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記內容的類別較多的時候,如何整理筆記?

似乎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但是我不是特別清楚我的問題是否適合和別人的歸類。

現在我遇到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我正在同步進行許多內容,結果筆記中類別比較多,結果會有些亂:本來是將筆記本大致等厚度分成6塊來記錄,但是每次發現想要查找某個方面的內容的時候要翻半天.....並且特別亂

並且有幾個部分的筆記缺乏條理性,像是一個又一個的tip一樣。我一直沒有想清楚應該怎麼記錄筆記:

1. History 7B。這門課的特點是 主要是一個又一個邊欄式的描述和事件。但是這些邊欄和事件又是常常有聯繫的,尤其是如果有腦洞的話,很容易聯想到其他(與History 7B有些無關的)事情。

比如 『美國西部雖然乾旱,然後人們相信進行種植之後氣候會改變』可以和voodoo economy聯繫起來,或者是railroad可以將美國西部,東部的工業化,南方的工業化失敗,移民工人聯繫在一起。但是很多時候這些聯繫是翻筆記的時候才a想起來。想要在筆記本添加關於這些聯繫的記錄的時候,筆記的內容和新添加上的注釋在內容上顯得很亂。

如果想要重構筆記,類似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重構?

2. 準備做筆記的慣用法學習:之所以是準備做是不清楚應該做什麼筆記。這種詞條形式的書除了一遍一遍的看我沒有想清楚應該怎麼複習。

3. 冷戰史 剛剛開始學習,主要記錄的是各個學派的視角和分析。試圖歸納出他們的分析方法。但是總覺得這門課的筆記串不起來,像是一條時間線上一個一個分離的東西。

4. 英語句式分析: 主要是摘錄閱讀時發現的一些我之前不熟悉又比較好看的句子/段落,分析是因為對哪種文法或者對於哪種邏輯或者是對於哪種概念的不熟悉導致無法想出來。後來果然發現摘錄的句子和句子間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想要添加關於相似的地方的記錄的時候,這些新增的關於相似注釋依然看上去沒有條理的感覺。

求問這種新增注釋的情況是如何保證注釋之間的聯繫的?


先贊一下題主的問題,很清晰很有針對性。

那我也直接給方案吧。

先說重點:一切的核心,都是四個字:知識體系

下面分幾點詳談。

一、筆記方法

題主關於記筆記的問題,包括問題4,都可以參照這裡。

1. 電子化筆記

放棄紙質筆記本,使用iPad+手機+PC記筆記。

題主在美帝的話,果斷推薦Evernote或者Onenote

1)Evernote:

  • 分三個筆記本:INBOX、NOTE、KNOWLEDGE

  • 上課用移動端記詞條,採用關鍵詞的形式,放入INBOX。

  • 每天晚上勻出半小時,用來整理和回顧今天的筆記:描述、事件性的詞條進行擴充,上課時產生的想法和靈感記錄下來。每一個詞條想法自成一條筆記,放進NOTE,並清空INBOX。

  • 每周周末進行二次加工整理:在KNOWLEDGE中按照主題新建筆記,將所有能跟這個主題聯繫起來的筆記(包括本周新增的和過往的),右鍵-複製鏈接,粘貼到這個主題筆記裡面。

好像有點複雜?舉例:

  • 上課時,用手機在INBOX里快速記下「西部,種植,氣候;Voodoo economics」
  • 回家後,將其擴充為一條完整筆記。鑒於這條筆記是跟Voodoo economics相關,可以擴充為:美國西部的文化和信仰、乾旱情況、大致作物、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和行為,等等。

    如果是網上的資料,粘貼資料鏈接即可。如果是書籍,可以拍照。

    將這條筆記按照 內容-時間 的形式命名,按照類別加TAG。可以是:

    命名:美國西部乾旱-20140602

    TAG:經濟,農業,美國,自然,社會……

  • 周末,在KNOWLEDGE里新建一條筆記,命名Voodoo economics,然後右擊「美國西部乾旱-20140602」,複製鏈接,粘貼到Voodoo economics筆記里

  • 以後,凡是搜集到跟Voodoo economics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在NOTE裡面存一份,再把鏈接貼到KNOWLEDGE里的Voodoo economics里。

2)Onenote:

基本同上。但Onenote多了自由排版和段落鏈接功能,比起Evernote更強大。

(而且在美帝不愁同步,羨慕嫉妒恨:) )

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要點:

抓取關鍵詞;擴充+收集待查;建立索引並按主題組織成知識體系。

2. 紙質筆記

1)使用活頁本。推薦Filofax

基本方案同上。用一頁紙做INBOX。

回家後,擴充筆記內容,一條筆記用一張活頁紙。

周末整理時,再將適合某個主題的筆記裝訂到一起,時常翻閱。

這樣的弊端是,一條筆記只能使用一次。

也可以參照上面的方法,建立頁碼,在主題筆記下使用頁碼索引代替實體筆記。

優點是,可以畫圖、做思維導圖,適合組織想法。

如果使用紙質筆記本,可以多這麼一步:

每天的回顧整理時間,將今天新增的關鍵詞寫下來,然後,回憶一下有什麼內容可以跟它建立聯繫,以它為中心,將它們記下來。越多越好。

這就是你關於這個知識點的圖式(Schema)。

要點:通過畫圖建立圖式;按照主題或圖式組織內容;翻閱時回憶複習知識點。

2)使用定頁本。

(呃,一定要用定頁本么……)

建議用兩本本子。一本輕便隨身攜帶(隨身本),一本厚實堅固耐用(旗艦本)。

生活中,任何時候,看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產生任何有趣的點子,都馬上記到隨身本上。寫關鍵詞,能夠喚起自己的回憶即可。

然後,每天再定時整理隨身本,遷移到旗艦本。

旗艦本上,每一頁設定一個主題,可以是「西部經濟」、「芝加哥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凱恩斯學派」,等等。

然後,將符合主題的內容,記在這一頁上面。切記,記下關鍵詞,保證需要時,能按照關鍵詞查到資料即可。

能查到的東西,寫在筆記里,是浪費時間。筆記應該是用來記錄思維、組織想法的。

要點:同上。

二、輸出

記,是為了應用;應用,也是為了記。

記和用,是一對相輔相成的互動關係,其本質,都是建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知識,永遠只有在應用時,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了。

應用的方法,就是輸出,就是寫文章。

寫的時候,先確定一個感興趣的主題,再去查資料,包括筆記里的,和網上、圖書館的。寫完一篇文章,基本上跟它相關的東西,就記得牢牢的了。

這是擴展知識體系、內化知識點的最好方法。

比如,寫一篇關於19世紀印象畫派的文章,你可能會查到莫奈、塞尚、高更的作品;可能查到《月亮與六便士》;可能查到莫奈花園的旅遊信息;可能查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等文藝思潮;可能會對當時藝術家們的生活產生興趣(比如《浪漫主義者的生活》)……

寫完這篇文章,把這些內容都捋一遍,基本就記住了。

可以給自己設定任務,比如一周一篇文章。然後,按照筆記本里的主題來寫。一方面可以內化對該主題知識點的記憶,另一方面又可以擴充知識體系。

重要的是,寫的過程中,遇到任何障礙,都要弄懂它,並且及時記在主題筆記下面。

這樣,才能弄通知識體系里的每一個節點,從而完善知識體系。

要點:堅持輸出;通過「聯繫」去查資料;弄通體系里的每一個節點。

三、體系化思考

針對題主的問題3。

竊以為,你會覺得筆記零散,都是「時間線上的點」,主要是因為沒有進行體系化的思考。

每一個事件,一定不是孤立的,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而那些學派,基本都是從事實背後的意圖出發,通過總結歸納進行分析。

但是,同一個事件,不同的人看到的意圖可能不同,不同的學派,看到的原因和影響因素也可能不同。這就導致了他們的分析結果不同。

而影響他們的視角的,基本都是一個東西:立場。

立場有政治立場,有經濟利益立場,有文化立場。甚至,學者自身的性格,也可以是一種立場。

說實話,絕大部分的分析,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印證推論,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立場的影響。

所以,題主可以通過歸納眾學派的立場,總結不同立場看待事件的不同方式。

比如,有些人可能傾向於陰謀論,有些人認為經濟利益決定一切,有些人著眼於宏觀的局和破局,有些人喜歡縱向理清事件背後的邏輯鏈條,有些人喜歡橫向對比……但這些方式,歸根結底,都是跟學派的立場密切相關的。

要點:體系化看待事件(邏輯關係);立場

四、總結

說到底就是一句話:

建立索引和圖式,完善知識體系,並堅持輸出。

希望對你有用:)


「加工再整理」,是我提供的方法。

倒是不知道對題主適不適用,就姑且提供一個方法吧 !

我覺得問題不在於「整理筆記」,而在於「筆記」本身!

就是不是對自己筆記的歸類整理,而是包括對筆記的歸類整理,剔舊,捨棄,排除等等問題!

所以,我決定從最初開始談起!

筆記的目的:在於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無論多好的筆記,整理歸類美觀非常的筆記,若不是為了這一目的,為了對知識的鞏固,再回顧記憶,除了好看之外,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知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斷剔舊添新的過程。

依此,這個方法秉承的依據是:筆記的內容,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應該不斷增增減減,而最終是減少的這麼一個過程,是知識轉向腦海的過程。一開始的很多筆記,其實記了好多,但終歸大多很沒有必要(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這個感覺)!

所以,此筆記的原則是:勇於捨棄多餘的東西,加以添補空缺的東西!

「加工再整理」做法,我以學習公開課舉例,其步驟大致如下:

1,學習公開課,比如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導論》,我常常準備:紙質筆記本,一隻鋼筆。教授講的時候,我記兩個地方:(1)有用的知識,比如第四課「行為主義」,我就會記一些華生和斯金納關於行為主義幾點主要觀點;(2)不懂的知識,比如加西亞效應,以及其對行為主義的挑戰,這一點留以課後解決。

2,聽課結束,把紙質筆記本里的東西梳理一下,鉤鉤畫畫什麼的。

這一步對應步驟1:(1)把懂的知識邏輯化,如上述中,我會區別出華生和斯金納關於行為主義觀點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做一下對比。也思考思考斯金納推進行為主義的緣由,思考如果我是行為主義第三人(華生斯金納之後),我會如何再發展行為主義,偶爾也得瑟一下。(2)弄懂不懂的部分,查詢書籍或google解決加西亞效應,弄懂它對行為主義幾個觀點的挑戰。

3,把紙質筆記本里的筆記,加工再整理到電腦。我一般整理到印象筆記相應的筆記本上(「業餘學習筆記本」-公開課學習筆記),時間間隔1-2天。

我來說說普通人記筆記的情況(當然,也是我年少那時候的情況):

步驟1,很多人都能做到,當初的我也能。不過很多人往往容易把只是煮大鍋飯,什麼都記,沒有我說的懂與不懂的只是分類。這是很不好的。第一你沒時間,第二筆記很混亂。

步驟2,就很少人能夠做到了.很多人記筆記大多隻到第一步,記完筆記之後,甚至都沒有回過頭複習鞏固,其實這是一種忌諱。也有人偶爾會翻翻自己的筆記看看,但是,沒有第一分類自己懂的知識的邏輯歸類,沒有第二分類自己不懂知識部分的補足,看這樣的筆記充其量只求個心理安慰。

步驟3,很少人甚至沒有人會做。他們一般有很多借口,比如說沒時間,有比如說這純屬多此一舉。事實上,混了20多年,我只看到一個人再做,那就是我自己。這一部分我覺得老關鍵了,它是一個筆記的去糟粕去精華的過程,是一個更逼近做筆記的目的:對知識的鞏固的過程。

所以,很關鍵的是:

1,紙質筆記本做分類筆記,類別就分為有用的知識和不懂的知識兩個部分。

2,邏輯歸類所學認為有用的知識,弄懂不懂的部分。對於文學類的,這一部分可大加引申。這一步的筆記鉤鉤畫畫,是不可少的。這是一種梳理,也為接下來第三步驟的篩選整理做準備。

3,整理印象筆記(或為知筆記等等),這是取精華過程,剔舊減負過程,再鞏固知識過程。把筆記多餘的東西,只留下精華部分。

回到題目,如此,還存在題主所言的:在筆記內容的類別較多的時候,如何整理筆記?的問題嗎?

如果還存在,我覺得剩下的就是evernote的使用問題了。

而這一點,學習印象筆記的筆記本的分類,筆記的分類,標籤的使用,使用筆記鏈接創建目錄,筆記鏈接,收藏欄小竅門,都可以得到解決。

不僅是公開課學習,很多大學的課程,很多講座,看一本書,我也是這麼一路殺過來的,個人受益良多。

我秉承一點:

記筆記的目的在於學習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也存在接下來談的一個嚴肅的詞語:堅持!

想題主呀,我年少時,也有和你幾乎一樣的毛病。可後來經我這麼一弄,雖說不完美,但是我覺得整個人好了很多。


題主實際問了四個問題,其實挺不相同的。有些感覺很個人,比如「應該做什麼筆記」,「應該怎麼複習」,等等。我覺得這是很個人的問題,必須自己想清楚,為什麼要做筆記,才能目的目確,做出取捨。而像冷戰史,或者句式分析這兩問題,個人沒有經歷,也不好瞎說。

就說第一個問題,就事論事的說吧。

『美國西部雖然乾旱,然後人們相信進行種植之後氣候會改變』這個點,想來應該是來自「Rain follows the plow」這個典故。

google 一下,在維基上可以查到這個條目:Rain follows the plow

可以看出,在這個詞條下,美國部分,主要是兩個思路,

一個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像,以前的科學家是如何解釋的,現代科學家是如何解釋的,有什麼問題。

一個是從文化的角度,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思路。維基上認為是「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思路。

這樣就可以分類整理了。

從科學的角度,我會和其它西部探索的事聯繫起來,從早期的 Lewis Clark 探險,到 John Wesley Powell 對西部土地合理開發的研究。從這之後,又可以繼續到 20 世紀的 Dust Bowl 這樣過度開發的災難性事件。把這個 Rain follows the plow 插在這裡,對我來說,是一種自然的按主題和時間線整理入筆記的方法。

另一個納入筆記的角度,自然是美國的西進歷史。這個就一路追溯到 Northwest Land Ordinance of 1785,Thomas Jefferson 提出的西部土地分配原則,和他的自耕農理論:一個道德的共和國需要自己自足的平等的自耕農來保證。這就需要以給所有需要土地的人足夠的土地,於是,只有不停西進。Rain follows the plow,就是這樣一個自己給自己打氣的理由。由此串出美國西部土地的分配原則(這裡又會串回到 John Wesley Powell)。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副線也能串上關係,不過這裡就不一一說了。

如果是我,大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

可以看出,我的整理,跟維基上的基本分類相似,但又很不相同。不一定我的就更好,它完全可能錯的,但是,在這時是最適合我的,幫助我思考與理解這些事件的。像我個人知識體系中沒有 voodoo economics 這個概念,也就不可能把這個事放到這裡思路下面去整理。

記筆記,到頭來,是要把別人講的知識吸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來。要把人家知識中的骨,肉,皮都分開。骨頭是人家的理論架構/假設。而像 Rain follow the plow 這樣的,是一個知識點,是肉,讀懂之後,就可以放到自己知識骨架中合適的地方來支撐。

說到底,知識,可以是點,用各種關鍵詞和主題來歸類,也可以是線,由時間/邏輯串通,也會是網路,相互影響。加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就要從這些不同的角度綜合考慮。有的知識點覺得很有意思,但哪裡都放不進去,就先單放著,用個自己記得起來的關鍵詞,好搜索。畢竟,記筆記,需要不停的翻新重寫,因為一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在不斷深入的。

好在現在有了各種電子的筆記本,應該能方便許多吧。


  • 按需要合理整理
  • 按內容進行整體框架的整理
  • 按行動進行專題化的整理

請參考的我的另一個回答(就不重複貼自己回答了,只是在這裡做一個鏈接,希望可以幫到你),裡面講了,我如何對於我的7k~8k的筆記進行整理的

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 落花紛紛的回答


默默安利著無紙化筆記…強烈推薦使用平板電腦記筆記!

我個人是使用iPad mini + Notability + Wacom Bamboo Stylus Solo(二代)

用電容筆記筆記,方便快捷,簡單輕鬆,上課時只需要帶上你的iPad與一支電容筆!iPad的電池足夠你記完一整天無後顧之憂!課間還能玩遊戲!

但是首先,你得有台iPad…

不開玩笑,無紙化筆記確實非常方便,隨意擦除、移動筆記區塊,快速插入照片,老師的PPT,你能輕鬆在課後花費極少的時間將你的筆記整理的條理分明!

不過,不可否認,在目前而言,無紙化筆記需要你投入更多的前期投資——普通筆記本+水筆,10元出頭足矣,而比較經濟而且合用的套裝起碼需要投入50元以上——這是建立在你已經有一台iPad上的…

(五十元:淘寶最便宜的三十到五十元的電容筆+軟體)

不,這裡Surface Pro不算!有Surface Pro還需要問這個問題嗎?!

我使用的Notability是一款iOS上的筆記軟體,前段時間限免的時候,被盯著它很久的我毅然收入~目前App Store價格是18元人民幣。

同樣飽受好評的還有Noteshelf,這款筆記軟體以多風格的筆觸,以及便捷的幾何繪圖,但是它要RMB40,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等冰點購入~

希望能幫到題主~


我不算是一個善用筆記的人,以下我的做法,大家看看就好。

1.電子筆記。

比如高數老師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或技巧時,有的同學忙著抄筆記,結果什麼都沒聽到,課後還要花大量時間去參透,得不償失。你可以在「大學物理」筆記本里創建一條筆記「釀造美味葡萄酒3.2」,然後對著黑板或幻燈片咔嚓一下就哦啦,不要開閃光燈。根據題主的描述,應該是在用手抄筆記,這種傳統方法效率太低,並且會嚴重影響你聽講,尤其是老師帶你飛的時候,請放下筆記本,集中注意力聽講。

2.少做筆記。

學習過程中常常需要做筆記。但老師講的大多數內容課本上都有,因此沒有必要重複,真正需要記的內容真不多。筆記是補充,不是主幹,千萬不要把筆記寫成一本課本。我看過高中很多同學的筆記,其實就是手寫版的課本,去掉和課本重合的內容,就沒剩多少。這樣的筆記除了讓自己的筆記變多無任何作用。並且我覺得筆記太多不是什麼好事,需要一條筆記時還得找半天真是不愉快。

3.系統分類。

notebook:大學物理

note:如何釀造美味葡萄酒3.1

如何釀造美味葡萄酒3.2

如何釀造美味葡萄酒3.3

分類合理,標題規範,方便以後查找或搜索。

4.定期刪除。

筆記是有時效的,請定期整理刪除。

比如,大一我們還在為微積分而痛苦,到了大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請把「大學語文」筆記本中關於微積分技巧中已經掌握的妥妥的內容刪掉。有些內容很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往往就一直放在那裡占內存,整理時回想一下上次瀏覽大約是什麼時候,超過半年應該就可以刪掉了。

讓筆記保持量少質優也是為了高效便捷。

先就寫這麼多了,想到再補充。


活頁本啊。中間都有分隔彩頁。網上賣的很多。而且不用整天背著一堆本子到處跑,只要帶幾頁紙就夠了,很輕鬆的。

我買了很多好看的硬皮大本子收藏,但平時都用活頁。


筆記與人的交互價值在於時光隧道的感覺與靈感,先想清楚目的地,然後才和筆記一起啟程。你們的腳印就是整理。


用Mac嗎?

推薦Voodoopad,有一點點小貴,但很值。

簡單說就可以建立一個屬於你個人的維基百科。

你可以把每個知識點當作一個詞條來編輯,以後引用任何知識點的時候,可以直接鏈向那個頁面;知識點互相穿插,體系自然就出來了。

不過Voodoopad好像不支持多人協作,如果你想跟同學一起做課業項目的話,需要另找方案。


思維導圖活頁本

也可以用思維導圖軟體整理筆記,freemind或者xmind都挺好用的


我習慣是用小便簽寫,然後貼在書上 這樣比較方便!


大三醫學生,現在使用這種方式基本能滿足需求。

使用條件和工具。


做筆記的本質在於概括化


用電腦,導入到MongoDB里,這種文件型NoSQL最適合了


可以借鑒康奈爾筆記法


推薦閱讀: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 ,應該注意哪幾點來確保不會很快遺忘呢?能否舉例說明?
越是時間緊迫,就越是懶散的人,應該怎樣調整狀態?
23歲對人生感到迷茫該怎麼辦?
天氣晴朗的下午在操場學習是怎樣的體驗?
是否要刻意讓自己身處逆境去鍛煉?

TAG:學習 | 筆記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