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胎教要聽莫扎特,小朋友反而要聽兒歌呢?


謝邀。

沒時間的可以直接看結論:

1. 與其讓胎兒聽莫扎特,不如給他們營造安靜的大腦發育環境;

2. 尚無證據表明莫扎特音樂能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

3. 兒歌受推崇是由於其表達方式接近孩子,從而能增加孩子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4. 孩子能從各類音樂中受益。

萌媽懷孕的時候,周圍很多媽媽都語重心長地傳授自己的胎教經驗:聽音樂、講故事,而大多數媽媽都推薦了莫扎特的音樂。她們總是一臉驚詫地看著萌媽說:「難道你沒聽說過『莫扎特效應』嗎?!」

「『莫扎特效應』,難道不是讓奶牛聽莫扎特的曲子,以增加產奶量嗎?」我隱約記得看過這樣的新聞報道。

「對呀,差不多啦!在孕期聽莫扎特的曲子也能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喔!」於是她們露出欣慰的表情,認為我和她們站到了統一戰線上。

然而,整個孕期萌媽都沒有刻意讓小萌聽莫扎特的曲子。這是為什麼呢?

「莫扎特效應」的由來

「莫扎特效應」源於1993年美國神經生物學家戈登·肖和弗朗西斯·勞謝爾的實驗:一組大學生聆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另一組聆聽輕音樂,還有一組什麼都不聽。10分鐘後,這三組大學生接受對其空間推理能力的測試。結果發現,聆聽過莫扎特音樂的分數要高於聆聽輕音樂和什麼都不聽保持安靜的同學。這一實驗結果發表在當年的《自然》雜誌上,引起轟動和爭議。1994年,《紐約時報》充滿感情地撰文,稱聆聽莫扎特音樂能讓人更聰明。1996年,德國農業協會和美國印第安納州帕杜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聽了莫扎特音樂後,奶牛的產奶量增加了。

2001年,心理學科普作家唐·坎貝爾推出《莫扎特效應》一書,將「莫扎特效應」形容為:利用音樂的力量來治癒身體,提高智力,解除創新精神的枷鎖。此後,商家便大肆宣傳「莫扎特效應」的神奇,推出各類莫扎特音樂碟,甚至宣稱其對促進胎兒及幼兒早期智力發育也有神奇作用。

大概就是這樣,「用莫扎特音樂給胎教能促進胎兒智力發育」的觀點就產生了。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 1993年,一次針對大學生空間能力的測試發現,聽10分鐘莫扎特的曲子能提高該項能力;

  • 1994年,《紐約時報》充滿感情地撰文宣傳了莫扎特效應的神奇;

  • 1996年,德國某地奶牛聽莫扎特音樂後奶量增加了;

  • 2001年,心理學科普作家認為莫扎特音樂有能治癒心靈的力量;

  • 接下來,商家開始宣稱「莫扎特效應」,稱其非常適合胎教和幼兒。

這就是所謂「莫扎特效應」的由來。

熱賣的莫扎特音樂都是誰推薦的?

搜索關鍵詞「莫扎特 胎教」能發現很多CD的封面,稱莫扎特音樂由「世界兒童教育基金會」和「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聯合強力推薦。前者沒有官方網站,沒有機構介紹和說明,看起來更像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山寨版;後者的網站上則沒有任何介紹莫扎特音樂的文章……

儘管如此,這系列音樂碟依然在各在線商城熱賣,連車載光碟都出了!

莫扎特音樂能促進寶寶大腦發育嗎?

  • 先來看看莫扎特音樂是不是真有胎教的功效。

2014年,美國權威的神經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撰文稱,尚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莫扎特音樂對促進胎兒大腦發育有任何作用,甚至找不到任何相關效果檢測的雙盲隨機試驗,更沒有任何有力證據能說明胎教課程可以持久地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並讓效果延續至高中階段。約翰·梅迪納指出,子宮最大的好處是避免了各種刺激:黑暗、濕潤、溫暖、堅固、安靜的環境為胎兒早期大腦發展提供了最佳環境。最後,他對孕期胎教的建議是:請保持安靜,寶貝正在發育。

  • 那麼,對於出生以後的寶寶,莫扎特音樂能促進其大腦發育嗎?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女士也在其《童年的秘密》一書中寫道,剛出生的嬰兒最需要的是不被打擾,他們需要適合的溫度和類似子宮環境的安靜。

2012年,美國著名的兒童問題治療師、心理專家詹恩博士寫道,「為了使孩子變得更聰明,很多家長過早地給了孩子太多的刺激……一位來參加我的家長課程的媽媽告訴我,她每天24小時播放莫扎特音樂來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可憐的孩子沒有一刻是安靜平和的。」

2013年,美國紐約市的非盈利性私立大學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尼古拉斯·蘇里克在其論文中指出,一項針對20-25歲年輕人聽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實驗表明,這些曲子對提高記憶力並沒有什麼幫助。(摘自果殼,查看原文請複製鏈接:「莫扎特效應」沒什麼用?)

英國教育部官網刊登了早教專家的建議,指出寶寶可以聽不同類型的音樂,並從中獲得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而不用只聽古典樂(有興趣的爸媽可以複製鏈接查看英文原文:Babies - learning starts from the first day)。當然,如果你家寶寶和我家小萌一樣喜歡聽搖滾,記得要把音量調小一點,避免對寶寶的聽力造成損傷。

為什麼推薦小朋友聽兒歌?

科學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時,如果我們能像孩子一樣說話,他們2歲能學會433個詞,否則,2歲時候只能學會169個詞。兒歌常有重疊的字音和抑揚頓挫、誇張的語音語調,這些都是孩子在語言學習中不同發展階段的說話特點。因此,兒歌正是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話來跟他們交流,能增加其參與感和成就感。


胎教已經被證明了是偽科學。不信你游泳時在水下聽別人講話,除了咕嚕咕嚕什麼也聽不到,胎兒在羊水中就是這個感覺。而且這種噪音反而會影響胎兒發育。但是好像爸爸對肚子說話有利於胎兒,低頻聲音可被胎兒感受到。


如果大多父母了解莫扎特生平的怪異性格,就不會給孩子聽了…


莫扎特是給孕婦聽的,讓她平穩情緒,又不是給胎兒聽的,胎兒聽不見!


個人覺得播放音樂只要音響強度不超過一定數值就沒有問題,而且各種類型的音樂節拍和旋律對胎兒可能真的會有一些作用,我不知道這些作用是好是壞。因為我發現假如胎兒發展的過程一直在乘坐汽車的環境中,當他出生後乘坐汽車時完全不會有暈車的感覺,而在胎兒發育時不經常乘坐汽車的一般都在出生後在乘坐汽車的過程中有強烈的暈車反應即便是我們成人已熟悉乘車的環境也經常會有微弱的暈車反應,而他卻完全完全沒有,所以我從此覺得,胎兒發育的過程對於神經感知確實有著一定的作用,或者說不同尋常的作用,因此我推測,腹中胎兒對於外面的節拍和旋律會有一種很微妙的感知,從而對神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吧。

但是對於具體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個人認為幼兒和胎兒聽的類型多一些不是什麼壞事情,另外能夠讓爸爸媽媽聽起來,尤其是媽媽聽起來愉悅的節拍和旋律對於胎兒會更有幫助。並不一定需要強迫自己去聽不習慣和不喜歡的音樂,因為音樂類型沒有高低貴賤。

幼兒聽兒歌,可能是因為兒歌一般旋律簡單,低齡兒童容易自己哼唱出來,獲得成就感,就好像搭積木一樣,更容易上手。但是個人認為長期聽兒歌對於音樂能力的發展會起到比較小的效果,反而多一些類型的音樂對於幼兒有更大的幫助。只是有一些類型我覺得不適合幼兒或者兒童。

以上都是我這個初當兩年爸爸的一點親身的,比較個人的體會,不一定對,不一定很科學,還在體會中。


俺娃還在娘胎里的時候,我天天給他聽馬勒和布魯克納。然並卵,出生以後一聽馬勒他就哭,喜歡聽莫扎特,當然遇到兒歌連莫扎特都不要了。

同樣,俺娃在娘胎里的時候,俺天天給他念sakurai的高量和pathria的統計。然並卵,現在三歲了20都數不利索。

可見胎教都是騙人的。


從發展心理學和生物角度講,胎兒在子宮內根本無法聽到外界尋常聲音,除非分貝非常高,胎內才能略聽到。所有胎教音樂都是為了讓母體身心愉悅,從而帶動胎兒良好發育。常見的「來,寶寶,爸爸跟你說話」,其實胎兒也是聽不見的,而說話時的胎動是因為聽了「爸爸」的話後媽媽高興了,身體發生一些反應,帶動了胎動而產生的。所以音樂胎教並沒有對胎兒產生直接的影響。這是發展心理學老師講的。


文章引自我的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kincaid0211/20541748這次真的坐實了?——一個關於"莫扎特效應"的hardcore研究

題記:一開始我給這篇文章起的名字是科技新聞閱讀防騙指南——手把手教你反駁不靠譜的科技新聞。然而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次真的有所不同,因為我看到了堯德中教授團隊一篇相當硬的綜合研究。

作為死理性派,對於這類研究我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之前的主題我就暫且擱置了等這篇過後再表,堯教授請先收下我的膝蓋!

莫扎特效應這個詞兒真是炒冷飯的典範,死而不僵,隔三差五就會跳出來鬧上一鬧。

最近尤甚,似乎有種被這個詞兒刷屏的感覺。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我百度指數了一下,果然這個詞兒逆著大盤指數有個小小的拉升。

圖1 「莫扎特效應」的百度指數狀況

挺好奇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詞兒搜索量的提升,檢索了一下,大差不差,應該是源於這篇報道。

新聞原文地址:神奇的「莫扎特效應」被證確實存在 -- 三版 -- 中國科技網

讀下來,整個研究設計的還是非常細緻嚴密的,更重要的是,這次堯德中教授帶領的研究有認知科學和生化的證據。

這是大殺器啊,心理學有句俗話,精確原文記不得了,大概意思是fMRI大招一出,前面設計實驗的該哪兒涼快到哪兒呆著去。

更何況這次擺著的生化的結論,雖然樣本是大鼠。

繼續本著對我國科技新聞一貫的質疑態度,去google了這個研究文獻的原文。

研究原文地址:Mozart, Mozart Rhythm and Retrograde Mozart Effects: Evidences from Behaviours and Neurobiology Bases : Scientific Reports

截取文中其中一個圖表。

我要承認,BDNF/TrkB 蛋白表達水平代表什麼遠遠超出我的專業,草草查了下大概是與認知記憶相關的腦內物質。估計這東西要從大鼠腦內直接提取所以這兒沒法用人作為樣本,但無論如何,這次研究深入到客觀物質水平了,如果實驗可以重現,那我實在也無話可說了。

但最後,雖然膜拜了這個研究,還是有幾點需要說明:

1、至少現有的實驗還無法證明「莫扎特會讓寶寶變聰明」這個結論,這個我下篇文章再論述。

2、這些「與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水平」究竟代表什麼,我真的不懂,我只知道有些變化顯著。

3、實驗能否從大鼠推廣到人類,需要考證。

4、莫扎特音樂與空間認知能力的關係是這類實驗傳統項目,大學生樣本也是這個傳統項目的傳統參與者,這個樣本的代表性也是被廣泛質疑的。

5、為什麼這類實驗都用K.448?這首雙鋼琴奏鳴曲在莫扎特浩如煙海的作品中除了做研究外似乎沒有任何特色。所以為啥是K.448?為啥是K.448?為啥是K.448?

6、「反向莫扎特」是個什麼鬼?!這是這個研究中我覺得最bug的一個地方。反著播放音樂就代表有「正向音樂」的「反作用」么?雖然研究結果擺在那兒,但我非常質疑「反向音樂」究竟還能不能稱得上「音樂」,這塊描述改成「噪音會導致認知能力和記憶的下降」也許更精準些。

7、還是關於「反響音樂」的梗,新聞中夏陽教授呼籲大家「需要關注反向音樂的負性影響」,這是個典型的學院派結論。誰來告訴我,在現實中,有誰閑著沒事兒反著播音樂?

0、向所有認真搞科研的學者致敬!


對於胎教聽莫扎特我只想講一句:

偉大的莫扎特在娘胎里的時候是沒有莫扎特聽的,但這並不妨礙莫扎特成了莫扎特!

對不起,講了兩句。


唉,你們就沒想到天才莫扎特(全名Wolfgang Amadeus Mozart)其實根本不可能聽莫扎特胎教的嗎?

真信胎教的話,應該找莫扎特他老爹(誰知道全名叫什麼?)的啊,雖然肯定也姓莫扎特。


圍繞女性生孩子這件事中國真的是有太多陋習要破除了


胎教音樂,小說故事,自己唱歌,散步時候聊天,跟他說看到的所有美好的事物,告訴他爸爸很愛他但是忙著賺奶粉錢沒空陪他散步…等等這些,我覺得寶寶能聽得懂…真的懂,那天我動了胎氣,就告訴他讓他一定要堅強,不要丟下媽媽不管,雖然我當時肚子很疼,轉天去醫院的時候一切就正常了…

情緒胎教,是通過對孕婦的情緒進行調節,使之忘掉煩惱和,營造清新的氛圍及平靜的心境,促使胎兒的大腦神經元得以最佳的發育。

它突出的特點是以母親修養的不斷提高,孕期生活質量提高,由女人向母親角色轉變過程中的心境提升,達到母子連心的神奇互動。對胎兒的情商、性格、健康、心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邀怒答。要是有選擇的話,你是願意輕鬆的搓一天麻將呢,還是願意練一天高雅芭蕾呢。


莫扎特肯定想不到他的作品是為胎教而生的


你吃一年香蕉後什麼感覺,明年見了不煩么


胎教音樂是為了舒緩母親情緒的 聽莫扎特是因為他的旋律是每30秒有一個頻率高峰,而大腦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運行,頻率也是30秒左右


胎教主要是給媽媽聽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

大部分成年人不會有興趣連續聽九個半月的兒歌,聽莫扎特還可以考慮考慮。

孩子出生以後,兒歌不光可以聽,還可以教他唱啊。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媽懷我的時候特地買了CD機~天天肖邦莫扎特等等~也沒見我多聰明~而且我五音不全


因為孕婦如果聽兒歌,容易兩智商都變低


推薦閱讀:

我只要一摸老婆的肚皮,裡面五個月的胎兒就會胎動,這是怎麼回事?正常嗎?
「手電筒胎教」有據可循嗎?
怎麼做胎教?
孕婦看耽美小說對孩子以後的性向有影響嗎?
莫扎特的音樂是怎麼變成胎教音樂的?

TAG: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