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無人機與行業級無人機的核心差別和技術門檻在哪裡?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玩轉無人機,更多無人機(Drone)操控、應用、研發方面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消費者希望買到「最好的產品」,而行業用戶希望買到「最合適的產品」。所以消費市場往往會出現爆款;而行業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較多,廠商所以只要詳細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就更容易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不太會出現一種產品打天下的局面。
行業無人機最大的技術門檻我覺得就是技術平台的建立。消費級無人機是消費品,用戶更換的頻率很高,而且更換的成本也比較低;而行業級無人機是資產,是生產工具,用戶在上面的投資很大,所以會希望一定的延續性。
之前美國還在用333豁免的時候,很多客戶用Phantom 2申請了許可,或者開發了應用軟體,但是後來出了Phantom 3,Phantom 4,用戶無法很快重新申請許可,或者很多軟體就無法在新的型號上使用,這就給一些行業用戶造成了一些問題。所以建立一個穩定可靠相對持續的技術平台很重要,讓用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漸進式的軟硬體升級,否則用戶就會擔憂之前的投資會打水漂。由於目前無人機技術的迭代非常快,因此開發這樣的技術平台需要對用戶需求有強大的引導能力,以及對技術發展路線的深刻理解。那取決於你要用你心愛的無人機去做什麼了。
無人機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許多定義還沒有確定。但是關於消費級和工業級上的劃分,大家還是有一個比較公認的粗略判斷:工業級產品要比消費級產品在某個數量級上更強大、更可靠、更效率。
舉個栗子:我要給我家花園(醒醒!你家小的一逼沒花園!)鬆鬆土,我買個鏟子就行;但是我如果我要挖個湖,或者挖十年,我可能就要搞台小松挖掘機,甚至是利勃海爾。這就是消費級與工業級在直觀上的差距。
需求上的差距,導致工業級產品比消費級產品有著更高的技術門檻,新技術、新材料也往往在工業級產品上得到驗證與廣泛應用,再涓滴到消費級產品領域。你拿出自己的手機,裡面從移動通信技術、定位導航到光學鏡片、鋰電池...一部智能手機,幾乎就是一部近現代軍用級/工業級產品技術向消費級產品涓滴遷移的過程。
所以從無人機角度來看,國內多數受眾從媒體那接觸到的主要是消費級無人機,例如著名的「會飛的照相機」。「消費級」的定位就決定了這類產品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較少,升級迭代也主要集中在對成熟工業級產品技術的遷移與用戶反饋調整等。
因此,有個很典型的分界線:消費級產品公司和工業級產品公司都有所謂「研發」部門。但是消費級產品公司的「研發」部門更像具有一定學科背景的「甲方」——他們的日常工作以和核心元器件商、方案商、技術支持商、生產廠商的溝通為主,目的是為了快速將已成熟的技術和材料倒入到量產中。這些豐富的外部資源可以為消費級產品公司提供大量的成熟技術方案支持,讓這些公司將更多的資源傾斜至銷售、渠道、公關、廣告等領域。多數智能手機與無人機公司都是這種結構。
然而對於工業級產品的公司來說,形勢就悲催得多了。在他們這個技術層級上,可尋求的外部資源不多,願意合作的更少。工業級產品的客戶對營銷不感冒,他們更在乎赤裸裸的參數,手上沒有獨門絕技,是很難在這個領域生存的。獨立設計、定製核心元器件毫不稀奇,強悍的玩家還能夠實現新材料的自主研發,部分變態甚至有全套的擬真測試系統。
所以從技術門檻來說,消費級產品公司主要解決「好不好吃」的問題,而工業級產品公司主要解決」能不能吃「的問題。
講了這麼多,繼續為大家介紹上次沒講完的寶貝。
AOSSCI的X-Swift 大展弦比常規布局固定翼飛行器。
(和郭博士確認了三次,應該沒寫錯...)
還是直接報參數吧:
續航時間——240分鐘;
使用升限高度——5000米;
續航速度——90km/h;
有效載荷——0.7-2公斤;
數據鏈作用距離——20公里。
我和郭博士確認了好幾次,是的,是我記錯了。經過兄弟們的一輪輪魔改,尤其是風控和材料上的優化,我們現在的續航時間是6小時...
很多無人機相關媒體把歐美的無人機水平吹得神乎其神,我看真的沒有這個必要。正兒八經一條起跑線上的,怕什麼呢?
Fly,baby,Fly!
老規矩,歡迎大家到傲勢科技獲取更多信息,你也可以直接殺去成都和郭博士面基。感謝大家對中國創業航天人的支持!
謝邀。首先區分一下定義,光是無人機的定義就超級豐富,早先用RPV,現在UAV,但是ICAO定義用的RPAS,「Unmanned」還要用另外一個詞RP解釋。舉無人機定義的例子只是提醒一下定義是很重要的,不然一樣的辭彙在不同人口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描述。消費級的定義在本回答中不妨用大家默認的理解方式(不精確):當下消費領域中,滿足普通消費者某種需求的無人機系統(UAS)。與此對應,滿足行業需求的無人機系統。無人機系統的探討不能脫離對需求本身的探討,無人機產品、系統設計一旦脫離需求就只是實現了我們自己心裡的產品而不是「完成任務」的機器人。兩類無人機的核心差別與技術門檻最主要的體現是在任務需求上。或者說是由任務需求決定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比如:任務環境,任務要求,任務成本等方面。
1.任務環境
消費級無人機對機身材料、旋翼材料、電子艙材料(如果有電子艙外置)的需求並不是非常明顯(請注意,不是沒有區別)。但是對於行業機往往很注重材料,因為應用環境與消費機差別很大。上面的神經元就不說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農業應用方面,在面對潮濕,降雨,高溫,高日照強等環境時,不同材料對系統工作性能影響很大。而這些環境的影響都會體現在材料要求上。任務環境對無人機系統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控制方式,硬體選擇,動力結構等等。2.任務要求同樣消費級無人機涉及到的任務對系統精度,速度,數據的實時性,控制演算法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與某些行業應用不可同日而語。比如海軍艦艇上的無人機起降,和平地環境下相差很多。地下車庫的高速壁障飛行(MIT前一段時間還有對應成果)對控制演算法飛行包絡要求也會不同。3.任務成本任務成本的區別意味著一旦出事,行業無人機的所有者付出會大很多。會導致對系統功能,製作工藝,某項功能的指標(比如圖像傳輸距離)等要求都會不一樣。這些不一樣都可能成為該行業應用的技術門檻。
除此之外,使用的法律法規,配套設備(比如上圖或者農業應用也開始建設DGPS地面基站)等等還有很多差別。但是無人機行業應用的重要內容是與行業需求對接,與行業本身的技術設備、技術要求等對接,這些都會形成不同的門檻。因此沒有無人機可以適用於所有任務,又怎麼會有相同的門檻呢?重要的是找准應用行業的需求本質,量化到技術層面,設計對應的UAS進行匹配。所以無人機行業機會多得是。以我在警用反恐的領域來說,要考慮到保密性能,隱蔽性能,作戰半徑,控制精度,武器的設備鎖,圖像遠距離傳輸的速度和防干擾,什麼紅外、可見、雷達全部都有,飛控余度設計(當時我做的是雙cpu,公安部領導說這隻能叫熱備份...)等。 而且全部要經過公安部的檢測,總之全部下來貴的要死,不過完成任務的話要比那幾萬塊的小無人機可靠的多。但你會發現消費級的無人機和工業級無人機的一些參數其實差的不是非常大,但工業級的勝在穩定,我們可不想某天執行任務時,突然出了問題
蟹妖
這兩種無人機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於可靠性。
對於消費級的,比如著名的精靈系列,就算是炸了,如果運氣好沒有砸到別的東西,也就是損失兩三千塊錢。但是對於工業級無人機,一旦發生事故,損失的下限明顯要比消費級無人機高得多。這些工業級無人機本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比消費級的大得多,造價也至少是消費級的四五倍。同時由於某一些任務的特殊性,一旦出現事故,造成的附加損失也會遠大於消費級。舉個栗子,電力巡線無人機一旦出現事故,有可能波及整個電網。噴洒農藥的無人機墜毀,幾乎一定會導致上面的農藥泄露,污染巨大面積的土地。所以,大量的成本會被投入到提高無人機的可靠性上面。
比如,六軸和八軸就比四軸有著更多的動力上的冗餘度。當小部分螺旋槳無法工作時,剩下的動力還能夠使得無人機保持姿態迫降。而四軸最多壞一個螺旋槳。工業級無人機會設計有更多的冗餘的動力系統,這都是技術難點和額外的成本。對於電力巡線的那些貨,電磁兼容就是必須要被認真考慮的事情了。電塔附近存在著比周圍環境更強的電磁輻射,普通的無人機很有可能還沒接近電線就被干擾墜毀了。在軟體上,工業級無人機同時也需要能夠應對更多的緊急狀況的飛控系統。這些處理各種突發情況的軟體很可能需要大量的實際操(zha)作(ji)經驗積累,絕對不是幾個碼農熬通宵就能突擊出來的。
因此,對於無人機行業,尤其是工業級無人機行業,互聯網企業的那種開發模式是幾乎完全行不通的。它可能更接近於汽車製造業,這需要時間的積累。一個可以自己修好。一個叫一個技術團隊都不一定能完美解決所有問題
太抽象了,舉個栗子好了。
這是消費級的頂級地面站(玩航模的一看就知道,且做夢都想得到一台這個)
這是行業級的頂級地面站……
結論就不多說了消費級無人機以大疆多旋翼電力動力為代表,主要用於航拍消費娛樂。行業級也叫工業級固定翼汽油動力無人機以俊鷹為代表,主要用於航測國土勘察等。前者便宜,後者昂貴,前者技術簡單,後者技術複雜困難。
謝邀,首先應該明確,無人機是否攜帶航拍,
1 不攜帶航拍,那消費級無人機和行業級無人機核心技術差別在於無人機電調,電機以及無人機的響應速度2 攜帶航拍,那核心技術差別應該體現在拍攝數據上,例如海康威視作為行業級無人機代表,攜帶了熱成像系統,不僅適用於公安、能源、交通、司法、文教衛、樓宇、金融等行業,目標偵查、空中巡邏、電力巡檢、水利設施監測、文博保護、建設測繪、事故勘測、搶險救災、海上巡邏搜救等行業應用場景,完成消費級無人機所無法完成的任務,更能夠實現與各行業平台軟體的無縫對接,深化可視化管理。消費級無人機看起來更適合新手,總之,無人機是個新興產業,充滿了機遇挑戰消費級產品重在操作簡單,其產品可以面相於甚至是零基礎的廣大消費者,並且更追求性價比。能飛且便宜並具有一定應用即可,甚至是一定的獵奇性加娛樂性。
工業級產品重在行業應用,應用的前提是可靠且穩定,並且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這就需要廠家投入更多的成本、花費更高的材料以及更合理的設計來滿足這樣的條件。在現有市場下,也就意味著價格必然更貴,並且不是普通消費者可以承受的。比如很多極端環境下的性能測試,就遠比消費級要複雜並且成本更高。再比如對於配重方面、穩定性方面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核心就在於解決行業應用上,每一個方面都有可能和消費級產品有很大區別。
而且在商業模式來看,工業級無人機廠家現在更加傾向於提供「行業解決方案」。比如對於植保類無人機的廠家,大部分都是從前期方案研討到實施操作再到後期接受反饋、定期維護,提供這樣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而消費端基本上是以出售無人機並提供售後這樣類似普通消費品的模式而運行。在技術差不多的前提下,誰的行業方案更成熟、業內經驗更廣,誰就越能走到最後並且做得更好。一個是自己就能玩的 一個是要一群人才能玩轉的
核心差別 在於
掛不掛導彈( ? ?ω?? )?消費級無人機和工業級無人機差別其實是很大的。外觀上,消費級要求精美,吸引眼球。工業級只在乎作業成果。 核心的飛控上來講,消費級的無人機要求用戶體驗要好,簡單容易。但工業級的要求專業性,捨棄一定的用戶體驗來換取作業成果。 從飛控的開發上來講,消費級的只是滿足消費者娛樂的需求,工業級的要求必須做到專業!!!開發的時間、強度和專業性就是兩者核心差別。
謝邀,天哪,看到那麼多大神,大大的回答,我都哭出了聲, ,我默默的不敢吱聲了,就小小的發表一下,一般現在消費級的飛機,會買的,是那些不懂無人機,只想簡單入門,用作簡單的工具。而行業級至少是懂的原理,技術,會自己設計,很有興趣的的人。我覺得這兩者做出來的,不同類群的都會需要的吧。
消費級擴展性弱,行業級擴展性強。
消費級大疆等等,行業級洛克希德馬丁中航xx所,能發射空地導彈這些吧,差距好大...
謝邀,其實消費級無人機和行業級無人機的最大區別就在產品造價和操作難易度上。一個偏向於大眾的重娛樂向易於操作的工具,一個是工作用途比較複雜有操作難度的作業機器。它們之間的門檻就是錢和適航證,消費級無人機飛行不需要證件,行業的大部分都需要。
謝邀。市場定位不一樣,也就決定了無人機性能的差別。消費級無人機。是面向群眾,個人感覺在操控方面應該比專業級無人機更容易上手,但在一些高難度動作面前顯的應該有些乏力。載重,動力,續航,飛行姿態應該有更大的差別
首先謝邀,在知乎第一次被邀請回答(*/ω\*)看到前面幾個答主的回答,我首先也是要明確一點,無論對於什麼級別的無人機,可靠性是一定放在第一位的,在可靠穩定的基礎上才對無人機進行任務改造,只是工業級無人機在可靠性方面做的更多目前市面上的消費級無人機頂多在gps和其他的感測器方面做雙余度而工業級無人機已經慣導陀螺雙余度飛控雙余度(在飛行過程中可以做到一個主飛控死機重啟時無痕切換到備飛控)最近我們正在研究舵機的雙余度(剛吃了大虧),各種感測器的雙余度自然是標配說完可靠性,說說最貼近用戶的一點,上手操縱的難度,普通的消費級無人機一個飛手操作足矣,專業的航拍機會需要兩個人,飛手和雲台手,一人管飛,一人管拍,相輔相成合作愉快。而工業級的無人機,小型的是地面站,大型的就是測控車了。起飛階段外控手和內控手,發動機監測員相互配合把飛機起飛(當然也可以不需要外控手,飛機自主起飛)飛機放出去以後就是內控手控制,規劃航線自主飛行或者內控手手動控制,外控手這時候就可以休息了。最後飛機歸航降落階段,飛機歸航到達一定距離和高度的時候外控手來接管進行降落(或者自主降落)同樣的,維護時候消費級無人機只需要一個人即可完成,工業級的…都是一個機組,分工明確。。先寫到這,剛洗了澡衣服還沒洗(啥時候身體也能有個雙余度多好)
這個問題嘛!對於我來說太過專業。
如果我作為消費者自己買來玩,當然是希望好上手 容易操控 最好像傻瓜一樣 各種軟體硬體不用我費勁心思的去摸索 然後玩夠了或是市面上出現更火爆的產品就再換一台 就像很多人追蘋果
若是行業級的,自然是拿來出去作業。外觀就不會有太高的要求,無人機能滿足作業需求的情況下,出的去 回的來最重要。再就是,會希望自己能通過市面上提供的一些硬體或軟體的維修保養和升級更改,來達到儘可能的延長無人機壽命的目的。不會想要經常換核心的區別在於,工業級的飛控更加的穩定強大,工業級一定要穩定,穩定是認為成功的前提,在穩定的基礎上它會專註於自己領域的工作,而消費機更多的是考慮用戶上手體驗,傻瓜式操作,以及航拍。技術門檻較低且性能的取捨更折中
推薦閱讀:
※日常民用方面,為什麼視頻技術年年有發展音頻技術卻好像一直沒有發展?
※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如何?
※一整塊晶圓能不能用做CPU?
※古代咬破手指按下手印有效嗎?
※程序員如何篩選要學習的技術?如何利用已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