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的經過是怎樣的?襄樊之戰與之後孫吳襲取荊州有什麼聯繫嗎?

順便說一下為啥威震華夏,造成了哪些影響?


謝題主邀。

這話題在知乎較多,正好來個總結。

襄樊之戰其實不能單獨看,要放在漢中之戰的背景下來看:我來列個時間表:

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等屯下辯;曹操遣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曹洪擊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張飛、馬超退往漢中,陰平氐族強端斬吳蘭。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西征劉備。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抵達長安。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將侯音與關羽聯合,拉起縣民數千人造反。(此前曹仁駐屯樊城征討關羽,得知消息後被曹操派往攻圍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屠宛城,斬侯音。同月,夏侯淵戰死。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兵至陽平關,遣徐晃助曹仁討關羽,屯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放棄漢中,撤兵還長安。

建安二十四年六月,劉備遣孟達攻房陵,後遣劉封李嚴助攻,拿下上庸和西城。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曹操遣于禁援助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暴漲,關羽放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于禁所帶部隊三萬人大都為關羽所擒,送往江陵。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想要遷都避風頭,蔣濟司馬懿則勸說曹操聯合此時正在攻打合肥的孫權,於是曹操一面讓徐晃援救曹仁,一面秘密讓孫權偷襲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孫權為了得到劉備的那份荊州,選擇對曹操做出表示,開始對關羽下黑手——呂蒙白衣渡江,南郡守將糜芳與公安守將士仁投降。曹操則親征關羽,還沒到樊城,得知徐晃已經擊破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關羽撤軍發現江陵已經淪陷,於是軍心不穩的關羽被孫權擊敗,退還當陽,西保麥城。關羽假裝投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帶領部隊遁走,士兵離散,只剩十餘騎跟隨。孫權事先派遣朱然和潘璋於道路上等候,並讓陸遜別取宜都,還屯夷陵,守峽口以防劉備援軍。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部下馬忠擒獲關羽關平趙累於章鄉,關羽關平遇害。

普通字為襄樊之戰的背景,即漢中之戰。關羽之前與曹仁的小動作都是為了策應西線劉備的漢中之戰,牽制曹魏在中原地區的部隊。

黑體字應該可以完全反應題主所需要的襄樊之戰經過、襄樊之戰與孫吳襲取荊州的聯繫。

至於關羽為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曹仁身為曹魏內姓第一大將,被關羽圍攻不過一月便弄到這種窘境,再加上于禁的七軍三萬來人絕大部分被關羽所擒,西涼名將龐德為關羽所斬,曹操為此幾欲遷都——這對未嘗經大敗的曹魏集團,如何不是震懾,又如何不是威震華夏?

更多與襄樊之戰相關,可看我這個專欄:端午飄香·關羽——陳氏春秋筆法(五) - 棋澤房主 - 知乎專欄

至於建安二十三年九月便已經抵達長安的曹操,為什麼等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才兵至陽平關,這裡可以搞一個大新聞了。


襄樊戰役的經過是怎樣的。

我喜歡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大家對襄樊戰役的討論更多的是圍繞「蜀漢內部高層人事關係的惡意揣測」,「襄樊戰役對三國格局的影響」等一些觀點上的討論,很少真正去關注襄樊戰役的前後經過。

我說下我的間接,歡迎交流。

第一部分,誰發動了襄樊戰役?

對襄樊戰役過程認識的缺乏一方面是相關資料太少,尤其是蜀漢方面。因此產生很多「無中生有」的問題,諸如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有未經過授權?蜀漢方面為何營救不力?甚至諸葛亮或者劉備為何借刀殺人除關羽?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將演義描述的過程無意間當做真實歷史。其中,關羽率先進攻襄樊,發動此戰似乎已經成大家共識。

果真如此嗎?我並不這麼覺得。

這事得從合肥戰役說起。

《溫恢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近,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這段記載中包含著許多重要的信息。

溫恢當時是揚州刺史,治合肥。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想襄樊戰役發生的那一年,孫權攻打合肥時。溫恢對裴潛兗州刺史裴潛說:碧眼小兒來打,不足為慮。我倒是擔心曹仁將軍那邊有變數。現在水勢漸長,曹仁孤軍深入,沒有防備。關羽驍銳,乘勢進攻,襄樊會有一定的麻煩。後來就有了樊城的事。

先來重點看下」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這句話。

征南和子孝都指曹仁,曹仁字子孝,時任征南將軍。

縣軍指懸軍,意思就是「深入敵方缺乏後援之孤軍」。略舉幾例,

《曹芳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諸葛)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

《張魯傳》裴注引《世語》: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張)魯已降,留使既未反,(張)衛雖不同,偏攜可攻。縣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

《張郃傳》:(張)郃知(諸葛)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

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怎麼曹仁就孤軍深入了呢?

溫恢說「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說明關羽此時尚未「乘利而進」。因此,最合理的解釋是:曹仁此時正主動進攻關羽。此時,曹仁軍團深入敵方,也就是溫恢所說的「子孝縣軍」。

因此,襄樊戰役並不是關羽主動進攻襄樊引起的,而是曹仁進攻關羽,被關羽擊敗。關羽借雨勢反攻的一場戰役。

評論區 @袁本初 和 @鉉斌Dirk 不同意,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

好吧,前面分析不嚴謹,把他們意見貼上來,後來的也不刪了,留著打臉,啪啪啪。

袁本初:這個思路不對。首先懸軍描述的是一種狀態,指駐軍於一個突出部,不特指孤軍深入。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劉封攻克上庸,襄陽樊城沿漢水上下游都沒有優軍策應,說是懸軍很恰當,看看地圖這就是曹魏領土的一個突出部。曹仁的駐地始終都是在樊,關羽駐地江陵,中間的江漢平原無險可守,而漢水穿過襄樊之間到江陵北折向夏口,是兩個據點之間的重要道路。任何一方進攻這兩點之間都無法設置防禦,曹仁如果發動了進攻,肯定是直撲江陵,但卻沒有任何類似的記載;戰線直接推到襄樊,無論怎麼說都是關羽發動的進攻。曹操事先有調動于禁徐晃前往荊州前線的記錄,可能有合軍後進攻關羽的想法,曹仁兵少不可能合軍前主動進攻,前線在樊說明曹仁欲動未動,關羽很可能是要趁漲水打個曹軍措手不及。

鉉斌Dirk:樓上袁本初的意見和我相似,還有一點,就是在考慮曹仁是否主動攻擊這一點上,需要結合前後。曹仁原本屯駐江陵,和周瑜周旋,始終處於守勢,後來軍事失敗退到樊城一線,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曹仁的任務都是防守,且此時漢中和合肥都面臨著壓力,曹仁孤軍進攻關羽無論從戰略角度還是戰術角度都是不能理解的。而且我嚴重懷疑曹仁手上的兵力是否有主動進攻的條件,如果說曹仁主力在樊城外圍被關羽擊敗而被迫收縮樊城的話,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沒有絲毫記載,相反,曹仁收縮樊城我認為極大原因是因為曹仁軍力根本不足,無法在樊城外圍進行過多的部署。下面一點是我的猜測,根據樊城的規模和後來的援軍人數來看,曹仁防守樊城的軍力可能不超過兩萬

-------------------------------------------

第二,進攻關羽是曹仁的既定使命。

我們來看下

《曹操傳》:(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注意,在平定宛城叛亂前,曹仁的目標就是討關羽,並且屯樊城。

《龐德傳》:侯音、衛開等以宛叛,(龐)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首先,龐德一開始就是跟著曹仁的,不是演義上的跟著于禁。

其次,平定完宛的叛亂,曹仁軍團依然是南屯樊,討關羽。結合上一點,曹仁自始至終目標都是關羽,宛城叛亂只是意外。

再者,龐德的目標就是關羽,而且還有時間限定,今年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額外一句,龐德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三國演義》將此寫為關羽兵臨襄樊城下時的事,但這裡並沒有說,也有可能是曹仁進攻關羽時候的事。

因此,進攻關羽在曹魏集團戰略規劃之內,那麼,曹仁進攻關羽並不意外。

第三,當時的形勢。

曹仁被任命為「行征南將軍」的時間應該為建安二十二年三月到建安二十三年九月之間(此處考證過程非常麻煩,為了行文先略了)。

而建安二十三年正月,許都發生叛亂。

《曹操傳》:二十三年春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

《曹操傳》裴注引《三輔決錄注》:時有京兆金禕字德禕,自以世為漢臣,自日磾討莽何羅,忠誠顯著,名節累葉。睹漢祚將移,謂可季興,乃喟然發憤,遂與耿紀、韋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結謀。紀字季行,少有美名,為丞相掾,王甚敬異之,遷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禕慷慨有日磾之風,又與王必善,因以閑之,若殺必,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

《曹操傳》裴注引《山陽公載記》:王聞王必死,盛怒,召漢百官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眾人以為救火者必無罪,皆附左;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

這次叛亂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興漢」,參與人員都是「漢官」。而且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

建安二十二年的劉備集團,正是快速發展的時期。曹魏方向外面漢中前線不佔優勢,內部維穩壓力巨大。

因此,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任命曹仁去討伐關羽完全合理。

第四,通常的看法,即關羽主動進攻襄樊,使很多事情很難理解。

例如,翻遍史書,都沒有關於關羽圍攻襄陽和樊城外圍戰鬥的記載。上來就是關羽進攻樊城。

《關羽傳》:(建安二十四年)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曹操傳》: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

《劉備傳》: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

《孫權傳》: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

這很奇怪,作為曹仁,不可能把防線直接布在樊城吧。

但如果此戰實為關羽防守反擊那就不難理解了。曹仁在進攻關羽時戰力有損,因此關羽借雨勢推進到襄樊前線才會比較順利。

另外,以前大家討論關羽是否被授權。擅自出兵,甚至抗命如何如何。如果是防守反擊,這就算關羽抓住戰機,果斷反攻,這一仗只能說漂亮。這樣根本不存在」為什麼諸葛亮不發表意見「或者」劉備有沒授權「的問題,而也正是讓關羽全權董督荊州的意義所在。

因此,我覺得襄樊戰役是曹仁進攻關羽在先,但被擊敗。關羽乘勢反擊,包圍樊城。

這時襄樊戰役的開始部分。

多年前考證,歡迎批評指正。


二英雄在老家配合大英雄在分礦的擴張而牽制敵方軍隊。由於佔領高坡輸出較高又有水淹效果,所以襲擾變成了擴張,甚至威脅對方主家。然而本來是盟友的第三方突然偷家,家裡的防守部隊被魅惑不作為。失去出兵點的二英雄被殺。大英雄路途太遠,無奈二基地成了主礦。

直接導致大英雄不爽強攻第三方主礦,第三方站住瞭望塔,用火車俠燒光敵方部隊,主英雄陣亡,差點打出gg,輔助成為了老大……


推薦閱讀:

如果召喚中國的歷史和神話人物來進行一場聖杯戰爭,會有怎樣的展開?
秦始皇應叫趙政還是嬴政?
如何看待武則天立無字碑的行為?
歷史上,武則天的眉毛真的是「倒八字」的嗎?
為什麼隋唐四個皇帝都要征伐高句驪?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 歷史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