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我經歷過的最大誤區,莫過於制定太具體太詳細的計劃表。
幾年前,有張清華特獎學霸(馬冬晗)的計劃表在網上引發關注。馬師姐把一天24小時分為了13塊,每個時間塊都有對應的明確任務。
我深感佩服,便效仿設定了以2小時為單位的計劃表。後發現行不通,不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且也無法估計好完成某項任務的所需時間。
一旦某處沒有順利完成,牽一髮而動全身,便會如多米諾股牌一樣影響後整個計劃表。
試行一段時間,發現難以為繼,於是放棄。感慨到自己和馬師姐的差距,也好奇世上真有人能夠制定如此詳細的計劃錶行事嗎?
直到我研究生期間,一次機緣巧合遇到了馬師姐,才解決了這個疑問。馬師姐告訴我,網上流傳的並不是她的計劃表,而是記錄表。她提前打好空白的表格,然後每天晚上填入今天所做的工作。
細想之後,發覺這才是更科學的方法,我們不但要為未來做規劃,同時也要為過去做總結。未來的規劃不需詳細,但過去的總結可以細緻,並以總結指導規劃,形成良性循環。
占坑,之後更新點自己的心得。
我的回答:
張永錫老師和鄒鑫回答非常到位,我也來寫幾條,並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在學習時間管理過程常見的認知錯誤,以後有時間會繼續補充全的。:1、時間管理的目的為了在短時間之內做更多的事,提高工作效率
解釋:我認為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你來慢一點,好好的享受生活,達到生活、工作、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平衡。多做一點自己喜歡和讓自己幸福的事。 如果你把工作效率提高了,那工作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2、一定要找個完美的工具才可以開始。解釋:時間管理初學者的最大問題就是一開始就想做得非常完美,不斷嘗試各種工具和軟體,在這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候,總覺得這個工具不適合那個工作有問題,記得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盡量發揮工具的長處。最簡單的工具就是紙和筆,剛開始簡單一點,一定要記住你的目的是安排時間而不是測試軟體的優缺點。3、時間管理就是把人變成機器人,非常的無趣,我不想變成那種人解釋:時間管理可以把事情安排得好,盡量讓你沒有壓力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讓你象機器人一些按照計划行事,必須要明白你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想要沒有壓力想放鬆,就要花些時間把事情安排好。4、GTD就是時間管理解釋: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來自於David Allen 戴維 艾倫 的一本暢銷書《Getting Things Done》,他是很好的時間管理大師,但GTD並不是全部,還有很多其它理論需要了解,比如精力管理、有效委託、平衡、壓力管理、習慣5、相信整潔有條理比混亂更好,更有效率。(估計這一點比較有爭議,但整理和混亂都並不絕對,每種都有優缺點,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解釋:整理和混亂本身就是相對的,大多數都認為整理有條理是有益處的,但很多的時候恰恰相反,並且在這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混亂也有很多好處:比如完整性、和諧、創意、效率、穩健。就是拖延也並不總是壞事。儘可能分析優缺點和時間成本,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6、整潔有序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學習 解釋:有研究證明,有些人在學習時適當的運動或其他形式的刺激有助於產生「記憶衝擊」的效果,從而有助於記憶信息。有的人在一片混亂中一樣能學好習,所以說整潔並不是絕對的。7、等我時間就去做解釋:大多數說這句話的人都會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8、整理術中一條規則:一年以上不用的東西就可以丟掉解釋:如果完全按照這條規則,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有些童話的回憶,紀念性的物品和一些古董都會沒有,這些東西正好是你的回憶和部分人生。不要丟掉所有一年以上不用的東西。9、時間管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馬上看到效果解釋:並不絕對,有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10、GTD最節省時間和精力解釋:GTD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完全按標準來進行,要花上很大的時間成本。
11、晚上是最有工作效率的時間段解釋:從效率來半夜和清晨這兩個時間段差不多,但狀態和效果並不一樣。簡單一點來說,晚上的時候是身體和精神經過一整體消耗之後狀態,早晨則是經過充分休息好的狀態。而熬夜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身體、精神等多個方面。最好花些精力把晚上工作轉為早晨工作。12、在郵件中清晰的分類能讓你效率更高解釋:Google內部做過測試,結論是搜索的速度比分類效果更好。不過這個測試的前提條件,在搜索時選擇合適的關鍵字。如果你平時把郵件加上標籤,在搜索時效果會更好。13、堅強的意志力能搞定一切解釋:不要指望意志力能搞定一切,科學的計劃能幫助更好完成目標,而不是意志力。如果你不是超人,這一條對你絕對適用。14、不知道精力管理的概念
解釋:人的注意力、意志力就象力氣一樣是有限,知道精力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時間。15、被動的去接受而不是主動安排解釋:很多人在平時做事情時比較被動,被事情拖著走,不是主動的規劃事情。
16、缺少節奏感解釋:做事之前最好知道自己的節奏,能集中多長時間注意力,計劃的安排。不要按性子去做事,控制節奏才能讓你的效率更好。17、事情完成就可以,不需要總結解釋:定期總結是個人成長和避免錯誤的最好方法之一,多分析多總結才能讓自己提高的更多。3年工作經驗,有的人是做同樣的事重複3年,有的人是不斷的總結,一直在改進自己的辦法和效率,你想做哪種?18、沒有定期整理的習慣或者不重視定期整理
解釋:想做好時間管理必須對身邊的物品和電腦中的資料進行定期整理,保留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剩下的歸納或放棄。同時定期整理也是知識管理中最重要的習慣之一。 ----------------------------------------------------------------------------------------------------------------------------又補充一些內容,
時間管理的誤區
我覺得就是用太多的時間去維護時間管理的系統,可分成兩個部分
首先,是系統太複雜,日檢視、週檢視、各種清單、表格、同時養成大量習慣,這樣會造成維護時間管理系統的時間非常長,遠比因為做事有效率的時間久。
其次,不斷地更換新工具,iPad、iPhone、軟體,不停試用各種軟體毫無章法,這也會花去非常多的時間。
我覺得改善的方法是,簡化系統,一次養成少量的習慣,另外一個是,不用改變工具,用現有的工具,但是加上新的系統思考,若是有成效,再來更換工具或養成新習慣。最後,跟隨社群,在微博上面相互關注時間管理的朋友,這也會有好處。「時間管理」最常見的其中一個誤區是,更重要的是管理你的精力,而非你的時間。
說起來挺有意思,高中的時候有個好朋友給我推薦了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當時沒什麼感覺,等到好多年後過上了每周平均工作90+小時的日子,某一天才突然恍然大悟,想起記憶深處的這篇文章:
Manage Your Energy, Not Your Time
核心觀點很簡單:
1)營養,鍛煉,休息與睡眠決定了精力的「數量」。聽起來不是什麼新穎的觀點,實際上但很多人在忙起來的時候,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精力充沛。
2)情緒決定了精力的質量,嘗試保持積極和穩定的情緒。
(人的潛意識裡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重要關頭,我不會累的」,「靠譜的人不會受自己情緒的影響」)
3)嘗試集中精力,並減少不必要的多線程工作和相應的不同任務之間的「轉換時間」。
4)做自己覺得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是精力的源泉。
(時間是一個可比較的單位,容易讓人產生自我滿足感,「同時做了6/7/8件事掌握全局」,「熱愛工作,又工作到深夜了」)
也許管理精力,聽起來其實很虛,我也就再講講我覺得對我效率幫助最高的4件小事:
1)無論事情有多忙,一旦我覺得頭腦不清醒或者煩躁了,我一定會到樓下的花園走一圈,只要三分鐘就會讓你感覺神清氣爽。只要有空,見縫插針到健身房跑5km或者騎10km單車,不單只不會累反而會讓你接下來精力高度集中。(我老闆的習慣是只有某天要很忙他就一定會早上五點起來運動到七點...)
2)生活/工作中遇到什麼鬱悶的事情,與其在辦公室里耗著,不如早點回家睡覺,第二天一大早再回公司。
3)要是有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比如要短時間搭一個Model之類的,會和老闆說一聲讓他幫忙cover著緊急的郵件。
4)即使周末要加班,保證和父母視頻至少一個小時,隨意聊聊一周發生的事情。如果有好朋友從外地來倫敦或者需要幫忙,一定抽出時間和朋友吃個飯或者見個面,即使吃完飯要回辦公室加班到凌晨。即使加班也會心情愉快。(有個同事就是晚上沒事的話,他就早上早點晚上早走回家陪老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時間管理」逐漸成為了一種人們爭相傳頌的武林玄學,似乎一旦掌握,便領悟了這世間和人生的真理,從此做任何事情都戰無不勝,無往不利。
我當然曾經也入過這個大坑————每次在網路上看到那種「七招教你學會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九個小竅門」這種文章,我都會迫不及待的點進去看,然後什麼番茄工作法、列出明確計劃分段完成、堅持早睡早起都嘗試過,當然是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在電腦上下了一個番茄工作法的計時器以後,我發現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按照「專註30分鐘休息5分鐘」這種辦法來工作和學習。有的時候看喜歡的書,或者完成喜歡的作業,30分鐘到了根本停不下來,有的任務和項目則會讓我痛苦不堪,從來就撐不夠三十分鐘。
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計時器這種東西根本就是輔助作用,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自控和自律讓自己專註30分鐘,該休息就休息,到了5分鐘絕不拖延,立刻回來工作,那TA根本就不需要計時器這種東西好嗎!!同理,如果一個人感覺讓自己按照規定好的時間來工作和休息,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計時器的存在並不會把這個任務變得簡單許多——該拖延還是拖延,該走神還是走神。
這是因為,這些輔助工具,本質上還僅僅是工具,只能夠讓已經擅長時間管理的人過的更輕鬆,卻不能讓本身自控力很差的人,一旦擁有了工具,便農奴翻身做主人,變成時間管理的超人。
一、時間管理到底是什麼?
那既然工具沒有用,什麼有用?
作為一個讀了多年法律的人,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最喜歡的一種思路就是抽象化——從生活中的具體現象中抽象出背後的規律,再根據總結好的規律來分析眼前的現象。就像之前在你在美國法學院讀法律博士 (J.D.) 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驗?這個答案裡面講過的,我在美國法學院第一年能拿到一份爆款(?)的GPA,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喜歡總結outline,分析一個個單獨案例背後的規律、一個階段的案例背後共性的法學思想和原理,再根據這些共性來思考其它的案例。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必然都是相似的。
在我發現作為「工具」的種種時間管理的小技巧,對促進我高效率的學習和工作並沒有幫助外,我就開始思考——時間管理的本質是什麼?既然這些工具和技巧幫不了我,到底怎樣才能治療拖延、說一不二的執行計劃、高效專心的讀書寫作?
我是這樣理解的,時間管理並不是一門知識、或者說一門技術,而是一種能力。時間管理的本質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是自控——控制自己在正確的時間做該做的事,也是自律——克制自己不要在不正確的時間做不該做的事。
人類作為生活在四維時空的三維動物,本質上,是不具備管理「時間」的能力的,所謂的時間管理,明明就是管理自己。時間是單線往前,不能摺疊倒退和快進,人作為在時間線上行駛的動物,唯一能「管理」的,只有自己的行為。
所以,「時間管理」這個詞其實很有誤導性,讓人覺得「時間」像是一群物品,只要學會了某種管理小竅門就可以開始分門別類,有序利用了。沒有意識到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自控和自律,就會像曾經的我一樣,妄想只要看幾本書,學會用幾個小工具,就可以成為那種效率奇高的人、似乎有永遠用不完的時間來過上無限可能的人生了。
規劃時間並不難,誰還沒有雄心勃勃的列過幾個寒暑假計劃和讀書清單呢?難的是,控制自己按照做好的計划行事,嚴格根據提前分配好的時間去完成目標。
二、時間管理的能力要如何提升?
意識到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自律和自控的能力,而不是一門技巧、知識或手藝,就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了。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點亮了這個技能點,他們有清晰的目標,有理性的計劃來分配時間,有各種各樣的理想,也有強大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讓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像上了發條的秒針一樣,堅定不移地走向最終的方向。
我在耶魯法學院最佩服一位的教授,Ian Ayres,五十多歲的人了,每天固定早上五點起床備課,下午五點固定跑五公里,永遠是精神矍鑠、彬彬有禮,又思如泉湧的狀態。一學期發了144篇論文,從知產、財產法到醫學和生物,似乎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
生活規律、做人教書一絲不苟,學術高產而創新。這是怎樣的人生啊。
我曾經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變成Ayres的人,或者說,Ayres這樣的人究竟特殊在哪裡。
為了說明白我思考的結果是什麼,我覺得最簡單的敘述方式是做一個思維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提高「跑馬拉松的能力」?假如要跑完一場馬拉松,需要什麼樣的素質?要經過怎樣的訓練?
略一思考後便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是,想跑一場馬拉松,僅靠知識——了解跑步呼吸有氧運動的原理——是不可能的,它也不是一種技能——不是會和不會跑的問題,不需要肌肉記憶,本質上是一種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個人能力。
比如說,你要有比較發達的腿部肌肉和核心力量,能在長時間有氧運動的情況下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
你還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雖然VO2 Max的數值作為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因素,但是也有實驗證明可以通過訓練講這個能力提升5%到20%。
當然,知識和技能對於跑馬拉松也很重要。你當然需要了解呼吸、代謝和運動的原理,來為自己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你還需要掌握跑步的技能——不同的跑步姿勢會帶來不同的效率,對身體的負擔和損傷也不同,想要讓自己掌握一套最省力對身體的衝擊力又最小的跑步姿勢,就需要不斷的以這個姿勢訓練,讓身體養成肌肉記憶,學會「以這個姿勢跑完馬拉松」這一技能。
心態和意志力也很重要。在長跑的時候你既不能總覺得太苦逼,又不能過度興奮,要平和和堅持。當然也總會遇到難受的不想再跑的時候,而日復一日的訓練也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耐性來完成。
其實,時間管理的本質上也是一樣。想要變成一個高效利用時間,能最大化挖掘自己的潛力的人,本質上,就跟訓練自己去跑馬拉松一樣,需要培養一種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個人能力。
在決定訓練自己去跑馬拉松之前,肯定要先像前面分析的那樣,想清楚到底是那些因素共同作用了最終的目的,再針對不同的因素思考出不同的訓練方案。比如說針對腿部肌肉和核心就去健身房做力量訓練,針對心肺功能就用高強度間歇的方法來刺激心率,提升心臟的供氧能力,知識則需要研究理論認真學習,跑步姿勢作為技能則需要不斷的重複來養成肌肉記憶。
這個思維實驗的目的就在這裡——在想全面提高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之前,需要進行拆分型思考,什麼因素影響了這種能力?針對不同的因素又要如何訓練?
三、影響時間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說了這麼多,感覺到這一段才是真正的肉!Let"s get to the meat of the problem。
怎麼能像上面分析跑馬拉松一樣把涉及到時間管理的能力來拆解分析?
這個部分我還在思考,經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得出一些結論,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分析。
為了更方便理解,我簡單做個歸類——影響到時間管理能力的因素可以分為三種:天賦、知識和習慣。
先說天賦。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自律和自控的能力,相輔相成,前者是控制自己不去做計劃外的事情,後者則是要求自己按照計劃完成事情。
為什麼時間管理需要自律和自控?很簡單啊,想想小時候寒暑假的時候列的滿滿當當的計劃表,是不是看到計劃就覺得自己會化身時間管理的超人,過一個好充實的寒假和暑假?
反正結果怎樣我就不說了,大家都懂。
但是小時候沒有意識到的是,那種少見的能夠在家老老實實坐上一天,按照定好的計劃完成任務的小孩兒,明明就是天賦過人非比尋常啊!
這種天賦,其實也是最近幾年才在腦科學的領域被證明的。我翻了幾篇paper,雖然專業名詞可能說的不對,不過大概的原理是這樣的:
人類平時作為智能動物進行的一切思考,從抽象思考數學運算,到身體協調,再到自我控制,都涉及到大腦前面的一塊區域叫做prefrontal cortex,中文通常翻譯做腦前額葉(我不是學醫的翻譯錯了不要怪我!
就像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笨一樣,不同人類大腦的發達程度是不一樣的,這塊腦前額葉呢,有的人天賦異稟,發育的比較好,神經元豐富而有活力,有的人則不那麼發達。
那腦額前葉發達跟自控力有什麼關係?是這樣,腦額前葉的容量是有限的,它同時又要掌管人類很多的智能活動,其中就包括「控制自己做某事」。讓你左右手同時寫字難不難?讓你一邊練瑜伽一邊背書難不難?同理,讓你一整天都要求自己按照計划行事,同時還要處理其它事項,是要消耗腦額前葉的精神力的。這塊腦子發育的比較好的人,就可以駕輕就熟,輕鬆自如地做到讓自己按照時間錶行動。
但是,起碼從我的經驗來看,雖然腦額前葉發達與否有先天差別,後天也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而提高的。
我在大學的時候,準備申請美國的法學院,備考LSAT需要每天拿出五個小時的時間來刷題,當時的我覺得這種「每天控制自己去做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比起真正拿出五個小時來做題,讓我覺得更痛苦的反而是在悠閑舒適的大學環境里,強迫自己早上起來走到圖書館這個過程。
來了法學院之後,巨大的學習壓力讓我別無選擇只能強迫自己每天起來去上課,上課聽不懂就拚命的記筆記,然後憋著一口氣一定要不眠不休的整理outline。那一年的我,其實並沒有一個有意識的「自控自律」去學習的概念,一切都是在巨大的壓力下順其自然的——不努力記筆記就聽過課就忘了,下課回來不努力看reading第二天就聽不懂課,回來不做outline一學期的知識就不成體系,考試還是懵逼。
人在壓力下是可以逼出無限的潛能的。我法學院第一年完成我自己從前根本想像不到自己能夠完成的事,讀完了所有reading,寫了四篇十幾頁的memo,八門課每門都做了近百頁的outline,最後考試全A。
比起最終的結果,當時最讓我驚喜的是我努力逼迫自己自控和自律的過程——我發現,我在有壓力的時候強迫自己起來學習的能力,跟我控制自己做其他事情的能力是可以無縫轉換的。比如說當時一個學期超負荷狀態學習下來,考試成績出人意料的好,我就決定要轉學,本來按照我曾經申請法學院的工作效率,PS這種東西我怎麼也得先憋三個月才能出來。可是我當時居然完全沒有拖延,一步一步的安排好要推薦信、準備PS和簡歷的時間,按部就班的在計劃好的時間點完成任務,在下學期的成績出來後立刻就把申請都寄出去了。
當時的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也許從科學上來解釋,我可憐的腦額前葉被我在法學院第一年虐了一年後,默默積蓄了不少能量,讓我在跟自己的拖延和懶惰做鬥爭的時候壯大了聲勢,讓我控制自己的精神力的成本又小了一些。
想明白這一點後,我經常會有意識的給自己設定一個「跳出舒適區」的任務,先定一個三個月左右的中期目標,然後細化成每天需要完成的事。這個每天的任務必須足夠具體,還不能夠太繁重。就像人不可能從一個運動小白忽然就能跑馬拉鬆了,腦額前葉和自控力的訓練也必須積跬步而致千里。去年年初,我決定要開始減脂,研究了一系列理論後,決定開始從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每次半個小時開始。後來逐漸引入飲食控制,先從一天自己做一頓飯,計算熱量入手,再慢慢開始自己做三餐,最後半年的時間把體脂從26%降到了18%,而「控制自己去運動和注意飲食」對我來說也變成了一個沒有什麼成本的事情。
來美國三年,從法學院第一年拼死拼活的學習、到拼死拼活的健身、再到現在拼死拼活的工作,我發現隨著最初的無意識和後來逐漸有意識的訓練,我「控制自己做某事」的能力是逐漸提高的,我越來越能夠完成自己的計劃和目標,從「開始想」到「開始行動」之間的拖延也越來越短。
我2016年9月在紐約入職一很傳統的biglaw(大律所),平均每個星期有40-50個小時在生產billable hours,有時忙有時閑,有時一周八九十,有時一周二三十,但總體上還是在一個紐約大律所對新人期待的工作時間的標準狀態——就是很忙!但回過頭來看看,我居然還在堅持著平均每周兩次力量兩次有氧,上了好多節鋼管舞課,長了好多肌肉,還養成了一門新愛好——滑雪在兩個月的時間從零基礎到黑道無壓力雙黑看雪況,寫了不少公眾號的乾貨,還在上班來回的地鐵上看完了三本書。
當然我因此更加唾棄那個曾經拖延效率低的自己了——我現在一邊工作一邊就完成了這麼多事,之前上學的時候怎麼就感覺時間都餵了狗呢?!
一個曾經拖延成狗的我能進化成今天這個樣子,更加讓我相信自控和自律的能力是可以後天養成的,腦額前葉就跟人的肌肉一樣,可以越練越發達。
從天賦的角度來說,除了自控和自律,對時間管理起到助攻作用的能力還有很多。
比如說,快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對時間管理而言,除了能夠控制自己按照計劃「開始做」某事,還要保證能夠真的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完"。想要高效利用時間,見縫插針的安排事情,能夠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也非常重要。
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把思維和精力全部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上,需要一定的精神狀態、外部環境,也需要一定的過程。「聚精會神」這個狀態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做到。
比如說——
- 很多人在嘈雜的環境下就無法做到專心(外部環境)
- 很多人睡不好比較疲倦的時候容易走神(精神狀態)
- 很多人需要相當長的一定時間才能進入專心的狀態,所以必須要有相對完整的一大塊時間才能開始做事情(一定的過程)
為什麼說這種能力也是天賦使然?在這方面我並沒有研究過腦科學方面的論文,不過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就能發現。我從小就有那種只要我想,不管在任何環境、任何精神狀態下,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進入到聚精會神的狀態。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書,但凡被爸媽帶出去玩,路上總會帶一本書,不管是在公交地鐵還是公園長椅上,只要我一開始看書就能迅速被吸引進去,周圍什麼都聽不到了。
但我男票就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人——如果他今天的reading要看兩個小時,他做不到見縫插針的在一天分四次,每次半個小時看完,因為他光是進入「看書」這種狀態就要20分鐘,最有效率的方法只能是留出一個三個小時的空檔,一次搞定。
我生活中還遇到過無數人是那種「在家裡無法工作」、「在宿舍無法學習」的人,對這種人來說,進入「專心」的狀態要求良好的外部環境——安靜、氣氛、有周圍的人都在認真的壓力存在。而我從大學開始就不愛去自習室,在宿舍坐在床上都能看書,法學院第一年幾乎沒去過圖書館,從來都在宿舍複習。
那這種「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跟時間管理又有什麼關係?
因為這直接決定了你能否利用瑣碎的時間啊。
我們都聽說過「每天地鐵上背單詞」、或者「每天抽出二十分鐘來學英語」的故事,這種「每天都做但是一次只做一點點」的計劃,聽起來很美妙又很簡單,但其實根本就不容易。
因為,每天只集中注意力二十分鐘來做一件事情,就像上面分析的一樣,對很多人來說,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外部環境、精神狀態、和足夠的時間來進入狀態,然而並不是每一天都有這樣的條件。所以對於無法快速集中注意力的人來說,這種每天抽出二十分鐘的計劃,往往不如集中在周末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更有效率。雖然最後事情都是一樣的做,但是如果能夠利用周中的瑣碎時間,那周末自然就可以不用再留出那幾個小時的空檔了。
那這種快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怎麼提升呢?抱歉我沒有什麼個人經驗,因為我難得的在這方面天生點亮了技能點。不過就跟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一樣,能否快速集中注意力也跟腦前額葉的發達程度有關,意味著這種也是可以通過有意識訓練自己的大腦來得到提升的。
近幾年的研究指向了一個可以提高注意力的手段——meditation(冥想)。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Wendy Hasenkamp這個人的研究, 他在伯克利的網站上還寫了一篇科普文叫: How to Focus a Wandering Mind,鏈接在這:How to Focus a Wandering Mind
除了自控和自律,以及集中注意力之外,我能想到的助攻能力還有很多,比如說大腦長時間進行高強度思考的能力。
時間管理、或者說自我管理,本質上是一個長線過程,需要你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每個片段,每個階段都在認真思考、做計劃,然後去執行計劃。在執行計劃之前,其實有很多階段都是純粹在大腦內部完成的。
熟悉我的人才知道,我經常會忽然進入「思考狀態」,我是不知道我思考狀態下的自己長得有什麼不一樣,但是我男票經常忽然問我——你在想啥呢?我每次都大吃一驚你怎麼知道我在想事情,他說你表情都不一樣啊!!
那是因為我覺得我真的是除了睡覺,一天里就沒有大腦罷工的時候。我上班的路上會計劃一會兒到了辦公室要打哪些電話,今天的任務要怎麼按照順序來完成。下班的路上則計劃今晚有哪些工作要做,晚上幾點去健身房,練什麼練多久,要不要做飯,有沒有時間在睡覺前把上次那本書再看一章。晚上洗澡的時候會想下一篇公眾號要寫什麼,怎麼構思,前後邏輯怎麼銜接(這篇文章80%都是我在寫之前就用各種瑣碎時間構思好的,真正下筆簡直如風,很快就寫完了。)
所以日常在跟親人好友和戀人相處的時候,我也經常就「走神」了。有的時候假如忽然計劃要去某個地方一起玩兒,我的大腦就迅速轉起來了——什麼時間去最合適、休多久的假、什麼交通方式、有什麼事情要提前預訂等等,基本上很快就能給出一個初步的旅遊方案。感覺我的CPU可能也是比較高級,計算效率驚人。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說到背後還是一個腦前額葉發達程度的問題。不要以為所謂的勤奮和努力不需要智商,能夠提前做好規劃,並日復一日的堅持,本來就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啊。
明白了這一點,其實也沒有什麼必要責怪自己「辦事太拖延」、「總是完不成計劃」。這就好像,你會沒事責怪自己怎麼沒有八塊腹肌嗎?不會,因為你知道自己沒有訓練,哪來的腹肌。時間管理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有意識的訓練才能提高腦前額葉的發達程度,像訓練自己的身體一樣去訓練"brain muscle."
說完了天賦,其實知識和習慣就很好理解啦。回到最初的那個思維試驗,這兩點就可以比喻為對跑馬拉松來說,
- 知識=對跑步理論、呼吸代謝和有氧的了解,能夠在學習原理後為自己安排合理的訓練計劃。
- 習慣=了解最能夠幫助自己跑步的「技能」,從跑步姿勢和頻率,到各種工具的運用,讓自己形成肌肉記憶,養成習慣來降低日復一日訓練的成本。
對時間管理來說,
- 知識=了解時間管理背後的原理(腦科學對於自控、自律、注意力的影響),然後為自己安排針對種種能力的訓練計劃,比如說訓練自控力就可以將中期目標拆分為每天可以實現的小任務來完成,訓練精神的集中力可以嘗試冥想。
- 習慣=將訓練變成一種習慣,從而降低每日維持的成本,同時善於利用各種時間管理的工具,不管是手賬本還是番茄工作法的計時器,都可以讓「訓練」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四、毒雞湯
按照我寫答案的一貫套路,乾貨後面總是要放點毒雞湯來升華一下的。
為什麼要學習時間管理?為什麼要練習自己自控、自律、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樣活著不累嗎?想幹嘛幹嘛不行嗎?
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前幾天在地鐵上看完了一本中短篇小說集叫《皮囊》,作者叫蔡崇達,裡面一個故事讓我印象很深刻。
有大學做室友的兩個男生A和B。A和B都很窮,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活法。A因為家裡父親重病,想要快點掙錢,大學一直在拚命的規劃時間,強迫自己自控自律,按部就班的實習、工作和掙錢。B則天馬行空,有無窮無盡的夢想,不在意現實的蠅營狗苟,在大學開樂隊、參加詩歌社,只求隨心隨性轟轟烈烈。
故事的結局是,B的樂隊和詩歌社都一塌糊塗,因為他只有理想,沒有腳踏實地的管理和經營。還因為太沉浸在夢想的美好中而忽視了現實,大學肆業,回家鄉當個普通教師,最後抑鬱症自殺了。
另一方面,腳踏實地的A雖然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了穩定的收入和體面的工作,卻在人生的某個節點忽然被擊中,開始痛哭——因為他一直被生活逼迫著去努力,去賺錢,卻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過的是哪種生活。
這個故事讓我回味了很久。B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卻沒有能力去實現,最後死在現實和理想對不上的巨大痛苦之中。A有腳踏實地的堅韌,能實現一切目標,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時間管理」或者說「自我管理」的能力,並不是一切事情的終極目的,而是幫助你實現理想的手段。所以做一個活得明白而知足的人,要在A和B這樣的極端狀態下取一個平衡。
魚兒活在水裡,鳥飛在天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生活方式,自己安心就好。
如果對生活沒有太大所求,時間總是夠用的,也無須太自律,隨性就好。但如果想要的又多,自己又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實現,嘗試去規劃,卻總追不上理想遠去的腳步,那種失落和沮喪,是最可怕的。
這也是這篇文章能幫到你的地方。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是第一步,然後腳踏實地的去規劃和實現,是第二步,需要的就是這種切切實實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我為什麼要苦思冥想自我管理的本質、辛勤去實踐各種提升自控力的方法?
因為我就是故事裡那個B啊,人生有限,但是想要做的事情無限。
我想要練鋼管舞,想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力量、柔韌、和平衡,想提高自己滑雪的水平,想學會滑雙黑蘑菇道,去年考的潛水證才在夏威夷潛了十幾瓶,要快點潛夠五十瓶才能去molokini島的後牆挑戰漂流潛水,我還想練衝浪,可是我雖然平衡不錯但是太怕水,要抽出時間先在紐約的游泳館裡苦練水性。
我還想重新開始練鋼琴,想學著聽古典樂,想重新開始畫畫,從素描速寫開始打基本功。我還想看很多有趣的書,寫很多很有趣的文章,帶著爸媽和男票去各種各樣好玩的地方旅行。
我還想在事業上快快成長,作為一年級律師的小兵多學業務,快點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mid-level。希望自己能做到靠譜、踏實又努力,不給隊友拖後腿。
在紐約biglaw做律師是一份壓力和強度非常大的工作,業內共識都是"this is a very demanding job." 但律師豐厚的薪水卻給我了實現各種夢想的經濟基礎,biglaw作為剛畢業的平台又給我人生帶來了無限可能。所以我要拚命的平衡工作與生活,要讓自己清醒時候的每一天每一秒都變得有用。要做計劃、要自律、要永遠清醒而理智、要腳踏實地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嘗試出無限的可能。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繼續努力變成Ayres那樣的人。聰明又自律,有頭腦又肯腳踏實地,這樣的人,做什麼都沒理由不成功吧。
http://weixin.qq.com/r/FjiYgATEl1norUDj920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對失誤預估的時間不足,會導致耐心告罄,進而導致事情失去節奏。年輕人大多很急,這一方面是因為自恃過高,覺得自己應該能在短時間內成事,覺得會是那個0.1%,另一方面則是剛好許多重大且時效性短的事都集中在25-30歲,比如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必須在這幾年快速解決什麼事,不然天都塌了。時間管理的誤區上面的答案其實說得挺不錯,但很多都是針對計劃本身來說的。做個假如吧,如果一件事很難,需要十年才能解決,那麼在一開始的一兩年里試錯是應該被允許的。但現實情況卻往往並不是這樣的。一天天沒有進展,就會火急跳牆,就會急匆匆做決定。有的時候沒有進展的原因,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難度大。奇怪的是,我們經常忘了前因後果,只專註在當下發生的事是不是令人著急,更輕易地就對自己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完成不了目標。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會一群幸運的人,剛好每一個環節都能扣上,水漲船高,刷經驗連帶著升級,但這群人很少吧,更多的還是會卡在某個地方。量與質之間就是過渡而已,雖然我承認有時候簡單與複雜幾乎算是兩個事物,但是身在其中真的會忘了所有讓你感到吃力的東西都只是過渡,蹚過那條河你就好了。嬰兒連翻身都不會,但難道我們和嬰兒完全沒有聯繫嗎?都是量變到質變而已。時間管理的誤區有時候並不在細小的一小時怎麼用,而在於在大的節奏上不要犯錯,該做基本功,該沉下心,該承受壓力時,就應該能自察自己處在哪個階段,不要因此打壓了自己,不要因此放棄和修改目標,這才能堵住時間管理誤區造成的主要損失。也許我以後答題時會加上理論方面的內容,但有時,這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所有的理論都得圍繞某一前提而來,研究太多學術意義上的成果只是聽起來嚴謹而已。越來越重要的是篩選器,是這個透過他的視角做事的人。————來關注————
http://weixin.qq.com/r/XElXTwPErF7TrUcs9xx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kingbackyard,我常在那寫東西。我個人覺得,如果你對我有一丁點的興趣,你可以關注一下,並不會後悔。一種非常常見的時間管理的誤區是,不斷地將自己的時間扔在「緊急且重要」的事件上。
我想很多人都聽說過經典的「時間四象限法則」,一提到「時間管理」,我們可能輕易就能聯想到「緊急」與「重要」事件的排序,然而事實上,有很多人都錯誤的使用了這個法則。
有小夥伴曾經與我們抱怨,他說「工作一整天感覺一直忙得打轉,等到快下班才發現,還有一堆需要深入做的工作沒有做完,第二天又繼續這樣惡性循環」。我問他:「那你主要用什麼方法規劃工作時間呢?」他很自然的說:「我總會優先處理完那些緊急重要的事情,來了啥事兒就立刻處理,以防自己拖延。」
聽起來似乎完全沒毛病?讓我們來仔細看看Stephen Covey提出的時間四象限法則(time-management matrix):
(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圖所示,在象限法則中兩個主要的衡量因素就是:緊急與重要。「緊急」意味著某項工作需要佔用即時的注意力,「重要」則衡量的是某項工作對整體目標、價值等的重要程度。而這個象限告訴我們的一個最重要信息就是:你需要將最大的精力集中在象限2的工作中,也就是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工作中。Covey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說到:「這個重要的第二象限包括關係建立(relationship-building)、尋找機會(recognizing new opportunities)、擬定工作計劃(planning)和建立一些預防措施(prevention)等」。比如,它可能是你的一項中期或長期目標,如「提升寫作能力和姿勢水平,寫出更好更乾貨的知乎回答」,它可能需要你在每一天都花大塊時間深入研究這項計劃。
而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集中精力在第二象限內的重要工作,很大原因是我們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第一象限上。Covey提到,「我們似乎很難把自己從「緊急事件」中拔出來,比如一通電話、一封郵件或者同事突然提的需求等等,我們不斷被它們牽著走,因為完成它們需要即刻的行動,完成它們很受別人的歡迎,也很容易得到即刻的反饋。而第二象限就不同了,它們更多關係到你長期的核心工作內容,但卻很難在即刻得到回饋,所以我們往往會忽略它們。」
在Covey的一項實驗中,他要求一群購物中心經理們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建立關係」的工作上,因為「建立關係」將會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巨大影響。所有的經理都表示,他們將與購物中心的業主建立個人關係。然而當Covey分析他們的日程表時,結果發現,他們只花了大約5%的時間在這個重要的(象限2)活動上。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忙於那些其他看似緊急重要的日常任務,如會議和電話(象限1)。而接下來的一個月,在Covey的幫助下,經理們將主要精力投入於象限2的工作後,購物中心的經理人數、商店銷售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些也進一步促進了潛在商戶的增長。
Covey總結說:在你的工作中,你需要退後一步看一看,「你應該如何花費時間」和「你正在如何花費時間」之間的不一致,這樣你才能真正的調整你的時間表,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能給你帶來長遠利益的事情上,而不是不斷忙碌於那些5分鐘之後就能給你回饋的事情。換句話說,你的目標應該是,你的第一象限內的工作越少越好。因為你已經對各項工作有了有條不紊的提前準備與思考,做好了預先的預備措施,防止那些「危機」式的緊急重要事件不斷發生——你可以在晚些時候統一處理郵件,更重要的是,你將會越來越少把工作拖到ddl前拚命趕完。
回到剛開始提到的那位小夥伴,很顯然他是誤會了「時間四象限法則」的意思,沒有將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放在「重要且不緊急」的工作中,而是將自己的時間不斷耗費在象限一里的各種突發事件中,他的注意力不斷被打斷,象限二里的很多工作也被他不斷拖到ddl之前,變成了「緊急」工作。
不過,最後多提一句,我們發現很多不斷打斷手頭工作,去完成「緊急重要」工作的人,不僅有時間管理觀念上的問題,還有「不夠自我堅定」的問題——他們總是被他人的郵件、求助打斷,總是在潛意識裡將「取悅他人」擺在重要位置,而不是專註於自己的工作。(關於自我堅定,我們在這裡回答過:性格不強勢,關鍵時候總「被牽著走」怎麼辦? - 知乎 )
你有類似的困擾嗎?你是哪一種?
以上。
Reference:
Covey, S. (1989).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本回答參考:Covey, S. as cited in, Lebowitz, S. (2015). A 26-Year-Old time management strategy can help you become more productive and less stressed at work. Jossey-Bass.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時間管理的常見誤區
我覺得誤區之一是「先做不重要的事,再做重要的事」。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應該一大早趁精力充沛的時候就先處理掉每天最重要的事,所以這不是認知上的誤區,而是行動上的身不由己。
解決的方法我覺得是:
1。前一天就找出第二天最重要的三件事
2。提早起床,或者提早到公司,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處理最重要的事,《小強升職記》里的老付就是這麼乾的。
3。把上面的行動變成習慣。從大二到現在,時間管理3年經驗,踩過無數坑的我來答一下。以下回答對剛接觸時間管理的小白會比較有用,都是一些小白容易踩上的雷,我已經替你們踩過了,在上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希望你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廢話不多說,上乾貨!
PS:文末會分享時間管理必讀書籍,有需要可以領用哦~
誤區一:時間管理的第一步是排計劃表
先上結論:時間管理的第一步不是排計劃表,而是分析你以前的時間花費習慣。
我在剛剛接觸「時間管理」這個概念的時候,熱血沸騰,「誒呀!這個東西太有道理了!我以前的日子都是白過了呀!沒關係!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我依然可以邁向人生巔峰!」於是,像打了雞血一樣地開始排計劃表。結果是,我排了很多不科學的計劃表,反覆地在試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反而浪費了更多時間。
我注意到,有很多剛剛接觸時間管理的小白,也很容易犯和我一樣的錯誤。有激情是好事,但是太多的激情會影響我們理智地去思考問題。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是不同的,你要先去分析自己的時間利用習慣,找出可以改善和精益的點,取精華去糟粕,然後才能計划出一份適合自己的日程表。
如果缺少記錄與分析的步驟,那麼你滿懷激情做出的計劃表是完全靠「腦補」,甚至去照抄照搬一些大神的時間安排,做出來的東西只是看著好看,不適合你自己,你也堅持不下去的。甚至,你堅持的時間越長,反而越浪費時間。
就像很多時間管理書籍上都說早晨人的效率最高,要把重要的事情都放到早晨做。但是在分析了我個人的生活習慣之後,我發現對我來說這就是屁話,我就是那種到了晚上,夜深人靜時腦子才最清醒,靈感才會迸發的人,所以我會把一些重要的任務安排到晚上去做。
誤區二:心態急躁,重視實踐忽視理論
先上結論:急躁心態要不得,實踐需要理論的基石
很多人在剛接觸時間管理時,會馬上產生一種「時間緊迫感」,會覺得「之前那麼多時間都被我浪費了,接下來我可得好好利用時間,爭取把每一秒鐘都用得超值」。
這種急躁的心態我也深有體會,所以一開始會想要馬上開始行動,急躁到喪失理智,覺得「實踐出真知」,沒有必要再去研究理論了。然而,仔細想一想,這些書籍,現成的理論其實就是作者實踐過後總結出來的「真知」啊,急於行動,只會讓自己走火入魔的。
參考回答:時間管理,是否有必要去看時間管理的書?
誤區三:「工具收集癖」
先上結論:無需了解那麼多工具,隨便挑一個順眼的直接用
知道手機上有很多時間管理APP之後,我就瘋狂地去收集這些APP,在網上找推薦,然後全部下載下來,每一個都研究研究,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回想起來,這也是一種極大的時間浪費。
而且我發現,不管在什麼領域,「工具收集癖」都存在。在入坑時間管理的同時,我也入坑了「手賬圈」,然後瘋狂地去找哪款本子好用,那支筆用起來爽,哪個牌子的膠帶最好看……然後把時間都用在了找找找,買買買上,然並卵,我並沒有專心寫手賬。等到終於有天沉下心來開始記錄,發現「內容才是靈魂,工具什麼的都是浮雲」。
之後我拆卸了手機上一大堆APP,只留下了「iHour」和「潮汐」,一個用來記錄我在每個大計划上的時間投入,一個用來幫助我專註,至於to do list我都是寫在手賬上,做完一樣劃掉一樣,感覺特別爽!
誤區四:過於糾結於「管理時間」
先上結論:時間管理的靈魂不在「管理」,而在於你自己
「時間管理控」,「表格達人」,每每看到這種人,我的心裡都會嘀咕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
這種人的特點是:巨能「折騰」。今天研究出來一個管理方法,明天研究出來一個管理表,然後分享到論壇上,還有很多人跟帖叫好。
然而我在想,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去鑽這個牛角尖呢?時間管理說到底,它是為我們服務的,它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工具而已。達到基礎的目的,能夠幫我們減少時間浪費,就可以了,你的生命中有很多對你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去做,不要被一個工具死死套住。
以上。
============================拉票分割線====================================
各位小寶貝們,如果我的回答有幫助到你,就給我點個贊哦~
要不然沒人搭理我,我會很傷心很尷尬的,人家還是一個玻璃心的女孩子( TロT)σ
另外,不要臉地推薦一下自己的公眾號,手動緊張ヽ(*。&>Д&<)o゜
微信搜索【飯卡同學】就可以找到我啦,持續分享學習經驗,職場乾貨,時間管理經驗~
在後台回復「時間管理」,即可獲得飯卡整理好的時間管理必讀書籍~
在我看來,時間管理上最大的誤區在於:跳過原則而陷於細節
為了讓人信服,先插播一下我的親身體驗,如果不感興趣可以直接跳過,不影響主體內容:
2010年我剛加入騰訊,是個新手,入門做的都是非常基礎、瑣碎的工作,設計廣告圖、投放廣告,做一些日常的運營活動。這些事零散、又需要大量溝通,很費時間精力,這些事沒價值,卻要我天天加班。很快我就發現如果我不跳出這種情況,就會繼續這樣庸碌下去,沒有成長。
於是我再忙再累也抽空學習了時間管理,把原來150%的工作量縮減到80%的工作時間中完成,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去思考,怎麼把事情做好,怎麼做更有價值的事。這樣我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當你可以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你就有機會做更重要的事。我開始做數據系統、做內部渠道拓展、做產品合作,接觸了更多業務模塊,也更高效的積累產品能力。
當熟悉了所有的模塊,我可以開始從全局入手,從更高的角度去做策略。同時,在保持好的工作業績的同時,我的工作時間卻縮短了許多。經常加班的朋友常說,感覺我們呆的不是一個騰訊,也很羨慕我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當我可以做到項目0 delay,我在騰訊開了一門課,叫《時間管理——優雅的做事》。
我通過時間管理,首先學到的一件事就是選擇和取捨,做對的事比把事做對更重要。
我看了幾本時間管理的之後,認為時間管理的幾大要素依次為:
1. 確定你的價值觀
2. 排列優先順序
3. 記錄和跟蹤時間的使用
4. 時間管理工具和技巧
1. 確認價值觀:
不僅對於工作,對於活好這一生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價值觀反映了什麼對你來說重要,你為什麼在這裡工作,你追求的是什麼,什麼會給你價值感,什麼讓你快樂。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願景是為了做出驚天動地的產品,那麼多學產品知識,多做產品實踐對你來說會是重要的;如果你去上班是為了結識有趣的同事,那麼多去社交,多交朋友,多和他們聊天對你重要。價值觀會直接決定你的選擇。
我見過很多非常聰明的人,他們有光鮮的學歷、工作,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有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也沒想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所以越早的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未來也就可以少走些彎路。
怎麼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
這裡我分享一個非常容易操作又很有用的方法:Why Why Why approach。簡單的說,就是從任何一個問題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這個東西?刨根問底的問自己。
這裡我給一個示例:
我想進入騰訊?
為什麼?
因為我想學習新東西/這是一家偉大的公司/這裡給很高的薪水/….
那這為什麼是重要的?
因為……
這是一個很私人的溝通,可以自己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在紙上/電腦上完成,如果真的去做,可能會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穫。
2. 排列優先順序
當知道了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不重要之後,可以來到第二步,把事情分類,畫出你的四象限。把事情分為:
- 重要而緊急:這是最優先要去做的事,但可以隨著時間管理的優化逐漸移到重要不緊急的象限
- 重要不緊急:這是符合你的長遠利益的事,雖然眼前看起來不是很著急,但它應該被投入最多的時間
- 不重要緊急:通常是被動的,如突發事件、老闆的安排,通過流程優化和劃定界限可以減少,也可以授權別人去做
- 不重要不緊急:可以大刀闊斧的捨棄的事情,比如你的目標是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那麼看電視劇吃零食這種事就不需要存在
畫成圖大致如下,圖片來自網路:
有了價值評判標準,有了四象限的劃分,相信你可以砍掉一大半的事情,這比任何學多少時間管理的技巧都有效,因為你從源頭上就減少了工作量。想像一下,本來你要做10件事,延展開來有100個細節,但現在你只剩下3件事,延展開來只有30個細節了,甚至還有些可以讓別人幫你去做,對剩下的這些事情來做管理,是不是容易了很多?
3. 記錄和跟蹤時間的使用
基於前面兩個原則,現在可以進入操作層面了。但很多人的誤區就是跳過前面兩級,直接來到這個層面。戰略方向錯了,戰術上再勤奮也是沒有用的。
記錄時間有很多好處:
首先知道時間花哪兒了。通過記錄,你可以發現原來你是在發獃/刷手機/看電視/……上花了多少時間,也會發現所謂的「時間黑洞」。即是,你怎麼樣無意識的花掉了你的時間。通過記錄和對比,你會發現,該花時間的地方沒花到足夠的時間,無意誤間卻浪費了許多的時間。
記錄了之後,就有了調整的基礎。調整自己的時間分配,並不時的進行追蹤,看看自己對新的計劃完成的程度如何,是不是還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這樣做一段時間之後,慢慢你的時間就會用得越來越有效率。
舉個例子:我喜歡美食,這對我很重要,但通過時間記錄,我發現通常吃一頓飯本身需要1-1.5小時,但開車、停車、從停車場到飯店再回來,這個來回的過程花了比吃飯的時間還多的時間,外出吃一頓飯的時間變成了3-4小時,我就把自己的活動範圍控制在方圓6公里之內,甚至在不必要外出的時候,直接叫外賣,這樣在吃飯這件事上,我就可以節省下至少一半的時間。
4. 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和掌握一些小技巧
很多講完時間管理,別人首先問我,你用什麼軟體管理時間?
這也是一個很容易出現誤區的地方,有很多人一聽說要做時間管理,首先去找了一大堆的app和軟體,以為掌握了這些軟體,就掌握了時間管理。有時時間沒管理好,反而搞得自己很焦慮。退一萬步講,去找軟體、學習軟體,本身也是需要花時間的,大多數時候可能就是在浪費時間。
重點是掌握方法,工具不在多,我自己就是一支筆一張紙足夠,有時也用到手機自帶的任務清單和備忘錄。到現在這個階段,時間管理已經融入我的血液,不需要任何工具。
可能大家看了還是會覺得很迷茫,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去提升效率,管理時間呢?我在這裡也提供一些時間管理的小技巧,也許會有用:
1. 區分不同類別的工作,合併同類項。這也是MBA運營管理會講到的一個pooling的概念。把需要整塊時間和零散的事情分開,把同類事情合併一起做,可以提高效率,也避免了一件事打擾另外一件事。
2. 給他人和自己預留緩衝時間。現在我們很多事都需要別人配合,不要事到臨頭才著急找別人,預一個時間提前量,儘早的把工作分配出去,這樣你們可以同步工作;大多數情況下這給到對方一些緩衝的時間,因為畢竟別人也不是分分鐘在配合你,他們也有自己的時間優先順序;同時,要給自己預留一些應對突發情況的時間,別把自己的時間排得太死,沒有半點的空間,這樣會像多米諾一樣影響後面所有的工作,還會讓自己焦慮。
以上兩點結合起來,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溝通」這件事比較零散,而且很可能打斷其它整塊的工作,影響效率,那麼我會在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與所有的相關方交待我的工作進度,詢問對方的工作進度。把所有的溝通放在一起來做,頂多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接下來,我就可以開始進入我的不受打擾的整塊工作時段,聚精會神的做一件事,在這個時間段內對方可能也會看到我的信息,去做他該做的事。等我做完手上這個整塊的工作,也許就到了中午,我會再花個15分鐘Review一下大家的回復,沒有回復或延遲的事情再集中溝通一下,到了下午或晚上,它們多半都會被完成。
這樣下來,我自己的事情安排會有節度,避免了不停的被打斷,保證了專註重要事情的時間,也給他人留出時間和空間去完成工作。
時間管理的具體技巧還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回歸時間管理的本身,想明白什麼對自己來說重要,什麼不重要,砍掉不必要的事情,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如果真的有心學習,可以上網搜索一些時間管理相應的方法或者看一些書,在評論中也可以進行探討,但希望不要讓我直接推薦書籍和軟體
作為一個年華逝去的中年女子,請允許我在此刊登一張本人照騙,滿足一下虛榮心。
辛苦寫了二千多字,分享我多年來在騰訊工作實踐驗證過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覺得有一些幫助,希望你能點個贊或分享給朋友,非常感謝:)
我曾在朋友圈裡看到過一些活的很精緻的女強人,生活過的井井有條,事業蒸蒸日上,娛樂,家人,學習,健身一樣不落下,還時不時的搞點小情趣,我常常在想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於是我就嘗試每天給自己制定計劃,在自己的日程表裡拍上滿滿當當的安排:比如今天要背多少英語單詞,要出去鍛煉多久,要完成多少工作,要陪孩子多長時間....制定完計劃的那一瞬間我覺得非常滿意,嗯,按照這個進度和效率,幾個月成功逆襲白富美肯定不是夢。可是計劃制定好了卻趕不上變化,計劃制定的越詳細越完美,我越容易感到焦慮疲憊,我的效率變的越低,計劃也越難以執行。這種操作很容易讓我陷入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惡性循環里無法自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該怎麼進行時間管理,才能活得這麼滋潤精彩呢?於是我對自己的時間管理進行了一些反思。第一 ,優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時間管理的核心本質並不是管理時間,而是選擇把我們的精力安放在哪裡。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不允許我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十全十美面面俱到,所以只能首先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讓重要的事情得到優先解決。儘管我們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去處理,儘管我們無法創造出更多的時間,但當你關注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時間總是有的。因此你可以把你的事情按重要程度進行優先排序,篩選出1-3個最重要的事情。對待重要的事情就像對待你斷掉的網線,壞掉的手機一樣,把它排在日程表的第一欄。次要的事情如果做不完那就放下。不要疲於應付。當你用心的去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創造了你想要的生活,擁有了你想要的生活,時間反而就節省下來了。 其實做最重要的精彩的事情甚至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但大多數人一旦有了一點時間就會做什麼?刷微博,看娛樂新聞,刷朋友圈,看微信,時間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流逝了。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最沒有效率的人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沒有用的事的人。比起決定做什麼更難也更重要的是選擇不去做什麼。
比如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可以選擇健身,可以選擇學習,也可以選擇刷微信,看電視,打遊戲。我之所以選擇不去打遊戲刷微信,不僅僅是因為我沒有時間去做,而是我覺得它對我來說不重要,所以我不想浪費我的精力。作為一個理性利己的聰明人,從長遠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讓人生充滿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一個人選擇把精力放在哪裡,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花的每一分鐘都是我們的選擇,也最終決定我們的未來成就。
第二,提高效率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要進行時間管理,並不是為了把自己的生活填滿忙成一個旋轉的陀螺,時間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我們的效率來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那麼如何提高效率呢?
1,保持精力充沛有的人可以一周做完一個項目,而有的人需要花一個月,精力充沛的時候我們思維也會跟得上節奏,無精打採的時候我們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也無法完成既定的目標,所以保持合理的作息和充沛的精力是效率的基本保障。當大腦跟不上節奏的時候,不妨休息一下。適當的休息反而能夠提高效率。2,提高效率最大的捷徑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和全情投入一件事會讓你效率倍增,分散精力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想要最終只會什麼都得不到。還讓自己陷入焦慮中。第三,確定目標
時間總是有的,只要我們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但問題是什麼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和有意義的事情呢?
所以你需要制定一個目標,沒有目標的人總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比如我看別人說背英語單詞,然後我也跟著去背英語單詞,可是如果我的長期規劃里沒有想出國,考研,去外企的打算,那麼背英語單詞對我來說就變得毫無意義,沒有意義的事情是堅持不下去的。制定一個合理的長期目標,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把目標一步一步分解,讓目標落地,比如我的長期目標是5年內年薪25萬,當上市場總監。那麼為了當上這個市場總監,我在對目標進行分解,第一年我要當上小組長,要學習哪些業務知識,哪些管理知識,第二年我要當上經理......然後把目標分解直到分解到當下我要幹什麼完成什麼計劃。這樣以終為始,就不會盲目。第四 ,制定合理的項目制計劃,關注質量
說到制定計劃,很多人和我一樣都不會做計劃,我做過很多細緻的生活計劃和學習計劃。甚至可以細分到每個時間點要幹什麼,在製作這種時間計劃表的時候,我會對自己的預期很高,把節奏安排得很快,可是最後這種計劃往往都進行不下去,為什麼呢?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你無法預計生活中會有什麼意外事件或者驚喜彩蛋,你也無法預計一個項目能否在某個時間節點內立即完成。過於精細瑣碎的計劃不僅耗費很多制定計劃的的時間,而且一旦沒有及時完成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的連鎖效應。
最重要的是做一個工作要想讓這個工作達到一定程度,不付出相應的精力和時間就想速戰速決是不可能的。死板的框定一個時間就會導致要麼爛尾,要麼質量不過關,欲速則不達,所以專註辦事的質量而不是縮短所花的時間,因此我建議你可以制定一個階段性的項目計劃,給這個任務限定一個相對寬泛一點的時間段,並把它隨時放在日常生活的首位,時時刻刻放在心上,說不定還能冒出什麼不一樣的靈感呢。
第五,及時反饋
計劃制定好了,下一步就是執行,做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總是看不到結果,那就會很容易感到厭倦懈怠,人是非常現實的動物,正向反饋來的越及時,我們做事情的動力就越大。比如我想減肥,於是給自己制定一個減肥計劃:每天減他個三斤,結果呢,哼哧哼哧每天累死累活的跑了一周還不一定減了三斤,長此以往,就會大大打擊我們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獲得即時的反饋,比如我把每天減他個三斤變成每周減三斤,每天把1-3個最重要的事情按照重要級別列在小本子上,完成一項就給自己一個獎勵,這樣會得到更高的成就感。高成就感也就保證了執行力。
說了這麼多,最最重要的還是立即行動,時間的彈性是很強的,把注意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來,時間總是有的。
最近看了一篇TED,是關於時間管理的。看了之後,遂跑來回答一波。最大的感受是:
當你想做一件事時,永遠不要說自己沒有時間,時間的彈性遠超過我們想像。也不需要想盡辦法節省時間,重要的是先創造想要的生活,自然會有非常好的時間回報。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如何對待對我們重要的事情。
那麼,這篇TED的題目是《TED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講師Laura Vanderkam。這是視頻課程的鏈接:TED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
Laura Vanderkam(以下簡稱Laura )寫了一些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當人們發現這個事的時候,總是會有兩個想法:
一:人們總是會認為她非常守時
然而並不是,她時長將遲到的責任推到她孩子們的身上,儘管這不是孩子們的責任。她還有一次連她的時間管理講座都遲到了,可想當時有多尷尬了。。
二:人們會以為她有非常多的小竅門節省零散時間來做一些事
一家雜誌說根據這些小竅門來幫助讀者如何節省生活中的一個小時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
1、出去辦事選擇一路全是右轉彎的地方
2、使用微波爐時,說明書上說叮三到三分半鐘,那就絕對叮三分鐘3、看視頻時,將視頻下載好,這樣就可以看廣告時按快進,節省看廣告的時間。每30分鐘看8分鐘廣告,這樣你看2小時視頻就可以節省32分鐘來鍛煉。
這第一點和第二點看起來很搞笑,但是第三點看起來倒是說的很實在,是不是有點道理啊?可你們知道找到32分鐘來鍛煉的另一種方法嗎?有的,那就是一天少看2小時的電視。
所以,人們總是以為把零散的時間節省下來,就可做很多的事。但是,在研究了成功人士如何使用時間之後,並且仔細研究了他們的時間表,Laura發現這個理論已經落後了。她認為:並不是節省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時間自然就節約下來了。這個理論和「黃金圓環」的理論有點相近,「黃金圓環」理論指出,我們思考的方式,行動的方式,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很顯然的,我們所採用的方式是從清晰開始,然後到模糊的東西。但是激勵型領袖以及組織機構,無論他們的規模大小,所在領域,他們思考,行動和交流的方式 都是從裡向外的。這個想了解的話可以看我的另一篇知乎回答: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
Laura為了證明她的觀點:並不是節省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時間自然就節約下來了,她觀察了上千個女士每天都很忙得飛起的女士,她們有的是創業者,還需要照顧孩子和老人,還要參加社區服務和學習提升自己,她發現有一位女士忙碌完工作會來之後發現家裡的熱水器壞了,家裡的地毯上都被水淹沒了,簡單處理之後,第二天找來水管工,又隔一天找來了專業的清理團隊,處理損壞的地毯...這些都記錄再她的時間日誌上,統計起來一共佔用了她那周7個小時。
注意:七個小時啊!也就是每天多出來一個小時。如果在那一周的一開始,你問這個女士這些問題:
你能節省出七個小時來進行鐵人三項的鍛煉嗎?
你能擠出七個小時來輔導七個值得輔導的人嗎?
你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不行,你看不出來我有多忙嗎?
當你開始記錄時間,你會意識到很多人看似忙碌,其實都處在無意識的生活狀態中。可是,當她家裡地下室被淹,她又不得不擠出7個小時來修理。這證明了一件事:時間是很彈性的。我們無法創造更多的時間,但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取決於我們用時間來做什麼。所以,時間管理的關鍵,就是對待重要的事,就像對待家裡壞掉的熱水器一樣。
Laura借用她曾經採訪過的一位很忙很忙的女士來回答。這女士經營著一家公司,有12個僱員,另外還有6個小孩要照顧。Laura想知道她是如何「日理萬機」的,把約談時間定在了一個星期四的早上,然而那位女士根本沒空和Laura說話,原因是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四上午,女士出去徒步去了。後來Laura再見到這位女士時,她說:「Laura,我所做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鐘,都是我的選擇。」 她沒有說她沒時間做XYZ,而是說她沒做XYZ,是因為XYZ不是重要的事情。
所以:
我沒時間=這事不重要
我總說我沒時間打掃窗戶,但你若給我10萬美元,我馬上去做。所以你得承認,這不是時間不夠的問題,而是你根本不想去做。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對待重要的事情,就像對待家裡壞掉的熱水器那樣呢?首先,我們需要分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事,這有兩個方法:
一、從工作角度,在年末進行工作總結時,寫出明年的工作評估。哪些事會讓你這一年工作表現優異,列舉三到五件事
二、從生活角度,在年末進行新年祝福時,寫出明年的家庭賀信。哪些事讓你今年擁有了精彩的個人生活,列舉三到五件事
現在,我們有了明年的工作評估和家庭賀信,於是你就有了在明年要努力的六到十個目標。現在你就需要把這些目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所以如何對待重要的事情,就像對待家裡壞掉的熱水器那樣的關鍵就是:把你要做的事情都寫下來,每一周開始前就想好這一周的計劃。
那麼,寫計劃的最好時間是周五下午,這個時間被經濟學家成為「低成本機會時間」。因為臨近雙休,極少人會說:現在我要好好工作,朝著個人和工作的首要目標而努力。我們都願意思考什麼事成為我們的首要目標,所以用一點周五下午的時間,給自己寫一張三欄優先順序表:工作、情感、個人。列出一些事情,是這三者都包含在內的。每一欄寫兩到三件事,然後在接下來的這一周,看看這些事可以安排在什麼時候。至於怎麼安排,是你的決定。
一周有168個小時,這是很多的時間。來看個數據:
1、如果你工作5天8小時即每周工作40小時,每天睡8小時,那麼你每周有72小時可以做別的事,這是很多的時間;
2、你說你每周工作50小時,那麼你每周有62小時可以做別的事;3、你說你每周工作60小時,那麼你每周有52小時可以做別的事;4、你說你每周工作70小時,你確定嗎?
有人做了一項研究,如果說一個人的一周的工作時間超過75小時,那麼實際上他真正工作的時間就只有25小時。所以,其中的誤差是多少,你已經知道了吧。總之,每周有168個小時,我想大家可以找到時間做對你重要的事。你想做下面這些事,你都可以做到。
你想花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
你想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備考你想做三小時運動,兩小時志願者
我們有很多的時間,這是好事。要做精彩的事,我們甚至不需要那麼多時間。可是大多數人有了一點點時間之後,會幹什麼呢?拿出手機開始玩,要麼就在家裡閑逛,要麼就看電視。
然而少量的時間也能起到大大的作用,你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得到小小的樂趣。
你可以在在上班的公交上看本好書,這會讓你的整個通勤過程變得享受起來。
工作中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冥想或者祈禱。如果你因為工作太忙不能喝家人共進晚餐,那麼改成早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重點是留意一個人的整段時間,看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安排在什麼時候。你要相信這一點:時間總是有的。即使我們再忙,總有時間做重要的事,而當我們關注重要的事時,我們就能擁有我們想要的時間,我們就能創造我們的生活。
謝謝邀請,大家的回答已經很充分了,非常贊同張永錫老師和warfalcon的回答,寫的很全面。
我只補充一句,時間管理最大的誤區就在於把精力花在工具上,而非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上。有了好的習慣和意識,再簡陋的工具也能發揮強大的作用。前面的朋友都總結得很全面了,我就談一點:時間管理的最大誤區就是認為時間能夠被管理,其實時間是無法管理的,可以管理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人生。管理自己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明確的價值觀,然後在目標的指引下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習慣,好習慣養成自然而然會有好的人生。習慣養成說來容易實際做起來難,有一句話說的好:「人生就是好習慣和壞習慣的拉鋸戰」。擁有好習慣,自然會有圓滿快樂的人生。擁有圓滿快樂的人生,這才是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標。
我說的是個人時間管理中的一些體會。
- 很多人信奉 GTD ,但我覺得那是一個過於複雜的系統。
- 時間管理時把自己的時間填的滿滿的。 時間管理不應是時間導向,而應是目標導向。同時丟棄不必要目標和事務不失為時間管理中一個智慧。
- 對注意力持續性的忽視。 每個人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無視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可能做出不切實際的時間計劃。
- 工作分解結構。 甘特圖,WBS工作分解結構這些東西用在項目中還可以,在日常個人時間管理中其實不是好的模型。不能把項目時間管理和個人時間管理混為一談。對個人而言TODOlist這種線性的邏輯容易操作得多。
- 計劃必須完成否則就是失敗的。 其實個人的時間管理中很多事項是隨時間環境變化的。與第二條相關,很多人制定了滿滿的時間管理計劃,或許會堅持執行一段時間,但是一旦出現未完成項目,就認為時間管理已經失敗。也有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放棄。其實時間管理的核心就是把時間衝突解決好。沒有完美的時間解決方案,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有價值的時間管理是在取捨中進行的。
謝邀
時間管理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真正的時間管理只有一句話
工作比較忙,看過不少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也經常收到私信詢問時間管理問題,用來用去總覺得市面上的時間管理工具方法效果差強人意,甚至毫無建樹。認真整理了一下思路,談談我對時間管理的看法。
- 一切管理最終都是時間管理。德魯克說,時間是最高貴而有限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都不能管理。知識管理是選擇把時間分配到哪些知識的學習上,健康管理是把時間分配到哪些運動上,企業管理是把時間分配到哪些項目上。
- 任何人生來就會時間管理。在沒有學習任何時間管理知識之前,難道人就不知道區分輕重緩急么。多數人對時間管理都有想法,只不過由於兩方面的原因,難以實施。一是多數人是在協作體系中工作,自己分清楚輕重緩急,就可以不做老闆突然安排的事情么?老闆想清楚輕重緩急就可以不理競爭對手的新產品或者客戶的新要求么?二是多數人很清楚什麼對,什麼錯,只是不願意去做。一是主動權缺失,二是動力不夠,這兩種情況下學習再多區分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時間的方法都沒什麼意義。知名的番茄工作法,就是典型的反例,能實現番茄工作法的人不需要用番茄鍾,不能實現的人學了沒用。
- 常見的時間管理有效么?常見的時間管理主要談三點:一是效能提升,方向要對;二是效率提升,方法要好;三是動力提升,推動執行。從邏輯上看方向對、方法好,勤勉努力,沒有任何問題,回到實際生活中,往往既沒有效果,也很難堅持。根本的原因是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手段不能和目的相互銜接,手段再好也毫無意義。
- 時間管理的真正核心。在我看來時間管理的真正核心是找到一個反饋評價指標。目標是什麼,為達成目標需要服務哪些客戶,如如何評估客戶對服務的滿意程度。這個滿意度評估就是反饋評價指標,換句話說就是誰願意出多少價格為你的成果改善買單。這個指標有三個特點:1、來自外部,內部評價基本沒有意義,一切成果都存在於外部;2、越少越好,最好唯一,不要設置多維標準,指標需要減法,越少的維度說明越能把握核心,聚焦關鍵;3、方便評估衡量,如果評估一次需要幾天,還不如不評估。
- 為什麼評價指標這麼重要。絕大多數人不是聖人,喝再多雞湯也喝不成聖人,我們必須要通過不斷的正反饋幫我們克服本能和慣性。評價指標的作用就在於,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自己點滴的積累所產生的進益,總之指標讓我們有希望。
- 如何通過評價指標做時間管理。工廠中計件工資的工人不需要時間管理,因為他們的評價指標非常明確,只需要想法設法增加產量就行,很多工人隨著日漸熟練,產量和收入同步提高。管理者需要時間管理,讀各種書,學各種課,卻往往連現狀怎麼樣都沒辦法評估,只有一個字忙。什麼是忙?KPI是60還是80,客戶是10個還是20個,方案是1個月完成,還是1周完成,沒有標準就沒有改善。不要記錄你每天花在各個方面的時間,也不要給計劃工作評估輕重緩急,去找到你的標準,有了標準,標準會自然引導我們前進。好的時間管理會產生好的績效,好的績效會得到正反饋的獎勵,正反饋會支撐我們繼續前進。
現在開始,給自己的找一個反饋評價指標,評估現狀、改善績效、獲得認同、求得雙贏。
我邊在家帶孩子,邊工作,體驗比較多,對我個人來說時間管理非常重要,比如我現在在這兒寫答案,隨時會被孩子打斷,所以我就在第一時間,把大概的提綱寫下來,然後慢慢在利用零散時間補充,等差不多完成再發布。
時間管理指的是有計劃、有效的利用時間,時間管理不只關於時間表和任務清單,它還關於如何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管理你的時間包括三個基本的步驟:了解i的時間到哪裡去了,決定你想把它用到哪裡,以及制定一個計劃使事情成真。—— 丹尼斯·韋特利(Denis Waitley) 《 成功心理學: 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修訂第5版) 》
1、順序步驟錯
時間管理的最大失誤是順序錯了,磨刀不誤砍柴工,先「磨刀」。
比如大量讀書之前,要先提高閱讀速度,增進閱讀效率。
我在航機雜誌上書評專欄和理財專欄,就有人說了,你看一本書要2個月吧,可是你每月書評專欄要2本書書評。根本完不成呀?!我說你提高閱讀速度不就行了嗎?他又說那記不住呀。我就挺無奈。記不住是因為閱讀效率差,跟閱讀速度沒什麼直接關係。
2、單位時間的利用率
我們總是被教育「一心一意」,其實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一心二用。這樣可以節約大量時間。
比如我給孩子餵奶的時候,習慣抱著她做電腦桌前,因為這樣我的眼睛可以看電腦,右手可以打字。
比如坐地鐵的時候看書
3、碎片化時間浪費
很多帶孩子的媽媽都有這個經驗,帶孩子的時候碎片化時間特別多,比如孩子午睡的時間,懈怠一點,就會一起躺床上刷手機,等到想起來干點什麼,孩子已經醒了。
4、時間計劃的時候不考慮精力管理
安排事項的時候不分精力管理
比如早上起床我是設置某薦書廣播當鬧鐘的,在不太清醒的時候聽點不那麼重要的事情。
把晚上孩子已經睡覺的時間安排來寫稿,這段時間我最清醒。
把自己精力最好的時間,安排最重要的事。
5、把時間排的非常滿
在項目管理中,如果你需要2個人,那麼就要安排3個人,這樣避免項目效率受到影響。時間管理也一樣,在時間安排的時候,留出固定1小時的空白,用來彌補那些沒有完成的事項。
這點非常重要,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事情沒有完成,如果繼續下去,那就會影響下面事情的處理,有了「機動時間」,就可以從容的開始下一項安排,用機動時間彌補完成沒有完成的事。
6、壓縮睡眠時間
有的人做時間管理都會壓縮睡眠時間,這跟大家有時候弄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多長的睡眠時間有關,真正弄清楚自己的睡眠時間,然後不要碰這段你本該放鬆的時間。這有利於你保持精力,最近很流行的精力管理開始詳細分析這件事。
時間管理最大的作用是克服拖延,拖延是把任務推遲到最後一分鐘的習慣。拖延的可怕之處在於,當拖延成為習慣以後,它就可能侵蝕你的自我決心和自我期待,你越是拖延就約難以停止拖延。
你可以試試養成主動的習慣,主動規劃生活。最近我帶大女兒去幼兒園領報名表,幼兒園要求,在本學區有房子,戶口在本學區1年以上,孩子能夠生活自理(吃飯、上廁所、睡覺)。不少家長抱怨幼兒園為什麼沒有「提前」說有這些要求。負責招生的老師無奈的表示,在過去10年都是這個要求,你的孩子3年前就出生了,為什麼今天你才來查閱幼兒園入園要求?!
如果你養成主動準備,主動選擇的習慣,就不會被動的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幼兒園,你可能在結婚時就會考慮是不是買學區房,在孩子出生時就考慮把戶口放在學區內,讓孩子在學習上廁所和吃飯的敏感期就教會他這些基礎技能。
當你主動選擇幾次,就會感受到主動選擇的優越性,講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學物流管理專業的,比如我在大二開始在雜誌社工作,考取相關證件,等到大學畢業同專業的女生抱怨物流公司不願意招女生,物流工作不適合女生的時候,我拿著雜誌社的三方協議順利工作。當你經歷越來越多的主動選擇而改變生活的事,就有意識的不想拖延了。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大多數時間管理做不好的人,並不是因為工具或技巧有問題。
而是他們的時間本來就有剩,管理得再好,再高效也無意義。最大的誤區,就是做了錯誤的事情,還把自己搞的很忙,還覺得自己很有效率。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要重要的多。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文章,也許對這個問題有些幫助。
其實一句話說,時間管理最大的誤區就是「以為掌握了時間管理就能提高工作效率」還是把原文鏈接貼在這裡,因為閱讀體驗會好太多了~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讓「時間管理」去死 》| 路意Louis的專欄 https://www.zine.la/article/1aea885a918d11e389f100163e023006/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