待中國,以土豪/富二代/毒奶粉/GongChangWenGe等負面字眼(偏見)標籤中國。

馬來西亞華人關注的還是關注自己族群和國家的問題與前途,但畢竟還是中國後裔,多多少少都會關心中國的情況。對他們來說中國能取得好的發展當然好。

中國對某些人而言只是在文化上有關聯,

是個實實在在的外國;有些人卻對中國會有某種情結,因為那是他們祖輩之祖國。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會撇清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他們認為「中國」人這個詞的定義是國籍上的,他們是華人,是馬來西亞公民,只是血緣上與中國人同根。

結論:他們認同馬來西亞是身份上的認同,認同中國只是血緣文化上的認同。


你問我這個問題,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一點,我除了國籍不同外,我和中國人沒分別。

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水平吶,比其他東南亞華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能和你們談笑風生!而且玩微博、b站等好些年了,對中國的現狀也很了解吶。我這樣說你們又要問了,「你中文是不錯,但是我對中國的認同感如何?「,如果我不認同我的身份,我還會把中文學的那麼好?

的確是有些馬來西亞華人被灣灣等的媒體忽悠,但是大部分有自己判斷的馬來西亞華人都沒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的。但這是我們的幸,也是我們的不幸。我們畢竟是無法接受像泰國華人那樣的被完全同化吶,而且馬國綠色當道,這也是難以被接受的。

和中國網民交流了好多,有些是很歡迎我們的。但也有些覺得國籍不同就不是中國人了,把我們批評了一番,我很氣憤!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我們的現狀,為了維持華教所付出的辛酸,我都為他們著急吶。

我也盡我所能,讓你們了解馬來西亞華人是什麼樣的存在,不要因為不了解而產生誤會,這是最痛苦的



可能要讓大家失望了,我雖然生為炎黃子孫,但畢竟出生在馬來西亞,在那裡的種種對我來說早已刻骨銘心,怎麼忘也忘不了,所以如果要讓我選擇中國還是馬來西亞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後者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忘了自己的祖輩,我的祖先也曾生活在中國,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南下討生活。馬來西亞的政治確實有不平等的地方,比如給予馬來人更多的就業機會啊,又或者是馬來人更容易被錄取等等,但馬來西亞也有它可愛美好的一面。在馬來西亞,你走進咖啡店(不是指喝咖啡的地方,主要是提供各種較廉價的餐點的地方)你會發現,這店鋪是由馬來人和華人等不同種族的人一起經營,各個種族的特色美食都有,點餐時我們會習慣的用馬來文和英文參雜的交流,你對他們友善,他們也會對你投以一個友好的笑容,在這裡,華人和其他種族的人交朋友可一點都不稀奇,只不過大家可能大都和同族的圈子更加親和罷了

其實我曾到過中國福州旅遊,在那裡我認識了不少中國大陸的朋友,他們真的對我好好,非常好客,也陪我一起逛街,甚至招待我擼串@.@生平第一次的經歷啊(?ω?*)

我也曾和他們討論過中國大陸和台灣,馬來西亞甚至是對日本的相法

在聊天的過程我也發現,其實大家彼此存在所謂的國際偏見,都只是因為相互間不了解導致的,我記得當時走在街上,由於我們這些來中國旅遊的旅客都身穿黃色外套,而且鎮內貌似很少有外人來,所以走在街上我居然聽到有人稱我們為馬來人= =汗

==============分割線================

兩年過去了,如今我已成為17級交大人,不得不感嘆命運的奇妙啊。

看回自己兩年前的文章,不得不說還是存在了許多不成熟的看法。

那麼我就以不成熟的看法訴說一個馬來西亞華僑對於中國的看法吧

一)馬來西亞華人究竟親中國大陸還是台灣?

這個問題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好奇吧。那我想說說我的看法。我認為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華人有很大部分沒真正了解過台灣和中國大陸。更多的人也許僅僅透過新聞及片面的評價去了解中國大陸和台灣。因此親台灣的人總會把目光放在一些對於中國大陸的負面新聞上,並以偏概全,認為中國人素質不行。他們並不會嘗試去區分謠言,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是沒有意義的。

總的來說,對於偏向哪邊,其實是由自身所接收的資訊及所處環境所決定的。

二)為什麼馬來西亞華僑的中文都那麼好呢?

這個好相對於中國而言當然不敢言。但是為什麼馬來西亞的華人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呢?這與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有關。在馬來西亞出生的華人,大都處在一個以中文為媒介語言的環境生活,在小學必學的語言課中,更是有馬來文,中文及英文。但是到了中學以後,馬來西亞的國中雖然也有上中文課,但教學媒介語基本是英文或馬來文。

三)關於馬來西亞教育界的特殊存在

在上述答案中提到,馬來西亞的國中上課媒介語主要是英文及馬來文,但是有一種中學上課的主要媒介語是中文。

那就是馬來西亞的獨中。馬來西亞的獨中是一個不被馬來西亞政府所支持的學校。也就是說,學校的一切開銷和津貼均無。獨中的所有開銷均需要靠學校自身籌款。也就是說,獨中是馬來西亞華人獨立撐起的一片傳承中華文化的寶地。這也使得馬來西亞的華僑對中國大陸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在歷史中,獨中也曾經幾經波折,甚至曾經面臨關閉的危機。(這裡面大有歷史淵源,只不過本人身為理科男對於歷史這門課學得非常生疏,這段歷史就給其他博學者來補充吧)

獨中的教育課程和中國大陸及台灣的課程非常相似,每年出國留學的學生中大都選擇中國大陸及台灣。甚至相對於國中畢業的馬來西亞華僑而言,我認為獨中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普遍更高。

四)為什麼答主眼中的馬來人相對而言比較友善?

我認為這和地理位置有著一定的關係。馬來西亞領域主要分東西兩塊。稱為東馬和西馬。

西馬區域是馬來西亞最繁榮的地帶。發達程度也普遍高於東馬。但也是種族衝突最為嚴重的發生地。答主的西馬朋友說,在西馬華人進入馬來人的餐廳是不太常見的行為,甚至馬來人還不歡迎華人的到訪。

如果有什麼疑問想求解答的話,可以到評論區留言,答主有空就會進行解釋。


馬來西亞華人是我特別尊重的華人群體,我覺得他們語言能力好,性格溫和,又有才華,積極保留華人文化~如果說唯一的遺憾,就是馬來政府的欺壓政策,他們也選擇默默承受~


我想說一個我在《奇葩說》看到的細節:

明星辯手顏如晶是馬來西亞人。

當時節目中有一位大陸辯手(or嘉賓)誤稱顏如晶為「馬來人」。顏如晶馬上糾正說:「我不是馬來人,我是華人,馬來西亞國籍。」(大致這個意思,原話記不清)

馬來西亞華人對自身的民族屬性教育和文化傳承教育可見一斑了。

同胞,你們是有勇氣的奮鬥者,歡迎常回家看看我們這些村裡的留守兒童。

~~~~~~~~~~~~

再更新一個我關注到的關於馬來西亞華人的細節吧:

在DOTA電競職業選手中有一名馬來西亞籍華人:ChuaN(黃福全)人稱船胖,長時間代表中國戰隊出戰,曾經獲得第二屆國際邀請賽冠軍。

在第五屆國際邀請賽中,由於其較高的人氣和流利的英語代表中國戰隊接受主持人採訪。採訪中他自信地說出「Chinese dota,best dota!」

我想這個「Chinese」的認同感不一定說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說的肯定是「華人」這一偉大的族群。


在肯亞做義工的時候室友是馬來西亞華人,一個特別善良又開朗的女孩,在英國念書,太爺爺那一輩移民到馬來西亞。

她的華語是中國南方口音,因為祖籍在福建,我是北方人,她覺得我的普通話口音很好聽很正宗。

她說華人在馬來很優秀,所以馬來會反華,甚至印度裔都會送小孩上華人學校。

她說一定要找一個華人男朋友,要我介紹給她。

她們兄弟姐妹四個,在家裡都說華文。

別人問她來自哪裡,她會很開心的說她是Malaysian Chinese.

她的英文比華文好,但是她說還是喜歡母語啊。

機場分離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從沒想過異國他鄉遇知己,非常想念她。


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文化認同感是全球最強。沒有之一。

其次應該是泰國華人。


前兩天去馬來西亞旅遊,導遊是馬來西亞華人。他的中文說的非常好,溝通交流沒有任何問題。人很有禮貌也風趣幽默,時不時來一個符合時宜的笑話逗得全團的老年人開心。他從小學習書法,跟我們講一些歷史故事,還講了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學習中文所做的努力,還有身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奮鬥史,創辦中文學校的不容易。真的覺得他們也很不容易,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和努力。這個導遊是我認識的第一個馬來西亞華人,我覺得他就可以代表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了吧。以前真的不是很了解,但這次的旅遊讓我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印象格外好。


推薦閱讀:

手寫繁體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現代哲學定義來講,中國古代的孔孟之道算是哲學嗎?
為什麼新加坡年輕華人普遍對漢語(華語、中文)和中華文化沒有認同感和學習興趣?執政黨應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TAG:調查類問題 | 馬來西亞 | 中華文化 | 中華民族 | 海外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