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讀書讀不進去?

最近一段時間怎麼都不能靜下來好好多一本書,不管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原來一直想看的書現在買了卻放著一直沒有看,是自己太浮躁了嗎?

具體是讀書的時候看到一大段景物或者心理的描寫,就會想自動跳過,根本沒辦法靜下來,一本書看過去根本不記得剛才看的什麼。


看書看不進去是因為社交媒體閱讀訓練出一種----再不投入他人言論的習慣

以前讀書非常容易投入一種接收他人語言敘述的習慣,現在沒有了,無法再投入

偶爾投入一個作者能夠獲得我之釋放,得到一種舍我迷幻,而且獲得知識。。而社交媒體是審視懷疑與敵對的

所以現在人讀不進去書的原因是:不肯再投入另一個人的敘述

那麼為什麼社交媒體與互聯網造成了對他人的敵對與審視?因為所有人都能在社交媒體表達觀點-----觀點的質量與真理性就貶值。。。剛踏入互聯網的人會投入,後來慢慢發現他人的觀點並不值得投以信任

形成這樣的閱讀習慣後,當你在斷電的某個下午拿起一本書,翻開第一頁就讀不下去了


因為你活在一個快信息時代。閱讀就像一場拔河,那場比賽里你口乾舌燥頭暈目眩,你頭冒冷汗雙手發麻,不過就是想贏得一本書里的真理灼見。可這個社會太浮躁了。你會覺得那些無關緊要的文字有湊字數的嫌疑,就像拉著繩子卻不使勁兒的人;你會覺得劇情平淡沒有起伏,就像紅線在中間來來回回,最後仍是紋絲不動 。

問問自己,花一點時間來認真看書比刷微博上網打遊戲購物這些浪費生命的事情相比值得與否,值得請繼續讀下去。不值得,把書關上,過一段時間再問自己。


非常理解題主的感覺。

浮躁的社會,碎片化的信息,飛快的節奏,與之相比,讀書是一件看似回報非常緩慢而微小的活動。

解決這個問題:

1.明確讀眼前這本書的意義。

為了增強分析能力?為了考試?為了拓寬知識面?為了讓自己對某件事物理解更透徹?

明確意義很關鍵。也就是你希望從這本書中得到何種提高。

如果是為了增強理解力和分析能力,那麼請看第二條:

2.利用問題評定自己的閱讀質量。

比如我最近在讀的《清康乾盛世》。讀完後,首先問自己: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描述了清朝從多爾袞到乾隆的歷代執政者如何治理國家及主要舉措。)

這本書各部分的行文邏輯是什麼?

(康雍乾三位皇帝分別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吏治等方面)

康雍乾三朝帝王的為政思想各是什麼?有什麼異同?為何有如此變化?他們所處的時局環境有何變化?

滿清的中央集權與之前歷代王朝相比有何變化?體現在哪裡?

問完自己這些問題,並可以明顯回答,可以稱得上讀書有收穫了。我又對前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產生了興趣,於是又上網搜了大量文章閱讀。的的確確刷新了一些之前的錯誤認識。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並獲得答案的快樂,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這一切,都出於我對中國歷史的喜愛。

我以為,讀書重在以讀促思考,能夠自己探索一個問題並解答,這或許比知識本身還重要。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不要刷微博,不要打遊戲,不要逛淘寶,不要花天酒地;去上自習吧,去工作吧,當你工作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開小差讀讀書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我也發現很難讀下去書。不過,我分析我自己讀不下去癥結如下:

過去我已經較為系統地讀了心理學、社會學等教材,刷新了既有偏見,重建了三觀之後,現如今我對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事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可是,我不是很確定我的這些看法是否正確。那麼該如何驗證自我呢?我特別需要和他人邊喝咖啡邊溝通,但不幸的是,我身邊竟然沒有志同道合者,能夠經常坐在一起暢聊人事。

如果說通過讀書來自我驗證,那我該讀哪些書呢?我真的不知道。有很多書,比如說白岩松、柴靜著的散文,又會感覺自我驗證效率太低,還時常覺得他們太low-----有自大傾向哦

所以我經常逛知乎,這算是自我驗證的一種途徑,只是我還是更希望有那麼一個圈子,可以時常聊聊人生。

也可能是因為我生活在三線城市,本身關注精神話題的人就很少,想找到志同道合者難上加難。莫非,我該搬到一線城市去?


因為浮躁


看不進去很正常啊,我也看不進去,尤其小說。可以聽講座公開課啊,都能學到信息。不要強迫自己看書,看書不是必須的途徑,但思考分辨是必要的。你問題的前提好像感覺不看書是件多麼不好的事情,其實並不是。


就是沒看到能引起自己興趣的文字

換一本試試

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就好了

哪來那麼多所謂正確的行為


可能是,接受的信息太多了。

在手機上刷微博,刷知乎,無意中消耗了很多的注意力,因為所接受的知識碎片化,對整塊的知識體系不再有耐心


推薦閱讀: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請問下,如果想做心理諮詢師科班出身是否很重要?
心理諮詢師會在訪談過程中辱罵來訪者嗎?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常在知乎回答問題對心理諮詢師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弊?

TAG:閱讀 | 知識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