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否比中國大陸更好地保留了中國文化?

比如使用自己的年號而非公元,繁體字,書是從左往右豎著的,成年會有字等等......


我覺得台灣比中國大陸更好地保留了日本文化。


三圖答完


更好的保留了大和文化。


這碼, 整體來說是鬼扯,但某些層面上台灣對於部分的傳統文化有著很有意思的詮釋與演進。

布袋戲源自福建的傳統戲劇模式,恐怕來源是因為遠離中華核心地區的福建要搞人演的戲劇難度較高,但又因為討海性質所以廟宇林立,常常要安排戲曲來酬神而演變出的一種特別的型態,腳色上往往也還是遵從戲曲的生旦淨末丑原則。

但在台灣這個模式卻一直有所演進,即使是傳統的廟會表演也隨者時代開始演變出各種新的變化,慢慢地配樂不再只是傳統的嗩吶,甚至開始搞起各種類似電影特效的玩法都有所出現。

而到了近代更是跑出了新一代的電視布袋戲,雖然在核心本質上還是布袋戲,但跳躍的程度讓人結舌。

視頻封面撼天闕VS鐵驌求衣_超清youku.com視頻

視頻封面金光經典耀高清 迦諦聖者現真焰_布袋戲_國創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視頻封面風逍遙高清武戲 風中碎刃險剃眉 絕技成名十六歲bilibili.com視頻

另外就是,或許這是中國各地風情不同,但台灣廟宇的比例真的很高。 尤其出了台北,各地的鄉村廟宇林立,香火鼎盛, 而這些年台灣比較有錢了,很多廟宇都重修得天花亂墜,各種花招都跑出來,雖然大致上沒有脫離本來明清式廟宇的根本但明顯地有各種的新嘗試。 當然大部分不免俗氣,但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活下去並且持續演變的象徵,尤其越是以漁農為主的鄉鎮各種奇葩的廟宇就越是明顯。

(LED 龍眼 XD)

( 玻璃製的 )

(貝殼裝飾的)

當然另外就是台灣的佛教..... 可以說重現唐朝的盛世嗎? XD.. ( 難怪要三次滅佛啊 )


以我混跡耽美圈多年的經驗,台灣和大陸的流行bl古風作品我差不多各自看了上千篇吧。

質量固然都良莠不齊,但台灣小說,哪怕是很紅的作者,像凌豹姿,李威,緒慈之類,寫出來的古風文也是一股「你怎麼這樣啦」的台劇腔。而大陸好的古風作者,有些是真的好,真的文字根基深厚,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很深,比如非天,大風,黑水等等。要知道寫bl小說的一般都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女,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傳承。


當時看尋秦記

裡邊項少龍在戰國時期騎馬有人給他扔了一個紙團··

紙團 紙團 紙團···

但是書挺好看的,後來看到一本尋龍記,無極寫的,以為是尋秦記後傳,就買了。以前看過他的書,一般到極點,但是武功分級很有意思

好吧,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項少龍的兒子越獄的時候,旁邊的李牧說:還有三米就挖出去了,三米三米三米

以上,。話說這些大陸初中生都不會范這錯誤吧?

72年大陸出版的四大名著,就是繁體豎版

我手裡有一套當時的紅樓夢

我們這裡,傳統文化是從出生開始,就從各個方面讓你耳濡目染的··

港台這是耳濡目染各種歐美日本文化,然後學點詩詞歌賦·····


留了一點點面子,然而丟了底子。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靠天不靠神,靠自己的勇敢、堅韌、智慧和血性,克服了多少困難才一直走到今天,看看幾千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國,到現在還有誰依然能在國際局勢中稱得上舉足輕重? 即便百年前被列強輪了一遍又一遍,即便二戰時幾乎滅國,我們依然活下來了,依然能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正面硬扛這個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基本達到了我們的戰略目標,依然能在走了歪路犯了錯誤之後迅速回頭,把正方向,成為今天的中國。這一切不是靠乞討,不是靠跪舔,而是幾代先輩流血流汗、殫精竭慮,自己爭取來的。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根本。

台灣呢?作為一個小島,夾在大國中間,抱大腿是免不了的,大勢如此,這確實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世界上這樣的國家和地區也不止台灣一個,可以理解。

不過既然這樣,就請擺正自己的位置,別妄稱中華正統了,你們民進黨當局跪舔美日的嘴臉,在別人眼中是被當作笑話來看的。對了,別說政府行為與百姓無關,且不說島內多少人綠得流油你們自己清楚,作為民主之島,蔡小姐不是你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么?

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本事,倒是無人能出其右。

KMT我就更不想提了,洪總昨天大聲說她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嗯我知道了,好感動,這話為什麼在這時候說,想換來什麼,這個就不清楚了。反正KMT遇事就扯著脖子喊救命的光榮傳統,一代一代的領導人倒是繼承得很好,蔣公泉下有知,理當倍感欣慰。

總之,中國人不論走到哪兒,脊背都能挺得筆直,這種精神氣兒,無脊椎動物是體會不了的。


謝邀

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繁體、年號等,這些在中華文化里就是最膚淺的文化,這些膚淺的文化,丟了就丟了,還有就還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而中華文化最精髓的東西,台灣人都丟了。

1,認祖歸宗思想。中華文化講求認祖歸宗,落葉歸根。台灣人不認自己的血統民族和祖宗,把孫中山稱為外國人,把日本人當成親人,這叫毛的中國文化?他們的哪個中國祖宗看到他們這個樣子不得氣活了?

2,和諧包容思想。在古代中國,儒釋道三教可以長期和諧共存,外來文化和民族在中國融合併包(如漢族胡服騎射和外族漢化)。而台灣卻天天想著意識形態鬥爭,天天拿著放大鏡看對岸,挑大陸人的刺,無法包容大陸的制度和人,不僅大陸,連台灣內部都四分五裂無法包容對方,連藍營或綠營內部都有裂隙。這種極端和狹隘思想,中國文化里從來沒有,不知道台灣的這個文化是繼承自哪裡的。

3,腳踏實地思想。中國有「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的思想,從古至今都旗幟鮮明地反對「夜郎自大」、「掩耳盜鈴」、「井底之蛙」的思想,看看台灣的新向南、反服貿、茶葉蛋,哪還有一點務實精神?不知道彎彎們這麼務虛這麼自欺欺人是學的誰?反正不是中國文化,也許是「夜郎國文化」吧。

4,自強自立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格獨立,自力更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作為幾千年來世界第一強國,天朝上國,從來沒有那種天天想著給別人作狗的思想,而台灣給別人當狗還要自己掏錢買骨頭(李敖語),這樣的思想跟中華文化沒有半毛錢關係。

很多人都把「文化」這個東西看的太膚淺了,包括台灣人。很多人覺得文化就是過年吃個餃子,掛個燈籠,穿個漢服,覺得文化就是寫個繁體字,用個年號。這些都屬於「生活方式」罷了。

生活方式屬於最膚淺的文化。因為生活方式這個東西是會變的,不穩定的。秦漢時代的中國服飾,文字,建築裝修風格和生活方式,和唐宋時期完全不同,民國時期又與唐宋時期完全不同,現代中國又與民國時期完全不同,這能說明唐宋時期和民國時期沒有保留秦漢時期的中國文化嗎?如果不能,那麼也不能說中國大陸沒有保留唐宋時期的文化。因為上千年來,隨著文明的進步,生活方式總會要變的,只有一些歷史短淺,只有幾百年的國家或地區(比如台灣),以及一些沒有史觀的粗人蠢人,才會無法理解這種幾千年生活方式變更的規律和常識。

另外普及一個常識,簡體字也是中華文化,簡體字來自元明清時代民間通用的俗體字,《金瓶梅》等小說就是用俗體字寫成的,民國時期由政府首先進行推廣的(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沒有推廣成功,而大陸再推行就成功了。所以拿簡體字來批判大陸毀滅中華文化,只是台灣人對常識無知,為噴而噴,即體現了台灣人無知閉塞井底之蛙,又體現了台灣人不包容,這都不是中華文化。

==============================================

有網友提到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請自己摸摸良心,台灣人哪個字對的上?

大陸8年血本讓利,台灣一句感謝都沒有還天天滿網罵426和支那,「仁義」在哪? 「恭謙讓」在哪?

推倒張明清,大腸花暴民運動,火燒車事件,「禮」在哪?「溫良」在哪?

井底之蛙,閉塞無知,至今對大陸有巨大偏見,「智」在哪?

騙子橫行,假貨泛濫,政客滿嘴謊言,「信」又在哪?

彎彎自吹自擂,也就保留了王婆的文化吧

=================================================

重新編輯了一下

答「台灣是否真的比中國大陸更好的保留了中國文化?」 - 知乎專欄


玩部落衝突進了一群台灣中學生建的團,有一個孩子對我很感興趣,加了微信,有一聊沒一聊地統戰他。

有一次跟他說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還剩幾個連。他說好詩,問這是誰寫的,我說這不是原創,是網友化用陸遊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然後更無語的來了,他說你好厲害,能背那麼多唐詩。。。

後來我問他,那你們語文課都教什麼,他說古詩很少,一般都是一些現代文。我想了想,問,是不是這個意思,你們讀了書出來,最多能用中文交流,但是對歷史上的文學作品知之甚少?他說是這個意思,所以覺得我能隨口背古詩很厲害。

講真,作為四川人,以後再聽誰說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我有一句非常標準的媽賣批不知當不當講。

根都丟了,題目裡面所列的那些也不過就是皮毛而已。韓國歷史上也是這樣,為什麼不說韓國保留了文化,就算說了我們心裡為啥也沒什麼感覺?很簡單,我們打心底認為那個地方叫韓國,他們保留多少我們沒興趣,最多當成開化水平的指標。台灣不一樣,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共享一方水土,說同樣的話,寫同樣的字,它應該和我們是一體的,可這一部分卻想和我們斷乾淨。

更新

媽蛋,一語成讖啊,台灣教科書把文言文比重降了……之前就教的不認真,現在怕是要批量生產小台獨了。上文的孩子認為台灣和大陸不是一個國家,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問他你覺得你是啥民族,他說漢族?不確定誒。我說既然說你是中國人你不舒服,那你認你是華人嗎?他說,沒想過,但是對華人比中國人的認同度高。


中華文化的內核不在於「保存」,不僅僅是放進博物館裡任人點評的東西。宋魯比齊晉保存更多的三代文明,齊晉比秦楚保存更多周文明,秦楚比漢保存更多的先秦文明,然並卵,你「保存」的東西有70%卻裹足不前,人家拿著30%把餅做大十倍,你那個70%還能說比300%更大嗎?

中華文明不是蘇美爾,不是古兩河,是活的文明,在於生生不息,不在「保存」。


我想用唐朝韓愈《師說》裡面的一段文字來回答這個問題。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老百姓的話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國民黨主席六個候選人,只有兩個明確說自己是中國人。國民黨在檯面上的人物馬英九、朱立倫、王金平、郝龍斌、吳敦義從來沒說過自己是中國人。本次贏面最大的吳敦義直接說「想當中國人可以到對岸去,不要來害兩千三百萬人」。

民進黨那邊就不提了,總統直接日語發文。

就這麼一個島,都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了,還談什麼保留中華文化?


這世界上如果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變化本身。

中華文化作為目前可考據唯一4000年不斷的文化,其本身「與時俱進」就是活下來的最大原因。沒有人強行保持什麼正統,可以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然後反噬了他們(我作為滿族就很清楚這點)。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歐洲的街道看起來那麼有古代的氣息,而中國全都是鋼筋混凝土大樓每個城市都差不多。後來有一天我終於開竅了:這是因為中國發展到了鋼筋混凝土這個階段了,中華文化自然而然的認為這就是現代中國應該有的樣子。

自此我覺得自己雖然不了解中華文化的皮毛,卻了解到了其最淺顯也是最基本的道理。這點東西在我04年看韓國人李元馥的漫畫時他就提到過,但我當時卻沒有理解為什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生存力的來源。

小篆才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官方文字,繁體字是哪年才定的?憑什麼華夏正統是繁體字而不是小篆?因為中華文化是變化的,現在簡體字才是正統。

能保持變化的中華文化,才是正統。


比如使用自己的年號而非公元,繁體字,書是從左往右豎著的,成年會有字等等

大元和大清也是這樣的,那他倆算不算中國文化,算不算華夏正統?


文化無需保留也無法保留。

文化發展自己。

你聽說過「保留川菜文化」之類的說法嗎?


果然不意外回答亂成一鍋粥。

客觀說來,文化是無法量化的,中國文化更是沒有什麼標準來衡量誰的程度更深一點、誰更符合標準一些。

而且,文化不是物質,它不可能放在那裡永遠也不會變,所以我一直很反對很么屯堡明朝游,中華在日本之類的說法。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題主用「保留」這個詞顯然是認為舊的、有傳承基礎的文化更符合中國文化。那麼就分為兩種,

一種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狀態,偏遠地區比較常見,但是他們實際上不是保存狀態,而是獨立發展狀態;

一種是融合古今、薈萃中西的狀態,早期開放的口岸比較常見,但是他們對於「古」和「中」的早期狀態是抵抗「今」和「西」,後來也就出現了獨特發展。

台灣顯然屬於後一種。

有位拿台灣部分親日取向的人的言論來回答這一題的答主,就顯然不了解台灣的歷史和地域,島嶼人的狀態與大陸(就是地理的大陸)人的狀態是不同的,更何況我說的後一種情況里,有抵抗,自然也有投降的。更何況這個與台灣的確是否保留中國文化這題關係真的不大,只不過給了一些人宣洩情緒的出口(現在知乎這樣的回答越來越多了)

台灣文化首先一定是地域文化,它哪怕最高峰也達不到中國文化。很多人忽視了台灣本身的容量,就會說福建文化保留中國文化么?我們甚至還把福建的東西當作一些特例在分析呢。更何況台灣?

而且,台灣整體都還是有小島的那種狀態,遊離、抵抗、投降、迷茫,這是它的地理、歷史以及目前處境決定的,所以台灣在自身地域文化上就會有些獨特的表現和發展,這個是迷惑很多人的東西。

有一點我覺得還是值得肯定的,在一些文化的田野考察上,台灣做得比我們早、比我們好,現在台灣這方面的東西開始有萎縮的趨勢(個人感覺,因為我時不時要買點這類的台灣書,但是發現近年出版的幾乎沒有),然而我們卻依然缺乏重視,以及做出來的東西的專業度也不太夠。


一個感想:

與其回頭看祖宗牌位還在誰家閣樓里積灰,不如好好往前走。


中國文化一直不斷進步演化的,一個固步自封的文化早就被扔進歷史垃圾堆了,保留繁體字就是保留中華文化?哈,拜託,簡體字自古有之,我還說你台灣破壞中國傳統文字藝術呢!

我大宋皇帝、中國所有皇帝中頭號書法大師加數得上號的昏君-宋徽宗的碑帖。你自己看裡面有多少簡體字!這些不是華夏文化了嗎?

漢字的演變別說簡繁之爭,一個字體的正統和傳統的就有得爭。


在題主的問題後面加上 糟粕 二字,我看就接近真實情況了。


你說的中華文化是指什麼樣的?

買辦的封建官僚加鄉霸一樣的士紳宗族文化?

還是民國那群遺老遺少死抱的內儒外法(外儒內法)這條連外寇都搞不定的思想?

~~~~~~~~

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發展到一個高峰,秦以後能稱得上大家的思想家並不多。而這個小高潮的中華文化非常博大。韓非子的亡征我想今天都還能對應很多台灣現狀。

昔日道家黃老派,法家這些都是對外及其強硬的學派,重民的楊朱,雜家,農家,墨家等都是代表。

墨家,法家的思想遺失的太可惜了,尤其是其信念!

tg的土改與下鄉,頗有墨家的意思。當然,僅是類似,不要帶入!

彎彎當然繼承部分中華文化,曲阜衍聖公一脈專職對外第一跪就被帶過去了,果然如歷史一般,跪完大清跪日本,跪完日本跪美國,現在連阿貓阿狗都跪了~~~~

用句不好聽的話,就一小島還想繼承中華文化本身就是笑話。

那些整天懷戀什麼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臭老九,腐儒,文青,孔乙己們根本不是什麼懷戀中華文化,他們懷戀的是話語權,特權~~

這是tg治下。

這是民國治下。

高貴的公共知識分子/文青/清流們哪能帶頭種地/蹲工廠/跟泥腿子混在一起呢?應該是紅花撫琴,綠柳斟酒,秦淮河邊約幾好友指點江山,煮酒論天下。我從來沒有看到什麼中華文化在台灣,我看到的是本該埋在土裡的腐朽的文化。諸侯,大佬這些用詞豈是現代社會應該有的東西台灣還當寶。文化從來都是不斷發展的,以適應社會發展。就是中華文化有缺陷,還有不足,我們在工業文明時代才走那麼多彎路,吃那多苦。

腐朽的就讓他腐朽掉,不要挖出來了~~


否。

很多喜歡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崇拜權威,來,這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權威。

你們還聽麼?我估計很有些頑固份子是不聽的,甚至開除人教授的權威籍。

李零:託古改制不是愛國,而是害國

  現在的中國,復古成風,動言斷裂。斷裂和復古是自古有之。

  張光直先生有個說法,西方文明是斷裂的文明,中國文明是連續的文明。最近,法國的沙義德(John Scheid)教授來北大講羅馬的皇帝崇拜,他說,他不同意這一說法,歐洲歷史也有連續性。

  西洋史,斷裂多,不然不會有他們的階段說、形態說。但羅馬推崇亞歷山大,很多方面繼承希臘;蠻族入侵,滅羅馬,只是西羅馬亡了,東羅馬還在。東羅馬一直有希臘之風。亞歷山大滅波斯,也接受波斯文化,不光女人和地盤。

  歷史,都有斷裂,也有連續,就像《三國演義》上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就算連續性強,也還是有很多斷裂。他們有斷裂,更不用說,否則還有什麼文藝復興。

  現在,時興講文化斷裂,好像只是中國大陸斷了,香港、臺灣沒有,日本沒有,歐美更沒有。斷裂的罪魁禍首,據說是五四運動。這是危言聳聽。

  斷裂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根本原因是現代化。這不是哪個國家、哪個地方、哪個時段偶然發生的問題,而是幾百年來,帶有全球性的普遍問題。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是斷中世紀的傳統,接希臘、羅馬的傳統;日本的脫亞入歐,也是斷中國傳統,接歐洲傳統。誰都是爸爸不親爺爺親,反認他鄉是故鄉。這是風水輪流轉和歷史時裝化的普遍規律。

  還有,古典教育衰落,也很普遍。歐洲,是20世紀衰落,二次大戰後,徹底衰落。拉丁文唱詩,如法國的天主教堂,1960年代後,也徹底不行了。

  傳統為現代化騰地方,哪兒都如此。就連事後諸葛亮的保古,也是由現代化來買單,由現代化來挽救——儘管摧毀它們的也正是現代化。

  我說過,保古的前提是舒緩現代化的壓力。這個壓力不減,全是空話。歐美日本比我們做的好,主要原因是,他們先下手為強,沒有這麼大的壓力,敗家和瘋狂致富的衝動沒我們強。

  中國的敗家,是和現代化拴在一起,是和現代化引起的各種政治衝突和社會災難拴在一起,參與其中的所有政治派別都有份,就連滿清王朝也有份。比如五大發現,為什麼都在世紀之交,就是中國敗家敗出來的。西域漢簡、敦煌文書,被「絲綢之路上的洋鬼子」搞到外國去了,那是清朝的事。內閣大庫檔案造了還魂紙,那是民國的事。這些都不是現在的事。

  大家把氣撒在五四身上,五四和魯迅成了眾矢之的。眾怨所集,才有目前的各種發燒發狂。背後的臺詞我不說,誰都知道。

  研究傳統,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的歷史遺產,雖遭破壞,還是相當豐富。古書也好,古物也好,古蹟也好,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尚未開發的地下資源,更幾乎百分之百在中國大陸。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人。中國人還在,不信邪的精神還在。我們的一切,已經納入現代化的視野,古今中外已經擺上了同一桌面。

  臺灣有點東西,都是大陸帶走的,集中在史語所和臺北故宮,還有一個歷史博物館,很小。他們,報告發光,圖錄出盡,就沒有資源了。人,臺獨政治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傳統文化。

  香港太小,沒有祖國的萬里河山,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的主流,眼中沒有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生活(只能從旅遊和電影瞭解),殖民統治太久,沒根。他們的居民,要麼很土(各種怪力亂神的崇拜),要麼很洋(官場、課堂說英文,連名字都是英國的),傳統文化,同樣很淡薄,缺乏自主原創力。

  歐美和日本的漢學家,是另一個天地,他山之石吧。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幾個美籍華人就是國際漢學界。

  對中國傳統,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天是中國的天,地是中國的地,人是中國的人,根本用不著氣短。

  我們的文化資源,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對著有血有肉的中國生活,用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體驗,寫中國自己的歷史,這是最大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自卑?我們有這麼多真東西,幹嗎還要拿假的壯膽,拆了真的造假的,跟著別人起鬨。

  託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闡釋,全是無聊把戲,對中國的形象,有百弊而無一利。不是愛中國,而是害中國。

  (作者:李零,北京大學教授)

原題:文化斷裂和復古風

李零:沒必要神話台灣學術

李零:男,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主要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選集》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作者。

導語:2013年伊始,《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在三聯書店出版,這本研究中國最古老經典《周易》的作品,標誌著李零「我們的經典」系列正式收尾。自2007年起,他在三聯書店陸續出版《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等。這一系列的源起,恰好涵蓋了李零多年來幾個主要研究方向,簡帛文獻和學術源流,《孫子兵法》研究,中國方術研究,海外漢學研究與中國古代兵法等多方面。他從古代學術思想的源頭開始梳理,正本清源,發悟今日之學術,以啟未來之思想。

儘管,學術之辯常新,難有定論,但李零深知,比結論更為重要的是學術討論的氣氛和環境。他在「我們的經典」總序中,借胡適和馮友蘭對待中國哲學史的不同態度表示,復興子學,才是重歸古典。讓儒家由學術史上一家獨大的地位,回歸百家爭鳴的環境。由此觀之,由其多年的學術追求觀之,這就是「另類」李零的態度。

重解經典 先去魅後讀書

始自2007年底,李零以在北大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撰述「我們的經典」系列。對中國古代四大典籍《論語》《老子》《孫子》《周易》進行了解讀。

他認為,這四本書「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書更能代表中國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論語》和《老子》講人文,《孫子》和《周易》講技術,最能體現中國文化中的世俗性與人文性。

同時,李零表示,「我們的經典」,並非古聖人經典,而是自己心目中的經典。他還將一種世界性的比較眼光,引入選擇標準——自己選擇的「經典」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他們挑選的,是和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行為方式關係最為密切的書。」

而對於四部典籍的解讀切入,李零的做法是先去魅,再讀書。在《喪家狗》以及續篇《去聖乃得真孔子》中,他拿孔聖人開「敲」,反對對論語的意識形態解讀,他認為,歷史上捧孔子,漢儒講治統;宋儒講道統;而拿儒學當宗教的,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說。由此,他看出了兩個孔子,一個死孔子,是聖人;一個活孔子,是普通人。他主張將孔子還原為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去儒學的宗教化、道德化。李零表示,分20個主題解讀論語,不是跟風而是逆流,是要潑冷水,把儒學拉回到子學的地位。

由此態度延展至《老子》、《孫子》、《周易》,他在古代典籍中,看出了可以啟迪今人的普世智慧,「是研究思想史和古人思維方式的工具」。例如《老子》之逃遁,他以為是回到自然或人性。同時,他反對今人對古代典籍急功近利的態度,「講《易經》就是算命,講《孫子兵法》就是商戰」,直接將矛頭指向了當時盲目的國學熱。

而對於這種治學態度中的經世致用,北京大學教授唐曉峰這樣評價,「李零恰恰不是埋頭讀古書的人,他的現實感受力極強,每次大潮起來,他都能意識到其中的問題,非常清醒,也敢於對潮流說『不』。」

李零說自己是讀書人,將「我們的經典」和其他著作看作讀書筆記,表示「讀書就是長知識、解悶尋開心,和普通讀者其實是一樣的。」並引用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說法,再次表明何為「先去魅,後讀書」。

三年磨一劍 考據義理釋易經

在李零口中,文化是一個大課題「我們的經典」四部作品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同樣重要。

不過,作為最古老經典,《周易》的重釋意義重大。傳說中,人文初祖伏羲畫卦,而文獻考古顯示,商周便已出現雛形。其後,從孔子口中得以佐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可見,《周易》已經是當時的經典。到了漢代,《周易》居群經之首。後世九經、十三經也保持了這個排列順序。《周易》在西方世界被公認為東方古老智慧的代表。但多年來少見深入淺出的譯本,導致其變為一本人人愛談論但無人能看懂的經典。

簡帛文獻和學術源流,中國方術研究是李零的學術方向之一。在此研究基礎上,他著有《中國方術考》《中國方術續考》。如果說,「我們的經典」中前三本,李零基本保持一年一本的從容,到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他則耗費了三年時間。依據傳世文獻,將《周易》的淵源和基本思想置於學術史、思想史的框架下,做了提綱挈領的分析。書中用400多頁,20個占卜術語,逐句對《周易》進行解讀,不能不說是下了一番考據工夫。

他在《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參考書目中,細數了從漢魏唐宋舊注,到清人著述、近人著述、出土文本研究、易學史及其他共5部分的40部參考書目。同時,在前言中,提供了讀周易的方法,即「先讀原書,次讀易史,最後讀出土本。」又開出了14本書目。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出身的李零一直從事先秦典籍研究,李零式解讀所強調的,恰恰是基於嚴謹考據,尊重原書詞章,還原當時的歷史情境,從而上升到義理。力求避免對古代學術的誤讀和時髦曲解。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趙超說:「不用現代人的想法去解讀古人,這是真正的學術與政治宣傳、時髦看客之間的本質區別。」

周易——這本被世人視為「算命書」的古老經典,李零的態度是「世皆迷其占,我獨愛其辭」。他表示,說周易不能不從占卜開始說,占卜體現出古人的思維方式。但也要看到,占卜只是概率,更為重要的是《周易》經傳中蘊含的陰陽對立、五行循環的自然哲學。

他戲謔地在文中說道:「看病,算命,誰也攔不住,世界盃,看台上全是迷信鬼,貝利的預言總是落空。你問《周易》靈不靈?最好去問章魚保羅。」

看似難講話講的全是大白話

作為群經之首,《周易》也是最難讀懂的古書之一。李零亦坦言,只要讀一讀就知道,《周易》是本十分枯燥的書。

而他在《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中,對《周易》正文加以全新的整理和疏解,破解了許多疑點,並用簡要的語言貫通大義、白話譯註。

翻開本書目錄,可見「六龍天上飛」「母馬地上跑」這樣口語化的句子,它們注釋的恰恰是古代樸素辯證哲學中最嚴肅的二元起源:天與地——「乾」卦與「坤」卦。而「小肥豬,真可愛」「老公羊,脾氣壞」這樣的句子分明充滿了童謠般的鮮活趣味。《周易》中充滿了極為艱深的術語和古文,經此注釋,頓時拉近了生活。曾有網友這樣評價李零。看似難講話,但講的全是大白話,十分淺顯易懂。

在圈子化課題化的當代學術界,李零「不入基金賬目陷阱,不搞集團攻勢」,也極少主動介入公眾輿論中,作為用腳投票的人,他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用力,寫「自己的書」。而他的寫作之所以出名,並不完全因為其學術專著的「難」。更在於他系列普及類作品中的「易」,無論多麼晦澀艱難的概念,李零總能解說得明白曉暢。

他的大白話,也體現在說話的直來直去。這些年,他研究海外漢學有些心得。他直截了當地表示,要給國學熱降溫,也要給港台學術和海外漢學去魅,李零認為,1949年以來,大陸的人文學術,通過學術機構的建立與完善,文物、文獻的科學發掘與整理、研究,並非產生了斷層,相反,他以為,「傳統文化在這兒,文物在這兒,學者也在這兒。」不能盲目迷信港台學術。

《易經》可用於占卜,更是一種自然哲學

讓經典回歸諸子百家的討論中

選擇我們的經典的標準是什麼?

李零:我所選擇的四大經典,和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係。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因為西方人很重視思想史,比如他們講到希臘經典,一定會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家的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國古籍尋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我們研究西方要讀聖經,他們研究中國,在道教里找本書,當做宗教經典也可以理解。而且傳統所說的經典從來都不是固定的,比如《論語》,無論在戰國還是漢代,都不會算作經,它在漢代曾被視為傳記,後來也恢復成經,所以經典的概念一直在發生變化,我講的「馮胡異同」里,胡適先生一個重要的貢獻是,講思想史不獨尊儒家,重新拉回到諸子百家的範圍內來討論,所以儒家經典也是諸子文化所依託的一個經典,其實它還在子學的範圍內,而非經學。

《易經》被《易傳》闡釋為自然哲學

《易傳》用以闡釋《易經》,為什麼被稱為易學革命?

李零:說到《易傳》和《易經》的關係,我們回過頭看《漢書藝文志》就知道,在當時,選擇術影響最大,所謂周易之學,雖然因為經學的作用,日漸被重視其思想內涵,但和今天一樣,大家對它的興趣主要在算命,所以仍作為一種術書在傳播,在術書列裡面,一方面,易學藉助經學的力量,另一方面,用顧頡剛先生的說法,漢代的學術中,儒學本身就大講陰陽五行,知識階層和統治階層也重視。陰陽五行,原本跟天文歷算選擇之書關係更大,但當時《周易》的地位已經改變了。從術書演變的歷史來看,周易在戰國秦漢時發生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跟我們自然科學史研究最密切的,是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到底怎麼形成,在《易傳》的闡釋下,《易經》獲得了新生命——它變成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經典。而且,中國的數術方技無所不在,本身卻沒有一個經典,大家要研究陰陽五行學說,只好將《周易》作為經典。中國思想史中,關係到宇宙論和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周易》有獨特的力量。所以一方面,我們是在講一個孔子的時代就在讀的最古老的經典,也要看到它在戰國秦漢所發生的後續轉變。這就是我理解的易學革命。

占卜是統計學,體現投機心理

《左傳》中可讀到古人會進行多次占卜,為什麼?

李零:《周易》一直被用於占卜,而撲克和占卜相似,都是概率統計學,占卜里體現的投機心理是特別普世的,就像現在人們算命,求醫問葯一樣。希臘人不管幹什麼都要去神廟裡去找神諭。但時常又要走後門,不斷賄賂神廟的祭司,最終是想賄賂神改變結果。《左傳》里也記載了人類這種相似的原始思維,一方面要卜筮,一方面對結果不滿,會多次占卜,還會故意做相反解釋。情況很複雜,經過多種解釋和占筮,有一定的隨意性,根據自己的意願,這需要去研究占卜的心理學。

周易與《老子》同樣討論終極問題

周易所說的「道」和老子所說的「道」有何關聯?

李零:《老子》說的「道」也是在探討終極問題,雖然《周易》對「道」的理解對和老子的未必一樣,但是他們所關涉的對象是完全一樣的。

中國自然哲學傳統一直在延續

中國自然哲學還存在嗎?

李零:不能把中國當怪物,覺得外國有的中國就沒有,比如,自然哲學是西方概念,我們過去想到自然起源問題,在西方宗教中,首先有創世紀。那麼,中國創世紀在哪兒?中國人對宇宙怎麼看?對這點來說,中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是不代表沒有自然哲學觀。中國的宇宙論和自然秩序,集中起來就是陰陽五行學說。雖然,陰陽五行學說並沒有一本專著,而是散見在相關的自然科學分支里。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也未必能有人專門對其進行科學研究,通常放在哲學系裡,被搞思想史的人研究一下,但是中國畢竟是有這種傳統的,在當代,對具體學說而言,它對中醫理論的支配性較強。

港台學術也有政治背景

你作為傳統文化研究者,怎麼看海外新儒家?

李零:講新儒家需要注意港台學術的政治背景。即使在台灣,文化也與政治運動相關。1966年,大陸在搞文化革命,台灣搞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其內資源就是新儒家和其理解的傳統道,外部與美國當時一個基督教組織相關,這個組織在搞世界道德重整運動——要以基督教的道德來統一其他道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也是以儒家為核心。希望建立儒教,領導四大宗教。新儒家宣言,基本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非常相似,近年來大陸很多非常響亮的政治口號,是從台灣來的,比如大愛無疆就是台灣的凈空法師提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後來也歇了,原因就是李登輝上台。但是他們那邊歇了,我們這裡興起了。

要公允評價兩岸傳統文化

近年來談傳統文化必談台灣學術界,你怎麼看?

李零:台灣學術這些年在中國放大,和中國現代思想界的生存狀態有關係,歷史基本都是吃後悔葯的,都愛往以前看。離我們最近的後悔葯就是台灣,現在台灣有一種神話,說傳統文化都在那裡。比如1948年底,蔣介石發動搶救大陸學院文化計劃,台灣本地不知什麼叫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國民黨帶去的。

台灣學者有個比較好的優勢,就是沒有太多的政治運動,但學術也並非脫離政治。同樣大陸學者也沒有中斷傳統文化,中國文物也沒有全跑到台灣去,絕大多數在大陸。學者也在這兒。你去看看中華書局、三聯、商務印書館的書目。古典文獻的出版都是很多的。對台灣和大陸的文化要做公允的評價。

【書摘】

古往今來,人類有兩個興奮點,一個是算命,一個是看病。這書跟算命有關。

占卜的原理是什麼?是投機。投者,下注也。機者,概率也。下注,冥冥之中,若有神助,最能體現隨機性。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據說是聞之夫子,夫子傳易,至今已2500年。世皆迷其占,我獨愛其辭。

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如此而已。人只能管人事,管不了天命。聽者不過是姑妄聽之,聽之任之,愛怎麼著怎麼著,隨它去吧。

易學革命有兩個層面,第一層是術,第二層是道,術是占卜,道是哲學。

易學革命,占卜變哲學,是把《周易》改造,融入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很早就萌芽,但系統化在戰國時代。準確說,這是陰陽五行說的再創造。

陰陽五行說,是講天地造化的大道理。這種理論,用西方概念講,只能叫宇宙論或自然哲學。它的根子是星曆之學和與星曆之學有關的占卜。它是一種哲學,準確說,是占卜哲學。

《易經》是西周筮占的經典,《易傳》是戰國秦漢新舊占卜雜交的產物。在《易傳》的闡釋下,《易經》才成為中國自然哲學的源泉之一。

陰陽講世間萬象的二元對立,五行講世間萬象的五位循環,它們一靜一動,構成古人解釋世界的兩把鑰匙。我說的自然哲學,就是指這兩把鑰匙。

  (來源:作者授權新浪歷史刊發,原載於《新京報》)

李零:烏煙瘴氣的復古潮

作者丨李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轉自丨愛思想

楊立華,我認識,陳來的學生,北大哲學系的老師。陳來,跟我鄰居,樓上樓下,電梯里常見。我們兩個系,五院和六院,彼此挨著,都是老朋友了。

最近,立華突然破口大罵,跟陳明等人在海外呼應,罵我不敬孔子,辱了他的聖。陳來也表態了。他說,以他的立場,他更愛于丹。話還算客氣(他不直接說我怎麼樣),說我講錯的問題,全被立華和陳明解決了。

想不到,如今的我們,又回到了站隊劃線的火紅年代,親不親,一家人———只要為了孔子。孔子就是當年的「革命」,誰敢說個「不」字(不符合他們的文化詮釋),跟你沒完。

立華「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主要是「聖人」。這個問題,在他,主要是感情問題。感情壓倒一切。對不起,我是學歷史的。我和你不同,孔子只是歷史研究的對象。

我在《喪家狗》中說,老師是靠學生出名,古代和現代一樣,學生經常拍老師,孔子當聖人,是子貢他們捧起來的。有些崇聖衛道者,對我破口大罵,主要就是攻擊這一條。他們說,墨子也有很多學生,他怎麼沒當聖人?還是孔子威望高。

我請他們注意,古書有兩條,都是講墨家管老師叫「聖人」。一條見《墨子·公孟》,有一次,墨子得病,他的學生跌鼻問,先生不是教我們,鬼神很靈,能為禍福,做了好事會獎勵,做了壞事會懲罰,「今先生,聖人也」,怎麼會得病?還有一條見《莊子·天下》,墨家的學生,彼此鬧矛盾,但他們都誦讀《墨經》,都「以巨子為聖人」。

事實上,孔子的學生既然可以把孔子捧成聖人,墨子的學生怎麼不會?墨子的學生,腦筋很迷信,他們以為,得病都是不積德(東漢道教講命算,就是這種想法)。老師既然是聖人,怎麼會得病?老師不會得病。

我們要知道,孔子講的聖人,不是自己,而是堯舜,他不會自比堯舜,更不會說自己比堯舜還強,他比他的學生或學生的學生老實得多。子貢、宰我、有若樹孔子,說孔子超過堯舜,自有生民,誰都比不了,當然有他們的政治考慮。但它無疑違反了孔子的意願。他們的拍,或曰修正,對後世影響很大,從此,聖人的概念才亂了套。不但孔子的學生說孔子是聖人,孟子的學生說孟子是聖人,就連墨子的學生也不例外(莊子罵聖人,另當別論)。這是老師當聖人。

還有,是領導當,也別忘了。比如神農派的許行,他去拜見滕文公,就說「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孟子·滕文公上》),當面拍,一點不臉紅。後世帝王都愛這個「聖」字,誰都往自己臉上貼,道理一模一樣。

這是亂了套的「聖人」,不是本來意義上的「聖人」。事與孔子無關。

關於聖人的概念是怎麼演變的,怎麼從「巍巍乎堯舜」變成「人皆可以為堯舜」,怎麼從孔子見不著的聖王變成孔子本人的頭銜,即後世理解的聖人。除了書,我還另外寫了篇東西,將來會和讀者見面。這是學術問題,不是靠感情或罵人能解決的。

立華說,前不久,他在三聯見過我,沒錯。當時,他問我在幹什麼,我說我在寫《喪家狗》,話是一本正經,根本沒跟他開玩笑。關於喪家狗的故事,我和你理解不同,咱們可以討論嘛。我認為,這個故事很嚴肅,是孔子對聖人問題的表態,而絕非如你想像,是孔門師弟之間在玩幽默(劉東也這麼曲解)。亂世盼聖人,孔子拒絕當,這是他的聰明;他引喪家狗自嘲,這是他的明白。喪家狗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古人的話,古人講這個故事,不是罵孔子(他們對孔子很崇敬)。惡意的想像,恰恰來自你自己。孔子的話,你都罵,那還尊什麼孔!

立華和我是熟人。我還記得他過去的話,許多令我感動的話,但他突然翻臉了———為他的感情問題。

翻就翻吧,你要能翻出個道理來給我看,我可以接受。可惜,他講了三條,除第三條純屬罵人,沒必要討論,其他兩條全是錯的。

我說,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後才得大名,聖人之名是學生捧出來的。立華不同意,他反駁說,孔子出名,是他本人道德高,和學生無關。他說的名是一般的名,我說的名是聖人之名,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總不能硬說,孔子活著就當了聖人吧。

第一,立華說,孔子17歲,孟僖子(他引的是《史記》,作「孟矨子」)就讓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當時,孔子沒有學生,怎麼靠學生出名?這和我說孔子死後當聖人毫不相關,無須辯。我的書,早就講明,子貢樹孔子是孔子晚年的事,孔子當聖人是他死後的事。這跟他出不出名,什麼時候出名,全都毫無關係。孔子是30歲以知禮名,我在我的書里講過了。你不讀我的書,沒關係,問題是,你把古人的書也讀錯了。立華講這個故事,不讀《左傳》,光讀《史記》。我想請你注意,你引《史記·孔子世家》,來源是《左傳》昭公七年,司馬遷讀《左傳》,恰好把原文讀錯了。孟僖子卒,根本不在這一年,而在17年後(見《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即孔子34歲時(古人演算法不同,也有放在35歲的)。《左傳》昭公七年講這事,是因為講孟僖子學禮,連類而及,乾脆把後來的事提前敘述。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為政》2.4),昭公七年,他17歲,剛過兩年,就給人家當老師,早了點。更何況,此年,他在服喪,哪有心情當老師?前人早已指出,昭公七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還沒出生,拜師是後來的事。司馬遷誤讀《左傳》,誰都知道,你不看梁玉繩的《史記志疑》,不看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中華標點本《史記》,正文下邊有注,你總該瞧一瞧吧?索隱早就指出這一點。

第二,立華說,孔子仕魯定公,已出大名,子貢才19歲(案:應為20-23歲),不是孔子沾了子貢的光,而是子貢沾了老師的光。這都哪兒跟哪兒呀。他又是把出名和當聖人混為一談。上面已經說過,我再強調一遍,子貢樹孔子是在孔子晚年,孔子當聖人是在孔子死後,你講這些,沒有一點用。我們要知道,學《論語》,不能光當格言背,光當道德講,還得有點歷史眼光。我是拿《論語》當歷史研究,不是當崇拜的道具。這類考據,有人說沒用———對崇拜沒用,我說有用,隨便講哪兒,你都躲不過去。比如這一條吧,孔子周遊列國(孔子55-68歲)前,古書關於子貢,沒有任何材料。學者多認為,子貢衛人,他是前497年孔子到達衛國後才收的學生(參看錢穆《孔子傳》,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108頁;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77-78頁)。孔子當大司寇那陣兒,孔子還沒收子貢作學生,你講年代,又是開口即錯。孔子當聖人,很清楚,那是孔子死後,你辯也徒勞,罵也無益。孔子死後,七大弟子,宰我最大,子貢次之,是四十齣頭的人,大師兄。其他五人,有若、子游、子夏、子張和曾參,是25-30歲左右的人,小師弟。這事他們搞出來的。我書里講過,此事可能和「叔孫武叔毀仲尼」事件有關,子貢捍衛老師,是為張大師門,團結弟子。此事的政治背景是什麼,你不理,光在那兒扯敬不敬,有什麼用(還有「不為名,不為利」,更是莫名其妙)。你說,孔子為什麼當聖人,原因全在崇拜,即司馬遷的話,「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錯,這話和司馬遷的崇敬有關,他很崇拜,但和孔子當聖人扯不上關係。因為在這之前,他已經當了聖人———當然是後世所謂的那種聖人。朱駿聲說得好,「戰國以後所謂聖人,則尊崇之虛名也」(《說文通訓定聲·鼎部第十七》)。你說聖人是從敬愛而來,這也太小瞧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立華,恕我直言,你的毛病是,愛孔子而不尊重原書,雖「讀孔氏書」而不「想見其為人」(知人論世之謂也)。你讀《論語》,連起碼的年代都不知排一排,這怎麼行?

近來,罵我的文章,大體都是出於崇聖的感情:《喪家狗》,不讀,堅決不讀,或只用鼻子讀,逮著書名,立刻開罵,對自己的攻擊對象,不惜惡意揣測,還自以為捍衛了什麼。特別是那些熱衷政治,大講托古改制的人(甭管左的右的),一提傳統,就魂不附體,惟恐別人剝奪了他的文化資源。這樣的文章,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天大地大,不如傳統文化大;爹親娘親,不如孔夫子親。我所寓目,罵的理由,無不出於這兩句話,雞蛋裡面挑骨頭,也還是為了這兩句話。罵就罵,兜那麼大圈子,費那麼多筆墨,有勁嗎?

立華之文以「嘩眾取辱」為題,狂瀉其辱。辱是來自你背後的眾。其實,你說的「嘩眾取辱」,還不如改成「逆眾取辱」,讀起來,會更順暢。正像某位於迷罵我時所說,我是喪家狗,她是寵物狗。立華,我還是我,喪又怎麼樣?逆又怎麼樣?我不會往領導、群眾的懷裡跳,也不會跟時下的風氣跑,就像當年你誇我寫《學校不是養雞場》一樣。什麼叫順,什麼叫逆,你該明白吧?

看看現在的孔子熱吧:「孔子上管5000年,下管5000年」(下管且不說,上管怎麼管?都管到新石器時代去了,更何況,就連孔子當時,他都沒管好)。

「1988年75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群聚巴黎,公選孔子為世界第一思想家」(借洋人之口自吹自擂的第一還有很多種,有人早在《讀書》1997年1期闢謠,但蠱惑人心的說法還是層出不窮),孔子救世的福音更是滿天飛。

全國各地,到處尋根問祖:官員率眾,衣古衣冠,虛靡國帑,煙熏火燎,逮著個祖宗(很多都是子虛烏有)就拜。

小孩不上學,非關起來讀經。

現在想當帝王師的,讓我想起當年的大氣功師,想起魏武十六方士的老故事。

還有想發或已發各種文化財的(從漢服唐裝到抽文化遺產稅)

……

你會贊同這樣的孔子熱嗎?

中國當前的復古潮,已經鬧到烏煙瘴氣的地步,何人掃此陰霾?

中國的尊孔派,尚未立教,就如此專制,這確實讓我想到了自由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必扯得太遠,想得太玄,眼前的事是言論自由。信仰不是學術。學術自由,不講也罷了,就算你們是個教,也得講點信仰自由吧。

幸虧他們的教,還只在鼓噪之中。


推薦閱讀:

有沒有中國精神?有的話,中國精神是什麼?
中國大陸沒有像台灣和日本那樣的抬神轎的祭祀活動么?
中國的文藝復興什麼時候開始?開始了嗎?
建築行業的審美是否與廣大群眾脫節太多了?
究竟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還是說柏楊本人是就是醬缸?

TAG:中國文化 | 台灣 | 海峽兩岸中國大陸和台灣 | 中國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