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彭浩翔的電影?

看到知乎上有人問如何評價杜琪峰的電影以及如何評價王家衛的電影。說實話這兩位和彭導是香港我最愛的三個導演。可是彭浩翔的電影在內地得到的關注要比前兩位小得多,為什麼?


私以為彭浩翔是一位值得討論的導演。

之所以值得討論,是因為他的創作歷程中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而這些當下正在發生的變化反映著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我通常以《春嬌與志明》——即《志明與春嬌2》這部電影來劃分「前彭浩翔」時期,與「後彭浩翔」時期。

-

「前彭浩翔」時期其創作風格鮮明,角度新穎,問題尖銳,佳作不少。

出道即以僅用15天拍攝的《買兇拍人》獲得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編劇及獲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2003年,憑《大丈夫》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2006年,作品《伊莎貝拉》成為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唯一入圍競賽單元部分的華語電影,並砍獲最佳電影配樂銀熊獎。這個時期內,其作品《出埃及記》、《破事兒》、《AV》、《志明與春嬌》也讓人印象深刻。票房、口碑、獎項三贏的作品不在少數。不難看出,他是天賦型的,他以佳作出道,被譽為王家衛後香港又一鬼才導演。

他這個時期的作品以「港味」、「CULT味」為人所稱道。實際上,這種獨特風味是由以下這些鮮明不讓的元素共同化學作用而成的:

  • 邊緣人物及主角矮化

他塑造的人物稀奇古怪,有潦倒的職業殺手和被迫淪落與殺手合作的導演,買不起房而變成連環殺手的女人,想方設法籌款請日本女優拍AV的大學生,全部都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邊緣人物。《公主復仇記》里出現了消防員和老師這兩個通常被歌頌的職業,在影片中也被道德矮化,職業不邊緣,人物心理卻也被邊緣化了。在他的電影里儘是邊緣人與小人物,鮮有大人物與英雄,就算有,也是幻滅給你看。

  • 結局的反轉、崇高敘事的消解——打臉

彭浩翔的作品荒誕離奇,他認為荒誕離奇才是現實本身,而不是浪漫美好。觀看他早期的作品,一大深刻感受就是被打臉,打純潔愛情的臉——《AV》、《公主復仇記》,打香港奮鬥夢的臉——《維多利亞一號》、《買兇拍人》,打男人的臉——《大丈夫》、《伊莎貝拉》。這種無處不在的打臉體現了彭浩翔對主流思想鼓吹的價值的不信任、對人性的不信任。他認為,背叛才是常態,人是靠不住的。他的電影抓住一切的機會去揭露人醜陋、市儈的一面:明明小男人偷吃,卻取名《大丈夫》;明明是拍AV卻訴諸夢想。這種荒誕不覺誇張,只覺真實。他的作品常常用兩小時捉弄觀眾或者甚至連主角也一同戲弄,到最後將殘酷的真相甩到人們面前,讓人啞口無言,卻又無話可說。這都是他的高明之處。

  • 敘事手法的玩味

我們常常會覺得彭浩翔的電影好玩,是因為他愛用不同敘事手法,影片卻異常流暢。「雖然他每一個敘事段落都彼此勾連,卻能獨立成篇,但是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卻沒有斷裂感,在被影片的一個個饒有趣味的故事所打動之時,也有著總體的、一氣呵成的淋漓感。」[1]戲中戲、角色訪談等一些好玩的手法讓他的作品與其說是電影,更像是他對身邊生活調皮的記錄,大大地增加了其作品的可看性與可信性。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與對劇本的把控能力。

彭浩翔屢次聚焦邊緣人物、表達荒誕的生活常態、多種敘事手法的嘗試,是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其思考生活的角度獨特、其創作勇於大膽突破、實力強大頭腦靈活的明證。這個時期的彭浩翔,是優秀的。

-

「後彭浩翔」時期,彭浩翔以《春嬌與志明》一片正式北上發展。這一時期他的作品喪失昔日的銳氣與風味,不南不北,幾無佳作。我認為,彭浩翔的轉變深刻地折射了當今港台導演的生存狀態、香港電影產業的整體衰落等深刻的問題。

  • 水土不服

《志明與春嬌》中楊千嬅與余文樂所扮演的角色塑造了熒幕上經典的港男港女形象。其前期作品可以本真地還原香港生活文化,離不開俚語、雙關等粵語台詞的運用、草根角色的打造等。彭浩翔能做好這些與他自小在香港成長有關。

而其細緻入微、活靈活現的生活氣息,在其北上作品中消失殆盡。我們很難想像他的電影里出現操北方方言、喝豆汁的大爺。他電影中的大陸元素都浮於表面,甚至像一塊沒縫好的補丁一樣突兀、漏風。《春嬌與志明》將地點從香港搬到北京,然而影片中缺乏與地點相符的文化細節作支撐。男女主角各自與一位北京的異性發生情感糾結,而作為香港導演,駕馭、調度大陸學院派演員對他也是新的嘗試。種種原因讓這部電影無法融入大陸文化語境,反而像是一部不得不去大陸拍的港片,不倫不類。

  • 北上迷思

彭浩翔現在的作品,不難看得出他的不情願與焦慮。

在《春嬌與志明》中,他借詹瑞文之口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什麼上來那麼辛苦,卻還是要上來?為的就是那幾下『啪啪聲』。」這裡「啪啪聲」指的是壁爐燒火聲,指代優越生活。表達的是北上他並非心甘情願,只是形勢所迫。彭浩翔是直白的,他在他的作品中難以掩蓋自己的想法,總是直言不諱。

整部《春嬌與志明》在他有意與無意之間,說的已經不是張志明與余春嬌之間的愛情了,而是香港人在大陸的故事。香港人在北京的生存與困境——語言不通、氣候不適應,香港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故土不由自主的懷念——與北京愛人的戀愛中沒有真情與火花、忘記不了香港的舊女友。

然而彭浩翔卻沒有表達好這些命題。彭讓張志明最終放棄優秀的大陸女友,回到香港女友余春嬌身邊,是導演心中的選擇,然而現實中香港電影人卻無法退回香港。香港導演無法再說自己的故事了,不得不迎合大陸市場創作,失去了自身優勢,對此彭浩翔是憤怒的,卻找不到出口。這部片的結局實際上是彭浩翔的逃避。

香港人在大陸應該何去何從、香港人該怎麼面對新形勢,他本來想要用電影給出答案。然而如《低俗喜劇》、《香港仔》等作品,能看出他的憤怒、不滿、迷思,唯獨答案缺席。目前而言,這些他電影中提出的問題,也正是困擾他自身的問題,他自己也沒有答案。這是他北上後電影失去內核的重要原因。過去,他敢於揭露人性,他提出問題,給出自己的態度,如今,他陷入迷思,有點破罐子破摔了。他不再去看那些問題,炮製出一部部撈金的空殼作品。

後彭浩翔時期,其作品質量大不如前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彭浩翔是否能夠度過這個關隘,我仍觀察著。

在這裡謝謝 @飛鳥冰河 老師,沒有他我寫不出這個答案。

---

[1]王望莉《顛覆的類型·邊緣的空間·反身性策略*——&<志明與春嬌&>與彭浩翔影片敘事策略分析》,《當代導演》2011年12期,第62頁


如果簡單的說的話,我覺得

彭胖子是一個擅長耍小聰明並且毫不不掩飾沾沾自喜的情緒的香港導演。但如果把這個問題擺在十年前問我,我的回答會是「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

發現問題了么?

事實上我不得不承認,從彭浩翔當編劇開始,他就透著一股子向外翻湧的才華。彷彿就是上天賞口飯吃,從來沒玩兒過的手段倒他的手上都能耍的滴溜轉。早年的《買兇拍人》、《大丈夫》、《AV》到之後的《志明與春嬌》,不外那些手段,但他來回來去,總能撓到觀眾的癢處,受用無比。基本他的前期和中期除了少數一兩部片子走了點彎路之外,一直都是以一條「正確無比」的路走過來的。

這是很難得的,看一下當年的杜琪峰等人,哪個不是拍過不少「黑歷史」的爛片,踏歪踏錯,一步步堅持著,他們的片子看到後面,越發透出火候來。

反觀彭浩翔,則是不斷的揮霍著自己的天賦《維多利亞一號》拚命的玩兒拚命的發泄,《春嬌與志明》把之前的冷飯換個法子不帶感情的再炒一遍。到了《低俗喜劇》,你簡直很難想像這是那個十幾年前拍《買兇拍人》的時候各種好橋段不落冷場真心想拍出一部好電影的導演了,雖然,有些低俗的段子還是很好笑。

至於粵語、港味兒,算了,彭導已經離那個東西很遠很遠了,任憑你天分再高,也架不住後天的揮霍。與其看彭導的電影,我還更願意選擇我在知乎上調侃過的林超賢,雖然去年的《激戰》我覺得他還是貪心還是浪費了,但是,好歹算是從片場做起的導演,像昆汀那麼玩兒他估計是玩不起的,但一板一眼老老實實的拍戲確實有的。

至於其他,樓上的說了不少,不做贅言。


這是一個來自知乎的提問,「如何評價彭浩翔電影」。

彭浩翔是一個極聰明的人。在我所知道的電影人里,他的聰明幾乎可與陳可辛雙峰並峙。

折射到電影上,就是觀察之細膩、角度之刁鑽、落實之精準。

《破事兒》,是他在北京期間,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兩個字,頓感好奇,破事兒是什麼事兒呢?

《出埃及記》是發現女人上廁所的時間比男人長,她們在幹什麼?原來是密謀殺男人。

對於彭浩翔,觀察與思考不是工作,而是樂趣所在。和他開過劇本會的人,無一不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之感。

他也拍殺手,但《買兇拍人》和所有香港的殺手電筒影都不一樣,「殺手職業危機與職業炒作」,讓整個香港電影眼前一亮。

他拍一部電影直接叫《AV》,但講的是關於夢想,源起就是陳凱歌那句話,「當我們以為對世界相當重要,而世界剛剛準備原諒我們的幼稚」。

他把男人買春的《大丈夫》,拍成了槍戰英雄片。還出現了小馬哥標誌性的手持雙槍橫飛射擊的經典動作。

《志明與春嬌》,把一個渣男拍成了大眾情人。

平時在家看電影,他也是以那種稀奇古怪的B級片為主。在亂七八糟的血腥、暴力、情色之間,他能看到純情、浪漫和勇敢。

他太知道電影是個什麼東西了。他也太知道觀眾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間的慾望比例。也知道怎麼擊中大眾心理上的那個期待點。

《AV》不乏和AV女星的床上鏡頭,但最後他們所有的猥瑣和齷齪,都是因為年輕,因為要實現少年時候的夢。

《志明與春嬌》黃段子漫天,第三部里,一開場就是野戰。但最後都塵埃落定於愛情。

他耍起狠來什麼樣兒?《維多利亞一號》血肉橫飛。

他深情起來什麼樣兒?《伊莎貝拉》讓人看到了「王家衛的樣子」。

但人們都稱他為鬼才而不是天才。這種比例關係,也是梟雄與英雄的區別。

在鬼才和天才之間,聳立著格局和審美兩座大山。這是彭浩翔的聰明所解決不了的,甚至是他的聰明所帶來的副產品。

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具有穿透時間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源於對人類永恆的困惑的關注,也源於對這種困惑堅定的信念。

彭浩翔是難得的作品裡可以看見經歷的導演,他的惡趣味和孩子氣、經常性的小猥瑣和偶發性的小傷感,此起彼伏。

《撒嬌女人最好命》里,一男一女看打球,為的是聽女運動員打球時候發出的呻吟。

《志明與春嬌》里,志明下體被撞到,才說出了很多永恆作品裡款式類似的柔情,「有些事情不用著急一晚上都做完」。

但他不是這個永恆困惑的參與者,而是旁觀者。他的態度也不是悲憫,而是嘲諷。他的電影角度是刁鑽的,感情也是狹窄的,所謂的溫情只是電影手段。

所以看他的電影,很有趣,但這個有趣常常在看完之後,伴隨有尷尬。經常有被感動,也經常有被愚弄的感覺。

目前,他的電影是有趣,但這種有趣對時效性要求很高。有趣是社會大文化的分泌物,而社會大文化永遠在新陳代謝,一旦時間點過去,有趣就可能褪色為無聊。

聰明有大小之分,格局有高下之判。【本文源自公眾號 阿郎看電影】


本來沒能力參與這個回答,因為彭浩翔的片子都沒看全(包括志明與春嬌中途沒看下去),早期算是第一批看買兇拍人的影迷,覺得很伍迪艾倫,要是以買兇拍人來作為一個坐標的話,彭浩翔後面的片子全都只能算每況愈下,我們也就可以簡單地說他是一個江郎才盡的電影飯者。其實我現在仍然大致是這個觀點。不過看了樓上很多評價,忽然感覺想說點兒題外話,就是想把陳果和許鞍華扯進來說說——其實也說不了多少,後面兩位才是香港的文藝范兒,彭浩翔的文藝,算是黃秋生唱搖滾的情形,本身熱愛,可以玩出一點套路,但本質上不是,根本不是。但因為觀眾的原因(文藝鑒賞能力太低,敬而遠之,心尤好之),所以反而比正經的文藝片得到更多的標籤識別。

彭浩翔作為香港導演,其實關於香港的痕迹淡得幾乎沒有(我個人的感受),他的電影結構就是大的都市段子包含了各種小的市民段子,和他最接近的其實是馮小剛。所以如果以香港導演這個標籤來論,包括有些知友以粵語對白來論,我覺得充其量是浮世繪的反映層面,又不是那種更具代表性的浮世繪,算是一個冷而閑的視角的浮世繪。

其實我就想寫的是他就是後武俠時代的溫瑞安般的存在,有才情,有空間,實際上也得到了巨大的認可,但是作品大部分都經不起審視,被過譽的情形非常嚴重。


因為 @SydneyCarton 關了評論,有寥寥數言,不得不在此評論一下..

我算是彭浩翔的粉絲了..他的電影我都看過,且看的是粵語..他的必須要看粵語..有語言文化

我很贊同&<出埃及記&>,非常有意思的創意,角度也很新穎...解釋了什麼是荒誕不可信的真實,挺有想法的..特別是其中那幕一群蛙人在警察局,痛毆報案人,當報案人自己說起時都覺得不可信,實在是大讚...剩下的劇情,男女之間的謀算,笑裡藏刀,萬萬沒想到的節奏大讚..實在是拜服

當然我看的第一部是&<買兇拍人&>, 致敬的元素很多,對白鬼馬,大段的切口,其中,真的是太經典.影碟鋪買DV..葛民輝拉生意那段...張達明在後巷..以及詹瑞文飾演的老大替身一角.都太有愛

後來,詹瑞文在AV女優和大丈夫中都客串了切口人物,都是很閃亮的點

&<大丈夫&>,有很多別的電影里的梗,看過笑過,反而更感受到男女之間,婚姻和偷食之間的那點事,真的是引人思索和回味

還要提一下&,這部戲,打臉的厲害...一群為睡日本女優的小年輕,拍片子,每個人都去和女優談心,去解救女優的身體,都收了贈禮,覺得自己是真愛,後又被女優經紀人一眼看穿...實在太真實, 就是年輕人常做的事情啊...

再說說&<公主復仇記&>,這篇的女主是 阿嬌 啊~~說偷拍,說報復..是不是有會心一笑...不得不提另一位香港暗黑情愛導演-葉念琛...總感覺這部是在和葉導玩接龍...

甚至是拍的段子集合&<破事兒&>都叫人大呼過癮...

然後就是大家看到的&<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有點看不下去啊...劇情實在是...我只能說,他不適合拍正經題材...

反而是後來&<維多利亞一號&>,狠狠的cult了一把,嘲諷了一把香港樓市和"冷漠的香港人", (哈哈,最近一直叫我香港的同事們這個稱號,純搞笑), 陳奕迅在裡面的表演真的挺到位的...

這裡要分割----------------------------------------------------------------------------------------------------

再到&<低俗喜劇&>...怎麼走起了視覺衝擊的路數,像A片了? 別鬧了彭sir,三級片是要有劇情的,你已經去到三級半四級了...還不真露,這個是劇本弱,畫面補的節奏么...

感覺彭浩翔作為香港導演, 以前的戲真的是經由投資人檢驗的, 現在是投資拿得太容易么? 質量下滑的嚴重啊! 你們這些有錢人,隨便拿錢出來,是害了導演啊! 摔!


《春嬌救志明》上映了,我還沒有去看——因為我曾經聽別人說過,有些事情不是要在一晚里做完的,我們又不趕時間(笑)。

儘管他最近連續多部電影都讓我感到失望,但只要他有親自執導的新片上映,我都會忍不住想去看一下。

畢竟,在此之前,他給過我太多歡樂而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始終希望,「江郎才盡」這四個字,永遠都不會出現在他的身上。

《小團圓》品質雖然不出眾,但也不至於這麼低分,只能怪碰上了那段政治風波的時間。

對於彭浩翔,簡單下定義的話,他首先是一位鬼才導演

最初知道彭浩翔,是因為《大丈夫》這部講述四個男人趁老婆和女友外出,集體去「偷吃」,然後遭遇老婆捉姦的電影。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只是一部純粹惡搞的無厘頭喜劇,只把它當作普通的爆米花電影來看待。

而這部電影也沒有讓我失望——對《無間道》里警察局談判戲的惡搞,以及將和狗仔隊偷拍與反偷,用吳宇森槍戰片的手法拍出,這樣妙趣橫生的創意,真把我逗樂了。

但真正讓我對這部電影刮目相看,是在電影結束前,片中飾演曾志偉太太的毛舜筠,以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現完整的電影故事時,帶來的劇情逆轉。

我既驚訝於之前埋下的伏筆,也不禁感嘆,在這部看似膚淺的電影里,充斥著導演對於人性的掌握和調侃。

從那一刻起,我開始關注這個導演。

然後,我才發現,這個其貌不揚的胖子,在《大丈夫》之前,就已經拍出了一部水準極高的電影長片處女作《買兇拍人》

而這部電影,對於人性的準確拿捏,對命運無常的黑色諷刺,更是玩弄得堪稱精彩絕倫。你很難相信,一個剛出道的電影導演,竟然能夠拍出如此成熟的作品。

這時候,我讚歎甚至羨慕他的才華,但事情的發展,到此還沒有到達頂峰。當我知道他在拍電影之前,就已經是一個頗為成功的作家時,我才真正決意為他獻上自己的膝蓋。

我曾經買過他六本書,其中上下兩冊的《全職殺手》,現在估計已經絕版。

從上圖可以發現,他是一個多變的作家,既有寫實風格的《全職殺手》,也有風趣幽默的《進攻女生宿舍》。後來,他甚至當起了連岳一般的角色,以一張毒舌,當起了痴男怨女的擺渡人(《愛的地下教育》)。

《全職殺手》這部小說,在2001年時,就被杜琪峰買下版權進行改編拍攝,演員陣容包括當時「型英帥靚正」的代表,雙男主角劉德華和反町隆史,女主角則是性感女神林熙蕾。

演員陣容強大具有號召力,杜琪峰對於槍戰場面的精彩調度,讓電影在全亞洲創下了很好的票房成績。

可是身為原作者的彭浩翔,卻並不是那麼開心。因為杜琪峰導演的改編和拍攝,充滿了他個人的浪漫風格,而原作小說,卻是走著極度寫實路線。兩者之間,本是冰與火的矛盾衝突關係。

彭浩翔在寫作這部小說之前,為了改變大家對於殺手這個職業的膚淺理解,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搜集真實的殺手,如何反偵查與接洽任務,以及在進行刺殺任務的真實手法。

按照作者本人的說法,這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寫的一本書。

由於在寫作前,搜集了真實可靠並且數量充足的資料素材,讓小說最終呈現出極度真實的質感。相比之下,電影的改編雖然華麗浪漫,卻是把全書最精華的部分丟棄了。

據說,就是因為這次電影的改編,讓彭浩翔下定了決心,走上了親自執導電影的道路,為的就是不讓自己的創作,被其他人掌控而失去了自己的創作初衷。

同年同月,《買兇拍人》在香港上映。

不論怎麼看,《志明與春嬌》的成功,對於彭浩翔的電影事業而言,都是一條分水嶺。

對於彭浩翔的電影,相信除了擁有粵語基礎,並與香港近鄰的廣東人,大多數朋友都是從2010年在大陸上映的《志明與春嬌》開始,才會有比較多的認知。

但在我看來,比起進入大陸之後拍攝的那些電影,彭浩翔電影的最出彩的時期,卻是其在香港的時候(包括第一部《志明與春嬌》)。

那時候,他的作品雖然都是小成本製作,但由於有著近乎作者電影的創作風格,讓他百無禁忌的奇思妙想,能夠盡情地釋放。

基於香港和粵語這兩個相對簡單元素,讓電影呈現出一個十分純粹的語境——而進入大陸之後,彭浩翔的電影,則要顧慮大陸整體票房,照顧橫跨多省的文化和語境,反而讓電影質量大不如前,顧此失彼的情況連續發生。

所以在這裡,我想向大家再推薦幾部彭浩翔的早期作品。他們或者不是最拔尖的作品,但是都充滿導演一貫的妙趣與惡意(並非錯別字,就是惡意)。

如果在此以前,你沒有看過這些電影,那麼我相信,在看過之後,你對彭浩翔這位鬼才,會有新的評判。

《公主復仇記》:這部電影戲裡戲外,都充滿著各種「有趣」的元素——

在《買兇拍人》里,借男主角的嘴巴,吐槽完香港電影趕工和粗製濫造的彭浩翔,自己這部電影卻只用了14天就完成了拍攝(當然,其實他做了很長時間前期籌備工作)。

廣大女生心目中的男神,既對愛情專一,又是顏值代表的吳彥祖,在這部電影里飾演了一個好色縱慾的花心男(而且那好色的程度完全超越你的預期)。

電影的故事,是由鍾欣桐飾演的女主角,其與男朋友(就是吳彥祖所飾演的角色)之間拍下的艷照,被人傳到網上所引起的。而在數年之後,發生了陳冠希的艷照門事件……

當然,這部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就是最後劇情的多重逆轉,以及導演「這個世界沒有王子,只有王八蛋。同樣,這個世界也沒有公主,只有巫婆,以及以為自己是公主的巫婆」的金句。

《伊莎貝拉》:在那一年的柏林影展上,金培達先生憑藉在這部電影的出色配樂,拿下銀熊獎。小花梁洛施,以其無敵的青春氣息,以及出色的演繹,讓世人刮目相看。

但這部電影最出彩之處,莫過於彭浩翔從自己一貫的,黑色幽默、離奇荒誕的電影風格跳脫了出來,幾乎完美地再現了「王家衛」式的曖昧與哀傷。

如果說,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捧走了最佳電影的《月光男孩》是導演向王家衛的致敬(巴里·詹金斯是王家衛的迷弟),那麼這部《伊莎貝拉》則是我看過的,最王家衛的非王家衛電影。

迷離的鏡頭,曖昧的光線,多重隱喻的對白,以及劇中平淡卻又回味綿長的感情故事,完全做到以假亂真,讓人以為這就是一部王家衛電影的效果。

《出埃及記》: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只有7.1分,在彭浩翔的電影中,也只能算中等偏下。

但是在我眼中,這卻是到目前為止,彭浩翔電影里,故事最荒誕離奇(也是最充滿都市傳奇氣質)的一部

為了不對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過度劇透,我只說一件事情:電影剛開篇,就發生一幕非常詭異震撼的畫面——在警察局內,一群警察脫光了衣服,戴上了潛水蛙人面罩,拿起鎚子暴打囚犯。

這一幕畫面,在電影里,任達華飾演的男主角告訴我們,其實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發生的。但是,就算被暴打的犯人,以及目睹這一幕的他,向法官和上司投訴的時候,都沒有人相信他們說的話。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當事情荒謬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沒有人會相信事情是真實的——但這並不代表事情就不存在。

這一句話,將成為貫穿這部電影的懴言——而電影的故事,將會指向到另一個更加荒謬離奇的事實上去。

其實,關於彭浩翔的電影,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我們去關注,相比起「玩弄男女關係」的三部《志明與春嬌》,以及《撒嬌女人最好命》,那些肆意調侃人性,充滿黑色幽默,荒誕離奇天馬行空的電影,才是彭浩翔電影的精華所在。

如果你只是知道《志明與春嬌》,那麼,你將錯過這位導演最精彩的一面。

對此,我將會表示,十分遺憾。


以《志明與春嬌》為界,之前的(含這部)雖談不上都很優秀,但有想法有執行,我個人最為推崇的是《出埃及記》,依稀竟有大師氣度。

《志明與春嬌》之後,我看過的,全是垃圾。

真是分分鐘粉轉黑的節奏。

不細說了,這裡有一位知友說得很好了:

彭浩翔是個怎樣的人?

順便轉一篇我寫《低俗喜劇》的,不做道德評判,這也是垃圾,不要拿這個綁架「港味」了:

本是江郎才盡,何須道德文章


彭浩翔是個「古靈精怪」的電影導演,這種古靈精怪和王晶的「鬼馬搞怪」不同,而是一種極度詭譎的自我放縱。而這種「古靈精怪」在現在大眾電影市場里,是難以討好的。

談杜琪峰,人們會想到「冷峻,肅殺」,以及他最愛用的人物靜態走位構圖手法營造氣氛。

談王家衛,人們會想到「文藝 浪漫」,以及他最愛用的空泛獨白式經典台詞與宣言。

但是談起彭浩翔,人們就真的很難把他專門分門別類,歸一化整。

拍《出埃及記》,是油畫一般的故事和謀殺

拍《維多利亞一號》,是飛葉子一樣的自我狂歡和放縱

拍《AV》,又輪到了一個日式的猥瑣青春熱血夢

對於一個難以被觀眾把握,被觀眾解讀,被觀眾精神消費,甚至被觀眾劃中心思想並予以吹逼的導演。自然於觀眾(大眾)而言,也不會有太高的傳唱度

彭浩翔自始至終都有一種「自認為頗有才華的驕傲」,並一直中意於用這種驕傲去規劃,嘗試和把玩各種「古靈精怪」的電影套路。

這種驕傲是他最獨到的特色,也是使得他無法真在大陸受到如「杜,王」二導這樣認可的一個阻礙


彭浩翔是香港電影圈的鬼才,最早看的是他的《買兇拍人》,感覺他把無厘頭和港片獨有的氣質結合的天衣無縫,講故事的能力、鏡頭把控都很不錯。之後看了《伊莎貝拉》,那片子給我熬的啊!!!感覺有點拖沓,然後故事本來也不是很出眾,卻講了很久很久的感覺。但裡面的有些鏡頭還是很不錯,特別是把梁洛施拍的很美,然後拍的是澳門,把當時即將回歸的澳門的街頭巷尾拍的很有感覺。

後來看了《春嬌與志明》和《志明與春嬌》,個人認為是很不錯的兩部彭浩翔的電影。都市男女情感故事,放到香港這個有獨特文化特色和風格的城市,很值得細細品味。從此喜歡上了香港男女對待愛情的那種不緊不慢的隨意態度,不是不在乎,只是不像國產劇里的男女那麼歇斯底里和矯情,甚至影響了我的愛情觀。

後來又看了《低俗喜劇》,這是一部蠻爛的片子,說白了就是低俗,但裡面的某些段子還是讓我記憶猶新。所以彭浩翔的電影即使他不盡如人意,但還是有亮點和可取之處。他是個把玩電影的人,就像個有文化的流氓,有時候挺招人喜歡的,有時候也挺招人討厭的。

記得有個關於他的故事,熱衷B級片的彭浩翔曾經花重金去修復一部名叫《關公大戰外星人》的早期香港B級片,聽這電影名字就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得多雷!但彭浩翔說這是部影響了他很多的片子。為了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是無所顧忌的,他對電影的熱愛可見一斑,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導演,好電影人。


當你覺得你對這個世界很重要的時候,世界剛原諒你的幼稚。


從買兇拍人開始,彭浩翔就走了一條與香港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人不同的路子。這個香港本土的昆汀塔倫蒂諾相,堅決不走尋常路,始終堅持黑色、諷刺、另類、獨立製作。這對於整個華語電影他一直是個另類,於我而言是個欣喜。

眾多的電影中,我獨偏愛那些黑色帶有諷刺色彩的,如猜火車、兩桿老煙槍、搏擊俱樂部、低俗小說,很多人把此類稱為cult影片,可至今我也不明白怎麼個cult法。其實人們之所以稱之為cult,大約是因為此類電影難以被歸類,它們往往題材各異,風格又迥然不同,很難像其他類型片那樣輕易歸納,但透過這些電影不同面貌,人們又分明感受到它們骨子裡的神似。此類電影往往立足於本土文化,致力於對現實、社會、文化、人性的諷刺和批判,導演往往天縱其才,功力深厚,題材取向,敘事、表現手法以及影像都自成風格,如蓋里奇的迴環敘事快速剪接,令人過目難忘。順便說一句,寧浩是個好學生,活學活用,現炒現賣,但手法多移植借鑒於外人,過多地地精力放在手法上。黑色電影重在文化,手法嘛,僅僅是導演個人的招牌。看看昆汀電影的敘事和對白,就知道人家是在對整個美國文化諳熟於胸之後的厚積薄發,積澱、積澱,這個積澱不在乎時間長短和導演的年齡大小,關鍵是是否有並保持一顆敏銳感性的體悟之心。所以這樣的導演鏡頭下,一個髮型、一套服裝、一個道具、一句對白、舉手投足間,都能充滿豐富的含義。外人看著像玩兒一樣輕鬆簡單,但是比一般類型片要難得多。如有不明之處,請參看《低俗小說》和《被解放的姜戈》。 姜文本也是這樣的導演,也有這樣的野心,也有與野心匹配的能力,但是……你懂的。所以他的《讓子彈飛》始終成不了《被解放的姜戈》,其實講的不是一回事兒嗎? 黑色電影的導演都是與生俱來的,很像個人的氣質,無論如何都遮掩不住。你看看大衛芬奇,無論拍什麼題材,畫面始終透著那股陰鬱。彭浩翔也是如此。

按理說從買兇拍人到現在也好些年了,彭不僅沒有成為昆汀,連陳嘉上、陳木勝都沒成為。要知道大陸第六代導演都出來各大獎項混了,您就沒點兒緊迫感?個人認為拍類型片還是名利雙收的,所以有畫皮就有畫皮二。拍黑色電影就難了。你看寧浩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搞出個黃金大劫案,要仿蓋里奇就費勁了,現在又想仿昆汀,我的天……當然,我是很尊重寧大導演的,我尊重每個認真拍電影的,尊重每個認真拍電影,不為錢而拿電影去妥協的導演,無論拍的好壞。就像一個男人去追一個女人,他必須得是真愛她,手段拙劣一些,技巧欠成熟一些我們可以接受,最多有點恨鐵不成鋼,但你不能是為了去玩弄她,更不能為了錢去玩弄她,更更不能為了錢讓很多人去玩弄她……我的天,我都說了什麼呀!

話歸正題。彭沒有成為陳嘉上陳木勝,不是因為成不了,而是人家不想成不願成。彭拍了部《伊莎貝拉》,讓很多人唏噓落淚,也讓很多人產生疑問他是不是轉性子了。然後彭趕緊出來澄清說這是個冷笑話,然後去拍《出埃及記》、《維多利亞一號》去了。人家不是拍不了類型片,不想拍罷了。彭一直堅持小製作,努力保留獨立電影的色彩。但人家不是賺不了錢,去年的低俗喜劇票房就很好,植根於香港本土的志明和春嬌,移到北京居然絲毫沒有橘生淮北的問題,票房又大賣了一場。人家文藝范,可不代表人家賺不到錢。非不能,不屑為也!這個和內地很多導演眼高手低截然不同。

於是有人說他小聰明,我不敢苟同,如果真是小聰明就不如拍類型片了,再爛還能爛過富春山、不二神探?怎麼地也能到林超賢這個水準,反正錢照拿。 彭始終對商業化有高度的警惕,就像低俗喜劇里所表現的製片人的境遇。看過的人就會明白一部電影(在國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導演可以掌控,製片人可以掌控?一部電影的質量和投資人的素質又有多大關係,在我們這個電影市場極不規範的時代。當然結果肯定資本佔了上風,電影作了妥協。 看傳記片《西區柯克》,裡面講西拍《精神病患者》承受了來自製片方的巨大壓力,為了能夠在作品中貫徹自己的思想保持作品獨立,他甚至要扺壓自己的房子。但好萊塢的老闆可不是要讓自己的毛驢演女一號的門外漢。他們還是做電影做好電影的,人家只是要盡量確保投資的安全,全不似黑道大哥肆無忌憚地用金錢踐踏電影踐文化。他的毛驢讓我想起某年春晚上牛群相聲中那頭廣告硬植入的病驢。現在這個已不成問題了,我們的電影人早已習慣這種硬植入甚至是主動去植入,只要您有錢,什麼體位都行,毛驢也行。所以這彭諷刺不可謂不入骨。 彭的電影又的確慣以以小見大,或者說他的電影都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喜,又以小人物的悲喜來折射大時代的氣候。經濟衰退失業的副導演、面對就業壓力的大學生、澳門回歸前後的司警、體制內循規蹈矩的中年男人、高房價下崩潰的房奴、犧牲一切的製片人。當然僅有對現世的反諷還不足以稱之為黑色,彭導的表達方式(敘事)才是不可思議的。

一、《買兇拍人》——經濟衰退,謀生不易啊 《買兇拍人》蘊含的是在香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全面衰退,往日的繁華似錦不再,人們的生存壓力加大。彭導偏偏選取的是和現實國計民生無關的殺手行業:現如今錢不好賺,殺手也成為夕陽產業了,客戶越來越少,附帶要求卻越來越多。不僅要殺人,還要把對方死前一刻錄製下來,方能解心頭之恨。於是殺手和不得志的導演聯手,由傳統粗放的殺人放火型轉型高端智力型,以提升服務進軍殺手市場,我靠,居然這樣也有競爭……

二、《青春夢工場》——垮掉的一代和小小的勵志 《青春夢工場》的背景與《買兇拍人》類似。香港經濟文化的劇烈變動,使得香港的年青人處於一種複雜的處境當中,對前途迷惘、對人生缺乏規劃、滿足於虛榮和物質享受、無法定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狼狗舅父在海邊的那番瘋癲的訓斥,堪稱神來之筆: 個社會實在有太多虛假的人了,像你們這些……什麼大學生,最他媽操蛋了!騙政府錢,申請什麼助學金、助學貸款,你看你們買了些什麼?啊,你買了些什麼?又不還錢。還有啊,你們申請什麼大學生自雇計劃,自雇自雇……你們只懂得自己顧自己。」 「You selfish! you selfish generation! you know?what the hell you doing, wow? where is your mind? where is your dignity? your generation upset me. you upset all the HK people and all the HK uncle. all you want is nudity! sexology! !    you fucking stupid generation!    i won"t forgive u!    you dont konw,…    ……

人生的困境或許可以找到這樣或那樣、歷史或政治的原因,但個人的不思進取才是問題所在。彭導不希望新生代的香港青年成為垮掉的一代,才有這樣的當頭棒喝。大學生家樂在吃喝玩樂之餘,總是難解心頭淡淡的憂愁與迷惘。固然,紙醉金迷的生活可以麻痹人的感官,卻無法解決精神的困境。整個AV電影的拍攝過程,視同一次社會實踐,幾個大學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三、《伊莎貝拉》——濃濃的懷舊和出路的迷惘 《伊莎貝拉》拍的是澳門回歸前後,隱喻的其實是香港人在回歸十年里的心理失落。香港在這前後變化很大,作為本土香港人,彭導敏銳地嗅到了人們情緒中的那絲味道。整部電影在濃厚的懷舊氛圍里,老街、破舊的公寓,一段無法忘卻的愛情。當然,他倒不見得是懷念於英人的殖民,但過往的繁華與驕傲確是令人難以忘卻的,就如同片中張麗華對於馬振成。然而,舊的終已過去,新的猶可企及。張碧新是新生代,在她的幫助下,馬振成卸下所有負擔,與往昔揮手告別,剃去鬍鬚,輕裝上陣,迎接新的生活。香港精神還是很積極樂觀的。

四、《出埃及記》——個人於體制的衝突與和平 任何時代任何個人都生活在體制內,任何試圖突破體制的行為都會受到包括體制內他人的反對和排斥。女人試圖聯合起來殺男人,命題很荒謬。問題在於所有人對此不是遮遮掩掩便是保持緘默,沒人願意冒不可知的風險去一探究竟。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這便是體制。任達華所飾演的警員不願和光同塵,為警隊所排擠,得不到升職。婚姻也是一種體制。他在家中與妻子相敬如賓,卻難以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與疑犯遺孀潘小源(溫碧霞飾演)漸生情愫,漸漸放棄自己原有的堅持…… 導演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我卻見溫碧霞很美。

五、《志明與春嬌》——以煙會友 彭導於社會的變化及由此引發的人的變化格外敏感,由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這一法律出台實施,到俗世中普通男女的精神世界與愛情生活,之間的聯繫微妙。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軌跡大致相同,離家-上班-回家,至多加個下班娛樂一下。因為禁煙人們只能在寥寥可數的吸煙點抽煙,使得原本生活軌跡並無交集的人相識,相愛也成為可能。 最令人佩服的是,彭導又拍了《春嬌與志明》,背景移至北京,和許多北上的香港導演不同,彭導居然沒有絲毫的水土不服,《春嬌與志明》無論在內地在香港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為么?導演對於時下人們情感生活的敏銳捕捉和細緻把握。

六、《維多利亞一號》——高房價下的瘋狂 一個弱女子為了買到自己心儀的房子不惜鋌而走險,究竟是誰瘋了?片子相當的暴力血腥,不過最可怖的還是女主角為房而瘋的歇斯底里。想買套住的房子為么子就這麼難呢!

七、《低俗喜劇》——製片人的悲歌 如果把一個劇組比作一個公司,幕後投資的老闆是董事,製片人是執行主席,導演是總經理,編劇、攝像、武指、劇務什麼的都是僱員,產品就是電影。過去總以為一部電影的好壞是取決於主演,隨著對電影了解的深入,發現導演起主要作用,再後來發現製片人才是功不可沒的。製片人的名字永遠不像導演和主演那樣光鮮,套用《一代宗師》的話:導演和主演活成了面子,製片人活成了里子。導演要求創作的獨立權,演員要求待遇,投資老闆更是有各式各樣的要求,誰撂了挑子都不成,這些製片人都得兜著,更不必說為拍電影募集資金時的艱辛了,還得「拍驢屁」。一部電影成功了,皆大歡喜,電影被打上某導演作品,主演和捧紅的女星星光燦爛走紅毯,投資方回報豐厚笑逐顏開。只有製片人是傷痕纍纍。 八、《飛虎出征》——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同樣是飛虎隊,A組去美國集體參訓比賽,B組去澳門集體嫖娼。做的事情不同,其中盡心動魄、險象環生卻是相同的。拍AV和公司上市沒區別:「想概念,集資,上市再分拆給小股東,其實我們做的跟許多上市公司都沒兩樣。所以我在想,其實要玩社會這種東西,也不是那麼困難,只是看你有沒有心。」集體嫖娼和集體參訓也沒區別,都是需要團隊精神上下一心的。這部片子彭導玩的很嗨,正所謂助人自助,娛人自娛。


一言以蔽之,彭浩翔最擅長的角度,是市井氣的小人物。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經歷了香港金融的黃金時代,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人財兩空。香港蒸蒸日上的背後,埋藏了香港人不安定的內心和慾望的膨脹。

彭浩翔恰恰生在此時,大起大落的體會一場深刻。

他曾說過,不穩定是一切都市感情的常態。他的電影被認為具有香港感和城市感,準確把握了都市人的愛與孤獨。

他每部電影里塑造的角色,都是帶著瑕疵、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人物。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喜歡講粗口、看漫畫、看AV,買潮牌,滿腦子的奇思怪想和怪力亂神。

他說過,在華語電影里,大多數角色都是完美的,但是現實中每個人卻並非如此。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他更喜歡呈現這些小人物。所以在他電影的平凡場景中,看到了絕情的殺人犯、拍AV的學生、亂倫的父女,還有永遠長不大的「渣男」張志明。

另外,彭浩翔的鏡頭語言充滿市井氣息。《伊莎貝拉》的電影背景,發生在燈紅酒綠的澳門,但整部電影里並未展現,澳門標誌性的高樓大廈和繁華夜景,只有破舊的、古老的街道。錄像店、地鐵站、天橋,甚至衛生間,這些尋常可見的地點,都被彭浩翔視為生活的示現。他所關注的,始終是生活中最渺小又最平凡的趣味。而他場景的設定,也符合了電影中每個小人物的故事生活。

看了彭浩翔的電影,你會覺得很熟悉,甚至有觀眾高呼:不要再拍我們每個人的故事了。你能從中看到小市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我們成長中的每個節點和歷程,在騷動的青春期中壓抑的情感,到長大後明白貧賤百事哀,以及不再相信有情飲水飽。

  • 靈感來源於生活

彭浩翔從小到大一直古靈精怪,最喜歡捉弄人,聽各種古怪故事。從首部電影《買兇拍人》的黑色喜劇,到《出埃及記》《維多利亞一號》驚悚都市故事,抑或是《青春夢工場》中講述有志青年們追求的導演夢,以及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葷段子,彭浩翔的鬼馬精靈,性與暴力的重口味,都能有跡可循。

不過看似鬼馬的彭浩翔,其實很重視生活的細節。他時常會把生活趣事記在他的手機中,把與太太的日常對話轉換成電影靈感。《志明與春嬌》中的乾冰場景,就是他和太太生活中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 他的故事裡,有以小見大的瞬間。

《維多利亞一號》中,女主角何超儀出生在「天台屋」,夢想擁有海景房,為此她努力工作。但是當她快存夠首付時,樓價恰恰一路瘋漲。缺少父愛,愛情失意、職場的卑微加上社會的打擊,使她變得比房價更加瘋狂。面臨奔潰的她面臨崩潰,走進樓盤大開殺戒,用殘忍的手段殺死包括孕婦在內的11人,使整個樓盤變成凶宅,終於買下房子。電影在驚悚之餘,淋漓盡致的側面譴責了瘋狂的樓市,帶給香港市民們的生存壓力。

首部長篇《買兇拍人》中,葛民輝飾演的殺手,靠傭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另一個人主角張達明飾演的小導演,在留學歸來卻在面對無休止的壓榨。金融危機後,葛民輝的生意越來越少,甚至有刁鑽的顧客要求拍下殺人過程。於是,這兩人為了賺錢走到一起,把殺人行兇變成了電影拍攝的片場。

經濟繁榮的時候,市民過著相對舒適的生活,一旦經歷金融風暴,經濟有如江河下瀉,小市民的生活全然坍塌,但是富人卻靠觀看殺人來打發時間。貧富差距導致的生活境遇,敲打著熒幕前你我的神經。

彭浩翔認為生活沒有太多的浪漫美好,荒誕離奇才是現實本身。他利用電影去揭露人性醜陋、市儈的一面,打擊主流思想鼓吹的價值。

而且我們注意一下他每部電影的時間節點:《買兇拍人》的背景是金融危機,《伊莎貝拉》的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之前,澳門小市民的生存空間逼仄,而《志明與春嬌》的故事是發生在香港禁煙令出台之際。

彭浩翔很少直接展現生死和歷史,但他的每個小故事都有一個大時代作為基調,看似講的是一件件小事,但是卻展現了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人類情感所受到的影響。

  • 當歲月已去,情感也變得更加細膩

雖然都是講平凡生活的小人物,但是前期的電影里總是帶著一絲血腥暴力,而近幾年的《志明與春嬌》系列,以及《人間小團圓》則是回歸到了芸芸眾生原本的模樣。

彭浩翔早年的電影裡帶著大男孩的瘋癲,歲月讓他逐漸開始對家庭與生活的帶有感性,不僅電影選題變得感性,電影里的角色也從輕狂進化到成熟。以前的電影多是以個人的視角去描寫,講述個人情感,而《人間·小團圓》則是利用了多元角色的呈現,去表達家庭與人際關係。

「大時代里,要處理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小的糾結。他們會受環境影響,但可能不自知。這是最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聯。」彭浩翔說。


思想深度廣度、表現手段、機遇,這三者決定了一個導演的高度,從《全職殺手》開始,彭導演的思維方式就已經十分獨特,對整片的把握和表現也十分靠譜,


而從《破事兒》開始,思想方面開始停滯不前,表現為看完電影后沒什麼可回味的,而表現手段也趨於老套,讓人看過之後會贊道「不錯,很鬼馬,獨特」,但是很難贊為一等片。


當然這些也與整個香港電影的衰落不無關係。一部片子的打造需要思想和手段的內外兼修,一個導演的水平也需要時間和思辨的磨礪。


我也很喜歡彭浩翔。香港70後導演里風格淋漓暢快非常善於講故事的一個是他,還有一個葉念琛。兩人我都非常喜歡。

彭浩翔早期的作品比較吸引人,《買兇拍人》,《伊莎貝拉》,《青春夢工廠》《出埃及記》《破事兒》這些,還有著名的志明春嬌系列。他早期這些作品最大的特點在於,講故事的方式冷冷的,像一個旁觀者,你看電影的時候覺得導演對這個故事和這些演員沒啥感情,但他敘事的方式很有趣,諷刺人起來很毒舌,豆瓣他的昵稱叫彭胖子,影迷們大都覺得他卑鄙無恥下流賤格又可愛至極,老是瞎說一些大實話。早年這些不矯揉造作的作品還是挺有趣的,頗有點伍迪艾倫的味道。

大概從2010年後的作品風格有些變化,分界嶺是《維多利亞一號》,雖然這部評價一般,但我個人還蠻喜歡的,血腥暴力些,但鏡頭拍得夠壓抑,意境出來了,何超儀演的也蠻好,但這部已經有點用力過猛的痕迹,沒他往期作品那麼揮灑自如。

10年後的作品四部《春嬌志明》,《低俗喜劇》,《人間小團圓》和《撒嬌女人最好命》。我個人覺得都不好看。低俗喜劇感覺就是圈錢,只有低俗沒有喜劇。其他三部老流氓玩起小清新,總覺得有點不對味兒。反正不如往期作品。不知道彭導受到啥刺激了,還能好嗎?

彭浩翔是香港97之後挺有前途的一位導演。其實很多人老說香港電影港味沒了,但問你港味是啥,你又說不出來,是粵語原聲嗎?是香港演員嗎?我感覺不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電影之所以給人港味很濃,因為它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香港,97前的香港是一朵惡之花,暴力色情黑社會+純美艷麗紙醉金迷,港味就是香港人在大熒幕上一邊槍林彈雨一邊嬉笑怒罵,這在世界各國電影中都是獨樹一幟的,你再找不到像早期香港電影這麼骯髒又貴氣的風格了,然而97之後的香港電影收斂了很多,你還能看到多少槍林彈雨和嬉笑怒罵?老杜說的,黑社會都要轉行了。港味就沒了唄。這個是時代所趨,沒辦法,好東西總是易逝。很多人說彭胖子的電影有港味,因為他的嬉笑怒罵仍在,槍林彈雨換成了爆粗口,看起來倒也淋漓盡致,香港電影被沒收了槍,卻卻找到了另一個出口。

不知不覺說了很多,懷念當年的香港電影啊。題主說彭浩翔在知乎沒杜琪峰和王家衛提的多,其實原因挺簡單的,老杜和墨鏡功底還是在,地位仍然超然。反正老杜就算拍的片子再爛我也很想跟他表白,他的雪茄頭我也很願意收藏。。。。(捂臉)。

春嬌救志明上映了啊,改天去看看吧。


我個人很喜愛彭浩翔之前的作品,尤其最愛這部《出埃及記》

附上我的個人觀後感(發表在我的個人電影日記公眾號低俗影迷):

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把彭浩翔的作品堆著看,那時候哪懂什麼電影語言,只是單純地覺得他的電影拍的跟別人不一樣,故事有新意,而且表達的觀點和角度都比較標新立異。當時很喜歡的就是&<青春夢工廠&>,題材大膽,而且當時同樣作為大學生的我也更有種共鳴的深切體會,很是羨慕劇中幾位青年為了共同的夢想努力,雖然這夢想看上去有點荒誕,可它就是這個年紀正常的心態所產生的遐想。&<買兇拍人&>是最被讚揚的作品,有種標新立異的感覺。可能跟很多人一樣,因為名字的原因,一直把&<出埃及記&>延後觀看,但我告訴自己,如果當時看了,估計我也會看睡著的,內心也就少了些許遺憾。

好電影是無法被雪藏的,它會一再地被影迷們掛在嘴邊,一次次的被分享到其他電影愛好者,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我發現最近越來越多看的看電影都是在電影群里看到的推薦,&<出埃及記&>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好的作品,能讓觀影者看到每一個細節都是導演精心的安排,講故事的人展現出非常有魅力的敘事和剪輯能力,對節奏的把握,氣氛的渲染,角色的塑造,故事的脈絡....等等等等,所有的部分組成了一個完美體!

看過之後覺得(B站有資源,請選擇粵語版),影迷們說是最喜歡的彭浩翔作品,我現在也非常認同!因為它給我的感覺就是,看完馬上又想看第二遍了,於是我真的就刷了第二遍!這一部真的跟彭浩翔的其他很多作品不一樣,其中不包括&<伊莎貝拉&>,因為我已經忘記差不多了,改天再溫一遍,記得當時看得雲里霧裡,因為很多鏡頭語言我當時沒法理解。

&<出埃及記&>讓我不再只關注故事,裡面鏡頭的運用,剪輯的處理,背景音樂的搭配,都讓這部電影更加情緒化,削弱了故事性,但並不是故事性弱的意思,只是相對來說影像中情感細膩的表達和渲染更加強烈,讓原本就已經比較新奇的故事愈發容易感染到觀影者。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緩慢移動的鏡頭,還有配樂很舒緩,非常適合故事的節奏和氣氛,讓我看著特別舒服,雖然知道最後那樣的結尾很驚艷,但還是有繼續想看下去的衝動和對這個殺人組織的好奇心,因為多少還是有點把它當作破案故事來看待。

影片一開始的慢動作場面,一群蛙人就讓人感覺非常的怪異,而之後張家輝飾演的廁所偷拍嫌犯第一次錄的口供內容也是非常聳人聽聞,激起了我很強烈的好奇心看下去。看到後面就發現,這一段重要的戲份放在片頭不只是為了勾起觀影者的慾望,更多的是展現任達華飾演的男主的人物特性:耿直忠正。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他已經高升擺脫小警察的職位,也就不會有後來深入挖掘出驚天真相的事了。由此看來,這一段是整個故事的關鍵部分,埋在片頭,然後在電影中間再點開,一下子就把影片中男主的前半部分的生活狀態,還有他為什麼執著於那份口供的原因,都解釋貫通了。緊接著就是劇情走向高潮,慢慢揭開張家輝第一份口供所述的事實,而男主也一步步地陷入當中。

男主與嫌犯錄口供那兩場戲,借嫌犯帶點幽默的諷刺道出本片的荒誕主題,而嫌犯張家輝兩次不同口供的表現非常的明顯,第一次看似不正經卻說的實話,第二次明顯的遮遮掩掩,眼神迴避,是在說謊。而男主本來就只是順手幫忙弄個口供,沒有太在意,也沒有意識到這件荒誕事的真實度等同於自己見到的蛙人毆打嫌犯的真實度。

在這個世界上,當一件事變得極其荒誕的時候,就不會有人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揭開劇情走向的那場戲:方警官發現男主跟蹤,打電話給男主妻子讓她支開男主。而後男主妻子跟方警官在廁所見面,亮出了兩位殺男女人組織的身份,也印證了之前嫌犯的第一份口供。男主妻子就像武俠世界裡的殺手,就算再怎麼想隱退,都無法擺脫江湖的身不由己。注意到沒有,方警官兩次在廁所見面的時候都是穿著一身紅衣,代表著殺氣,而最後在男主跟蹤嫌犯同樣的地方,男主妻子跟蹤著他跟嫌犯妻子的亂情,此時的男主妻子也是穿著一件紅衣,感覺殺氣滿槽了呀!

話外:本片導演彭浩翔從小到大始終有個疑惑,為什麼女人常常要結伴上洗手間,而且呆很久不出來,他想到的答案便是「女人們在洗手間里謀劃『殺人』」。影片的創意就從這樣一個如此荒誕的想法開始。就像片頭一開始的蛙人群毆片段,如果嫌犯想向法官投訴三更半夜自己被一群沒穿制服的蛙人毆打,法官是不會相信的,男主是親眼所見卻無力讓人信服,最後反而成為這個荒誕極端女人組織的受害者。

男主會走向最後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原因,從好心替同事給嫌犯錄口供的時候,他們倆的對話就能感覺到氣氛有點不尋常,張家輝當時的表演和台詞都讓我很相信他口中的一群女人在廁所密謀啥男人的駭人聽聞。仔細想想,這跟片頭的警察局裡一對穿著蛙人衣服的警察動用私刑很相似,都是借著一般人都不會以為發生這種事的地方來做這種事,男主因為蛙人的事影響了事業,而這一次的遭遇更悲慘。另一方面,因為事業不順,丈母娘頗有微言,一直很被壓著生活,雖然老婆很體諒。正因為如此的生活狀態,看到同樣生活苦悶無望的溫碧霞飾演的嫌犯前妻,很容易產生憐憫同情之感。嫌犯死的時候,溫碧霞失聲差點倒在男主身上的那場戲很精彩,她將一個奔潰最後一道精神防線的柔弱女性角色演的很到位!

嫌犯前妻家裡,開著窗,亮著柔和的燈光,她著一身性感的睡衣倚靠在窗前,第一次是遇到男主後回家,第二次是想聯繫男主,第三次就是跟男主交歡地畫面,透過這三次完美的鏡頭詮釋出他們兩個之間潛移默化的關係。想起之前,男主在家裡的時候出現兩次關著燈看電視的場景,藍色是房間里唯一的光線,呈現出一種憂鬱壓抑的生活狀態。這兩組鏡頭簡直就是鮮明的對比!

男主與嫌犯前妻的關係一步步深入,而另一邊男主妻子拾起往日的罪惡,讓我想起之前嫌犯錄的第一份口供,想必如果嫌犯還沒死,男主的照片也是會被掛在嫌犯家的牆上的。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劇情設計,主角為了調查奇案,卻未曾料到自己也會淪為奇案的受害者,而且是非常的順理成章,讓人覺得這個故事一開始像是有主角,而後結尾又發現主角不過也只是一個被隨便吃掉的小卒。

又不得不說,最後一幕太驚艷了!雖然緊接在唱歌歡愉嬉笑之後,但是這麼凄慘的結局在前面的雙線敘事的鋪墊與催化下,並沒有那麼突兀,最後幾聲打嗝,有種讓我心裡驗證答案的快感,鋒利但是又溫柔。

畫面雖然已經結束,打嗝聲還在繼續,我毫不猶豫地相信,他會打到第100個嗝,然後倒在那幫女人的腳下,如同這篇文章封面那張電影海報揭示的一樣。

「有一種葯,無色無味,驗屍也檢測不出,它會讓人不停的打嗝,打100個後就會死掉。」

我很喜歡男主跟嫌犯前妻在KTV一起唱我非常喜歡的那首&<小城大事&>的片段,那是全片氣氛最緩和,最放鬆的時刻。任達華和溫碧霞兩個人的表演真是太棒,好真實的釋放感,被生活折磨得非常痛苦的兩個人從彼此那裡獲得慰藉。

讓人差點忘記了他們倆是在做違背道德的事,而男主妻子的反目成仇似乎也讓人覺得情有可原,也是這部電影有意思的地方,沒有偏重的主要角色,男主,妻子,嫌犯前妻的角色單拎出來的故事都可以有自己合理的原因和目的。種種的對與錯交織成網,影片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絲,綁著男主走向歡愉,也走向意外。

不過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張家輝飾演的嫌犯會查這些案子?是因為從他前妻那裡知道的嗎?方警官說的朋友的朋友,那個朋友不會是嫌犯的前妻吧?帶著這些疑問,於是有了下面這一段瞎想:

容我腦洞一下,為了讓男主妻子「回心轉意」,方警官故意拉攏同樣深受男人傷害的嫌犯前妻,去誘使男主出軌,從而讓男主妻子重拾往日的勾當。不過,電影劇情表面上並非如此哈。而且,嫌犯前妻望著男主把錄音器扔掉的時候的表情,像是一種得逞,也像是一種擔心。或許她已經愛上他了,以為他放棄追查就能全身而退,卻未料到方警官把這事抖到男主妻子那裡,於是男主的命運還是無法逃離這場「意外」。

有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低俗影迷】

純屬個人觀影感受,不吹不擂不黑,只求真實


關於彭浩翔,我前段時間有點迷他的電影。

怎麼說呢,他的電影如果認真看起來,情節並無波瀾,很可能就是那麼一點瑣事,通俗的沒有半點足夠讓人和其他人提起的慾望。但是又能繼續看下去,平靜自己的內心。

最好的「人間三部曲」中可能唯一有共鳴的就只有《春嬌與志明》了,因為情節部分和我的經歷類似,志明與春嬌分手之後各有男女朋友還偷情得那麼隨意自然,我也曾和以分手的前女友偷過情,但幸好釋懷過後便真的放棄了,沒有像志明與春嬌重新複合。

彭浩翔是不擅長用直白的語句講大道理的導演,很多事情就像水流一般慢慢發生,但是在俗中又能發現不俗的地方,就像一套精緻的睡衣,乖巧得可愛,最能體現這一點的無非《人間●小團圓》。這部電影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乃至情侶,都值得一看,可能所有人都是發生了什麼事之後懂得了很多,釋懷過後才會反思過去,這部電影沒有給你強行灌輸很多雞湯,只是一開始就釘上了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劇情隨正確的方向發展,但是這俗套的劇情中,又有著很多我們未曾熟識的劇情,平凡中帶著新奇,這是這幾年來香港電影都不曾有的感覺。

楊千嬅是非常容易流落市井的一位女士,她本質堅強不服輸,和大多數現代的女性性格類似,但和章子怡相比,她多了章子怡所沒有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對一個演員來講,十分難得,因為楊千嬅笑的我感覺非常丑……但是她又不會顧忌那麼多還要丟醜的笑下去……諸如周迅或章子怡或張柏芝之類(張柏芝在我看來唯一一次演的最棒的電影就是星爺的《喜劇之王》,高興的躍起不顧臉上醜陋的妝容那一段很少有女演員像她演的這麼自然流暢。)都沒有楊千嬅的親和力特殊。

楊千嬅嚴格意義上不算一名好演員,可能你在《新紮師妹》中發現她的好表演,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沒有大多數專業女演員棒,彭浩翔能在三部曲中都聘用她,我想是他發現了楊千嬅身上她人所不具有的氣質,這種氣質就非常複合三部曲中的主題。

再說《買兇拍人》,一部無厘頭的喜劇。在這部劇中我看到了一些星爺的影子,但是總體來說這部彭浩翔的處女座還算不錯,至少電影的情節方面還算是不錯的,在搞笑的同時給了一個曲折的情節,當然了可能要歸結劇本的的功勞,導演的鏡頭功夫還是一般的,有人說這是彭浩翔最好的電影,的確他有了香港電影所沒有的一種超前的眼光,但是,我想說的是無厘頭喜劇特別是這種黑色幽默在我看來登不上大雅之堂。

最新的《撒嬌女人最好命》,彭浩翔去了上海拍攝,同時有一段是發生在台灣的愛情,沒有帶一點香港的味道,這算是他衝出了地域的一次突破。畢竟有人講彭浩翔,都會講港人彭浩翔,甚至有一次出現了港獨彭浩翔這個稱號,香港和內地經常發生摩擦,內地的人普遍玻璃心,怕被其他人提起曾經當過失敗者的經歷,一旦被指責自己依靠著的如今站起來的巨人有半點不該,便會惱怒到覺得被打了自己親媽的臉。(這裡涉及太多問題暫且不表)而彭浩翔的這部電影也確確實實轉了型,第一次在該電影中來了一次經典的地域黑,周迅也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唯一在裡面灌輸了一次內心獨白雞湯也沒有顯得俗氣而是情懷高深,黃曉明……的演技還是一般般,另外對於這麼一部電影,我唯一能提起興趣再看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我的女神是周迅……


彭浩翔算不上一個成熟導演。

我個人覺得彭浩翔的電影的「文學性」非常差(杜琪峰說電影要有文學性,其實我覺得文學性這個詞本身還蠻抽象的,特別是拿文學性來形容電影,但是我認為杜琪峰要表達的意思是「電影折射的價值觀和表現手法」要統一,要有高於生活的提煉,要真正的藝術的表達,要。。。)

彭浩翔電影中很多點子和橋段的堆砌,很容易給人一種「有才華」、「有創意」的假象,但是看過也就忘了,情懷的東西,令人回味的東西還是少了些。

我總覺得他的電影完整度不高,好像這也有那也有,笑也笑了,哭也哭了,飯也噴了,但是看完心中一個大洞,總覺得少了什麼。

每次看他電影的時候,沒辦法放心,不知道哪裡又會激怒或者挑釁觀眾(或者突然之間特別迎合觀眾反而令人更嫌棄他)

不懷疑彭初期創作的誠意,但是不是說有誠意就是一位成熟的導演。


杜琪峰、王家衛、彭浩翔也是我最喜歡的三個香港導演,關注很久了。

下面回答:為什麼彭浩翔在內地得到的關注比前兩位小得多?

換個思路來想,假如你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不是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了解電影的渠道來自於媒體曝光,以及電影發行方自己的推廣,那麼這個問題就要換成:1、為什麼彭浩翔在內地得到媒體曝光不如杜琪峰和王家衛?2、為什麼彭浩翔電影的推廣做得不如杜琪峰和王家衛?

第二個問題其實是第一個問題的延伸,如果彭浩翔在內地的影響力和杜王一樣大,發行方自然也願意花同樣大的力氣來做推廣。所以第一個問題才是核心。

那麼對於第一個問題,那又要問了,作為一家內地普通媒體(不包括《看電影》這種專業化的雜誌),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你願意報導什麼樣的電影?

答案就是:要麼是巨星雲集、陣容強大的電影,要麼是得獎無數、有口皆碑的電影。

這時候我們就要比較一下三個人的電影了,先說第一方面,演員陣容。加黑的為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演員,個人認為

王家衛作品:

《旺角卡門》: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

《阿飛正傳》:張國榮、張曼玉、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劉嘉玲

《東邪西毒》:張國榮、梁朝偉、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劉嘉玲、張學友、楊采妮。

《重慶森林》:金城武、林青霞、梁朝偉、王菲

《墮落天使》:金城武、黎明、莫文蔚、李嘉欣、楊采妮。

《春光乍泄》:張國榮、梁朝偉、張震

《花樣年華》:梁朝偉、張曼玉

《2046》:梁朝偉、章子怡、王菲、董潔、張震、鞏俐、劉嘉玲、木村拓哉。

《藍莓之夜》:外語片略過不談,國內關注度低。

《一代宗師》:梁朝偉、章子怡、張震、宋慧喬、趙本山、小瀋陽。

杜琪峰作品(杜老作品較多,主要說銀河映像時期):

《阿郎的故事》:周潤發、張艾嘉

《暗戰》:劉德華、劉青雲、蒙慧佳、李子雄。

《槍火》:黃秋生、吳鎮宇、任達華、張耀揚、林雪、呂頌賢。

《PTU》:任達華、林雪、邵美琪。

《黑社會》《黑社會2》:梁家輝、任達華、古天樂、王天林、林家棟、張家輝、林雪。

《放逐》:黃秋生、吳鎮宇、張家輝、任達華、張耀揚、林雪。

《奪命金》:劉青雲、任賢齊、何韻詩。

《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劉德華、鄭秀文

《向左走,向右走》:金城武、梁詠琪

《大塊頭有大智慧》:劉德華、張柏芝

《單身男女》:高圓圓、古天樂、吳彥祖

《毒戰》:孫紅雷、古天樂、鍾漢良、黃奕。

《盲探》:劉德華、鄭秀文

彭浩翔作品:

《買兇拍人》:葛民輝、張達明。

《大丈夫》:曾志偉陳小春、杜汶澤、賈宗超、吳君如。

《青春夢工場》:黃又南、周俊偉、曾國祥、徐天佑、天宮真奈美。

《公主復仇記》:鍾欣桐、陶虹、吳彥祖

《破事兒》:陳冠希、杜汶澤、余文樂、陳奕迅、鍾欣桐……

《伊莎貝拉》:杜汶澤、梁洛施

《出埃及記》:任達華、劉心悠、張家輝、邵美琪。

《志明與春嬌》:余文樂、楊千嬅

《春嬌與志明》:余文樂、楊千嬅、楊冪、徐錚

《維多利亞一號》:何超儀、陳奕迅、曾國祥、周俊偉。

《低俗喜劇》:杜汶澤、邵音音、詹瑞文。

情況一目了然。彭浩翔電影從陣容上來說,根本不是杜琪峰王家衛兩位的對手。余文樂、楊千嬅們在劉德華、梁朝偉、張國榮、梁家輝、古天樂、張曼玉、章子怡等人面前,無法相提並論。

比完陣容,下面我們比獲獎(主要看金像獎吧,奧斯卡和歐洲三大獎順便提一下):

王家衛:

《旺角卡門》:金像獎10提名2獲獎。

《阿飛正傳》:金像獎9提名5獲獎。

《東邪西毒》:金像獎9提名3獲獎。

《重慶森林》:金像獎10提名4獲獎。

《墮落天使》:金像獎9提名3獲獎。

《春光乍泄》:金像獎9提名1獲獎;戛納2提名1獲獎。

《花樣年華》:金像獎12提名5獲獎;戛納3提名2獲獎。

《2046》:金像獎12提名6獲獎;戛納1提名。

《一代宗師》:金像獎14提名(還未頒獎);奧斯卡2提名。

其中王家衛本人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9次提名,2次獲獎;獲得戛納最佳導演。

杜琪峰(挑一些說):

《阿郎的故事》:金像獎8提名1獲獎。

《暗戰》:金像獎6提名1獲獎。

《槍火》:金像獎6提名1獲獎。

《大塊頭有大智慧》:金像獎13提名3獲獎。

《PTU》:金像獎10提名1獲獎。

《黑社會》:金像獎10提名4獲獎;戛納1提名。

《復仇》:金像獎1提名;戛納1提名。

《放逐》:金像獎4提名;威尼斯1提名。

《文雀》:金像獎5提名;柏林1提名。

《神探》:金像獎8提名1獲獎;威尼斯1提名。

《奪命金》:金像獎8提名2獲獎;威尼斯1提名。

其中杜琪峰本人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17次提名,3次獲獎。

彭浩翔:

《買兇拍人》:金像獎1提名。

《大丈夫》:金像獎2提名2獲獎。

《伊莎貝拉》:金像獎5提名1獲獎;柏林1獲獎。

《出埃及記》:金像獎2提名。

《志明與春嬌》:金像獎2提名1獲獎。

《維多利亞一號》:金像獎3提名。

《春嬌與志明》:金像獎3提名1獲獎。

《低俗喜劇》:金像獎6提名2獲獎。

其中彭浩翔本人獲得金像獎最佳導演2次提名,獲得1次最佳新導演。

同樣一目了然,和王家衛9部華語片全部提名以及杜琪峰前無古人的17次提名相比,彭浩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綜上兩個方面,彭浩翔在內地的影響力,還遠遠不能和杜王二位相比。即使是日後討論香港影史地位,杜王二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大師。而目前的彭浩翔(不排除以後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更像是正餐之外的小吃,雖然也很有味道,但總覺得不太一樣。


作為一個從小看TVB的廣東人,個人認為他拍的《AV》是周星馳之後最好笑的電影!更難得的是還有一點勵志及教育意義!強烈推薦各位男大學生看一下!


《買兇拍人》是我最喜歡的香港電影。


推薦閱讀:

向從未看過彭浩翔電影的人推薦他的哪一部電影最合適?為什麼?

TAG:電影 | 導演 | 香港電影 | 彭浩翔 |