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三種以上的語言是怎樣的體驗?


————拒絕轉載,拒絕一切平台推廣分享,保護野生答主人人有責~————————

在倫敦和北京地鐵上可以聽到各種「大家都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的情況下說出來的話。

去常去的土耳其烤肉店買午飯,一個小哥用土耳其語打趣另一個小哥「你喜歡的姑娘來啦」,那個小哥笑得又羞澀又燦爛的......他們都以為我不知道......我也笑得很無辜。旁邊一對土耳其夫婦看著此情此景,小聲用土耳其語八卦,他們也以為我不知道。

喜歡的德國男生受傷了,想問他要不要創可貼,因為在英國,兩個人水平都夠,也為了不顯得排擠周圍人,所以平時互相都用英語溝通。"Do you need a......"腦子堵了,創可貼的英文憋了一分鐘沒想出來.....臉都憋紅了,心一橫憋出來了個「Pflaster」。對方笑開花了......

Mine和Mein(e)已經攪成漿糊了......我打這一條想了能有兩分鐘。

最常用的幾種語言根本不受控制。在英國一著急會跟人說中文,然後忍著笑跟對方道歉說對不起剛剛串了,在中國也是,說急了有時候腦子裡蹦的是英語,一時翻譯又表達不出那個氣勢和意思,就瞪著眼乾著急。在公共場合說對不起和謝謝的時候尤其不好控制......經常說完了想起不對尷尬得捂臉。會經常用德語口語里的感嘆詞,不知道的人都覺得很怪異。最開始去英國超市找可樂、餐廳點可樂問的是cola,因為中文和德語都說得通,結果人家都會猶豫一下,幾次之後發現英語是coke...

在倫敦經常遇到各個國家的旅客問路。看著英語不好的,先問哪個國家來的,然後就可以在對方驚喜的目光中切換到該國語言(簡單對話還可以,有時候也不是很流暢)。曾經走在大街上被餐廳Waiter攔下來,原因是他們店裡來了個亞裔老太太,迷路了又不會說英文,病急亂投醫就把我給攔下了。進去發現是日本人。直到我走都沒有人意識到我不是日本人......

上課和旁邊的日本同學傳紙條感覺超棒。o(*////▽////*)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這麼干特別小清新啊啊啊(原諒我...)

在倫敦逛過一家店,店主是義大利小哥,用三腳貓的義大利語聊了兩句,對方一高興給了折扣和會員卡。

和俄國、白俄、哈薩克同學坐在一起豪飲的時候感覺還是俄語講起來最有氣勢。

ios的鍵盤太多切換起來讓人十分崩潰。

一門課的筆記可以換好幾種語言記,哪個精確哪個短就用哪種。不熟悉的同學考前蹭筆記時候,給他們看看就知難而退了。

*那個,我第一條的意思是說,北京和倫敦的地鐵上經常會有很多外國遊客,比如說倫敦地鐵上要是有倆土耳其人,一看車廂里就是一車標準歐洲白人和一個東亞人,按概率來講這車廂里有人能聽懂他們說話的概率太低了........就會放心大膽地聊各種內容。北京地鐵上的德/俄/意等國遊客同理。

————————————我是評論區關閉了的分割線——————————————————

最開始寫這個答案只是正好覺得自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覺得語言技能點讓我的生活變得很有意思,想和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事情。如果能通過這個讓大家覺得更願意去了解其他語言,對世界更加開放,那就已經是超出我所預期的好事了。

匿名是因為之前回答別的問題,被熟人質疑過於招搖。我想我上知乎只是為了回答我能夠且樂意回答的問題,對贊和關注沒有什麼興趣,有時甚至會感覺不安和抵觸,因為不喜歡吸引太多注意也很在意隱私的保護,所以不如匿了名痛痛快快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匿了名有人質疑真實性覺得匿名更利於裝13,有人不管匿不匿就是覺得裝13。既然我有權利關閉評論區,那麼我就可以選擇不去承受這種莫名其妙的指點和懷疑——對不住,我沒有義務承擔你對這個世界的負能量,也懶得浪費時間去證明去辯駁,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去吃個冰淇淋。

對於評論區表示支持和來交流溝通的,我表示非常感謝。在這裡統一回復一下,我的語言配置:中英&>德日&>&>剩下(因為有的語言到底是算會說還是算只懂幾句話不好界定,只會兩句就寫上的話容易再次被打為裝13,所以就略過了)。學習順序大致也是如此。中英德日多少都是受家裡影響,接觸比較早,之後也因為生活學習需要而不斷強化。剩下的是我來歐洲上大學以後,通過學校選修課、私人輔導課、語言文化社團、異國交流學習等方式學來的,有興趣的時候自己也會找一些外語視頻和書籍看,這樣能培養自己遣詞造句的感覺。對我來說語法不是重點,溝通才是目的。以及我一般是在youtube上看視頻學好字母和發音規律等最基本的東西,再用上述方式深入學習(外國老師教這些也不是太走心),最後因為身邊有使用著各國語言的各國同學,經常說上兩句,所以不會忘得太快。評論里提醒了我一點,很多語言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學得越多就會發現再學新語言越容易。舉個辭彙上的例子,如果你知道英語里「餐廳」是canteen,那在有語境的情況下聽到/見到德語的kantine,法語的 cantine,土耳其語的kantin,葡/西語的cantina,不需要學過也能很容易地反應過來。語法、發音等等都是,學習語言的思路有了,就會越來越容易。

會七八門語言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語言天才級別,尤其是我能流利使用的只有四門而已。我身邊很多朋友都至少流利使用三門語言,英語是默認共同配置,俄國人會說中文義大利語,塞爾維亞人會說德語日語俄語,法國人會說葡萄牙語德語西班牙語,德國人會說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立陶宛語,波蘭人會說德語法語俄語義大利語,還有會說馬來語印度語和中文的馬來西亞人,每種語言(除了拉丁語)都是至少能聊天聊幾句的水平(要是知道幾個單詞就算的話,估計每個人都得會十幾門)。我們在一起玩經常串著各種語言,很有意思。曾經有一次我們在house party上想了個喪病的主意:每用我們所有人會的一種不同語言說一次「乾杯」就喝一輪(小杯的shot)。最後有兩個人堅持不住在廁所里吐得快暈了。

希望我取匿的各位,承蒙錯愛,我也不是什麼很有趣的人,一個普通答主而已,就當做在旅行途中遇到萍水相逢又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吧。知乎這麼小,有緣我們總會在其他地方相遇的。(尤其是和樓下答主交流很愉快:)再見啦。


多圖預警!會說普通話英語德語

研究中大量使用拉丁文和希臘文

在學阿拉伯文

每次想到還有這些東西就覺得心塞

日文假裝會一點

俄語上過一學期公選,基本都忘掉了,其實你只要會「你會呀」(就是這個發音你沒看錯!)就可以被驚為天人了哦(千萬不要模仿!)

學了一個學期的梵語,後來老師出國進修了,就沒機會深造了,現在也畢竟是老了。(當時學得還蠻好的)

所以這本書也是常伴左右呢(拿來祭奠死去的腦細胞)

去羅馬前學過一點義大利文(今天忽然想起來有這件事情。。。義大利文不會在羅馬大街問路很麻煩的說,所以「應急三百句」常備)不過義大利文早忘了,大家忽略。

以上是背景。

感受就是。。。

1。哎呀卧槽要看的資料好多啊!!只會中文的話。。。大家說搞中世紀是不是很爽啊???幾乎什麼資料都沒有!什麼書都不用看啦!現在那資料尼瑪(還是趕緊學法文,法文資料還一大堆呢!)

比如有時候不得不擼這個:

我們的日常就是看這個

當然還有這個

以及諸如此類。

看完上面那個,覺得這個

的德語其實不是很難的。

2。經常感嘆英文的簡單。

看到這種書真是感動得要哭了

(誰叫你沒有希德對照的本子)

3。很多詞說出來的時候不自覺會帶出自己熟悉的那種語言。比如和不會說德語的外國人聊天就會經常忘記某個英語詞怎麼說然後就蹦出德語了。。。

4。經常有人找你做翻譯,

(據說這張票好貴的)

或者,經常做翻譯。

好吧我是打醬油的

5。可以認識更多的人

6。經常聽到your englisch ist perfekt du kannst aber gut deutsch日本語がとても上手ですね之類的奉承。

7。去法蘭克福書展看書無數免費攬書無數勾搭出版社坐台(人家是版權經理好吧?!)無數。。。

比如有出版社送我這個

(及其它)

我看完的第一本阿拉伯語書(好吧只有十頁,每頁一兩句的簡單故事)

黎巴嫩的御姐(再說一遍人家叫版權經理!!)讓我念裡面一兩句,覺得好羞射。。。(其實還蠻簡單的)和這個

(及其它)

還邂逅一個日本姑娘和她用日語聊哲學還交換非死不可也是醉了。

8。心好累

補充:

9。學外語越來越容易(現在雖然不會法語,但是文獻中出現一兩句法語基本都可以應付,因為基本就是拉丁文,查查動詞變位和固定搭配就好了)

10。口腔越來越靈活(不要想歪),也更容易理解不同的發音問題。如果是只會英文的中國人,就無法理解不送氣清音和濁音的區別,學了法語或者日語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這樣再學其它有類似現象的語言就沒有困難。學過德語和俄語,那麼區分阿拉伯語裡面的大舌音字母和小舌音字母就毫無壓力,粗喉音自然就會了。懂了英文,阿拉伯語裡面的那兩個類似於that和think的輔音就不言自明 。

總之就是可以舉一反三。

11。可以當著別人的面對對另一個人說他的壞話。。。

12。去看我寫的《學術iPad使用指南》(自己百度/谷歌)

13。從此,我閑下來就會拿這個

來休xue生xi養fa性yu(這本書也是書展時候的贈書)。


體驗是輸入法切換的時候比較費時間......


中文德語母語,英語多年前的托福112分,義大利語PLIDA C2,法語DALF C1。

父親是德語教授,所以德語從小就學,本科又在瑞士念,德語授課,多年的積累使用,完全沒有任何障礙,與中文一般,沒有口音,甚至更加流利,還可以流利地切換瑞士德語和標準德語(其實差別不大)。德國人和瑞士人的英語都很不錯,普及率也相當高,用詞準確語音也不難懂,加上英語課程的大量開放,許多外國人在德語國家不說德語也生活工作得沒有壓力,但是會說德語依然是很大的加分項。在瑞士和德國說流利的德語,會很快贏得別人的尊重,德國人和瑞士人大都非常有禮貌,更是會對你融入這個國家所付出的努力感到欣賞,念書時,學校亞洲人不多,所以剛開始大多見到我直接說英語,但當我堅持用德語對話後,每個人都幫助我一起提高語言,因此很快和大家拉近距離。

我從來沒有在英語國家長期生活過,最長的一次是本科交換的MIT兩個學期,由於我的本科專業是數學,所以當時更多的時間都用在專業上,並沒有好好利用那段時間提高英語,但是整體上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後英語都是經常用到的,通用語言。本科畢業時申請了美國的研究生,所以考了托福,是唯一一次考試檢測出的成績。我的英語水平遠不及德語,但是勝在經常聽和說,而且辭彙量大,不過會犯語法錯誤,也極少用複雜句式,發音比較奇怪,外國人聽我說英語覺得不像中式英語,但也說不出是哪裡的口音,工作後經常去英國出差,英語是足夠用了。更多則是用在看美劇或者電影,不需要字幕,總是一出就看,不用等,這是非常好的體驗之一。其他場合,英語是大家都略懂的,所以當多個國家的朋友在一起時,普遍都用英語。在荷蘭實習的時候,生活工作也都用英語。有時候,很感慨某些國家的英語程度真的非常好,比如荷蘭,街邊上商店裡每個人的英語都很流利,表達清楚,電影院永遠是英語原聲電影荷蘭語字幕。

我最終研究生去到了米蘭學習,課程是義大利語授課的,之前沒有義大利語基礎,所以入學前用了半年學習到B2,然後研究生期間考了C1,之後繼續在義大利工作,一年後又考了C2,所謂的母語水平。如果說德語在德國是錦上添花,義大利語在義大利就是生活必須,我的工作中英語還比較通用,但是整體上如果要在義大利生活的話,不會義大利語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米蘭還好一些,但是即使這樣,大多郵局銀行火車站等公共服務部門都不能提供有效的英語服務,或者即使說了英語也是很難理解的那種。義大利民族生性熱情,只有會說他們的語言,才能真正享受在這裡生活的樂趣。義大利語相對簡單,加上我在義大利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又在義大利公司工作,所以有充分的時間使用練習。在義大利,如果去一些餐廳,冰激淋店或者bar(在義大利bar類似咖啡店,很多晚上八點就關門),會說義大利語很容易得到非常熱情的招待。在Sephora買化妝品,店員會覺得你的義大利語好很酷,會送很多贈品,花很長時間給你不厭其煩地上各種妝容。當然,有些義大利人素質不高,也比較排外,會態度很差,但是這種人通常都欺軟怕硬,用義大利語大聲回擊後都會很快解決問題。

兩份工作的間隔到巴黎上了半年相關的強化課程,雖然是英語授課,但是由於課程不緊張,我同時也在當地報了一個法語的班,因為在行業內,法語是強勢語言。在瑞士上學的時候,經常去在洛桑的兄弟學校玩,洛桑說法語,那時就會日常生活中瞎說幾句,又臨時抱佛腳,在ETH的一個法語小組裡和幾個同學起鬨考過一個B1的證書,但我當時根本沒有達到B1的水平,到巴黎時又從A2開始學起,半年後離開前考過了B2。兩年多後我又到法國工作了兩年,終於把法語提高了不少,才考了C1,對工作幫助很大。好多人說法語很迷人,我卻覺得不夠給力,因為特殊的語音語調,經常把很嚴肅的事情或者激動的感情表達得想拳頭砸在棉花里,我習慣德語和德國國家的生活,所以更愛清晰有條理輕重緩急明顯的表達,用法語經常不太舒服。不過在歐洲會說一些法語的人很多,所以很多時候法語比英語還管用,尤其是在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國民許多會說法語。法國人有種驕矜的氣質,即使說很普通的事情,在法語聽起來也感覺很舒緩有味道。

會說幾種語言後,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混淆,但是混淆常常存在於初學者中,對一門語言深入掌握後,發現雖然或許和其他語言相似,不過自身的的規則仍然很明顯,加上長期使用後,混淆的情況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各個語言都有某些辭彙和用法能表達出獨特的感覺和意思,故而使用另一門語言時如若不能找到表達效果一樣的用法,思維可能會停滯一下,試圖找出代替用法,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中文很好確還是要夾雜一些英文,因為他們英文程度很高或者在英語國家長期生活,如果不自己十分要求自己注意這一點,會更習慣不由自主地加入更簡潔的英語用法準確的表達,直接在自己的語言系統進行最優化的整合,而不願意再從中文中找對應的說法,打斷語言的流暢性。對於這個現象,工作中我是贊成的,因為可以完全準確的表達思路,提高效率。生活中和朋友相處,我則是覺得寧可說得有錯誤或者說得慢,也儘可能使用一種語言,這是對朋友,文化,以及自己選擇的尊重,也是很好的提高語言的機會。

題主問會說三國以上語言是怎樣的體驗,我感覺『會說』的標準很微妙,只能用某種語言聊幾句天不能叫會說,只有能憑藉某種語言與當地人深入地交談,熟練運用語言充分地表達自己,並且能夠互相理解,甚至體會語言背後的文化和含義,才能真正稱為會說這門語言,而想達到這些要求,絕非易事。當然,掌握多門語言後,一定會遇到許多有意思的事情,能夠幫別人的忙,更容易拉近與陌生人的距離之類,不過,更有意思而且有意義的是,你的人生絕對會開闊許多,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一切一切有意思的積澱都濃縮在一個個小小的字母符號里,以及各國人使用的方式上。

真正掌握了一門語言後,尤其在當地生活過後,其背後的文化也會對你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思維方式會更加多元化,你看一個問題的視角會變得更加寬闊,你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會更容易理解和寬容,你會從原來的世界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你也可以從一個新的世界裡看到自己原來的世界,這是對我來說,掌握多門語言最深刻的體驗。


不知道怎麼樣算是會,怎麼樣算是說,怎麼樣算是會說,所以就寫寫我自己在語言上的困境吧。按照現在已有的許多答案的格式,從小講中文,在英語國家讀書,能用德語讀卡夫卡和格拉斯,康德黑格爾依然勉強。

個人認為除了少數語言文學相關專業以外,對於多數人而言語言只不過是個表達思想的工具而已。因此當語言水平遠遠不足以表達思想的時候,那種窘迫感是難以忍受的。而這個語言水平低于思想的狀態幾乎是多數語言學習者的必由之路。試想一個思想豐富,言辭犀利的人,已經習慣了掌握對話的主動,卻忽然要磕磕絆絆的講出支離破碎的句子,不斷的向母語者求教,進入一種嬰孩的狀態,這還能忍?幾個小時前我的德國教授問我為什麼想學德語,我想了半天,說因為我喜歡德國哲學。這後面其實省略了一萬字,但因為我沒有把一萬字縮成一百字的能力,還估計要在裡面犯上五百個語法錯誤,也只好如此了,憋得再難受又如何。想想知乎上為正人君子們所不齒的抖機靈的答案,實在是自以為不如也。

我對於表達的敏感度相對高一些,也因此會時常意識到自己語言能力的無力,所謂會說三國以上的語言是什麼感覺,大概就是加深了這種無力感:不但中文馬馬虎虎,英文詞不達意,而且德文還一塌糊塗。越是運用這些語言,這種感覺就越強烈。我在和同學們說起這個的時候,一般會被認為是裝逼,因為即使是相熟十多年的朋友也很難理解一個人天天在文史哲課堂上和母語者中最優秀的同齡人開片,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說的不好。因此我也很能理解為什麼我在人人網上寫日誌說外語不好學的時候,全站評論里會有人嘲笑「文科生智商低」。畢竟在很多環境里,托福100就算高分了,你好意思說你不會說嗎?

好意思。比如說前兩天的古希臘哲學課上,我想要找一個詞來描述一種warm, cozy feeling,結果是搜索枯腸而不可得,只好說warm, cozy feeling這樣的大白話了。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不只是我,很多美國學生在表達意思的時候往往是要加入即興表演才能達意:"I was like, what?[挑眉毛,聳肩]" "The poem ends right where it"s like, baam![拍手]"這樣的情景即使在英文系也是屢見不鮮。談笑風生是需要姿勢水平和人蔘經驗的,不是辭彙量兩萬加托福115加就能拼出來。

當然,語言的學習是有其快樂的,比如可以和英文系的同學開片,可以讀卡夫卡,可以有資格回答這道問題,可以和奧地利人談戀愛,甚至就是不明真相的群眾聽說你會說康德,黑格爾和海德格爾,抑或是歌德,海涅或布萊希特的語言的時候,那閃閃發光的星星眼讓人看著也是其樂無窮。

哈哈哈哈。

只是越學越覺得,當一個人的表達方式有限,而又總是要用到這些表達的時候,無非是兩種結果:要麼不小心或不得已往圈外走,結果撞了牆;要麼總在圈子裡面轉,然後早晚要像學習英語的尤內斯庫一樣,撞上語言的荒誕性。

And your feel-good era ends right where it"s like, baam! And you"ll be like, wtf?


2016年7月15日更新

三百多贊,感謝各位捧場。我同這問題下其他幾位答主比水平還是差得很吶…平時對語言學比較感興趣,導致許多語言都是淺嘗輒止,大多數都是泛泛了解書寫系統、發音和詞法語法後,好奇心得到了滿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原答案里列舉的幾個屬於至少能開口說/睜眼認一些的,綜合而言現在掌握最好的幾門語言是英文日文和俄文,即使如此也不敢說自己真的「精通」什麼語言了,我覺得我連中文都不精通……

在東京大學的時候做了一學期關於琉球獨立問題的研究,回到本校後的一年期間對琉球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至於沉迷於琉球文化不能自拔,於是又開始搞琉球語了……可惜根本找不到系統學習琉球語的資料,網購比嘉光龍的教材又太貴(日本郵寄到新加坡運費tm比書還貴),跪求高人指點。。。

(更新:已買到各種資料!琉球語自學中!)

最近在看切洛基語,我記得我關注的某個人個人說明是切洛基語……不過忘了是誰了……想起來再艾特。。

=====以下原答案=====

1、東京大學有位很鐵的韓國哥們,我們都喜歡聊政治。然而當時我韓語水平不高,韓國哥們英文水平也不高,我倆又都不願意大段大段說日語。當聊到一些複雜的概念時(比如,犬儒主義Cynicism),他若沒懂,我能用日文漢字音讀(けんじゅしゅぎKenjyushyugi)和韓語漢字讀音(????Gieonyujuui)解釋,每次都能順利說通,我感覺很爽。不過後來我學韓語了。(更新:長期不看不用不複習,現在韓語已經接近忘光狀態)

2、在首都機場幫過一位推著嬰兒車不懂英語的俄國大媽問路,我開口說俄語的一刻大媽非常驚訝。幫她拖行李到登機口,一路上雖然只是磕磕巴巴聊一些簡單的東西(叫啥?哪兒人?去哪兒?哪兒念書?etc)。嬰兒車裡的小蘿莉(霧)很卡哇伊。最後道別的時候祭出了殺器短語「Счастливого пути」,此短語代表了我當時俄語的最高水平。我感覺很爽。(更新:現在俄語水平已經超越了當時)

3、德語教授統計班上同學的語言水平。

英語:「不會日語的同學舉手?」(教室里幾個人舉手了)

日語:「不會英語的同學舉手?」(教室里幾個人又舉手了)

(撓頭)「這......那我就各講一遍吧...」

於是我每節課內容都能聽兩遍,我感覺很爽。

(更新:那門德語課我拿了個C,我還是洗洗睡吧,Deutsch...Es ist für mich nicht......)

4、和某交換生妹子去汶萊玩。下飛機,從機場到旅店的計程車上我和計程車師傅談笑風生,極重的東南亞英語混雜馬來語。妹子表示不知所云,我感覺(這逼裝的)很爽。第二天出找了小店吃飯,老闆去只講馬來語,點餐毫無壓力,感覺很爽。後來妹子跟我說「我還是不在新加坡讀研了」,我問為啥,她說「我怕我也變成你這樣滿嘴方言」。蛤蛤蛤,本打算留她在坡慢慢追的。最後一天緊急表白果然被拒了,我感覺很爽。(更新:之前的馬來語都是東一句西一句記住的,現在正在系統學習馬來語印尼語)

5、

攝於八王子高尾山神変堂。圖為悉曇文寫的梵語,對應現代天城文?????(Khaharava"a),日語漢字轉寫佉訶囉嚩阿(きゃからばあKyakarabaa,不知中文如何寫),意思是空風火水地即「五大」,自下向上為風火水地為「四大」,四大皆空即和此相關。我也能用標準讀音讀梵文佛經,不論天成文還是悉曇文。在寺廟偶然發現刻著梵語的碑文能認出來時,我感覺很爽。

(更新:悉曇文和天城文沒忘,梵語語法卻經常想不起來,單詞只記得一些印度教佛教用語。。最近在看般若心經和奧義書,需經常查字典)總之就是感覺很爽(並不)


題主看過微博上的這段嗎:

「之前老聽人說霓虹國民英文捉急,其實不是。昨天在成田機場就遇到了中英日三語俱佳的服務人員。面對操著不流利日文、英文及流利中文的一家三口,填表處的日本大姐爆出一句:Where is your おとうさん"s rū-jīng-kà? 中國小妹立馬答道: It"s eh…那個…in his かばん。」


Your Englisch ist très bien……


我會說中英德。。。但是我不是故事的主角。。。

有次我跟我朋友在里斯本坐地鐵,一個乞討的過來,說 Chinese? 我沒理他,然後他說English、Espa?ol、Português、Italiano、Fran?ais 我還是沒理他。然後他用英語說裝什麼裝,你手裡拿的英語地圖。。


我認為自己是語言控,特別喜歡學外語。我的母語是日語,會說英語和中文,學過韓語俄語粵語法語。

英語的話,我沒去過歐美留學,從初中生開始學習,一直到現在,我在浙大留學的時候的課程全部都是英語,碩士論文也用英語寫的,還可以。

中文的話,我學了不到四年,大部分是自學。剛開始學中文的時候,中國人的老師專門教我普通話的發音,然後自己學語法,背很多生詞,去中國留學之前考上了HSK5級。5級的水平就是可以上中國的本科(理工科)。後來我去浙大留學,住在中國兩年了,已經考上了HSK6級。現在感覺基本上沒有問題。

本科生的時候,學校要求我學第二門外語,所以我就選了韓語。第二外語的意思就是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學校的要求是中文法語德語韓語里選一門,然後要學三年。那時候我沒有選中文,因為聽說學中文特別難啊。。。所以我學韓語三年了,但是沒有特別認真地學習,所以說得真不好。

本科生四年級的時候,學分過了,天天太無聊了,所以上俄語課了。俄語的語法不難,對我來說r的發音太難了,就放棄。學外語的時候,如果對自己的發音沒有自信的話,絕對不會有進步的。法語的發音也不適合我,學了一點點就放棄了。

在中國生活的時候,突然對粵語有興趣了。我平時聽粵語的歌,特別好聽。而且那時候特別想在香港工作,就開始學粵語了。我好幸運,在學校找到了廣州人,我跟著他學粵語了。現在也有願望學好粵語,所以一步一步學粵語啊。但是粵語的發音比普通話難多了,自學的話學得不好……

我的語言水平差不多是這樣子的。除了英語和中文以外,其他的外語都不是特別好,但是我已經對很多語言有基礎水平的知識啦。有各種各樣的外語基礎的話,能跟很多國家的人交個朋友,背生詞的時候發現外語之間的共同規則,很有意思啊。還有,學很多外語的話,會發現哪個語言適合我自己。每個人肯定有適合學的外語了。

學外語是一個讓你長大的方法,它會給你個機會跟外國人交流,給你新的知識,肯定會讓你成長的。如果你會英語和另一個外語的話,絕對有很多好處的。雖然學一門外語要花很多時間,但是值得做,我希望很多年輕人努力學習英語+其他外語啊~


謝邀~(其實本來看到答案已經很多,就不打算答了呢)

我會的語言,熟練的不熟練的都算上一共有7種:中、英、日、韓、西、法、越。

感受呢?大約有這麼幾條吧:

1. 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廣闊了。這是我平時感受最深的。有什麼想了解的東西就Google一下,不管出來的網頁是什麼語言,都可以讀一下;如果想要了解的東西恰好與某種語言關係比較緊密,那麼我就可以閱讀一手資料,而不是翻譯後的二手資料。

2. 生活、旅遊時更方便了。比如我在去韓國超市買菜或者去日本餐館吃飯的時候,就直接說韓語或者日語;去西班牙旅遊的時候就直接說西班牙語。因此我還跟超市和餐館的老闆混得比較熟^_^

3. 能結識更多的朋友。我有很多外國朋友是在外語角一類的組織認識的。去年夏天我一個人去了韓國,走到哪裡都有狐朋狗友陪伴。當然也可以結識中國朋友,比如想跟你學外語的,或者找你幫忙翻譯的。

4. 培養了一種謙遜、平和的心態。在見過了足夠多的語言後,我會感覺到語言各有所長,但互相之間沒有高下之分,於是會對那種「X語是最先進的」「X語是最優美的」「X語是最古老的」之類的爭論呵呵置之。對於國內某些網站上常見的地域歧視發言,也覺得盲目而愚蠢。


母語中文+滬語,參考歐標的語言框架衡量,英語和德語差不多在C,法語B2,意語B1,日語、西語基礎(大概能考個N3那種。粵語識聽。到以上語言國家/地區都能活。另外接觸過俄語瑞典語荷蘭語葡語希臘語入門等等不值一提。

個人認為「會說」的概念應該至少能自由表達任何腦子裡想說的內容,再往上,是表達的精確度。從這個角度,我能算掌握的也就母語和英德。法語和粵語算來勉強,其他,只能說是認識,還非掌握。

說一下自己這些年來的感受:

初學二外三外的時候你會很驚嘆世界的奇妙,很抓狂別人不懂你的世界,很痛苦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來代替腦子裡另一門語言的單詞,很興奮相近的幾門語言之間學習的時間成本越來越小。你會有很多錯覺:時而覺得自己天賦秉異,時而又對自己的腦容量產生懷疑。把各種語言串著說時感覺就像把大腦不同部位激發起來,瞬間釋放多巴胺一樣的快感,同時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分裂人格。你會接受別人很多讚歎,然後故作謙虛,為萬一露出馬腳時找好台階。

然而到後來,你發現這些都沒什麼卵用。

會的語言多並不能讓你秀優越,因為語言能力與智商間並沒有太大相關性;也並不能讓你裝逼,因為母語者往往是在你水平越低的時候才會說更多奉承或鼓勵的話。當然說到底,這從來不能讓你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再後來,你慢慢接受了自己會很多語言這麼個普通的現實,不再有什麼驚嘆和被驚嘆,因為你的圈子裡越來越多人都會很多語言,朋友之間德英法混著說只是為了順口或習慣。

你沮喪地發現什麼東西都沒有速成。好在學習的經驗曲線可以遷移,困難會越來越微不足道。要學精,一點點慢慢學就可以了。

你也驚喜當一門語言足夠好時,可以用這種語言自言自語自己思考,就不會再出現混淆,切換也不再那麼困難。所以你也就會在閑來沒事的時候把一個表達用你會的各種語都想一遍,或者來個雙手互搏。

同時,你也開始意識到那種為貪圖方便待在同一語族的局限,開始讓自己接觸的語言儘可能多樣。

對語言的執著與IT宅對技術的痴迷其實是相似的。

所以到最後,你停不下來。這變成一種融入工作、生活一部分的習慣。

你接納了很多種文化很多種思維,然而世界卻還在越變越大,讓你欲罷不能。

你越來越孤獨,因為再也找不到人可以用跟你一樣的語庫交流,然而你也會在遇到人能跟你用同一種外語交流時特別感動,同時很容易就跟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交上朋友。

考慮到花的時間,你覺得會很多語言沒什麼好也沒什麼不好,希望別人也不要把這看得太重。

然而你依然努力讓自己的語庫更充實一點,熟練的語言更多一點。

因為這真的是一種只有自己暗爽的事。


通行無阻!!滿世界和朋友重逢!可以創造出自己的語言!

……以及說上海話說著說著會拐到日語上去!現在還常常口吃

當你會三種以上語言時,各個語言的流利程度我覺得是有不同階段的。

第一階段,你的幾門外語都搞不太清楚。都是破碎的語言。

第二階段,你對你會的語言都很熟悉啦,腦中出現了幾種模式,可以隨意切換語言,互不干擾。

第三階段,完蛋了,外語開始變成母語了。你開始用英語的語序說著中文,你的中文裡開始蹦出日文的漢字。因為太過母語,你總有「perfect words」浮上喉頭——你知道,此刻你想表現的這個含義,只能用那個語言的那個辭彙來表達!但是、你現在正在和對方交流的語言中,並不存在那個單詞啊,甚至也不存在那樣的翻譯——於是你開始口吃了。

我現在就被卡在這樣的第三階段,中文也說不好,英文也說不好,日文也說不好。

不知道會不會有醍醐灌頂的第四階段呢T-T

回正題。

我的基本情況是,分別在中國日本美國生活過,會說普通話上海話,英語托福110,日語通過了最高級N1,法語A2,還學了破碎的義大利語和韓語。

會三種以上的語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彷彿通行無阻,你的人生變得更加開闊,以及更容易和一些人親近。

彷彿通行無阻:在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用英文,在一些不喜歡用英文的地方,比如法國,我就用法文,在一些英文很爛的地方,比如日本,我就用日文。在瑞士這種雖然可以說英語但大部分路牌都是德語的地方,我就靠著法語的基礎來猜,反正大部分法語和德語看起來都很像……於是想去哪個國家就去哪個國家,根本不用擔心要不要翻譯的問題呵呵哈哈(當然,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地方用著我不會的語言,所以我在前面加了「彷彿」二字。)

滿世界和朋友相逢: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真的是天涯若比鄰,之前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那些朋友在我回國後紛紛來找我玩,或者是來中國留學,於是又給我介紹了新的韓國朋友,然後又分別在北京,華盛頓,波士頓和新的朋友重逢……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甚至我去夏威夷玩的時候,以為免稅店的導購小姐因為發現我會說日文,於是就和我熱切地展開了如何能說多國語言的討論,最後不僅交換了聯繫方式當上了朋友,她還多給了我好多超級豪華中樣哈哈哈哈哈。

可以創造自己的語言:你可以用日語的發音來拼寫中文,法語的發音來拼英文等等,你會的語言越多,加密層數就越多,自己的日記本內容就越難被別人破譯,哈哈哈哈。

人生變得更加開闊

  1. 你能夠讀懂更多原版的資料,可以更加客觀地對比各個國家的觀點,不用只依賴於某個國家的一面之詞。你和這個世界連接的通道比一般人更多。
  2. 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多體驗的機會。之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日文過關,就可以加入傳統的社團,(我加入的是劍道部),在美國這邊除了美國學生的社團還加入了日本學生會,(比起只想著裝逼而不是怎麼好玩的中國學生會有趣多了),比起一般學生生活中有了更多面,社交面也會更廣一些。
  3. 對於某種語言的理解其實意味著對一種文化的理解,比如日語韓語中的「敬語」,上下級之間的微妙關係,表面敬語下暗藏的諷刺,都是在翻譯成沒有敬語體系的英語和中文後體會不到的。而當對每個語言的了解深入到一定程度時,你會發現他們相互聯繫在一起會有絕妙的發現,比如日語五十音圖的來源其實是中國的漢字,可是為什麼有些讀音卻不像呢?當你學古漢語學到一定程度知道以前古人的發音時你就明白了。這種感覺就好像化學和物理到最後可以延伸出物理化學一樣。
  4.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文字本身的畫面感,音律平仄,以及意境之美,都是無法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太想給外國人安利中國的古詩了啊!每次看到他們對著翻譯成英文破碎不堪的古詩嘖嘖讚歎時都忍不住想說,哼,你們能讀得懂中文,原文美得嚇死你們!當然,很多英文原作的美,也很難翻譯成中文,比如Pablo Neruda的Memoirs中有一段形容他對文字的熱愛:

I bow to them . . . I love them, I cling to them, I run them down, I bite into them, I melt them down . . . I trap them, clean them, peel them, I set myself in front of the dish, they have a crystalline texture to me, vibrant, ivory, vegetable, oily, like fruit, like algae, like agates, like olives . . . And I stir them, I shake them, I drink them, I gulp them down, I mash them, I garnish them, I let them go . . .

於是你就會發現,各個文化對於美的定義,都略有不同。也是因此,你才會更加熱愛那些文化,比如我是如此熱愛中國的古詩!因為目前我所學到的語言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展現古詩的美!

更容易和一些人親近:有一次去華盛頓看韓國朋友,跟著她一起去她平日去的韓國人教會,大家讓新人自我介紹,抱著尊敬的想法我就用韓語做了下自我介紹(反覆練習過唯一可以講得很流利的大段內容)講完就坦誠地用英語說自己的broken Korean就只能講得了這些,但是依舊覺得來到這個教會很開心。結束之後一下子就獲得了大家的好評和各種關心,同樣都是新人,其他的韓國人,或者是只會說英文的中國人都沒有這樣的待遇。有個大媽還特地過來摟著我說,「你的性格很棒,下次再來華盛頓一定要再來找我們玩啊!」當時就覺得,似乎會他們本國的語言,一下子心理的距離就拉近了很多。

其他附加的體驗還有,就好像所有人都沒有了隱私一樣……因為所有語言你都聽得懂。

而你會更加珍惜和你一樣同樣會說很多門語言的小夥伴——因為他們更懂你。他們能夠理解你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用某一個詞語里的某一種說法。

我很感激這樣有共同語言的小夥伴我有很多個,其中我最珍惜的是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一個棒子,他韓語英語日語都十分流利,後來還被我拐去了上海學了中文。

於是我們兩個平常聊天完全是看心情,在日本的時候兩個人都用日文,在上海的時候就他就基本上都用中文,我高興了就用回日文,兩個人吵架了就用英文。現在我在美國他回韓國了,就主要以英文為主,中文日文為輔。

附幾張聊天截圖,想用什麼語言就用什麼語言,完全來去如風……太隨便,太舒適了。

(下圖是我們在討論孫楊因為盯著朴泰恆而丟了金牌的事,以及我和已經工作的他表達不想工作的心情……棒子生澀的中文還是很好笑的哈哈哈但是完全可以讓人明白他的意思)

在這裡討論的是比賽時應援口號的問題,順帶教他最新罵人語……

大概就是這樣啦!太晚了腦子不清楚條理不清晰,之後再補充修改,如何學習語言那部分和問題無關我就直接跳過了,要是有感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留言之後再補充。


不知道算不算^^

按照歐洲的標準,語言分為A1到C2。A1是最初級,C2是最高級。

掌握美式英語(C1),德語(C2),中文(世界上最難的語言hh),韓語剛學到中級初步階段。

小時候自己背過初中三年全部英語教材,另外得到來自外公的訓練美語的磁帶以及復讀機,因而打開英語學習的大門。

英語的秘訣在於課文以及發音,這個將來有人看再更新。

之後高中,大學沒怎麼聽過英語課,一方面傳統的教學-翻譯法學習語言過於落後,一方面物理太差,所以只能偷偷在英語課上寫物理。同學看到很崩潰,因為我的英語一直在一千多的年級裡面排前五,物理努力學習然並卵。

德語是大學開始作為專業接觸的,之後大二就去德國交流啦。因為從很小時候對世界上所有語言感到十分好奇,所以覺得很輕鬆,很有趣,但非常排斥物理和地理。

德語比英語難得多,所以馬克吐溫說「 Das Leben ist zu kurz, um Deutsch zu lernen" ( Life is too short to learn German)

「當然再也沒有比德語更加草率鬆懈,毫無系統的語言,而且還如此變化無常,難以參透。學習德語的人十分無助地在德語的海洋中沉浮,當他以為終於掌握了十種詞性變化規則的時候,德語書翻到第二頁,上面卻寫著:「現在同學們請認真記錄以下單詞的特殊變化。」眼睛掃一眼才發現特殊變化的比規則變化的多幾倍。無奈之下只好再硬著頭皮學下去,尋找下一個落腳點,下一個危險區域。這些就曾經是,現在是,將來還會是我學習德語的經歷」(馬克吐溫)

然而掌握了方法其實都不太難。

韓語學了三四個月,感覺也很有趣,但也能慢慢感覺大腦在18歲學習德語,和現在20多歲學習韓語,有輕微的差別。在許多語音類似但有細微差別的地方,沒有當時敏感。

但,學習一門外語,任何時候都不晚。

有一些學語言的秘訣,加上喜歡語言,所以覺得日子很開心。

體會就是,手機語言鍵盤切換好累。

然後,就是僅僅會說英語,不管多好,和其他人,比如德國人,韓國人在一起的時候,雙方都覺得隔著些什麼。

當你學習語言的時候,也就是了解另外一個新世界的時候。

我害怕自己只能用一種語言,一種眼光看世界,所以我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在年輕的時候,多去看遠方,多學語言,這樣生活可以很美好。

學語言的美好之處不但在於可以鍛煉大腦,也可以讓自己活出另一副模樣。

除去大家都學的英語,還有那麼多美麗的語言。

你不能指望所有國家的人都能用英語完美表達自己細膩的感情。

它們就好像是一顆顆星星,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

當我們每多學一門語言,就好像多點亮自己頭腦夜空中的一顆星星。

這幾天還會繼續更的。

----------------------------------------------

說到英語的發音,很多人可能會走進兩個誤區。

第一個,認為反正也不是本國人,那發音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不追求發音的準確性,反而還去嘲笑練習正確發音的人。

第二個,認為發音不完美,就不想開口說話。所以總是遮遮掩掩,只願意聽和讀寫。

其實,雖然可能很多人一生都不能做到完美髮音,但我們如果將目標定到99%,甚至99.99%,那也是有可能實現的,前提是你必須相信。

1)說到發音,有美式,英式,還有澳大利亞發音等。

一般前兩種比較受吹捧。

下面是2個常見單詞,想想你是怎麼讀的?再想想美式和英式有何區別?

1. shopping

2. star

然後在網上找到正確的讀音。

你會發現原來這兩種發音如此不同。區別有很多。

感興趣的話選好自己想要學習的一種。我個人學習的是美式,也是當然因為美國影響力大的原因。

記得14歲去外教課的時候,面試的是一個大叔,很自傲的樣子,問我他是美式還是英式發音。

回想了一下他使用的是比較高端的句子,並且發音一聽就來自英國,於是猜了一下下。果然是英國人。

歇一歇再更。

--------------------------------------------------

2)練習正確的發音,除了第一步,確定自己想要學習的發音類型之外。下來的就是在網上買一本靠譜的教材,對每一個音標加以解讀。

小時候我是用復讀機加上美語發音小薄本練習的,相信現在市場上還有別的類似的。

3)初中的時候每天吃早餐的時候家裡就會放《走遍美國》,聽了三年。英語的基礎也就僅僅靠這三年,之後全憑自學,畢竟沉浸式學習法比傳統教學法高明不少,缺點當然是對語法的弱化。

---------------------------------------------------

說一點技巧。

其實,學語言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段落和文章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背單詞法如此枯燥的原因。

雖然我喜歡課後的單詞表,但你真的確定背下來之後有用嗎?

畢竟人腦還是喜歡這種畫風:

背誦課文(或者說記憶課文)並不是單純死記硬背,語言是很精妙的東西,需要自己把握這個度。

背下來之後,你會發現語法,句子,語感,單詞都是順理成章的東西。

但,其實我們的大腦最喜歡的,是五彩繽紛的世界!

如果一定要記憶一些單詞,語法之類的,建議用彩色筆或者圖案標出來。

因為大腦喜歡彩色,也喜歡圖案。

比如這個:

過會繼續。


管理專業 會說中 日 英

日語一級在日企工作過三年

英語bec商務英語中級已過 在一家私企做過一年多英語翻譯

體驗就是

1 找工作有用

第一份工作其實人家要英語八級的 我就六級水平也敢去應聘 是因為當時已經考出來日語二級

老闆要了 因為廠子里也有些日本人的活 需要個會日語的

第二份工作也是 對方是日企 對日語要求比較高 我雖然已經過了最高級一級 但是實際上口語能力不行

也順利通過面試 因為公司需要個日語一級英語流利的 那個項目不僅需要跟日本客戶溝通 更重要的是還要經常跟美國等地的人溝通 然而日語一級英語又能達到熟練與外國人溝通的人不多 所以我這日語口語差點也就通過了

2 考試的時候漢語會特別差

語言這玩意不學就容易忘 所以我基本上每年都會考一些日語 英語的證書 發現一個規矩 考證準備期間 漢語會變差

用同事的話說 一個詞可以說明的 我可能詞到嘴邊說不出 用很多其他話來描述

後來看過一些東西知道這是正常現象後才放下心來

3 裝逼容易

這個都懂 比如像現在這樣寫個回答裝裝逼

4 會三種語言的感覺很奇妙 會忍不住兩三個國家進行對比

有些英語辭彙來自於日語 比如大眾熟知的 科比Kobe 的名字來源於日本神戶kanbe牛排 日語里更多了 有一類別就是從英語等其他語言轉化成日語發音的外來辭彙 例如 girl 的ガール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風格 美國人的直率 日本人的委婉 都讓我感覺很有意思 語言作為一個工具 像是鑰匙一樣能解鎖很多國家的不同風情


此題適用於大部分馬來西亞人,以華人為例,出生必點三門語言技能:馬來語,華語,英語,分屬三大語系……如果你父母籍貫不同,再點兩門方言……如果你生活片區主要通行方言以你家裡不同,再點一個。

體驗是學生時代很痛苦啊。我上的是華文獨立中學,所以三語都一樣重要,沒有一個是可以水過的,其中一門不過都是要留級的。考試也沒有以第二外語的方式來出,基本就是要跟母語是該語言的人考一樣的試卷。所以感覺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語言,數理化反而落下了。

但是可能是被虐慣了吧,上了大學沒語言學反而覺得不自在,很多馬來西亞人都會再學其他外語,包括我。因為當時很喜歡少女時代和韓國電影,所以也在大學上了兩年韓語。當時已經可以流利的跟韓國人交談,現在估計不行了。

小時候可能會覺得很哀怨吧,覺得為什麼不能只學一門就好。後來才發現語言真的很重要,不僅僅是一門特長,也會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方式。

在我們那裡生活經常是幾種語言混合在一起講,一個比較經典的場景就是吃早飯。

Ah neh(淡米爾語),please give me(英語)roti kosong(馬來語),milo beng(閩南語「冰」)。所以經常我在跟我家人講電話,明明講的普通話,朋友還是聽不懂,可能混了太多其他語言吧哈。


進行一下聯動,評論中有對學習方法表示興趣的知友,我就寫了這個,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看看~

沉浸模式語言學習如何進行?(非計算機) - 月詠幻的回答

————更新的分割線,以下正文——————

看到好多大神會N門外語感覺挺羨慕的~

我只有中英日。中文母語,英語日語同等級別的流利,可以進行除了商務交談以下的基本上所有任務(比如打電話去跟蘋果交涉給我換有問題的機器之類的而且一打電話打一兩個小時全程不斷說服他們那種)。大概……算是自由使用了吧?不過各方面還是需要很多很多學習,也正在努力中~

目前在日本的大學留學。因為是國際學校,有一半是留學生一半是日本人,也就意味著英日雙外語可以和他們無障礙溝通生活。很開心的事情就是一些團隊協作的課程和活動,我就可以作為核心人員為大家傳達主旨,翻譯溝通這樣的。尤其是我們的混合宿舍,剛開學的時候大家玩在一起很容易陷入初來乍到的留學生不懂日語(可以以英文成績入學所以0日語基礎也OK),從而無法和日本人交流的狀況(日本人英語整體不好,我見過無數大學生了口語還小學生水平的)。這種時候就會一起看向我然後我就巴拉巴拉給他們翻譯出來這樣。

社團的活動也是,大三大四的前輩也有很多英語說不好的就輪到我對留學生們直接翻譯,所以我們這個本來日本人占絕大多數,進來的留學生基本都會被嚇跑的漫研社因為我而得以留住了相當多的留學生www

大概是因為外語都是從小時候開始學的所以只要切換進了對應的模式就不會串列,也是我看了好多答案之後感覺「哎原來還會串列的么」這樣的。看了這些答案我才想起來人生中唯一一次串列是在大學入學面試的時候。因為入學語言是用英語,主要還是用英語進行對話。然後他們問我會不會日語,能不能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就巴拉巴拉開始講把他們嚇了一跳哈哈哈。然後等他們用英語問我別的問題的時候我居然毫無違和地直接日語繼續說明,說了一半發現不對說不好意思我太激動了再切回英語~~

感覺進入了模式就不會串列是因為我每個語言都有長期的材料接觸,對自己形成深刻的影響。例如英語是小時候從幼兒園時期開始長期聽和看各類材料直到初中畢業。日語是從初中開始長期接觸生肉遊戲+字幕動畫,給自己一個「沉浸在外語的環境里,排除其他語言干擾」的自我練習環境,才得以將兩種外語的模式固定化 ,實現「互不干擾,互相增益」的效果。

可能很多學了英語再學日語的朋友會覺得日本人的外來語片假名辭彙非常難讀難寫?我學校有個中國人教授也是,他用日語上課提到那些詞會自動切到英語發音來說。雖然也是能懂不過我還是默默替他委屈一把,這東西的確很煩人。

其實首先我們學過英語的人就有一個優勢,日本人本來對於外來語是「當作日語單詞」來想的,這個我很好奇去問日本人過,這麼回答我的時候著實震驚了一把:怪不得你們特么英語這麼渣……

私以為這是日常生活中日語接觸偏少的緣故。因為日本人的外來語發音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特定的發音經常會對應成特定的片假名組合,所以一定程度上只要接觸了足夠的量就可以解決難記難讀的問題。

另外一個不少人覺得外來語彆扭的點,私以為還有一個羞恥度的問題。可能大家覺得英語里好好的發音為什麼要讀成傻傻的彆扭的日語發音。——我的做法是把它們當成日語來對待,跟日本人一樣。但只要隨時能想到這東西背後是什麼英語單詞+不影響我的發音,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以日語的心態對待它。

另附自己以此方式沉浸式學的時間:英語14年,日語8年。期間基本沒有讀過書,完全沒有背過單詞。各類紅寶書買了就是100%吃灰。都是滿滿的愛啊。代價是別的科目沒有學習慾望(說得你努力學過這兩門外語似的),考試完全不行。

最後一段好像有點跑題了哈哈哈。

有什麼錯誤的地方請指出,共同學習進步,謝謝~~


這個問題一定要吐槽!超長答案預警。

會說中文、英語、法語、西語和日語。中文母語,英語 near native,法語能勉強讀懂較簡單的文學作品(加繆杜拉斯之類),西語能讀懂簡單的文章,日語剛剛開始學,基本什麼都不會。現在中文和英語是日常交流語言,剩下三門還在學習中。

感受就是——

1. 學了一門語言,第二門真!他!媽!好!學!啊!

2. 兩門語言太相像,太!他!媽!容!易!搞!混!了!啊!

先吐槽容易搞混。法語和西語同屬拉丁語系,語法很相像,許多單詞也都只是拼法有簡單的區別,但正因為如此,平時反而更容易搞混。而且很多時候同一個單詞連拼法都很像,偏偏在法語和西語里陰陽性相反,這個時候簡直痛苦。比如「大海」,法語是 la mer,西語是 el mar,每次回憶陰陽性都要回憶很久。你們都是拉丁語系的同一個單詞拼法都那麼像怎麼陰陽性就不一樣呢!哼!還比如今天西語課上寫短文,寫到「紐約有許多博物館」,下意識在黑板上寫了 muchas musées……西語里博物館是 el museo,法語里是 le musée,我不僅把法語和西語的「博物館」搞混了,還把陰陽性也記錯,把 muchos 寫成了 muchas……

其它一些搞混的例子更多了。比如做法語翻譯,翻譯 three 的時候下意識地寫了個 très……過了很久才反應過來寫成 trois,關鍵是西語里的 three 是 tres,也沒有「`」標記的……法語和西語的冠詞也是很容易搞混的點,法語的複數定冠詞只有 les,不分陰陽性;而西語的複數定冠詞有 las 和 los,做法語練習,寫到 la femme,突然意識到應該改成複數,下意識地寫成了 las femmes……照這樣下去,真擔心以後寫西語的時候寫出什麼 les ni?as……還有,西語里「沙灘」是 la playa,法語是 la plage,「電影院」西語是 el cine,法語是 le cinéma,現在我說 Je vais à la playa 或者 Je vais au cine 已經毫無違和感……

更多的是發音的問題。西語里所有的 e 都發法語里 é 的音,法語單詞末尾輔音字母不發言而西語發音,於是我現在常常說法語說著說著帶著點西語口音把詞末字母發音念出來,念西語的時候反而莫名其妙帶著神奇的法國味兒 T T

正因為法語和西語太相像,才會那麼容易混起來。但也一樣因為相像,兩門語言一起學覺得得心應手,很多語法點觸類旁通,太方便。感覺法語和西語的語法在大結構上幾乎一模一樣,連動詞的不規則 conjugation 都有共同點可循。我法語比西語學得早,所以現在學西語的時候覺得一切都不是從零開始,很多看起來很複雜的語法點稍稍點撥一下就瞬間搞懂、記在心裡了。比如動詞的 reflexive,比如代詞中的 direct object pronouns indirect object pronouns,還有 imperative、subjonctive 之類的都很類似,學西語的時候根本不用學語法,只要死記硬背記住不同單詞和法語的拼寫區別就沒問題了。

法語和西語都源自拉丁語,感覺相比法語,西語的語法規則更貼近拉丁語一點。學了這兩門語言以後,感覺所有拉丁語系語言的語法都 makes sense 了,即使乍一看變化多端萬分複雜,細看也覺得十分科學嚴謹。估計以後再學任何拉丁語系語言都不會有太多障礙,也很想有朝一日能系統學習拉丁語,它的語法規則太嚴謹、細緻,太美。

說完法語與西語,說說使用別的語言的感受。

可能正是因為太熟悉拉丁語系語言的語法規則,剛剛接觸日語的時候覺得日語語法完全不 makes sense,從最簡單的「……は……です」開始,我就無法理解首先為什麼謂語放在句末,其次為什麼「は」的成分是助詞而「です」才是謂語。習慣了「主謂賓」結構,很容易就下意識地把「は」理解成「是」、「to be」之類的含義,是熟悉日本句式時間久了以後才漸漸開始接受這種設定。

學日語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一個偶然的發現,我注意到日語中某處與法語驚人相似的地方。當時在學習日語中星期的表達。日語中從周日到周六分別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我背這個順序背了很久,怎麼都沒法記下來。中文中我們習慣說「金木水火土」,可為什麼日語里就變成「日月火水木金土」了呢……

就在這個時候,我突然想起法語的星期表達,再看看日語,突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

法語中的周一即 lundi,詞源 lunar,剛好對應月亮,即「月曜日」;

周二即 mardi,詞源 mars,對應火星,即「火曜日」;

周三即 mercredi,詞源 mercury,對應水星,即「水曜日」;

周四即 jeudi,詞源 jupiter,對應木星,即「木曜日」;

周五即 vendredi,詞源 venus,對應金星,即「金曜日」;

周六即 samedi,詞源 saturn,對應土星,即「土曜日」。

除了周日法語是 dimanche 沒有找到對應,剩下六天,完全對應!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記不住日語星期的順序!

不過直到現在,每每回想日語中星期幾如何表達,大腦中都要經過這樣一個中文——法語——英語——日語漢字——日語發音的過程,雖然再也不會忘記,每次回憶經過四種語言,還是要花很長時間。

其實更多時候,學習日語的外來語簡直覺得是對英語的侮辱……ルームメイト、スポーク、コンビニ……霓虹盡你們這麼念單詞真的沒有考慮過歪果仁的感受嗎!還有比如看到日語的「傘」想到西語的「casa」(房子);看到日語的「めがね」想到英語中的 magnet……也是我聯想能力太豐富,現在任何一種語言學習一個新單詞,腦子都會瞬間串到另一門語言完全沒有關係卻發音接近的另一個單詞上。

說完法語、西語、日語,其實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中文與英語。對我來說,兩種語言的混用,已經不僅僅是出於愛好或習慣,而是已經成為我頭腦里構建句子結構必要的方式了。於是在我的日記里便會常常出現這樣的句子——

「I mean,我會很嚮往那種,有趣而 intellectual 的生活已經 internalize 到我所處的 community 中的每個人,的感覺。」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那個「當小三是什麼體驗?」的答案。突然覺得這故事能成為很好的分析「以筆殺人」的素材。這次,倒不是殺人,是以 emotional appeal 來 justify 所謂當小三。」

「我也很害怕「當有朝一日我遇到了 the right person,這就會意味著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我只能和他一個人做愛」,可是仔細想想雖然這聽起來很可怕,對我而言卻 seems to be the only option。」

上面這些句子都是我隨手從最近一周的日記里找的……沒有寫給任何人看,只供我一個人參考,卻必須中文夾雜著英語才能徹底清楚地表達我內心想表達的東西。我也知道這樣的中文太殘缺,這並非一個好習慣,因為這會導致我即使徹底使用中文也會被英語句式結構影響,可在寫日記這樣徹底放鬆的環境下,我會忍不住用這樣最讓我舒服的方式,隨意切換兩種語言的表達,以盡全力表達我的感受。

可能是圈子的原因,身邊很多人都與我一樣有著相同的習慣,所以在與我最親近的朋友間交流我們也習慣如此,習慣著中英夾雜,因為這樣不僅雙方都聽得懂,反而更有助於理解。當然,出於對語言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在與我關係不熟的人面前,在知乎這類公共場合寫答案,斷然是不會這樣中英交雜的。

嗯,關於中英法西日五門語言在我腦子裡打架的故事暫時就想到那麼多,之後想到更多的再補充。


10.24更新

新寫了一個

10.23更新

突然來了這麼多人!!!受寵若驚啊!ω

暑假在家寫的,在清華也教柳體

不過昨天在貴校教的是歐體,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切換無力。。儘管我自認為歐體好寫,也寫得好些。。

跟我一起教的大神不僅寫的好,吐槽功力也一流,他說,你幹嘛要教與人不方便與己不方便的柳體。。。

這是他的字

再補充一點吧,

現在在學韓語,老師不懂日文,上課就由我來負責補充老師沒講到的漢字詞了,儼然俯視全班啊(? ??_??)?

以下是原文。

==簡短的分割線==

佔個坑吧,中英日韓俄。。

今天給一個班外國學生輔導一次書法課,基本都是說英語啊西語啊,看到有個日本妹子,遂勾搭之。以下日文,懶得切。

你哪大學?

高知大學。

是高知縣的大學嗎?

對呀!!!你怎麼知道???很多中國人不知道高知縣。

我的家鄉跟高知縣是友好城市。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你是蕪湖人!!!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你怎麼知道???

(握手半天,頭一次跟日本人握手,學日語的你一定懂的( ????? ))

然後扯了一堆沒有去成的交流活動。

吐槽一下坐前面的小哥。

這種感覺挺爽噠!


先說一下對問題本身的看法:

一致認為以「國」來記語言是一種很亂的單位,可能是歷來中國人對外語的感覺所致,建議以「種」來作為語言的單位比較好。原因有幾個:一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通用不止一種語言,即便官方語言只有一種也可能不是該國所有國民或所有區域都通用,二是很多「國」的官方語言或很多通用語言是同一種,所以若以「國」來記語言,就造成會一種(如英語)就會好幾國語言,這算是一種詭辯邏輯么?所以一開始就在問題下面添加了評論。

後來又覺得不過癮,就寫了點回答:

---------------------以下是原回答-------------

按會說這個標準:母語中文(滬語方言),英語流利,專業波斯語,日語日常交流、看片上網基本夠用,能說簡單的法語、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語(自學中,大概屬於《XX語300句》的水平,語音尚可,熟練程度一般)。

體會之一:英語是必須掌握的,比較接近的語言要數西/法/意/葡,日語和波斯語之間基本沒有相似性(除了SOV的句子結構)。越接近的語言越容易搞混,而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又容易跟所有其他的混在一起,雖然各種語言作為不同的頻道能夠並存,信號干擾仍然存在;跨度大的語言之間的干擾就相對少很多,一般不太會在說波斯語的時候腦子裡蹦出其他語言的內容,除非一時說不上某個單詞或表達。

體會之二:越學越想學。法語是上學的時候學過一年的二外,中間扔過一段時間,待開始學西語了發現其實要回過頭來撿起來也不算難;西語學習一段時間後開始接觸義大利語,發現相似性挺高並且更簡單一些,再接觸了葡萄牙語,又是同樣熟悉的感覺,於是都納入學習的範圍。當然,要想精通任何一門語言花的精力和功夫都不是蜻蜓點水就夠的,到什麼程度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調解掌握,如果不是必須的也不強求。

專業是波斯語,於是看到阿拉伯字母寫的語言比如阿拉伯語、烏爾都語等都有辨識的衝動,再說不管怎樣這幾門語言之間都有關聯,所以也有學習的念頭;一翻土耳其語詞典,發現好多詞跟波斯、阿拉伯語都基本一樣,於是也在搜集資料準備學習一下,起碼學到西/法/意/葡的程度。

塔吉克語基本可以說是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波斯語,雖然不用從頭學就已經基本掌握了語法,但也算是學習的目標之一……

體會之三:學習的樂趣。沒學義大利語之前只知道latte是拿鐵咖啡,cuoco是TBBT女一號Penny的姓氏……沒學法語之前只知道Dejavu是「似曾相識」,Mayday是呼救信號……沒學西語之前只知道Iglesias是姓氏,Casablanca和Sierra Leon是單純的地名……沒學波斯語之前對pistachio和「巴旦木」的詞源毫無知曉……很多習以為常的詞換一種語言背後的意思就體現出來了,不一定非得有什麼重要價值,卻給學習增添了很多樂趣。

先寫這些,想到再補~

----------------------------------補充回答分割線--------------------------------

補充幾點:

體會之四:容易跟母語者拉近距離。記得《世界語言博覽》的作者支順福在書中講到,自己去德國住旅店用英語跟店主交流,結果可能是一開始不夠順暢對方不是很熱情,待到著者講起並不熟練的德語,對方馬上態度一轉,像是遇到了老朋友(記得不一定準確,大致情節如此)。在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者交流中,雖然大家可能都能熟練運用英語,但如果能夠以一方的母語交流,哪怕有錯誤不夠熟練,效果絕對要比單純的第三方語言來得好。

體會之五:對不同文化理解更多。語言是工具,文化背景融入在語言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語言中都存在敬語的用法,而日語中除了敬語還有自謙語,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日本人注重禮儀的話,會不會更容易些?波斯語從阿拉伯語借用的很多宗教相關的辭彙和表達,對理解宗教文化特別是伊斯蘭教來說是很好的門徑;學法語會對名詞、形容詞的性、數配合有較多理解,是不是更能體會「法語是嚴謹的語言」這一現象?

補充一點有意思的經歷:

當年在留學的時候,走在德黑蘭的大街上,會有好事的伊朗人用波斯語或者英語迎上來問是不是日本人,禮貌地用波斯語回答:哥是中國人,會引來嘖嘖稱讚聲,就跟老早在國內街頭有老外講中文會引人側目差不多感覺。偶爾也有當地人直接用日語問的,估計是會日語的主,這時突然想逗他一下,於是用日語回答對方:非也,我是中國人,趁對方愣神之際再用波斯語問他日語是哪裡學的,結果那哥們十秒鐘都沒反應過來該怎麼回答。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背誦的法語材料?
為什麼背過的單詞在寫作時想不起來用?有什麼解決辦法?
學習外語時,背詞典是一個好的方法嗎?
如何制定西班牙語自學計劃?
真的存在「啞巴英語」嗎?

TAG:外語 | 外語學習 | 語言體驗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 多語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