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最好是中醫專業的學生能來回答,若是跟師學徒也很歡迎。但只看過幾本基礎普及類讀物並不是打算以此為業或深入研究的就算了。
如果是身邊人的事迹體會也歡迎說說,但請參考上一條。謝謝。
中基中診兩茫茫,醫古文,義不詳。中藥方劑,揮淚灑千行。生理病理誰更強,才知道,病生傷。 中內中外婦兒忙,西診厚,西外方。針灸推拿,滿身都是傷。免疫微生加生化,理科生,心也涼。 內經傷寒和金匱,溫病學,要叫娘。系解局解全都忘,藥理學,發如霜。組胚預防,結繩套懸樑。七寒廢人三規培,一學醫,孝難當。——&>
轉自QQ空間某位不認識的同學
溫病要跪下來抱著書哭著喊媽媽
其實總的來說還是很開心的
看世界會用「陰陽五行」的角度去看待很多理論寫的詩一樣會覺得一草一木皆有情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萬物有靈皆且美打開世界新大門昨晚班級群討論大學本科最後一頓散夥飯要去哪兒吃,昨天沒想好要不要去,今早一睜眼看手機,早早出門自習的學霸舍友就發來簡訊來問「聚餐最後一次了,真的不去?」我猶豫再三後,決定去!
最後一次聚餐吃自助烤肉,還是各自團購,學期末學生黨很差錢呢……和學霸舍友一道走的,去的晚,很幸運地和班裡所有男生(人數為6)坐在了一桌,學中醫的男孩子真的是十分儒雅,一個勁兒地照顧著我和學霸好友,取餐烤肉都不用我們動手,這頓自助吃得十分滿足~~趁著大家消食休息準備再戰的時候,我有幸採訪了本專業所有男生(僅6人),記錄如下:我:「學習中醫是怎樣一種體驗?或者說學習中醫有什麼感受或體會?一句話總結下就可以,不用說太多。」
寶強:「這種歡快的場合不要說這麼悲傷的話題!」花花:「屌爆了!」(備註:在藥理實驗方法學課上講了整整兩節課的「脾胃論」還沒講完,十分熱愛中醫的杏林學子)寶強:「我再補充一句,自從有了你,世界變得好美麗~」Z大師:「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師就是大師)小平子:「學渣有發言權嗎?」我:「怎麼沒有,快說呀」
小平子:「背得太多,理解的太少,越學越迷糊。」Y廝:「再說」(備註:一向沉默如金的Y廝,讀了很多中醫古籍的Y廝,能回答我兩個字,太給我面子了)小F(真真兒的學霸):「這麼嚴肅的問題。咱們回去私聊可以嗎?」我:「可以,現在你不用很嚴肅,總結一句話就可以了。」小F:「我想想……」(學霸就是嚴謹)過了一會,「不斷在迷茫和探索中學習和前進。」(果然是真學霸,嗯!)以上是今天中午向本專業所有男生提問這個話題得到的答案,每個人學習中醫的體會都是不同的,但總得來說,每個人對自己正在學習的中醫都是很熱愛的,而且沒有人後悔自己選擇了學習中醫,在熱愛中醫的前提下,似乎大家學中醫是很不錯的體驗,輕鬆愉快地度過了作為一個中醫學生的這麼些歲月。
————————————2015.1.15原答案的分割線————————————————
離作為中醫學學生的最後一個學期結束還有8天,1月4號上午中醫兒科學是作為中醫學生的最後一節課,1月23號下午中醫兒科學考試是作為中醫學生的最後一門期末考試。寒假過後下臨床實習了,實習完了就跟碩導了。最後一節課是真的 ,最後一門期末考試也是真的,但其他非課程考試真的也是紛至沓來了,不當學生還有考不完的試的少數幾個職業里一定是有醫生的。昨天剛考完溫病,心塞塞的,同宿舍的學霸今天出門嗨了,非學霸非學渣的我上知乎來答題,真的是忙裡偷閒。
抒情完畢,以下正式答題。我在比「老四所」更老兩年的中醫院校,專業是中醫學(國家理科基地班),正經學院派。
摘抄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里的一段話:「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富於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良好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素養,畢業後能夠勝任中醫臨床和臨床科研等工作的中醫學、現代醫學、生物學複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院派(非師帶徒)出身的中醫學生,即使專業名稱都是中醫學(XXXXX),XXXXX不一樣,培養方案也不一樣,比如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學(中西醫結合)等等,所以校內不同專業又有不同的簡稱,如針推,中西臨等等,通常情況看簡稱也就知道該專業大致培養方向,本專業官方簡稱「10理科」(我是2010級),只要不是本學院老師或者醫院裡的醫生來上課,總有問「你們還有文科班?」「你們理科班學數學吧,怎麼跑來學中醫?」也有老師知道本專業是中醫學但不知道培養方向的,問得次數多了,班裡就會有代表回答老師「我們是複合型人才!」老師聽了就笑笑,我們聽了就呵呵,人才就算了,複合型是真的。
和其他中醫學專業一樣,中醫學課程要學的有:中醫基礎理論、醫古文、中藥學、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推專業針灸學掌握程度要比其他中醫學專業要求高,但是人家醫古文要求不怎麼高,這些中醫學基礎課程不同專業側重都不同,但是都是必須要學的。
其他中醫學課程還有:中國醫學史、中醫眼科學、中文獻檢索、中醫各家學說、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骨傷科學、推拿學基礎。這類課程本專業要求不高,想學就選,不想學可以不選,但對針推專業來說推拿必須要學,中醫臨床專業眼科、骨傷、耳鼻喉都是必修課程,要求就比其他專業高得多。
西醫基礎課程要學的有: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免、藥理學、醫學影像學、傳染病學、內科學、外科學總論、醫學統計學、急診醫學。都是必修,不同專業要求不一。
本專業的特色課程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基礎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實驗動物學、基因工程、藥理實驗方法學、基礎醫學綜合實驗。和中醫沒有一點關係,都是西醫課程,專業要求必修的,要求都挺高的。
中醫和西醫其他非基礎課程有:寄生蟲學、預防醫學、臨床免疫學、病理學進展、臨床藥理學、循證醫學概論、科研論文與寫作、中藥藥理學、中西醫臨床診療技術、專業英語、酶工程、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中西醫結合腫瘤病學、醫患溝通學、全科醫學概論、醫用化學、中醫養生康復概論。粗體是我選學的,其他同學有選其他的,醫學院校公共課和醫學相關的也有選過,醫學院校公共選修課和醫學相關的課程比較多,不是專業要求不列了。
以上是學院派不同專業中醫學生都要學的中醫和西醫課程(僅本校,其他學校不了解)的大致概括,(或許有漏寫的,中醫學生學的課蠻多的,漏寫了也蠻正常的)課程要求專業之間有差別,課程內容差別應該不大。
今年是作為中醫學生的第5年,大一本專業被學校放養到本市某著名理工大學學習,和理工大學其他學生一樣學了一年大學基礎課,正式成為一個中醫醫學生從大二開始,學習中醫只能從大二開始算。
本專業學生都是理科出身,從開始學中醫就覺得中醫學習就像文科生背書的過程,上面列的中醫學課程都是需要背誦記憶的,低年級的時候就是死記硬背。中基開始背了不能理解,後來學了方劑、中藥、中內、針灸、內經、傷寒、金匱等等,中醫理論能理解一部分了,中醫體系能稍微建立一些了,跟老師抄方不是練字去了,不再是低年級死背書學習了。起碼來了病人一點點通過望聞問切會辯證論治了,有勇氣開處方了。開方子的勇氣來自於理論指導實踐,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勇氣給人看病開方子,但是班裡不乏中醫造詣比較高的同學,中醫古籍看了很多,中醫理論說出來一套一套的,跟著名的教授抄方學習,已經能自己看病開方子了,這些同學,我頂禮膜拜之。
學院派中醫學生和師帶徒的比,理論知識應該是比較紮實的,畢竟學了那麼多年的醫學課程,每學期都要通過課程考試。但臨床實踐能力是遠遠比不上師帶徒的中醫學徒。比如說關於中藥,學院派能知道中藥性味功效甚至於現代藥理研究知識,師帶徒雖然不知道藥理學知識,但藥材成品什麼樣子,怎麼區別好壞,哪裡產的是道地藥材,怎麼保存,藥材怎麼加工,如何加工,加工前長什麼樣子,手裡隨便抓點藥材就知道分量,能準確分辨各種常用藥材等等,這些,正經中醫學生的我都不知道,成品藥材認識的僅僅是常見的幾味,更別說要我識別中藥植株了,學院派和師帶徒的中醫學生各有優缺點。現代中醫學教育出來的應該大部分應該還是我這樣不認識藥材的,但優秀的學院派中醫學生肯定有,比如上文提到的能開方子的同學,有追崇的學派,並有現代西醫知識,對自己追崇的學派也並不盲目崇拜,常常反思總結,這位在班裡被稱為「大師」的同學 ,我是真的很佩服他,現代中醫學生都像他這樣,就是中醫教育的成功了。
扯遠了……作為一名中醫學生的體驗,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就是選了什麼專業學什麼專業,和其他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比,就是我學了點中醫,和西醫學生比,也是我學了點中醫,其他專業的東西我也不知道。
開始學醫的時候都覺得,學醫真XX(不文明的話)太累了,每次期末都憤萬分,「腦子進水了志願才填中醫!」「以後孩子學醫打斷他的腿!」……上個解剖課就大驚小怪拍照留戀啥的,第一次處死小老鼠手抖成篩子似的……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幼稚,在學校當了4年半的中醫學生,學著中醫西醫專業相關知識,還是學有所用的,不管以後是否真的從事臨床工作,在面對自己或家人親友的疾病時,至少不會一無所知。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事,學中醫也是,離開學校,需要學的更多,臨床的要求不是考試求過,直面疾病和人命,真的是不能有一絲懈怠。把我學到的中醫知識,幫助到需要的人,即使學習過程是有那麼一點艱辛,也是值得的。謝邀
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我估計肯定有人邀請我,所以很傲嬌地一直沒有答,看了這麼多學弟學妹的回答,感慨萬千,從我踏入南中醫開始正式學習中醫的那一天到現在已經將近10年了,而也就在幾天前,我也做出了一個更為重要的決定,離開醫學這一行業,跳入研發這一似乎與中醫學風馬牛不相及的更大的火坑,當然,其中諸多因緣際會而最終導致了我這樣一個決定,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也算是我對於自己近十年中醫學習與研究生涯的總結,但是無論如何,我依然熱愛中醫,關注中醫。
我所畢業的南京中醫藥大學是中國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師祖,也就是 @亭亭子木 所說的比老四校更老的一所中醫院校,南中醫幾乎創造了現代中醫教育的所有第一,不可否認,儘管在學校的時候,我會抱怨這所母校,然而,當我回頭看自己的大學生涯,我發現,南中醫和中醫帶給我的烙印卻是永遠的。我是南中醫中醫學七年制畢業的,研究生方向是中西醫結合血液學,因此,本科階段主要是中西醫基礎的課程和中醫學臨床課程,研究生階段主要從事中藥有效成分與白血病的基礎研究,理論學習與 @亭亭子木 的課程差不多,多了一些數理化的基礎課,研究生的學位課和臨床進展課,總體而言課程量大,面廣,也許沒有第二個專業會像我們一樣在大學能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都學一遍吧,這是一門很考驗智商的專業,你不僅需要強大的記憶力,還需要強大的理解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這些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書、背書、考試,同時,學中醫也會培養一種氣質,我的第一門中醫課中基的老師梅曉雲教授上課的那種氣質讓人感覺真的是如沐春風,聽她上課你會變得很投入,從陰陽到五臟,從經絡到體質,梅教授總能拿捏自如,侃侃而談,許多的中醫老師都是這樣儒雅而謙虛,中醫學也是一門充滿思辨的學科,陰陽的對立統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三因制宜的辯證思維,這些不僅僅指導了我們的臨床,更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從更多的方面去看問題,多一個角度,多一個思考。中醫學在我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工作中讓我在做微觀研究的時候同樣去思考它在更大體系中可能的變化,讓我在畢業後的臨床工作中多了一把武器和盔甲。因此,無論如何,我都感謝中醫學給我帶來的一片全新的天空,儘管未來不再在這片天空翱翔,但依然會繼續關注。
加油,學弟學妹們,加油,依然在臨床的同學和老師們!
以上!
我是學西醫的,自學中醫,也很想回答這個問題。學中醫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和顛覆,以至於現在的我對西醫毫無興趣。最大的震撼是發現中醫看病和西醫不同,中醫是辨證論治,西醫是辨病論治。當發現同一個方子比如白虎湯既有用於治療糖尿病又有用於治療乙腦時,腦海中固有的西醫看病模式就被動搖了。辨證論治首推傷寒論,研究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驚喜。比如,一個素未謀面的人感冒,惡寒不發熱,拉肚子,腦海中自然而然的就冒出了傷寒論的條文,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沒有摸脈,沒有舌苔,也不關心是不是西醫中的胃腸型感冒,直接運用白通湯,很快痊癒。截然不同的模式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此迅速的效果也給了我不小的驚喜,我就這麼邊研究傷寒論邊實踐,現在的我看病不關心檢查報告,不關心西醫診斷什麼病,甚至不關心中醫的病名,只關注是什麼證,然後就用相應的方子,一直以來,看病都是用傷寒論的方子,效果也很迅速,對傷寒論更加信服。傷寒論序中講到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很少會有這樣一本書,薄薄一本,絕大多數疾病都可以從中找到思路,執簡馭繁,一點也不誇大,這就是中醫給我的震撼。學了兩種醫學,難免要比較一下,就像貨比貨一樣,比較的結果就是我把西醫放棄了,連處於太陽病階段的感冒都成了「不治之症」,我已經不相信其還會治療其他二陽以及三陰病。我是覺得學中醫並不是很難,簡單來說就是認識證罷了,對於方證,不管是日本漢方還是中國黃煌等人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中醫入門一點都不難,有興趣可以找參加王建華咖啡中醫課的人諮詢一下,很多沒有基礎的短時間也會似模似樣的開方了。最後,想提一點,我不是很喜歡中醫教材的臟腑辨證,空泛而不具體,和張仲景細緻入微的辨證比起來差太遠。
中醫從小就開始學,大學學了8年,現在仍然在努力繼續深造,可能最少還得3年。
中醫對我來說可能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熱愛中醫。但是中醫是什麼呢?
偽科學?科學?神學?哲學?中醫太複雜了,不僅包括現代醫學,也包含傳統醫學,甚至很多神學、哲學的東西也是中醫的一部分。所以,雖然我學了很多東西,但仍然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繼承者,因為很多東西我還是沒有學到。
我學了什麼?
專業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急診學、中醫耳鼻喉學、中醫眼科學、中醫骨傷學、針灸學、中醫男科學、中醫藥膳食療學、氣功學;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倫理學、實驗動物學、診斷學、醫學免疫學、組織胚胎學、內科學、外科學、骨科學、婦產科學;中西醫結合內、外、婦、男科學。公共課:英語、馬列主義、自然辯證法、計算機,最重要的是:醫古文、哲學史,還有自學的周易…雖然我只是個本科GPA3.0的學渣,但是碩士還行…3.7-4.0吧…自小開始跟家裡學習,到大一,學校強行要求每周跟師學習,每周還有傳統導讀,大三開始見習,大五開始實習。碩士一邊實習,一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3年。期間還要發文章,做課題,寫標書。還要幫助導師審閱各種申請、文章,查找文獻。
發現了沒,學的都是專業知識…任何一本書,絕對厚到想哭…也不乏傳統教育、哲學教育…
但是完全缺少了培養自身興趣。
學醫,需要提高自我素養,有了人格魅力,病人看病才能放心,療效才能好…並且,自身的素養提高了,不也能變相的讓我們熱愛醫學么?
而現在,除了累,就是累…提高素養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對於研一每周80h+,研二期間每周工作110h+的我來說,呵呵…除了學習的苦悶,其實有想過未來。國內的醫療環境令人痛心,投入太少了…初級醫生也太窮了…但是因為我想當中醫,出國不太合適,因為出去了就變成輔助醫療工作者,就不是醫生了,所以只能深造,現在正在準備博士考試…
扯遠了,現在返回中醫討論…
醫學知識我有了。但這還不是中醫的全貌。中醫太複雜…而對於一般人來說,中醫又太簡單,無非是用一點草、樹枝,偶爾用用蟲子石頭混合出一鍋難喝的湯藥而已…七大姑八大姨都能說出一二三來…甚至大媽燉肉,都用了各種保健藥材:八角、小茴香、川椒等等。中醫從業者,尤其是保健行業從業者更明白了,山藥能補養,而且沒有什麼害處,每天一個棗就不生病,蟲草能夠長生不老… 大多數人在這個水平上。
看到了這些人的知識,再看看我學的東西,其實就應該能分辨出誰專業了吧?
但是病人可不覺得,他們覺得西醫才是醫生,保健行業才是中醫,而我們是江湖騙子。其實不得不說,連我有了執業醫師執照,學了這麼久,有了傳統哲學、現代醫學、傳統醫學的功底了,我都不敢說中醫不好,或者中醫好…你們怎麼敢?
無知者無畏啊…學無止境啊!中醫是不好…因為它不能治療很多疾病,比如子宮脫垂、產褥期疾病等等;也不能很好治療癌症、前列腺增生。
但是中醫能很好治療胃腸疾病、調經等等;在皮膚病治療上完爆西醫幾條街好么?沒有西醫之前,祖宗是怎麼活到現在的?為啥感冒在我們國家都不叫事呢?我熱愛中醫,但在了解西醫的基礎上深深的知道中醫的局限性,雖然知道中西醫結合是失敗的,但是也贊成中西醫結合。我特別討厭那些不專業的,還特自以為是的噴子…
我特別喜歡當醫生…
nnd,英語太難了…
好吧…我覺得中醫西醫的關係…如圖…忽略字跡吧…2015年4月26日,今日查房,患者癥狀同前,PE:神昏,低燒,智商下降。
說好的上300贊再加點碎碎念神馬的- -好吧,周末值班中,查房很快,趁著值班沒啥事兒,就溜到值班室里開電腦更新一截吧,貌似這個帖子的碎碎念被我加得太長了啊~配圖更新見最底部。記得好評。病中,予請呼吸科會診,余無特殊,繼觀。以上————————————————2015年4月22日,最近生病→_→只要在病房裡蹲著每月一病那是必須的→_→心好累,不會再愛了。唔,兩百多個贊了,好開心^ω^不造各位還願意聽碎碎念咩⊙▽⊙要是贊過300→_→雖然我覺得有點難啊〒_〒明天下了白班我回來更新一段吧= ̄ω ̄=如果。。。大家願意看的話(* ̄︶ ̄*)以上————————————————————2015年4月19日更新...見最底= =當然還是沒有營養的碎碎念。有圖有真相啊= =請給好評哦親~————————————————————學中醫是個什麼樣的體驗?說實話,我真的說不出來。從高考志願鬼使神差地填了中醫大的之後至今,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心裡的變化。老四大最好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僅僅只是打消了我復讀的想法,開學第一天,無感。大學第一年,無掛科,績點還行。解剖?學過,無掛科,也無感。學中醫?嗯,西醫基礎都是要學的,死人骨頭啊,放在寢室里一整個學期,那陣子宿舍那邊小偷多,於是寢室里每個姑娘都把一根長骨頭放在床腳防身。人身體的長骨頭,手感好的是哪個?唔,各位自己想想吧。屍體?解剖過。福爾馬林的味道下早餐真心有點重口味,但我這個大磨嘰老是要遲到,也就習慣了。最喜歡的器官?心臟。很乖的,老師把幾個SIZE不同的心臟放盤子里,大家好奇地看,我基友推了推我說,中午去吃肝腰合炒吧?餓了。中醫基礎專業課,從大一就有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醫內科,方劑,中藥,針灸,一年年學下去。我依稀記得那個時候平均每學期我的考試周要考8-12門左右的科目。大學五年,渾渾噩噩的就這樣,因為是不願意讀醫的,也沒有想到讀了中醫之後跟高中差不多,辛苦,繁忙,我一個記性差勁的理科生,天天被那些死活背不到的枯燥文字時,無數次想要把書扔出窗外。複習看書把人看哭的事情,不止在我一個人身上發生。大一大二大三都陸續有同學轉科,退學等等。我怯懦地看著那些人咬牙重新選擇了他們得路,而我,只能默默無聞地在班上的中間成績做一個小透明。學中醫是個怎樣的體驗?我用了5年,沒有看到我自己心底清晰的印象,只是覺得壓抑,疲憊,力不從心。我不是一個天資優異的人,當然也不愛這個學科,所以大學5年,僅僅只是把成績維持在班上剛剛中間,畢業那天看著我手上的成績單,我默默地離開了學校。後來呢?再後來又是多少年的掙扎,糾結,也不是沒有想過轉行,可是我問自己,除了一點點皮毛的中醫知識,你還會什麼?然後我繼續穿著老舊的白大褂抬起疲憊的笑臉應對每一個各式各樣的患者。時間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我不知道我的心境在什麼時候有了轉變,是第一次走進醫院的時候,還是親手治好了我媽的偏頭痛的時候,還是用針灸鎮住了在床上肚子痛得打滾得父親的時候,還是漸漸每天接到的是朋友們依賴性地求助的電話的時候,還是我在複習考研的時候一個人躲在圖書館後面的大樹下哭泣的時候,還是不知為何扛住所有人的否定第二次參加考研的時候。至少現在,我不恨這個學科了,雖然我這個學渣依舊在這條路上學得很辛苦。但是比如看見知乎得中醫黑,心底會騰起暴躁想要給那個逗比頭上來幾針的想法,比如查房的時候看見我管床的患者漸漸對我愈加肯定的眼神,比如我這個臉盲被路上對我友好打招呼的患者拉住聊天的時候,比如家人朋友對我愈加依賴的時候,忽然覺得,至少那一刻,我這一路的辛苦,還是有一些,收穫吧。很多大學一起畢業的同學放棄了,很多繼續當著醫生,很多跨考研究生考了西醫,同時也有很多人繼續沿著這一條路走下去,1000個中醫,有1000個回答,我只是其中一個罷了。像是宿命,也像是自己的選擇與被選擇,雖然如今我依舊常常心不甘情不願地把白大褂脫下扔在地上撒氣,但第二天還是老老實實洗乾淨穿上戴上自己的名牌,或者笑眯眯或者疲憊地走進病房。醫生,是選擇也是無奈。不是每一個選擇學醫得人,都會有一個聖父聖母的心,很多人,其實是這個行業里大多數人,在學醫之前,根本不知道這條路有這麼艱難,只是稀里糊塗的選擇了,然後,咬牙撐下去。不要把那麼多道德標準故意強壓在我們身上,醫是一個工作,治病救人,我們儘力,但人群中每個行業也有黑暗的地方,不要因為是醫生就理所應當為人民服務。嗯,至少,我做不到。盡心儘力去救我能救的,去承受我能承受的,就夠了。這麼多中醫黑,我身邊也很多,從最初的憤怒到現在的無奈與嘆息,或許也只是,疲了。一個題不達意的回答,就當做是難得休息的碎碎念吧。個人觀點,尤其是個學渣級庸醫的觀點,不做代表。以上。——————————————居然30個贊了→_→嚇哭過去,有史以來最多啊〒_〒難不成等我明兒查完房再給大家寫點碎碎念?!呃→_→學中醫真的是條不歸路啊,大家慎重。。。————————這個贊真是嚇崩我這個路邊攤庸醫了→_→下午逃離醫院出去看電影,今年首場電影啊〒_〒單身狗的杯具。晚上肥來要是贊過100的話,我就給大家講講做實驗的時候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兒吧(=^ω^=)當然,如果各位不願意看也就算了-_-||——————————————4月19日,就給大家講個故事吧,反正,也不算跑題。算是第一次破百贊的紀念。看到有評論人們說,估計以後是不敢到醫院來掛我這個庸醫的號了- -
其實同樣的話,我老爹天天在我的面前重複= =他一直碎碎念叨著,要是你中醫博士畢業的話,中國教育算是沒救了- -你這種學渣居然也能念完博士= =真,親爹。學中醫是什麼體會?今天就給大家講述另一個體會。我研究生的時候念的是科研碩士,但是我可愛的老闆大人把我們當臨床+科研碩士培養,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做科研?什麼時候上臨床?老闆對我陰森森地笑了笑,看了眼我胸口的飛機場,時間嘛,就像乳溝,擠擠就有了。我淚流滿面T.T很多人會奇怪,中醫的科研是什麼?其實很多啊= =否則各大中醫大搞科研的大牛們,都在做些什麼呢?當然,大家印象中的,那種拿著鑷子跟放大鏡小心翼翼翻古書的研究,還真是有的= =不過多數,其實中醫的前沿科研已經接近基礎醫學,我不知道這算是好的方向還是大家只是為了科研而科研,那是大牛們想的事情,我?我只想做個庸醫,希望各位永遠不要掛到我的號- -話題扯遠了,回頭說一下我當年的課題,具體就不介紹了,說著就頭疼= =我養了一屋子大白鼠,很可愛。一起跟我這個動物狂做實驗的同門們最後也被我感染,把實驗室的大白鼠當寵物養么?估計真的不多吧。找了很久的照片存檔,終於找到那隻叫做『吱吱』的大白鼠的照片。我這個逗比不會縮圖不會做LOGO不會調整方向,大家就將就著看吧。每天去喂老鼠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那個鬍子被我給它艾灸時燒了一半的吱吱放在我的肩膀上。
啊,我的老鼠,真的不咬人,別問我為什麼,我也想知道。吱吱瞪著它血紅的小眼睛就那樣望著我,後來,越混越熟,我給其他組別的老鼠治療,餵食,打掃衛生的時候,它就站在我的肩膀上,從左肩爬到右肩,從左手的袖子爬到右邊,偶爾親親我的臉,我就順勢蹭蹭它毛茸茸的腦袋。哦,說起我的吱吱,又偏題了。我的實驗算是動物基礎臨床方向的,對,大家想對了,就是給大白鼠們進行比如中藥,針刺,艾灸,穴位注射,埋線等的治療,最後殺掉他們,再採集樣本進行觀測。其實跟西醫的基礎臨床實驗,大的概念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只是我們用的是中醫的治療手段而已,當然還有個區別,我們中醫,窮= =處死老鼠的那天,我不知道流了多少淚,醫生?醫生也是人啊。上面那張照片,一直是我臉書跟INS的版頭,每次看見它們如此乾淨無辜的紅色眼睛的時候,總覺得,當時它就站在我的手腕上對著我笑。可是,我的小老鼠們,被我們親手活體采血再開膛破肚。實驗結束之後我萎靡了很久,也終於明白全球醫學倫理委員會存在的理由。那個時候哭著跟好友打電話,說我不適合當醫生不適合搞科研,因為,太重情。那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我不知道這麼多年來,扼殺在我手中的小生命有多少,如果真的有陰陽有天地,有五行,有因果的話,我這樣,算不算作孽呢?很多人說醫生沒人性,說醫生冷漠,說他們沒有人情味,當你的眼前天天都是生老病死,都是生離死別的時候,就算再多的淚,也早就流幹了罷。我想,我的心還是不夠硬吧。可是,博士的科研更多更系統,可是,我還得繼續走下去罷。不情不願么?就像被命運的齒輪往前推著,我不得不順著這條路往下走。學中醫的感受么?
其實,這些也是。我還記得我殺死的第一個動物是一隻紅眼睛的兔子,被一群害怕的學生們折磨地嘶啞得尖叫出聲得兔子,我抹乾臉上的淚,一針把空氣推了進去。同組的同學看著我乾淨利落的手,目瞪口呆,說我冷血。真的冷血么?其實我覺得,或許乾脆的死去,對小兔子而言,才是一種,仁慈吧。對,我們是中醫學生,但是,解剖,組胚,動物實驗等等,包括外科的清創,縫合,我們都要學習。虐待一遍遍的動物,再虐待我們自己,再,用於親朋好友,最後,才會應用於臨床。每一個醫生都是這樣的成長過程,針灸針扎在身上的時候,很疼的。尤其是,自己扎給自己。我們中醫學生,學得,不僅僅只是大家所想像的《黃帝內經》,《傷寒論》...我們不僅僅要學中醫的基礎,還要學習基本的西醫基礎。這樣,才能在一年年的摸爬滾打中,磨洗出一個個,或者依舊是庸醫的,中醫們。只是我相信,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庸人,我們儘力了,也只能成為一名庸醫。好在,這個世上稀有的病症還是少的,庸醫,就治療平庸的病症罷。我想,我的路還會繼續,我這個玻璃心愛哭鼻子的庸醫,會繼續哭著往下走。如果有一天我的博士也能畢業的時候,我會愉快的告訴各位,如果各位想避免我這個庸醫的診治,請一定不要掛博士的號。以上。今日碎碎念。晚安。明早查房。————————————————————————2015-4-26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學中醫的體驗,那就說說我這個二把刀庸醫在病房門診的烏龍事件吧。從小發誓最不願意學的兩個專業,師範,醫療。抵觸當老師的原因,作為學渣的我,其實大家應該是比較理解我心裡的苦楚吧T.T那麼,醫生呢?答主是個早產兒,從新生兒開始的新生兒肺炎,進入新生兒病房至今,從兒科,急診,內科,骨科,中醫科,外科,內分泌科...好像這些個病房我都不陌生。差不多算是半個在醫院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的冒險就是去醫院的醫學部偷看躺在解剖實驗室的灰青色的屍體(明顯我小時候的膽子比現在大多了= =)所以,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我怎麼都沒想到平行第四志願的中醫大居然成了之後近10年的圍城。於是就這樣開始讀書,穿上屠夫般的白大褂,走進病房,至今。早上查房日程病歷稀里嘩啦的寫完了,盯著病程發獃,周五收入的病人是個腰椎間盤突出,臨下班的時候收入的,於是我只有死命吞了幾顆感冒藥扛著低燒給辦理了入院寫完首程。
周五晚上爹媽打來電話,問問近況,裝作沒事人一樣說著我還好就是這身贅肉減不下來讓我有點苦惱,可是阿杜一般的嗓音馬上露了破綻。跟友人聊天,我嗷嗷支吾著為什麼周末還要值班,群里的朋友笑著說,你個老中醫還要值班么?我憤憤地把滑鼠一砸,難道,中醫就不值班了么?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到這裡,會覺得中醫就只有門診或者,沒有像西醫一樣的,值班,交班,病房,啊,忘了說,答主最近蹲在針灸科的病房裡,暫且,叫做一個腦子不好使的針灸醫師。很多人第一反應,啊?針灸科?還有病房?病房裡治療啥?居然還有值班?病房有多少人啊?呵呵噠,我不止一次地對周圍人群科普,包括我那些坑爹的西醫同學們。針灸科,有病房,有門診,是中醫,考得是中醫執業醫師,有處方權,也可以開中藥方,病房裡有各種蛋碎的病症,中風後遺症,面癱,腰椎間盤突出,腦神經病症康復期患者,癱瘓等等,而門診多數是面癱,失眠,耳鳴, 內分泌失調,面部過敏、痤瘡等。嗯,針灸跟中醫的區別?舉個栗子,就是,骨科跟西醫的區別。沒有區別,這只是中醫學大類下的一個分支罷了。說到這裡,答主給各位後輩或者不了解的路人們一個解釋。針灸學,大學本科五年,一般在中醫大的本科時期,被稱為針灸推拿學,對,可以獨立為一個專業,也可以獨立成為一個系院。研究生一般就會把針灸跟推拿學分開,不過讀推拿的女生很少,哪怕有,一般方向也都是小兒推拿,為什麼?推拿真的是力氣活,不騙人T.T不過很多本科是五年大中醫臨床的同學,也是跨考針灸學研究生的一個大群體。很多人抨擊中醫,說大忽悠,當然,每個行業里都有良莠不齊,諸如答主我這種逗比也能吭哧吭哧穿上白大褂蒙上口罩坐在門診坑蒙拐騙的事迹,倒是說明了一些問題。
其實,多數砸了中醫招牌的,往往不是正規中醫院校畢業的這些庸人們,大家接受的普通的填鴨式教育,做一個普通的沒有創新沒有繼承的醫生,但還好,不會草菅人命。那麼,砸招牌的是?多數,是一些掛著老中醫的羊頭賣著亂七八糟的狗肉的江湖騙子。我從不對中醫西醫作任何偏見性的評價,這是兩個科目,兩種思維跟解決病痛的方式,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所以,中醫,西醫,都各有其優勢及劣勢。任何一個無謂地批判另外學科的,很多時候,要麼就是幼稚,要麼,就是腦殘。答主所在的醫院是本省最大的綜合醫院,顧名思義,是一個以西醫為主體的醫院,但是每天我們針灸科的會診單密密麻麻列了很多。什麼病症需要針灸的治療?今日的會診請求,我看看,唔,有骨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心內科,啊,還有精神科= =還有很多其他科室,就不一一贅述。我記得我在另一個話題「針灸到底有效么」這個問題下說過,針灸沒效么?無人信?那麼,請這些喊我們科室會診的西醫科室的人,都是腦殘么?有同學在腦外科,而我經常擰個小針灸箱子去他們科室跑會診,很多腦外科術後的病人,針灸的醒腦開竅,已經通絡行氣的恢復配合治療,達到了很好的恢復效果。無效么?CNKI上自己去查吧,也有中醫針灸方向很嚴謹的臨床試驗效用的論文。這就是我想說的,連美國,歐洲那些不甚了解中國,中醫文化的外國人們都在開始漸漸接受並承認針灸的治療效果,而我們自己,卻否認自己手上的絕學。會否,是自己的一種自卑心態?看不起自己千年來的傳承么?不信自,何以自信?最後用手機拍一張早上取針的照片,幾乎這是每個針灸醫生都能夠使的技能,手指可以夾幾十上百跟針,無壓力。電腦傳不了手機的皂片,先發文字,待會上照。PS:請無視答主粗糙的左手,每天洗手無數次又懶得擦護手霜的結果= =別跟醫生比手上皮膚,都糙得跟老年人一樣。以上知乎首答,過幾天就要開學了,中西醫結合臨床博一。學中醫已有六年,大一在工業大學學基礎課(高數,線性代數,物理,化學,虐死。)這六年,課程是非常多的,西醫學生學的我們都要學。比較好的一點是我們沒有末尾淘汰制,只要大掛不超過四科就可以順利畢業。但每到期末也是非常痛苦的,背的東西太多,中醫的學科還可以理解著背,西醫只能死記硬背啦。期末考試前兩周自習室人到不多,很多同學都坐在樓梯那背。(教室不能大聲朗讀,且只需要背誦,不需要紙筆演算,所以就不怎麼在教室。)由於中醫西醫都要學,再加上很多授課老師自己都不信中醫,還在上課的時候貶低中醫,導致很多同學都不信中醫,畢業以後也不搞中醫了。有些同學申請降本,考西醫院校的研究生。現在中醫院都西化的很嚴重,我們學校的碩導很多都在醫院裡,很少涉及中醫。到是基礎醫學院很多老師還在研究中醫,出門診,開中藥。我們專業共80人,選基礎的一共才6個人。畢竟選基礎以後找工作會比較麻煩。前幾年,我也不太相信中醫能治好病。我甚至覺得中藥就是安慰劑。(當時見識少啊,都是黑歷史)。但我選導師出了問題,最終選了臨床基礎溫病學的教授。初入師門,心中有很多質疑,常常纏著師兄問,這病老師能治好嗎?西醫要做支架,要手術的。師兄皺著眉頭不想搭理我。幾年後,師妹師弟問我類似問題時我也是很無語。因為身為中醫專業的學生,竟然自己會質疑中醫,會以西醫做標準,實在太可悲了。後來,看到老師治好了心肌梗死,肝硬化,肺纖維化。都是西醫檢查顯示好轉的。我激動地不行了,到處和別人我老師有多厲害。老師說他沒有多厲害,是中醫很厲害。只是很多人誤解了,包括中醫大夫。我也發現了臨床很多中醫大夫自己治不好病就說中醫不行而不是自己醫術不精。比如,皮膚科主張清火,用藥苦寒,傷陰又傷胃。我有個同學導師是皮膚科的,回來說有個患者怎麼治療都不好,都用了那麼多苦寒的,火怎麼就下不去呢?皮膚科的疾病也不都是火毒,也有濕熱,血熱。苦寒傷陰,用藥一定要配伍滋陰的。還得護胃。濕熱又不能用清熱的,會加重濕氣。但現在很多的中醫大夫都意識不到了。婦科不孕不育就補腎。用藥都是滋陰補腎的,過於滋膩。其實很多不孕不育的患者都是濕熱淤血阻滯胞宮。像我老師愛用蒲黃和炒山楂,效果非常好。現在人們飲食肥甘厚膩,又不愛運動,體內濕熱盛,哪有那麼多陽虛體寒的。我們在學中醫診斷學時,陽虛的癥狀里有手腳冰涼。行了,臨床上很多大夫一聽患者說手腳冰涼就判斷陽虛。患者還深信不疑,有些患者自己就判斷陽虛了。中醫如果真那麼簡單,我們就不用苦苦學那麼多年了。學中醫一直在被質疑,我歲數不大,加上長的偏小,都不相信我能治病。包括我的一些好朋友,我有高中同學看了好幾個中醫大夫,把中藥方發朋友圈了。我告訴她不要吃藥了,吃了不對。她完全不相信我,說我找的都是老中醫,專家,不都說中醫越老越好嗎?後來實在吃了都沒效果,讓我給她開方,吃不到五天就各種好轉,說早知道就找你看了。我也真是醉了。學好中醫是有福的,家人朋友都收益。我挺想做個好的中醫大夫。醫術和人品是相符合的。我有很多崇拜的中醫大家,像葉天士,王孟英,傅青主等等。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過些天我就要出診了,我已經想到會有很多人質疑我的資歷。不過沒關係啦,想成為大家得做幾年冷板凳。是不是爆照,點贊會多啊!中醫學女博士也可以很美麗。
學中醫要背很多書,很辛苦這些很多人都說到了。那我盡量說著和其他人不一樣的。
每年回家,和親戚朋友們坐在一起,都會有這樣的畫面
蛋黃啊
嗯哪,怎麼了。
然後表情奇怪的看著我,伸出他的手。
您是想幹嘛。。。。。⊙_⊙
來,看看我有什麼病#^_^#
。。。。。。。 -_-||
蛋黃啊,把脈能把出懷孕嗎
可以!蛋黃啊,真的有懸絲把脈嗎
騙人的!。。。。。。。
中醫藥大學有很多學渣 比如我但同時也有更多的學霸
有人大一開始自學針灸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找他扎針有人不論寒暑每天五點多起坐一個多小時公交跟著老大夫坐堂有人黃帝內經看了幾遍但是咧 無論是學渣亦或學霸 用功的或者不用功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點中醫情懷 就像高中的時候每天都在罵自己學校 卻不喜歡聽別人說它一句不好一樣知乎上很多人討論情懷, 每個人的回答讓我更發難以理解似是而非
但我覺得嘛,至少中醫情懷,就是承認和信服中醫這項醫學和文化的存在,並熱愛他把。
我以後成不了大家 但我儘力成為一名小
中醫會治病 會救人 的一名小中醫這就是一名中醫專業大二學生的體驗把體驗。在這裡我把這個詞拆解成為體會和經驗吧。體會。學中醫真的好難,難在經典之艱澀,難在良師之難尋。中醫醫理的理解直接決定了你臨床水平的好低,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你在它面前走過千萬遍,你以為是牆,沒人指月,可能你一輩子都在某方面一直處在那個水平。我學點穴推拿的時候,始終不能持之以恆發力,十幾秒左右,倆肩膀就酸的用不上力氣。我整天跟的老師,病人反應用力不大卻感覺柔和溫暖勁能沉進去,我剛開始以為是練的不夠,練啊練,這個效果一直出不來,指間關節還磨出了繭。後來有一回跟老師晚上一塊兒去吃大盤雞,他問我有啥感覺來了幾個月,我如實的告訴了他我的體會。他說,跟我想的一模一樣,你下一回做治療的時候身體前傾的同時,一隻腳往後退一步。第二天我給病人做治療,試了試果然肩膀沒那麼彆扭了,後來慢慢的做治療,感覺力度也漸漸能夠透進去了,現在我還在慢慢的練習。為什麼老師一開始不告訴我呢?我覺得並非是保守,而是開門和盤托出,我眼高手低未必會好好練,可能淺嘗輒止。我經歷了困惑,自己體會了發力的全過程,老師的指點,才讓我感受更加深刻。醫院和學校這樣的事情很多,我覺得中醫真需要師帶徒才能傳承,而如今這種流水線教出來的中醫,我相信和曾經的我一樣,感覺自己啥也不會。再來說經驗。這說說,怎麼提高自己。跟師真的是有點運氣和緣分的成分。而對於中醫學習者本人來說,我覺得四大經典背背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師傅以前給我講黃帝內經里的某些點的時候,串上練下,原文脫口而出,有的字有幾個版本還講講,我感覺自己真是沒有好好的努力。老師輩的我知道的,基本上四大經典都背過,如今不管還記得多少,但是這些東西在漫長的中醫學習道路中,會慢慢發酵。中醫就像是酒,時間越長用針用藥少而巧,然力道柔順卻透勁強。中醫細水長流,重在平時的積累,真是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者不能學。說的不多,我短暫的中醫學習,最深的體驗,以上。
大一 上 中醫類的學的是中基 醫古文 醫學史 這學期輕輕鬆鬆,中基壓力不大。構築中醫思維,基礎。適應大學生活大一 下學的是中診 中藥 內經選讀 溫病條辯 地獄一般的一年,中藥 背葯簡直快背傻了(但是中藥很重要,為了方劑做準備),中診繼續打基礎內經對臨床的指導不是那麼大,但是講的東西大家都明白,對我們自己好,背的很多溫病條辯 算是我們第一次接觸醫理,新鮮感十足,銀翹散,白虎加參,清營湯,安宮牛黃,紫雪等等的葯也是首次接觸,不過此時我們還沒有給自己看病的能力只能說作為一種引入吧(雖然覺得這樣的教學安排其實不大好,不過我們以後還是要學溫病學的)大二 上 目前是 傷寒 方劑 學了傷寒方劑,才算開始與臨床有關的學習,方劑還是基礎,但是已經與臨床完全貼近了而傷寒則是開始了醫理的正式入門,不客氣地說,學了傷寒,我才開始有資本說我可以看點小毛小病了。平時有點小感冒就去跟診的老師那裡自己給自己開點經方加減,長痘痘了調理一下內環境,在自己身上練習辨證。在門診可以開始看明白老師給病人看病的思路,於是我發現,這個門,終於是入了。傷寒一堆條文至今沒全背熟,方劑湯頭。。任重而道遠。。不過門診還是很有趣的,直接鍛煉自己課上學到的東西,修正書上一些不太切合臨床的觀點大二 下 即將要上的 金匱 針灸 針灸 基本技能 期待中,已經借好書準備寒假預習金匱,承接傷寒 同樣期待中 其實說要背的,哪個專業都要背,輕輕鬆鬆混過去的那是浪費時間。學中醫的,西醫課程也要學,解剖組胚生理生化也是要背,不過其實,我更喜歡背中醫,不知為何,背傷寒一直都覺得邏輯思維很清楚,西醫的東西有時就是一團漿糊。。也是醉了
中醫學院畢業。 入學時開始不懂,也不認真學,後來親戚朋友一看是學醫的很會諮詢。在學校課堂上混是一回事;當病人在你面前,你無從下手的慌張無措,那種無力感真的很尷尬。所有想要學好。 雖然是學院出身,但是其實是算自學,因為課沒怎麼聽過。 雖然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是一開始看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這些名詞真的是完全學不進去。 直到有一天聽許文忠老師(學校的一個很厲害的老師,現已出國,大量中醫人才外流,很無奈)方劑學的錄音,才明白中醫其實很簡單,中醫其實很美(推薦想學方劑的去聽),真的喜歡上中醫。現在非常想去加拿大拜訪許老師,是深深的敬佩~ 但是中醫是什麼,什麼才是究竟?這大概是學中醫的人要用一輩子要去弄明白的事情。 開始看書,找書,但是太著急了,找各種很完美的理論,比如說黃元御的一氣周流,比如火神派,始終覺得不得法。有一天看醫學源流論最後決定死磕傷寒,那時在山西實習半年,每天就背傷寒論,早上背晚上背,就打定一個想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始終不能入門。(其實一直讀一本書,讀明白就可以,這書可以是傷寒論,可以是醫學心悟,可以是醫宗金鑒,任何一本好書) 還有就是去跟診,跟有各種老,或者有些療效好的人。出名的人很多,但明師難求,想找應該總會有,我這樣鼓勵自己。 可能比較誠心,遇到很多愛好者,在堅持中醫的人,真正愛中醫的人,也見到了一些真正懂中醫的人。 其實挺有意思,本人是學渣,後來時間稍長,周邊的人會覺得這個人應該學得不錯。 然後會給人看病,效果時好時不好。 中醫離開臨床就真的沒有用,一定要用在看病上。一定要看病,這個病,可以是實際的病人,也可以是醫案。慢慢的提高來自問題,比如更年期烘熱汗出怎麼治,比如這人容易上火長口瘡,為什麼腰膝蓋以下又是涼的,上邊熱下邊寒,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有些人方子很小藥味很輕有效,為什麼有些人藥味很多,藥量很重也有效?怎麼治才能好,發燒燒退就好了么?最後醫學的極限在哪裡?當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去摸索,就會有答案~ 以前看病人想著望聞問切,就知道問診,除了問,其他的哪會呀。問半天方子也不會開也不知道怎麼治。現在上了地鐵則會去看車上人的神色,臉是白還是黑,有沒有光澤,毛髮多不多,皮膚細不細膩,高還是矮,胖還是瘦。多怪呀,因為這些表現了一個人的氣血陰陽的分布和虛實情況。在地鐵就經常這麼看人,考慮這個人可能出什麼問題,心裡會給一個方。 學這個有時真的跟看相看風水有點像。在急診實習的時候那段時間心梗的特別多,因為節氣變化了,你看跟時間還有關係。看過一個老師根據人的生辰八字開方,還真有效,偽科學嗎?還是迷信?只是學海無涯吧。 現在的黃煌教授的方證體質學說是自學者入門的最快最好的方法。我現在也沒有入門,但是我想總有一天,我能入門。總要看看裡面有多美~ 有時候治好一個人,成就感爆棚~這是一個醫生能在如此惡劣的醫療環境下前行的原因。現在爸媽的一些問題都自己解決。 現在在跟師學脈,希望慢慢進步~對了,愛人學針灸的,以後要學針灸? 以後再補充~
前面的都是中醫學院的各位大神講的學中醫的故事,作為一個自學中醫的人我也講一講自己跟診學中醫的故事吧。
來北京之前就一直對中醫感興趣,想找個醫生抄抄方子,好在師大離北中醫國醫堂不遠,又有不少朋友在北中醫,前些日子就厚著臉皮去跟診了。話說看一個醫生有沒有水平,不能看外行 對這個人的評價,萬一找了個中醫界的譚浩強,或者中醫界的于丹,可能以後就白忙乎了,比如養生屆有名的曲黎敏,在北中醫竟然是教中文的,這要是沒幾個朋友在北中醫,還真不知道內情。朋友推薦我去找嚴老師,醫術高超,人也和善,很多學生都找他看病, 我想學生看病最愛找的老師,醫術肯定不錯的。
前一些日子,厚著臉皮去嚴老師那跟診,嚴老師很和藹,沒有攆我走,現在也就厚著臉皮周周去了。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在國醫堂毫無違和感,我這是要當老中醫的節奏嘛。跟嚴老師抄方有兩個特點,一是每次抄完方子嚴老師都要講解一下為什麼這麼開藥,讓你知其然並且知起所以然。二是很多患者都會找嚴老師複診,讓我們方便觀察病人吃藥之後有沒有效果,很多人甚至一進門就對嚴老師醫術讚不絕口,嚴老師果然妙手仁心,大家風範。廢話不多說,講講這些日子跟診的見聞吧。
跟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十六歲的小姑娘,由於被西醫診斷為精神疾病已經吃了三年西藥。後遺症也是相當恐怖,體重從100斤飆升到近200斤,並伴有月經不調和全身起痘。父母由於避諱沒告訴我們是什麼精神疾病,但看到這麼強勢的母親我估計小姑娘生活應該不會太開心,搞不好心理問題都由於此。孩子是父母的複印,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應該改變的是父母啊,為什麼父母寧可花大力氣調整孩子也不願意化一點時間反思自己呢?另外西醫把孩子治成這樣,良可恨也,觀今之世,死於醫的十之八九,死於葯的十之一二,哎,可悲可嘆!
跟診中遇到有一個病人是反關脈,之前只是在醫書上看到過,沒想到現實生活中遇到了。相學上說這種脈的人非富即貴,不過看今天這位老伯,並不像是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我正在驚奇之間,聽到老奶奶一邊訴說老伯身體的問題,一邊「抱怨」應該早點聽她的話,雖說是牢騷,可是滿滿的都是幸福啊。哎,富與貴,可求也,有妻若此,夫復何求?
女生看病很多是痛經或者臉上起痘,三個姑娘來看病,其中一姑娘腹痛月經不調,得不得不說了一堆,嚴老師開完葯之後問她是學什麼的,她說是學信管的。我心想,姑娘,你這病開方子沒用,得換專業啊!呵呵,玩笑歸玩笑,看病的三個姑娘又來複診了,一個痛經,一個臉上起痘,一個痛經加起痘。痛經的妹子經嚴老師一調整,氣色好多了,一進門活脫女神范啊。其實化妝只能讓人顯得漂亮,卻不能讓人有活力,把身體調好了,氣色充足了,自然無比動人,林妹妹那種類型的姑娘,現實中沒幾個喜歡的。要不是去跟診,也許永遠不知道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理解有這麼大的障礙。比如之前沒有想到原來這麼高比例的女生有痛經,以前一直以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有這個癥狀,也一直沒有體會到痛經原來有這麼痛,真的,恐怕女人痛經的痛,大部分男人絕對無法想像和理解,關愛身邊的每一個妹子吧,她們活的不容易!
還有一個好玩的案例是嚴老師學生的姐夫,夜間盜汗,吃過一段時間的六味地黃,沒有效果。看嚴老師開的方子是變六味地黃為金匱腎氣丸然後去澤瀉加減。以前看黃元御的書說六味地黃甚為不通,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沒有效果。六味地黃本來是錢乙為小兒所設,現代人卻當成了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真是有葯能除龍虎病,無醫可醫世人迂!
大家對中醫一直有個誤解就是中醫是「慢郎中」,其實中醫真不慢,今天就看到一個前幾天感冒的老大爺複診,一進門就對嚴老師說吃前幾天吃了您的葯很快就退燒了。還說之前吃西藥每次都出一身汗,這次吃了葯只是微微出了一點。想起傷寒論里的話了,「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張仲景說的太對了啊!那些說醫術不行的醫生不反思自己的醫術,反過來指責中醫,哎,可嘆!
記得有朋友說過,沒有一個病人是按書上說的得病,即使真有,按書上的方法也肯定治不好!之前沒有太多感覺,今天跟診才發現,即使去辨別感冒是風寒還是風熱,也是特別困難的一件事情。醫學之路艱辛而漫長,我只是連門徑都沒有摸到的小學生,剛剛起步!既擔心自己會白頭,又希望自己能白頭。
馬上畢業要找工作,各種困難,雖然嘴上總說不如學西醫,當初哪怕是上個二本的西醫也比我們本碩的中醫好找工作…但心裡從未後悔…
..(???ε???) 奇怪,為什麼我贊多一點會排得那麼後
說說我的感受好了(?????)
答主是一隻大二狗 目前已經學完了診斷和中藥 方劑下學期才學首先中醫的理論真的很深奧很玄沒有一點文學基礎學的真的挺困難然後中藥要記好多啊!記一遍忘一遍啊!性味歸經我懂個屁啊!說得好像記了就有用我就會用了一樣啊!哈哈只是課餘吐槽一下。
目前還在復(yu)習考試不答那麼多了無論怎樣學中醫的體驗我只能說四個字三生有幸學中醫最好的體驗是,自己及親朋好友舒服多了。感冒再也不用熬七天了,脖子疼也不用芬必得了,什麼怕冷,盜汗,便秘,吃撐了等等等等西醫沒啥辦法但確實讓人不舒服的小毛病少多了。自己哪天不舒服了,懶得吃藥,自己扎針搞定。順帶再看看易經,什麼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多瞅一眼……於是,就在神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會令得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才會是一個人最有可能做出成就的領域。
看不見中醫美好的人,都會糾結於五行陰陽是怎麼回事/科不科學/和現代醫學差別何在之類哲學乃至意識形態級別的問題。我學醫,僅因為沉迷於此學問的高複雜度和立竿見影的療效,我歷來喜歡有挑戰性的東西,中醫理論的虛渺和效如桴鼓的效力,如古酒香醇幽蘭,餘音三日繚繞。經於數年,學問漸長,從看癥狀套用藥方,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其間有無數次彷徨、不解、殫精竭慮、燈火闌珊、明心見性。
這門學問的深度與厚度,足以令人託付終身。它需要記憶力、想像力、推理能力、大信息整合與歸納能力,剝繭抽絲,披沙揀金,在治病一途,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能因為你喜歡編程,就覺得學中醫古舊而落後。
人身五千年未有變化,今日世界,仍在遵循舊規:花開花落,日升日落,天地四季,春滿秋實。「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這來自黃帝內經的學問,本來就合乎人與世界之間的最高兼容度,在治病的問題上,中醫的發展,一開始就建立在高山仰止的水準上。在《黃帝內經》時期,中醫就建立了基本的治病法則:扶正祛邪、平調陰陽、調和氣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等,在用藥上,歸納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
(這些思路,均建立在「以人為本」的高度,今日都不曾落後。想中世紀歐洲的放血治病,哪裡來的可比性?)傷寒疾病的肆虐,催生了仲師的《傷寒雜病論》問世,融理法方葯為一體,組方神妙莫測,在今日中國,最受推崇、最有影響力的經方派,就是圍繞本書323方的運用,一味不增不減,對症可覆杯即愈。必須要說,在現代醫學豎立其極高門檻的疾病領域,中醫仍有溫酒斬華雄之能:那些大型醫院窮極診療、束手無策的病症,居然能被輕揚如羽的中藥治好,這算誰的諷刺?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參政,戰亂紛爭,上游荒淫,審美畸形,服石之風漸盛,癰疽的發病率大增,且金瘡、內傷、瘀血、外傷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等要求層出不窮,中國第一部外科專科方書《劉涓子鬼遺方》始而問世。
金元時期,中國氣候漸變,游弋於世間的疾病又有了大的變化,新的思路層見迭出,方劑的配伍方法,君、臣、佐、使,開始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順勢出爐,從天下超過2萬個方劑里,精選出788方,經典用藥,規範天下。專註於兒科的《小兒葯證直訣》,也在這一時期誕生,組方精良,包括六味地黃丸在內的諸多藥劑,到今天,都有大面積的臨床運用。....(以下略)。中國的大國復興之路,漸已明朗,中國的影響力逐步登頂,在慢慢成為全球共識。
在這樣的時代大潮下,中醫正逐步納入全球視野,被重新審視,療效好才是第一,成本低才是重點,美國人遲早會明白這個道理,雲開見日,終有一時。所謂固步自封,不僅僅指不求進取,也指連自己都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
「固步」這個典故里的班嗣,覺得既然學了儒學,就不能學習莊子,這和現在那些學習了編程,就對中醫大放厥詞的人如出一轍。我曾精研過英文、法文、會計、建築,但學問漸長,益發敬畏世界,難道學習不是為了讓自己對任何事物,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嗎?技術永遠服務於人,而人,永遠要尊重環境,融入自然,互聯網時代,一樣如此,可笑這世界兜兜轉轉,也都是黃帝內經早已說明的道理。
中醫,遲早,會是屬於世界的主流學問,與西醫並行,妄它諸般詆毀,又何所謂,須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我無比的熱愛中醫。註:本來想寫一些具體辨病、辯證、脈診、用藥的心得,與人交流,這些對行內人,真是好玩之極的東西了,不過估計不會有人有興趣,略。
這篇文章,是給中醫專業人士看的,供參考。
怎麼會有人同時有熱象,還有寒象?人體氣機升降及出入,循行不息,脾胃主升降,肝膽主出入,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人體即可達到平衡狀態。一旦氣機郁遏不達,對內,在局部區域,陽氣失其沖和之性,郁而化火,對外,陽氣敷布的線路被阻隔而不達,肌表失其潤濡,即表現出惡寒。典型病例:
曾有一女性,李某,年逾四十,因為事業生活不順,憂思重重,漸漸寡歡,肝氣被郁,一邊表現為氣鬱化火,口乾舌燥,頭暈目眩,一邊三焦氣機郁遏不達,表現為周身寒涼,夏日都著棉衣。四處訪遍名醫,居然無人識得病因,用藥或者偏寒,使得氣機愈加郁遏,如墜冰窖;或者偏熱,使得肝火旺動,驚動氣血妄行。後來我處,見脈沉弦數,舌尖紅,投以加味逍遙丸兼梔子淡豆豉湯,10劑,愈。此為肝鬱化火,而肝陽虛,亦可見寒熱錯雜之癥狀。肝屬木,喜調達,與春令生髮之氣相對應,若肝陽虛妥,肝臟疏泄受阻,陽氣生髮敷布不力,亦見寒症;同時,肝中尤寄相火,肝陽虛而不能潛藏,郁而化火,上衝下攻而見熱症。這種情況,就是傷寒論厥陰症主方,烏梅丸加減的運用範疇。脈象上,多呈弦數而無力,或弦緊而不任重按,或弦細無力。作為一名即將放假的大二狗,犧牲自己背書時間來佔個坑~(≧皿≦)/~。學習中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中基中診,到現在的中藥和下學期的方劑,是中醫的四大基礎。總之一句話就是背背背!!!不過光背是沒有用的,可以自己找老師跟著抄方,個人覺得在實踐中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識也記得更牢。不過不背是絕對沒有用的X﹏X浮躁的心是學不好中醫的,最重要的是實踐。
算了,不匿名了。自爆出身,中醫本科,馬上大四,正在準備考西醫,不過形勢非常不樂觀。 回歸正題,說是一種什麼體驗,對我來說這幾年一直是處在焦慮之中。可能大家會特別是太奇怪在,不是中醫特別陶冶性情嗎怎麼可能讓人焦慮呢?可是的確是這樣。整個大環境決定的,人人都在拚命的獲取社會資源中醫也無法倖免,每一個中醫醫生都在拚命的給病人開昂貴的藥材來獲取回扣,中醫院也幾乎西醫化,靠著過度檢查和外科手術來獲取效益。大家不要見怪,這都是被政府逼的。 跑題了,繼續說在中醫學院的學習,首先你會發現中醫老師都有一個特點,每個人都是吹牛大王,每次課都要說老子治好過多少病人,而且這些病人看了N多個西醫都沒效果,見了老子3副葯就完全的OK了。說的很多下面的學生(被他們忽悠的學生)非常激動,但是我特別的反感,作為教育,科研,醫療,工作者起碼的謙虛都沒有,目中無人這不是什麼好現象。人類的身體系統極其的複雜,即使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的了解。誰也不敢說那樣的大話。的確可能他把那個病人治好了,但要明白中藥的成分非常複雜,加上複雜的人體的確有可能治癒的情況。正如一句名言「醫學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和一門什麼都可能的藝術」,不要覺得治癒了一名病人都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你的治療方法沒有可重複性,我只能說你的運氣好罷了。 中醫院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沉悶,可能與我們學校女孩子太多有關吧,(男女1:3)操場的籃球場永遠是空的,校園裡除了吃飯的時候會熱鬧一些,其餘永遠是冷清的。有一次我的同學來找我問我你們學校沒人嗎?尼瑪,我們學校13000人的。似乎我們學校是極端,努力學習的永遠不離開教學樓,不愛學習的永遠在寢室待著,而且我們學校面積比較大1700畝呢這就造成校園冷清的情況。沉悶不僅是校園裡,課堂上也一樣,
推薦閱讀:
※輸液時為什麼針頭都按向心方向扎,如果按離心方向,會有什麼後果呢?
※顯微鏡查血脂是否科學(貌似市面上很多三高治療儀零售店都用這種方式)?
※為什麼歐美電影中經常出現抑鬱症,而國產電影幾乎沒有?
※肝炎分哪幾種?傳播途徑都一樣嗎?
※是不是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同?怎樣測試自己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