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為什麼就喜歡控制別人?

我就是那個喜歡控制別人的人,我覺得很矛盾,控制不了別人我又覺得好痛苦。但我又不是每個人都想去控制,越是我喜歡的人我越想去控制她,為什麼?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別人

文| Joy Liu

我聽自己的諮詢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考博士的時候,她非常的焦慮—擔心自己考不上,擔心她心儀的導師不要她。那個時候她的前男友試圖安慰她:「親愛的,沒關係的,你看你考不上也還是個碩士,不要擔心。」她覺得男朋友絲毫沒有能力安慰到她,因為她還是很焦慮。後來,這種需要男朋友平復她的焦慮的心情日益增長,而男朋友的「無能」也越來越讓她不滿意。最後,她選擇了跟男朋友分手。

非常有趣的是,她現在的丈夫跟她之前的前男友驚人的相似,但她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她跟我們解釋道:其實前男友那個類型是非常適合她的,只是當時他安慰不了她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沒有能力安撫自己焦慮的情緒。當她發現自己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時,這件事情就不再成為她親密關係中的障礙了。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所以期待別人的改變來讓自己心情變好。

我們為什麼想控制別人

我母親是一個控制欲還比較強烈的人,而我又不是屬於順從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來比其他的孩子要長很多。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抑制不住的在第一時間做出叛逆的反應,然後才能在下一刻意識到,我剛剛又在叛逆了。

其實她在99.9%的情況下都是真心實意的覺得她那麼做完全是為我好,但是卻她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為我好」的控制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在我們兩個的關係變得很親密之前,也就是在我放棄土木工程專業轉心理學期間的大概2年的時間裡,曾經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帶了出來。那個時候我以土木工程專業的年級第二的成績保送了研究生,然後在研一的時候我跑到導師辦公室說我要退學然後學心理學。母親幾乎是要瘋了,她沒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和父親期待的人生軌跡前行的我,突然來了這個大一個轉折。

那時候她經常打電話跟我說:「因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或者「因為你,我又病了。」或者「如果你不這樣,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我就不會失眠或者焦慮了。」這是我媽媽在持續做的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她總希望通過改變我,來改變她的情緒。當她覺得焦慮的時候,那是因為「我讓她這麼擔心」;當她覺得憤怒時,那是「我惹她生氣」;而當她覺得沮喪時,那是因為「我讓她失望」了。因為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她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只有你改變了,我的心情才會變好。

當然我一直是很抗拒這樣的說法的。就像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說:「我原來也是有夢想的,就是因為生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一樣,她讓我對她的情緒和她的人生負責。後來我開始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穩定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需要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既然我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而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這種情緒,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我後來發現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別希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會非常沮喪的跟她抱怨說:你沒有給我信心。後來我發現,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我也在懷疑著自己,所以當我媽媽對我的決策提出異議而不是支持時,我會覺得她沒有給我信心。如果自己並不相信自己,那麼就只有靠強迫別人給予肯定,然後得到借來的信心了。

你是否有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

剛剛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a solid, flexible self)。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David Schnarch提出的。

首先讓我解釋一下穩固的意思。一個穩固的自我是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並且不會因為外界的否認或者質疑而有所改變。

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比如失戀這件事情對於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件很傷感的事情,在被伴侶拒絕了之後,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會在一段時間之內驟然下跌。但是對於具有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人來說,被分手並不意味著自己「不可愛」或者「不值得別人愛」,而僅僅是因為彼此的不合適。但是對於自我價值感更多建立在別人的積極反饋之上的人來說,失戀這件事情很可能讓他們的自尊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處於低谷。他們會覺得因為被對方拒絕,所以自己是不夠好,不夠可愛,不夠優秀或者配不上對方的。

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靈活的自我。這一點看起來跟上面有點矛盾,但其實它們是彼此相融並且缺一不可的。靈活的自我是指你的自我概念不會僵化或者停滯不前。比如如果你的自我概念就是「我是一個學術型的人」,然後拒絕一切娛樂活動或者是其他有助於你成長的活動,你的自我就是非常固化的。一個有著靈活自我的人,是一個願意不斷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並且讓自己不斷成長的人。

再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雖然有性別之分,卻都同時有著男人和女人的一面。假設你是一個男性,然後你拒絕在自己特別感動的時候流淚或者在你伴侶難過的時候拿著紙巾給她擦眼淚,因為你覺得那樣特別「娘」或者特別「不爺們」;再假設你是一個女性,你不願意在公司里站出來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因為你怕別人說你「強勢」或者在需要你表現出力量的時候你不敢表現出來,因為你怕別人說你是「女漢子」。這些都是固化自我的表現。一個有著靈活自我的人,會在最合適的場合表現最合適的自己的一面。而擁抱並且發展自己內心的男性一面和女性一面,正是靈活的表現之一。

所以最後一個穩固並且靈活的自我,就是指我們一方面有著不受外界評價影響的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另一方面是指我們不會局限自己的自我概念,能夠靈活的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現和發展多面的自我。

這個穩固而靈活的自我跟控制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有穩固而靈活的自我的人,不會去控制別人。

這一點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都適用。當你發現你不需要伴侶跟你「吐露心聲」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時,他不跟你說那件他小時候的創傷事件就不會讓你覺得那麼的受傷;當你不需要別人的褒獎來證明自己作品的價值時,別人沒有表達的欣賞就不會讓你覺得那麼憤怒;當你不需要別人的感激來證明自己做一件好事的意義時,別人沒有說出的那句感謝就不會讓你憤憤不平。

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就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別人

昨天晚上有件特別有趣的事情。晚上8點多我因為很累,決定靜靜的在家裡畫畫休息。然後一位朋友打來電話,說她此刻就在我家附近,回家有點晚了能不能來我這裡借住一晚。

如果是原來的我,肯定就算再累再不願意也會答應。但是昨天我沒有,我說:「親愛的,我今晚有些累,想一個人在家裡畫畫,不好意思,你還是做地鐵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然後到家了給報個平安。」她回答說:「我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你太狠了。」

她顯然是生氣了。於是我也有種非常不好的感覺。我問自己:「你願意在這麼累並且不想說話的情況下讓一個朋友來你這裡跟你聊天說話嗎?」我知道我是不願意的。「那麼你為什麼還感覺這麼的不舒服呢?」

因為我需要她不生我的氣,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

那麼是不是她因為我的拒絕而生我的氣,我就不是一個好人了呢?當我想明白,即使她在生我的氣,我也並不會因為她對我的憤怒而不是一個好人時,我就放棄了要控制她的情緒,不讓她生我氣的衝動。

我沒有告訴她:那你來我這裡住吧,而是進一步跟她解釋了我的情況並且希望她能夠理解。當然了,她能不能理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個好人。因為一個好人,首先會是一個照顧自己的感受並且愛護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的人。

當我學會了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需要去控制別人了。

這條路還很長,這種穩定而靈活的自我價值感也需要我不斷修鍊。

但是我知道我在慢慢的練習著,而我知道,你也會與我同行。

Joy(雙陽)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臨床所博士研究生,

中國積極心理協會,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會員。

團體諮詢經驗:兩期韌性(resilience小組),通過情商實現全面領導力小組,親密關係小組。

主要研究方向:自我實現理論,美德與性格優勢,情商和韌性在教育和工作領域的應用等。

夢想:在中國建立最大的積極心理學社區,一起更幸福!

Mission statement:在自我實現中幫助別人自我實現!

繁榮成長工作坊:用科學的積極心理學,幫你做更好更繁榮的自己!

加入屬於你的積極心理學社區!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號:繁榮成長工作坊 (FlourishingParty),讓我們一起自我實現!


題主,不是你喜歡控制別人,任何人都是這樣。

人的痛苦之源,重要感,優越感,主宰欲。這三項收到挫敗就會引發巨大的痛苦。

題主你也可以對照一下是不是這樣?

凡夫心的特點,就是無明和我執。因為無明,使我們的認識受到感覺、情緒和觀念的影響,從而產生種種錯誤認識。因為我執,又會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當做真實,並執著於此。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但這個感覺是錯誤的。所以,人要改變自己非常困難。除非我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


內心沒有安全感,就會想去控制別人

這些人發不出生命之光,就會去吹熄別人的燈

這種人自己的內心其實充滿了恐懼,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在操控別人的時候,他們得以逃避恐懼和痛苦,找到了一種病態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所以他們會對控制別人這一行為上癮。


大部分認同 @喜悅心理的回答,但這裡有一個關鍵的點,那就是關於對於自我的認知。人對自我認知的範圍是一個變數的解釋,或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越喜歡的人對其劃歸自我認知範圍內的比重越高,一旦某一事物被劃歸自我認知,程度越深渴望控制的慾望就越強,因為在自我意識當中渴望控制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世間沒有對於錯,一個人自我實現的同時如果能夠考慮到他人自我實現需求的話,相信會找到一個妥當的處理方法。

在寫東西的時候被「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吸引過來,看到了這個問題,正好和我寫的東西有相關性,便做一下回答,具體的內容貼在下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

我是誰?

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認知的話題,「我」是人們常用的一個單詞,指向意義明確,那麼「我」是一個定量詞嗎?不它是一個變數詞。這聽起來是有點搞笑,難道「我」還會一會大一會小嗎?準確的說是的,上文提到知乎上問題「把一個人粉碎後再組合是否還是原來的人」,沒有閱讀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因為本文會以該問題「謝熊貓君」的答案做輔助說明。「我「的狹義範疇,如上篇文章所說,分為物質上的我和意識上的我,最終認識為意識上的我。(引言:物質與精神上的我有著很強的依存關係,也會彼此影響共同成長,當然也會彼此限制,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希望通過打坐、冥想等方式來突破這種限制,以求更多的成長。你想靜靜嗎?)對於自我認知的範圍會決定認知主體的行為方式,這也是探索自我認知重要的原因之一。

自我認知會影響到什麼呢?

人都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但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通過兩個問題來嘗試闡述,1.人為什麼會高興?2.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

1.人為什麼會高興?

90年代通過央視春晚《吃麵條》而火遍全國的專業喜劇演員陳佩斯指出喜劇都有悲情的核,前段時間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陳老師的講課視頻,課程中講授的關於喜劇的悲情內核概念讓我耳目一新,對喜劇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主體對象「我」與「非我」和情緒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的情緒隨著主體對象之間差勢的變化而變化,(其實相關性高的還有嫉妒、憤怒、自卑等等,這裡就不贅述了)相信看過《吃麵條》的朋友,都會為其精彩的表演而為之一樂,但那是為什麼呢?朱時茂高大的形象和陳佩斯卑微的形象形成了對比明顯的差勢,隨著陳佩斯的表演從渴望到尷尬窘迫情節的展開,觀眾也在感知到差勢的同時獲得了快樂。簡單地說從容的你在看到他如此窘迫的時候就開心了。換個角度,如果那個吃麵條的角色演繹的是你的故事,你還會那麼開心嗎?所以這裡有一個關鍵的點就是:自我認知。

2.人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

「在愛你當中,我遇到了自己」,這裡推薦閱讀知乎上「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中喜悅心理的回答,其實這個問題她已經回答得很全面了,我也沒有什麼好補充的,引用文中的幾句話:

「因為在你眼中,我看見了我眼中的自己;

因為在你那裡,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因為你真正的看見我,並且不斷讓我發現新的自己;

我愛你,因為在你眼中,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感覺。

在愛你當中,我遇到了自己。」

愛是一個人的事情,是自我認知的體現,是給自己的交代,與他人無關。

我是誰?

古時有個典故《士為知己者死》(士為知己者死,指甘願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從另一個側面說了自我認知會帶來比較極端的情況,通過以自我為代價的行為來展示了自我意識可變數的範圍。可以通過外在,實現自我認知的幾率和可能性非常低,那麼你明白為什麼俞伯牙在鍾子期死後「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的原因了嗎?「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小時候就特別奇怪一個現象,自家人熱火朝天爭執的時候,如果出現外人對家族的攻擊性行為,會放下爭議一致對外、同村人出現爭執,如果遇到外村對本村的攻擊性行為,也會放下爭議一致對外、同鎮、同市、同省、同國乃至同性別、同膚色、同學歷等等,只要是你認同的自我認知受到攻擊,它就會反擊,因為被傷害的屬於「我」的一部分。自我認知的範圍是可變的、不固定的甚至是可以瞬間轉變的(參考屁股決定腦袋現象),從一切大到一切小。常見的比如家庭、家族、公司、地區、國度等等,自我認知對於行為的影響取決於認同的程度,所以它是一個可變數。常見的概念中自我認知的範圍是「個體」,從這個角度可以嘗試解釋一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含義。

那麼自我認知是否能夠代表「我」呢?答案是不能,自我認知的我代表的是我認同的「我」,不認同的部分被劃歸「非我」範疇,其實認同與不認同的部分都是「我」的組成部分,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我所看到的就是我」。很多時候的行為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證明自我的存在,參考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雖然認同他的主張但是並不是十分認同他對於層次的分法,總是感覺到哪裡不對勁。解釋自我認知是為了指導決策行為,以便在眾多自我的世界裡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或許這就是一場騎驢找驢的旅程,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旅途中的風景。最後用一句笛卡爾的話作為結束語:「我思,故我在。」


有時,反而是題主這樣的人能被自己想控制的人控制。

說得有點繞,不過就是字面意思。

@喜悅心理的回答說得好,自控不了才控制別人,也就是換句話說,因為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所以通過要求別人來控制自己。想像一下,假如你有個室友老是求你安靜,反過來,她他的情緒就是被你的一舉一動影響著,你完全控制了他的喜怒哀樂。又比如我父親自己完不成工作焦慮的時候會對我指指點點,我在學校的一個失誤就能讓他整夜睡不著覺,所以,他相當於間接把控制權交給了我,他的情緒極易受我影響。

這種人格不獨立的人會給他人帶來壓力,也會帶來軟肋。這種人也是最容易衝動消費、上當受騙的類型。

這時,我覺得良好的方式應該是給出個引導方向,比如我有個室友老是讓我不要在床上翻動,會搖到她,那麼我該這麼回應她:「我會輕一點的,不過翻身難免,也希望你早點能入睡。」(來個擴展:如果她不入睡還要求你限制你,直接吐槽過去:「這床鬆動怪我咯?你又不睡覺玩手機搖動一下很正常啊。」)比如我父親要求聲音輕點,讓我行為拘束,我說我會輕一點的(也許不一定做到?),但家裡出現點噪音是很正常的,希望你能不受影響。

來個無聊的腦洞,暴力解決一切,(精神暴力也算)一個人以暴力控制你時,你的確無法反抗,除非打得過他,但人都有自尊,你會試圖脫離這種親密關係,或者尋找更厲害的方式制約他。

我就因為只對別人要求高,自己決不妥協,被寢室同學孤立過好長一段時間,並被幾個人一起欺負過。

其實控制都是相互的,一切都挺公平的。


跟被控者個人屬性也有關係

與其研究為什麼有人喜歡控制別人

不如從自己下手解決問題

改變被控屬性

改不掉就忍受吧

研究控制者的心態對現實沒有任何進益


因為缺乏安全感。


港真,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我身邊的舍友,同學,或者不相干的部分人,總想著讓我為他們而活,活的想他們口中的標準才叫活的好,更有過分的還會插手干預,或者破壞我的事情。不然就會失去他們,好像失去了他們就很了不得了一樣。

麻煩你們快點消失好嗎?我有一個媽就已經夠我受的了。

相信我,被你干涉的人也一定很痛苦。人類本就是自由意志,某一方面的知己可能要,但百分之百一樣脾性的人肯定沒有。雖然都明白自己要做的事不可能會被別人三兩句話動搖,但,明明這就是一件自己的事情,干涉不到別讓,卻突然有人跑出來唱反調就讓人很不爽了,就算是調調一致,有的時候也讓人很不爽,哦!這到底是我自己的想法還是被你命令的!同樣都是人,很有一種被你壓著的感覺唉!

所以,你問這個問題是想改改變嗎?要不,你試一下去接觸你以前最鄙夷是學派或思想,嘗嘗自己最討厭的食物,去做一下不損傷自己身體,但很討厭的事情,聽聽自己最不喜歡的一種言論,還不能反駁。嘗試一下,把別人的思想,裝進自己的腦袋,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做完這些,不敢保證你會改變想控制他人的思維,但是,你會發現你開啟了自己的抖M設定。

其實,想控制他人的想法很正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不過也是不對的,這屬於人性陰暗的一面。)你看,我不就在想著改變我不認同的那部分你嗎!

所以,做人還是要▼


推薦閱讀:

怎麼學會享受孤獨?
讓你有足夠安全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如何淡化因自我要求過高而帶來的抑鬱?
如何解決睡覺前胡思亂想導致的失眠?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自身條件很好,家境好長得不錯學習也可以,但是還是會自卑?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