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的上古史乾貨質量如何?


實在不才,只讀了王威先生《上古史》的第一篇:《黃帝之前的中國神話》一文。在開篇的第一段,王先生便提出了三個問題:

1、女媧、伏羲的事迹可考嗎?

2、伏羲氏、太昊氏、神農氏是一個王朝還是一個人的人名?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3、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最初關係如何?他們各自的圖騰是什麼?

但,通篇讀完,也沒有看到王先生對此三問有什麼獨到的見解。事實上,在上古史的研究中,這三個問題都是極為重要的,而您對此三問卻幾乎一筆帶過,實在令人遺憾。

據說王先生希望他的反對者們用「乾貨」來反駁他的文章。事實上,僅從我看到的這第一篇來看,確實沒有什麼值得反駁之處。換言之,您寫下的文字基本都是正確的,但,正確,並不代表有用。因為,您所做的,只是把《史記》、《山海經》、《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關於先民的神話傳說翻譯成現代漢語,並拿來給我們看而已。

而這些,原本就應該是歷史研究者——尤其是專精上古史的歷史研究者——本該熟知的常識。

由此,便引出了您的專著最為人詬病的缺憾——沒有乾貨。

比如說:

1.既然是探討「黃帝之前的中國神話」,卻為何將極其重要的女媧一筆帶過?以伏羲開頭,而對之前綿延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母系氏族社會避而不談,是否有些不妥?

2.伏羲與女媧是不是身處相同的時代?他們所謂的兄妹身份,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後人的穿鑿附會?

3.女媧,究竟是蛇,還是蛙?伏羲的「羲」,到底代表祭天的祭祀,還是放羊的牧民?

很抱歉,在您的專著中,我並沒有看到您探討這些問題。

此外,也的確有些東西值得商榷。譬如,在這篇文章中,您多次使用了「伏羲王朝」這個辭彙。

恕我直言,「王朝」這個詞,用在伏羲身上,怕是有些不太妥當。

伏羲的形象,大抵來自於中國古代一位西方部落的部落首領。他教授人們用網漁獵,並倡導馴化野獸,飼養家畜,可見伏羲其人,應當是舊石器時代末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物。此時的人們才剛剛掌握用細砂打磨石器的技能,對燒陶技術則恐怕還一知半解。也就是說,此時人類社會還處在原始部落形態,「稱王」這個舉動,在這時怕是還沒有出現過,遑論「王朝」概念?

其次,這個推斷,又與上古時代人類的發展規律不符。眾所周知,人類是先有母系氏族,然後才演進到父系氏族。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伏羲部落已明顯是一支父系氏族部落,而中國父系部落的出現約在5500至4000年前,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後,而且此時漁獵在社會中的作用早已越來越小,男人們開始更多的參與到農業和畜牧生產當中。這也就帶來了問題:伏羲到底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物,還是中期前的人物?「伏羲」這個詞代表的,又到底是某個特定的人,還是整個部落?

這同樣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但也同樣被您一筆帶過。

再次,您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現代考古發現,古陳地是一座擁有城牆、城防和地下排水管道等設置的,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

我猜測,您提到的這個考古發現,指的應當是河南淮陽縣平糧台古城遺址。然而這個遺址實在爭議頗多,太昊伏羲與神農氏是否真的定都於此,他們的關係到底是一先一後,還是原本指的就是同一個人,也是值得商榷的。您如此言之鑿鑿的聲稱此地正是「伏羲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未免有些不夠嚴謹。

最後,您提到了太昊與東夷之間的摩擦,並舉例說,多年以後,西周王朝也曾與東夷苦戰,由此可見東夷戰力之強大。

抱歉,此東夷,也許並非彼東夷。

平糧台古城遺址,屬於新時期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我們都知道,龍山文化約在距今4500至4000年前。而周王室建立時,距離此時已過去了一千多年。

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西周遇到的擅長射箭的東夷,還是當年少昊遇到的東夷嗎?

未必。從史書中關於帝嚳的記載來看,當年的那支東夷,恐怕早在西周建國之前,就融入到中原部族中去了。也就是說,成王東征時征討的東夷,雖與前者稱呼相同,卻是一個完全迥異的族群。

事實上,「東夷」這個辭彙,並非指代某一個特定的民族群體,而是隨著中原王朝的疆域擴張而屢屢發生變化。比如,山東地區的原住民曾被稱為東夷,後來肅慎也被劃為東夷,再後來,朝鮮和日本也被統稱為東夷。

更為重要的是,西周初年,只見「東夷」,無有其他,而事實上,此時的東夷還包括了江蘇北部和淮南地區的原住民,並不僅僅局限在山東地區。他們是在多年以後,才被從東夷中分離出去,稱為「淮夷」、「南淮夷」。由此可見,僅在周王朝時期,「東夷」也是不斷變化,全無定數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相信,此東夷即是彼東夷呢?又怎能如此武斷,將兩個東夷互相類比呢?

希望王先生審慎考慮這個問題。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這個「史」字,實在太過龐大,太過嚴肅,若非不世出的史學大家,實在難以將某段歷史清晰明確的表述明白。也因此,這個字眼,實在應該慎用。

所以,我希望王先生能夠改個書名,比如《通俗講解上古歷史》、《用網路語言還原上古神話》等等。否則的話,貽笑大方事小,若真的讓某個不知情的小朋友當做什麼史學專著買了去,導致誤人子弟,可就有些缺德了。

並不是科班出身,才疏學淺,實在見笑。


這問題讓我想起以前一個朋友。

簡單說他喜歡上了一個姑娘。但他們之間的那種格局,怎麼說呢——不適合,離太遠,攀不上,諸如此類的。但不管別人怎麼說,愛上別人的那一刻,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了。無論離開她多遙遠,都已經不在乎了。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人家思路正確的,或者是拚命掙錢,以堅實的未來取勝;或者努力健身,以咫尺之間見長;再或者勉力廚藝,以小鮮達乎大道。這些準備看起來非常遙遠,但都是一步步向前的方法。有道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就別恐美人遲暮了。

但是我的這位朋友他不是的。

他每天捧著花等她下班,風裡雨里;或者時刻等著她說自己要去洗澡了,日出日落。看上去,他也很努力,也很辛苦。然而,結果卻不如人意。愁腸百結,擠出了一個段子,只是贏得微信對面的一場尷尬;省吃儉用,買下了一個包包,沒有讚歎,只有嘲笑——「這山寨貨!」終究,這些無端的投入,只是烘托著自己的悲情與無力。或者在秋風落葉之時,有了旁人的投來一束憐憫;或者在大雨滂沱之際,仰天長嘆——「我這麼努力,她為什麼看不到!」

所以有這樣的結果,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女神本身就太遙遠,自己真的夠不到。但更重要的是第二個,自己接近女神的方法不對。不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實力,希望以一些小技巧、小悲情、小努力來取勝,恐怕只是枉然。多少年後,背對往事,悵然年華,多少光陰化為無物——惟有一聲嘆息,歷久而彌新。

其實,小青年維特在舞會上見到綠蒂的那一刻,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凝望廢墟的那一時,都是一樣的。之後都是要去做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去贏得女神的眷顧。凡人之中,如綠蒂這般動人的或許不少;女神之中,沒有誰比繆斯們更渺遠難求的了。為什麼吉本能夠贏得克利俄的芳心,流名萬世,維特只能身死情手,為百代憐憫呢?簡單說,因為他們接近女神的取徑方法不一樣。吉本有紮實的基礎,而這需要經久的訓練;維特缺少合適的機緣,這終究不可以強求。只有一腔熱血又不加珍重,那早晚也就只能隨碧濤而去了。

這些和女神有關的道理,都是最最尋常最最基礎的了。我雖然下愚,也有所耳聞。至若那些知乎約炮者,自然深諳其中的神髓了。所以把這些寫在這裡,寫給未來女神的追求者。希望他們在萬物思紛之時,可以有所參考。


然後大夥點開這個鏈接:《西周和春秋早期的東方大國紀國》之三————青銅器中的紀國

說句託大的話,同為不靠譜的民科。王威聲稱發個文寫個回答,要耗盡洪荒之力。我這頭熊,在知乎上所有瞎扯的回家,基本都是十幾分鐘完成,甚至錯別字也很常見,我相信,知乎上大多數回答都沒有回答者聲稱的那麼苦,說廢了多少精力廢了多少時間云云。真心的。

真要花這麼多心思弄出來的還是這麼個豆腐乾文,那還不把自己羞死?

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

尤其文史類的回答。

都是來娛樂的,有的人當自己是學術大師了,有的人當自己是高級學者了,有的人想靠這個賺錢了,有的人自以為是楷模了……真沒必要。

難怪不待見知乎的人都管知乎叫「逼乎」……

說到底,還不是連中學歷史課本都懶得看的腦殘粉給捧壞的。


史前史研究的乾貨啊,推薦幾本,略腦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夷商三種文化關係研究》,半略腦洞流的可以看看《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不腦洞流的可以看看《夏商周考古學》,覺得學術書籍太難的可以看看許宏三部曲:《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和《大都無城》,想看跨文化腦洞的可以看崔格爾的《理解早期文明:比較研究》。


我乎提到民科,無不咬牙切齒義憤填膺,恨不能同歸於盡,以正天下視聽。

而其中很多人的架勢,彷彿剛剛被一個失業十年成果無幾齣門自帶五百反對的民科騙了炮……

然而提到民史民哲……

「說的好多,看起來蠻有道理的樣子。」

「別這樣,人家打那麼多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你行你也寫一個出來啊。」

「說的好,教科書洗腦太多人了。」

我覺得,有些科目需要強制性提高一下門檻。

有些科目分數不夠,不給發畢業證。


擺著那麼多考古資料和論文不看,非要去看這麼個【不友善】寫的【不友善】,就不要強求乾貨這種東西了。

他寫的東西預設立場相當嚴重。

想看先秦史,可以先由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入手,這個是普及版本的,進階一點,《先秦史研究概要》、《夏商周考古學》、顧頡剛先生的《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戰國史可以看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春秋和夏商我不是很熟,不推書了。其實伴隨清華簡、海昏侯墓的出土、考古資料整理,這些都算舊的,新的就得看論文了,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著作。

如果你只想要點談資,隨便看本先秦通史就夠了,看本戰國策都夠你聊的。如果你覺得王威的觀點很適合支撐你在朋友圈裡標新立異的逼格,那你需要反思一下你做了什麼淪落到這麼low的朋友圈裡面來了。

===========

說明一下,我不是拿不出乾貨來抽你臉。你看看你用的史料,《史記》、《禮記》、《甲骨文合集》,你提我的時候說我這幾本書舊,我這幾本書最後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學》是2013年的,你這幾本書,最晚的也是郭沫若的《甲骨文合集》,就你這有臉說我的書舊?

我這幾天要看的東西那麼多,馬上就要備考日語等級,誰有空浪費時間先看完你寫的【不友善】,再找資料,然後抽你臉,尤其是你這人還有撒潑打滾的前科?

最基本的,你為什麼要把呂不辰叫成姜不辰?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都不知道?

===========

王威同學非常執著地要求我拿乾貨。

問題是我是真沒空,所以我建議王威同學去發一篇影響因子高一點的論文吧。按他自己說的,發論文很簡單啊,給錢就行,那你去發唄,從此先秦史學術界有你王威一席之地,豈不美哉?

不再回應此事了。


書沒看過,對王威先生也不了解,但是,答案中挺他的人,許多人的理由蒼白無力到讓人心碎。

尤其是佩服他一坐十年的諸位。拜託,這和學術水平有關?

還有讓舉證逐字逐句批駁的,講真,批駁可比胡扯難多了,永遠不要以為「寫篇勘誤比原文還長」是逗你們的。

最後,歷史學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門「學科」了,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法,王威先生要是想在這個圈子裡待,就得走程序,發文章,而且按他的說法,他的大作無一字無出處,那想必比他所見的「不成體系」的東西要強多了,分分鐘核心啊。他要是不想在這個圈子裡待,就別自詡為歷史學家,現在哪有高校研究所的教授學者敢稱自己是「歷史學家」,自己的臉不要還得顧著老師的臉呢(手動微笑)。還有,王威先生沒有經歷過系統的科班訓練,如果出了錯誤,可以理解,各位科班出身的不要太苛求了,知乎廣大理工用戶都沒有逼著廣大民科公布實驗數據呢,更何況一本頗似《X朝那些事兒》的書,何必較真兒呢(再次手動微笑)。

不過有一些事兒還是得較真兒。

王威先生覺得許多教授學術水平不高花錢買版面費,而且知識沒系統,零散又無力。

事實上我們看的論文也是有篩選的,不是什麼職業技術學院的論文我們都看的謝謝。

教授們確實存在寫論文維持生活的現狀,但是,看論文,是需要分析篩選能力的,把拿來糊口的文章和用心寫的文章對比過就懂,王威先生要是看不出來,那就真沒辦法了。

把一些教授的多篇論文進行聯結,是自成體系的。

不是只有寫「大歷史」的才能算「厲害」,細節的重要性是每個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都懂的,但是王威先生畢竟沒有經歷過專業的歷史學理論的學習,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其實更無情的結論應該是,王威先生所有的行為都只是「民間歷史學家」的自我狂歡。

民科就是民科。

補充一點,學歷史出身的人,大多會比較謙虛謹慎,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抱有敬意,起碼不會輕言自己「填補了某些領域的空白」。

王威先生的自信,我等敬服。


國師被禁言幾天之後,大家都在微信群樂普天同慶的說總算有機會清凈了,但我就知道他肯定還會再回來,畢竟國師的價值也只能在知乎有所體現了(喜)

首先自我介紹下,本人魔都遊戲策劃(劇情),沒有歷史學文化背景沒有政治學學位沒有修經濟學,甚至只是一個不具備理科思維的文科生。那可能有人會問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回答,你不是學歷史的你幹嘛要強答?

但王威寫的又和歷史不搭邊,幹嘛要打臉者具備歷史背景?王威寫的明明是小說啊,那就交給我一個專門寫小說劇本的人來打臉不就好了嘛。

-----------------------------首先本人不自量力的給國師和他的大作做個點評---------------------------------------

1、全文散碎,承襲了國師一貫的行文特定;其實不光上古史,國師無論寫什麼東西都是這樣的。首先長長的一大堆文字,其次你很難找到文字的中心句在哪,整個文章風格顯得晦澀零散,缺乏文字骨架,直白的說就是可讀性差。

有的人說這是國師才思敏捷不拘一格的寫作文風,好吧如果你去看貼吧上初中生寫的網路小說或者歷史政治大作,你會發現幾乎都是這個風格套路的。用我們老師的話說,這就是缺乏紮實語文基礎(中學語文沒學好),寫作中往往詞不達意,或者說寫完了自己都看不懂。當然了國師自己還是有比較的,這次貼的「小傳:相對他專欄內其他的文章,已經好太多太多。有的人說國師文筆好能糊弄人,我只想問說這些話的人說一句

你讀過書?哪怕起點小說?

2、國師因為和知乎小管家置氣,所以把自己原來寫的上古史專欄的內容全刪去了。不過他有的還是會零零散散的貼出來,比如這次。首先國師的內容題材基本談不上考據兩個字,完全不引用其他歷史學者的東西,或者說引用的來源無非就是幾個鳳凰歷史一類專欄的小道歷史故事專欄。因此整個文章里,牽強附會也好,憑空杜撰也好,哪怕就是參考借鑒其他與國師同類型的民科歷史學者的文章也好;你總會覺得

他在說什麼?不明覺厲

3、我說過國師就是個知乎人文類回答下的民科學者,當然威哥拉黑我也不止一次兩次了。(我很好奇為什麼他拉黑了我又把我從黑名單上清掉,難道拉黑的人到上限了?)其實我對國師本人,完全是沒有惡意的;我說過國師別的沒啥,至少修養還是很好的,幾乎從不看到他爆粗口罵人,偶爾掛人(也掛過我),也都是嘲諷一下我的粉絲沒他的多(我屮我還有劇本沒交GC分鏡沒寫,我怎麼整日沉迷知乎回答問題圈粉,頂多刷刷點幾個贊)。當然這些都無所謂了,民科總熱衷把自己的理論向世界傳播,知乎上的莘莘學子吐槽過又不是一次兩次了。幸虧大部分民科都上了歲數,年紀五十六十上下,不怎麼會用網路。他們想證明自己的理論,都習慣去清北復交門口拿自己的上古史大作拉住個學生一番探si討bi。要是未來的民科都像國師這樣橫行在知乎

那知乎就會停留在現在這個樣子

4、民科就民科,可王國師為什麼招人煩?因為國師總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並且處處和你們魚唇的正常人類不一樣,死活就是要和你們不一樣,反正精英都是和魚唇的凡夫俗子不一樣的。所以國師肯定也要和凡夫俗子不一樣。當然了,我們尊重國師追求自己個人發揚自己風格的權力,可是國師你總就不能容不下半點批評吧?一言不合就拉黑,回答問題關評論。和知乎政治板下的遠邪四人組一樣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夢幻小世界裡玩的安逸,不容得半個生人踏進來一說句他不喜歡的。可知乎上的拉黑功能又不能屏蔽特定的人,我們還是會看到國師一如既往的發言

就和在地鐵上非要脫鞋躺著,還不許我們說他一樣

5、正面回復下題主的問題,首先國師的上古史,不存在乾貨兩個字;和用五行理論破解了相對論的老大爺一樣,只能說作為國師的樂趣消遣,多寫寫字是好的。但非要把自己閉門造車的理論當做真理,並且向別人普及,這就有點不好了,甚至是偏執。當然了我這裡沒有半點指責國師的意思,絕對沒有。

畢竟我也沒那麼多精力和國師撕下去


我沒辦法用真實的史料去反駁你的觀點

因為我已經離開史學的學習4年多了

基本忘的差不多了

至於我的導師,裘士京 不要妄論 他老人家是我見過的最有勇氣的學者 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學者

我也想明白了

看到你出版的書我就明白了

道不同

爭論的點不在一條線上面

希望你能成為像劉心武、胡丹、易中天那樣的人物

希望你的書大賣

給大眾帶來一股學習熱

但是你終究不懂歷史

就這樣吧

最後一次修改了

----------------------------------------------------------------------------------------------------------------------

我沒有乾貨哦 我現在不在這行了

但是我保留我的觀點:堅決反對沒有學過「歷史學」(歷史學!! 不是歷史)的人,去研究歷史,因為你們不懂歷史學,做出來的東西不符合學術規範,不會有學術成果,浪費個人時間

如果你們真的是愛好,喜歡,當作業餘愛好也未嘗不可

想作者這樣花費大量時間,也沒有做出一些成果,我覺得有點得不償失

還有 我覺得作者在這撕,還不如去各個學術期刊投稿,還有一炮而鳴的機會,還有進入高等學府進修的機會

昨晚的認真的看了作者的一些「文章」(暫時不能稱作論文),並沒有發現新的論據,也沒有發現作者的創新點。

例如作者的 《春秋車戰簡論》

作者所提出的三個觀點

1 買得起,養不起

我不知道做的觀點是如何得出的,既然得出,就要有論據去論證,但是我並沒有發現,而且我發現作者的言語,有著很多的主觀性,缺乏論據,更缺乏論證的過程,所謂的作者的論證,則是跑火車。

例如

「......

輕車便於往來馳騁,是攻擊型戰車。

闕車負責警戒和補充缺損的戰車。

蘋車是一種防禦性戰車(據鄭玄注「蘋猶屏也」),可互相聯結成屏障,以抵擋或阻滯敵軍的進攻。

廣車兼有攻防作用,主要用作防禦。

可以說,後世戰爭中的追擊、驅逐、後勤、警戒、防禦等概念,都在周代的戰車中得到一一體現了。

也正因為這一點,整個春秋時代的軍備競賽基本上都是以戰車方向為主導的。

......」

請問,最後兩句話作者是如何得出的,我並不是說作者的觀點不對,我的意思是,既然作者這麼認為,就應該拿出證據,去進行嚴謹的論證。二在文章中,我並沒有看到。

我所看到的作者的論證過程是這樣的:

輕車是這樣的

闕車是這樣的

蘋車是這樣的

廣車是這樣的

所以,整個春秋時代的軍備競賽是以戰車為主導方向的

對於這樣的論證過程,我覺得是不夠充分的,也不嚴謹,缺乏邏輯。

至少在我這個學過歷史的人看來,就光 「整個春秋時代的軍備競賽是以戰車為主導方向的」這個論題,就足夠作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了。

「整個春秋時代的軍備競賽——戰車」這個論題可作為研究生畢業論文

「整個春秋時代的軍備競賽「可作為博士生畢業論文

而作者簡短而述,個人覺得欠妥,尤其在文章標題是:《春秋車戰簡論》的文章下。哪怕作者發在自己的微信號中,但是既然用了《簡論》這樣的標題,那麼文中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語句。

作者:王威

鏈接:春秋車戰簡論(出自中國上古史) - 王威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 春秋無義戰

這個是史學界的共識,先人的成果,無需論證,所以此論點,毫無意義。

3 歪腦筋不能動太多

這樣的標題,是不適合出現在史學論文中的。

而且我也不太懂你想在這部分說明什麼,或者論證什麼,前面說戰車,後面又說道弩兵,騎兵,而且文章段落還很長。失去了論證重點。

建議換成 戰車的缺點及戰術改良

但是這部分的內容真的不足以論述這個小標題,這個小標題足以當作研究生論文來寫了

而且文章還出現了喀秋莎大炮這樣的比喻,作為一個歷史系畢業的研究生,這樣的比喻我覺得是不適合出現在嚴謹的論文中的,很不妥,導師會罵的,罵我們當導師是傻的嗎,我看不懂你寫的嗎,還要用比喻嗎,我們寫的是學術論文,是給專家看的。

另外 在作者的

為什麼寫中國上古史——致遠去的十年

一文中有:

歷史這一門學科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記述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另一部分則是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

歷史記述追求所謂的真相。

歷史研究則是在真相的基礎上尋找和建構邏輯。

首先我要說一下啊, 歷史不是一門學科,歷史學才是一門學科,我們所從事的工作,都是為歷史學服務的,不是為歷史服務的

歷史學歷史學歷史學

我已經不止一次,也不是第一次在闡述 歷史學 不是歷史

而且 作者後面2句,我暫且持觀望態度。 不贊成,不反對。

最後一點,堅決反對作者在上古史--序言中:

比如禪讓,我並不認識是堯的品德有多高,而是找繼承者來背黑鍋。

這樣的觀點,體現了作者對歷史學的無知。針對這樣的觀點,我昨晚專門打電話給我的導師,導師笑言道:」呵呵,嗯 。。。你最近過的怎麼樣,還在那公司?「我導師根本就不理會這樣的觀點。

我也真的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內心。

作者一直提出 乾貨 要乾貨

實話說,我們都不缺乾貨

我們缺乏的是創新

是嚴謹的論證

並不是我們缺乏研究歷史的勇氣

而是我們對歷史都有一顆尊重的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

渺小的我們都如同一顆浮沙

我們猶如蚍蜉撼樹

對於歷史真相的追求

我們從未停息

但首先我們得學會尊重

尊重前任的成果

尊重歷史的客觀

最終歷史的規律

尊重歷史學這門學科本身

作為一個歷史系畢業的研究生,作為有著良好歷史學功底,有著良好歷史學基本理論的人,我覺得,作者的觀點有點可笑,有點對歷史學這門學科的輕視和污衊、侮辱。

文人做史,乃是國之將衰

文人做史,乃是史學之悲哀

-----------------------------------------------------------------------------------------------------------------------------

知乎近期撕扯越來越多了

作者文章沒看過

自己曾是先秦史的研究生

確實作者的內容引起了個人的思緒

個人還是比較贊同第一頁高票的

首先任何學科 需要有嚴謹的學術性

那麼前提就是受過基礎的專業訓練————就是上學

學習基礎學習法、研究法

我平時見了太多的人去談論歷史了

沒受過專業訓練的,說的話,做的事,史學目標,真不是那麼回事的

歷史這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是要地上地下結合,多種材料相互佐證

上古時這段由於地下史料的(相對!)嚴重匱乏,就顯得更加難以判定

但是,我的老師說過,姑且認定現狀

作者有這樣的興趣愛好,絕對是值得鼓勵的,多引起大眾對歷史的觀眾,帶動這門冷門的學科,讓更多的人關注歷史,也是極好的

高票答案說的很好,筆者的作用會成為《明朝那些事》那樣的通俗讀本,引起社會共鳴

但是要作為學術的話,我覺得作者還達不到那樣的要求

一本書、一篇論文,如果想要上升到學術,需要有嚴謹的思路,清晰的話語,明確的學科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學術是注重創新的,我所說的創新,並不是新的角度,而是新的論點、論據、論證

結合筆者所感興趣的上古時代,我覺得在沒有新的地下材料出現之前,應該不會有新的學術成果出現了吧 (鄙人短見)

就知乎的爭論點而言

支持作者的,我覺得是大眾,對歷史有興趣的大眾,對這段歷史並不太熟悉的大眾,所以作者能夠引起這些大眾的共鳴,讓他們產生對這段歷史的興趣,也是功德無量

反對作者的,我覺得應該是學術派,受過正統的專業教學(我覺得受過專業教學的,即使是非歷史學科的,他們也會覺得歷史有他們自己的學術性)他們懂得什麼是學術文章,什麼是大眾讀物,作者的可以稱作是大眾讀物

而我的觀點,不反對,不贊成 跟我無關,我就是覺得這個爭論引起了我的回憶

個人意見:

作者真的感興趣,去考個博士吧,去深造,經過專業的學習,會對歷史研究的方法,對歷史學學科(注意,是歷史學 ,歷史學 ,歷史學)有個基本的了解

其實,如果作者真的能夠得到一手史料,就去《中國史研究》、《歷史研究》發一篇吧,哪怕你付錢


國師的支持者,不外乎要求「拿出乾貨來打臉」

然而在幾乎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編造的故事,讓我們用什麼來打臉?也編造故事了?

殷商的甲骨文,放眼世界,敢說自己粗通,能完全理解意思的,一個都沒有。更別提所謂夏和五帝時期,完全靠出土的零星文物進行的猜測,國師是怎麼信誓旦旦的把這種猜測當做「史料」的?

我決定我要開一門火星史學,火星在十億年前存在著高等智慧生物,後來因為環境破壞大氣層流失,導致了文明消亡。請拿出乾貨打我的臉,用力打。

===================================================================

國內目前對殷商歷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應該算是宋鎮豪,著有《商代史》688萬字,是從「四堂一宣」的收藏的大量甲骨文研究文獻和拓片集合而來的,他本人也承認很多內容是自己從修復殘片里的猜測。人家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從甲骨文、金文,到考古學,再到史學研究,才敢寫出一部「有待考究」的商代史,王威你甲骨文認識幾個字,就敢夏商周全通了?拿別人的研究成果拼湊一下,就說是自己的成果,還要臉嗎?

===================================================================

另外,王威吹自己「前無古人」不知道什麼意思,不說上文舉例的《商代史》2007年出版,《綱鑒易知錄》這本上古(胡謅)史被王先生吃了?


我來替國師說次話吧。

1.我佩服任何具有「愚公精神」並付諸實踐(在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為部分腦迴路特別的知友加此句)的人,國師也是奔四的人了,各位三十多歲的知友有幾位像他這樣長時間投入心力做一件非本職工作的事?恐怕二十歲的都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吧。

2.國師的上古史是不能當史學著作來看的,受沒受過科班訓練,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有天壤之別。在這方面批駁他的知友略苛求了。當然,如果國師堅持把自己的定位放在「歷史學家」上,下面幾條當我沒說。

3.我認為國師的上古史最好的結局就是像蔡東藩先生的一系列國史演義或者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一樣,取得一定的商業成功,激發起普通民眾對某段歷史的興趣,其中再有少部分人站在他的肩膀上去進一步探究,已經是國師莫大的功勞了。

4.但即使以通俗讀物為目標,也有許多障礙,一方面是年代久遠、資料缺乏、關心上古史的人少,另一方面則是國師本人的文字缺乏「文氣」,既不連貫又乏情感,筆法「平」的厲害,感覺就是資料的剪貼本,可讀性太差。就史料搜集而言,國師要勝過歷史發明家袁某人,可惜被自己瑣碎拉雜的敘事風格拖了後腿。

5.雖然我也在其他話題下反對過國師,但是不贊成在本題下進行人身攻擊。


怎麼說呢?我所見過的在網上寫先秦的,「研究」年代學的,基本上都是長篇大論,而且引述甚多。如果以引述資料作為「乾貨」的代名詞的話,「乾貨」確實不少。不過有些資料過於學術,不太適合用通俗筆法來討論。作為專業學術討論,經常出現同一資料得出相反結論的情況,所以討論過程更需要嚴謹縝密的思維和平和的心態,否則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境地無法自拔。作為通俗講史類的文章,「乾貨」的使用還是謹慎為妙。


對於王威先生能花這麼多時間埋首故紙堆我很欽佩,而且王威先生看的書肯定是比我多出太多。

不過剛才看了王威先生自己的回答。我覺得他的上古史主觀意味太濃,很多結論與其說是推敲不如說是腦補,至少有些結論和我有限的知識是相悖的。

想起有個叫吳閑雲的寫了本《煮酒論西遊》。


難得沒把《東周列國志》拿出來當史料,佩服!

難得沒畫歪黃河故道,佩服!

難得找了一些不錯的資料圖片插進去,佩服!

一個吹噓《紀國史》查了多少多少資料的人,一個不務正業上網約炮的人,一個自稱低智商還時常侮辱粉絲的人,居然能不犯如此低級失誤,佩服!

這就跟民間引力波物理學家——郭英森,隨手解了個97方程一樣。

魔性!


王威總是在強調他所寫的上古史是一個多麼大的工程,可能最終會有三四百萬字。但是,不客氣的說,目前的上古史資料和考古資料根本不足以支撐如此浩大的工程,能把夏商周三朝的歷史寫到三五十萬字就已經很了不起。如果能把這段歷史寫到幾百萬字,要麼是不斷地摻水,要麼是加入一些根本不可信的資料。


說幾句個人看法,

1,王威先生脫產十年,整理資料寫上古史,這一點明確表示佩服。書絕版買不到了,看過幾篇之前的專欄文章,我是外行,不敢判斷水平,但是多年功夫下到了,市場上這種易讀的書少,有興趣的讀者自行查證深入,有所收穫,也是功德,如果有讀者能指出書中不對的地方,我想王先生也會欣然採納的;

2,上古史資料收集不易,很多資料雜亂零碎,需要梳理整理,(看過王先生一篇一篇整理金文,自問做不到),有的材料有爭議,還需要考證,現在願意這樣埋頭故紙堆的人太少,大家為什麼不幫助王先生把書寫好呢,有資料的可以幫忙提供,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幫忙整理,有渠道的可以幫忙出版,這不是挺好的;

3,關於一些爭議話題,我看人喜歡看閃光點,注意看有價值的部分,覺得好的,點個贊,不認同的,心存仁恕之心,一笑而過,也就是了。

@王威


之前看到王威在回答「有文化到底有多可怕?」的問題下邊回答了文革對知識分子的迫害。他的結論是在中國這個奇怪的社會,越有知識就越危險。

然後我看了評論區,已經撕成一片。

先不說王威這個回答的文不對題。就先來說說他的回答靠譜不靠譜。

有知識的人受到了政治迫害=這個奇怪的社會裡,越有知識,越危險。

等等,好像哪裡不對

稍微了解一點當初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那個年代受迫害的直接因素是:發表了在當時不被接受的言論吧。

你是教授,你在那個時候公開說文革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搞個人崇拜。你會被打倒。

你是農民,你在那個時候公開說文革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搞個人崇拜。你會被打倒。

你是官員,你在那個時候公開說文革是錯誤的,我們不應該搞個人崇拜。你會被打倒。

似乎有文化不是被打倒的必要條件啊。

其實王威的歷史學術水平,我覺得是有待商榷的,不過他挑動話題的能力,是覺得過關的。如果他好好答有文化多可怕的話,估計沒有什麼人點贊的。不過一扯上文革,立馬成了敏感話題,他的發言自然就會代表某些人的某些觀點,那麼點贊和爭議不就順理成章的來了嗎?

當然,他也有可能沒有想那麼多,只是為了黑而黑一下。不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個人的歷史水平,更值得商榷一下了。最後說一下,一個文不對題的答案能在知乎拿到這麼多贊,而且這個答案還存在如此明顯的邏輯錯誤。知乎真的不是當初我剛認識的知乎了。


看王威自己也在關注,我也說一下吧。首先,我特別反感王威的無邏輯時政文,我都懷疑是不是一個人寫的。

再就是上古史的問題,我一開始對一切中國上古史都不屑一顧,因為非信史的東西,就考那麼一丁點不知被刪改了多少次的資料,能有什麼意義。

但是王威的一句話讓我有了新的理解,也讓他就算再秀下限,我還是會對他專業的作品抱有期待。那句話大概是,「所謂上古史並不是三皇五帝時寫的東西,而是周朝時期人們的共同想像」。

的確,王威比一些四平八穩的學者至少強在一點,他知道上古史至少是現有資料所得出的上古史,意義不在於有多麼接近真相,而是它本身就是華夏民族的起源,也是中國式大一統王朝的根本。

因為有了共同的想像,本來來源極廣,在商朝時人種差異極大的中華土地上的部落,被想像成了在不遠的以前就擁有共同祖先的兄弟。日後,除了及其個別的時代,絕大多數統治者,都會自稱是皇帝後裔。共同的想像,想像出來大家其實有共同的敵人,。他們為什麼是敵人呢,因為從咱們老祖宗時起,他們就是敵人。

有了民族認同,有了共同目標。像戰國時期普遍追求的秦漢式大一統,才有了理論基礎。

網上的風評,其實和王威先生自己的「做」密不可分。但是那又如何,道德和情商從不應該用於評定學術成果。看人待物,取其大者。


@張再冉

我搜了搜,天津大學本科應該是沒有歷史系的吧?

歷史民科很大一個毛病就是不講史觀,不講史論,更不講史學研究方法。所寫的文章,由於缺少方法論的指導,與其說是研究史料,不如說是搬運史料更為貼切。所以造成了文章很長(大段搬運史料以及列書名),很散(中心論點的缺失以及論據並不能完美契合論點),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是似是而非。歷史研究不是這麼做的。

誠懇的說一句,像國師這樣,即使再埋首書堆十年二十年,掛再多的中國首個、第一個也是無濟於事,不可能出什麼學術成果。先天不足無法靠後天努力彌補的。

若是您有志於歷史研究,您可以去南開蹭幾節史料學,或是去參加幾次歷史學術年會。系統地了解一下歷史這個學科,相信對您的歷史學習不無好處。


上古史有乾貨?

夏商周斷代史都還沒出來,哪來的乾貨?

故意拉黑了,專欄又冒出來了,知乎這種設置也缺腦子。

我干現在這行也挺長了,是不是也可以叫國師啊,第一次聽說職稱和工齡是直接掛鉤的,長見識了。


推薦閱讀:

TAG:知乎用戶 | 中國上古史 | 王威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