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同性戀會否被社會接受?


Q:同性戀話題在中國出版界有多吃不開?#一個自問自答#

A:去年我主編的設計雜誌《IDEAT》與荷蘭藝術家Erwin Olaf合作了一期攝影特刊,與往常一樣,在送去印刷廠之前需要送審至「主管單位」,麻煩隨之而來。

Erwin Olaf的作品充滿了挑釁,這是他的創作態度,來自他的身份。這個五十多歲的同性戀者親歷了西歐對同性戀的態度從封閉、保守、歧視,進步為今日的包容、開放和更合理的「不足為奇」。荷蘭是地球表面對同性戀最寬容的國家,但在Erwin Olaf的作品裡仍然可以看見身份帶來的恐懼與對立,這是20世紀的記憶。我們刊載他的作品其一,是一張暗黑的自拍像,他本人被瀝青和羽毛覆蓋,象徵著同性戀者遭遇的抹黑與私刑。

當主管單位的批改回到辦公室時,我記得我當時氣瘋了:「有同性戀觀點的段落刪除」,一行涼薄的字。什麼叫「同性戀觀點」?如果「同性戀」的觀點就是「同性戀觀點」的話,整本雜誌從頭到尾都該被刪去。這批示意見字裡行間將「同性戀」假定為一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就像一種具有潛在危險的思考方式,一種對於赤色道統不自量力的反叛,是不能被有司容忍。即便與政治毫不相關,再溫和再無爭,也需要立即撲殺。

(其他讓我抓狂的修改意見不勝枚舉。Erwin提及他的創作靈感之一是安東尼奧尼,一個在文革期間得罪過江青,但已經登堂入室的傳奇導演。主管單位大筆一揮:「是拍攝紀錄片《中國》的那個導演吧?此人反動,需要刪除相關文字」。你說你一個共產黨幹部,記仇能記四十年?!)

在冗長的電話討價還價後,我們當期的雜誌最終仍然保留了絕大部分我們引以為傲的內容。但那是2015年。12個月後,風向又變化了。

上一期的雜誌中,我們拍攝了一對居住在上海的戀人的家。這兩位從荷蘭遷居上海的設計師擁有一間溫馨且具設計感的公寓,是當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種可能。無論對於中國出版環境有多悲觀,我都絕想不到這樣的文章也會遇到鉗殺:

這是我們收到的批示稿PDF的截圖。沒有說明,沒有理由,沒有成文的相關條例引用,當然,也沒有商量餘地:「撤掉換稿」!

這不是審查官員的自作主張心血來潮,也不是他的個人好惡與道德評判,這是正在凝固的隱形戒律。它不會白紙黑字成為可供轉發、截圖、批評的條款,但是每一個手執紅筆的判官都很清楚,中國不喜歡同性戀,中國不希望同性戀的幸福生活出現在印刷報刊上。

中國的商業期刊各自掛靠在不同省份的主管單位屬下,也許各有鬆緊。《IDEAT》恰恰碰上了比較敏感一個主管單位,但是我覺得這不是運氣的問題。這樣的政策收縮在電話中被我的「上級」口頭確認,並且再三告誡我不要觸線。「我個人對同性戀沒有什麼意見,但是我告訴你,這樣的文章現在就不能登。也許以前你們登過,也許其他雜誌還在登,但是你這期就是不行。小熊,我們倆都是希望把工作做好,安安全全,老老實實,不要因小失大。」

所以,購買了我上一期雜誌的讀者們,我需要表示慚愧。當你翻到最終市售的第15期《IDEAT》的第138頁時,你閱讀並不是關於「兩位室友」的溫暖故事,他們並不是「合租」。一些原因讓我不得不歪曲他們的生活,即便這樣的生活在文明世界的大多數地方都是正常、合理,甚至引人傾羨的。

不知如何為此帖結尾。作為主編,這樣的出版環境讓我沮喪且束手無策。我們從沒有激進地宣揚某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歌頌當代,因為當代生活是多中心的,可自由選擇的,也理所當然應該被自由討論。引用@竹頂針 的今日微博:

「至於說『你們這些同性戀在這裡嚷嚷有什麼用?』當然有用,讓你按捺不住地說出這句話就算是很有用了。讓這個你看著刺眼的議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你的生活空間里,直到最後你迫於無奈也必須參與到討論中而不是對此視若無物,就是在網路上嚷嚷的用處。」


男票點了 GS 的贊,我看了一下有些問題 GS 沒有搞清楚,所以來補充一下。

在大學辦個人講座是很困難的。要上校團委、學生會、黨宣等組織的各種校級講座更加困難。因為影響力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校的招牌,所以主講人員必須有較高的學術成就、社會聲譽、或社會影響力,甚至一定的行政級別等,請人也是走上層渠道為主。學生推薦的主講人,都需要經過團委老師甚至校方更高級別負責人的審批。

我熟悉的幾場同性戀主題人物進校園的講座,能過審的,只有同性戀親友會創始人吳幼堅女士。(其他的我不熟悉,不貿然說)吳阿姨本身就具有黨政幹部背景,又是五六十歲高齡,講的內容也以她母子獨特的家庭故事,和她為同志孩子們工作的經歷為主,不涉及政治敏感。——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學校拒絕這樣人畜無害的主講人。

關於 GS 的說法呢……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雖然大家都看臉,但是有的人吧,學識、性格、人品、幽默都不沾,卻非說自己單身是因為別人歧視丑逼。

僅從這個問題的回答看,GS 也是學術成就、社會名望、傑出形象都不沾,卻非要說自己上不了講座是因為社會歧視同性戀。

他的結論是對的,歧視依然存在,但是論據錯了。

============================

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

這個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還是很高的,至少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用出國就可以在公眾場合、社交網路、媒體上公開拋頭露面(任何一個大中城市都可以),還是很不錯的。

至於在工作和家庭場合不能暴露自己,這是世界性難題,不用過分擔心。

有人會說,可是那些歧視的人,甚至惡毒的人,都依然存在呀?

沒關係,不用理他們。舉例說明一下:這個社會依然有很多人吃不飽飯,但這是一個讓人吃不飽飯的社會嗎?這個社會依然有很多人單身,但這是一個不讓人找對象的社會嗎?

同理,這個社會有很多人歧視同性戀者,但是這是一個不接受同性戀者的社會嗎?

(更何況,那些不認可同性戀者的人,他們中間至少有一半是落後於社會的存在,例如中老年人士,例如小城鎮和農村居民,例如教育程度底下的人群,例如長得丑還直男癌的單身男青年)

我對這個社會還是很樂觀的,希望題主也能多看陽光面,如果你看陰暗面看太多了,那就來看看我,謝謝。 ^_^

全文完。

============================

以下內容請不要觀看

============================

GS 作為主講人,無法通過學校的審批,這與他的同性戀身份關係不大,而是與他的形象、成就、聲譽、影響力關係較大。以交大勵志講壇為例,該講壇向來走中高端路線,上次主講的是寧澤濤,上上次主講的是東京審判的權威專家,下次主講的是某白宮高級官員。

至於藥科大那邊,審批人的駁回意見也很直白到位:「形象不符合要求」。

我們看下,GS 在網上塑造自己的勵志形象,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1、為了保送,功利性地學習信息學,以題海戰術通過奧賽,保送上海交大;

2、通過助學貸款和自己打工,做到讀大學不花家裡一分錢;

3、畢業後在金融公司的 IT 崗位工作,月入破萬,三年攢下 15W ;

4、在家父病重,急需大量錢財治療的時候,自己為了追求夢想,毅然辭職在家寫作。

以上四點個人形象,單獨拿出來看,每一點都非常普通,不值得拿到講座上說,甚至還有黑點。組合起來看,也並不能升華出什麼勵志的形象來。

/* 再看 GS 作為知名同性戀人物的形象。他既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用自己的名望、金錢和時間為同志人群做什麼值得一提的工作(組織出櫃交流的事情就算了,就是誰出櫃了給他寫個出櫃經歷,他發出來就完事了,這種文章在飛贊上每年光是過年就至少湧現一百篇,我就不拿我們當年做的從 20 歲到 60 歲的同志口述史來欺負他了),個人作為同性戀也沒有什麼獨特的經歷(對家裡完全沒有出櫃,對同學出櫃是因為一次事故無法挽救所以就算了,對朋友呢,誰不支持他他就拉黑誰),就連情感經歷都是那麼破(四年過去了還在拿和泰給他塑造高大純情形象,這幾年跟別人在一起風流的時候咋就不想起和泰了呢)。就算什麼經歷都沒有,那長得好、性格陽光也行吧?偏偏長得並不怎麼樣,性格還驕傲固執。*/

// 以上一段被注釋掉了,你們都看不見!

至於 GS 作為知名同性戀人物的形象,我想,出過兩本跟同性戀無關的書、在知乎回答同性戀科普問題的經歷,並不足以顯示出他的獨特性。要作為校辦講座的主講人,GS 應當具有多年的同性戀機構負責人經歷(如阿強等),或同性戀學術研究領域大牛身份(如李銀河、方剛、張北川等),或出版過同性戀相關的專著(如魏偉等),或有獨特的同性戀者生活體驗(如患艾滋病多年的張錦雄,如育有一子一女的李阮夫夫)。

應當承認的是,GS 作為同性戀者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他的成名和知乎 2012 年至今的用戶數爆炸、以及他自己在同性戀問答板塊努力發帖的關係更大。GS 作為勵志作家也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不論是經歷還是文筆,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和 GS 一樣,我特別同意一句話:如果你一聽到一種與你相左的意見就發怒,這就表明,你已經下意識地感覺到你那種看法沒有充分理由。(引自GayScript重新回到知乎後,有什麼想對大家說的? - GayScript 的回答)所以我覺得,沒被審核人選中,就沒被選中唄,自己加加油就好了。

以上不為撕逼,只是想提醒男票,注意擦亮眼睛。

============================================

圖1:GS 自述交大勵志講壇邀請他參加 12 月 5 日的講座。

圖2:交大學生通過校內郵件系統向勵志講壇詢問後獲得的答覆。(來源)

圖文無關。


我個人認為,許多國人對lgbt群體的不寬容,根源之一在於其骨子裡便缺乏邊界意識。

這在現實生活中反映出來,絕不僅僅是lgbt問題,還有逼婚問題,三姑六婆餐桌盤問問題,高考志願選擇問題………

有些人無法意識到,別人的事,只是別人的事。

總有一些人沒法接受別人的世界和他們不同。

性向是一件純粹私人的事情,一個人喜歡男性、女性、無性別、甚至喜歡動物植物,都不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

(甚至父母之於子女,也無權干涉其性向選擇,我堅持認為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涉在親子關係中屬於越界行為,具有建議權絕不能等同於具有決定權)

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強調「集體」的一面太多了,很少聽到有人明確地指出,集體和個人的邊界在哪裡。

這就導致了,許多人會把自己的個人意志當作是所在集體的意識,要求其他人整齊劃一,聽從指揮。

我甚至聽聞過有人說「同性戀愛不利於人類繁衍,因此應該抵制」

人類並不需要由這些人代表。

另一方面,「公眾空間「和「個人生活」的邊界也很少被清晰地劃分開來,「舍小家為大家」是被讚譽的,窺探揣測他人私生活不需要道歉,婚姻登記處的員工利用職權阻止離婚是可以登報表揚的。

這就為以公權力干涉他人性向奠定了相當程度的輿論基礎。假設A工作出色,能力優秀,但他或她是個lgbt,因此不能得到應有的職位、薪水,事迹也不能公開表彰。

我不能明白這個人在公眾面前應得到的待遇和他的性取向有何種方式的聯繫。

受益於我母上的教育,我本人素來認為「不影響自己實際生活的情況下,不要干涉他人自由」

對了,我母上今年四十八歲,和我一樣,有些lgbt朋友,認為一個人喜歡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旁的人沒權說什麼。

她在她的年齡圈子裡算個異類,可我已經不是異類了。

下一代會更好。


我是gay。

從小運氣極好,遇到的人都善良、溫暖、有趣。

在今年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我的同性戀身份有過任何質疑或深感彆扭。

其中有我的父母。

14歲出櫃,母親聽完,只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你這輩子不會犯罪,那就都可以做。

還有我的同學和老師。

15歲高考,高三那年跟同學和老師閑聊,說自己是gay,同學老師哈哈大笑,說早就知道。

考入醫學院,導師告訴我,同性戀只是無數性取向中的一種,再正常也再渺小不過,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多看書了解一下。所以我至今痴迷性學,也感嘆在中國性學隱晦而不可談。

17歲開始工作,同事、領導、朋友,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性取向。

可能是行業的原因:出版社、影視行業、所謂時尚圈、公關廣告界,幾個同性戀高發地帶我都呆過。

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都對我的性取向抱持接納和善意的照顧。

我入行的師父跟我說,你不像個搞文字的,倒像個玩電玩的。不過也就是這樣特別,我才願意帶你。

在他眼中,我是同性戀不特別,看起來不像個「搞文字」的反而特別。

至今深信,這就是某種善意。

姐姐的父親,老爺子,80歲。

聽說我嗜紅燒肉成癮,大呼同道中人,要給我燉肉。

姐姐說,這孩子喜歡男生。

老爺子嘿嘿樂了說,這有什麼稀奇,從前四九城梨園行不多的是,孩子人性好就好。誒,紅燒肉好了,他要想吃,來看我,我給做。

我聽姐姐轉述,哭了好久。

喜歡我的女孩,19歲,善良,溫柔,眼睛透透的。

從未說出口喜歡我三個字,寫信,夠古老吧。

信里也沒說喜歡我。

但我怎麼看不出來。

找到共同的朋友說,幫我個忙,我喜歡男生。

朋友答應,說了。女孩打電話給我沒哭沒鬧,說你這樣真好。

我們至今都還是朋友。

她的孩子可能今年就要出生了吧。

我想做乾爹。

我遇到的所有人,都這麼善良,讓我以為我不只是運氣好,而是這個世界改變了。

可是,哪有從來順利的事情。

就在前兩天,決定搬家。

看了一個房子,loft,很喜歡,同住一個男生,兩個房間,不擠不散。

定了時間,約了搬家。

可巧,他加了我微信。

朋友圈嘛,直言不諱慣了。

是個人就能看出我是gay來。

男生說,你的朋友圈挺特別哈......

嗯,這次說的這個「特別」,和我師父說的不一樣,我想。

開始解釋。是,我是gay,如果你介意的話,可以考慮一下。

男生說,我的確需要考慮一下。

大概兩個小時。

男生說,我傳統保守,還是不要了吧,彆扭。

平生第一次,被人說,我彆扭。

爭取一下吧。

我解釋,我有很多哥們兒,也和直男住過,相處很正常。

男生說,我有陰影。

我一個人想了想,的確,如果對我是gay這件事,本身有意見的話。很難在一個屋檐下相處,就同意了。

他道歉了,很有禮貌。

我也道歉,也一樣。

但是啰嗦如我,還是想多說幾句。

男生說,我是鄉里來的人。當然是句玩笑話,意思就是世界觀里,無法接受。

我理解,和他說了很多。

我說,同性戀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也需要尊重別人的感受。

我說,我了解這個世界對我們的看法,無奈,無助。

我說,你是第一個因為我gay的身份,讓我有些不方便的人,不過,已經很好了。

沒有憎恨、沒有厭惡、沒有謾罵和詆毀。

只有拒絕,隔離。

有些難受,但是情理之中。

或許是好奇,或許是感到抱歉,他陪我說了很久。

不停地道歉,說別往心裡去。

我說,不往心裡去,那是騙你。

從小到大,運氣太好,遇到這種事,反而亂了手腳。

不過,既然運氣已經很好,就不要太奢求,事事順心了。

男生說,我覺得你真的是個有涵養的人,可惜遇到我這麼個人,不知道該說什麼了,真是抱歉

我說,沒關係。

男生給我出主意,怎麼找到好房子,甚至願意幫我去看房子。

就是不願意租房子給我。

我認為,這已經足夠善良。

我,運氣還是不壞。

男生說,你讓我改變了對同性戀的看法,希望你以後不要遇到像我這樣無禮的人。

我說,我跟你說這麼多,於我也有好處。我知道這個社會怎麼看待我們。所以我想儘可能地努力一下,讓非同性戀的大部分群體,可以嘗試和我們接觸,正視我們。我知道希望渺茫,但是不能因為希望渺茫就什麼都不做吧。

男生說,我相信多一些你這樣的人,社會會越來越接受你們的。

我說,謝謝。

對了,如果以後再遇到gay,不要拒絕他們,試著相處一下,並不會難受的。

再假如,被gay喜歡了,不要討厭他,憎恨他,厭惡他,試著坐下來告訴他你的想法,開導他

因為絕大多數的gay,不管外表怎麼強,內心都那麼類似地敏感和脆弱。

男生說,行,聽你的。

之後,事情發了朋友圈,再一次公開出櫃。

立場決定觀點。

朋友異性戀居多,大肆謾罵那人做得不對。

我不能說別的。

只說,不要罵他,他只是不知道。

和我們讀書的時候一樣。

小學,懵懵懂懂。

什麼都不知道,

總需要有個人循循善誘,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而不是直接告訴你,你不是讀書的材料,種田去吧。

這樣不好。

最後,母親也點了贊,

說,兒子,我知道你很難,但是不要放棄呀。

嗯,我知道了,

會加油。

這,就是從我11歲開始認識到自己是gay之後,這個社會對我的態度。

並沒有那麼多責難和非議。

但也並沒有那麼多柔和而綿長的溫暖。

可以接受也許只是涵養。

不能接受,也許只是因為無知。

告訴他們吧,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要到哪裡去......

只有我們正視自己,才不會被別人側目。

請不急不躁地,面對這個世界。


社會對同性戀的接納度夠不夠我不敢斷言,不過我知道一點——如果每個同性戀都把遇到的一切問題歸結為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對那些真的在努力改善同性戀生存處境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關於@gayscript 在本題回答中指責上海交大勵志論壇官方 出爾反爾,在發出邀請之後以他性取向為由,單方取消他的行程一位就讀於上海交大的網友向上海交大勵志論壇工作人員進行了郵件求證,得到的回復即上面到貼圖。

登錄豆瓣

也就是說,交大勵志論壇官方根本沒有向gs提出過任何邀請,而且大家如果看過該論壇歷屆演講者的清單,不難發現gs的個人成就和他們相差甚遠。希望gs先生能勇敢一點,為自己之前對上海交大勵志論壇提出的控訴,給一個合理的解釋。

社會對同性戀者有不公平的地方,但是如果誰想憑藉同性戀的身份,以曾經受過傷害、壓迫為由,要求不合理的優待,我認為是缺乏羞恥心的行為。

最後夾帶一點私貨,想請gs先生解釋下,為什麼他在豆瓣讀書標記已讀890+,其中前10頁(共計60頁),有9個不同版本的《活著》,12個不同版本的《雙城記》,屠格涅夫的小說集《初戀》標註了7個不同版本的,莫泊桑但《漂亮朋友》標註了15次,《愛默生隨筆》是9次,蔣勛的《孤獨六講》有5次,《秦腔》有8個,《動物莊園》有14次,劉心武但《鐘鼓樓》有9次,《月亮與六便士》有10次……

是在從事圖書版本考校還是想通過這種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度過很多書呢?

登錄豆瓣


謝邀。其實不太想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方才剛與父母通了電話,心中憋悶,就藉此隨意寫一些吧,因為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來寫,所以如果過於瑣碎主觀,還請見諒。

1:朋友。

大概是初高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同志,但身居小鎮信息的獲取不如現在如此的便捷,對於同志的概念還是十分模糊的。幸好當時愛上了畫畫,也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男生,所幸沒有為此太過於困擾。唯一覺得麻煩的是當男生們討論起性話題,和入廁的時候。

當然,這倆個煩惱主要還是個人原因,倒不是因為害羞或是什麼猥瑣的心理,只是心中隱約覺得不太光明。別人不知道你喜歡同性,你卻與別人談論性,或者一起入廁,好像帶有某種欺騙的性質,越是朋友,越覺不妥。有點像某些影視劇中女生當你是基佬閨蜜,與你大聊胸部大小,性愛私密,結果卻發現你是直男一樣。因此,當時遇到性話題就會和漿糊,轉移話題,在學校除非逼不得已也盡量不去廁所(所幸當時沒有憋出什麼毛病來)。

大學時,和很多文藝青年一樣,看過很多電影,對同志的身份開始擔憂困惑思考也開始逐漸自我認可。於是借著李安的斷背山之風壯膽,和所有的朋友出櫃了。在當時朋友比天大的年紀,出櫃前的那種恐慌與不安至今都找不到合適的話來形容。出櫃前自我掙扎了很久,在內心小劇場里不知道演了多少戲碼,真正到出櫃時倒是異常的輕鬆和順利。當時,幾乎沒有一個朋友為此疏遠了我,倒是有幾個自此開起黃腔來倒是越來越肆無忌憚了(笑)。

寫到此時,似乎可以得出同性戀已經被社會接受了的結論了。不過先別急,畢竟學生時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人性的烏托邦,尚未能被當做整個社會的基準來做參考。

工作之後,抱著盡量不要讓同志的身份影響工作的心態,是不主動出櫃的,但畢竟工作倆年後就有了一個固定的男友,於是很多事情想要像學生時代一樣輕鬆帶過就變得有些複雜了。比如談到他的時候,我便不太能用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這種明顯表明性別的稱呼,我只能用我家那位。

第一次在職場出櫃的情形其實是十分被動的,那次和男朋友一起看午夜場電影,散場的時候被當時公司的導演和他老婆看到了,禮貌性並快速的客套了幾句之後就匆匆道別。當然事情並沒有結束,分開之後,那個導演開著車跟蹤了我們一小段路,在看到我倆偷偷牽手後,他連夜(已過了12點)給幾乎所有的同事打了電話,告知了他的偉大發現。當然,分開之後的事我當時是完全不知道,是換公司之後和幾個要好的前同事出櫃時,他們笑著告訴我的。也就是說,在那之後的時間裡,公司的同事都知道我是同志了,只有我一個人還以為他們並不知道,我以為我隱藏了一個秘密,結果我是被秘密了的那個人。

對了,那位導演還是從腐國留學回來的,得知了這件事之後,心中對他的仰慕尊敬之情消去了絕大部分。

不過也因為這件事,我對在職場不出櫃的態度稍微軟化了一些。在後面的幾個公司里,如果已經很熟,又被反覆問到家室的問題不想推脫遮掩時,我便所幸出櫃了。絕大部分的人依舊是善良的,並沒有對這件事太過著墨,雖然仍然能感受到少數人因此逐漸疏遠,但也並沒有收到什麼直接的惡意。當然,畢竟出櫃的對象經過了主觀的選擇,只有當我覺得他(她)可以接受的時候,我才會托盤而出。而絕大部分同事是無法對其出櫃的,從日常偶爾公開討論的同志話題中,你能很明顯的感受出很多同事對同性戀這件事的鄙夷厭惡之情。甚至偶爾還能聽到有已婚生子的同事,被問到如果你的孩子是同志你該怎麼辦的問題時,能聽到很乾脆略顯輕浮的回答:往死里打。

「往死里打」,這還是在上海,一個在全國都相對開明的城市,從事的還是動畫影視,一個在全國都相對開放的職業。

2,父母。

馬上要到30的坎了,年紀越長,你會發現同志這件事越來越變成一堵隱形的牆,擋在你和很多你要去的地方之間。

我的男朋友是個廚師,比我小5歲,在一起也快5年了,隨著我東奔西跑換了好幾個工作。而我們能在一起以公開身份出現吃飯的朋友不出10個,即使已經有在上海買房的經濟能力也依然無法以合法的身份購房,彼此的父母親戚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沒有一起回家過次年,甚至彼此至今沒有去過對方的老家。如果十一或者五一我的父母來上海看我,他還得出去住旅店,父母待幾天,他就得在外住幾天。父母來之前,還得把房間收拾成看起來是一個人住的樣子。

有些人說,同志的感情很隨便,很亂,沒有幾個長久的。卻不知在一段感情中,如果要躲藏的事情越多,就會讓這段感情走得越發艱難,卻不知要努力維繫一段不被家人祝福甚至知曉的感情得有多少苦楚。

前兩年,因為邊工作邊通宵接外單,導致身體狀況極差,各種毛病接連而至。有一次我半燒著在醫院掛吊瓶,看著坐在旁邊睡著的他,特別的感傷。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我不知道如果突然有一天我不在了,他該怎麼辦。我能留給他什麼?那時又有誰能在這樣的時刻安慰他,陪他度過?

那段時間與父母電話時,努力的用平常的語氣說著一切都好,眼淚卻止不住的流。而即使在這樣的情緒下,面對父母的相親催婚之詞,還得故裝平和的說現在工作太忙,等立業了再考慮成家的事吧。那時,身心真的覺得到了極限,不知道用這樣的身份還能在父母面前撐多久。

現在因為幾次摩擦,父母已經不太當面提及找女朋友結婚的事了,但每次回家過年,卻還是逃不開。面對親戚的「熱情問切」,我倒是能很坦然的帶過,畢竟一年就見一次,有些人甚至一生都見不了幾次。然而每次被親戚問起時,父母臉上那一略而過的傷心表情,卻像鐮刀一樣收割著我努力建立起的身份認同。

我突然意識到,在那些親戚的眼裡,我是個到了30歲還沒結婚的失敗的人,甚至還不如他們那些過早結婚生子甚至有些連高中都沒讀完的子女。而在我父母的眼裡,我成了快30還沒有女孩子喜歡還沒有戀愛經歷的人。我能無所謂的面對這些看似帶有血緣關係卻是外人的關心,是因為我一年只需要面對幾天,而我的父母不得不在生活的日常中經常得被問起。而每一次的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把鹽,撒在或許永遠也沒有辦法癒合的傷口上。

以前我很瞧不起那些結婚的同志,可隨著年紀漸長,卻發現厭惡逐漸磨去只剩下同情。你無法指望一個人能承受超過他能承受的自責,否定和迷茫,你無法指著一個被社會逼得無法與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只能和另一個性別的人過著深櫃生活的人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們這群不要臉的變態生殖戀。

這幾年過年回家時,和一些已經知道我同志身份的老友見面吃飯,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勸導:早點結婚吧,總得找一個吧,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父母怎麼辦呢,你爸媽總得報孫子吧,總不能和一個男的過一輩子吧。

那些曾站在你身邊,無視一切世俗規則,幫你鼓起勇氣對著世界豎起中指的老友們,也被時間磨去了什麼。他們回到了家庭,成為了丈夫妻子父親母親,最可怕的是,你內心其實明白他們跟你說這些,是真的在擔心你,是真的在為你好。

然而這些話怎麼會需要別人問起呢,每一個沒有對父母出櫃的同志,沒有哪一天停止用這些問題責問自己,然而有幾個人能在這樣的自責中找到足夠完滿的答案?如果你們有人想到了,還請告訴我。

3,現狀。

每一次,對著一個朋友或是同事出櫃時,只要聽到對方說:你是我生活中認識的第一個基佬,我總會五味雜陳。怎麼可能是第一個呢,你同學,你朋友,你死黨,你叔叔舅舅,你高中的老師,大學的教授,你的表哥表弟,你的同事,你的老闆,甚至你的前任,他們中怎麼可能沒有基佬呢?我只是第一個對你出櫃的同志,僅此,而已。

每一次,我看到網上有人說,中國對同志已經足夠開放寬容了,我總想問他一句:你身邊有幾個和你出櫃的人?你見過幾對男生在肉身世界中手牽手,擁抱接吻?你聽過幾個同志結婚的故事?你身邊有幾對在一起超過10年的同性情侶?每一次有關同志的公開新聞報道中,有幾個是負面的有幾個是正面的?你怎麼能,你怎麼敢說中國對同志已經足夠寬容了?

每一次,看到一些人活在基腐的圈子裡就覺得已經世界大同了,看不見真實世界裡更多的人卻仍然在邊緣角落裡掙扎,就特別的無奈。中國社會被分割成越來越多互無交集的圈子,互相之間不理解不關心甚至漠視不見。就象我做著動畫的工作,已經對很多人出過櫃,而我男友在餐飲業,卻從沒有向任何人出過櫃。不是有沒有必要,不是我倆對出櫃的態度不同,而是在不同的圈子裡規則是不同的,世界是不同的。

我和他不能結婚。

我和他沒有合法的身份。

我和他不能共同報稅。

我和他不能共用保險。

我和他不能在失聯的第一時間報警失蹤。

我和他不能在某一方生命旦夕時簽署手術同意書。

我和他不能成為彼此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我和他無法擁有自己的子女。

我和他無法擁有彼此的父母。

……

這些事,在年輕時都不算什麼,然而,人能一輩子年輕么?

最後:

其實,中國同志在如今的社會中,好像顯得越來越被包容了,只是因為絕大部分同志仍然過著自我約束,隱忍的生活。絕大部分的他們依然會變成他人的丈夫妻子,他人的父親母親,成為這個社會裡隱藏自我的群體,成為他人眼中的直男直女。他們沒有遊行,沒有結婚,沒有手拉手走在大街上,沒有跳出來試圖挑戰世俗所能接受的極限,於是大家看著和諧的表象說,同性戀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接受了。

即使在知乎,這個社會樣本中看似最開放的地方,最主流的看法也依舊是不被反對也不支持,而這句話換個意思就是,無視。「只要你不在我眼前晃蕩,我就允許你的存在」,這是某位我曾關注的一位知友的話(大意如此)。

而這,也能叫做被接受么?

呸。


看到某知乎網紅的回答。

我只想說:

上海交通大學的勵志講壇,上一期請的是寧澤濤。

http://baike.baidu.com/view/6851410.htm?noadapt=1

在此之前,還請過諸如:白岩松、高耀潔、李開復等人。

勵志講壇拒絕你作為特邀嘉賓,不是因為你是同性戀,而是(略)

這個社會,尤其是上海各大高校,對同性戀還是很寬容的。

匿了。


看了一些答案,覺得提到的例子大多是大城市,或者至少是城市中同性戀群體的現狀,我來講一個小縣裡LES的事情。

我們是小學和初中同學,從小她就和「別的女孩子」不一樣。

她把頭髮剃得和男孩一樣短,衣服的款式和顏色也明顯是男孩款,還經常搞諸如把青蛙放進女孩鉛筆盒之類的惡作劇。

那時候老師和家長只是笑笑,說「這個假小子」。

上了初中感情萌發,女孩會在喜歡的男生面前故意大驚小怪惹人注意,而她似乎把所有男生當作空氣,卻對某個女生大獻殷勤,比如幫她帶早飯,晚上送她回家,遇到男生欺負她時挺身而出。

那時大家還是覺得沒什麼,反正她一直以來假小子慣了。

後來我家搬離了本縣,我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就業,再也沒回過縣裡,也沒見過她。

有一天,突然被拉進了一個微信群,群聊名稱是XXXX屆XXX初中X班同學會,我還聯繫上了失聯已久的初中好哥們兒。

微信聊得不過癮,我們開始打電話。

闊別已久東聊西聊,我得知哥們兒留在了縣裡,已經娶妻生子,生活平凡而幸福。話題不自覺地轉到老同學們,哥們兒說:「嘿,同學裡可出了個新鮮事兒,竟然有個女的搞同性戀。」

哥們兒說,她也留在縣裡,還是完全像個男的,頭髮剃得精短,衣服全是男裝。她從來沒談過男朋友,倒是先後和幾個小姑娘走得很近,又給人家買東西又接送上下班的。

小縣裡女生大多早早嫁人,有的已經生了孩子,她爸媽不再只是笑笑「這個假小子」,而是一提起她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到後來根本閉口不提,就好像沒有這個女兒。

周圍的人開始風言風語指指點點,她的代號由「假小子」變成「二椅子」,甚至是「變態」。哥們兒問我:「你說她是不是有病?現在根本沒有女孩兒敢搭理她,生怕走近了自己也被傳染。」

在大城市,同性戀有時甚至被視為時尚,但在傳統閉塞的地方,它卻成了羞恥和禁忌。如果人們頭腦中已經有「同性戀」的概念,可能不會過於驚訝,但如果人們生活環境過於單一,則很容易把所有與自己不同的事物劃為異類,繼而群起攻之。縣裡尚且如此,更偏遠的農村地區恐怕更不樂觀。

後來哥們兒邀請我回縣裡去他家小住幾日,我發現小縣城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甚至有人的面龐似曾相識。走在街上,我竟然看到了她。

她一個人走在街上,影子被下午的陽光拉得很長。


之前給GS的回答點了贊,然後看到@漭漭 的回答,忍不住來扯幾句。

首先要明確,交大組織方突然變卦的理由並不是@漭漭 所說的「學術成就、社會名望、傑出形象都不沾」,而是「雖然很欣賞您的勤奮與博學,只是怕觀眾提問環節會出現一些不可控的情況」,此事有交大組織方工作人員通過其所管理的微博所髮狀態為證:

當然啦,這也可以解釋為客套話:因為不方便直接說「學術成就、社會名望、傑出形象都不沾」,所以就找了個「怕不可控」的理由——堂堂交大勵志講壇,居然會「怕不可控」,也真是夠捉雞的。

勵志講壇可不僅僅是在這一點上捉雞。既然名字裡帶著「勵志」二字,那較之於「學術成就、社會名望、傑出形象」,恐怕更應該先問問究竟要「勵」什麼樣的「志」;恰恰是在「勵」什麼樣的「志」這一點上,勵志講壇表現得頗為捉雞。以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期勵志講壇為例,主講人分別是王祖耀和李世默。此二人的演講固然是把「復興」「崛起」之類的nationalism大旗翻出了花兒,可同時他們又都對與自己的美國國籍相關的各種細節津津樂道。我不知其他聽眾觀感如何,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此二人在現身說法、言傳身教:趕緊移民美國、留好退路,然後到中國來投機nationalism生意、賺傻子們的錢。

這或許是因為我聽過的勵志講壇期數太少、樣本容量太小,所以報導如果出了偏差、我是要負責任的;但是呢,另外一件事情又讓我相信,勵志講壇所捉的雞,恐怕不是偶然、而是交大官方有意如此。就在李世默的那期勵志講壇結束之後不久,又一屆本科生的畢業典禮到了。在這場畢業典禮上,交大官方按慣例請來一位校友致辭。顯然,畢業典禮的規格比勵志講壇高到不知哪裡去了,在這上面致辭也必然代表著交大官方的意志。這位校友致辭的主題也挺勵志的,大致是「不被苦難壓倒,勇於追求理想」之類的。

這位校友也是一位美籍華人,出身銀行家家庭,梅蘭芳是她的義父兼師父。1945年,她從一所教會中學畢業後進入一所教會大學,旋即轉入交大,按照家裡的安排學了財會專業。1947年,她隨家人移居美國,做過會計之類的工作,後來在家人支持下重拾演藝事業,進軍好萊塢、成為傑出的表演藝術家。這簡歷乍看上去一路順風順水,所以可能是為了突出勵志的主題,這位校友還加了些體現生活艱辛、人生無奈的內容。我原本以為她會講講戰亂年代的生死離別之苦,最起碼也應該是顛沛流離、異國他鄉什麼的;沒想到,她所謂的生活艱辛、人生無奈,竟然是在美國醫院當會計!

——WTF!何不食肉糜!?

當萬千百姓還在忍受暴政、饑荒、戰亂之苦,仁人志士們還在為了未來而浴血奮戰時,一位銀行家的大小姐,跑到美國去也就罷了(畢竟,與家人團聚、追求平安也無可厚非),偏偏還把「在美國醫院當會計」拿出來作為生活艱辛、人生無奈的例證!聽到這裡,我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當年那些人會被趕出大陸;現在呢,這些人回來了,錦上添花式地捐點錢,就又被奉為上賓、傑出校友了。這劇情,還真是令人感動啊。

交大官方把這樣一位傑出校友請來畢業典禮上致辭,也真是用心良苦了。畢業典禮上有這樣的皓月,勵志講壇的那點螢火又算得了什麼呢?

(哈,這位校友的致辭整理稿被我找到了,見《盧燕在上海交通大學2014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整理稿雖然不像現場版那樣肉糜氣息濃郁,倒也足以一窺時代風雲。)

我不是來黑交大的。我愛交大,只不過:

我所愛的,不是在1947年跑去美國當會計的交大,——我所愛的,是在1947年自己動手修鐵路開火車、進京反對常記KMT法西斯統治的那個交大!

我所愛的,不是拿著美國國籍、卻在中國做著nationalism生意的交大,——我所愛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那個交大!

我所愛的,不是在畢業典禮上熬制何不食肉糜的交大,——我所愛的,是在進校開學第一課上講「選擇了交大,就是選擇了責任」的那個交大!

歷史上有太多的交大人,為了改變國家面貌、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解放,貢獻出了青春、汗水乃至鮮血。而今天的勵志講壇乃至交大官方,恐怕是不敢再「勵」這樣的「志」了;畢竟,這樣的「志」,實在是太「不可控」了。即使口頭上還要講講這些情懷,實際行動中也一定要對這樣的「不可控」因素嚴防死守;即使遠不如1947年的變革那般激烈,2015年的GS講座也是一定要被叫停的。

呃,不好意思,跑題略遠。回到「現在同性戀會否被社會接受」這個問題上來,——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來,GS的講座被叫停,恰恰表明:社會是一個廣泛聯繫的整體,在某一領域單獨取得進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給社會帶來本質性的改變,單純依靠個人奮鬥恐怕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要與更多的人一道推動歷史的行程。


很多人連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何談社會。

希望不要因為同性戀身份就對任何苛責敏感。

過好自己的生活,一個人在這社會上生活有著太多標籤。

大家都挺不容易的,躬自厚(工資厚)而薄責於人。

共勉


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

這是第12集,最後一集討論同性婚姻的內容。我看了以後很感動,並不是因為有明確的結論,而是最後10分鐘桑德爾教授的一席話。

擴散一下~


被社會認可現在看來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根據情況時間會不同。

1.這是一個已存在現象,不認可是否意味著將毀滅?但我們發現從生理心理方面將同性戀完全毀滅是難以做到的。即使它被歸結於不道德,但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作為普世非道德的偷竊或搶劫都有時候會被人接受為「有道」,何況同性戀行為。

2.年輕一代中很有一部分人已然接受了同性戀行為或接受了自己是同性戀人群中的一份子。他們的觀念會傳遞給下一代,再給下一代。當懷有絕對否定觀點的老人們離世後,新的觀點就會成為主流。

3.但這種情況又有例外。以天朝為例,老人執政,老觀念當權,左字抬頭的現象普遍。當有人有新觀念的同時,舊觀念也在被強制灌輸。這樣觀念更新的歷程就會變得複雜困難,兩種觀念較量拉鋸,時間勢必拖長。

但總的來說,當認同同性戀行為的觀念產生並逐漸作為一種思潮出現後,認同同性戀就會是歷史的一環,是發展的趨勢。差別不過在於花費時間的多少,車輪終於是會滾過這一步的。


就中國大陸而言明顯是還不能接受的。

我只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吧。

還記得前前後後分別跟幾個朋友出櫃的時候他們的反映。通常我出櫃的對象都是我認為能夠接受我的人。

一個愣住了很久很久,後來說雖然我不能接受同性戀但咱們還是朋友。

一個憂心忡忡地說你出國吧。

一個說你這事可千萬別告訴別人。

一個問我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之類的。

還有的完全迴避這個話題,此後聯繫也慢慢變少。

你看,他們的這些反應多多少少都表現出了不完全接受同性戀的態度,即使他們對我本人是充滿善意的。

有些朋友自然會問我未來的打算。

我覺得特不可思議的事是有相當一部人在我提到完全不打算結婚時反倒勸我結婚,不止是指形婚。

他們覺得同性戀可以矯正,找個女人或許就直了;或者認為結婚是我應盡的義務;又或者認為同性戀是個污點,該遮一遮。

所以我現在看到聲嘶力竭喊著「騙婚可恥」的我就噁心,我不是惡習他們,我是噁心這個自相矛盾的世界。

我相信大多數國人是不贊成同性婚姻的。大多數人反對騙婚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你以為這通常是兩伙人嗎?

所以如果這事可以全民公投的話,同性戀連結婚的權力都沒有。

再來說說我見過或聽過的一些同性戀。

年齡四十以上的幾乎全都結婚生子了,有的離婚了。

有些三十歲還是處男,因為社會告訴他和同性是錯的,和異性又沒感覺。

跟家裡出櫃被趕出家門的。

被發現與同性交往丟了工作的。

自殺的。

你要說這不能怪社會而是同性戀本身存在問題,我只能說你TM一定是瞎了。

同性戀群體里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

然而半個社會一副「你就是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但就不解決問題你活該」的腔調是什麼個事?


怎麼說呢 身邊的人態度不一樣。由次吃飯,不知道怎麼聊到了,一個女生說 現在同性戀多得很,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當時嘿嘿,過了一段時間,對她出櫃了。幾年過去了,關係一直很好,包括我出來她還幫我租房子。還有同事,偶爾說道這個,說 艹 那麼噁心!! 不過說一句,他人很好。這個事情 每個人接受程度不一樣。不能強求。但是在單位上班還是不說為妙。人心叵測。


一直不明白GS這種他最苦他最牛的氣質來源是哪裡,現在不明白,過去我也不明白。

我校靠著自己貸款打工上學的同學非常多,基本上每個班級都有一兩個(上學期間在學校負責助學金的部門勤工助學,所以比較清楚。)GS一直拿家庭的苦難和自己的這些故事感動自己,也企圖感動別人,我也是醉了。我校有類似經歷的同學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上學工作,沒見過到處說企圖感動誰的。

我校出了名的同性情侶多,學校也不反對,上學的時候我就認識不少,如 GS所講,他一直這麼高調和拉風。但是他給大家的印象不是正向的,更多人覺得他是嘩眾取寵。

不為撕逼,只是看到GS提到學校的勵志講壇邀請他被拒,如果真邀請了,我可能想要和母校撕逼。勵志講壇的嘉賓都是在某些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不懂GS 在什麼領域算得上有成就?

利益相關:GS同屆同學,見過他不算認識。


我八十歲的爺爺都覺得,談戀愛,性別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我身邊的同學大部分都接受不了。


這個問題放在天涯貓撲網易等地方會比較直觀。


你有同性戀的自由,其他人也有不接受同性戀的自由,就這麼簡單。


我只發兩張截圖

這張是上傳一個國外採訪影片去騰訊視頻,

騰訊視頻將「同性戀」三個字視為不適合傳播的敏感內容。刪掉這三個字上傳成功。

這是新浪微博,搜索gay 關鍵詞的頁面

gay 被屏蔽了

嗯,剛去看了下,微博gay 關鍵詞已經可以搜索了。。。

前兩天有看到過一些同志大號 呼籲大家去 微博小助手鬧騰去。

看樣子是成功了

就僅僅從互聯網大鱷的處理方式來看。

我們還是呵呵噠吧。


我也回一個吧。

對於廣電下這個通知,老實說,我心裡憤怒遠比失望多。

老實說,大多數國人心裡是不存在所謂認同亦或者不認同這種說法的。

少數人,不論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時候,都確實更容易被排斥。

廣電做出了一個極其惡劣的事件,雖然暫時不可預見它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但這件事情的性質的確足夠惡劣。

老實說,不論是現代的媒體,網路,甚至是普通群眾,接受的基數己經相當大了,特別是高文化的群體,可以說基本都是能接受的。

即使是不能接受的人,在認識真正的同性戀之後,也罕有不能接受的。

這是我個人的經歷,有些人,堅決不認同,在我告之之後表示難以置信,不能接受,表示我嚇到了他。

絕對徹底的直男,也有苦口婆心勸我的女性朋友,男性朋友。

但最終,人們更接受的人,仍舊是某人,這個個體,而不是同性戀這個標籤。

所謂的觀念,或者傳統,都是人為設置的屏障。

大多數人其實是沒什麼主見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人為設定的。

我們的國情決定了,太多的人都不敢鋒芒太露,這也是眾多的同志不敢出櫃的原因。他們不敢出櫃,也就更沒辦法為人所知。

5000萬己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基數,如果都出來的話,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按人認識100個人算,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至少認識超過5個以上同性戀。

接受,什麼是接受又或者是不接受呢?

難道你會因為你兄弟是同性戀,你就跟他絕交嗎?

那如果你表兄弟呢?

如果你某個很疼你,一直未婚的叔叔呢?

像父母不接受,通常來說並不是不接受,這就是父母的本性,並不是接受或者不接受,而是不希望子女選擇少數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又受到周圍環鏡的影響。

還是剛才說的,大多數人是沒什麼主見,很容易被環鏡影響,左右自己的想法,選擇,決定,從而做出原本不屬於自己內心的選擇。

所謂的接受或者不接受都只是表象。

如果某些有影響力的部門發出積極的因素,大家就會接受的更快,反之亦然。

只是接受這己是一個趨勢。

人們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某些方面這是現代文明進步的象徵。

自由,平等。

一整片發達的大陸通過,這就是事實的鐵證。

我心痛,但相信光明一直都在。

星辰與你我同在。


推薦閱讀:

身為gay的你,為什麼單身?
喜歡室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哪一刻讓你覺得自己可能要孤獨一生?
受受的哪些舉動或瞬間會讓攻們覺得男友力爆表?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了,你會去台灣登記嗎?

TAG:同性戀 | LGBTQIA | 同性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