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會通過不再看別人的書來防止自己會無意抄襲嗎?

之前看一位作家的書中提到 盡量減少對其他作家書籍的閱讀 害怕自己被潛移默化 書中有其他書的影子 甚至無意識的抄襲 請問作家會停止閱讀其他書籍嗎?如果會的話 作家會通過什麼其他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文筆呢?如果不會 那麼作家一般怎麼防止書中無意識的有別的作家的影子呢?


這不是問題。

馮唐舉過一個精巧絕倫的例子,他論的是個體和古人的關係。我看,放在這裡解讀也是極好的。

個人寫作和其他作家的關係(個體和古人的關係)應該是昆崙山上一顆草和昆崙山的關係。

在長出草之前,需要先爬昆崙山……知道昆崙山有高度之後,開始爬吧,學杜甫學到風雨掀翻你家屋頂,學李白學到夢裡仙人摸你頭頂,學李商隱學到你聽到錦瑟的一剎那褲襠里鐵硬。學到神似之後,是血戰他們(古人),當你感覺到不是自己像杜甫、李白、李商隱,而是杜甫、李白、李商隱像自己,就是到了昆崙山頂。是時候長自己的草了,不是杜甫的草,不是李白的草,是自己的草。

所以我說,別人的書,如果你怕看,你就體會不到爬山的樂趣。

你爬到一半沾染了他的習氣,也沒關係,山都是山,但有遠近高低,也各相不同。

就怕你不敢登頂,或者登了頂就知道草姑娘,忘了草。

小夥子,這才是問題。


工業設計師就要終生閉眼了么!!_(?_ ?」∠)_


反對排名最高的答案+沒有幫助。不好好回答反而冷嘲熱諷,這算哪門子英雄好漢?

一個人說過一百句話,說話就有自己的腔調,韻味,抑揚頓挫,停頓轉和。

文字也是如此,寫文的人都有自己的紋路,寫作習慣,寫作風格,措辭造句都有自己的痕迹和味道。

抄襲就是抄襲,原創就是原創。

至於借鑒,那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抄襲模仿,只是為人認同而已。


無意的話那就不叫抄襲了,撞得太厲害只能說明平庸。如果撞了,我寧願讓別人說我抄襲,也不願被認為平庸。我前段兒時間想了一個自己穿越時空和自己談戀愛的故事,寫出來個大概以後有人說像什麼什麼電影,後來我了解了一下,只是穿越這個一樣,其他的不一樣。


這學期在上一堂創作課,稍微分享一下心得吧。

首先,我們暫且假設,這裡說的作家們,是那些多多少少希望自己留名千古的。然而能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腳印的人又有多少?為何人們常說,寫作需要天賦?

也許到了某個程度,寫作的確需要靈光一閃。有時候,我會發現,自己花一個星期反覆修改出來的東西,不如幾個小時的靈機一動。[注]

但大部分的寫作,都是需要努力的、踏踏實實的苦活兒。這時候,豐富的閱讀積累有助於提高文學修養,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質量。衛報更是有一個「如何寫詩」的專欄,第一步就是「模仿」。對一般人來說,反覆琢磨前人留下的經驗,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要強得多。

也許過了一段時間,你的確會覺得自己寫什麼都像他人。這時候也許停一停,思考一下是有好處的。但是,停止閱讀就能有新想法這種事情,在我看來相當荒唐(神邏輯?)。很多時候,你認為是「自己的想法」,也許別人已經寫過了。雷同也許不是罪過,但並不代表你有多新穎。

著名詩人T. S. Eliot寫過一篇論文,提到詩人(作家)都是「文學傳統+自己」。("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21)

只有通曉前人舊物,才能知道什麼是新的。

無法創作出「自己的東西」的人,也許問題不在看書不看書,而在對自己的認知。而閱讀絕對是能夠提高思考能力、加深對自己的認識的有效途徑。

題主問:作家一般怎麼防止書中無意識的有別的作家的影子呢?

我答:最好的方法是,讀他們的作品,然後有意識地去讓自己不同。

最後,天賦不是一切。十八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學,有兩位聲望極高的詩人,一個是Dryden,一個是Pope。前者有著如神賜般的靈感,後者只有反反覆復的返稿。但是他們的作品,同樣讓人望塵莫及。

P.S. 這句話真的是韓寒說的嗎= =?跟韓寒真是氣場不合。這個問題中(要怎樣全身心的寫作?),有人引用他的「我有感覺就寫沒感覺就不寫」,說得好像寫作就不要練習一樣。想像一下一位鋼琴家,平時「有感覺就彈沒感覺就不彈」,一彈就能有一鳴驚人的演奏嗎?沒感覺也得練,以免有感覺的時候因技巧不足而難以表達。

[注] 其實,這幾個小時里寫的東西,都是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的斷斷續續的醞釀。雖然沒有在紙上,但也算歷史悠久了吧。


如果記得不錯是韓寒說的。

我覺得很多時候作家和作者的區別被混淆了,隨便一個碼文的都能被成為作家。

其實,很多人都是從讀者轉化成的,用作者稱呼更為適合。

記得韓寒早期的創作有錢鍾書的影子,他自己也承認過曾經有模仿過錢鍾書。

在我看來,作家應該是需要形成自己的創作思路語言風格和視角的,即使是同一題材也能寫出獨特的意蘊。

而這些形成的前提是,大量的閱讀和獨特的思考和相應的語言組織能力。只有這樣,自己的風格才能渾然一體的展現而不顯得突兀。如果某一作家極容易被其他作家的風格影響,只能說明還沒形成自己穩定的自己風格。

閱讀是擴大視野的渠道之一,光靠自己的思考不學習不吸收,不過是遲早隕落的星。


我也有過同樣的想法……

後來我明白了有些想法(主要是「不做XX的想法」)在沒有討論出結果之前別付諸實踐……


看一本書後寫出來的是抄襲,看一千本書寫出來的叫「集百家之所長」。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認為不會。比如汪曾祺喜歡桐城派、歸有光,師從沈從文,他文章里有水,沈從文文章有水,但沈文章的水是俊,汪文水是秀,同樣寫小姑娘翠翠是怕生又驕傲,小英子不卑不亢,有英氣。

就像大書法家一開始練字也是練貼,慢慢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時候也還可以看帖。別人從他的字可以看出他練過的貼,但不會懷疑他有自己的風格。


看某一位作家過多的書可能會受其筆風風格思想什麼的影響,看很多作家的書可能會在自己的書上有很多別人的觀點或知識。

但如果把那算作「抄襲」的話,那世界上就沒有任何一本原創的書了。世界上所有的好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集百家精華或由百家精華衍生出來的獨到的點。


我認為作為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和搞科研的有的時候是一個意思。不能完全不讀別人的東西(作品也好,paper也好),你需要通過看別人優秀的作品來吸取別人的優點,升華自己的思想,通過學習加上思考激發自己的靈感;但是也不能總看別人的東西,看的過多了就會限制自己的創造力,給自己帶來很多條條框框,把自己的思想限制在別人建立好的模式或者體系里。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作家,他需要在廣泛閱讀中汲取足夠多的養料,再通過自我的思考對吸收的養分和精華進行發酵,之後才能產生出優秀的作品。所以題中提到的那位作家可能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養分,完成了大量的閱讀。


小學生日記出版了你買嗎?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做學問,不就是對前人的知識、方法、思想,選擇性地學習與吸收、總結與思考,進而創造出自己的東西的過程么?

不看書,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停滯學習。好比一棵樹停止了吸取養分,它便不會再繼續成長,甚至會枯萎死去,更罔論開花結果了。這對一棵樹,無疑是災難。

所以我的答案:大部分人都不會,作家尤其不會。至於你說的「抄襲」問題:「萬丈高樓平地起」,許多聞名遐邇的作家都是從模仿他人的作品開始的,由模仿到自成一派的過程,就是從初學者成長為作家的過程。文風相似並不是抄襲,語言只是工具,文章只是載體,你得有自己想表達的獨特的情感或者思想內核。


我覺得作品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東西,再怎麼避免抄襲也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談。而看多了會有自己的體會,一些認知和覺悟會不斷提高,反而會出更多乾貨。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真正要搞創作,是應該多看同行的作品的,因為他不但要避免抄襲,還要避免雷同。看多了,這種偶然的、無意的巧合就少了。所以如果搞創作有這種擔心和顧慮,我覺得就應該多看。


商業住宅設計師一輩子只能買自己造的房子嗎?汽車設計師在產品沒下線前只能騎單車了吧。咦!街上還有好多服裝設計師在裸奔。


作(一聲)家來答。

剛開始試圖寫一些非為考學分而寫的東西的時候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該用什麼樣的行文風格,什麼樣的事件切入點。於是會選喜歡的作家進行模仿,有時候甚至寫得乍一眼看上去好像就是那個作家寫的。

後來真正開始不計學分專門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尷尬地發現,可以模仿的作家很多,但已經把自己弄雜了,常常寫上一篇委婉含蓄的東西就會有另一個狂放不羈的自己出來罵自己矯情傻逼。寫了一個看上去足夠坦蕩的文時,又會懷疑是不是太輕浮了些。

然後就是不停地自我排解和拉扯。慢慢的隨著閑來讀書的時間也比較少了,就很難完整地看完一本別人的書。倒是簡短的雜誌、新聞時事成了主要的信息源。偶爾專門用幾天時間啃一本書下來也不會再去思考這個點好那個點不好,這個我可以試試那個我可以寫得更好。這時候別人的書就成了自行注射的安定劑,只要能讓自己拋開爆炸的信息安靜下來賞花賦月就夠了。

現在還在努力,但已經不會太刻意追求自己的風格了,先把事情說清楚情感表達準確才是緊要。


如果還處於易被別的作家影響的階段,那說明目前還不適合寫作。其實絕大多數作家都喜歡動筆前看看別的作家的文字找找感覺的。


前面有大神已經回答了抄襲與借鑒的不同,我深以為許,每一個書法大家都是從臨帖開始,最終寫出了自己的風格。

本人書讀的少,以我看過的一些大路貨為例,金庸的《飛狐外傳》借鑒了羅生門,《西遊記》繼承了《封神演義》的部分世界觀,而大部分近代西方魔幻也都遵循了龍與地下城規則。但這種模仿並不損於作品的偉大。

不過創意本就是個稀罕的東西,電影海報互相抄就是鮮明一例。網路小說屆更是屢見不鮮,泥沙俱下,慘不忍睹。 一部好的小說出來之後跟風之作無數,加之大部分作者生活閱歷和文字素養缺乏,寫出來的作品淺薄如水情節弱智,抄襲則在所難免,太監或撲街都是司空見慣。

這樣的作者還是先看書吧,無產階級革命家說過,要先佔有大量材料。


中國文章對半抄,看你懂抄不懂抄……


簡明的說。會成為作 家的人 是因為他的文章給人啟發 或揭露 批判社會 反應社會現實的 讀書是必要 它可能給人 啟發 增加人更多的生活閱歷 從而對自己的文章錦上添花 或是使文章變得更加符合事實


推薦閱讀:

江南VS今何在?
寫故事的人,本身有豐富的故事嗎?
怎樣成為韓寒、郭敬明那樣受歡迎的作家?
小說中的外貌描寫有什麼用?
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TAG:創作 | 寫作 | 作家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