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及其作品的被誤讀得最嚴重的是什麼?

比如:「最暢銷、廣為人知的《挪威的森林》其實並不是最值得看的村上春樹的作品」。

現實生活里,總有資深村上春樹愛好者說「《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最不好的作品,你應該看看其他的」。


我覺得吧,討論「誤讀」之前,應該先有「讀」這個前提,而為數相當眾多的人,別說「誤讀」了,甚至跳過了「讀」,直接把「村上春樹」作為一個符號,來表達自己的屁股了。

在知乎上搜索「村上春樹」這個話題,以下這類問題和高贊回答層出不窮:

村上春樹能從一個酒吧老闆成為世界級作家的關鍵是什麼?安妮寶貝為什麼不行?

答1:一個世界級的作家成名之前開了酒吧而已。

答2:因為名字決定了逼格,村上春樹名字逼格還可以,但安妮寶貝這個名字無論音譯還是意譯都不可能拿到世界獎項的提名啊!

如何在每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之後安慰村上春樹?

答1:小李子向村上敬酒圖,分割線,啊!恭喜小李子!

答2:小李子和村上涌抱圖,分割線,啊!恭喜小李子!

村上春樹的名句有哪些?

答:當我在跑步的時候我遇見了一隻百分之百春天的熊,我和它抱著在草地上打滾,熊告訴我說,哪有人喜歡打滾,只是害怕失望罷了。我領悟到了熊並非人的對立面,而作為人的一部分永存,遠方傳來了午夜的汽笛聲,一覺醒來時,我將成為熊世界的一部分。

不知道各位看到這樣的問題和答案是什麼感想,反正我個人是蠻尷尬的,但實際上,村上春樹在中國讀者群體中的位置比這還要尷尬。他處在一個「被剛入門的文藝青年奉為神,被入了門的文藝青年貶為垃圾」的像是卡在喉嚨里的雞骨頭一樣不上不下的位置。村上如同一個結結實實的跳板,讀者踩著他奔向了錢德勒,卡夫卡,卡爾維諾或是菲茨傑拉德,然後回頭看一眼,說,「我覺得他就是個介於純文學和暢銷文學之間的作家啦!」結果就是,較淺的讀者只摘抄點名言佳句,較深的讀者已經不care村上春樹了。

村上春樹實際上成了人人掛在嘴邊的一個符號,他的作品也隨之變成了趙毅衡教授所說的「在組合軸上的群選經典」,村上春樹在中國的經典化,不是由學者們在一個文學場內帶著賭注互相論辯而得出的批評性經典重估。而是僅僅靠曝光度所產生的,讀者只能選擇追隨或不追隨,卻不被提供批評與否選項的所謂「經典」。村上作品對於大部分讀者的意義,僅僅在於促進自我認同,加強社會歸屬感,用文本身份填充人格自我,在群體連接中安放符號自我,給人以虛幻的滿足感而已。

而這種滿足感是雙向的,正如上文所說,讀者只能選擇追隨或不追隨,追隨者將村上這一符號作為群體認同的紐帶,而不去討論作品本身的意義,美其名曰何必強求解讀?不追隨者同樣將村上作為群體認同的紐帶,他們以「村上水平不足道也」為群體認同的准入證,堅決與前者劃清界限,究其原因可能僅在於村上知名度太高而已。

就知乎的討論而言,很多討論都可以歸結於這兩種群體認同,甚至分化出了針對某部作品的更小範圍的群體認同,「挪威的森林寫得不好,《xxx》才是村上最好的小說。」,「私以為不特彆強調《xxx》就不能說真的了解了村上。」(你們倒是說個理由啊,擺一句話放到這裡有什麼意義?)另一方面,張公子的質量很高的答案,成了被默認的一家之言,而他的答案基本上也都屬於「林少華式解讀」,中國在對村上春樹解讀上的「林少華權威」,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追隨或不追隨」的全或無選項,同樣阻礙了更深入的討論進行。

村上春樹作品在歐美和日本早已有大量的評論性著作問世,即使日本的文學評論界一直不熱衷討論在世作家,但針對村上春樹作品的研究專著也已到達了數量非常可觀的地步。至於得獎的話題,我一直認為知名文學獎得主並非上限作家,而是底限作家,並非是那個「最」,但起碼是「之一」。獲得了卡夫卡獎的村上春樹,其上限雖遠不能說已經成為在世最偉大作家,但其下限已經可以保證他是在世偉大作家之一。這個底限說明村上完全有資格被認真對待,其作品內容也完全值得被深究,而不是僅僅貼個標籤扔到一邊那麼簡單。

趙毅衡教授在《符號學》里表達過這樣的擔憂:

所以,新的情況不是經典集合更新,而是批評界開始採用群選經典「全跟或全不跟」原則,也就是說,學院經典更新開始組合化。

……

文學場向組合軸傾斜趨勢,如果沒有遇到阻抗,最終會導致聚合坍塌消失,於是整個文化成為單軸運動:經典無需深度,潮流缺乏寬度,剩下的只有橫向的線性粘連,只有粉絲式的群體優勢。

……

一個無須批評的文本,不是正常的文本;一個無須批評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

這種擔憂在今年的百花獎上已經成真,當然也極可能會出現在別的獎項上。放棄討論比嚴厲批評更加可怕。而針對村上的作品放棄討論只採用「全跟或全不跟」的趨勢則愈發明顯,這種狀況下一些認真的批評反而變得彌足珍貴。不過,村上春樹的這種符號化熱潮,恐怕要等他可以被蓋棺定論之時才會平息吧。


如果把問題片面地理解為村上春樹及其作品「在中國」被誤讀得最嚴重的是什麼,那傅月庵《關於村上春樹》的第一段回答得最完美,他發現了村上的創作和引介之間年代的脫節:

「六十年代探索生命的"波西米亞『(Bohemia)被誤解為八十年代追求生活的"布爾喬亞"(Bourgeois),不能不說是村上最大的悲哀,即使這種悲哀為他帶來了旋風式的財富。」


我覺得大家對村上春樹最普遍的誤解是,他是個寫青春愛情故事的文藝小資作家。

村上春樹的確非常喜歡運用一些大眾眼中很「文藝小資」的元素,比如小酒吧、爵士樂、對20年代的追憶,等等。但這絕對不是他作品的主基調。他之所以寫這些,一方面是因為他受美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很大,個人對美國的爵士時代有種執著的情結(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村上春樹的影響很深);另一方面是為作品服務,借這些元素來襯托主人公的孤獨(永恆的孤獨是村上春樹筆下幾乎所有主人公的重要特徵)。而不是為了營造文藝小資情調。

說村上春樹主要寫青春愛情更是對他的誤讀。每一個真正喜歡村上春樹的讀者都知道,他眾多作品很少以青春愛情為第一主題。即使是他在中國最受歡迎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也不全是講青春愛情。的確,青春和愛情是文學中難以迴避的,但村上春樹其實是個對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很有追求的作家,他不會滿足於這樣單一且普遍的主題。

(這裡插幾句題外話,個人認為青春與愛情這樣的主題幾乎已經被從前的各位大師寫到極致了,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到《少年維特之煩惱》,現代的作家很難再有所超越了......所以大多在現代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的作品,都不是純粹以青春或愛情為主題的)

另一些對村上春樹的主要誤讀,集中在他幾乎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挪威的森林》。

一,《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

很多人一提起村上春樹,只說《挪威的森林》。但其實《挪威的森林》不僅不能代表村上春樹最高的文學水準,還甚至不符合村上春樹的主要寫作風格。

想了解最原汁原味的村上春樹,一般來說應該去讀《海邊的卡夫卡》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村上春樹其他的作品並沒有《挪威的森林》這樣易懂和易讀,反而會讓讀者覺得非常跳脫、奇妙、魔幻,腦洞大開,難以輕鬆把握其思想內核。

二,《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大失水準的作品。

在一群人認為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同時,另一群人嚴厲批評《挪威的森林》且認為它嚴重拉低了村上春樹作品的平均水準。在我看來這種看法同樣有失偏頗。《挪威的森林》的確是村上春樹作品中風格和內容比較獨特的一本,而且村上春樹自己對這本書也不太滿意,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就毫無可取之處。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除了林少華的翻譯(林譯版簡直席捲了書店整個櫃檯)和文青們的推廣之外,也離不開它自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比起村上春樹其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它寫出的是人人都可能會面對的一種處境——即使是你的至親至愛之人,心中也有一個陰冷的角落,你任何的溝通與撫慰都到達不了。它讓我想起廖一梅那句話,「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從本質上而言,沒有一個人不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又是無解的。《挪威的森林》在平淡的、無奈的故事中寫出了這些,非常不容易。「哪有人會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即使為了不失望而去努力排遣孤獨,真正的孤獨卻亘古長存。

另外,《挪威的森林》對死亡的看法非常深刻。故事裡主角渡邊的兩個很重要的人,一個高中最好的朋友木月,一個後來深愛的女孩直子,都選擇了自殺,木月永遠十七而直子永遠二十一。他們都不能算是心理正常的人,內心都有一片昏黑的森林。但村上春樹要寫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只是想把病態的青春展示在人們面前,或者剖析抑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在木月、直子(同樣自殺的還有書中另一個不可謂不重要的人物初美)接二連三地死去之後,渡邊在痛苦的獨自旅行中悟出這樣的道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是我所見過的同類文學作品中,對生死最好的詮釋之一。

(這張圖片來自電影。電影雖然沒有完全還原小說,因而有一定爭議,但某些細節的神韻還是把握得很好的。比如這個經典場面,從雪中兩人額頭相抵的場景,表現出渡邊和直子彼此支持、彼此慰籍,但依然面對著無法拉近的心靈距離。)

三,《挪威的森林》是本小黃書。

對這種看法,實在是覺得槽點太多無從吐起。首先《挪威的森林》里對性的描寫並不算特別直白,要是這都算小黃書,那賈平凹、陳忠實、D H 勞倫斯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算什麼了?

其次《挪威的森林》中所有性描寫都有其必要之處。就拿女主角直子總是無法順利進行性行為這一點來說吧,這其實是導致最後悲劇的主要原因,因為不能滾床單這件事情實際上象徵著她無法克服的心理障礙。因為各種各樣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客觀的、主觀的鴻溝無法跨越,男主角渡邊挽救直子的種種努力註定失敗、註定都是徒勞。

而在直子內心從尚可挽救的抑鬱慢慢變成不可挽救的絕望,但還在渡邊和玲子等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掙扎的過程中,她和渡邊之間發生的種種邊緣性行為,也象徵著他們的彼此靠近和救贖。然而有些距離再靠近也無法消除,有些痼疾再救贖也無法痊癒,那種無奈,一直貫穿故事的始終。

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正常眼光來看待小說或影視作品中的性描寫,那其實是這個人自己有問題。魯迅談《紅樓夢》時說過,一部《紅樓》,「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


應該是被誤認為是一個小資作家?


受邀。

他被誤讀為現實主義……


最大的誤讀是將他作為」青春傷痕文學「。。。

確實早期有點這個味道,那時候他也年輕么。。。後來的重點就不再是青春了。


我認為不存在所謂"誤讀",要"誤"得讀呀,既然讀了,就有些感觸,感觸本身無所謂錯對的.......

只不過沒有讀過村上的人,對村上的判斷可能有失偏頗,在小資這個詞已成為貶義詞的當下,村上老是被嘲為小資們的偶像,有些尷尬......不過,小資這個詞也是十年前流行的了,現在的"小資"已成為一種過時的刻奇.............

我讀過村上很多書...

不過我仍然覺得,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最好看的一本書...

綠子在電話的那一頭久久的沉默,就好像全世界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

我拿著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裡?我不知道這裡是哪裡,全然摸不著頭腦。這裡究竟是哪裡?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裡的無數男男女女。我是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著綠子。

個人最愛 尋羊冒險記 ..雖然綠子那麼可愛,又怎麼比得過 鼠呢?

村上從海邊的卡夫卡開始退步,他已是老年人了,心智卻還是停留在渡邊的時代,雖然男主是小孩,卻還是用渡邊式的老成來思考問題,他那些粘膩膩的性描寫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沉悶.....

1Q84之後,就不想再看他的書....


《挪》並不是村上的巔峰。

個人覺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才是村上春樹寫的最好的一本小說。


其實他是魔幻現實和批判現實作家


村天上樹


我覺得那個人有自己的看法吧,並不是誰說這本書好,就真的對所有人都好,你有自己的看法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年齡也好,見識也好,經歷也好,這些都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村上春樹的書有著不同的見解,所以我認為,只要是你覺得最好的,那就是最好的,並不存在什麼我說好大家就盲目的也說好,就比如說我就對 海邊的卡夫卡 有著特別的看法,對其喜愛程度也超過了什麼挪威的森林 ,畢竟不是一個深資村上迷,能夠理解的也只有這些。如果有什麼地方不對希望大家指出謝謝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林少華


將他的書當偵探小說看

  • 《奇鳥行狀錄》中讓人匪夷所思的疑點?

  • 多崎作有沒有強 奸白?

  • 在村上的小說中,主人公的年齡有沒有特殊的含義?比如《挪》中的17歲和21歲,《海邊的卡夫卡》中的15歲。

  • 1Q84 青豆的第一次來月經和天吾的第一次遺精?

……


《挪威的森林》是被我誤讀最嚴重的,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裡面有一個叫「永澤」的傢伙,然後你再看看我叫什麼。。。關鍵是那個傢伙他居然還是。。。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想說。。。


之前,作者自己也說過,他寫挪威的森林是想證明自己也有能力寫青春,寫愛情,稍微有點常識通讀過他幾本書的人都很明確,這本書的主題和他其他說的主題很明顯不一樣,雖然共性很多,但是主題很明顯不一樣,挪威的森林主要是對直子的愛,其次才是表達主人公獨特的活法,所以說不好聽點,這是本賭氣之作,意思就是村上我也能寫出這樣風靡時代的普通愛情小說。


他自個說挪威的森林是為了進入主流市場,不想做邪典作家寫的。他寫的時候就知道會很受歡迎,事實也是如此。可以去找《巴黎評論》村上的訪談看看。

最代表他自己風格的作品,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如果村上春樹有文學成就的話,我覺得他的最高點是《海邊的卡夫卡》。但關於這本書,可以談的甚多,譬如他內里對二戰的態度事實上是不應當在中國受到這麼大歡迎的,我想這書也賣這麼多,只證明一點就是國內讀者閱讀和闡釋能力之低下以及暢銷書其實就是個跟風,詳細可見小森陽一的《村上春樹論》,是對《海邊卡夫卡》很好的一次文本細讀。

《海邊卡夫卡》是村上結構技巧和文體上積累的一次爆發,也是他的問題暴露的最明顯的時刻,也即他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可以瞎想,但是海邊的卡夫卡也在現實之外玩一些信手拈來的幻想,可見他編織情節的無力,和對現實的缺乏感受而只能對自己內心世界過分渲染的濫情。另外造成暢銷的一點在於村上所謂的「療愈」,這可以結合《海邊的卡夫卡》在後911時代美國的暢銷看得很清楚,這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範圍的影響。而實際上我認為這恰恰只能證明人類的媚俗是個無止盡的汪洋大海,即使讀純文學的讀者,還是不斷希望被撫摸、被治癒、被告訴我們想聽的東西,而不是知道更多真相,知道更深的人性悖謬和被冒犯。

綜上,他最大的被誤讀我覺得是被當成一個純文學作家。而事實上他是一點三流幻想文學加美國二十世紀文學的幾支優點,這裡不展開談,不得不承認他在這種結合方面做得很好,另外講村上春樹後現代的人都是傻逼。但本質上村上無法帶給你純文學所能帶給你的寬廣和對世界的新認識,他只能讓你沉溺於你所願意被撫摸被迎合的弱點,這個意義上他和韓劇沒什麼本質區別,都是不斷告訴你這個世界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從而撫摸和療愈你,甚至也只能給你你期待的療愈。正如大部分美國人也永遠把911看做一個需要療愈的開始,而不看成一個政治行為的結果。

現在所謂這種偽純文學市場最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作家就是村上春樹,要找第二個就是麥克尤恩。因為他們骨子裡就不嚴肅,每每在關鍵時刻走迎合讀者且容易的那條路。你永遠可以看到毫無來由就是不願意幸福的標籤化的人物內心衝突,這其實是對大眾空虛的一種消費,村上既不會告訴你空虛是為什麼,更不會為此指責你,只是一次次療愈你,以至於你還會越來越需要他的療愈。


啊,不行了,我得出來丟人現眼一把。

對村上的了解,最早來自《挪威的森林》,林少華譯本,之後是《1Q84》。

後來一鼓作氣從《且聽風吟》一直讀到《大蘿蔔和難挑的鱷梨》。

真的覺得《挪威的森林》一點兒都不「村上」。

除了有關性的部分,嗯,沒錯。

@劉雨晴 說得很棒,完全贊同

至於村上的其他書,三句兩句就說不完了。我覺得這種獨特的「味道」算是「一脈相承」吧,從夏目漱石的《心》,到太宰治的《維庸之妻》《斜陽》,再到三島由紀夫的《盛夏之死》,再到《且聽風吟》《再襲麵包店》。細細品味,自然有不同之處,可隱約覺得總有種不變的東西在裡面。本人筆拙,未能將其提煉出來。

所以在本人看來,對村上的「誤讀」有這麼幾個方面吧:

1.「村上春樹?日本寫書的吧,好像是最厲害的。」

文無第一。

2.「村上春樹?我知道!《挪威的森林》!太精彩了,和那個《夢裡花落知多少》一樣好看!結局真慘啊!」

唉……

3.「村上春樹?沒得諾獎那個?到底得了沒?」

沒有,滾.jpg

PS:《1973年的彈子球》,我最喜歡這個。


把挪威的森林當作小黃書看還樂在其中。

我就是不明白這麼心痛如絞,孤獨落寞的片段是怎麼可以讓那些人性慾爆棚的。


村上筆下的性,是不帶淫穢色彩的,雖然他描寫很多的性,讓人認為是黃書,但他用的是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性之於他筆下,和吃飯睡覺,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一種生理需求,一種衝動;所以才會出現好多雙胞胎,應邀女郎,百合這些情節,其實人家寫的根本就不是你想的性

少年,看你認為這是黃書,難道是現實生活中欲求不滿嗎


誤讀地很嚴重,我樹上春樹的叫了好多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燕壘生的小說《地火明夷》?
有哪些令人感到暖的故事?
《秦時明月》到底有沒有原著?
如何看待鄭爽成為悲傷逆流成河女主?
有哪些令人欣慰的故事?

TAG:小說 | 作家 | 文學 | 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