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青春電影總有一個打胎的情節?

致青春 同桌的你 匆匆那年


便於與那些給自行車打胎的青春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媽媽回憶當年鄉村教學點的經歷:周末聚餐,吃不起肉,放不起油,就多放辣椒多放醋,用玉米面做疙瘩湯。現在廉價小餐館的邏輯:料不新鮮就狠狠加調料,廚藝不行就優先用重味刺激。重慶火鍋的起源就是船工們用下水料和簡易廚具做飯,所以麻辣咸燙。現在的編劇導演,用日常小事做不出正常情感戲,就加辣椒唄。

當年寫過一篇《致青春》的書評

盯著《阿甘正傳》、想著《甜蜜蜜》,結果還是《還珠格格》——《致青春》觀後感

摘錄如下:

話說,符合趙導演要求的社會場景也不是沒有。富二代如果父母驕縱,自己也不求接班,只求隨心所欲、遊戲人間。的確可以每天一見鍾情,每周刻骨銘心,每個月都找人感嘆一下人生無常,表演一下以死殉情。要是這個富二代的生活環境不是觀眾熟知的現代,可以任憑導演編排,那就更好了。比如說幾百年前的大清國,有一群血統高貴、卻不求立儲奪位的貴族少年,上有皇室財富保證生活,下有蒙藏王子可供交遊,再怎麼折騰也有皇上兜底……趙薇果然不愧還珠格格劇組的頭牌。

其實我看《致青春》的時候就覺得還珠格格的插曲很適合鄭薇小姐:「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洒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只要重新配個文藝點的曲子,沒有比這更貼切的主題歌了。

當然,趙導演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出來的,還不至於赤裸裸地給90年代的大學生安排一個公主嫁王子的大團圓結局,也知道如此「激情」的青春需要對比才能體現珍貴。所以趙薇在描畫青春美好的同時,拚命地渲染現實殘酷。這個思路總的來說沒錯,學生時代再窮,再枯燥,比起畢業後也要自由的多。但是,趙導演連大學生活的真實場景都布置不好,展示複雜的社會,這個任務對她來說太勉為其難。

電影里,首先撞到現實鋼板的是退學的朱小北。一貫直爽的朱小北因為在超市打架而退學。不過,任何在90年代大學犯過事的學生都知道,當時的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是很寬厚的,畢竟那是一個大學生數量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頭頂還有光環的年代。不要說朱小北這次打架明顯占理,不要說她是個女生,就是男生純粹的酒後鬥毆,只要不到刑事犯罪的級別,十件有九件半學校都會幫你壓下來。朱小北被開除,這就純粹是為了殘酷而殘酷,是趙導演「為賦新詞強說愁」。

接下來的情節也是一樣的問題。這群土木工程的學生畢業後沒一個帶安全帽,這一點我暫且不說。僅從財富地位來說,同學們混的好的那就是高管富婆,混的差的就得墓地賣文吃飯,好像非此不能體現社會的殘酷,不能體現物質對精神的侵襲一樣。這充分說明了導演和編劇不知道什麼是生活。

生活里什麼最消磨夢想?是億萬家財?還是家無隔夜糧?在當今的社會,這兩者都是小概率事件。就算髮生了,反而容易激發孤注一擲的勇氣或是率性而為的狂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在社會的中層,每天早上被鬧鐘吵醒上班,下雨的時候猶豫是不是打車,買房子的時候斟酌學區和價格,在單位里攢工齡、爭科級待遇,這才是90年代大學生最常見的未來,是青春與夢想最大的敵人。

趙薇如果希望觀眾共鳴,並不需要把黎曉娟安排去當富豪的生兒子機器,把張開趕到墓地混飯,更沒必要破格提拔林靜,畢業幾年就當上副檢察長。在同學聚會之前的情節之前,我希望看到開始脫髮、發胖的男人路過喧囂的校園,用化妝品抹不平皺紋的中年女性翻出大學時的髮帶,嘆一口氣開始挑選聚會的外套。趙導演或許是在50歲之前都自稱女生的演藝圈混久了,理解不了我這種觀眾的清淡口味,只能用大起大落的濃烈調味料來描繪青春將逝的落差。


這是在控訴中國青少年性教育缺失


青春題材對於國內,有時候很難拍,這種難不在於題材本身,而在於導演方對電影面向人群的曖昧討好,以及一網打盡的野心。

每個人都會有青春,但每個人的青春都不一樣,你想滿足每個人青春的口味,不現實,但總有你能滿足的,你能滿足能滿足的那一部分,片子就OK了。可導演不這樣想,他會覺得這片市場,我得全打下來,那麼怎麼辦?靠著無下限的意淫,去討好市場,與受眾搞曖昧,爭取一波全帶走。

那麼主流市場的聲音是:

1、我XXX,XXX,XXX,XXX,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OK,滿足你。

2、青春是殘酷的,OK,我拉反差,殘酷點,滿足你。

3、要談戀愛,耍幾個朋友,玩樂隊,蹺課,畢業要分手,OK,一鍋煮了,滿足你。

4、..................

5、...................

導演知道你要什麼了,接下來就開始貼標籤,總有幾個東西是青春的「共性」,製作方把它符號化,模式化的處理,給你一種似曾相識,找到影子的感覺。《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就像一條不同產商的流水線產品,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所理解大「青春元素」,他讓流水線工人照著導演的方子配就好了。剛好,這幾個導演都覺得「打胎」這個元素很有戲,符合大眾青春審美,就都給輪上了。

青春片在他們眼中是一種「病」——癔症,要下藥去治,「打胎」、「愛情」、「殘酷」等等這些元素,都是治青春病的必要藥材,不能少,而且」中二,豆瓣偽文青,郭敬明,安妮寶貝「等等部分群體的病,非一味猛葯可以治得了的,所以,病沒好,葯就不能停,千萬別放棄治療。你以為他們在拍青春片,他們其實是在意淫大眾的青春,強X你的十八歲。流著淚的你的臉,等著最後一班地下鐵,張一白卻樂呵呵的緊握著陳可辛的手說:你那套,賊頂用,出來喝酒,我請你。

「青年的心是一個時代最敏感的溫度計,也是一個國家最脆弱的神經。那些屬於青春期的迷惘、熱望與憂鬱,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蕩息息相關——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構成一個國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導師形象之變,構成一個社會的精神進化史。」

記得這句話是在《新周刊》看到的,說的真好,但現在我才明白這段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現在的大部分的年輕人,青春病史上都寫著三個字:神經病。《匆匆那年》得改名,改成《沖沖那年》或者《治治那年》。嗯,祝大賣,沖向十億票房俱樂部。

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不,我還有病

——崔健。


題主在問題里其實已經把答案的關鍵點說出來了,國產青春片

我點明這個並不是說我不支持國產,只是因為國產所以有兩個問題:一、殘酷青春劇本難大賣難過審;二、純愛青春劇本難出彩難打磨。

青春就是一些青少年的情緒,叛逆、萌動、積極或頹廢之類的情愫,有什麼好複雜的?的確,單純的叛逆、萌動、積極或頹廢之類的元素在一部電影里,或許是真的很簡單的,但是當這些元素都在一起時你就會發現,一點都不簡單。

說到青春片,大家第一反應應該都是台灣,恰恰比較早的、最出名的一部,就是台灣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裡頭有句台詞:「我以為你和別人不一樣,原來你們都是一樣的,你們都只是想要改變我。可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改變的,我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改變的!」

楊德昌僅憑這樣一部電影就足以影史留名,而電影裡頭的這句話也在某種程度上說出了青春不簡單的原因——

青春期對世界看法的單一與不屈服和世界本身的殘酷之間的矛盾造成了青春期某種程度上的衝突。

這個結論是我倉促描述的,可能描述地不太好,但它真的差不多成了青春片的金科玉律了——無論是後來的《藍色大門》,還是後來的《九降風》,以致於前幾年的電視劇《我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甚至最近的《不能說的夏天》,都無一例外地遵循了這個定律,而且不僅僅在台灣,在大陸也是,這一點以婁燁、賈樟柯、王小帥為代表,分別有《頤和園》、《小武》、《十七歲的單車》等代表作,而早在90年代就有了姜文的處女大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必然是殘酷的」,這句話彷彿成了青春片劇本沒有完成之前就必須確定好的事實,我不是說上面列舉的那些電影犯了主題先行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除去這些好作品,絕大多數青春片就是奔著「殘酷青春」這個主題去肆意揮霍踐踏大家都經歷過的並沒有太多波瀾的青春,但很多,比如去年的劣質片《同桌的你》。

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簡單青春片。這裡我擅自定義一下「簡單青春片」的概念:區別於殘酷青春、同性青春等概念,只奔著友情或者愛情等單一方向描述的青春片。

同樣的,台灣又比大陸先行一步,11年台灣推出了註定影史留名的一部叫做《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電影,在13年大陸才推出《青春派》。

很多導演愛青春也愛刀子,不搞點殘酷,後來誰死了,好像不符合常理。九把刀的名字有許多把刀,但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年》無關那些,只有愛情。《那些年》有著私人電影的印記,引用我上頭說的那句話,修改一下,這部電影就是——「單純的萌動在一部電影里,導致這部電影非常之簡單」。是的,這部電影非常簡單,但是恰如高手過招,九把刀一心撲向了愛情,把全力放在了最後十分鐘,一擊必中。

從電影角度來說,《那些年》本身質量並不高,很多鏡頭都明顯有著太稚嫩的痕迹,但從電影完成度看,這部電影的完成度非常高,以致於在台灣、香港場屢屢映完後觀眾集體鼓掌,更在11年12月31日一舉打破周星馳在香港創下的影史票房記錄,光榮登頂。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部電影如此不可思議地「現象級」呢?

答案在於兩個字:簡單,或者說得更簡單一點,。九把刀確實很真,他把自己的情感經歷搬上了大熒幕,是私人電影,但因為九把刀的青春並沒有《少年牯嶺街殺人事件》、《九降風》、《十幾歲的單車》那樣的殘酷,所以九把刀在青春裡頭的想法、行為和兩岸三地里的青少年都是吻合的,這才成就了《那些年》在11年、12年風靡陸港台,大家都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和《那些年》一樣,大陸去年上映的《青春派》也是如此,擺脫了傳統的青春迷茫以及取向困惑,走的是平易近人的路線,學校那點事說得很到位,而且立足於「高考」,大陸學生絕大多數都會不自覺去親近,去感受自己。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今年暑假有一部叫做《匆匆那年》的網路迷你劇,在高中部分的還原是很高的,質量不差。

再說說上頭提到的失敗作品,高曉松的《同桌的你》。這部電影真的是浪費了一個極好的概念了,這部電影完全辜負了這個概念,其實不必有愛情,真正用心刻畫同桌就夠,沒必要硬生生加入那麼多事件。「那時候天總是很藍」、「誰把它丟在風裡」,這些歌詞美到這些畫面完全可以在每個人腦海中浮現,可是這部電影沒有,但是這部電影的元素帶來的比《那些年》還好拍,因為一個女生被很多人追的概率很小,所以往往共鳴的是男生和一小撮女生,同桌就不一樣了,每個人心裡頭都會有同桌情結,無論是異性還是同性,點找好了這部電影的受眾絕對不低於《那些年》。

一、殘酷青春劇本難大賣難過審;二、純愛青春劇本難出彩難打磨。

這兩個原因大家應該看到了吧。

國產青春片大都粗製濫造,一來殘酷青春難過審核(《十七歲的單車》),二來細細打磨劇本太費事(《獨自等待》),這就催生出了打胎推動情節這種套路了。

對了,很多年都沒有出一部《獨自等待》這樣的作品了,如果它算大陸青春片的話,如果非要排名的話,那它只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之下,不會更低了。


很明顯是因為我國性教育做得太差勁好嗎……大家看不出來嗎!沒有一點教育意義嗎!小年輕們!一定要!戴!套!啊!

我是認真的。


大概,這年頭不開房不墮胎不撕逼都不好意思叫青春片吧。


這根本就是導演的無知當個性!

本來我天朝就沒有正當的性教育,這些影片更加誤導了觀眾,應該說毒害無窮。

以致青春為例,片中角色意外懷上但是去醫院分分鐘就解決了,並且該角色還沒有任何懲罰!這就給了觀眾非常扭曲的暗示:隨便搞吧,反正有了就打掉也不費事。這和現在媒體上各種打胎醫院的廣告有什麼區別?

我就問一句,如果你是女孩的父母來看這事情,你願意你的女兒打胎不?青春是可以有青春的情感,但是請女孩懂得保護自己。


大概莆田系醫院參與編劇了吧。


當男女主角的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想不到其他可以製造矛盾衝突的點,只好用這種方法推動情節。

不打胎,女主怎麼意識到男主的懦弱

不打胎,女主怎麼意識到男主的幼稚

不打胎,女主怎麼意識到男主的不懂的負責任

不打胎,女主怎麼意識到男主沒法給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打胎,女主怎麼能頓悟出國深造

不打胎,女主怎麼能提出分手

只能說明國產青春片的創造力之匱乏

當然,這種同青梅竹馬插足或者有錢的父母干預和失憶一樣泛濫的劇情如今已經被撕逼所取代了,喜聞樂見。


只有長得好的人看這種電影才會回想起他們美好而青澀的青春,像我們這種人只會想他們怎麼都不用學習?!


打胎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主流的實然與應然是青春期的性克制、性保守與性壓抑,青春期的性因它的美好與稀缺,堵而不疏後必然會得到大書特書。但是,青春電影的性一旦科學化了,那麼是不是直接講電影角色可以並且做到了避免性克制、性保守與性壓抑?

從邏輯上來說,性克制、性保守、性壓抑催生了性禁忌行為,然後性克制、性保守、性壓抑通過打胎情節再把人拉回到「正常軌道」上。

一個行為的「可貴」,往往未必一定來源於它本身,而來源於它可以並且必然「犯錯」,打胎作為「試錯」,相當於賣了一把「後悔葯」給人吃。

國產青青電影中的打胎情節,總讓我想起了鄭莊公的欲擒故縱。


我的外婆,墮胎11次。當然都是婚內,不過大致也可以感受一下那個年代。置於為啥墮胎,無非是避孕技術不夠好還有就是養不起!

未婚墮胎雖然也算殘忍,但跟我外婆的經歷比起來也真的不算什麼。再早些年,女人生個孩子就過個鬼門關。嬰兒夭折率又多高可以參考康熙的子嗣。皇家尚且有三分之一養不大何況普通人家。

說實話,青春小說也好,青春電影也罷,本質上都不過是意淫殘忍罷了。真正的殘忍,作者未必經歷過,寫出來可能還會嚇到小朋友。所以只能折中一下,把個車禍,墮胎,白血病反覆用。其實翻翻歷史,隨隨便便就會看到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

趙國被坑殺的四十萬降卒里,很多都不過十三四歲。他們的青春年輕人是不會感興趣的。總之,暢銷書的目的就是賺錢。在懵懂少年少女眼裡,唯有墮胎最為合理。假如女主真的斷了兩條腿,這小說還有人看么?


我從劇本層面回答一下。

開策劃會或者劇本修改意見會的時候。

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情節有點平啊,沒有起伏啊,主人公沒有遭遇到阻力啊!

需要有爆炸點啊!需要有一個大事件啊!需要有一個小高潮啊!

然後,除了墮胎,年紀輕輕的青春劇,還有什麼大事件?


給大家安利一部正在上的電影,小情書。

前幾日採訪了《小情書》的導演喬梁先生

喬梁先生說,很高興拍出了我們的,大家的中國式青春。高三是回不去的,但也很高興拍出這麼一部電影,讓人由一個點回想到,許許多多的青春。

我也很高興,看到了真正屬於我們的一種青春。

《小情書》最可貴的地方,是它屬於任何人,不再是「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是,誰的十七歲,都是青春。

我五一回家的時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我要找到高中畢業證來北京做公正,才能申請墨爾本的大學。發現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那就是,我的高中畢業證找不到了,高中的情書都還在。

他給我寫的每一封情書,我都保留得好好的,用一個德芙的盒子裝著,有些被疊成了愛心,有的就是四四方方的方塊,一字一句現在打開看,還是能笑出來,滿眼呈現的都是當初。

我在公眾號叨念他太多次了,我這次就不多說了,反正你們都已經知道了。

所以當我看很多很多的青春片時,我都覺得,這不是我的青春,不是我的高中。它們拍的更像是一個肥皂泡,輕盈而快樂,裡面是粉嫩的戀情,但我看到的青春不是這樣的。

我的記憶里,高三被巨大的倒計時牌壓得有些喘不過氣,有人壓力太大而發揮失常,有人黑馬出鞘出乎所有人意料,而愛情,是高三的調劑,那時的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喜歡的人考上同一所大學。

高三時代的少女們,除了藝術班的那些姑娘,很少有人有什麼機會打扮自己,我們不化妝,不燙頭,大家都是扎著馬尾,素著一張臉,每天都在上課,高一高二放假活動的時候,高三得加班加點的學習,有高考鼓動大會,憤慨激昂的教導主任帶領我們高喊「一分壓倒一批人」。

在我們那兒有一個據說很靈的孔子廟,叫問津書院,每年中高考前,那兒香火鼎盛,人來人往,煙霧繚繞,我爸媽帶我去拜過一次,我和我初戀當初又偷偷一起去了一次,我們真心實意地在問津書院的孔子像前跪下來,祈禱我們考入同一所大學。那年的我們,覺得高考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我們的班主任是一個戴著眼鏡,瘦瘦小小的英語老師,他非常嚴格,高三時半個月放一次假,不放假的那個周六晚自習是學校規定的放電影時間,我們班的電影時間經常取消,改成了各學科的測試。班主任每天偷偷來我們班很多次,抓睡覺的看小說的玩手機的,經常讓我們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功用功再用功,他的口頭禪是「你們在高三這一年,就應該把自己當成學習機器」。

而我們的語文老師很心疼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經常在語文晚自習或者語文課上,給我們放紀錄片或者放一些典型的影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老人與海》《簡愛》,在我們那個沒有電影院的小城裡,開啟了我的觀影之路。

我後來覺得,我們那個語文老師,在那個小城,默默用這種方式給很多小孩們減壓,因為他文人氣息厚重,淡泊名利,從沒當過班主任。但我想,很多一中出來的,他帶的孩子,都會記得在緊張的高三,硝煙瀰漫的高考氛圍,他在時間緊張的課堂給我們講茶花女講到聲淚俱下。

他一生無名無利,一生活在文學的世界,但一生開啟了很多孩子的文學之路。

高三的上學期還有很多男孩子愛玩,尤其是打籃球,趁著午休在籃球場打打球,下課時在走廊拍兩下,老師來了就圍球了。

我們的教導主任外號陳八萬,因為據說他很喜歡打麻將,陳八萬有一個小分隊,每天下晚自習,就在學校各個暗處拿著手電筒找「不正當男女關係」的那些男女同學,抓到了就打電話讓家長來領人。我和我初戀就被抓到過,我初戀當時和我講,我們先裝作不是戀愛關係,把家長混過去。

我斜著眼睛看他,說,你是不是不喜歡我。

當年我覺得他沒擔當又懦弱,耍小聰明逃避,現在看來,其實說說謊,對兩個人都好。偏偏那時候小說看多了,希望自己男朋友是那種「千萬人阻擋,也不投降」的人。

其實我和他,她和他,她們和他們,都只是普通人啦。

有時候我會想,其實我們這樣的高中生活,也沒什麼不好,為什麼沒誰的電影能拍出真正的高三呢,哪有那麼多意外懷孕,哪有那麼多狗血,哪有那麼多慘兮兮的事故,對於我們而言,一張考卷就是天大的事,被老師抓到戀愛就會害怕的不敢回家,那些少年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愛打球和逃課,我們上課睡覺,被弄醒時,都是老師砸過來的粉筆頭。

然後我看到了電影《小情書》。

老實講,看到這個片名時,我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我覺得它大概和很多很多國產片一樣,青春愛情,男靚女美,英雄救美,狗血告白,一個死不接受,一個死纏爛打,剛在一塊兒就懷孕墮胎,從此咫尺天涯,一生懷念。

但它沒有。

坦白說,這部電影剛開始講故事,我有失望男主角不夠帥,但是再看一看,男主角就是我們喜歡過的那種男孩,有一點點帥,愛打籃球,理科好,英語差,你覺得他和別人不一樣,很多年後發現,其實都是一樣的那種男孩子。

我看完這部電影時的感覺,是如夢初醒,就像做了場夢,一覺醒來,趴在高中的桌子前,問同桌下節課是什麼課,同桌說是數學,講上次的測驗卷子,我揉揉眼睛,發現離高考還有150天。身邊的同學有的在趴著睡覺,有的在啃速食麵,有的在看小說,有的在做作業,也有的在抄作業……

就像這樣的感覺,《小情書》和它的名字不一樣,這不是一部文藝青春愛情片,這是一部很真實的,讓你看完以後,覺得又過了一遍高三的電影。

一封情書引發的故事。

兩個好學生高調示愛,我們班當初也有,他們說,我們一定不會影響學習,班主任氣急敗壞,在辦公室吼「你們會毀了你們的一輩子知道嗎」。在教室的我們都能聽到。

影片里有兩個老師,路更年就是中年軍事化管理教導主任,黑衣黑褲黑框眼鏡,拿著望遠鏡看哪些同學談戀愛了,趕緊請家長,口頭掛著「升學率」「考試」「分數」,要求校長取消高三的聯歡晚會。

孟老師是開放式班主任,看大家愁眉苦臉,讓大家出去打雪仗放鬆一下。

路更年開高三動員大會,喊出來的口號即使你現在聽起來,是不是也歷歷在目:

高考是你唯一靠自己努力超過富二代的機會!

你們要對自己狠一點!再狠一點!

寧吃白日苦,不留終身憾。

一分壓倒一操場人!

有一個男孩子壓力太大精神失常,每個學校的高三,總有這樣的人,我們班那年,有一個男孩子神經緊張壓迫眼球,導致視網膜脫落。

這部電影最珍貴的地方,是它的真實感,你能在看這部影片時,歷歷在目回想起你身邊的那些人,那段叫苦不迭的高三歲月,如今在電影院回想,能笑起來。我們並不知道,那些時光有多珍貴,我們揮霍,我們期待它快點過完,我們不相信前輩說的,你一輩子都會懷念這段時光,揮霍完畢後,我們成長了,不再有既定目標,開始發現沒有標準答案的那些題,更難解答。

而我最喜歡的,是男女主角的感情戲。

這部電影連接吻都沒有,但看得我幾度眼淚溢出眼眶,有些會打籃球的少年順手攔住飛向少女的籃球,兩個人同樣住在普普通通的小區,同樣是普普通通的人,普通的一點小帥,和普通的好看。

但是小姑娘穿的衣服,確實很清純可愛,一圈毛茸茸的毛毛圍著臉,很粉嫩,就是高中生穿的衣服,高中生的髮型。

和父母的相處也很寫實,那些年來,我們和父母吵架,也會想離家出走,然後屁顛屁顛、垂頭喪氣地回家。

我覺得非常可愛的一個情節,是少年自己裝神經衰弱,讓自己的媽媽開藥,然後塞給喜歡的小姑娘,小姑娘說不好熬藥,拒絕了,少年便在實驗室用酒精燈熬藥給小姑娘。

雖然小姑娘鼓足勇氣求他幫忙時,他因為怕麻煩或者別的什麼,拒絕了她。

這是我覺得,那些少年迷人又討厭的地方。

他們懦弱又虛偽,關鍵時刻耍小聰明,逃避自己闖下的禍,喜歡捉弄人,可是也想盡辦法偷偷用酒精燈,給你熬藥。

那些少年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

那些少年在一切該正經面對的問題上,企圖用不正經來逃避;

那些少年闖了簍子,總想著怎麼瞞著,然後在星光的夜裡,小心翼翼地懺悔。

他們在十年後才能知道,當初女孩的一句話包含著多少;

他們不懂女孩的心思,好意被拒絕就發脾氣;

他們沒什麼好的,脾氣暴躁,情緒起伏,不懂怎麼示愛,不會用正確的方式喜歡人。

可是這些這些,看進眼裡,就是當年少女時代里的那個男孩,他們用自己笨拙的方式討好喜歡的女孩,他們發現自己的心意後哪怕是深夜也寫信告訴她,他們一本正經地覺得,等上了大學,就能完全自由的在一起。

那些年裡的他們,把教務處和高考看作愛情最大的敵人,他們會抓緊你的手說,我一定要和你上同一所大學。

他們傻得可愛。

他們非常可愛。

那是幾年後的我,能笑著哭出來的,真誠的可愛。

他們是你是我的初戀,是你是我的青春,是你是我的少女時代。

然後高考,然後出分數。

這一段全程淚目,這就是真實的青春啊,這就是我們的高三,走進考場前互相看一眼,那一眼裡,包含了此生的堅定。

當然啦,廣電說允許早戀,不能成功,所以沒有在一起。(我認為)

影片的結局裡,男主看了一眼自己當年的情書,老婆揶揄「看不出來你以前還寫這種東西」。

已結婚生子的他笑笑不說話。

當你成為別人的新娘,我閉口不提當年的痴狂。

後記

看完這部電影,我採訪了導演喬梁。

1.您並不是很年輕了,這麼貼近高中生現實的影片是怎麼拍出來的,靈感源自於哪裡,人物原型是你自己嗎?

導演喬梁答:我覺得我還蠻年輕的(笑),靈感源自於我的一個學弟的一部小說集,看到了一個關於情書的片段,便構思了這部電影,至於人物原型,是我一個學弟,拍攝後也找了很多高中生來看有沒有不符合高中時的情節,修改過很多次,所以非常貼近高中生現實。

2.為什麼最後女主角不喜歡男主角了,是因為廣電說允許早戀不允許成功嗎?

導演喬梁答:如果在一起那不就沒意思了,不是廣電的事,青春期的男孩兒本來就沒有女生成熟,這個女主角也知道,所以她走近後,發現這個男生還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和自己想的不一樣,這個女生是很成熟的,所以他們沒有在一起。


天朝這個無痛人流與不孕不育醫療廣告一起漫天飛舞的國情下,指望誰人yy出不一樣的青春?


一位常年從事華語文學研究的「國際友人」來社科院做學術交流,閑談中,他不止一次問我:「大陸的年輕人是不是有很多性夥伴?」

我回答不是。

「那麼墮胎、自殺的比例是不是很高?」

我回答不是。

「他們是否對未來很絕望、整天及時行樂?」

我回答不是。

「那麼你們的年輕作家們為什麼總是寫這種頹廢的『黑色情節』?」

「如果一個髒字不用,你們還能不能寫出暢銷作品?」我說我可以試試,但恐怕戲不大。

——《鹵煮研究生院》作者耿於天,中國社科院播音主持專業碩士,2009年畢業後自閉至今。


致打胎 同桌打胎 打胎那年



生下來的那種故事都被瓊瑤們玩壞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有趣的班服?
如何評論電影《左耳》?
中國教師有哪些不可理喻的神邏輯?
和好朋友越來越沒有話題了該怎麼辦?
哪一首歌是你的青春必不可少的BGM?

TAG:電影 | 影視 | 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